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學
@重點開示@
五四‧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五五‧若或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六一‧業障發相、亦開四種﹕
(一)昏沉暗蔽業障發相﹕謂念佛時、即便昏睡。沉暗瞪瞢。無所記別。令諸禪觀、不得開發。
(二)妄念散亂業障發相﹕欲修觀時、雖不昏沉、而生邪想。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展轉生續、無時暫停。因是三昧、不得現前。
(三)惡境逼迫業障發相﹕將入定時、雖無妄念、而有惡境。或見焚溺。或聞震擊。或無頭手。或墮山海。如是逼迫、令其驚怖。所發道心、障礙不起。
(四)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雖無上境、而身忽然生諸疾病、苦惱百端。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因是無生、不能證入。
六二‧對治、除滅。亦開四門﹕
(一)治滅昏沉障﹕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若心暗鈍、懸想不成。當對一尊端嚴佛相、緣之入觀。若不明了、即開眼觀、復更閉目。如是想時、心眼開豁、即破此障、無復沉睡。
(二)治滅妄念障﹕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一切種智、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普現色身、利益一切。神通變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
(三)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無為、無有形相。既無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滅此障。
(四)治滅病事障﹕應教念十佛。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不為一切病苦所惱。念佛法身、猶如虛空。隨其智力、應化一切。非如眾生、煩惱陰身。八苦交煎、世事纏縛。如蠶作繭、無出頭日。如是念時、此障即滅。故知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六六‧若邪正未了。當用二法對治﹕
(一)止法﹕謂深入三昧、一心念佛。於所現相悉知虛誑。但平心住定、不取不捨。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別時。若是聖境、則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現相不久自壞。縱發亦不如法。
(二)觀法﹕謂觀真空法界、念虛空法佛。推檢現相、不見生處。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離真如外、無一法相。如是觀念。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六七‧修淨業人、具三種力﹕(一)念力。(二)本有佛性力。(三)佛攝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擾害。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學

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圓通者、聖性法門、無不通也。勢至、啟教之人。念佛、修行之法。文雖二百四十字、義括淨土諸典。教機法喻。生佛感應以遍含。自自他因果而該徹。作心境之月燈。聖凡之舟楫。

念佛教興、具多因緣。(一)指出捷徑修行門路。(二直示當人念念自心佛。(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四)為顯生佛心無差別。(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六)接引權小圓成佛果。(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八)利益今後周遍無盡。(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

一‧華嚴經、德雲首宣念佛法門。馬鳴菩薩立論之祖。念佛與止觀並重。楞嚴勢至念佛一章、列在圓通。禪宗不能抑蓮宗為非歸源見性之途也、明矣。

二‧蓮師云﹕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

三‧楞嚴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四‧則此章經、誠為銷業之巨冶、愈病之靈丹、修心之捷徑、求生之要術也。若能常持、無苦不除。無樂不與。無願不遂。無果不得。

五‧偈云﹕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六‧楞嚴云﹕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七‧行願品云﹕是人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見彌陀佛、及諸聖眾。

八‧善導云﹕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恁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九‧信輪迴最苦。信念佛最妙。信此土修行、難成道果。信願生彼土。乃至十念、決得往生。信報生人天、福盡還墜。信一生樂土、永不退轉、當成正覺。信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信念佛之人、彌陀攝取。病中救護、命終來迎。

十‧願消業障。願滅眾苦。願心開。願見佛。願淨業成。願生安養。願授記。願度生。

十一‧身禮像、口稱名、心觀想、俱要專一、絕無散亂。

十二‧萬緣放下。身心解脫。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但念阿彌陀佛。

十三‧念佛有六勝益﹕一、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二、惡鬼毒藥、皆不能害。三災八難、咸悉消除。三、宿障冰清、怨命解脫。四、氣力充滿、無諸橫病。五、睡夢吉祥、見佛色像。無有非人、奪其精氣。六、現為一切禮敬、臨終三聖接引。

十四‧念佛法門。大小並收。利鈍均攝。事理圓融。性相無礙。

十五‧即佛是心、無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無一佛而非佛心。

十六‧心一憶也、佛佛全彰。佛一稱也、心心頓顯。

十七‧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

十八‧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則知念佛一門、誠為見性成佛之妙法矣。

十九‧起信云﹕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性佛一顯、果佛自證。

二十‧圭山云﹕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不其然乎。設離念佛門外、而欲速見性成佛者。是捨其近易、以求諸遠難也。

二一‧起信云﹕專念阿彌、修善回向、願生彼界、終得見佛。

二二‧諸餘法門、淺則上根不被、深則下根絕分。唯此一法、利鈍兼收。如水清珠、到處便益。故當信受行持。

二三‧十界因果、皆唯心現。若一念心、瞋恚邪婬、即地獄界。慳貪不施、即餓鬼界。愚癡暗蔽、即畜生界。我慢貢高、即修羅界。堅持五戒、即人法界。精修十善、即天法界。證悟人空、即聲聞界。知緣性離、即緣覺界。六度齊修、即菩薩界。真慈平等、即佛法界。

二四‧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云何捨自心佛。孤佛教耶。

二五‧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捨身速生極樂淨土。

二六‧梵網云﹕信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二七‧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佛者、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是故諸佛、勸令念佛。

二八‧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況我凡愚人耶。

二九‧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教人念佛。

三十‧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若眾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

三一‧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三二‧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則知眾生淨念彌陀、定放光明。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三三‧末法修行、多諸障難。邪魔嬈亂、佛道難成。今修念佛三昧、承佛願力威神。疾除煩惱、頓破無明。五蘊魔銷、三身佛現。當生極樂佛土、成真應二果矣。

三四‧信願、攝根淨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得三摩地,第一圓通,是不退菩薩果德也。憶念彼佛、因也﹔現當見佛、果也。念見近佛、因也﹔心開香嚴、果也。念心入忍、因也﹔攝人歸土、果也。

三五‧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為勢至也。假此菩薩為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

三六‧念佛一門、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

三七‧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即攝十信法行。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即攝十住法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攝十行法行。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攝十向法行。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即攝十地法行。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即攝等覺法行。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即攝妙覺法行。則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

三八‧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表十二時中、於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

三九‧念佛有四。(一)稱名、謂聞說佛名、一心稱念。(二)觀像、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三)觀想、謂以我心眼、想彼如來。(四)實相、即念自性、真實相佛。

四十‧清涼云。約能念心、不出五種。(一)緣想境界念佛門。(二)攝境界唯心念佛門。(三)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俱泯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四一‧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心行處。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四二‧三昧、是禪觀通名。念佛、是一行別目。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四三‧繫心一佛、專稱名字。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

