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仲春一別.忽值夏令.光陰迅速.殊堪驚人.每憶二位信心真切.法眼未明.致令捨高明而取卑暗。何異棄家裏之活佛.供野外之土偶。不特自失正見.貽誚大方。即(光)亦進退咸乖.殊深慚赧耳。來書謂後有所著.隨時見貺。(光)目昏體衰.無事不親翰墨。縱因事有作.亦同集字聚葉.有何可觀。然恐孤負所期.今將以前殘羹餿飯.略盛一二。倘不嫌酸臭.亦可作反嘗嘗自性之前茅。淨土決疑論.係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後竟以主持無人.遂停版不出。此論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孤負永明大慈悲心也。持經利益隨心論.以今人受持經典.了無敬畏而發。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敬畏中求.能竭誠致敬.縱究竟果德.尚能即得.況其下焉者哉。餘皆隨事而書.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取其益.勿校其跡.自有裨益。倘以古德著作繩之.則將焚燬之不暇.何可令其一經於目哉。揀魔辨異錄文理高深.禪教融貫。係雍正十一年夏初始著.至十三年方畢.未及刊板.龍馭賓天.迨後刊時.以草書替字.鈔者不察.便許多直作本字.而錯訛便不勝其多。使世宗在世.斷斷不至如此耳。今春細校兩次.俾還本來面目。倘後因緣果就.當不負世宗一番至意矣。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二位當以此自利.又當以此普利一切。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迴。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須先得道.得道則神通自具。若不致力於道.而唯求乎通。且無論通不能得.即得則或反障道。故諸佛諸祖.皆嚴禁之而不許人修學焉。以世每有此種見解人.故因覶縷及之。二位令親在堂.宜以淨土法門.感應事跡.常時解說.令其發歡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為孝.則縱能盡世之所謂孝者.究竟於親有何利益大禹.大聖人也.不救於鯀之神化為黃能.(音乃平聲、即三足鱉、)入於羽淵。觀此.可不惕然驚.憬然悟.以求導親之神.高預海會.親炙彌陀.以證夫即心本具之無量光壽乎。志蓮居士苦行雖好.恐淨土宗旨.有所不知。或求轉女身.及生人天樂處之心.不能徹底放下。致無邊利益.隨世間小樂而失之。亦宜常為講說.令其志向決定耳。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吾言不足為輕重.略錄一二.以見其概。當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樂邦文類等.則取法有地.懷疑無由矣。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並進。可治近世排因撥果.肆無忌憚等膏肓痼疾。凡有信心讀書人.皆當令閱此書。豈但有益於身心性命.實於格物致知.文章學問.大有裨益也。安士全書.亦與此同其氣類耳.文人皆不可不知。娑婆之苦.說不能盡。縱時屬昇平.仍然日在苦惱中。以眾生久習相安.遂不知耳。近來中國屢經兵燹.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國三年大戰.人死近千萬.為開闢第一兵劫.而戰勢尚盛.不知何所底極。靜言思之.誠堪畏懼。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滅他國之道。其眾生往昔惡業所招之惡報.亦何至於此極哉。今聞此說.當憤發大心.以速求往生。然後迴入娑婆.普度一切。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招惡果.故斷惡因。惡因斷而惡果無從而生。眾生競作惡因.至受惡果。受惡果時.不知自懺往業.又復更造惡法以為對治.則怨怨相報.經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
 
復永嘉某居士書
 
一綜觀二十年間決擇問學.備歷艱險。竟能從儒入佛.即俗修真。簡去自力.專宗淨土。可謂三生有幸.一道同歸者也。幸甚慰甚。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曠癡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入.為世教之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不執著等語.理則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也。終日穿衣喫飯.侈談不執飢寒。與終日枵虛.不得杯水粒米.餓且將死.而謂人曰.吾視龍肝鳳髓.直同穢物.思之即嘔.況其下者乎。同一空談耳。今時不明教理.即參禪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脫病。至於靜坐澄思.空境現前。不過以靜澄伏妄.偶爾發現之幻境耳。若錯認消息.生大歡喜.則喪心病狂.佛亦難醫矣。幸能體察而不執著.棄捨幻妄.卒得貫通諸法法門。可謂久歷荊棘.忽達康莊矣。末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不仗佛慈力.專修淨業。但承自力.參叩禪宗。不第明心見性.斷惑證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為真.以迷為悟.著魔發狂者.實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蓮池等.觀時之機.極力主張淨土法門也。至於逐吏之譬.乃現今數年來千真萬真之確論也。興利除弊.必須推及將來畢竟結果處.方為濟時之務。否則與斷頭腳而醫頭腳.同一覆轍。能不令人痛哭流涕長太息也耶。若夫信心真切.行願專一之問答.理雖的確.但未能發或人之信心.伸自己之主見。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親諸聖.故能如是。豈尋常所謂研究親近者哉。何以言之。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捨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
 
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彌陀衷論.若經若論.皆有功於淨業行人。亦有啟後人妄作排古之端.其過殊非淺淺。當取其閉關專修之法。其所謂自匡廬創建蓮宗以來.無一識經義者.其親證三昧.唯一省一大師。皆其偏見局論.最為輕藐古德開我慢之道.邀來哲共遊.豈非謗法謗僧。而其所以作此說者.實欲露出自己乃親得聖師真傳.實為淨宗第一功臣而已。至於指斥紫閣.雲棲.蕅益等.適彰其少見少聞.不達如來權實法門.欲以己之一機為準。如古德謂得鳥者網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為網。治國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為國。王耕心決欲以一目為網.一人為國.發而為論.頗自矜張。猶是少年時空腹高心.不可一世之狂態。謂己掩關二期.亦有所證.斷難取信。何以言之.證三昧人.非不開議論之辯口。但心平氣和.唯理是尚。若彼所論.多皆矜己斥人.乃堅白同異辯士之言.非契理契機決定之論也。縱然有功.吾不敢向人讚歎.令其受持流通也。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貽下士之罪愆乎。釋群疑論.(光)昔曾請得.亦曾看過一遍。以目力不給.不能多看為欠。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註。自佛說此經以來之註.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註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況後生淺聞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澍庵之問書皆能誦.乃他心通耳。本欲詳言其旨.以修補藏經無暇.且待異日。

龍舒增廣淨土文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印祖指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設文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秖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
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智
者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斯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
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
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
。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
得。或因持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
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
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
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
亦復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樹
附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
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
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
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
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
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
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
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
於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域。此不可得而致詰也。故經云。若人聞
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
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大聖之意非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
諸山穢惡充滿直為可厭。又非以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直為可
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
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
色妖媱。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
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切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
出家。則慇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煩喧。極樂優游豈止蘭若之寂靜。知出家
 
