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樂邦文類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樂邦文類卷第三

龍興寺修淨土院記
禮部柳子厚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
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毒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
纏九惱。群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
出三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
大勸于時。其後天台顗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賴焉。
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眾。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淨土堂于寺之東
偏。常奉斯事。逮今餘二十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下。始復理
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無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無之名。
而入於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并。故雖往生之因。亦相用不捨。誓葺茲宇。以開後
學。有信士圖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阿。
環以廓廡。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旛。以成就之。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
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牆宇。使觀者起信焉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維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于聖安寺。凡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
知其閭里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于釋
師。以系道本。吾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
鄉也。法界吾宇也。戒為之墉。慧為之戶。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吾閭里不具乎。度門
道品。其數無極。菩薩大士。其眾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也。吾宗族不大乎。其
道可聞者如此。而止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有為曰。吾未甞作。嗚
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受教者
。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願。凡
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有跡。曰吾未甞行。始居房州龍興寺。中徙于是州。作道場
。于楞伽北峯。不越閫者五十祀。和尚所嚴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師
。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師。居長沙安國
寺。為南岳戒法。歲來侍師會其終。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師塔東若干步。其銘曰
 道本於一  離為異門  以性為姓 
 乃歸其根  無名而名  師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鄉不居 


 

 大族不親  淵意內朗  冲虛外仁 
 聖有遺言  是究是勤  惟勤惟默 
 逝如浮雲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陳 
 爰有大智  出其真門  近以顯示 
 俾民惟新  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 
 爰授樂國  參乎化源  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無迹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後學 
 施之無斁  葬從我師  無忘真宅 
 寫是昭銘  刻茲玄石 
畫西方淨土 記
翰林白居易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
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
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
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
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
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東南北方
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柱國憑翊縣開
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當衰莫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萬。命工人杜宗敬。
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彌陀尊佛坐中央。觀音
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遶。樓臺妓樂。水樹華鳥。七寶嚴飾。五彩張
施。爛爛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
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贍部。便覩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
。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讚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錢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智圓
  聖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蓮社主圓淨大師常公。歸寂于錢唐西湖昭慶本寺
之上方草堂。壽六十二。臘四十四。越二月三日。弟子輩號咽奉全身。瘞于靈隱山鳥
窠禪師墳反右。建塔以識之禮也。其年冬門人之上首曰虛白者。克荷師道。自狀其事
。再款吾廬。請吾之辭。傳師之美。以勒豐碑。且言。先人之遺旨也。吾辭不得命。
乃文而序之。粵西聖之為教也。清靜而無為。仁慈而不殺。抗辭幽說閎意眇指。大備


 

諸夏。稟化之徒。得其小者近者。則遷善而遠惡。得其大者遠者。則歸元而復性。噫
廬山遠公。其得乎大者遠者。與考槃居貞。修辭立誠。識足以表微。行足以作程。是
故時賢仰其高企其明。自是有結社之事焉。人到于今稱之。而莫能嗣之。惟公理行謹
嚴。修心貞素。聞廬山之風而悅之。且曰。睎驥之馬。亦驥之乘。吾雖無似。敢忘思
齊之誡耶。於是乎乃飾其躬。乃刳其心。乃矢結社之謀云。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
神必假乎像。行其化必憑乎言。以為西湖者天下之勝游。乃樂幽閑而示嘉遯焉。無量
壽佛者群生之仰止。乃刻栴檀而為之形容焉。華嚴淨行品者。成聖之機要。乃刺身血
而書其章句焉。其地既得。其像既成。其言既行。朝賢高其誼。海內藉其名。繇是宰
衡名卿邦伯牧長。又聞公之風而悅之。或尋幽而問道。或覩相而知真。或考經而得意
。三十餘年。為莫逆之交。預白蓮之侶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有以見
西湖之社嗣於廬山者。無慚德矣。甞試論之。遠也上地之聖也。公也初心之賢也。實
階位不同。名聲異號。然而遠出衰晉。公生聖朝。彼招者悉隱淪之賢。此來者皆顯達
之士。絕長益短。古今相埒。不曰盛與美與。公每顧門人曰。國初以來。薦紳先生宗
古為文。大率效退之之為人。以擠排釋氏為意。故我假遠公之跡。 以結社事。往往
從我化。而叢碑委頌。稱道佛法。以為歸嚮之盟辭。適足以枳棘異涂牆塹吾教矣。世
不我知。或以我為設奇沽譽者。吾非斯人之徒也。君子曰。昔藥山惟儼。能迴李翱之
心。俾知佛。而僧傳善之。今茲眾賢。庶幾實相。欽崇大覺。朝宗于性海。共極于義
天。非公之力。而誰與其護法之功。代為不侔矣。公諱省常字造微姓顏氏。世為錢唐
人。七歲厭俗。十七具戒。若乃託胎之祥瑞。受業之師保傳講習禪之美。砥名礪節之
事。則有社客群賢碑序。及門人所錄行狀在焉。此不復云。直書其結社之道已。其文
  西聖之大。維遠得之廬山之高。維公悅之西湖之社。群賢慕之。有始有卒。不磷
不緇。我緣既終。我滅于茲。神游無何。名揚聖時。欲知我道兮。視此豐碑
淨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傑
  杭州南山淨慈道場比丘法真大師守一。結同志洎檀越。用金銀真珠珊瑚琥珀硨磲
碼碯。造彌陀佛像。聖相殊妙。感應非一。無為子瞻仰讚歎。碎七寶以為微塵。聚寶
塵以為佛身。見寶塵即見佛。佛無不是寶。見佛身即見寶。寶無不是佛。七寶世間寶
也。眾生貪取無有厭足。不得即瞋癡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七寶既已為尊像矣。則
非世間所用。乃出世之寶也。遇寶像者。應生恭敬。嚴奉禁戒。純固定力。了達智慧
。此淨土之因也。佛身等於大虛故。不設五藏。以眾生心為心。故會中之人。各書彌
陀一願。每四十八人而彌陀之願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願願不忘眾生也。髻螺千有
二百。一一實以舍利。堅固願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種香湯。灌沐如來。表八功德水
也。人隨意以飲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淨。則一切身清淨。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
淨。然則不離娑婆。頓超極樂。一見寶像。成就大緣。豈思議之可及哉乃作偈云


 

 和聚七寶  成如來身  寶即是佛 
 佛外無寶  佛即是寶  寶外無佛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  讚歡巡遶 
 念念彌陀  當與有情  同超極樂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淨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一生則永不退轉。世尊所謂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者歟。夫具縛有漏凡夫。初憑信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見未能頓忘
。何以知其不退轉耶。蓋以彌陀願力常所攝持。大光常照。上善常聚。壽命永劫。水
鳥樹林。風聲樂響。演暢妙乘。聞其聲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甞聞斷故也。眾生
病之。佛為醫王。法為良藥。僧為視病人。三者現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而言。則
一生淨土。何從而有退轉哉。錢唐僧監法寶大師從雅。平生修舉彌陀教觀。參究宗風
。樂為偈頌。頗得其趣。又精於醫術。多施藥以濟人。人或以貨資酬之。則曰非我能
也三寶之功。必轉施三寶。乃造寶閣。立彌陀大像。環以九品菩薩。海藏經典在其後
。清淨蓮池在其前。定觀奧室分列左右。誓延行人。資給長懺。以結淨土之緣。豈獨
以比丘身。慕佛大醫。用法良藥而已者哉。實能運慈施療。利與眾同也。其於念三寶
之心。可謂不敢間斷矣。入是道場者。觀一切相為非相。則能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
法如幻法。則能入淨土之真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比丘之正見。故從一如來而見
無量如來。入一淨土而周無量淨土。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矣。無念而念。無證而證
。無修而修。淨土果海。豈易量哉。法寶僧監。建立寶閣淨土道場。誘集淨業之侶。
以期安養。則報緣之至。必果遂其所願也。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
郎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無為楊傑述
延慶寺淨土院記
待制陳瓘
  明州延慶寺住持比丘世有講席。以天台觀行為宗。自法智大師知禮。行學俱高。
聽徒心嚮。繼其後者。又皆得人。今百有餘年矣。間有苦行精修之士。來依道場。元
豐中比丘介然。修西方淨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為期。期滿謂其同行比丘惠觀仲
章宗悅曰。我等各據一室成此勝緣。後之來者。加眾而室不增多。今延慶西隅尚有隙
地。若得錢二千餘萬。構屋六十餘間中建寶閣。立丈六彌陀之身。夾以觀音勢至。環
為十有六室。室各兩間。外列三聖之像。內為禪觀之所。殿臨池水。水生蓮華。不離
塵染之中。豁開世外之境。念處俱寂。了無異緣。以堅決定之心。以顯安樂之土。所
以順佛慈而報國恩者。豈獨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惠觀等答曰。以無
作任運之心。作有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積。更七寒暑
。凡介然之所欲為。無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
成之日。設千佛之供。復然三指以增淨誓。既成所難成。又捨所難捨。而原其用心無


