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講)經中舉極樂五塵勝境。為眾生五根所受用。文顯可知。常作者。即指天樂。晝夜六時。無有間歇。不同世樂之或作或輟也。樂以天稱有二義。一天人之樂。乃諸天奏樂。供養彌陀。以及海會聖眾。二天然之樂。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經云。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不特其音之美。且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黃金為地者三句。指地之體質。本是黃金。七寶但是地上莊嚴耳。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初中後三時。合為六時。又一解。晝六時。夜六時。每晝夜共十二時。然彼極樂淨土。依報世界。正報色身。皆有光明。不假日月。假者藉也。既不假日月。則安分晝夜。安分是反難辭。後解答云。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但順此方比擬。英順此方情見始得。
《解》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講)上是天樂。為耳根所對之聲塵。金地為眼根所對之色塵。此是天華。為眼鼻二根所對色香二塵。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此云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又云白華。清白潔淨。世所未有。此即天華。乃天人所雨。以表供養之意。如大本所云。一切天人。皆□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衣祴。是盛華器。盛字平聲。貯也。衣祴例如進香香袋。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法蓮華經之四華。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以四華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果。果德無所不遍也。住行向地諸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乃為真因。念念趨向無上妙覺之佛果。果德遍十方界。故曰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言供佛之多也。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四句。蕅公之意。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今在彼土。能供十萬億佛。意顯往生彼國已。有欲還供本師釋迦。及當來彌勒。亦不成難事。若承阿彌威神之力加被。則何遠不到哉。更不落十萬億之數量耳。
《解》食時。即清旦。故(曰)〔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迥)〔回〕還也。
(講)食時。乃受食之時。清旦盛華。供養多佛。食時即歸。明其神足不可思議。神足乃六通之一。亦名如意通。此通有三。一能到。身能飛行。輕舉遠到。二轉變。大小一多。互相轉變。三聖如意。化現無方。應變莫測。故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此二句有二義。一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也。二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也。譬如月不離空。而能影現眾水。不假逾時。迴還本處。極言其速之至也。此種神力。固由眾生淨業所感。亦由彌陀願力所致。因中第二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解》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講)上文神足。已顯不思議之理。此文顯極樂事事皆無障礙法界。故舉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舉足跨步。伸手彈指。一一無非全體法界。極樂淨土。隨拈一法。體即法界。攝盡十方無盡三寶。十方三寶。體即法界。攝盡極樂依正。故云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如帝珠網。一珠攝多珠。多珠攝一珠。一多相攝。貫徹無礙。
《解》又。顯在裟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講)又。顯在娑婆。則五濁深重。惡業為障。故與極樂。不隔而隔。如五台清涼勝境。我等凡夫。不隔而隔。在極樂。則諸善俱會。功德甚深。隔而不隔。如聖人之與人間。隔而不隔也。
《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講)飯食經行者。受齋之後。一心行道也。念食食至。乃受天然飲食之樂。並不假安排造作。食畢缽去。自然化去。亦不勞洗滌舉拭。並無塵緣障道之苦。大本云。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金缽。銀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餘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聲。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復現。但經行金地下。雖有天華繽紛。天樂敷奏。娛樂之境。心不貪著。優游自在。一心行道。任運進修。或稱念佛名。或參究禪理。或修習觀行。非徒散慮逍遙也。
此飯食經行。是尋常日用事。當知日用之中。頭頭是道。古德云。運水搬柴。無非妙用。穿衣喫飯。盡是禪機。蓮池大師云。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喫飯。空過一生。翫水觀山。徒勞萬里。味哉言乎。初正明竟。
庚二結示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如來重呼舍利弗。告以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天樂天華。神足往還。飯食經行。一一無非彌陀願行功德之所莊嚴。○願莊嚴者。大本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又願我剎中人。欲食之時。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願。○行莊嚴者。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故果上亦感天華之莊嚴。又願後修行。恆往佛所。承事供養。故感果上國中人民。一食之頃。遍供多佛。神足之莊嚴。又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於佛。故感果上天樂鳴空。國中眾生。自然衣食之莊嚴。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初別明 二總結 庚初又二 辛初化有情聲 二化無情聲 辛初又二 壬初鳥音法利 二徵釋略顯 今初