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決擇生死。而彌陀
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弘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
林廣眾皆樂捿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
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
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
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
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不知淨土長年。其
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
。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
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
此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應當發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
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繫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
。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
。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周塵剎。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三千
。出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阿彌。蓋解脫之要門。修行
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
自度故也。嗚呼人無遠慮。心有近憂。一失其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
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回向同緣願生彼國。切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
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則十萬遙程不勞而至矣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三十許。風貌清美舉措閑雅。揖謂
宗賾曰。欲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錄。秉筆問曰。公何名。曰普
慧。(宗賾)書已。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名。(宗賾)問曰。令兄何名。云普賢。言訖
遂隱。(宗賾)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賾)以為佛子行佛
事助佛揚化。必有賢聖幽贊。然則預此會者豈小緣哉。今乃以二大菩薩為此會首云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
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存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
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知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
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
自誤。況大雄讚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誤也。仍往生傳所載古今
高士事跡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
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
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却致永劫沈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右賾禪師語見禪師勸化集中。智者大師及壽禪師語見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淨土決
疑集中。侍郎名古在搢紳間。為神仙所知。鍾離真人嘗與諸云。風燈泡沫兩相悲。未
肯遺榮自保持。頷下藏珠當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誰。才高雅稱神仙骨。智照靈如大寶
龜。一半青山無賣處。約君携手話希夷。由此觀之。可見侍郎為非凡。且益知西方淨
土所宜歸心也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余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虛徹
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
假設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
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
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
則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
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裡一如。則未免自纏縛之苦。總以觀之。論其所入則禪
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方念佛時
。口誦心惟。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
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
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
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臺又何必疑哉。淨土
樞要之作勤矣
廬陵李氏夢記
  彥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彥弼亦病。粥藥不進。至十九日早夢。一人褐
衣神貌清癯。以手撫摩彥弼肢體。而呼彥弼令速起。彥弼惕然問曰。公何人耶。答曰
。予即龍舒也。彥弼因告以疾病。雖欲支持莫能。將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記省闕中
雅教汝捷徑否。彥弼曰。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輟。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悟
。索粥食之。病果隨愈。後見龍舒畫像。儼然如夢見者。彥弼稔聞。居士潛通六藝。
尤精於易。誨人不倦。所至學者輻湊。謝君以靜逸堂待之。戶外之屨常滿。正月十一
日令子姪往承其教。不久回云。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持誦禮佛至三鼓。忽厲聲念阿
彌陀佛數聲云。佛來接我。言訖立化。是夕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傳為勝
異。識與不識咸來瞻敬。恨不欵奉談塵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遍囑諸人勉
進道業。有此後不復再見之語。初十日訪趙公省幹。借淨室云。道業辨去。時好。乃
書曰。課積計九百二十萬五百貼于壁。噫自非根性融明達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彥
弼一病垂死。棺槨衣衾已陳于前。荷居士陰賜。極接遂獲平愈。可謂生死骨肉者矣。
或曰。夢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誣也。抑知居士悲願甚深切欲及人。雖在常寂光
中。不妄念力。其勸修淨土成佛之緣。可不勉勵而進哉。謹刻公像。并著感應事跡。
用廣其傳。非敢飾辭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載之。伏冀見聞敬信同霑利益。王神昭
 
著寔證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虛中。號龍舒居士云。是歲下元廬陵李彥弼謹記
旰江聶允迪跋
  居士平昔以淨土之說懇切勸人。嘗盤桓於鄉里。允迪於是時年方二十餘。適預計
偕。東上且未知有佛法。弗獲識公。面迨犬馬之齒。至三十連嬰災患。殊覺人生沈淪
於煩惱大苦海中渺無邊岸。遂一意祖襲居士之說。為超脫計。如是者纔三數年。居士
遂立化於廬陵郡。郡之人皆繪像以事之。蓋乾道癸巳之正月也。後五年丁酉歲。先兄
知府兵部被檄較試廬陵。得所刻本以歸(允迪)恐此一段奇事久之湮沒。無以傳遠。遂刻
諸石。寘城北報恩寺之阿彌殿。今此願施居士所著淨土文一萬帙。輒復以居士慈相及
丞相周益公而下贊述。附于卷首。皆襲廬陵刻本也。庶幾見者聞者增益信心勉強精進
。則西方淨土誠不難到。嘉泰癸亥文林即新監湖廣總領所襄陽府戶部大軍倉旰江聶允
迪合十指爪稽首謹跋
  允迪舊常見初機參禪人。但知歸敬禪宗。至言西方淨土。則指為著相。力肆排斥
。殊不知。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欲令眾生了悟生死脫離輪迴苦趣耳。
參禪一法固為了悟生死而設。修淨土一法亦是令眾生了悟生死也。參禪有省。則現世
了悟生死。得生淨土。則見阿彌陀佛。而後了悟生死。況便證無生忍。居不退轉地。
直至成佛而後已。初機參學人何苦獨取禪宗一法。而力排淨土之說耶。大善知識未嘗
不以此勸人。今略採二三說。附于龍舒淨土文之末。以辨明之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居士作淨土文一十卷。其間始從淨土起信。終至我說。可謂條布有序。或事
或理。坦然歷歷明白者矣。而又更何言哉。此十卷文乃是居士存日親自刻梓。欲其流
布天下使人人皆同念佛生于樂國。其用心亦豈易及。惟於第十一續添一卷。有人疑非
居士本志。此必是第四卷文初。剏屬 所棄者耳。想後人尊居士故。不忍棄之。乃為
十一卷名而續添之。況其修持法門意趣。悉與第四卷同。但其文意嚴紋有異耳。予乃
執卷而熟翫之。亦謂此言頗當正。議擬間忽有人得居士親筆墨本者。若合符契。如失
還得。今雖刻板已畢。亦乃銳意去之。復將法門中諸師原先附本。勸發之語如次整正
足之。以完部帙。諒無差失。如後人見此。慎毋以此編為不足云
   旹洪武癸酉仲夏吉日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第十一卷(終)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貳、實修篇 
 
 

下面「念佛實修法語」,分成「選擇稱名」、「稱名儀則」、「諸事用心」三大
項。首先,通過諸宗諸法門比較,選擇稱名為第一;接下來,具體稱名 的 時 候
應 當 怎 樣 去 做;再 來,念 佛 人 日 常 種 種 事 務 應 當 怎 樣 存 心,怎 樣 處理。總共列
了三十六個題目,都是和我們實際修持密切相關的。