 

私己之意。於是見者聞者。莫不隨喜。淨習之士踊躍欣慶。而十有六室。常無虛位。
期滿者去。發心者來。依勝境而獲善利者。不知其幾何人也。夫淨土之教古佛所說。
誠心之士諦受不疑。如來之敘九品。以至誠為上上。智者之造十論。破疑心之具縛。
縛解情忘識散智現。則彌陀淨境。何假他求。若臨明鏡自見面像。得者不由於識受。
昧者安可以情曉。超識習而不惑。度情塵而獨造者。其唯誠乎。故曰誠者成也。成自
成他。唯此而已。譬猶清淨滿月普現諸水。影像非一。月體無二。攝流散而等所歸。
會十方而總于一。亦如十鏡環繞中然一燈。光體交參。東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
無西鏡。名隨相立。西不自西。智與理融。境將誰執。安可以在纏執方之見。而測度
如來無礙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繫心專注
。此善智識隨方扶教。專護相宗。然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生為最勝。乃知
通人無吝。吝則多私。境強習重。蓋由觀淺心浮。易往無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盡
除障垢。當以決定為心。濕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頓明。釋迦文方便至
深。無量壽說法無間。觀世音如母念子。大勢至如子憶母。古聖樣轍安可不遵。幻境
虛無有何可捨。解脫長者不往安樂土。普賢大士親覩無量光。親覩者初無動移。不往
者如是而往。普融無礙。然後空假俱中分別未忘。寧免權實互諍。若此則心安無日得
忍何期。乃知念念現前。然後決不退轉。故曰。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者。我誓不取菩提
。於菩提心有退轉者。我誓不取正覺。此乃法藏比丘之本願。而諸上善人之所隨學也
。發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願。趣如是果。而不違法藏之大誓。則寓跡于茲剎。
棲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為勝利。豈有窮哉。比丘介然唱一善念。四明
信士應答如響。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廣若是。可以不記其事乎。今住持延慶明智大
師(中立)法智之曾孫也。行業完實。人所信服。能以誠心。修淨土觀。於介然之事有助
為多。故併書之。大觀元年八月初一日。延平陳瓘記
  草菴錄曰。陳瑩中作淨土院記。深賾佛祖之壺奧者。今言淨土。或得於佛。則失
於祖。或得於理。則失於事。得於此必失於彼。而了翁不數百字。籠罩說說。得淨土
之全。豈非天資高者也。然此記高。固已膾炙人口。至於晁公(說之)作明智法師碑磅礡
。台宗文章遒勁。世盛推美。誠與了翁之記並駕矣。其記有曰。師每以淨土法門誘其
學者。欲使人人知釋迦有淨土彌陀來穢土。他時所志於心者。一日必矚於目。乃依十
六觀經。而出視之。為彌陀大像。以臨池。周之以十六觀寮。蓮池鳧雛。天鳳 翔。
觀士槁坐。人音斷絕。一涉其境者。道心百陪。寧論信與不信。故自疑其身之非聖非
凡。其費具萬萬。而施者却之愈來。工度累歲年。而落成不周歲。任其役者。僧曰介
然。不勞不矜。若未甞有所事。蓋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為而有。既二淅之所
無。則天下之所無。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華道場。其能勝此者
延慶重修淨土院記 
朴菴首座清哲
  真常寂光本來明妙。忽然念起受此飄零。大覺聖人。欲令返其妄而復乎本。設權
巧而漸誘。是故釋迦現穢土俾其厭。彌陀現淨土俾其忻。或忻樂而修淨行。必生彼國
。彼則境界勝妙。而皆助發真常。所以聽風柯而正念成。升寶樓而三昧顯。不假方便
。自然得道。是故淨土法門。亦還源之徑策也。然廣淨土之道者。唯廬山遠公同奇節
逸群之賢。結蓮社於爐峯之下。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剎。由是後世皆宗尚之。至乎南
嶽禪師始居大蘇山。傳龍樹一性之宗。別置禪室。示人修證。故天台智者。初到此山
。授與普賢道場。修法華三昧。因而發大總持。入佛境界。自後四方咸取則焉。有以
見古人垂範雖異歸元一也。聖宋元符間。比丘介然。續古規模。立佛化事。於延慶西
隅空閑寂寞之濱。建大寶閣。環為十有六室。依經以十六觀名之。朱欄屈曲碧沼澄明
。狀樂邦清淨之境也。像刻栴檀。池栽菡萏。繼廬山蓮社之風也。懺室精嚴禪堂深寂
。遵大蘇道場之制也。唯守志奉道者居焉。晨香夕燈。無生佛事。澄神內照。豁然明
悟於自心寂光之境者多矣。此為四明勝絕之地。但歲月浸遠。棟宇墮損。修三昧者。
無以自安。紹興丁丑有比丘(清潤)嗟勝境之將頹。念欲發硎斯事。自視力弱。難以動人
。遂以此事。白住持覺雲法師。師曰。事貴在誠。儻真誠一發。尚能關感諸佛。何檀
信而不能動耶。況汝已能剏建妙觸宣明之室。使人咸悟水因成佛子住。此得非誠之所
致乎(清潤)一聞斯語。拳拳服膺。遂出于檀信。翕然從之。或捨楩楠之材會稽之箭。使
梁棟有欹斜者正之。椽箯有蠧朽者新之。飜碧瓦整建瓴。無致乎上漏下濕而四圍周之
。以句欄遮暘。戶牖窓几。甃砌階除。丹青寶閣。邊河之岸。峻築高牆。俾靜室觀理
之人。而不知有市廛之喧紅塵之涴。則一新輪奐。宛同大廈初成之日。足可以進簾月
焚柏香。居者妙行不休。施者植福無盡。庶幾東林之風。南嶽之道。不遠而復者。功
由此也。經營四載而能事畢矣。用錢三千貫。刊銜二千名。使此方人不跬步。而目擊
十萬億剎之外。風吟寶葉。波動金渠。湛然如玉井磨秋。便覺已到故國。頓忘客塵。
爰翅逃虛空者。遽聞足音。豈不快哉。令一切人因此發軫即觀安養依正。皆由此境之
所引發而躍如也。較其增修之功。而莫大焉。時乾道五年南至日比丘(清哲)書
開元寺三聖立像記
大智律師元照
  三聖立像。見于觀無量壽佛經。釋迦世尊無緣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啟淨
土法門。曲示念佛三昧。將使神棲淨域。故令繫想聖緣。十六妙觀。於是乎設也。是
以落日懸鼓。指其向方。大水凝氷狀其寶地。林泉樓觀。以次而觀焉。莫不皆以百寶
莊嚴。世無與比。光色炳煥。不可具名。已而方欲廣宣觀彼佛身光明相好眾會階差。
俄於太虛中。現出三聖。令韋提希見。以為發請之端。經曰。佛告韋提希。吾當為汝
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侍立左右。韋提白
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見彼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而得見耶。佛令先觀華
臺。次觀形像。後觀佛身左右侍者九品徒眾。念佛三昧於茲備矣。自廬山遠師已來。