《經》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竺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託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講)此重呼舍利弗。復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極樂攝法界機。五根五塵。一一圓妙。此姑就聲塵。以顯法利。非全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者。常有。謂非時有時無。種種。言其品類不一。形殊眾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下略出六種。白鶴以純白為正。孔雀華彩奪目。鸚鵡以紅嘴綠羽為貴。能學人語。舍利舊云鶖鷺。元朝楚石梵琦禪師。西齋詩云。舍利是春鶯。修眉漆點睛。或然。未確定之辭。
迦陵頻伽。此云妙音鳥。正法念處經云。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大論云。迦陵頻伽鳥。在卵中未出。聲超眾鳥。
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者。梵語耆婆耆婆迦。此譯為生。勝天王經云。生生。或譯命。法華經云。命命。雜寶藏經。名為共命。心識各別。報命相同也。後二種。雪山等處有之。此等諸鳥。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相似也。名雖相似。實則不同。十六觀經云。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此鳥原是彌陀化身。
六時出音者。則淨土諸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而無間歇。非同此方。夜棲晝鳴。良以極樂眾生。蓮華託生之身。本來無有昏睡。不假夜臥。鳥亦如之。
《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講)上明鳥音。此明說法。謂以上眾鳥。非但音聲和雅可愛。且能演揚宣暢。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經七科三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經惟列二十五品。或謂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極樂為大乘機。如何演暢不對機之法。當知三十七品。實通大乘。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經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證也。
所謂四念處下。解七科名義。正文無前三科。但有五根等後四科。仔細研究。極樂眾生。蓮華化生。清淨莊嚴。不必觀身不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必觀受是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有諸惡。所求如意。圓證三不退。故不必更聞四正勤。四如意足。蕅公因解後四科。順帶前三科耳。
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屬所觀之境。以智觀境為念處。一身念處。觀淨土之身。究竟清淨。非同娑婆不淨。二受念處。觀淨土之受。純不思議樂。無有眾苦逼迫。三心念處。觀淨土之心。真實常住。遠離生滅無常。四法念處。觀淨土五陰之法。自在為我。非同諸法無我。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講)正勤。即正精進也。淨土眾生。圓證三不退。惟善無惡。淨念相繼。入三摩地。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無上道。念念趣向薩婆若海。即正勤也。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能發神通。所願皆遂。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向所欣慕極樂淨土。今已得生故。二精進如意足。三種不退。已得圓證故。三心如意足。菩提行願。念念不捨故。四思如意足。深入佛慧。任運增明故。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講)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五者何以名根。具二義故。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故以根名。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即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發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即修習一切善法。助發正因。名信根。二精進根。修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三念根。念正助道法。更無他念。名念根。四定根。攝心在正助道法。相應不散。名定根。五慧根。於正助道法。慧照分明。名慧根。蕅公云。觀於苦等四諦。即慧照現前。觀於苦諦。當體即是法身。集諦。當體即是般若。道諦。為解脫因。滅諦。即解脫果。名慧根。
《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講)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不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一信根增長。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破眾生不能成佛之疑惑。能破邪信。不為邪法之所動搖。及破見思塵沙無明。各種煩惱。名信力。○二精進根增長。能破種種身心懈怠。不存身見。悍勞忍苦。破身懈怠。心不昏昧。亦不沉沒。破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者。即成辦出離生死大事。名精進力。○三念根增長。破諸邪念。空有二邊之念。皆屬於邪。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名念力。○四定根增長。一心不亂。能破散亂妄想。而發事理禪定。禪定即三昧。功淺者。發事一心不亂三昧。功深者。發理一心不亂三昧。名定力。○五慧根增長。慧光透露。能遮通別諸惑。見思為通惑。三乘同斷故。