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害蟲該殺嗎-印光法師開示
有位居士寫信給印光大師,他提出猛獸、毒蛇、蝗蟲之類都是害蟲,殺害這些蟲可以說是為民除害。大師針對此言論,作了嚴厲的駁斥:
「猛獸、毒蛇、蝗蟲之類都是因為感應到人心兇惡,才傷害人類。如果我們能夠對牠們念佛,心中生起善念,牠們一定會自動離開,不會傷害任何人,哪能說殺牠們是為民除害呢?你說這種言論會引發人造殺業,將來永生永世必受被殺的業報。你學佛受持不殺生戒,而說如此可惡的言論,如果不懺悔,必然會遭到天譴。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龍梓修,他在江北的某個地方作知縣,有位縣民前來呈報,說明農作物深受蝗蟲之害,人民苦不堪言,請知縣查驗並代為除災。龍梓修親自到場查看,到了災區之後,雙腳所站的地方,只覺得異常鬆軟,但卻不見蝗蟲的蹤跡,問人民:『蝗蟲在哪里?』人民回答說:『我們腳底下所踏的都是!』龍梓修仔細一看,地面上有好幾寸厚,好幾里寬,十多里長,盡是未長翅膀的蝗蟲蛹,他日這些蛹變成蝗蟲,恐怕足以遮蔽天日,龍梓修嚇得說不出話來,自認為無法處理這樣的災害,因此跪倒在地,至誠祈拜天地,讓蝗蟲滅亡,人民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經過兩三個小時,天空下起一場大雷雨,蝗蟲蛹隨著雷雨而滅亡。這是人沒有變法解決的災害,而求天相助滅蟲的一大感應事蹟。如果龍梓修命人用火燒或用土埋蝗蟲,也不一定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又有一個小女孩,買了一支蒼蠅拍,看見蒼蠅就拍,越拍蒼蠅出現得越多,後來整間屋子都飛滿蒼蠅。小女孩的祖母是個念佛人,她打開窗戶,大聲念佛請蒼蠅出去,果然蒼蠅相繼離去。這小女孩頗有善根,看見念佛可以使蒼蠅自動飛走,便停止再殺害蒼蠅。否則她天天造下殺業,自己的壽命也會漸漸減損。
至於孫叔敖殺兩頭蛇的事情不可以學,因為並非人人都有他這樣的存心與善念,如果不是心存好意,殺蛇就是造殺生罪業,這件事就會教人造殺生罪業。而且雙頭蛇是罕見的動物,所以孫叔敖殺了牠,將牠埋起來,不想再讓其他人受害,牠可能不再出現。但是猛獸、毒蛇、蝗蟲之類的生物,不是殺了牠們就能永除禍患,希望大家能發慈悲善心,一同念佛,這些動物一定能有所感應,會自動離去,不會傷害任何人。
《普門品》中說:『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可見動物是可以透過善力感化的。你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說這種害人害己的極重惡話,如果再不為你說破,未來你所遇到的眾生都會變成是你的怨家。這些話不可再亂說了。」
原文:《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頁一七二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六祖法寶壇經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拔劍加害。祖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今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無量壽經起信論
清‧彭際清居士述
三輩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上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眾生信樂發願迴向等願所攝。首言一念至心迴向。即得往生。行者誠能於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勛。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惟此一念。亦無二念。大智度論雲。行般若波羅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一念之力。不可思議。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內非外。無縛無脫。盡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經中略說等差者。為方便接引故。其上輩專屬沙門。一切眾生由愛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國土。舍家棄欲。愛渴淨故。幻身亦淨。幻身淨故。國土亦淨。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應遠離居家。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以能遠離不淨故。
次言發菩提心。大般若經善現言。如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佛言。證法空義。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原。眾生之慧命。纔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頗有初心勝後心不。世尊告曰。阿羅漢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心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輾轉饒益無量有情。是為初心勝後心義。
次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念佛有二。一觀相。如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諦觀彼佛。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具如經說。
問。既是心是佛。何須更立他佛。執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為初機權示方便。假彼勝緣。成我淨土。然即相非相。同歸寂滅。妙觀自在。現量無餘。所以大集經雲。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丑。影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如是窮盡細微。情忘分別。豁然無寄。頓徹本來。是為觀佛中道了義。
一持名。如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
問。名字性空。云何持者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繫縛。眾生以有所得心。輪轉無盡。今此佛名。不從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諸法實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然念佛不難。一心為難。直須念念分明。心心絕待。如是四威儀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愛憎喜怒關頭。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見思自落。三昧現前。是為念佛究竟了義。
次言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不必棄舍有為。乃名專念。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觀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兼四眾而言。上中二輩所修功德。足以攝之。
昔袁中郎晚歲專修淨業。著西方合論。既卒。其弟小修夢遊淨土。見中郎在焉。語之曰。我淨願雖深。情染未盡。初生此間邊地。今居淨土矣。終以乘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升虛空寶閣。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遊諸剎土。聽佛說法。此實為勝。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天龍八部去。予所親見多矣。語具珂雪齋外集中。故知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廣欽老和尚法語
(一)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
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二)念佛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
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
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
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
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
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
不為六根塵境所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
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
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三)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
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
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四)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五)念佛有很多障礙、妄想,念一句都不簡單。
佛號要多念,這點最重要。
(六)「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正)復高邵麟書四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憶佛念佛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在佛學中,本沒有什麼宗派,因為末法時期,眾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從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須有所選擇。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就必須依佛陀之教化而修。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靠佛力與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淨土之人,千人中找不出幾個,大家多半浮浮的信,沒有真信啊!