種種法門比較,知稱名最穩當、最殊勝。


1、禪宗 

【開悟不免輪迴的故事】
很多人羡慕參禪開悟,不知開悟非一般人所能,而大徹大悟還是凡夫 , 跟
老 實 稱 名、往 生 成 佛 不 能 相 比。這 裏 跟 大 家 講 一 則 參 禪 大 徹 大 悟 又 來六道輪迴
的故事。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就不講了。

真如喆



在當時來講,他們悟得深遠,非常的有聲望,「名震海內」,沒有哪個不知 
 
 

道的,有名的禪師,開大悟的人。




五祖戒又投胎轉世作哪一個?蘇東坡。
 

五 祖 戒 禪 師,他 的 悟 處 雖 然 高,但 是 如 果 以 果 驗 因,按 蘇 東 坡 的 情 況 來 看,
前 生 五 祖 戒 還 沒 有 證 到 初 果 。 因 為 如 果 得 到 初 果 的 人 , 會 怎 麼 樣 呢 ?  
以初果得道共戒,任運不犯戒。
得到初果以後,自然有道力,道力和戒力共存,叫「道共戒」,自然而然地
持戒不犯。

沒有達到初果的地步,要時常覺照自己,才能不犯戒。達到初果阿羅漢,
他自然而然地不犯戒了。




比如說耕地,初果他如果不出家,在家裏作農民耕地的話。






你 想 這 個 還 了 得 啊 ! 他 在 田 裏 耕 地,蟲 子 自 然 而 然 地 離 開 他 的 犁 頭 有 四 寸
遠,那 麼,他 耕 地 就 不 會 殺 生( 我 們 去 耕 地,你 看 看,會 不 會 殺 生 呢 ),所 以 ,
初 果 就 有 這 樣 的 道 力 , 你 想 想 看 怎 麼 得 了 !  
如果他不出家的話,他在家也會娶妻,可是: 
 
 
 
在家人,守不邪淫戒。初果如果在家的話,他也娶妻,那麼,即使你要他的命,
讓他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行邪淫的話,他寧願捨命,也不會去犯戒。


蘇 東 坡 是 在 家 人,他 有 娶 妻。可 是 他 到 淫 坊,一 些 花 紅 酒 綠 的 場 所 去。以
此 判 斷,五 祖 戒 還 沒 有 證 到 初 果 的 道 力,還 談 什 麼 了 生 死 呢 ? 得 到 初 果 的 人 ,
還 沒 有 了 生 死,還 要 天 上 人 間 七 次 往 返,投 胎 轉 世,修 行 增 進,不 過 初 果 就 只
進 不 退,進 到 二 果、三 果,直 到 四 果 阿 羅 漢 才 不 生 不 滅,才 了 生 死,所 以 阿 羅
漢 才 講 「 大 事 已 辦 , 不 受 後 有 」。  
五祖戒禪師,悟境高遠,名震海內,連初果還沒得到,可知了生死不容易,
開悟不足為恃,能老實念佛,不必羡慕開悟。

2、密宗 

還有人想學密宗,求現生成佛,不知道凡夫妄求很危險。

【關於劣根修密宗的開示】
這裏有幾段文,是大師對於學密宗的開示。 
 
 
 
學 密 宗,大 多 數 人 都 有 兩 點:第 一 個 想 得 神 通。密 宗 為 什 麼 吸 引 他 ?「 有
神 通 啊 ! 所 以 我 來 學 」。第 二 個,就 想 即 身 成 佛,「 想 以 我 凡 夫 的 身 份,這 一 輩
子 當 下 就 成 佛 」( 那 只 有 念 佛 往 生 極 樂 世 界,才 談 得 上 即 身 成 佛 )。密 宗 講 即 身
成 佛 , 不 是 我 們 這 樣 的 根 機 。  






你問學密宗的人,他們都說「我不是想得神通,我不是想要馬上即身成佛。」
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沒有這樣的念頭。
為什麼呢?








因 為 叫 你 來 學 的 人,先 用 神 通 來 吸 引 你:「 你 看 學 密 好,感 應 快,有 神通。」










那麼,學的人怎麼可能沒有這個念頭?就是這個吸引來的嘛!





你學密法,如果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正理,就對了。






但是就怕他這個人,心很狂、很高,他不屑於迴向求生淨土,他想自己現
身成佛,這樣就會受病了。你想自己當下成佛,十有八九都要著魔發狂。所以,
學密宗很危險。危險在哪裡?不是密宗不對,是因為你不是那個根機。








我們就專門來學淨土法門,他去成佛了,好啊!他來度我們不更好嗎?
 

 
 
 

七天修好了,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佛了,那各個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佛
了。其實從古到今,就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密 宗 講 的 「 即 身 成 佛 」, 是 指 了 生 脫 死 , 不 是 成 為 福 慧 圓 滿 的 佛 。 福 慧 圓
滿,成 為 釋 迦 牟 尼 佛 這 樣 的 佛,只 有 釋 迦 一 佛。密 宗 是 了 生 脫 死,到 他 方 淨 土
再 成 佛 。  


我們只管老實念佛,他們都成佛度我們,多好啊!他們那個法門如果有危
險的話,我們這個念佛法門絕對沒有危險,很穩當。






聽他說得好聽,心就動了,就熱起來了。








如果沒有修成,則成了魔王眷屬,這個想起來,令人很寒心。又說: 
 
 
 
老法師很慈悲,不是說密宗不好,說這個法門的修持,要有這樣的根機。
而我們淨土法門,不選擇任何根機。大到普賢王菩薩要修學,小到惡劣的阿鼻
種性,都可以念佛往生,絕無危險。沒有哪個說學淨土法門著魔發狂的。
學觀想、學禪定、學密法,都有走火入魔的。理路不明白,沒有善知識引
導,雖然發好心,自己根機不契合,反而受到損失。
但 是 , 淨 土 法 門 千 穩 萬 當 ,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不 需 要 怎 樣 逼 切 自 己 用
功、用 力,一 定 要 做 我 們 做 不 到 的 事 情,隨 各 人 的 根 機,念 佛 就 行。你 一 天 念
不 到 三 萬,念 兩 萬;念 不 到 兩 萬,念 一 萬;念 不 到 一 萬,念 五 千。你 能 清 淨 ,
就 清 淨 念;你 不 能 清 淨,就 這 麼 念 也 行。只 要 有 信 願,都 能 往 生,往 生 都 能 成
佛 , 是 真 正 任 何 人 都 能 一 生 成 佛 的 法 門 。  


