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二顯德二  初名含多義。二道成遠劫
 
初名含多義二    初光明無量。二壽命無量。
 
初光明無量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無量已如前釋。然未知無量得名之故。今謂是光明壽命。二皆無量也。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復有二義。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復有二義。一是萬德所成。一是本願所致。
 
【演】前釋即眾多無有數量。廣大無有限量。
 
【鈔】先釋光明也。智光身光者。如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身。遍照大眾。是名身光。又涅槃云。琉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言。光明者。名為智慧。則事理圓融。身智不二也。
 
【演】自受用身照真法界者。乃無相之身。以功德智慧為體。故照一真法界。他受用身遍照大眾者。乃有相之身。以色心為體。為十地菩薩現起。故遍照大眾。此約身智分釋。
 
光明名為智慧者。若身光不是智慧。則同土石木偶無情。若智慧不即身光。則智慧有所不遍。故身光之事。即智慧之理。圓融不二也。此約身智合釋。
 
【鈔】常光放光者。常所顯光。無放不放。如圓光一尋等。是也。放光者。或於眉間。或於頂上。或口。或齒。或臍。或足之類。是也。今言光者。正意在常。而亦兼放。及與身智。如大本言。爾時阿彌陀佛。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又云。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故。萬德所成者。華嚴賢首品。開四十四門光明。各出其因。或歸三寶。或發四弘。三學六度之所成就。一一結云。是故得成此光明。又般若經。佛言。我於一切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則知今佛光明。非一德所致也。
 
【演】四十四光者。始從善現照耀。終至觸法清淨。
 
我於一切無所執。得常光者。諸佛光明從智慧生。凡夫執重。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光明何有。故蕩一切執者。乃能發光明也。又有所執者識情。無所執者智慧。既有智光。豈無身光。
 
【鈔】本願所致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頂中光明。勝於日月百千萬億倍。又願云。願我作佛時。光明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及蜎蝡。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願前偈云。能使無量剎。光明悉照耀。故今成佛。得如所願。
 
【疏】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鈔】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餘方。萬八千。則不該餘國。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
 
【演】義各有取者。東方為震。震為群動之首。動即不動。表不動智也。萬八千者。表翻破十八界無明。以一界有百界千如。成萬八千故。
 
【鈔】不同日光者。日雖有光。脩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于礙。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如大本云。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諸佛頂中光明。有照一里者。二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里者。有照一世界者。二世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世界者。唯阿彌陀佛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盡。故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皆光明無量義也。觀經云。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大本言。阿難頭腦著地。稱佛名號。禮未起際。佛放大光明。遍十方上下。皆光明無量義也。或難。日猶有礙。世所共知。佛光無礙。當有何據。答。須達老女。不願見佛。避入深閨。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內外四方。恆與佛對。即無礙之徵也。
 
【演】彼佛光明最為遠者。以與眾生緣深。被機普遍故。又經經必自讚。抑揚隨時亦無礙。或難。佛光既遠。今何不見。曰佛光本遍。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或有難云。佛佛道同。則光明亦同。今佛光遠近懸殊者。何也。曰佛光實同。因機現異。
 
二壽命無量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光明無量。是無量之一義。今言壽命亦無量也。佛壽有三。法壽。報壽。應壽。如法華及觀經疏中說。然佛壽無量。隨機所見。今之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
 
【鈔】壽命者。壽之所歷。有短有長。今當滅劫。壽僅百年。彼增劫時。亦止八萬。縱輪王天帝。諸佛住世。亦有限量。唯彼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云無量也。三壽者。法華壽量品疏云。壽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若報身。境智相應。故名為受。若應身。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為受。法身以如理為命。報身以智慧為命。應身以因緣為命。
 