 

天下僧坊。結繫念淨社。立彌陀三聖。蓋出於此經。的見於斯文耳。四明慈溪靈龜山
福源蘭若釋子戒深。自入道稟具。常持是經。而篤志淨業有年數矣。以謂修一已不若
誘諸人。行一時不若存諸久。於是糾募眾信。躬往錢唐。命工雕造三聖立像。江山千
里往返經營。歷涉數歲。始獲圓就。所費幾千緡。立于城南開元寺經藏院之懺堂。四
眾具瞻。歎未曾有。一日挐舟度江。抵于芝園蘭若。解囊結夏。捻香稽首。請為文記
。予忝屬意此道故。樂為書之。或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用此為佛。不知其可乎。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以其
無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況他物乎
。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離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
好乎。故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
微塵四生六道。翾飛蠕動。莫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相好
。而獨非佛乎。諸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灰布膠漆金彩。假彼眾緣和合而成。求於
眾緣。皆世間之物。各有名體。孰為佛乎。然緣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為佛。一切
眾緣。莫非佛體。豈可捨此別求佛乎。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
色聲。見佛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雖復對
像。是真見佛。經云。若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是知末法住持像設為勝。上中下根莫不沾益。是以紫檀琢削。優闐剏啟於西乾。白
丹青。迦竺始流於東夏傳模既廣。瑞應尤多。生靈覩相以知歸。佛化承風而久住。
其有誠心達本。直造上乘。至於舉手低頭。終成緣種。克論搏濟。詎可勝言。凡到道
場。宜加兢謹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彌陀教觀。載于大藏。不為不多。然佛化東流數百年間。世人殆無知者。晉慧遠
法師。居廬山之東林。神機獨拔。為天下倡。鑿池栽蓮。建堂立誓專崇淨業。號為白
蓮社。當時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生釋門之後彥。劉遺民雷次宗文士之豪傑
。皆伏膺請教。而預其社焉。是故後世言淨社者。必以東林為始。厥後善導懷感。大
闡於長安。智覺慈雲盛振于淅右。末流狂妄。正道梗塞。或束縛於名相。或沈冥於豁
達故。有貶念佛為麁行。忽淨業為小道。執隅自蔽。盲無所聞。雖聞而不信。雖信而
不修。雖修而不勤。於是淨土教門。或幾乎息矣。嗚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舉
觀經。讚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眾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
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厚白
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以是觀之。自非負剛明卓拔之識。達生死變
化之數者。其孰能信於此哉。近世宗師。公心無黨者。率用此法。誨誘其徒。由是在
處立殿造像。結社建會。無豪財無少長。莫不歸誠淨土。若觀想若持名。若禮誦若齋
戒。至有見光華覩相好。生身流於舍利。垂終感於善相者。不可勝數。淨業之盛。往

 

古無以加焉。生當此時。得不知幸乎。臨安縣實杭之巨邑。九仙山乃邑之佳境。無量
院又境之精舍。先是道者。於院之東南隅建觀音堂。復於堂後建彌陀殿。其徒(用淵)乃
募士女一千人。率財計三百緡。雕造八尺彌陀像。元祐八年上元日。集眾瞻禮。淵乃
述誠說偈。發大弘誓。寘像腹中。是日供五百羅漢。設會飯僧以落之。越明年四月八
日。莊嚴圓備。儀相妙好。輝彩煥發。由是一方之人得以歸向。百世之下得以流通。
其有禮足瞻顏稱名送想。莫不拔業根於苦海投蓮種於寶池。若夫畫地聚沙。皆成佛道
。低頭舉手。同歸一乘。而況竭力經營。存誠繫念。克論其利。尚可量耶(淵)聞予屬
意此道。果以記文為請。遂援毫直書。以塞其命
靈山安養菴記
給事程俱
  河沙剎中有一世界。號安養國。有無量壽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境界。皆以七寶。裝飾成就廣博嚴事。其國眾生。皆
是宿具福智。化生蓮中。住不退地。其國壽命。無有邊量。一日一夜。此土一劫。其
國六時。皆有天樂微妙音聲。及雨寶華。而共娛樂。其國華木。皆是蓮華。如車輪大
。及寶行樹交映。周徹其國。鳴禽皆是如來變化所作。於一切時。演無量義。以是種
種希有之事故名安養。從是安養國東方。過十萬億國有世界。號曰娑婆。諸國土中。
無數伽藍。有一伽藍。曰靈山聚。復有精舍。號安養菴。是中有人。衣壞色衣。淨除
須髮處乞士眾。名曰修意。是菴無有化生。蓮中但有胎卵濕化諸有情類。為其眾生。
是菴無有無邊。壽命但有五十七十至百歲。為其壽限。是菴六時無有雨華及諸天樂。
但於晝夜。飡飯食粥。撞鍾擊鼓。是菴周匝。無有寶樹及大蓮華。但見山中草木華茂
。是菴無有變化眾鳥演無量義。但聞蟲鳥自鳴自已。以是現前種種之事。亦名安養。
是乞士者。游諸國土。親事知識。得法藏已。受用自在。還歸此山。結菴安居。時北
山中有一居士。適游伽籃。至安養菴。謂大眾言。現前種種。如上所說。與安養世界
。在一切處。非安養國。若作斷見。彼釋迦文。寧為虛語。若取法相。汝則孤負無量
壽尊。咄諸男子各依位住。坐大道場。如不信承。請詣毘耶離城。當俟螺髻梵王為汝
解說。崇寧五年八月甲子。北山程俱謹記
  維摩經曰。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舍利弗作念言。我世尊意豈
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時螺髻梵王言。我見釋迦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舍利弗
言。我見此土穢惡充滿。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不淨。佛即以足指案地
。時大千界珍寶嚴飾。佛言。我土常淨若此。為度下劣故示眾惡。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隨其福德飯色有異。若人心淨便見此土莊嚴。天台維摩疏釋曰。梵王所見。以自在
天為類者。欲界天也。類同居淨土莊嚴殊妙。西方淨土亦同居淨。彼經亦舉第六天為
類。梵王所睹穢國即淨。身子於生死涅槃。垢淨有隔。不依佛慧故但見垢。寶器譬寂
光。飯異譬三土。依於寂光所見不同也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
  (臣)甞讀天竺書。知出世間有所謂極樂國者。國有佛號阿彌陀。梵語也。此翻為
無量。以其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又曰無量壽。又曰無量光始亨國履位。捐去弗居。
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其國悉以上妙眾寶莊嚴。曲盡華好。地
皆黃金。無山川丘谷之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飢寒老病生死之苦。無五趣
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方便。現希有事。善導眾生忻樂起信。於日用中。能發一念
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圓滿具足。融會真如。同一法性。幻身盡時。此性
不滅。一剎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以取寓物(臣)敬聞其說。刻勵精進。無有間斷
。惟佛惟念。亦既有年。闔門長少靡不從化。乃闢弊廬廬。東偏鑿池。種蓮倣慧遠結
社之遺意。日率妻子課佛萬過。而又歲以春秋之季月涓良日。即烏戍普靜之精舍。與
信道者共之。於是見聞隨喜。雲集川至。倡佛之聲。如潮汐之騰江也。夫慧遠創為茲
社。距今閱數百 。其間緇素。景慕餘風。祖述其高致者。代不乏人。率湮沒無聞。
卒與草木同腐(臣)獨何幸。今乃蒙
  太上光堯壽聖皇帝。親洒宸毫。書蓮社二大字為賜。雲章奎畫。自天而下。光氣
昭倬。焜耀萬目。歡喜踊躍。得未曾有(臣)既拜手登受。竊惟陛下臨御三紀。兼愛南
北。仁及草木。德及昆蟲。則似佛之普度一切。昭昭大明。如日之中無所不照。則似
佛之光明無量。功成定治。付託
  聖子。夷睹大寶。褰裳去之。則又似佛之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也。至若春臺壽域。
亘八紘而無垠。鼓舞之神民由之而不知。蓋與極樂國土曾無間然。以是管窺聖心佛心
。惟一非二。豈阿彌陀佛他心道眼洞觀無礙。知炎祚之中否。憫群生之失寧。故現帝
王身。以應運濟世乎。不然何與佛合契乃如此也。是則佛壽無量。聖壽亦無有量。居
然可知(臣)曩侍寵錫。又出非常。不獨傳示雲林以侈千一之遇。使天下後世凡獲瞻仰
。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其為饒益詎可量。已謹刊諸金石。周對敭丕顯
之休命。乾道二年月日。均州防禦使充兩淅西路副都總管秀州駐剳(臣)張 謹記
南嶽山彌陀塔記
牧菴禪師法忠(師即忠道者也)
  於戲生靈之苦。莫苦於殺戮也。爰自數年以來。寇盜四起。兵火交作。其遭非理
殞亡。橫屍墮首。填于溝壑者。蓋不可勝數也。加復疫氣流作。民亦苦之。有信士鄭
子隆者。夙懷善種。悲念特發。觀斯罹亂之苦。知怨業之有對也。以怨報怨。安能已
矣哉。斷惟佛力可以拯濟也。乃運精誠結同志者。萬人共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尊
號。八萬四千藏。願既圓滿。復化檀越。同出淨財。僦工礱石。建窣睹波一所凡七級
。高三丈有二。立于南嶽羅漢洞妙高臺之右。藏念佛人名于其中。萃茲勝利。願國泰
民安。品物咸亨。凡陣亡疫死者。並脫幽淪之苦。趣生淨方。偉哉皇覺之道。有折攝
二門。調機濟物。故釋迦現穢土。以折之令起厭苦之念。彌陀現淨土。以攝之俾發忻