3、相宗 

有的人喜歡學法相--唯識宗。


唯識宗是我們佛門裏面,名相最細膩,思維、邏輯、分析、條理最微細、
最精詳的體系,很多有智慧的人喜歡學唯識宗,但是,如果你沒有破盡我法二
執,懂得再多的名相,都是數人家的寶,有什麼用呢?
「說食數寶」:肚子餓了,說山珍海味,但是肚子裏面還是空空的,不能解
決問題。這是說修行要有實效,法門要契合眾生根機。


4、教理 

還有人以不懂教理為遺憾。
 
 
 
 
念佛如服藥,明教理如懂醫。你會念佛,又懂得教理,如同服藥又懂醫理,
能治好自己的病,還可以為人家看病,自利利他,這個當然很好了。


如 不 懂 教 理 , 只 要 願 意 服 用 前 人 給 你 製 好 的 這 味 阿 伽 陀 藥 ( 就 是 六 字 名
號 ), 病 也 可 以 治 好 。 也 可 以 把 這 個 現 成 的 妙 藥 推 薦 給 一 切 人 , 凡 是 服 用 的 人
都 可 以 治 好 病 , 同 樣 可 以 自 利 利 他 。  
只要病能好就行,至於說不懂得醫理,沒有遺憾。
我們念佛也一樣,只是求能夠往生西方作佛就可以了。至於說不懂得名相、
教理,不遺憾。所以,不要在這方面感覺有所不足。

5、通家 

通宗通教的人往往仗恃自己的聰明智慧,不願意像老阿婆、老阿公一樣 老
老 實 實 念 佛。結 果 老 阿 公、老 阿 婆 往 生 西 方 了,他 還 在 這 裏 輪 迴,還 不如他們
得到實際利益,得到的都是口頭名相。

學佛的人要有一雙擇法的眼睛。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眼睛,他就是看東東好,
看西西好,什麼東西都抓來一大堆,都往自己桌子上擺,往自己兜裏面裝,沒
有擇法眼。
 
 
 
 
你能學佛而不想做大通家,能夠專志於淨土法門,老老實實念佛,這個是
宿有慧根,有擇法眼,這個眼就準了。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說:「我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執持名號的法門。」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我們能夠選擇念佛,等於是釋迦牟尼佛以佛眼為我們擇法!


6、聖智 


這句話也是頂門之針!念佛一法,怎麼能得到利益?
昨 天 法 賢 法 師 講:「 念 佛 容 易,老 實 難。」說 的 是 大 老 實 話。說 念 佛 很 容
易 啊 ! 張 嘴 就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但 是 要 找 到 一 個 老 老 實 實 念 佛 的 人 , 不
容 易 了 。  
為什麼不老實?死不下狂妄知見。腦子裏有很多想法,一會兒想作怪,一
會兒想名利,一會兒想開悟,一會兒想超過人家,一會兒想炫耀自己的聰明智
慧。這個就是沒有死得下狂妄知見,不能得益。怎麼樣死下狂妄知見?

即使你的智慧像聖人一樣,也把它拋之東洋大海之外,不理會它。就抱定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如果念佛的人還炫耀自己智慧,那
肯定是沒有老老實實念佛。你都念佛了,還談什麼小智慧啊!

【小鳥乘機喻:念佛不談戒定慧】

像我這次坐飛機來,一到廣州,發現有人從行李倉裏拿出一個鳥籠子,裏
面裝了一隻鳥。我當時就想到,你看這隻鳥牠會飛,但是在飛機上,牠的翅膀
就沒作用了。
我 們 的 智 慧 就 是 那 個 小 鳥 的 翅 膀,阿 彌 陀 佛 六 字 名 號 就 是 大 飛 機,你 都 坐
了 六 字 名 號 的 飛 機 , 你 還 炫 耀 自 己 的 聰 明 智 慧 , 說 :「 我 會 飛 ! 我 會 飛 ! 」 那
你 別 坐 飛 機 啊 ! 你 再 飛 也 不 能 超 過 飛 機 啊 !  
道理很簡單,我們再有戒定慧,念佛都不要談這些。不是讓你--這隻小
鳥,把你的翅膀砍斷,你翅膀還是翅膀,讓你長著,但是沒有作用。你戒定慧
還是戒定慧,你五戒是五戒,出家是出家,但是對於往生來講不增加;你沒有,
也不減少。像這隻小鳥一樣,牠有翅膀,對牠來講,飛越太空不增加;我們一

個乘客,沒有翅膀,也不減少。往生完全平等。
「 當 做 本 命 元 辰 」:就 是 把 這 句「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當 作 我 們 的 命 根 子。命
只有一條,什麼都可以給你,但是命不能給你。要錢給錢,要房給房,要車給
車,但是要命不能給你。我們一樣的,這 句「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抱 定 了、抱 穩 當 ,
其 他 的 什 麼 都 可 以 商 量,什 麼 都 可 以 捨。不 要 把 自 己 的 聰 明 智 慧 當 命 根 子,也
不 要 把 自 己 的 悟 處 當 命 根 子 。 我 們 就 是 以 念 佛 為 命 根 子 , 老 老 實 實 念 佛 。  


7、實相 

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
這 四 種 念 佛 , 一 般 人 認 為 說 :「 持 名 念 佛 是 方 便 , 實 相 念 佛 才 是 究 竟 。 」
如 果 依 善 導 大 師 的 教 釋 ,「 持 名 念 佛 」 是 我 們 淨 土 宗 的 根 本 行 法 , 同 時 也 是 最
殊 勝 的 行 法 。  
印光大師就這樣說:
 
 
 
 
這就提倡持名念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阿彌陀佛所證悟的究
竟圓滿的無量光壽的名號,當體就是實相。曇鸞大師說:「實相身,為物身。」 
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實相,只是分證,跟六字名號相比,還差得太遠
太多。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實相,而且是圓滿實相。
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極實相法,大乘無上實相法。這一點可能
大家不容易理解。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只貴老實念就行。而它的利益呢,
決定成佛,徹證實相。
如果離開持名念佛之外,說「我專修實相念佛」,一萬個裏邊也沒有一兩個
能夠實證的。
這是指實相念佛和持名念佛,應當選擇持名念佛。既契機,同時又最契理。











契機在哪裡呢?張口就可以念,契合所有眾生的根機。契理在哪裡呢?這句「南
無阿彌陀佛」名號,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實相法,超過菩薩分證的實相法。
所以,上契圓滿之理,下契卑劣眾生的根機,這是最恰當的。
離開持名之外,你要修實相法,那也沒有修的了。