【演】三壽者以下十三句。佛有三身。壽亦有三。法身以如理為身。報身以智慧為身。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壽者受也。領納義也。法身以真如領受諸法。故名為受。雖云領受。實無能所。以真如即諸法。諸法即真如。言領受者。不隔義也。真如無始無終。諸法亦無始無終。亙徹三際。無窮無盡者。法身壽也。報身則始覺之智。領受本覺之理名受。雖云領受。亦無能所。以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如空合空。似水投水。言領受者。相應義也。始覺有始無終。本覺雖徹三際。今始出纏。亦有始無終。從今至當。無窮無盡者。報身壽也。應身則慈悲領受當機。故名為受。雖云領受。亦無能所。以佛唯大悲大智。為眾生作增上緣。令善根成熟眾生。自己心中見佛說法。言領受者。機感相應義也。眾生機熟。應則隨現。眾生機息。應則隨亡。有始有終。一期不斷者。此應身壽也。又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非陰界入之所攝持。強指法性為法身耳。真如不隔者。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一切法皆同如故。
 
又報身者。修行所感。法華云。慧光照無量。久脩業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此身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身耳。境智相應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也。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又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應同連持為壽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然此應身。有勝有劣。勝即他受用。是業識所見者。此依中理而住。劣即生身。事識所見者。此依真理而住。一期報得百年不斷者。如我世尊。王宮出家。苦行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法五旬。住世八十。雙林樹下。乃入涅槃。此即劣應生身也。
 
法身以如理三句。謂法身以理為身故即如理為命。報身以智慧為身故即智慧為命。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故以因緣為命。因即眾生能感之因。緣即諸佛能應之緣。因緣時至。感應道交。因緣別離。感應斯泯。
 
【鈔】觀經疏云。示同生滅。有始有終者。應身壽也。一得永得。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者。法身壽也。
 
【演】觀經疏云下十句。六道有生滅。法身起應。亦示有生滅。王宮降蹟。雙林涅槃。有始有終。應身壽也。三祇行滿。無明斷盡。般若現前。從自受用。現他受用。於色究竟天現最高大身。盡未來際說法教化。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報應即法故非壽。法即報應故非不壽。豎窮三際。無始無終者。法身壽也。又非壽者。非應同連持之壽。非不壽者。非報智不連持壽。雙非二邊。冥中法體。又此壽非長量。亦非短量。無延無促。云非壽非不壽也。然上三壽。亦是隨宜機教。非圓頓義也。若據圓教性具法門。三身性具。三身融即。從性起修。性既三身。無始無終。修亦三身。無始無終。性既三身融即。修亦三身融即。畢一即三。言三即一。不可思議者。圓教壽也。
 
【鈔】又謂彼佛壽命。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也。越溪解云。此經雖云無量。乃是二十二相常所見身。非觀經勝應尊特之身。亦同上意。今謂隨機所見者。此經佛身無定。前義理中已辯。況經文但言阿彌陀佛現在其前。未曾指定現何等身。越溪安得判屬三十二相。必謂劣應。則劣機自見。非此經專以劣應而被劣機也。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假令十方眾生。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欲計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能知者。豈亦常所見身之無量乎。是故入滅雙林。或見靈山未散。舍那千丈。或見丈六金身。佛本不移。機自異故。則謂彼佛壽命。即無量之無量。亦何不可。
 
【演】是故下。引釋迦例彌陀。入滅雙林。乃應身。被凡小機。機薪既盡。應火則亡。靈山未散。乃報身。被菩薩機。機既常時。佛亦常在。舍那千丈。乃菩提場所現報身。丈六金身乃鹿野苑所現應身。二始同時。雙垂兩相也。佛本不移。機自異者。法身起用。如空谷傳聲。明鏡寫影。隨聲高下。隨相妍媸。動若行雲。止猶谷神。紜紜自彼。於我何為耶。
 
【疏】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語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阿僧祇。此云無數。倍之名無量無邊。人壽有二。一佛本願力故。二自功德力故。
 
【鈔】倒語者。正語當云佛及人民。壽命無量。如波羅密。云彼岸到。當是到彼岸耳。以意會之。無以辭害。佛如王者。彼國雖無君臣父子。然佛為法王。有君主義。生彼國者。依佛學佛。有人民義。非如此土。版籍所統。實編氓也。僧祇者。入十大數之首。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而生。又僧祇僧祇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邊。今合言者。自有二義。一是實明其數。以僧祇計之。有無量無邊僧祇也。二是極讚其多。無復邊量。無復窮盡之僧祇也。
 