四四‧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四五‧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四六‧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

四七‧高齊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

四八‧但念彌陀、即是念諸佛。華嚴問明品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四九‧觀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五十‧往生淨土、要須有信。信千即千生。信萬即萬生。信佛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名、

身常尊敬。始名深信。五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五二‧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故須事念。

五三‧佛為外境、心為內境。憶念功成、自然證知、心無佛外之心、佛無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無盡。

五四‧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五五‧若或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五六‧攝根淨念。即彌陀經一心不亂、一向專念、觀經一心繫念也。

五七‧事則能所緣歷、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理則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緣更無餘緣。緣心自在、成就慧力。

五八‧佛有二加被。一者無障則顯加、令其親見。二者障重則冥加、暗令得益。

五九‧普賢云﹕有諸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時分身、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令就。

六十‧念化佛、善根發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說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時、生敬愛心。開發三昧、增進佛行。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心淨信解。或於夢中、聞佛說法、覺悟佛心。

六一‧業障發相、亦開四種﹕(一)昏沉暗蔽業障發相﹕謂念佛時、即便昏睡。沉暗瞪瞢。無所記別。令諸禪觀、不得開發。(二)妄念散亂業障發相﹕欲修觀時、雖不昏沉、而生邪想。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展轉生續、無時暫停。因是三昧、不得現前。(三)惡境逼迫業障發相﹕將入定時、雖無妄念、而有惡境。或見焚溺。或聞震擊。或無頭手。或墮山海。如是逼迫、令其驚怖。所發道心、障礙不起。(四)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雖無上境、而身忽然生諸疾病、苦惱百端。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因是無生、不能證入。

六二‧對治、除滅。亦開四門﹕(一)治滅昏沉障﹕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若心暗鈍、懸想不成。當對一尊端嚴佛相、緣之入觀。若不明了、即開眼觀、復更閉目。如是想時、心眼開豁、即破此障、無復沉睡。(二)治滅妄念障﹕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一切種智、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普現色身、利益一切。神通變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三)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無為、無有形相。既無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滅此障。(四)治滅病事障﹕應教念十佛。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不為一切病苦所惱。念佛法身、猶如虛空。隨其智力、應化一切。非如眾生、煩惱陰身。八苦交煎、世事纏縛。如蠶作繭、無出頭日。如是念時、此障即滅。故知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六三‧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是為魔事。不與本所修行合者、是為魔事。

六四‧善根發者、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習因善心、相續不斷。若是魔所作者、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或謝去更來擾亂。習因善心、暫發還滅。或倏爾變成惡念。

六五‧謂見善相發時、能令心識動亂、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悉屬魔作。若見善相現已、雖未證禪定、而身心明淨、善念開發、煩惱輕微。或三昧開通、身心快樂。內外安隱、氣色光潤。煩惱寂寂。功德巍巍。此為善發相也。

六六‧若邪正未了。當用二法對治﹕(一)止法﹕謂深入三昧、一心念佛。於所現相悉知虛誑。但平心住定、不取不捨。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別時。若是聖境、則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現相不久自壞。縱發亦不如法。(二)觀法﹕謂觀真空法界、念虛空法佛。推檢現相、不見生處。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離真如外、無一法相。如是觀念。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六七‧修淨業人、具三種力﹕(一)念力。(二)本有佛性力。(三)佛攝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擾害。

六八‧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六九‧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仁王云﹕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得名無滅忍、無住忍。

七十‧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生前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

七一‧慈雲云﹕不值佛、不聞法。惡友纏、群魔惱。受輪迴、墮惡趣。塵緣障道、壽命短促。修行退失、塵劫難成。此即娑婆十種苦也。常見佛、常聞法。聖賢會、離魔事。輪迴息、無惡道。勝緣助道、壽命無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滿。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七二‧生極樂四意﹕(一)有緣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二)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若說十方皆妙、初心茫然、無所依託。(三)不離華藏故。極樂去此十萬億剎、即在華藏第十三層、未出剎種外。(四)即本師故。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既讚本尊遮那之德如是。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事則從此界、歸彼界。見彌陀、居極樂。理則返不覺、還本覺。見自性、居唯心。

七三‧聞說佛名、為聞慧。憶想在懷、為思慧。持念不忘、為修慧。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七四‧聞念佛門、心不疑貳、謂之信。信已而解、心起樂欲、謂之願。願已而念、心勤精進、謂之行。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執持名號。

七五‧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成正定聚故。準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反顯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為非器也。

七六‧若七日七夜、禮念佛名。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六念(佛、法、僧、天、施、戒)。讀經解義。深信因果。持戒利生。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真佛與化佛來迎、乘金剛臺、即得華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受諸佛記。此名為上品上生也。

七七‧雖具五逆、不謗法者、必定得生。如兼謗者、亦不生也。所謂信則決定生、是也。

七八‧大本云﹕信樂不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亦得往生。

七九‧善導、千念而飛千光。少康、十聲而出十佛。華嚴偈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捨。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八十‧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五云﹕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阿彌陀經要解道證法師念誦)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贊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識於燕京寓廬歡喜念佛齋

香贊

戒定真香  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  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  加護恒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三稱(一)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婆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四)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五)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六)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七)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一)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二)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三)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四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五)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六)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七)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九)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恒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一)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二)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三)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四)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五)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六)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繫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七)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八)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九)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一)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二)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  甘露王  威德願力難量  洪名虔稱消災障  化火宅  為清涼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長  一向專念莫徬惶  勤熏戒定香  信願行三是資糧  苦海得慈航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願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民無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並願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親  現世業債  咸憑法力  悉得解脫  現在者增福延壽  已故者往生淨土  同出苦輪  共登覺岸

蓮音小故事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主講


◎三春暉暖寸草心

—請您做胎兒的觀世音菩薩—

道證法師主講
李麗慧敬記

請原諒我的冒昧,雖然我們素昧平生,但是當我知道在您懷中的胎兒「心跳不正常」,而大家建議把「她」墮掉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了痛苦。我抬頭仰望慈悲的佛像,眼淚充滿了我的眼睛。也許一般健康的人,不能夠體會,一個在疾病、在生死邊緣的人,他渴求生命那一種心情,那一種渴切的希望。

如果我說的話過份的唐突,請您原諒我,我只是在這山上修行的一個人,而且還有一身的病苦,但是所有修學佛法慈悲的人,沒有人捨棄我,每一個人都愈發慈悲的關照我,讓我更發起一種心:我並不貪求長壽,假如我的生命已經到期了,我很歡喜的就跟隨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假如我在這世界上多活一天,那都是多出來的,意外賺來的,我應該更加的珍惜,祈願一切眾生同享佛法甘露,離苦得樂。也就因為這樣,我就很多事的希望您也珍惜珍惜您的孩子!也許她在胎中正發廣大的慈悲心,想要報答、孝順她的父母,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呢!假如您發起像佛菩薩一般的慈悲心,相信她必會受到感化,彼此緣份也會好轉。