 

樂之志。穢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飢疫之苦惱。淨土者。寶池金地之莊嚴。法
喜禪悅之安樂。故天台云。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
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因斯以論。則知淨
穢在此而不在彼也。體正觀之者。達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茲痛惡。
而凡情迷夢。猶尚以苦為樂。倒置之甚。亦可悲夫。或曰忻淨厭穢。取捨未忘。豈聖
人以二見之道而化人耶。曰經不云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
眾生。蓋熾然忻厭。不見有忻厭之想。斯為得矣。窣睹告成於紹興癸丑歲仲夏日。牧
菴苾芻(法忠)為紀其事。遂稽首讚曰
 劫石可消  惟是窣睹  不傾不搖 
 同茲壽嶽  天長地久  不磨不朽 
 遭兵疫者  既脫幽苦  高蹈淨土 
 惟斯社人  旁及群靈  與其彙征 
 善哉佛子  興此勝事  讚何能已 
澄江淨土道場記
法真禪師守一
  天台鳳師學智者教。傳于澄江。人既順化矣。乃念茲世。於諸度門。孰為善巧最
徑要者。唯淨土法門。為得其歸。於是資彼樂施。敬嚴像設。建立道場。教人修行念
佛三昧。與眾祈嚮。仍屬予以記之。予謂淨土之說經論尚矣。諸師訓辨亦已詳矣。報
驗間發不吾欺也。世猶有疑焉者。蓋以無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華云。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況復一心不亂。於此求生。何獨不然哉。且
見善不明用心不一。則彼雖世間萬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獨吾佛之說也哉。
要之唯當信受而已。不應疑其有無也。然則淨土果有耶。曰不也。果無也。曰不也。
亦有亦無耶。曰不也。非有非無耶。曰不也。是則淨土果。烏乎在。離此諸見即名淨
土。即見如來。若聞是說。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決定得生。而無所生。以非莊嚴
而莊嚴也。信心清淨。一念華開。全體現前。眾相具足。是心即佛。補處何疑。已度
生滅。得無量壽。其或於此未能信解。餘方便中九品具在。稱力取修亦不唐捐耳
寶積蓮社畫壁記
司封鍾離松
  宣和初慈受禪師住慧林。每苦口語人曰。修行捷徑莫越淨土。時魏居士展轉化導
。亡慮萬人。江民表左司公望。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世。予未弱冠。隸業上庠蚤預
斯社。又因僧兄木訥首座。諄諄警策。知有自性彌陀唯心安養。迨今年殊七十。雖兵
火飄零。晨昏不懈。其得力處蓋不少。矧予曾高異驗。寶珠備載。若王敏仲尚書(古)
葛仲忱大夫(繁)馬仲玉提刑(玗)皆先世懿親。事蹟炯炯在人耳。則予家有此淨緣尚矣。
乾道庚寅夏。予蒙恩奉祠。僑寓蘇壽解后寶積實講師。遐想蓮社清風。擬追東林高躅
。會東平李侯洎諸名德。俱刻意熏修。多歷年所。遂莫逆於心。相與為社。同聲稱佛

 

。協誠篤願。率載閱月一集。咸知此生不負稟質之靈。報盡決有歸真之所。豈不休哉
。一日社友吳君。喟然歎曰。發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審欲求生聖域。正須啟迪群
迷。安得寫十界九品。俾萬目瞻敬知所省覺。為廣大無窮之利耶。言未既諸君翕然稱
善。於是同社捐金以成之。聞者隨喜以助之。選工施彩。幻出二圖于門廡。復攟摭教
藏。發明旨趣。一以示萬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徑路。較餘功德。真所謂百千萬億分。
不及一者歟。噫光陰電掣因果影隨。勿倚壯而廢日。勿肆情而造愆。瞻茲簡易法門。
能即迴光返照。則不離當處。超脫苦輪。諸佛境界。悉現前矣。吳君名克已字復之。
東陽佳士也。少年頴悟。窮經博古。尤邃於易。內典淵奧。靡不究通。甞論瞿曇出世
一大事因緣。發吾覆多矣。繪事告成。往來改觀。可不記諸檀侶以垂不朽。予因序其
梗槩云。越四載癸巳九月朔。左朝請大夫前主管台州崇道觀鍾離(松書)
  先君司封頃時奉祠吳門。念蓮社可以歸心。迺糾率復為之。會者幾百人。綽有廬
阜之風。繪二圖于壁。併書其事。立石寶積精舍。越十一載。而先君無疾而化。享壽
八十有六。距今又十五載矣。四明曉師。會 樂邦文類。造門求之。予嘉其志。且欲
斯文不朽。遂出以授之。慶元己未十月旦。男迪功郎監行。在草料場。鍾離(憙)謹志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直閣黃策
  我觀眾生顛倒妄想。耽著五欲。不求出離。未有能發決定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者。
至於冤憎會遇。恩愛別離。老病死相危險逼迫。顛沈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
。歸依佛寶。以冀脫死。故凡心念口言。歸命慈尊願賜接引往生淨國者。唯越國夫人
王氏。則不然。夫人荊王之妻。宜其耽著五欲不求出離。而獨傾心約己。歸依無量壽
佛。願生西方。與夫眾苦見前不可堪忍。始求出離者。豈可同日而語哉。世謂夫人宿
植德本。受佛記莂。却來人間。代佛設教。為唱導師。躬率內外富貴等人。同修淨觀
。悉歸佛土。理或然乎。夫人事西方精恪端潔。不捨晝夜。給侍奔走之人。無有異念
。惟一庶 。懈慢不勤。夫人訓告之曰。我盡室皆勤。唯爾怠墮不從人告。幻惑在會
。恐失道心。不可在吾左右也。其妾悚悟悲悔。精進思惟。淨念相繼。久之謂同事曰
。吾其行矣。一夕異香遍室。無疾而終。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言。昨夜夢化去之妾
。託致起居。夫人訓責我勤修西方。今獲往生感德無量。夫人曰。使我亦夢乃可信爾
。是夜夫人夢遇亡妾。敘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第從(某)行。夫人隨之
見二池塘。白蓮華小大間錯。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曰。何以如此。妾曰。此
皆世間發念。修西方境人也。纔發一念善根。已萌遂成一華。唯其勤墮不同。是以榮
悴各異。蓋精進者鮮榮。間斷者枯悴。若悠久不息。念定觀成。形消命盡化生其中矣
。中有一蓮華。華葉忽落。復有人朝服而坐。其衣飄揚。隨風散滅。寶冠瓔珞。莊嚴
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妾曰楊傑也。又一華開。衣朝服而坐者。然其華悴而葉存
。夫人復問之。妾曰馬玗也。夫人曰。我當生何許。妾導夫人前邁。約數里許。妾請
夫人延望。唯見一壇。金碧照輝。光明交徹。妾曰夫人化生之地。乃金壇上品上生也