【演】僧祇入十大數之首者,始自阿僧祇。終至不可說不可說轉。
 
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者。數有三等。謂下中上。如黃帝算法。共有十三數。謂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也。此則十倍之下數也。中等數者。百倍倍之。經云。一百洛叉。為一俱胝。是也。上等數者。則倍倍倍之。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是也。
 
【鈔】佛力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是承佛願力。有此壽故。自力者。一心念佛。心清淨故。蓮華化生。清虛之身。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進力。有此壽故。
 
【疏】問云。此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還有證否。答。例如華嚴中說。
 
【鈔】上引觀疏云。此無量是有量之無量。而言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以今文正似華嚴故。彼經十回向文云。無量阿倍祇。釋云。此非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當局限。今經亦云無量無邊阿僧祇。二經文勢。意極相類。故言彼佛壽命。亦可即是更無限量之無量也。問。華嚴壽量品。謂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為袈裟幢世界一晝夜。展轉劫日相對。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極於勝蓮華。則極樂僅勝娑婆。劣後殊甚。安得為更無限量之無量乎。答。彼鈔釋云。三身既融。三壽無礙。即長能短。即短恆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一一圓融。言思斯絕。其義自明。不勞更辯。
 
【演】即長能短。即報即應也。即短恆長。即應即報也。無長無短。報應即法也。長短存焉。法即報應也。
 
一一圓融。言思斯絕者。即長能短。不可以報言。即短恆長。不可以應言。乃至長短存焉。不可以法言。以言例思。亦復如是。
 
【疏】又壽命光明者。約而言之。少攝多故。二部名題。止曰無量壽者。約之又約。體攝用故。若具說者。依報正報。悉皆無量。
 
【鈔】約言者。佛具萬德。今止舉壽命光明者。如華嚴八地。言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無量等。則知舉二事者。以少攝多也。體攝用者。或難。既光壽雙舉。云何大本及觀經題。皆止云無量壽。不言光者。復是何義。良以一真如心。無去無來。亙古亙今。其壽無量。其光亦爾。金體金光。不相離故。起信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周遍法界。不起。壽也。智慧。光也。言壽則光在其中。故單舉也。依正無量者。自佛一身所有功德。及如下文聲聞菩薩。乃至前之欄網行樹等。種種莊嚴。悉無量故。
 
【疏】稱理。則自性常照。是光明義。自性常寂。是壽命義。自性寂照不二。是阿彌陀義。
 
【鈔】靈明洞徹。光絕涯涘。湛寂常恒。壽何籌算。常恒而復洞徹。故即壽而光。洞徹而亦常恆。故即光而壽。如是。則阿彌陀佛。雖過十萬億剎之外。而實於此娑婆世界眾生心中。結跏趺坐。儼然不動。何乃佩長生之訣。枉自殤亡。負杲日之明。翻成黑暗。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自迷自佛。
 
二道成遠劫
 
【經】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疏】已知彼佛得名之義。未審彼佛成佛至今。經幾何時。劫者。具云劫波。此云時分。十劫者。一云大劫。一云小劫。今謂明遠。應是大劫。又十大劫。亦是一期赴機之說。究極而言。成佛以來。亦應無量。如法華中說。
 
【鈔】一大劫者。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終。方成大劫。云十大劫。是八百小劫也。經意為明成佛久遠。而曰小劫。未見其遠。今依唐譯。云十大劫。亦應無量者。如法華中。眾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曠劫菩薩是所教化。佛言。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劫。則彌陀成佛。其可量乎。
 
【疏】若考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有多種因。如諸經中說。
 
【鈔】法藏因者。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法藏時為國王。捨位出家。發四十八願。今阿彌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也。多種因者。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說是妙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二。悲華經云。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供養寶藏如來。時王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佛與授記。過恆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三。大乘方等總持經云。無垢燄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眾生願樂。廣為說法。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是。四。賢劫經云。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五。彼經又云。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六。觀佛三昧第九經云。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彌陀佛是。七。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薩經云。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不念愛欲財寶。不問他事。常獨處止。意不傾動。復教化八千億萬那由他人。得不退轉。彼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以上略舉數端。若其多劫多因。亦應無量。
 