在我的行醫過程中,親眼見到許多充滿不可思議信心的人,突破了在一般人眼中認為是不可能突破的障礙。就拿令姊(李麗慧學長)來說,當時她到本院(順天醫院)做產前檢查,醫生由超音波看出來—胎兒腹部脹大,腸子全部都脹大,而且有很多的腹水,建議她要墮胎。當時我又陪她重新做了一次超音波檢查,我也親眼看到胎兒確實不正常,腹部脹得非常大,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以胎兒當時腹部的大小,縱使死在腹中也無法由陰道生產,必須要剖腹生產。但是令我極為尊敬,極為感動的是—當時令姊並沒有一念的遲疑,她馬上就說:「即使是胎死腹中,需要剖腹來產出一個死胎,我也願意!我絕對不傷害我的孩子!絕對不殺死自己的小孩!」她持守這一條不殺生戒的強大願心和功德力,以及做為一個母親的慈悲、愛心,支援她突破這個困難的障礙!可以說一直到產後,醫生都不敢說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她以虔誠的信仰,超然的信心,終於生下了陳平安。我常想:假如有機會,我一定要告訴陳平安,告訴她:她的母親當時是如何的堅持愛護她、保護她,不惜忍受千辛萬苦。這也就是一個母親值得普天下的人歌頌的理由!這也是普天下的母親值得孩子孝順她的理由!

我所以敬愛我的母親,因為即使我是多病的、是有缺陷,她從來沒有一念捨棄我的心,反而更加照顧我。一個小孩,縱在胎內正常,不一定表示他出生後正常。他兩歲的時候正常,不見得保證他五歲的時候會正常,五歲的時候很正常,也不能保他以後身心健康,不去為非作歹,但是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個孩子是不正常、或不可愛的,就傷害他或是決定殺死他。假如我是一個有「心臟病」的人,我也未必希望大家就這樣結束我的生命。

天下的事情是無常的,會因為「因緣」而轉變的,今天好,明天不一定好,今天不好,明天也不一定不好,就這樣充滿了希望。在這裏很想建議您帶孩子,去做胎內的皈依,皈依三寶:佛、法、僧。「佛」代表覺悟、「法」代表正,正確的正、「僧」代表的是清淨。做胎內的皈依,根據經典上講:若做胎內皈依則胎無能害。當時令姊(麗慧學長)發現胎兒畸形的時候,我陪她去拜見上廣下化老法師,當時法師非常堅決的告訴她:「好不容易才得人身,我們怎麼能夠傷害她呢!只要還沒生下來,一切都可以轉變,給她取個名字叫淨成,成功的成,一定要她成功生下來。」法師又介紹她找上道下源老和尚,老和尚今年八十九歲(一九八八年),他也是非常堅定的為她取名叫「陳平安」,希望她努力堅持信仰平安的把孩子生下來。皈依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必須要瞭解「佛」「法」「僧」真正的意思,用生命去實踐,而非僅形式。

我看過無數的病人,從有呼吸到沒有呼吸,看過無數生命的掙扎。我尊重生命,認為無論他是多麼艱苦或是所謂不正常的活著,我們都不能去剝奪他的生命,因為我們不明了「他」真正的意願。我相信人與人之間奇妙的感應力,想信您也曾體會,假如一個人進到房間來,拉長著臉心情不好或是生氣,您馬上會受到這種不悅的氣氛所感染;假如一個人春風滿面走到房裏來,安詳微笑,您也立刻會受到這種心情所影響,同樣的母親與胎兒也是一樣。但願您能夠充滿信心,將一個美好的心境、美好的氣氛,影響胎兒,感染胎兒,讓他好像在春天三月的陽光中,相信一切的因緣都能夠變善、變真、變得美好。您就是胎兒的觀世音菩薩!

我們雖然沒有像老和尚一般的德行,但是虔誠的心是一樣的。請原諒我多管閒事,說了這麼多的話,只因我是一個深深體會痛苦的人,在痛苦中我沒有任何的埋怨,相反的,更充滿了感謝,感謝這一切的痛苦,讓我體會到一切眾生受苦時的心境。只是很慚愧,我的力量是這麼微薄,沒有辦法幫助每一個人,但是願盡我的力量,假如承蒙您慈悲接受我這不揣淺陋的建議,那麼請您效法您的姊姊,每天受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好早晚都能夠誦一遍,並且儘量每天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萬聲。也許您奇怪為什麼要一直這樣的念,因為我們的心念不是想東就是想西,不是想煩惱就是想高興想不高興;心情起伏,做事的順利與否也會隨著改變。假如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持念佛菩薩的名號,隨著她名號裏面所涵藏的—「觀聽世界的聲音,尋聲救苦」這種慈悲的意義,內心也會隨著平靜下來。心一平靜,行為處世也都會改變,外在的環境也就因而變好,一切的因緣條件都會漸漸的走上自在如意。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三稱)

但願觀世音菩薩的慈光,隨時籠罩著您。請原諒現在我不能親自去看您,特地請我們中國醫藥學院的二位老師去看您,她們兩位是非常慈悲的菩薩,隨時效法著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做事做人,兩位都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師。假如她們也能夠帶給您幫助,那我真是太歡喜了。在這遙遠的山上,不管念佛、拜佛、誦經,都願以功德為您回向,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沒有什麼希望,唯一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同登解脫彼岸。(敬誦普門品—)

願以此功德回向李麗慧學長的妹妹,懷孕之中母子平安健康、生產順利,善根、福德、慈悲、智慧均能增長。發廣大菩提心,遠離一切障礙而得一切殊妙果報,同成佛道。

並回向一切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願一切眾生皆能具多善根福德因緣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各以深信切願,現生化災障為吉祥,化娑婆為淨土,報盡同生極樂蓮邦。

附記:舍妹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產下一女嬰,母女均安。感謝佛菩薩的慈悲保佑,更感謝郭醫師虔誠回向,阿彌陀佛!相同的我們也以同樣虔誠的心,祈求佛菩薩加被郭醫師法體康安、道業日增。

末學李麗慧敬記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六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菩提道場第十五}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經文: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徧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鏁,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若有眾生,[者*見]菩提樹、聞聲、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菩提道場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次顯樹之妙德難思。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錁,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道場」。此有五義:一、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三、供佛之處,稱為道場。四、學道之處,《維摩經肇註》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五、隋煬帝時以為寺院之名。詔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今經所云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
 