塵沙無明為別惑。別屬菩薩所斷故。三惑黑暗。慧光能破。諸暗既破。顯發真正無漏之智。名慧力。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講)七菩提分者。梵語菩提。此譯為覺。故亦名七覺分。即由前慧力。所發真正無漏之智。善能覺了。一擇法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即以智慧觀察五蘊諸法之時。慧照分明。善能簡擇分別。何者是真。何者是偽。與無漏智相應為真。不相應為偽。不致謬取虛偽之法。五蘊本來無我。妄執實我。五蘊本非實法。妄執實法。我相法相。皆虛偽也。與無漏智不相應。我法二空真理。與無漏智相應。如是簡別。名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者。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如楞嚴經所云。勤心役身。事火祟水等。諸外道所修。無益之苦行。不能出離生死。是為無益。常勤心在真法中行。真法。即真正道法。四攝六度等。如是精進。名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若心得法喜者。即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計斷計常。著空著有。皆顛倒也。住真實之法而生喜。名喜覺分。
《解》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講)四除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者。諸見。即身邊邪見戒五利使。煩惱。即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五利使屬見惑。迅速敏捷故利。五鈍使屬思惑。紆迴遲緩故鈍。此十使是造業受報之因。能使眾生。受輪迴生死之苦。故名使。斷除十使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之惑。此惑無有自體。故曰虛偽。不損真正善根者。以無漏智為真正善根。智能斷惑。其智不損。如日光能破暗。其光不損。名除覺分。
五捨覺分。若捨所見念著境時。謂所見念著之境。此境本來無有。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舉體虛妄。因念著故。似現前境。乃由意識所變。故曰不實。既已了知。永不追憶。如人所見夢中之境。夢時妄生愛著。醒覺之後。了知虛偽。無有真實。故不追憶。名捨覺分。
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禪有多種。外道禪。修無心定。用強制力。將第六意識。伏而不行。生無想天。壽五百劫。初半劫。用功入無想定。能經四百九十九劫。如夾冰魚。雖然不動。冰融復活。迨最後半劫。定力一失。妄想復起。因謗三寶。墮落地獄。○有漏禪。如四禪四空諸天。各皆有定。若未得滅受想定。不能了生死。報盡還來。散入諸趣。如鬱頭藍弗。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三界極頂。捨報之後。墮作飛狸之身。此定覺分。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如上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名定覺分。
《解》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講)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即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三十七品。出世道也。修此道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平。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一樣高低長短。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而審察提起。不令沉沒。成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收攝任持。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名念覺分。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講)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由前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無漏聖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共有八種。一正見。修無漏行觀者。即苦集滅道四諦。每諦有四行觀。合為十六行觀。詳在三藏法數。恐繁不錄。修此行觀。不至漏落生死輪迴。故稱無漏行觀。慧眼分明。見理正確。名正見。
二正思惟。以無漏心。即四諦智。總名一切智心。以無漏心。相應思惟者。不是識心思惟。乃是無漏心相應之思惟。動發覺知籌量者。依四諦智。動發四諦觀。覺知籌量四諦境。為令觀智增長。斷惑證真。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講)三正語。以無漏慧。除四邪命者。一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力。二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三仰口食。謂仰觀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上四種。邪心求利。以活身命。多有口業。攝諸口業者。即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四正業。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凡不正之行。皆名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即修清淨梵行。如楞嚴經云。尚無不殺不盜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名正業。
五正命。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一詐現異相奇特。以奸詐為懷。示現異相。與人不同。如不食五穀。臥刺投灰。諸奇特事。冀人信仰。二自說功德。誘動人心。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占卜相命。報吉談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此二可知。此五種亦皆邪心取利。以自活命。故名五邪命。住清淨正命中者。以道自活。而全法身慧命。名正命。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講)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行契於智。謂之相應。名正精進。