【演】多種因者。一樂說。二發願。三總持。四供養。五弘經。六念佛。七修禪。八行度。
 
阿彌陀佛昔為太子下一節。具足六度。七千歲中協不至席精進度。不念愛欲戒度。不念財寶施度。不問他事。常獨處止禪度。意不傾動忍度。復教化他人智度。如上所引諸因。或為國王王子。或為輪王。或為比丘。或為法師。或供養佛。或說法利人。或發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謂根深果茂。源遠流長。道不浪階。隨功涉位耳。今人一行不修。欲希勝果。其猶拳石未辦。欲累七層寶塔。其可得乎。  微妙法門者。謂心法妙。佛法妙。眾生法妙。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成佛。是十劫義。
 
【鈔】華嚴舉十。是表無盡。即今自性成佛以來。何止威音那邊更那邊。塵沙劫又塵沙劫也。若定執十劫。昔人道。猶是王老師兒孫。
 
【演】華嚴舉十表無盡者。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千為十百。萬為十千。經中數事。必舉十者。表無盡也。猶是王老師兒孫者。南泉姓王。常自稱王老師。黃檗至南泉。一日齋時。捧缽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來見便問。長老甚麼年中行道。檗云威音那畔。泉云猶是王老師兒孫。
 
二化伴二  初見在。二往生。
 
初見在三  初聲聞。二菩薩。三總結。
 
初聲聞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聲聞。次菩薩。明皆賢聖之侶也。今初聲聞。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得證果。阿羅漢者。揀非前三也。不言緣覺。攝聲聞中故。非算數者。甚言其多也。
 
【演】四諦聲教者。一苦諦。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一地獄道。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二畜生道。作中品惡逆者。感此道身。三餓鬼道。作下品惡逆者。感此道身。四修羅道。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五人道。四洲不同。皆苦樂相間。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及中品十善。感此道身。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修上品十善。及禪定為因。感此道身。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想天。雖苦樂不同。未免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此是藏教實有苦諦。二集諦者。即見思惑。又云四住。又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見惑有八十八使。以五鈍五利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思惑有八十一品。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空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癡慢。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也。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三滅諦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為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諦為世間因果。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皆前果後因者。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阿羅漢揀非前三者。一須陀洹。此云預流。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真諦。故名為見道。二斯陀含。此云一來。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來。此位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四阿羅漢。此云無學。又云無生。又云殺賊。又云應供。此位斷見思俱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
 
【鈔】聞四諦者。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法輪。初示。二勸。至三則證。諸漏已盡。成阿羅漢。因聞聲教以得開明。故名聲聞。聲聞之號。通前三果。今四果也。
 
【演】世尊為憍陳如五人者。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命陳如馬勝等五人隨侍。五人不勝其苦。退居鹿苑。佛成道已。觀五人宜最先得度。故佛至鹿苑。說法度之。
 
三轉法輪者。一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鈔】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
 
【演】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三識。託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觸。此出胎。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凡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十一生。未來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若還滅門。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證寂滅理為滅諦。
 
【鈔】算數者。世間算數。盡於九章。佛說算數。如阿僧祇品。則非世人心力所計。今云算數。通世出世間而言也。以其多多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洛閎一行。無所施其巧者也。上言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當其二三。是有算數。而今言非是算數所知。故知無量。乃讚歎極多之語。未可以常數泥也。如大本云。假使此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目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知一。又云佛告阿難。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碎為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毛塵水多。海中水多。阿難答言。毛塵出水。不及半合。海水無量。佛言。彼佛剎中聲聞弟子。有知數者。如毛塵水。數未盡者。如海中水。
 
【演】算數九章者。一方田。二粟布。三差分。四少廣。五商功。六均輸。七方程。八盈朒。九勾股。
 
洛閎一行者。洛閎漢武帝時人。精於曆數。漢時改正朔。其所定也。算周天數云。後幾百年。當有差訛。必有聖人出而正之。唐玄宗時。僧一行果出。復定曆數。鄔波泥殺曇。此云微塵。
 