 

。既覺悲喜兼集。徐訪楊傑馬(玗)所在。則傑已死而(玗)無恙。夫人始生之日。秉爐爇
香。望觀音閣而立。頃時子孫左右。趣夫人受獻壽之儀。則已立化矣。嗚呼異哉。富
樂之人。常於佛事不暇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之者。又患於不能斷疑。至於困苦
發心者。多失於遲暮。固知聞正信發正念修善緣。豈易事哉。楊傑次公。洞明宗說。
而人不知其密修淨觀。臨終乃有將錯就錯之偈(余)聞夫人軼事。乃銓次之。以助發信
受往生者。而未信之士。必將感發于斯文。而歸向於淨觀佛國也。宣和五年季冬。隨
緣居士黃(策)子虛記(荊王即哲宗皇帝叔)
馬侍郎往生記
同前
  宣和五年冬。予得越國夫人往生淨土事。迺為之記。六年吳思道訪馬(玗)於淮之
南。加考實焉。益知前記。蓋馬氏自少師忠肅公。守杭州日。慈雲式懺主。以安養佛
事授之。自是舉族遵奉。相繼不違。大夫公諱(玗)字東玉者。乃其孫也。公自幼篤志
佛教。元豐中有僧廣初者。以天台智者十疑論授之。公大喜曰。吾得所依矣。復得慈
雲十念迴向法。行之二十五年不少懈。尚書公王(古)示以蓮社圖決疑集往生傳。於是
誦佛益精進。尤以放生為佛事。勸導信入者。不可勝計。倅當塗守淄川新定。民皆化
之。平日未甞以私怒笞責一人。錢唐照律師。勉以繫念法。其在官。閱教藏誦經呪。
皆有常規。崇寧元年。感疾經夏。盥櫛念佛易衣幘。端坐而終。有氣如青蓋。出戶騰
空而上。家人長幼貴賤。夢公往生上品者。後以十數日。皆如合契。時現光相於几筵
。八月中有婢臥疾。亦念佛而逝。教授公諱(永逸)字強叟者。公之子也。行天竺十念。
習十六觀。三十餘年矣。誦觀音甞覩其相。今年四月感疾。即命治後事。見彌陀觀音
勢至俱來接引。結印示滅。頂熱有異香。舍利如珠璣。其弟夢乃祖曰。某已生淨土。
十日華開矣。柩上有五色金光。華者以數四。自後瑞應。種種非一。夫人姓王氏。亦
行十念法。及誦破地獄偈彌陀佛號。甞夢地獄主者。謝為地獄眾持偈之賜。其後寢疾
修持不息。念佛而絕。親戚侍妾。亦夢王氏生極樂國。夫人與娣姒方氏有報應往生傳
(余)因越國夫人之事。知馬公之生淨土。由馬公而知其子婦亦登樂國。故復敘其略。
以示信士。亦結未來之因乎。隨緣居士(黃策子虛)記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以寧
  余甞聞道於正覺禪師。覺請(余)讀起信論。時方多事。奔走戎馬間未遑省察。及
謫官天台。始得起信論於隣僧。翻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蕩空。
一法不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其旨何也。晚過雪峯問清了禪師
。了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證菩
提耶(余)曰。寧有是。了曰。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余)始豁然有慰於其心。比經
行福清。聽遠近知識。談馮夫人事。益契了老之說。可信不誣。夫人名法信。政和門
司贈少師諱珣之女。生十六年。嫁為鎮洮軍承宣使。今妙明居士陳(思恭)之妻。夫人少

 

多病體力尫孱。若不勝衣。及歸陳氏病日以劇。數呼醫謀藥。殆無生意。醫辭曰。夫
人病非吾藥能力。於時慈受深禪師。為王城法施主。夫人徑造其室。求己疾之方。慈
受憐之。教以持齋誦佛。默求初心。夫人耳其語。諦信不疑。齋居未踰月。忽語所親
曰。晨素善矣。雜以晚葷。徒亂人意。盍盡徹之。自此屏葷血。却鉛華膏沐之奉。依
掃塔服。專以西方淨觀為佛事。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語默
動靜亦西方也。酌水獻華亦西方也。翻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
西方之津梁。自壬寅迄壬子十年之間。亡墮容亡矜色。心安體胖。神氣昌王人皆尊高
之。一日忽提筆。書數語異甚。若厭世仙去者。隨緣認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
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族黨怪之。夫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
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壬子九月。示疾久之。氣息纔屬。十二月壬寅
夕。矍然而寤。語侍旁者曰。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
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夫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佛化。及十六觀經
中所說。無二無別。唯證方知。非所以語汝曹也。侍疾者。亟呼妙明語其故。乃相與
合掌策勵。俾繫念勿忘。又明日甲辰。安臥右脇。吉祥而逝。三日而後歛。家人輩往
往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及茶毘舉尸如生。凝然不壞。夫人享年三十六。以妙明顯
仕。恩封廣平郡夫人。妙明為(余)言(思恭)初未知道。夫人實勸發之。又懶不怡生。夫
人實經紀其有亡。平居接內外親姻。及拊馴其子姪僮媵。一一有恩意。死之日哭者失
聲。至於煉頂灼臂。以薦冥福。非有以得其心。能若是乎。以(思恭)貧甚。又甞筍輿獨
走二千里。乞糴於其兄昭宣君德裕。時閩偷縱橫。使令者能道其往來應變方略。如世
健男子。蓋夫人志力剛果。不可搖奪。故其辦道勇決所成就亦如是。是可嘉也已。以
寧老且病。於無量壽國。方且問途。聞夫人事。樂為之記。非徒信覺了二禪師之語。
亦以為將來熏修者不勸云。紹興三年二月二十一日。阿彌陀佛弟子正信菴王(以寧)待制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皐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稟奇蒼
精。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言。了空相於一念。留真骨於己
斃。殆非元聖示現。感於人心。同夫異緣。用一真化。前歲有獻鸚鵡鳥者曰。此鳥聲
容可觀。音中華夏。有河東裴氏者。志樂金仙之道。聞西方有珍禽。群嬉和鳴。演暢
法音。以此鳥名載梵經。智殊常類。意佛身所化。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齋之禁。比
及午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固可以矯激流俗端嚴梵倫。或教以持佛名號者曰。當
由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善聽。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
念。即鳴言阿彌陀。歷試如一。曾無爽異(余)謂。以其有念為緣生。以無念為真際。
緣生不答以為緣起也。真際雖言言本空也。每虛室戒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竿。靜鼓
天風。下上其音。念念相續。聞之者莫不洗然而嘉善矣。於戲生有辰乎。緣其盡乎。

 