「菩提樹」據《西域記》曰:即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譯為道樹,或覺樹。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今經云彼土樹高四百萬里。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實則此亦無礙。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故不拘於一格。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
 
「一切眾寶」下,顯菩提樹之莊嚴。「自然合成」,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開顯。「榮」者,繁盛明麗,「暉」同輝。意為此樹亦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是故華果繁茂秀麗,光明普照。
 
「復有」下,顯樹上之莊嚴。《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正與此處經文相應。經中瓔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眾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眾寶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雲聚寶錁」。錁即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鉤連之結構。「雲聚」者乃寶之名。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錁。」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鉤連結構也。「寶柱」者,《宋譯》云:「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硨磲柱、瑪瑙柱。」復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如是寶柱,飾以瓔珞以及寶鎖。「金珠鈴鐸」。「金」者,純金,「珠」者,真珠。「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鐸」者,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發聲。鈴與鐸皆妙寶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故云「周匝條間」。「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鐸,以為其網。」故知寶網亦由金珠鈴鐸之所成,故云珍妙。「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云「羅覆其上」。寶珠放光,「百千萬色」。如《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輝映,彌增光麗。故曰「互相映飾」。「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無量寶珠,故曰「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無極」者,無有極限。「一切莊嚴隨應而現」者。憬興云:「如來慈悲善報所現。故應眾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眾寶等,無不適意故也。」如是妙現,普應群機,變化不拘,一一圓妙,全顯事事無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上顯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之益。「妙法」者,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無量妙法音聲」。曇師曰:「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佛事」者,指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於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薦等法會,稱為佛事。極樂國土,樹發音聲能作佛事,故曇師贊為不可思議也。又此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義寂云:「清者清淨,聞者不生濁染心故。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彼本作「清揚」,今本是「清暢」。暢者通暢,歡暢,能令聞者舒暢。又具通曉之義,能令聞者通達實相法故。)哀者悲哀。聞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響亮,又為透徹,顯露。由能朗發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響故(梵天音樂)。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鸞聲故。和者調和。音韻克調,宮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順佛法故。」上述音聲之德,非但於天中最為殊特,亦於十方世界中,最為第一。故云:「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上顯樹作饒益,廣施真實之利。眾生若有目見此樹,耳聞其聲,鼻嗅其香,口嘗其果味,身觸其光影,或意根憶念樹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緣此樹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勝益。首云「皆得六根清徹」。《會疏》釋曰:「耳根無垢為清。徹聽眾音曰徹。」依此以例餘根,則眼根無垢曰清,徹見眾色曰徹。乃至意根,則意根無垢曰清,徹了諸法曰徹。六根各發勝智,皆得清徹。故曰「六根清徹」。「惱」者,《箋註》曰:「惱,心所名。小煩惱地法之一。(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舉此六者,名為大煩惱地法。)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飽者,滿也。)不用他人之諫言,但自懊惱煩悶也。又為二十隨煩惱之一。(貪、瞋、癡、慢、疑、惡見,名為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流出者,名為隨煩惱)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又《唯識述記》曰:「煩是擾義,惱是亂義。」遠離惱亂之患,故曰「無諸惱患」。乃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故云「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下云見樹成忍,前遍舉六根,此獨云見者,蓋標眼根以例餘根也。此處見樹成忍正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與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之所攝。《會疏》釋云:「仰唯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名號者,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成就以見樹明其相。(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如《小本》曰:「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總之,名號與樹,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皆是圓圓果海,圓融具德。皆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皆是「真實之際」。亦即是當人自性。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也。但名號則聲聞十方,普被三根,見樹則唯有神遊淨土,目瞻寶樹,方能獲益。兩者相比,則聞名得忍之益,更為顯著。故《會疏》曰:「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
 
「得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淨影云:「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大乘義章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會疏》云:「智行增進名法忍」。
 
「獲三種忍」者,《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其意謂,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回響(回音),如夢幻泡影,名音響忍。是別教三地以下之菩薩所得。捨離言詮,趣入實相,名柔順忍,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又《彌陀疏鈔》曰:「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故知淨影疏中之無生法忍,即《彌陀疏鈔》中約行之無生法忍。故淨影師謂為七地以上,蓮池師指為八地,兩說無違。又《仁王經》亦謂無生忍在七八九地。(至於餘師異說,茲不具錄。)
 
本經三忍,以音響忍為首,柔順忍次之。異於《賢劫經》而同於《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舊華嚴經》十忍為:「一者音聲忍。二者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夢忍。七者如響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全同本經。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深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隨順音聲忍。」即是音響忍也。又曰:「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此即柔順忍也。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是為第三無生法忍。」簡言之,則安住於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花果樹木,皆作佛事,增長有情殊勝善根。令人得忍,證入無生。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與本願、滿足、明了、堅固、究竟之力也。《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本願力者,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本願是總。餘四(滿足、明了、堅固、究竟)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又滿足願者,義寂、憬興均謂「四十八願,無闕減故」。明了願者,義寂、望西謂「明慧共相應故。」(此勝淨影)。憬興謂「求之不虛故。」(此同淨影)。堅固願者,義寂云「無退精進,所成就者」。究竟願者,義寂、望西俱謂「期盡有情法界際故。(度盡法界一切有情)」。諸說宜合參。
 
又本願力者,《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論註》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依法藏菩薩之本願,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願,以願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由願生力,因力願成。故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我願念彌陀   果真法師著

不要懷疑

從前,有一位佛教信徒,向一位法師請教:「常唸阿彌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此話當真嗎?」法師說:

「當真。」

信徒仍然懷疑,又說:「一句話的力量,難道會這麼大?我實在不敢相信。」

法師脫口而出,說:「笨蛋!」

信徒聽了,大怒。

法師從容回答:

「你看,『笨蛋』兩個字,力量就這麼大,何況『阿彌陀佛』四個字呢?」

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因外界的刺激而有順逆苦樂的強烈感受,念佛人如果能集中念力,一心念佛,時時刻刻體會感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和極樂世界的殊勝,內心薰習善法,煩惱除業障消,則現世必蒙佛佑,臨終感佛接引。

淨土法門說其難,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愚夫愚婦因善根深厚願意至誠懇切念,心佛合一、現生獲安樂臨終往蓮邦永脫輪迴,豈不快哉!