【疏】論言二乘不生。今言聲聞者。以慣習小。不久證大。終無小故。如觀疏說。若據變化。小亦無礙。
 
【鈔】終無小者。觀經疏謂習小之人。本不得生。繇彼臨終。發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慣習小。纔聞苦空無常等法。順其先習。遂證小果。而向大之心已成。況得近佛。自當不久證大。安在其為聲聞乎。是則經舉聲聞。以暫有故。論明二乘不生者。以終無故。小亦無礙者。淨土尚容眾鳥。聲聞豈不鳥如。鳥既變化所成。聲聞寧獨實有。縱使彼國久有聲聞。亦復何礙。
 
二菩薩
 
【經】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疏】承上不獨小乘。諸大乘菩薩無不生故。亦復者。亦無量無邊不可算數也。又復具無量無邊功德。如大本中說。
 
【鈔】菩薩者。自初心以至地盡。前如教起中辯。後如補處文中所引。甚多無量。何可數計。功德者。大本佛讚彼國菩薩種種功德。為二十三喻。一。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二。智慧明了。如明日月。三。廣大如海。出功德寶故。四。熾盛如火。燒煩惱薪故。五。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故。六。清淨如水。洗諸塵垢故。乃至二十三。如慈氏觀。等法界故。末復結云。今為汝等舉要言之。若廣說者。一劫不盡。則知菩薩之數。無量無邊。菩薩功德。亦無量無邊也。
 
【演】二十三喻下。一禪定堅固。如須彌山。定力持身。不為境風所動故。二實智照理。如明日月。親證真如。遠離一切障故。三願力廣大。猶如大海。萬行功德。皆由願力出生故。四權智熾盛。猶如猛火。斷諸煩惱。如火能燒諸薪故。五忍辱如地。不分貴賤。任其踐踏。一切悉平等故。乃至二十三慈悲廣大。猶如慈氏。唯心識觀。遍緣法界諸眾生故。又等法界者。慈氏修唯心識定。觀法界依正。皆從識心流出。上而諸佛不增。下而蜎蠕不減。唯識所現。故云等也。
 
【疏】如華嚴云。如來所都。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正同此義。十回相品無盡功德藏及善根回向初分法門。
 
【鈔】華嚴二十五經云。一切諸佛國土莊嚴。如來所都。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如來所都。即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清淨眾者。即諸菩薩。未來成佛。即下文一生補處。
 
【演】華嚴二十五經下九句。有三圓滿。一切諸佛國土莊嚴。指所依功德。依報圓滿也。如來所都。主圓滿也。不可思議至當成正覺。輔翼圓滿也。
 
【疏】稱理。則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聲聞菩薩義。
 
【演】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菩薩義者。聲聞墮空。菩薩出假。佛即自性法身不墮二邊。而雙即二邊也。
 
【鈔】性空。則一真凝寂。性假。則萬用恆沙。凝寂。則杳莫邊涯。恒恆沙。則廣無際限。曾何算數可得評量者哉。是則賢聖三乘。共宗一佛。真俗二諦。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慧足。
 
三總結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聲聞菩薩弟子莊嚴。皆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也。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是也。
 
【演】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者。淨華即七淨花也。如來因中修七淨化。果上成佛。故正覺化生。正覺華指三乘賢聖。以三乘賢聖。將來成等正覺。稱正覺之花也。經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正此意也。
 
【鈔】願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來成佛。得遂所願也。行者。大本言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也。淨華眾者。如淨名經。七種淨華。一者戒淨。三業淨故。二者心淨。煩惱結漏盡故。三者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故。四者度疑淨。見深疑斷故。五者分別道淨。是道宜行。非道宜捨故。六者行斷知見淨。所行所斷通達故。七者涅槃淨。以無學故。海東謂論頌聲聞。今謂亦可兼通菩薩。如道品亦通大小乘故。自欄網行樹至此。依正共五番莊嚴。極樂之義。略盡於是。下文眾生生者。及補處等。亦正報中攝。
 
【演】戒淨。謂身口意始終清淨。即正語正業正命也。心淨。謂三乘制煩惱。斷結漏盡。即正精進正念正定也。見淨。謂見一切法之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見正思惟也。度疑淨者。若見未深。當時雖了。後或生疑。若見深疑斷。名度疑淨。行斷知見淨者。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也。斷謂斷諸結也。學地中八智。未能自知所行所斷。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悉自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是名行斷知見淨。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