8、觀想 




《 觀 經 》下 品 下 生 十 三 定 觀,一 觀 不 能,甚 至 連 在 心 裏 清 清 楚 楚 念 這 句 名
號 都 做 不 到 了 , 但 只 要 口 稱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他 就 得 到 利 益 了 , 他 就 能 往 生
西 方 了。像 這 麼 罪 業 深 重、情 況 危 急 的 眾 生,別 的 法 門 都 不 能 得 救,只 有 口 稱
名 號 才 能 得 救 。  

你這麼比較,仔細想一想:
 

 
 
 
你就知道了,稱念彌陀名號這一法,實在超過實相、超過觀想、超過一切,
最為第一。
就好像說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病人的病很重,千種藥萬種藥都不能治他
的病,只有一種藥才可以治他的病,就可知道這個藥就是神丹妙藥了,其他的
藥都比不上。
《觀經》下品眾生,造作十惡五逆重罪,觀佛、什麼讀誦大乘經典、什 麼
參 禪 開 悟、什 麼 三 密 相 應,所 有 的 法 門,他 都 修 不 來 了,所 有 的 法 藥,對 他 都
不 管 用 了;但 是 六 字 名 號 阿 伽 陀 藥,一 粒 吞 下 去,「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當 下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不 是 說 明 這 個 法 門 最 殊 勝 、 最 高 超 嗎 ?  
愚夫愚婦念佛,不羡慕禪宗,不羡慕密宗,不羡慕相宗,不羡慕人家 大通
教 理、大 徹 大 悟;不 羡 慕 實 相,不 羡 慕 觀 想 - - 通 通 不 羡 慕,只 念 這 句「 南 無
阿彌陀佛」就可以。




下面是具體修持的一些作法,這一些都很實際。我是在看《印光法師文鈔》
的時候,隨看隨錄的,當然不全面。不過看完之後,大部分問題應該都得到解
答了。因為都很好懂,我就隨念隨作簡單解釋。


9、六字 




念佛應該念六字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 可
以 。 這 句 話 裏 邊 就 有 一 種 側 重 , 印 光 大 師 的 意 思 是 以 念 六 字 為 主 要 , 四 字 當
然 也 是 阿 彌 陀 佛 名 號 了 , 當 然 也 可 以 。  
 

 
 
 
至 少 一 開 始 要 念 六 個 字,念 到 一 半,或 者 將 要 終 止 的 時 候,再 轉 板 念 四 字。
還 有 我 們 要 睡 覺 的 時 候,如 果 覺 得 念 六 個 字 有 一 點 難,不 容 易 入 睡,可 念 四 個
字 。  
「慢」就是輕慢;「易」就是看得太輕忽了。如果說你從始到終都不念「南
無」兩個字,就太輕慢了,作為佛子不適合。


「南無」是敬禮、歸命,要往生西方,必須歸命阿彌陀佛。凡是經中稱佛
名的地方,都有「南無」兩個字,怎麼能夠違背經教,自己另立章程,不念「南
無」呢。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
 
數載未唔.時常憶念。今秋令兄枝芬赴鄉試.持書來山.方悉居士近來操持。又言家門不幸.喪其愛子。旦夕憂思.不能置懷。予欲詳陳事理因果.以錄遺朝迫.不能住宿.故略言之。今嘉平望日.徹權師至.又言居士怨尤之狀.及無知俗人謂作善獲殃.修行無益等.種種邪說。予聞之悽然。恐上智者因茲惰行.下愚者敢於作惡.故不揣固陋.直詞以告。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并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報怨者.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纔得利而殞身。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蕩產.家敗人亡而後已。諦觀令子.恐是討債而來。幸所負者少.故弱冠而去。當懺悔宿業.努力勤修。天必畀汝好子.光大門戶。況孔子聖人.中年喪子。顏淵大賢.壯歲夭亡。原憲赤貧.子路殉難。夷齊餓死於首陽.伯玉窮困於衛國。將謂聖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抑亦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耶。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能如是者.五福自然臨門.六極決定避舍。謂予不信.有如皦日。須知人生世間具足八苦。縱生天上.難免五衰。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將非天以汝倡導淨土.以此無福無壽之子.為汝作頂門一針。使汝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於此猶不惺悟.力修淨業.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有血性漢子.豈肯生作走肉行尸.死與草木同腐。高推聖境.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祈垂慧察。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
 
李綱是一通方作家。以易與華嚴對論.謂其全合.是善知識不拒來學.引人入勝.就彼所知而令擴充。如孟子以齊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惻隱之心.可以保民而王天下。非謂徒愛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敵論。凡讀古人文字.貴得其意.否則糟粕而已。夫華嚴乃如來自證之法。所有諸度諸位.皆是實事.皆可表法。聲聞四果.雖處法會.猶如聾啞。人天凡品.豈能知見。縱有天龍八部.皆已親證法身.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現八部身耳.非實業之凡夫也。易乃立虛象以兆吉凶.順天理而導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倫常之儀準.非佛道之標的。然通佛法者.法法頭頭.無不是道。橫說豎說.有何軌跡。若未能徹了自心.亦效其說.如庸醫未能診脈.即效剮骨。弱羽尚難棲枝.即欲奮飛。其不自他俱殞軀命者鮮矣。今以喻明。易以父母稱為嚴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稱為君。豈父母邑令.與聖天子敵體相齊.無有高下也。又如舉一漚曰此海也.舉一塵曰此地也。知漚與塵.是海與地之少分則可。謂漚塵與海地同其深廣.同其博厚.則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無邊無際之天。但當出戶而瞻日.捨管而窺天。豈可謂隙之外別無有日.管之外別無有天哉。古人為儒者道.語多類此。若即為實說.是抑聖天子與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與漚塵同其深廣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與無邊無際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齊東野人之鄙論.非明心見性之法言也。閣下且宜持戒念佛.以儒家修持為常法.以佛教修持為加行。入理深談.且緩數年。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內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聖希賢.學佛學祖。為名教之功臣.作如來之真子。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不慧)之所望於閣下者.望閣下亦以望一切親知。則不負一至普陀朝禮大士.與(不慧)一得覿面.而即聞佛乘也。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
 