以今年七月。悴爾不懌。已日其馴養者知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歸乎。為爾擊磬。
爾其存念。每一擊磬。一稱彌陀佛。洎十擊磬而十念成。歛翼委足。不震不仆。揜然
而絕。按釋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慧者歿有舍利。知其說者。固不隔殊類哉
。遂命火以闍維之法焚之。餘燼之末。果有舍利十餘粒。炯爾耀目。瑩然在掌。識者
驚視聞者駭聽。咸曰。苟可以誘迷利世。安往而非菩薩之化歟。時有高僧(慧觀)甞詣五
臺山巡禮聖跡。聞說此鳥。涕淚悲泣。請以舍利。於靈山用陶甓。建塔旌異也(余)謂
。此禽存而由道。歿而有徵。古之所以通聖賢階至化者。女媧蛇軀以嗣帝。中衍鳥身
而建侯紀乎冊書。其誰曰語怪。而況此鳥有弘於道流。聖證昭昭。胡可默已。是用不
愧。直書于辭。貞元十九年八月十四日記
  右記見唐文粹。余翻閱諸書。又見於異類中。進修西方。獲感驗者凡三事。龍舒
文曰。潭州有人。養一鸜鵒。俗號八八兒。偶見僧念彌陀佛。即隨稱不絕。因捨與僧
。後亡乃棺以葬之。俄口生蓮華一枝。有頌曰。有一非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
。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戒殺類曰。當塗漁人劉成李暉天寶春。載魚往
丹揚。泊舟浦中。李沿幹劉獨在。遽見船中大魚振鬣搖首。稱阿彌陀佛劉驚奔于岸。
俄聞萬餘魚俱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大恐盡投魚于江。李至不信。劉即用己財酬之。
明日忽於荻中。得錢萬五千。題云還汝魚直。自信錄曰。黃巖正等寺觀師。甞畜一鸜
鵒。能言語。纔聞念佛則隨之。其後唯呼阿彌陀佛。一日立死。穴土葬之。未幾於舌
端生一紫蓮華。靈芝師甞讚之。有立亡籠閑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大奇之句大哉。物
之奇異若此(余)聞。大彌陀經曰。阿彌陀佛現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下至蜎
飛蠕動。莫不過度之。是知。佛之為化。不以品類為間。凡有善心者。悉濟度之。惟
夫人為萬物之靈。柰何聞見。而不能景慕者。蓋亦多矣。今觀鱗羽之梭化。豈人倫之
不若乎
    記類終
  淨土往生事跡。先賢作傳凡數家。所載者亡慮半千人。往往古今。若出家若在家
。下至小夫婢類。能知我佛攝生本願。潛修密嚮。命終感召者。不可以數量計。又安
能盡入吾門遷董之筆耶。今姑擇其已載者及未載者一十餘傳。蓋欲將來知源流識模範
。非止為發起信心而已矣
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
  唐南山律師歷代三寶感通錄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請阿彌
陀佛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
及菩薩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下。五通菩薩。取葉所在。
圖寫流布。洎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迦葉摩騰等至雒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
像。又達此國。所在流布。未幾齎像西還。而此土畫像。不甚遍傳南北多故。經像湮
沒。此之瑞跡殆將不見。隋文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得本。說其因依與
上符合。是以復傳於世。時遇北齊畫工曹仲達者。善于丹青。妙畫梵跡。傳模茲像。

 

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皆其遺筆也。法苑珠林所載亦同。又唐續高僧傳云。江都
安樂寺有僧慧海。唯專淨業。俄感齊州僧道銓齎無量壽像遺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薩。
乘空往請尊容。既冥會素懷。殷勤禮懺。是像忽煥發神光。於是懇苦願生。沒齒為念
。一夜忽起。面西作禮。加趺而逝。即隋大業五年也。近乾道間西湖居士李子濟。求
僧志叶。復圖茲像於貝多葉。行於吳地。宗曉因緣得之。瞻想聖儀。如佛真在。聊書
始末。永發信心云爾
蓮社始祖廬山遠法師傳
  時教雖本佛說。然而洪時教者。必以天台為始祖。律藏雖本佛制。然而張律藏者
。必以南山為始祖。禪宗雖本佛心。然而傳佛心者。必以達磨為始祖。勸生淨土。固
出大覺慈尊。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應以遠公法師為始祖焉。法師諱慧遠
俗賈氏。雁門人。少游學通經史莊老。年二十餘。問道道安法師。因聽講般若經。豁
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因削染事之。至二十四。大曉經論。凡諸疑難
。莫不條析。偽秦建元中襄陽寇亂。因屆尋陽。見廬峯清峻。意頗樂之。刺史桓伊。
即創東林以居焉。自是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為界。桓玄震主
之威。相見不覺致敬。晉安帝自江陵還都。或勸師候覲。師稱疾不前。帝復遣使問勞
。時有劉遺民雷次宗宗昺洎諸高僧一十八人。並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遠拉一百二十
三人為蓮社。令遺民著誓辭。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生安養。謝靈運負才傲物。
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為鑿二池。引水栽白蓮求入社。師以心雜止之。陶淵明范寧。
累招入社。終不能致。故齊已詩云。元亮醉多難入社。謝公心亂入何妨。遠於淨土克
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覩聖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日。於般
若臺。方從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
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吾先。
何來之遲。既而乃與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淨土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吾往生決矣
。次日即寢疾。期七日而後行。汝徒當自勉。無以情慮拘也。至期果令終。壽八十三
。即義熙十二年丙辰八月六日也。遺囑露屍林下。弟子奉葬西嶺。謝靈運作銘張野為
序。唐大中二年。諡號辨覺大師。昇元三年。改諡正覺。大宋興國三年。追諡圓悟大
師。墳為凝寂之塔。師有雜文二十卷。號廬山集。靈芝元照律師作序。板刊紹興府庫
。識者敬焉
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
  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自師歸寂。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
。中間繼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
曰宗賾師。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導。傳記所載。誠不
可掩。以故錄之。為繼祖焉
 
一善導師者。不知何許人。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導大喜
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迃僻難成。唯此觀門。速超生死。於是篤勤精苦。
若救頭然。續至京師。擊發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氷亦須流
汗。出即為人說淨土法。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諸有嚫施。用寫
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京華道俗。受化者不計其數。或問導曰。念
佛生淨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乃自念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
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後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變易。乃登柳樹。向西願
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墮。言已投身自絕。高宗知其口出
光明精至如此。賜寺額為光明焉。天竺往生略傳曰。阿彌陀佛化身。自至長安。聞滻
水聲。和尚乃曰。可教念佛。遂廣行勸化。三年後滿長安城。皆悉念佛。後有法照大
師。即善導後身也
  二法照師者。唐代宗大曆四年。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祥雲覆
其寺。雲中有樓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復於道場之外。遇
一老人。指見文殊。因往五臺。大聖現竹林寺。照入寺之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
東。為眾說法。照遂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
門。最為其要。文殊曰。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因
念佛故得一切種智。照又問曰。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
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師續於并州行五會教。化人
念佛。德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于太康。果見照師勸
化之盛。遂勅迎入內。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按柳文南嶽彌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時。
有僧法照為國師。初居廬山。由正定以趣安樂國。見蒙惡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
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而學。傳教天下。準此法照師於遠公也
  三少康師。縉雲仙都人。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內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
善導西方化導文。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康曰
。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倏見善導遺像。升於空中
謂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
。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師至彼人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陀佛是汝
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群兒務錢。隨亦念之。後經月餘俟錢者多。康曰。可念十
聲與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念佛之人。盈於道路。續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集眾午夜行道。康高聲唱阿彌陀佛。眾共和之。師一唱佛聲。眾見一佛
從口而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師曰。汝見佛者。決定往生。眾滿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後遺囑道俗。當於安養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心。言已放光數
道。掩然而逝。塔於臺子巖。天台韶國師。甞重修之。世稱後善導者。即師是也