世事等如夢,人生誰百年,大眾莫起疑,念念彌陀佛,功德具足生淨土。

我真相信

學佛人第一,必須要先相信因果關係,不相信因果報應者,雖然對於聖理高談闊論,也只不過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對於修道過程中並沒有真實的價值,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苦樂報應皆受因果的支配,我等佛弟子實在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世間萬事萬物皆由因緣結合而成的。經云:「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故嘗言世事無常,因為世間的一切事物不可能永恆不變的。諸如積善所得福報努力奮鬥所得的成就與一切享受和快樂也都只是暫時,是不可靠,不究竟的,唯有無生無死才是永遠的快樂,也才是最究竟的。

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云:「假使百千劫,善惡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當自受。」例如:自己一念之善幫助他人,使人脫離困境,被幫助者必然感激在心,一有機會便思圖報,而自己受了報答則會銘記在心,思報於他日,如此禮尚往來,使得雙方結下不解的善緣,這便是善的因果報應。反之若自己心存惱恨,則必然會得罪他人,致使他人懷恨而予報復,如此一來自己更是起了不快之感而伺機報復,於是仇家相對,冤仇愈結愈深,不得安寧,這便是惡的因果循環。

苦樂果報,雖屬短暫而非永恆,但若不謹慎小心,仍會招來許多苦惱,我們應當了解,今日的快樂固然是宿世所修的福報,理應珍惜,若執迷享樂中,驕慢自恃,待福報享盡時,終必墮落於痛苦之中,悔時已晚。反之,今日遭逢逆境環境不佳,若能從此痛下決心,改惡修善,廣植福田,亦能轉苦為樂,由此可知,善惡因果實操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一切報應的起因只在一念之間。

因緣是和合的,是順其自然的,是強求不來的!您若確切認識「因緣與因果」相信你將會在日常生活上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與是非,而自求多福。

清淨自心

常聽人說:「其對於人、事或一切周遭環境的感受,端賴當天的「心情」而定;處事的得宜或缺失,都與心情有關,而心情的變化,又是那麼令人捉摸不定!」乍聽之下,頗為訝然!深思之,則有所感慨!

大凡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存空間,除了要為本身地、水、火、風四大協調,及面對生、老、病、死的威脅外,更要適應四時的季節變化,物換星移,地利、人和......種種外在生存競爭的變動與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內心煎熬!在這種種的影響下,人的心情確實不易平靜。所以,如何在人世間把持住「心」的如如不動,乃是吾等必須用功力行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垢淨明存」章中「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人心由於不能清淨,而產生無明和煩惱,只要一念煩惱起,就障八萬四千法門,而能造業;形成個人、社會,乃至世界的不安。要去心垢染,清淨吾行,除了時時保有一顆歡喜向善的真心外,遇事,能不退縮,從容不迫,全力以赴,動靜不亂,隨緣自如,隨喜布施且能返觀自省,改過遷善,滌淨其心;而「知足常樂」尤其是打住無明煩惱的良劑,人就是不知足,乃有「貪、瞋、癡」,一切妄見、妄情,使身、口、意,造出種種的業因而產生紛爭。要「知足常樂」,必須有「戒、定、慧」的涵養工夫。而日常生活上,人只要認清自己,不為形役,不為物惑,就能減少欲望,知止而止;少生苦惱,則清淨自在的心,自然悠遊其中,生活就會愉悅而有趣!

平常,領悟情境時,總有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層次分別!於今思之,只不過在於「心」之轉境而已!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轉境,而不要被境所轉,則隨緣自若,喜悅自在其中!

人人心都清淨,則此世界,就是極樂淨土;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誠然!

超越生死

天地萬物。無時不在流轉、變化。生長損耗,曾無停息。人生亦復如此,數十寒暑看似悠長,實如電光石火。剎那即逝。而人世間滄海桑田的變異更是不勝計:玉山頂上發現貝殼,喜馬拉雅山竟也有海底生物化石,看似不可思議,而事實俱在。世事無常,瞬息即成千古,人類寄生其間,誠似滄海一粟,寄蜉蝣於天地般渺不可期。

人生既是如此無定,無常倏忽而至,今日相聚,分別之時焉知生離非為死別?今夕安寢,安知明朝得復著履?著名詩人李白瀟灑豪放若此。亦有「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之歎。

但人的一生真能以時間長短來定輕重嗎?彭祖活了八百歲,迄今無足稱述者;烈士鄒容年方弱冠,陸皓東未及而立,文天祥年僅卅九,即以身殉國,齡雖淺而婦儒皆知。這些以長短來衡量的時間,在歷史上是無足論的,真正能名留青史的是無法衡量而超越長短的壽命,人生一場,如果真能放射出生命的火花,利益人群雖僅十年、廿年。甚至朝生而夕死,生命也是永恆恆的。

佛經上也有段記載:一個婦人新喪愛兒,悲痛欲絕。聽佛陀具大威神德,遂不遠千里跋涉,長跪佛前,哀告請求佛陀挽回愛子生命。

佛陀聽完她聲淚俱下的請求後,非但不指責,反而和顏悅色地對她說:

「要救你子免死不難,只要尋到一種叫吉祥草的藥草,你子服用後,即可起死回生!」

「我要到什麼地方才能找到吉祥草呢?」

「吉祥草只生長在從未死過人的家中,你快去找吧!」

「老婦人於是興致沖沖地挨家晝夜奔忙尋找吉祥草,但,那一家人沒死過人呢?老婦人從不斷的失望中,墮落到絕望的深淵,在痛苦中驀地覺悟到死亡乃人生必經的過程。畏懼死亡,抗拒死亡,並不能因此而免除死亡,其實生命唯有過程並無結局、最重要的是自無常中,積極地把握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而去追求永恆不朽的生命才是最實在的。

世尊特別開示:要我們至心念彌陀求生極樂國,為超越生死輪迴,

成就法身慧命的最佳途徑
是自在解脫第一妙法

蓮音小故事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主講

◎最珍貴、稀有的微笑

慕蓮 竭誠敬記

我在行醫的路上,曾經遇到一位患者菩薩,他雖然是一位屠夫,但是平常待人誠實寬厚。殺豬是他的父母親傳下來的職業,他告訴我:「我們也不好去改它,也不懂得要去改它。」他在小的時候,就有人教他念「阿彌陀佛」,所以從小他每次看到佛像,就合掌念三聲「阿彌陀佛」,很難得的是,他從來不為自己祈求,而希望佛能夠保佑所有的人。他說:「佛怎麼能夠只保佑我一個人呢?」我說:「對,你這個觀念非常的正確。」