佛法至今.衰殘實甚。茫茫眾生.如盲無導。縱有一二知識為之開示。以業深障重故.正智不開。雖聞正法.不生信向。縱生信向.亦屬浮泛。如醉如夢.了無定見。一遇邪魔外道.則如蠅逐臭.如蛾赴火。蟻聚烏合.動盈千萬。故光緒初年.關東有一混元門.每年歸依者有十餘萬人。至十一二年.以劣跡已彰.人多見惡。一年之內.尚有數萬。近有出家魔子.擬欲大得名利。於三十年前.即抄襲古人語錄中成言.改頭換面.謂是自己語錄。而此魔子.一不通宗.二不通教.三無學問。恐人或謂己無學問.何能說此。特意用許多白字以實之。令人謂為真是大徹大悟.隨口所說.詞理超妙。其有不大恰當者.蓋因不曾讀書.不通字義之故。舉凡萬法歸心錄.六祖壇經.寒山詩中詩偈.整個錄來.換三五字而已。所有言句.盡皆如是。隨即遠近流布.然亦無大招徠。近又得一妙法.致令善男信女.相率歸依。且道得何妙法.便能如是。以此魔子.初則妄充悟道.人未歸附。近則妄充得道.故得遠近爭赴。且自謂我所說法.令人易於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須有事實.人方肯信。故肆無忌憚.隨口亂說。常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淨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及三惡道。又知某人生西方上品.某人生中品.某人生下品。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婦.靡然從風。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為實屬得道.而歸依信奉者.日見其多。縱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說入人深故.了不見信。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故楞嚴經云.我滅度後.勒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膺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此魔子自謂所說之法.令人易於得道者.即是以生滅心作常住解。以不修善.不斷惡.為不生不滅。撥無因果.墮邪見坑。此即魔子招徠徒眾.令皆得道之實際。故有平日持齋念佛之人.一親近彼.即不持齋.不念佛。其餘一切改惡遷善.知因識果.培德植福等事.概行棄置。唯止令人看一話頭。而實不知如何是看。如何是話頭。遂將古人酬機之語.令人依文解義.卜度思量。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乾矢橛.麻三斤.七斤布衫等.一一學拆字講義者。拆而講之。謂之為參禪.謂之為透公案。稍微能坐.及能按文解義.便為印證曰.某人夙根深厚.某人現行精純.故得用功不久.便已透徹。夫參禪一事.談何容易。古人如趙州諗禪師.從小出家.至八十餘歲.尚且行腳。故有頌之者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後方開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是之難。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直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須知祖師之悟.乃從迷至悟.一悟永悟。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誤.一誤永誤。悟之音雖同.悟之事實反。以彼魔徒.從初發心.一無戒行.二無正智.三不知話頭是參叩自心之方便.而以按文義卜度為參。如此參禪.盡世間聰明人.通通皆是大徹大悟之人。如人不識摩尼寶珠.見一魚目.寶而藏之.誇耀於人.謂我已得此珠。諸人亦不知何者是珠.何者魚目.遂群聚而尋求之.各各皆得此珠。從茲發大誓願.普令貧窮同胞.皆得此珠。一朝遇見賈胡.欲得貿易多金。賈胡擲而唾之曰.何持魚目.用黷我眼。方知費盡心機.只落得慚愧欲死而已。且人之常情.縱恣則易.攝束則難。教以持齋念佛.便覺口頭失美味.身心常辛勤。魔子則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汝本是佛.何須更念他佛。以此恰合自己懶惰懈怠.不願攝束.任意放縱之機.如囚遇赦書.慶幸無已。又進而叩其所以.則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汝但看一話頭.自能見性。既見性已.即名成佛。既成佛已.則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立.名真解脫。彼教人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畏因果.培福德者.皆不知自性之中.無一法不具.亦無一法可立。執著法相.不肯捨離。捨本逐末.無繩自縛。如是之人.名為小乘。何可以為知識而親近之哉。須知如來所說因果修證等法.皆是以黃葉作金.為止小兒啼故。彼等反執為實.則其智與小兒何異。若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等法。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汝但識得自己是佛.一任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一法不是佛法。上天堂.下地獄.天衣天食.鑊湯鑪炭.何一境不是佛境。自己即是彌陀.當處即是極樂。豈待汝鼓起妄想業識心.鼓動父母所生口.畢生終日念佛.受許多冤枉苦.求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捨己求人.拋家浪走。豈非知見顛倒.錯亂修習乎。種種魔說.大抵如是。今試論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殺彼之身.悅己之口.是好心耶.非好心耶。且兵劫之時.賊來殺人.亦當皆是好心。設殺汝時.為感恩乎.為懷恨乎。汝本是佛.尚不肯念他佛.何肯殺而食彼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之眾生乎。如是.則汝之心性.本來是佛。汝之行為.原是眾生。何可未得謂得.以凡濫聖.以念他佛為辱.以殺眾生為榮哉。達摩西來.不立文字者.欲人徹證本體.不以徒誦語言為事。若契本體.則文字即是本體.即解脫相。終日讀誦.依教修行.畢竟無文字相可得。如永明壽.首山念.棲賢湜.育王微等諸大老.皆盡壽讀誦。豈彼盡皆不知不立文字之旨乎。只因汝錯認不立為廢棄.遂謂如來所說一切大小乘經.無量法門.皆是黃葉作金哄騙小兒。若然.則迦葉.阿難.馬鳴.龍樹.永明.首山等.皆是弄黃葉漢。汝既以彼為非.何得承嗣其法.言是禪宗。彼若果是.則汝之禪宗.便非彼之禪宗。汝的的是冒彼之名.以壞彼法之惡賊耳。且汝執著廢棄文字為不立文字者。六祖云.只此不立.便是文字。況尚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八字。且此達摩西來十六字.是文字耶.非文字耶。又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立.名真解脫。何又立破齋謗佛.怙惡廢善.瞞因昧果.折福損德等法.而不肯令其俱空乎。上智知空而進德。下愚知空而廢善。佛祖於千百年前.早為汝判斷停當矣。汝謗人執著善法為捨本逐末.為無繩自縛.為小乘。汝執著惡法.不肯棄捨。現生當遭國憲.死後永墮阿鼻。應是棄末循本.應是即縛無縛.應是大乘矣。汝謂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是佛與因果修證.皆是塵.皆不容立。而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得便非是塵.便皆容立。且問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之心.是佛心耶.是眾生心耶。若道是佛心.佛豈存此心.行此事耶。若道是眾生心.何得便超因果之外.便非是塵.便是佛法乎。地獄尚是佛境.當處即是西方。是則苦亦不厭.樂亦不求。無取無捨.忘憎忘愛。何得貪圖現生名利.妄企死後流芳。剽竊古人言句.改頭換面.以為自己語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以凡濫聖.妄充知識。教彼許多信心男女.墮邪見坑.喪失慧命。從茲永墮惡道欲出末由。此魔子者.究其本因.不過欲得虛名浮利.企人謂己為大善知識而已。詳其後報.則其苦痛慘悽之狀.罄竹難書矣。可不哀哉。汝既發心念佛.當依淨土經論所說而修。如此魔子所說.乃是竊取宗門祖師之言.妄以己見誤會宗意。故其所說.皆似是而非。實與宗門道理相反.實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誘.墮彼黨中.則難免以好心而招惡果矣。如此魔子.斷斷不可親近。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須知禪宗一法.名為教外別傳。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萬語.總皆指歸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法身理體。令人先悟此體.然後起彼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機之語.名為機鋒.名為轉語。欲令人參而自得.故無義路。若會得.固屬大幸。若會不得.但當將此一句話.當做本命元辰.廢寢忘餐.終日竟夕.如一人與萬人敵.不敢稍有間斷放縱。一年不悟兩年參.十年不悟二十年參.一生不悟.即生生參。果真拌此深心參者.決無不悟之理。既悟之後.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煉習氣。直得煩惑淨盡方名證道。彼魔子者。乃以誤為悟。悟尚全體是誤.何況說證。乃不知慚愧.不懼因果.竟致無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騙.同斷善根。汝宜篤信吾言.自不被