七正念。以無漏慧相應。除諸妄念。一心專念真如實際。佛果菩提之正道。及萬行莊嚴之助道法。名正念。
八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正定。遠離不定。及邪定。與有漏禪定等。名正定。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講)此料簡道品。先約四教簡。後約四土簡。道品即四諦中道諦也。通大小乘。乃如來妙智。對機所施之教法。如醫師之因病設藥。修行道品。如服藥除病也。
天台宗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化儀四教。為頓漸祕密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四諦。故道品須約四教料簡。極樂世界。十方往生者眾。機當不一。若約夙種而論。當有四教道品修法之差別。
一藏教。即三藏教。四阿含為經藏。毗尼為律藏。阿毗曇為論藏。小乘學者。依此而修。故名藏教。約事立名。後三教大乘。約理立名。藏教詮生滅四諦。苦諦。則生住滅三相流遷。集諦。則貪瞋癡等分。四心流動。道諦。則對治易奪。滅諦。則滅有還無。淨土眾生。若小種先熟者。定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
二通教。為大乘初門。鈍根人通前藏教。利根人通後別圓。故名通教。詮無生四諦。苦諦如幻如化。無逼迫相。集諦。如幻如化。無和合相。道諦不二相。滅諦無生相。淨土眾生。若是通教機。定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
三別教。獨菩薩法。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別教。詮無量四諦。苦諦。有無量相。十界果報不同故。集諦。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諦。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滅諦。諸波羅密不同故。淨土眾生。若是別教機。定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
四圓教。三諦圓融。圓修圓證。故名圓教。詮無作四諦。苦諦。五陰本如來藏。無苦可離。集諦。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道諦。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滅諦。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淨土眾生。若是圓教機。定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講)前約四教簡道品。此約四土簡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以小乘偏真。而不圓滿。故名半字法門。對大乘通別圓。滿字法門而說。淨土濁輕者。以淨土本無五濁。因娑婆眾生。生彼國土。故有濁輕。似不必用者。若為小種先熟。則暫用之。若無小種。不必常用也。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
(講)名大乘初門者。為別圓二教初門也。聲聞緣覺菩薩。小中大三乘。同聞共稟而修。同居淨土眾生。有具見思惑者。故多說無生道品也。
《解》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講)名獨菩薩法者。非三乘共稟。惟菩薩獨修之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實報寂光二土。則不用別教道品也。
《解》圓(教)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講)名無上佛法者。第一義諦也。最尊最上。無有何法能加其上。如有利根之者。於四種淨土。悉皆得聞。因四土圓融故。如是方是極樂淨宗。總論四土。同居則具四教。方便但具別圓。實報唯圓教。寂光惟是一心。無教不教。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講)如是。指法之辭。指根力覺道四科。等者。等念處正勤。如意足。及餘四攝法等。四攝者。一布施。眾生無緣不能度。先以布施。結眾生之緣。二愛語。以柔軟語。令眾生樂聞。易於受度。三利行。行種種饒益行以利眾生。四同事。和光同塵。欲施教化。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以此四法。攝取眾生。故名四攝法。
六度者。一布施度慳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瞋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禪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慳貪等六蔽。是眾生心病。六度是如來法藥。以法藥對治心病。自可藥到病除。
十力者。如來所有十種智力。一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作善業得樂報。因果相契。為是處。作惡業望樂報。因果相背。為非處。猶言無有是處也。○二業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或善不善。漏無漏等。○三定智力。知諸禪三昧。世間禪。四禪四空定。出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出世上上禪。○四根智力。知諸眾生。諸根上下。隨機施教。○五欲智力。知他眾生。種種樂欲。各各不同。○六界智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七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相。○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苦樂壽夭等。○九天眼智力。見眾生受生捨報。從何道來。向何道去。或苦或樂。○十漏盡智力。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無畏。乃四無畏。一一切智無畏。謂於一切諸法。盡知盡見。故無所畏。○二漏盡無畏。謂諸漏已盡。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故無所畏。○三說障道無畏。謂於障道之法。能知能說。故無所畏。○四苦盡道無畏。謂於盡苦之道。能知能說。故無所畏。
無量法門者。眾生煩惱之病無量。故佛說法門之藥。亦復無量。如上諸佛所說之法。淨土諸鳥。一一皆能說之。眾生聞者。皆能得益。
《解》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講)此明開合。開合乃是隨機。三十七品。收一切道法雖盡。而眾生機緣不等。故作種種開合。其中名義。自應不同。若是好廣之機。則開演三十七品。成無量法門。若是好略之機。合演三十七品。無量法門。成戒定慧三學。名既不同。義亦有異。總而言之。隨眾生機緣。樂聞廣者。略者。無不演暢。曲盡其宜。如樂說無礙辯。各隨好樂而說也。