他殺豬雖然殺了很久,但是待人很好,來探望他的親友,很多都有蒙受他的恩惠而讚歎他的,只是他不懂得殺豬也是害眾生,殺害眾生要受到苦的果報而已。後來,他得了下咽癌,幾年之間,喉嚨整個都被癌所侵犯,雖然曾經做過治療,但是又復發了。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呼吸很困難,「咻!咻!咻!」一直發出像拉鋸子一樣的聲音,一口痰哽住,既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整個喉嚨就像被勒緊了一樣,每一個喘息,對他來說都是苦楚的折磨。他痛苦的時候,告訴了我:「他深深的體會到,豬被宰殺時候的那種慘痛」,他至誠的懺侮了。

因為他沒有辦法吞咽食物,只好由鼻子插「鼻胃管」,雖然這樣,可是他在觀念上能夠想開,又能夠發大善心,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的面容就和其他病人憂愁的面容不一樣。

有一天,他告訴我:「郭醫師,您看我的身體還有哪一部份可以用呢?我的眼角膜可以捐給人家嗎?我的心臟還好嗎?可以捐給別人嗎?能夠捐出來的,都幫我捐出來吧!因為如果犧牲我一個人,那是不要緊的,只要讓別人能夠舒服就好了。」我感動地讚歎他:「您真不愧是菩薩的心地」,當時我告訴他:「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種榜樣,您的一對眼角膜,只能給一個人,這個人有了眼角膜,雖然能夠睜開眼睛,但是他每天要因為看見東西而歡喜或是生氣,那還不一定呢!也許,他用這眼睛,每天看令他憤怒的事情,反而很懊惱。如果不懂得運用眼睛,有肉眼、有眼睛,並不見得就能幸福;假使一個人沒有瞭解真正的道理,就是做了換心手術,也不一定就能覺得幸福滿足。」

我這樣告訴他,並不是不願意需要器官移植的人,能夠重新獲得健康幸福,而是真正能夠受割身的痛苦,而心還很安然,既不懊惱生氣,也不後悔,這是需要有很大的「道力」的,而且一位癌病的患者,即使他有大善心,願意活著的時候,就當下捐出他的器官給別人,但是有人敢接受嗎?接受的人,能夠不忌諱自己因此而染患上癌病嗎?

然而他的心實在很偉大、很難得,我不願意這樣說出來使他沮喪,所以就告訴他:「您既然有這樣慈悲的佛心,假如用這心來念佛,就可以和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壽命當盡的人念佛,可以消災、免難、延壽,讓我們身心安樂;壽命已盡的人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慈悲的來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您現在好好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只要您在這個人生必經的要緊生死關頭,能夠奮力念佛,把握人生最後的升沈關鍵,能夠至誠念佛,發願往生西方,蒙佛接引,登上極樂蓮台,那麼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榜樣。您只要能安然往生西方,您不只可以給一個人眼角膜或心臟,您可以因此而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打開內心的心眼,免除生死的恐怖,看見清淨的極樂世界,得到最好的善終,獲致最殊勝莊嚴的果報,所以古德開示中提出,成就一個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此等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他果然就認真的念佛,而可以說都不必用止痛藥,就可以很安詳的過日子。他告訴我:他殺豬一生,原先是因為經濟情況不行,不殺豬實在沒有辦法過生活,後來病倒了,才發現他殺豬一生所賺來的錢,不夠他付醫藥費,而且還欠債,更難過活。

我們大家常有一些—「我不怎麼樣不行啊!」這樣的說辭,雖然明明知道不合佛法,也繼續的把它做下去,等到真有一天,發現不行了的時候,再回頭冷靜的想一想,會發現您這一生也許因為不如法而賺得了些什麼,但是到後來所要賠出去的代價和痛苦,卻遠遠的勝於所曾賺得的一點點名利。

這位患者菩薩,住院當中,有好幾位蓮友都曾經去為他念佛、講說佛法,他出院回家以後,臨終前幾天,他自己就知道時間到了,最後交代孩子說:「請郭醫師找幾位朋友來為我念佛。」中國醫藥學院醫王學社的幾位學長,還有我們的房東太太,都跟到北港去幫助他念佛。他們助念回來告訴我:「他臨終的時候,就是面帶微笑念佛離開,大家愈念佛,他愈微笑。」他往生後八個小時,依然面帶笑容面對大家,去助念的蓮友學長,都非常的感動、讚歎。

最後的微笑,是最珍貴、最稀有的微笑……阿彌陀佛。(錄自國語蓮音小故事行醫瑣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寶樹徧國第十四}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經文: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餘寶。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幹枝葉華果,種種共成。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徧其國。
寶樹遍國第十四
本品重顯極樂國土依報莊嚴。七寶行樹,周遍其國,此諸寶樹,或一寶獨成。或多寶共作。樹皆整齊莊嚴,光色殊妙,隨風奏樂,音調和雅。此即第四十「無量色樹願」之成就。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餘寶。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幹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水晶」與水精同。梵語頗黎,又作玻璃,譯言水精。有紫白紅碧四色。「琉璃」乃梵語。華言青色寶。此寶青色。一切眾寶皆不能壞。體堅色瑩,世間希有,故名為寶。琥珀、瑪瑙,亦皆世間珍寶。總之七寶,皆借世物勉強為喻。實則極樂一切萬物悉皆微妙奇麗,超逾十方,豈真似此濁世之俗物!
又據《往生論》則此寶樹,顯國土莊嚴中,種種事功德成就。論曰:「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樹是妙寶所成,是即「備諸珍寶性」之淺義。深言之,蓋顯彌陀之性德。一切妙寶皆彌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寶中備具一切珍寶之妙德。「具足妙莊嚴」者,淺言之乃下文中「榮色光曜」與「出五音聲」等義,深言之,則一一寶樹皆是圓明具德也。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前段表樹之質。上數句表樹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麗。正《往生論》中,「莊嚴地成就」,偈云:「雜樹異光色」,極樂國土,地平如掌,雜色寶樹,遍滿其國,上覆寶網,下飾寶欄,皆表地莊嚴也。
「各自異行」。表種種不同之寶樹,各各依類成行。「行行相值」,《定善義》曰:「彼國林樹雖多,行行整直而無雜亂也。」「實」者,《會疏》曰:「實謂果實,不差其處(洽在其位),故云相當。」「榮色」,繁茂之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勝視」者,目不暇給也,亦即五色繽紛,目光難辨之義。
又《定善義》云:「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乃至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何意然者,彼界住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準上之義,則彼國寶樹,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無有老死,亦無遷變,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彼土是無生之界,故林樹亦住無生,亦是無量壽。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圇是個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故,如下所云,樹出妙音,自然相和。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會疏》曰:「無漏清淨風,故云清風。應時而吹,故云時發」。「五音聲」者,指宮商角徵羽之五聲。此五聲可攝一切音聲(此五聲乃中國古代樂律之本,再加變宮、變徵為七聲。即現代音樂之七聲。)。「微妙宮商」,以宮商代表一切音聲、悉皆「微妙」。「相和」者,相應也。《會疏》曰:「願力所成,不藉鼓吹,故云自然相和」。樹出和聲,顯極樂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圓明具德也。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悲華經》 十卷(全) 簡體字幕 聆志居士恭誦