龍舒增廣淨土文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印祖指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

  造至深之理者雖居濁世。與淨土何以異哉。故此卷載至深之理名淨濁如一。然亦
不可恃此而不修淨土之業。恐易涉於空談。又若參禪者之弊故也
  
情說

  喜怒好惡嗜慾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
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
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
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

即是空說

  佛言。受即是空。受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數味。放箸即空。出多騶
從既到即空。終日遊觀。既歸即空。又如為善。事既畢。其勤勞即空。而善業俱在。
為惡。事既畢。其快意即空。而惡業俱在。若深悟此理。則食可菲薄。無過用殺害之
冤債。出可隨分。無勞心苦人之煩惱。遊觀可息。無放蕩廢事之愆尤。善根可勉為。
無懈怠因循之失。惡可力戒。無恣縱怨讐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與人共之(及一切受
用。即所謂不苦不樂受者是也)

六根說

  千般裝點只為半寸之眼。百種音樂只為一豆之耳。沈檀腦麝只為兩竅之鼻。食前
方丈只為三寸之舌。妙麗嬌嬈只為臭腐之身。隨順迎逢只為狂蕩之意。若能識破此理
。便是無煩惱快樂之人。佛言。眾生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自劫家寶。謂惑六根之賊。
而喪真性也。孟子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不惑於此矣。有婬女得道。文殊問云
。如何不嗔。答云。見一切眾生不生。又問。如何見十八界。答云。如見劫火燒諸世
界。妙哉言乎。蓋謂一切眾生本來無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謂六根
六塵六識。因有此種種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惡。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若悟此理。
雖未生淨土。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
者真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而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
。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
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
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未嘗變動
。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是般若心經云。
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
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眾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 
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
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
者真也。故楞嚴經云。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
。其異皆妄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論心。終之以尋常。所謂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
。真心即性也。圓覺經謂。眾生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
之影耳。謂此心本無。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內現此心。若外因有色。內則起愛色之
心。外因有聲。內則起愛聲之心。外因有香味觸法。內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蓋真性
如鏡。六種塵緣如形。此心如影。若外無此六塵。則內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為六種塵
緣之影乎。形來則影現。形去則影滅。而性鏡則常自若。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謂妄想心也。故有過去現在未來。若真心
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烏有過去未來現在乎。不可得者謂無也。若飢而思食。得食則
此心過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未思食則此心未有。故為未來心。此三心皆隨時
壞滅。故云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
謂色身。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
。故謂之蘊。又謂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色身終歸於壞。受用隨時即過。色受豈不
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則無想矣。想豈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夢幻。行豈
不空乎。識盡千種事物。再生不復能識。識豈不空乎。一切苦厄皆從五者生。若能照
見色身為空。則不泥於色身而畏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為空。則不泥
於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思想為空。則不泥於思想。而意乃無所
著。又度過此一種苦厄。照見所行為空。則不泥於所行。而可以息跡。是又度過此一
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為空。則不泥於辨識。而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
照見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也。若六
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諦。皆此類也

廢心用形說

  列子謂。孔子廢心而用形。謂心已不養於物而廢之矣。唯用形以應物。予深愛此
語。故雖勞苦憔悴而不以為失意。榮華奉養而不以為得意。蓋心不著於物也。因念菩
薩了生死。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以設教化者。以心不著於物。唯用形以應之耳。然則
孔子於此菩薩之徒也

 

用形骸說

  天人禮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
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華時再拜。人世莫驚猜。又餓鬼鞭死屍偈云。因這臭皮囊。波
波劫劫忙。只知貪快樂。不肯暫迴光。自業錙銖少。黃泉歲月長。真須痛棒打。此恨
猝難忘。此言化俗則可以為誠然則不可。何則人神託於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
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則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則為惡器械。故為天人者前
世善用形骸者也。為餓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當時。及其受報而禮
之鞭之亦何益

齊生死說

  想右脚大指腫爛流惡水。漸漸至脛至膝至腰。左脚亦如此漸漸爛。過腰上至腹至
胸以至頸頂。盡皆爛了唯有白骨。次分明歷歷觀看。白骨一一盡見。靜心觀看。良久
乃思看。白骨者是誰白骨是誰。是知。身體與我常為二物矣。又漸漸離白骨觀看。先
離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與我了不相干也。常作此想。則我
與形骸本為二物。我暫住於形骸中。豈可謂此形骸終久不壞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
濟生死矣。況我去此則往淨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別有所得。如人飲水冷熱自知。不
假於言傳也

我說

  我之所在不可以無我。無我則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蔽理矣。孔
子無我菩薩無我相能至於此。則與虛空等矣。豈復有淨濁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此卷後附周大資劉侍制大慧杲禪師題跋三段)
  龍舒王虛中學力深至。所解六經語孟老莊要為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
。一旦棄去專修西方之教。作淨土文。精粗淺深且有條理。以是印施有緣奔走於江浙
諸郡。又將親往建安刊版於鬻書肆中。汲汲然若不可一日緩者。我聞。無量壽經。眾
生聞是佛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
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應
皆信受
  紹興壬午閏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荊溪周葵跋
    狀元劉侍制跋
  昔六祖與韋史君說西方相狀。其言甚簡。其旨甚明。既無間於東西。何相狀之可
述。及觀王虛中淨土文。何其諄諄也。蓋聞。法無頓漸。根有利鈍。六祖為上智說第
一義。故移西於東。在剎那間。言下便領。不容擬議。虛中將以開悟下根。泛為是論
。惟西方之歸。故汲汲於刊行。而恐行之不廣。其愛人之心可謂勤且切矣。有能因虛
中之文而悟入者。豈不為魚兔筌蹄乎