 
四省常師者。大宋淳化中。師住錢唐南昭慶院。專修淨業。結淨行社。王文正公
(旦)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學士蘇(易簡)作淨行品序。狀元孫(何)題社客於
碑陰。亦系以記。士夫預會。皆稱淨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眾。孤山圓公。
作師行業記并蓮社碑。記中引蘇序曰。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嗔恨
。況陋文淺學而有悋惜哉。宋碑曰。師慕遠公。啟廬山之社。易蓮華為淨行之名。遠
公當衰季之時。所結者半隱淪之士。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賢。方前則名
士且多。垂裕則津梁曷已。因二公之言。想當時之盛。亦可槩見矣
  五宗賾師者。師賜號慈覺。元祐中住真州長蘆寺。宗說俱通。篤勤化物。有葦江
集行于世。內列種種佛事。靡不運其慈念。蓋師自他俱利。願力洪深。故能遠紹佛化
也如此。人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師居長蘆。海眾雲臻。爰念無常之火。四面俱
焚。豈可安然坐而待盡。乃遵廬阜之規。建立蓮華勝會。普勸修行念佛三昧。其法日
念阿彌陀佛。或百千聲乃至萬聲。迴願往生西方淨土。各於日下。以十字記之。當時
即感普賢普慧二大菩薩預會。證明勝事。非所作所修契聖。曷至是耶。靈芝稱為近代
大乘師。信乎其為大乘師矣
  以上五師。紹隆大法行業如此。繼遠為祖。孰曰不然乎
梁京師法悅僧主傳
  梁京師正覺寺法悅。齊末為僧主。精修福業。四部所歸。甞聞宋明帝造丈八金像
。四鑄不成。於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智靖。率同緣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
志。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亂離。至梁初方以事奏聞。降勅聽許。材官工巧。隨用資給
。以天監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營鑄。本量佛身四萬斤銅。鎔瀉尚未至胸。百姓
以銅投之爐冶。隨鑄不滿。又聞奏。勅銅三千斤。庫始就量送。而鑄處已見傳。詔載
銅爐所。遂併銷鎔。一鼓便就。來人俱失。臺內銅至。方知先到靈感所致。及開模量
度。乃涌成丈九。而光相不差。有二大錢。見在衣條。莫測神異。初像素既成。有道
昭師夜間禮懺。忽見素晃然大明。鑄後三日。有僧道度。助費開模。而遙見二僧跪開
像髻。倐然不見。及移像還光宅寺。久不得雨。頗有埃塵。忽夜有微雨沾潤。僧祐師
經行像所。忽見像邊有光焰上下。猶如燈燭。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催督治橋。如有數
百人聲。自佛法東流。金像靈瑞莫過于此
後魏壁谷神鸞法師傳
  釋曇鸞雁門人。少游五臺。因感靈異。誓而出俗。三乘頓漸。具陶文理。師性好
方術。聞江南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陶即以所學仙經十卷授之。師喜躍自得。
以謂神仙必可致也。後還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意頗得之。問支曰。佛道有長生乎
。其能却老為不死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遂以十六觀經授之
曰。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十道無長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
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承
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修三福業。想像九蓮。雖寒暑之變疾病之

 

侵。不懈于始念。魏主憐其志尚。號為神鸞。一夕正持誦。次忽一梵僧昂然入室曰。
吾龍樹也。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
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迴。言訖而失。鸞以所見勝異。必知死
期至矣。即集眾盛陳教誡。因令高聲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目而終。一眾同聞管絃
絲竹之聲由西而來。良久乃寂。魏主感之。勅葬汾西。條其行業以立碑焉
  龍舒淨土文曰。按楞嚴經有十種仙。皆壽千萬歲。數盡還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
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得之亦
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
故寒山詩曰。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自古得仙
者。唯鍾離呂公。而學二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聞。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于
下土。蓋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
其為長生也大矣。不修此法而學仙者。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得之碔砆。豈不惑
梁廬山道珍禪師傳
  釋道珍。梁天鑒中憩錫廬山。聞昔遠公結社淨方。心頗慕之。然其所行。心尚猶
豫。異時忽夢海上數十人櫓舟前邁。珍問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將隨往
得否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一經存。而子未之誦
。及未曾浴僧。如何求適也。珍夢覺嗟嘆愧悚。若於勝法有差焉。遂專其經。大設沐
浴。後二年一日。忽堂虛戶扃。有捧銀臺而至者。曰法華報盡當陞此臺。又曰。師之
功行當乘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謝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
之基有漸。奚必金臺也。然珍少言語。雖睹其事。未甞矜示於人。乃自書之。藏於經
函。其亡之夕。所居之山。崖壑萬疊。若烈火千炬。交相輝爍。鄉民望之驚異。及旦
即山問之。乃知珍亡。其所見者。往生之驗矣。異日經函獲其所紀。因得傳世
隋天台法智法師傳
  釋法智。游學于東越。有通大小乘經義者。智必師之。以故強學多聞。人罕儔匹
。末年以徑直之門莫如念佛。於晨興暮息。繫念不弛者七年。已而議曰。犯一吉羅承
其罪也。歷一中劫。此誠可信。以其故而為之也。一稱阿彌陀佛。而滅億劫重罪。則
予也切有疑焉。或告智曰無疑也。教以念佛。久則功。功則化。化則三昧現前。今子
之疑是疑佛也。夫佛語豈有可疑者耶。釋尊出廣長舌。十方諸佛同讚淨土。正為眾生
信根難立。故勸發之耳。智斷其疑。乃於國清寺絕去諸緣。一心念佛。想念既極。感
觀音勢至現身。異日又感天冠寶瓶光映其身。智謂道俗曰。吾生淨土。蓋有日矣。誰
能具膳餞我。眾笑而對曰。唯恐道人之不能耳。吾等不辭矣。遂剋後三日會食。食罷
。智無他眾或疑其相侮。因宿其房伺候之。夜未央智於繩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
金色光自西而來。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已天曉。舳艫相望。率皆驚起



 

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
  師諱延壽。本丹揚人。後遷餘杭。總角之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經六旬而畢。
甞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後盜官錢。並為放生用。事發坐死。領赴
市曹。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即殺之。否則捨之。而彼澹然無異色。乃捨之。因投明
州翠巖出家。次參韶國師。發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巖。九旬習定。有鳥尺鷃。巢于
衣裓中。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何得擅入。對曰。久積淨業
方到此中。又中夜旋遶。次見普賢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身常
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
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鬮。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冥心自期曰。儻於此二途。
有一功行必成者。須七返拈著為證。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並得誦經萬
善生淨土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振錫金華天柱峯。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
甘露灌于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山。晚詔住永明寺。徒眾常二千日課一百八
事。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決。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聞山中螺貝天樂之聲
。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師志。至
大宋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跏趺而逝
梁貞節處士庾詵傳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聰驚。經史百家。無不該綜。至於棊算機巧。並絕一時
。而性託夷簡。特愛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弊衣。不修產業。一時乘舟。
從沮中還。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及至家寄者曰。君三十石我一百五十
石。詵默而不言。恣其取足。凡處事類此也。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
。至普通中。詔為黃門侍郎。並稱疾不起。晚年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六時禮懺。
誦法華經。日終一遍。忍於後夜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
授香而去。大通四年因寢。忽夢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言終而亡。年七十八。
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武帝聞而敬之。諡號貞節處士。以顯高烈
(見南史)
大宋無為子楊提刑傳
  公諱傑字次公。無為郡人。道號無為子。雄才俊邁。年少登科。官至尚書主客郎
。提點兩浙刑獄事。而又尊崇佛法。明悟禪宗。江西臨濟下棒喝承當之輩。猶謂常流
。復闡楊彌陀教觀。接誘方來。括其所談。乃謂。眾生根有利鈍。其近而易知。簡而
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彌陀願力。直超安養。更無他
趣。決取成功矣。龍樹所謂易行之道。依他力故也。公作天台十疑論序。王古直指淨
土決疑集序。法寶僧監彌陀寶閣記。安樂國三十讚。備陳西方要津。誠為萬世往生龜
鑒矣。公有輔道集。專紀佛乘。東坡作序。其略曰。無為子宿稟靈機遍參知識。凡所
謂具爍迦羅眼者。次公目擊而道存焉。公晚年作監司郡守。乃畫丈六彌陀尊像。隨行
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