蓮音小故事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主講

◎可敬的吳秉乾老師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遇到許多非常了不起的人,促使我每天上班去看病患的時候,總是抱著一種去上課、去接受他們指導的心情。我感覺到一個人最可貴的,並不是一生當中都沒有遭遇到困難和痛苦;而是在困苦當中,他的心仍然是那麼的善良、那麼的美、那麼的充滿著光輝。在這些了不起的人當中,有一位使我非常尊敬的,他就是吳秉乾老師。
他是南投縣名間國中的數學老師,是一位很熱心教學的老師,當他第一次到本院腫瘤科的時候,已經是下半身兩隻腳都失去力量,而且大小便也都發生困難。他很多年前即得到鼻咽癌,因為發病的時候,正好是他教學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所以就沒有好好注意身體,因此,當他開始接受治療時,腫瘤就已經太大,而且癌細胞也已經轉移到骨頭的部位。他在台大、榮總都治療過,後來才轉到本院。當我最初看到他的時候,就是他的腫瘤已經壓迫到脊髓神經,下半身麻痹癱瘓,經過緊急放射治療才又能自己走路,當時我看他行動還相當困難,到病房中離床鋪六、七步的廁所,形同要去爬郊外的一座山一般的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走到。但是,我看他的眼神依舊那麼堅強。他不容易叫苦喊痛,生活中雖然很不方便,但是他仍然不隨便勞煩別人,連止痛藥也都是儘量不隨便吃,寧可用意志力去克服困難,這就是我以前對他不熟悉時,對他的一點瞭解。
經過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情形稍微好轉時,他便回家療養,很少來醫院,有時候由他太太和哥哥代為聯絡。他的哥哥一向非常關心他,那種手足之情,時常使我非常感動。不久以前,有一天早上,一大早我就看到他的病歷卡被拿出來,放在診察桌上,但是一直都沒有看見他來,只有見到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告訴我:「他的腳今天痛得很厲害,要送到醫院來治療,但是腳痛得無法上車,所以請醫師先去幫他注射止痛藥,要等到好一點再來。」我就一直等到下午四點,都還不見他的人影,後來他的太太打電話來說:現在要開車送他來醫院了,希望我能夠等他。我問她來到醫院要多久?她說從南投到台中大約要一小時,但是我一直等到下午五點半,下班的時間,大家都回去了,還是沒有看見他們來,因為那天晚上不是輪到我值班,又有一些事情要回家去辦理,所以我就交待各單位,如果這位患者來時,請大家要好好為他處理;但是我越想越不放心,我想他一定出了很大的問題,否則憑他的堅強個性,是不會輕易叫苦的。
自南投坐車到台中雖然只是一個小時,但是對於一個非常痛苦的人而言,一小時可以好像是一世紀—一百年那麼漫長,那種心情就一定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萬一他要是來,而我又回去了,他一定會很失望、很著急,萬一沒有聯絡好醫師,延誤他的病情、增加他的痛苦,我的良心將永遠的不安。所以,雖然已交待別人,但是我仍不敢離開,仍是繼續的等,果然等啊!等啊!終於看見他的太太出現在急診室,但是沒有看見他,原來他痛得沒有辦法自車上抱下來。我去車內看他,發現他的腳,形狀已經變了,我才瞭解到為什麼這麼會忍耐的人會喊痛,原來他的大腿骨已經斷成兩段了!
但是大家(包括他自己)都還不知道,我不敢告訴他,先請護士到車上為他注射止痛藥,然後小心翼翼的把他抬出來,抬出來時,在推車上看到他痛苦變形的臉,心裏真是難過萬分。我們替他固定好位置之後,請骨科主任來會診,然後去照X光。如果你不是親眼看到,你不能瞭解,為一個人改變一個姿勢,照一張X光是那麼的困難,會使他那麼的痛苦。為了要轉移他的注意力,減輕他的痛苦,我將一卷說故事的錄音帶,用隨身聽的答錄機裝入他的耳邊,請他注意聽,因為照X光片時,大家都要出去,只剩下患者一個人,很孤單的在裏面,很痛苦的維持一個姿勢。雖然每一張只是「恰!」一下而已,但是因為每改變一個姿勢、放一張底片都很困難,也是忙碌了很久。醫院有一位工友先生告訴我,答錄機經過X光照射容易故障,叫我在照射X光時,將答錄機拿出來。但是在我的心中,那部答錄機兩年前買的,也不過是三千元而已,如果能夠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減輕其痛苦,陪伴一個人度過雖然只是幾分鐘,卻感覺非常漫長的時間,縱使答錄機壞掉,我也覺得很有價值。因為我們時常用三千元,甚至一萬元、一百萬元也不能減輕任何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因為丟掉三千元而氣得整夜睡不著;但是,我們痛苦得睡不著時,卻無法用三千元來買一夜安穩的睡眠。
醫院替他檢查過的次日,骨科主任即為他開刀接好骨頭,痛苦即減輕許多,他倒在床上很難移動,我去看他時,他只能將腳趾頭稍微動一動而已,在這種痛苦中,他告訴我他的故事—他說:過去他本來教學生非常嚴格,後來慢慢改進,利用六分的愛心、四分的嚴格,貧寒的學生,他就免費為其教學,一直教到正當學生家長都放心將子女交給他時,他就得了如此嚴重的病。在這段漫長、倒在床上的時間,他對人生有更深的瞭解,也磨練出他的勇氣和耐力。
每天,我去看他的時候,聽他說的話,我都非常的感動,有一日,他對我說,他要讓我看看他的身體狀況是否進步些,所以他便從床上奮鬥著要坐起來,對於一個脊椎、坐骨都已受到癌細胞的侵犯,而且大腿骨又斷了的人而言,要坐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甚至我還不敢鼓勵他這樣做。但是,他非常的努力,出力出得臉都紅了,盡力將他的上半身自床上彎起來,大約彎起了三、四十度的角度,雖然只是一尺左右的距離,但是在我的感受中,比看運動選手跳多高、跳多遠,創紀錄更加感動!他奮鬥一番後,倒平下來,然後對我說:「可惜我已經不能再去教書了,否則經過這一番對人生痛苦的體會,將更加充滿愛心,書一定可以教得更好,如果還能夠回去教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貧寒的學生,我也會免費的栽培。」
我聽了他的話,回來後再三的思考、再三的反省,眼淚充滿了我的眼睛,我們想想看,我們手腳都很靈活,動作也不困難,但是做事情總是嫌東嫌西,嫌工作太多,報酬又太少,可能我們每日都能夠上班,但是我們很不喜歡服務,對不起我們的工作、對不起我們的崗位。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在職又怨職,但是一個終日躺在床上的人,他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充滿了愛心,他體會了人生的痛苦,對世間充滿了慈悲和諒解,一心一意想要利益學生卻不可得。當時我讚歎他這麼好的發心,即使他這個願望無法達成,但是發這種心,就已經有很大的功德,並且這種能夠戰勝自己的不幸和悲傷,與病魔奮戰而又充滿愛心的精神,不只能夠做名間國中的數學老師,他可以做千千萬萬人的老師,令每一個身體健康,而又對工作不能盡心的人感到慚愧,值得每一個受苦中的人學習和效法。
他已經出院很久了,我也沒有跟他聯絡,也不知道他現在是否好一些了?但是我相信,他的精神依然是那麼偉大。雖然最近我沒有聽到他的指導,但是當我工作感覺到很疲倦的時候,他的話以及他說話的表情就浮現在我的心中,鼓勵我把握人生短短可以服務的時間,好好為大家盡力。我的力量是那麼微薄,微薄到不值得提起,但是如果我曾經真心奉獻過,「願以此小小的功德,回向給他以及一切受苦的人—一切受苦而又善良的人,可以早日離苦得樂,來實現善良而又美麗的願望。」
附記:據南投名間國中表示:吳秉乾老師業已去逝,茲特披露此文,對這位能夠克服病魔的痛苦,而且對教學充滿了責任與愛心的老師,表達最高的敬意與懷念。
(謄錄自台語蓮音小故事錄音帶)