 

紹興壬午六月六日 木訥翁劉章書
妙喜老人跋
  龍舒王虛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餘。留心佛乘。以利人為己任。真火中蓮也。佛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予嘉其志。為題其後
。若見自性之阿彌。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虛中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文嬾窠云。雙徑妙喜宗杲 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終)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45、「忙閑不離」之文


念佛怎麼念呢?
(增廣上‧與融明大師書)
 

 
我們就過念佛的生活。內在的信仰引導我們外表的行為,就是過念佛的生
活。忙也念佛,閑也念佛。閑就多念,忙了可能就少念。忙一停下來,想起來
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叫「隨忙隨閑」,不可能說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了。
什麼叫「順境逆境」呢?有的人順境了,就念佛了,「好啊!身體健康,天
氣 不 錯,念 念 佛 吧 ! 感 恩 阿 彌 陀 佛 加 持 我 」;逆 境 了,要 麼 一 頭 埋 在 煩 惱 中忘
了念佛,要麼心生怨嘆懷疑念佛:「哎呀!我都學佛這麼長時間,拜佛念佛了,
怎麼我還生病啊?阿彌陀佛是不是不靈啊?」我們逆境更要念佛,知道自己業

障重,娑婆世界非常苦惱。
另一種人是逆境就念佛,順境不念。逆境,生病了,「阿彌陀佛,我想早 一
點 往 生,阿 彌 陀 佛 ! 你 救 我 去 啊 」;病 好 了,然 後,小 孫 子、小 兒 子 … …,他
忘了,不念了。他是逆境念,順境就不念了。這是兩種人。
大師告訴我們: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條件好,身體四大輕安,有閒暇餘力,正好
念佛;身體病痛苦惱,正好厭離,念佛。
總之,順逆、忙閑都不離名號,不忘西方。



46、「利他最大」之文


(續編上‧一函遍覆) 
 
 
我們要利益眾生,佛教徒都有這樣的慈悲。怎樣利益眾生?
 

 
我 們 能 勸 人 家 念 佛 往 生 西 方 淨 土,你 等 於 是 成 就 凡 夫 作 佛 啊 ! 這 個 功 德 怎
麼 可 以 思 議 ? 不 是 給 他 一 袋 糧 暫 時 免 除 饑 貧,不 是 成 就 他 作 阿 羅 漢,而 是 讓 他
到 西 方 成 佛 , 這 個 功 德 不 可 思 議 。  
所以,佛在經中講:

自行念佛,教他念佛,
為行如來大悲。

雖然我們是凡夫,我們自己念阿彌陀佛,教人家也念「南無阿彌陀佛」求
生西方,你就等於是代替阿彌陀佛在行大慈悲的教化。
善導大師也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我們自己信順念佛,教人家也信佛念佛,這個不容易,這個才是真正的「大
悲傳普化」,是大悲心傳揚佛法,普遍平等地化導眾生求生西方,這才是一個佛

子真正報答佛恩的行為。



47、「唯念彌陀」之文

 
(續編下‧楹聯)
 


最後是兩幅對聯,很美,意義很好。
「如來」:指阿彌陀如來。
「拯濟無方」:就是救度眾生沒有任何的條件限制。
「廣度眾生須度我」:阿彌陀佛既然發願救度十方眾生,肯定不會把我一人
遺漏在外。
「 吾 輩 竛 竮 沒 寄 」: 我 們 這 樣 的 人 在 三 界 輪 轉 , 沒 有 地 方 可 以 存 身 , 可 以
寄 託 我 們 的 心 靈 , 獨 生 獨 死 , 很 孤 獨 , 沒 有 寄 託 , 沒 有 依 靠 。  
 
 
 
只有誰能做我們的依靠呢?只有阿彌陀佛。《悲華經》裏講:「煩惱惡業深
重的眾生,被過去一切佛所放捨者,悉皆充滿此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稱為五
濁惡世,是惡人聚會的地方,過去出了那麼多的佛,想救我們都救不了。祂們
搖搖頭、嘆嘆氣:「這些眾生善根太淺,罪業太重,戒定慧他們沒法修!」十方
諸佛都搖頭嘆氣,想慈悲救度我們,沒有辦法。
法藏比丘發大願說:「我用名號來救度你!」那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念哪一
個呢?



48、「故鄉風月」之文


(三編卷三‧思歸集發刊序)
「應當發願願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對我們慈悲殷切的勸
導:「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一而再、再而三
地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就告訴我們要發這個願。
昨天也有人講了:「發四十八願,發多少願……」不要你發這麼多。阿彌陀
佛發四十八大願,我們只要發一個願就可以了:「願生彼國。」四十八願通通都
是你的,四百八十願也是你的,無量無邊的願都是你的。
「客路溪山任彼戀」:什麼叫「客路溪山」呢?就是指這個娑婆世界,三界
輪迴,我們從人道到天道,天道又到三惡道,轉來轉去,都是像一個旅客的道
路,不是我們的本有家鄉。榮華富貴,升官、發財,不過是路上的山水,溪流,
不過借給你眼睛看一下,哪一個願意留戀,任他留戀去,我們應當求生淨土。
「自是不歸歸便得」:只是因為你不願意回去,如果你想回到淨土,你就可
以回去。因為那是你的本有家鄉,阿彌陀佛不會拒絕你,祂時刻在等待我們,
呼喚我們,殷切地在招喚我們,我們只要念佛,馬上放八萬四千光明攝取不捨,
而引導我們回歸淨土。「自是不歸歸便得」,很簡單,很容易!
 
 
 
 

「 故 鄉 風 月 有 誰 爭 」: 極 樂 世 界 是 我 們 本 有 的 家 鄉 , 那 裏 有 清 風 明 月 , 在
等待著你;那裏有父老鄉親準備了法宴,在等待著你。我們回到淨土,有誰來
爭呢?往生淨土,如同故鄉風月,乃是天然本得的,每個人都有一份!

【小結:信願專修】

三十五至四十,勸信。信得及,一切人皆生,而且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不必等待臨終。
四十一至四十三,勸願。特別針對願來生做人、願利他、願弘法的人,不
求往生的人而勸。
四十四、四十五,勸行。三業都要專,相續念佛。
四十六,勸人念佛,功德最大。
最後兩幅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