 

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宣和中有荊王夫人神游淨土。見公坐蓮華上。
則往生必矣。然則本朝士大夫洪贊淨方。入正定聚者。唯公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
豈非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者歟
大宋光州王司士傳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無為郡人。因陳本郡圩 水利。大司農考得其實。請于朝廷
。推恩乃有是命。其為性信厚。未甞與人較短長。頗通算數之學。而至老手不釋卷天
衣懷禪師。住鐵佛道場時。亦甞請問。而鄉里以善人歸之。熙寧末年(予)扶護先妣長
壽太君喪。歸葬故里。得暇閱大藏教典。因以淨土妙緣。舉示老舊。司士是時已能誠
信嚮慕。但未具深心爾。至元祐初(予)自省闈乞守丹揚。待次錦繡溪上。司士時見訪
叩請。未甞拒也。問曰。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生
西方。其不同何也。答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
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以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是佛乎。若
是佛境。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
不信教典至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
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
土。教化於群生。正謂是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
即是不間斷也。司士忻躍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予)守丹揚。忽夢司士云。向蒙
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乃再拜而出。翌日因召丹徒令陳安止語其夢。蓋陳
令深信淨土故也。其後得司士之子術哀訃。乃司士未亡前七日。預知時至。與鄉舊為
別。吾弟(作)亦在坐。屢發見謝之語。是知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日無為
子(傑)記
  次公此傳誠不可棄。但論事理相奪。未若台宗所謂圓觀事理一念具足也。其言一
信不疑。即是不間斷者。司士轉身只此一則語。昔善導化人有曰。若人欲速得往生。
應起無間修。所謂恭敬禮拜稱名讚嘆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相間故。
曰無間修。又若貪瞋癡來間者。但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日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
修。若能畢命。誓不中止。決定往生。此文出大藏集諸經禮懺儀群字函。次公閱藏。
以淨土緣。舉示司士。非若是乎
大宋錢唐胡宣義傳
  宣義諱闉字達夫胡侍郎之子。性識聰敏。心地通圓。唯專書史。尤樂吟詠。晚年
致政西湖。日有游從之樂。胸襟平夷。出處簡率。其於佛乘。雖已信嚮。曾未專修。
一日其子告清照律師云。大人感疾。請師垂訪。師往見之曰(慧亨)平生與達夫相善。未
曾語及末後一著大事。豈可不知安身立命之處乎。達夫曰。心淨則土淨也。師曰。宣
義時中曾有雜念染污否。答曰。既處世間。寧免雜念。師曰。若如此又安能心淨土淨
耶。達夫即問。一稱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也。師曰。阿彌陀佛。據法
華經。歷塵點劫修行。楞嚴經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阿彌陀

 

佛。經爾許時成身成國。依正莊嚴。有大威德。有大誓願。光明神力不可思議。以是
一稱萬德洪名。眾生無始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露矣。達夫遂大省悟。
方知彌陀願力功勳如是。乃一心念佛。又累日請僧助念。律師宣白。稱胡公宣義。達
夫即言。須稱胡闉之名。次日再請。其徒先往。律師後至。達夫問曰。此來何晚。已
煩觀音勢至降臨甚久。師與大眾。尤加鄭重。稱佛之次。胡公安然而往。然則公享八
十四壽。平日不曾修習。一旦病苦逼迫。無所依投之際。纔聞彌陀法利。頓決疑情。
便超樂國。所謂一念迴光。立即翻邪為正。即此人也。知此道者。善繼前轍。庶不辜
於今世也
大宋龍舒居士王虛中傳
  國學進士王日休字虛中。君自行之智。化他之悲。已見張于湖序文。茲不再述。
公龍舒人。有淨土文。因以為號。其文盛行天下。修淨業者。莫不覽之。乾道中廬陵
李彥弼。染時疾垂革。棺槨已備。忽夢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案摩肢體。弼驚問。答曰
。予龍舒居士也。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又曰。汝還記闕仲雅教汝
捷徑否。弼曰。每日念佛不輟。弼覺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後見公畫像。儼如夢睹
弼敬重公。稱生死骨肉。遂遣子姪遠從其學。一日忽迴曰。居士於某夜講書。罷如常
禮念。至三鼓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接我。屹然立化。邦人此夜。有夢
二青衣引公西行者。又三日前遍別道友。勉進淨業。有不復相見之語。噫自非了唯心
本性之道。達生死變化之數。不臻于是。或疑李之夢因想以成。弼曰。其指白粥愈病
。又安可欺哉。時丞相益國公周(必大)睹君奇跡。製為之贊曰。皇皇然而無求。惕惕然
而無憂。閔頹風之將墜。攬眾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原。誘之以寂滅之樂。世知其
有作。而莫識其無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覺。李君謹愿。無以報德。遂刊公像
并事跡以傳遠。自是廬陵家家供事之。後九年盰眙軍有信士聶允迪。欽公景行超卓。
宜以寘之不朽。故勒石于報恩彌陀殿。至慶元四年。越有致政簽判曾公迅。覺世虛幻
。清淨自居。仰止龍舒志圖西邁。頃以兄宦游得茲石刻。且欲人人思齊。因洊鋟木布
于江浙。其善誘之心。誠與王君相表裏(宗曉)一日扣公室。即蒙出示。因摭始末。用傳
不朽雲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傳
橘洲禪師寶曇
  始(余)東歸。過所謂羅睺羅道場者。至起信堂。有比丘語(余)曰。寺有勝事。子知
之不(余)顧堂下四檜曰。得非歲寒面目尚無恙乎。比丘曰不然。引(余)登懺摩之堂。發
一函視之。即刺繡妙蓮華七軸也(余)方合十指爪。歎未曾有。比丘曰。此薛君之室。
道人朱氏法名如一之所作也。朱即欽成皇后淵聖中宮兩世之姪。自歸於薛。視世故如
塵泥。年二十餘。即告其夫。清淨自適。道裝素服。潔齋如也。甞以黃絹。命經生書
是經。手以碧茸繡其上。線蹊鍼孔去來綿密。無有間斷。如筆既試。如墨新乾。閱十
年而後有成。復繡彌陀觀音。無異繪畫。自經首題。敬致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

 

唱禮者三。法華之文幾數萬言。三月而能皆誦。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亦翻水千偈。
餘經可知甞鋟木為圖。勸人誦阿彌陀。擘窠婁書。滿十萬聲而止。所化之數僅二十萬
人。道人則旦旦誦之。莫夜叩之。無一豪惰意。尤喜禪悅。結廬於墓。一室事佛。一
室宴坐。一室書經。一婢供齋蔬與同甘苦。雖然丈夫。有所不能堪也。今年春盡易故
奩具。為三日會。會道俗以萬計。飯千苾芻。為寶幢貯法華同念佛人姓名。迎歸是寺
。城內外歡動。傾士大夫之室。莫不聳觀。十二月以微疾命醫。醫以丹砂進。道人竟
不起。臨瞑目時。再起加趺。薛君曰。吾家無是法也。請就寢後事即如儀。道人右脇
而終。年三十有七。實紹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余)聞比丘語。為之慨然。比丘屬(余)識
其事。為來世勸。敬書以贊之。贊曰
  道人之身春容月影耳。以靈山最後之旨迴向淨土。真鐵心石腸耶。吾知其於世間
不復來矣。老龐曰。不是聖賢。了事凡夫。斯言其有旨哉
樂邦文類卷第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