誠願人人積福德

此生在演大小、善惡、苦樂等無數戲,曲終戲散,如夢幻、我們唯有一心念佛、決心演好最重要的臨終往生極樂的大自在戲才是真實的。

世間一切淨穢、美醜皆因凡夫的分別執著、聖者眼中一切平等,無穢垢憎愛、因心中不起波浪故。

當下的起心動念、言語動作迅即影響周圍環境、並決定今生果報及來生去處。又心猿意馬、分秒不停、唯念彌陀最吉祥清淨。

只要心地光明、正氣凜然、心存利人自有諸佛菩薩及龍天善神護持、消災免難、福慧增長、不必在意人言如何、一心向道乃真修行人。

如不把一切苦難逆境、轉為增上緣則難成就佛道、應以一句佛號綿密持、煩惱轉為菩提、不苦亦不憂超越苦樂人。

世問甚麼是真的?眼前繁華庸人自擾皆幻化,本來自在安樂。趕快透過緣起性空,一心念佛現生得安樂、將來往西方。

人人會勤洗身體及衣服、為何不洗清內心塵垢?

人人但會尋找失去的財物、愛狗、為何不早日尋回本有的真面目?

禁語好處多、沈默是金、我們一生有限光陰、多浪費在無謂的聊天。愛講話障礙道心以此為最。

人與人間,應互相禮讓、多留空間、寬恕包容、量如虛空、心如大地、能納萬物、如此人生真灑脫。

對世間名利五欲,有所求即有得失之憂,凡事盡分隨緣,幸福的人生從知足感恩做起。

農夫耕田、清道夫掃馬路、警察指揮交通、護士看護病人、善盡本分,不分貴賤皆是令人感恩讚美的對象。

愚痴的人也有我不如他的長處,何必起我慢!我亦有別人所缺少的優點、為何生自卑!

學佛要將佛法活用於日常生活上、早日消除習氣改變氣質、脫胎換骨使人尊敬。

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常調自心常敬他人、也不忘隨力善巧勸化眾人向進,僅一句至心善言也能改變對方人生觀,走進光明幸福之境。

你無權位財力如何利益眾生?請以心(隨喜讚歎)口(愛語開導)身(遇緣出力)或誦經禮佛持咒念佛等功德虔誠迴向即是。

人類的價值意義並非一意追求財富名望、而在於能端正身心、盡力奉獻人群回餽社會。所謂不求一時風光但爭萬世流芳。

凡是生命皆無常,百年後誰還在人間?於生死流轉中不能不惜別,此乃宇宙循環之定律,不必悲傷當善為珍惜有限的時光。

有許多罪犯或意志不堅而墮落者,只因少讀一本善書、少一位良友從傍開導感化。人人皆本具純正良智,只因人生道路崎嶇不平有時一念之差,迷失方向,但一定要即時覺醒勇向光明。

逆事來了,是給你送德來,受罪了罪,受苦了苦,不但喜受還要感激他。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來的。

幸福原是生活中的小花草、粗心人不知憐惜它踏花而過。我們有時該學孩童的天真,遊戲人間暫時成為棋外人,把煩惱寫在海灘上。

六親眷屬是演戲一場,現生地位名利僅是,「記號」幕落緣盡各分散,六道各奔不相干,唯念佛同生極樂得慶團圓。

菩提道上誰無障礙?礦石猛火提鍊成金剛、深山梅花經寒雪雨打才能錠放清香。

迷者除境不除心,悟者除心不除境,初學人以一句佛號掃除心中妄念,事來則應,物去不留,久久自然心平意淨。

千算萬算不如天算,用盡心機自私多欲,不如誠實做人,處處多為別人設想,自有多福可享。

不必化錢去算命,改追我命但從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是否清淨、一切行為有無至誠?自己的命運自己來算最準。

世間萬事一切相對,凡有利必有其弊,如水火能助人亦可害人,聰明人欠正見反被聰明誤,應學大智若愚、為人處事宜誠實守分,唯有孝順父母,勤修福慧乃是最圓滿究竟。

我們今生中不知做了多少錯誤的選擇及愚痴的行為,造就無量惡業,自今而後決心求哀懺悔,補過積德早日,清淨三業。

業力果報如現前、誰也無法替你承擔,自作還自受,請冷靜觀察自身所遭遇及周邊發生事,無非是因緣果報的真實寫照。

修行是願力與業力的競賽,唯有堅立宏大誓願不退初心累積福德,始能超諸業力,不可剎那生懈怠。

淨土法門乃十方諸佛一致勸信,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皆可證,我等業重凡夫捨此不求,難免輪迴生死不休。

修行要即時,時光不再,無常隨時來,荒墓古墳不分老少,趕快覺悟、勤修一世、得永恆樂、臨終正念真自在,極樂聖眾蓮台來。

阿彌陀佛大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