故令聞者。念三寶。足見極樂眾鳥。說法有方。善能開導於人。令念三寶也。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三者俱稱寶者。皆可尊可貴故。既圓念三寶。自可圓發三心。明正因佛性。則理心發。明了因佛性。則慧心發。明緣因佛性。則善心發。一發一切發。是為圓發。自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也。
《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講)此正明念三寶因緣。以修持淨業。往生為因。諦聞眾鳥說法為緣。灼見慈威三句。親見彌陀。有攝受之慈。有折伏之威。慈威二皆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三句。聞法心歡喜。謂之法喜。法喜入心。如飲甘露。是為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者。大眾同聞。共稟受教法。一心修持。隨功行之淺深。而證位有高下。故念僧。
《解》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講)此簡別能念所念。以及三寶不同之相。能念即三觀者。謂能念之心。體本空寂。即空觀。用則圓照。即假觀。正空寂時。寂而常照。正圓照時。照而常寂。即中觀。
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者。何謂別相。差別之相也。法身。報身。應化身。為四教佛寶。教理智斷。為四教法寶。三乘賢聖。為四教僧寶。何謂一體。真實之體也。湛然智照。靈明覺了。為佛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為法寶。理智不二。和合無違。為僧寶。別相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也。
及四教意義者。別相一體。各分四教。但有三諦權實之不同耳。藏通二教。為真諦三寶。別教為次第三諦三寶。圓教乃一心三諦三寶。前三教總屬權。圓教乃屬實。此乃如上文。料簡四教道品應知。初釋鳥音法利竟。
壬二徵釋略顯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講)此文徵釋疑難。恐人疑云。彌陀因中。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有眾鳥。豈不有違本願乎。故呼舍利弗而誡之曰。汝勿謂此諸眾鳥。五陰實法。是罪報所生。此鳥非但不同人間之鳥。隨業受生。而且不同天上之鳥。雖能說法。仍屬業報所生也。
所以者何。此句是徵。所以不可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彼佛下解釋疑難。彼佛國土。由彌陀願行。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此三惡道。由五逆十惡。感地獄道報。由慳貪嫉妒。感餓鬼道報。由愚癡暗昧。感畜生道報。故名惡道。
又呼舍利弗而告之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此引法藏比丘。所發第十六願為證。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名且不聞。何況有實是罪報所生之眾鳥耶。何況。反顯其必無也。非但目所未睹。亦復耳所未聞也。
是諸眾鳥四句。出其所以。難云。彼國既無惡道。何以現有眾鳥。告曰。此鳥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欲令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所作耳。又引難云。法藏願後偈云。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得謂無三惡道。引釋云。彼偈次云。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未生。雖屬惡道。早種淨因。既生彼國。皆成上善。同佛相好。豈復存惡道形耶。
《解》徵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講)經中徵釋。無三惡道之疑已顯。故曰可知。此假立問答。以釋尚無惡道之名。故問云。白鶴等豈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者。是諸眾鳥。五陰實法。既非罪報。則白鶴等假名。亦非惡名。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者。此承上對顯。五陰既非罪報。則屬善報。假名既非惡名。則屬善名。善報則究竟五陰功德。善名則究竟假名功德。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皆即全體法界。不可思議。故一一名。皆詮如來究竟功德。詮者顯也。以假名詮顯實法。如來究竟功德。以如來證窮十法界功德。是為究竟。徹法流之源底故。是法平等。一究竟一切究竟。故一一名字。悉皆究竟。所謂究竟白鶴。乃至究竟共命之鳥。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反顯是究竟功德之名也。故旁註曰名字法界。不可思議如此。
《解》問。化作眾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講)此問答顯益。問。彌陀欲令法音宣流。變化眾鳥。有何意義。答。有四悉檀因緣。梵語悉檀。此云普施。四悉乃有四益。一世界悉檀。歡喜益。因世界凡情。喜此諸鳥。彌陀隨順凡情而化。令得歡喜。二為人悉檀。生善益。化鳥說法。事出奇特。令聞者。咸念三寶。而得生善。三對治悉檀。滅惡益。鳥能說法。未可輕視。不於諸鳥。起下劣果報想。令得滅惡。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第一義。即甚深究竟之義。生佛一如。鳥為彌陀變化所作。鳥即彌陀法界藏身。無一法不具。無一法不造。即理具事造。令得入理。此經為圓頓教。皆第一義悉檀。便具下三悉檀。以事造不離理具也。
《解》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乃)〔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講)此文標指法界。即直指萬法唯心之旨。以顯西方六塵之境。一一無非全體法界。微風。乃觸塵。樹網。乃色香味三塵。音。乃風聲。此前五塵為實法。五塵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是法塵。為假法。此六塵是依報。眾生是正報。若依若正。若假若實。隨拈一法。當體即是彌陀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亦即我及眾生。三身四德。生佛平等。依正無殊。此為第一義悉檀也。初化有情聲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