學佛有三個字,缺一不可。就是「聞思修」。聞是聽聞,「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聽聞佛法,甚為不易。但是聞後,沒有進一步思惟,也是枉然。現在三戒十二部到處都有,可是經藏不會開口宣說。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與研究。再說淨土是難信之法,果要通達,必得深入三藏經典才能明白。由此可知淨土光研究還不行,必須實修。不能實行,就是廢話。要知多聞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難信,因為信要堅固,必得八地以上菩薩才不會動搖。所以眾生要相信聖言量,依佛之願力,切實修行,「一個願力,一個實修。」這甚為重要。易行,只要能夠依佛教化去做,必定能夠成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內容非三、兩天可以說清楚,修行不可須臾離之。古人說:「要知山下路,必問過來人。」過來人教你如何辦,你就得如何辦,就能成功。

淨土宗之「淨」字很重要,凡夫常不淨。因為凡夫整天打妄想,一彈指,好幾百個妄想,一個妄想就是一番生死,太可怕了。整天妄想,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的。有人問「有不打妄想,不起念頭的嗎?」佛才一念不起。淨土宗就是要讓念頭全部歸到淨念,不起妄想。「辦得到嗎?」只要懂法子,就辦得到。我來一趙豐原不易,今天就把法子告訴諸位,什麼法子,就是「憶佛念佛」。

念佛,就是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當然都是淨念。但是這樣什麼職業也都不必幹了。另有方法,就是憶佛,也就是心裏想佛,忘不了佛。念佛是念茲在茲,憶佛是明記不忘、默而識之。舉例:人人都忘不了錢,也忘不了吃飯,如此將想錢與想吃飯的心,變成想佛,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這樣默而識之,不說而心裏有印象,就是憶佛。大家必須將憶佛念佛這二句弄明白,就能得到莫大的利益。

今天時間很短,供養這幾句非常重要,大家要研究清楚,日久天長,繼續不斷的念佛,並以忘不了錢與忘不了吃飯的心來憶佛。

敬祝

諸位一心不亂,法喜充滿。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淨語》夏蓮居老居士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沈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啟發大眾,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為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沈,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沈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於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裏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於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裏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於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裏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裏想的跟嘴裏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歎」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歎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裏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係,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沈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準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準,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後,心裏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聽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係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裏,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沈著安閒」。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於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沈著,沈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閒,有的人努力,但由於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閒」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閒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閒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閒,為什麼能安閒?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儘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裏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裏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閑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淨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於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云:「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裏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裏必能念佛。嘴裏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於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於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繫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繫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癡、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嗔、癡、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麼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嗔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聽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嗔恨呀。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做過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嗔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癡,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癡裏頭,愚癡呀。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嗔癡慢都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麼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餘土。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玄奘大師所譯「繫念不亂」,與《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可以肯定一向專念是往生的必備條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即是唐譯的「繫念不亂」。
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於自修的法門,今天想參禪,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麼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淨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真勤真專」,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到極冷的時候,梅花怎麼會開撲鼻的香?由於「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麼高。六道中輪轉,無量的生死,現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不再輪迴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勤真專呀!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鬆,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麼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參禪,既修淨土又學密宗。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實修行,是在開玩笑。「真勤真專」,必有功效自然可見,故云:「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