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圓瑛法師講義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講)第三明宗者。五重玄義。此當第三。須當顯明。此經之宗旨。宗者要也。即經中所立之行。故曰宗是修行要徑。行門無量。必擇其要。古德云。念佛是修行捷徑。持名念佛。又為徑中之徑也。
 
會體樞機者。體。即上科所辨之正體。有謂宗即是體。體即是宗。此言不當。要知體是理。宗是行。體為宗依之體。宗是顯體之宗。宗體不即不離。故曰宗是會體樞機。門之開閉由樞。弩之發動由機。以樞機喻宗。則宗是會體之要行也。
 
而萬行之綱領也三句。而字轉語之辭。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余常言持名一法。為大總持法門。三學全該。六度具足。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故此經之宗。為萬行之綱領。綱者。網之綱也。提其綱。則網中眾目自張。領者。衣之領也。挈其領。則衣之襟袖自至。故辨體之後。應須辨宗也。
 
《解》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講)此經信願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三資以信為首者。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故。又五根。十一善法。亦皆以信居先。至吾人學佛階級。信解修證。亦必以信為入門。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啟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
 
《解》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講)經中佛呼舍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復廣陳行樹。欄楯。羅網。樓閣。寶池。蓮華。天樂。金地。天華。眾鳥風樹說法。皆廣陳極樂之依報世界。種種莊嚴。○經中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下。徵釋無量光。無量壽。羅漢菩薩。亦復無量。眾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補處菩薩甚多。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種種莊嚴。廣陳依正種種莊嚴者。正欲令聞者以生信也。
 
次勸發願以導行者。經中佛告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即佛勸眾生。發願導行之文。有願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者。經中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示持名念佛之法。從一日至七日。剋期取證。而得一心不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以徑登不退也。
 
《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講)此總標信願行三資。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願則厭苦欣樂。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
 
《解》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講)信自者。以心性為自。乃對其他一切而說。即是信我現前一念真心。以為自也。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認。四大身內之肉團。亦不是世人所認。緣塵分別之影事。此二種皆非真心。世人多皆認假為真。及認妄為真。學者須從這裏。好好研究一番。死盡偷心。不可草草過去。
 
何謂認假為真。世人皆認身內肉團假心。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裏。此即是認胸間一團肉。狀如倒掛蓮花。晝開夜合者。以為自心也。此肉團心。是假非真。有生必滅。終歸爛壞。非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此肉團心。亦無作用。我說此言。定有許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說為無用。我曰無知。不妨試驗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內。未爛未壞。皆當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足證能知者。非此心。說有知者。非事實也。何謂認妄為真。世人皆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誰人無心。再問曰。汝以何為心。彼必曰。現前能緣塵境。種種分別者。即我心也。此正是認妄想為真心。是為不覺之凡夫。同楞嚴會上。佛問阿難。曰汝目可見。以何為心。阿難答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即認妄為真。致受長劫。生死之患。
 
現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不是肉團之假心。亦非緣影之妄心。乃是豎窮三際。無有初後。橫遍十方。無有邊涯。之真心也。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喻金體不變。隨緣而成眾器。雖隨緣成器。金體依然不變。吾人真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亦復如是。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者。真心包裹太虛。周遍沙界。楞嚴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
 
《解》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講)真心本來廣大周遍。我等雖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謂昏於無明。迷謂迷卻真俗中三諦。起種種顛倒。五住地惑。依惑造業。依業受苦。輪轉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專持佛名。橫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凡聖同居。方便有餘。二種淨土。持至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實報莊嚴。常寂光。二種淨土。更無絲毫疑慮。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淨土也。
 
《解》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講)信他者。以教為他。信釋迦無誑語。佛具五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彌陀無虛願。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方成正覺。果後一定不違本願。六方諸佛。廣長舌相。乃因中不妄語。所感之果相。無二言者。即諸佛異口同音。故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者。即依諸佛所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解》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講)信因者。以念佛為因。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故曰猶為成佛種子。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舍利弗以慧眼觀察。其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不度出家。老人聞言。自悲障重。放聲大哭。佛呼而問何故。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奉白於佛。佛飭舍利弗。度其出家。舍利弗言。佛前諭囑。無有善根之人。勿許出家。此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佛何以許度出家。佛云此人。八萬劫前為樵夫。在山採薪。見一虎來。即攀上樹以避之。虎過。念南無佛一聲。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後得阿羅漢果。散心稱名尚然。反顯念佛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況字。即反顯義。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講)信果者。以往生為果。深信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真因。而得往生實果。文中四種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離因。決無虛棄者。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決定功無虛棄。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講)信事者。以境為事。境由心現。深信心無盡故。依心所現之境亦無盡。實有極樂世界。在此土之西。最極清淨莊嚴。雖云過十萬億佛土。亦非心外。○不同莊生寓言者。寓是寄寓。又託也。寄託之言。雖有其名。實無其事。如莊子南華經云。有人名混沌。生而無七竅。人憐而鑿之。七竅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無其人。故為寓言。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
 
《解》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講)信理者。以法界為理。深信十萬億土。無量事境。實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介爾者。微小之謂也。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微小。體即法界。本來廣大周遍。實無有外。喻如虛空廣大周遍。虛空無外。一切世界。皆在虛空之內。心性廣大周遍。心性無外。極樂即心內之極樂。故曰不出。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講)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現極樂。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一室千燈。即喻事事無礙之義。
 
又深信西方。依報世界。正報佛生。主即彌陀。伴即菩薩聲聞人天。皆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性心如鏡。西方依正。如鏡中之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離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離金。故眾器即是真金。○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無自體。全體即真。如冰依水起。冰無自體。全冰即水。○全修即性者。修德屬始覺智。性德為本覺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鏡有光。鏡光即鏡。○全他即自者。他指諸佛眾生。自即自心。謂不獨我之正報身心。與我之依報世界。是我自心所現。即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他之依正二報。亦即是我自心所現。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無礙法界。我之心性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眾生心。亦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事與事。亦得無礙。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光光相融。不相妨礙。即法界十玄門中。一多無礙法門。如是信者。是名信理。上六種信講竟。
 
《解》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講)此明二種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娑婆極樂。兩土穢淨。皆由自心染淨業所感。覺林菩薩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云。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寶地之如掌。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穢。應生厭離。自心所感之淨。應生欣求。欣厭二字。即是願。
 
厭字。是修行基礎。若無厭離。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厭生老病死苦。自然不會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對此世界。不生厭者。皆是不覺悟也。第一不覺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還有種種諸苦。說不能盡。身是眾苦之本。為眾苦所集故。○第二不覺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第三不覺悟。人生無常。人生上壽。不過百年。善導大師云。『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佛問弟子云。人命在幾間。一曰人命在旦夕間。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呼吸間。佛言子知道矣。○第四不覺悟人生無我。個個都認此身為我。處處愛我。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果能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深生厭離。則厭堪為入道之門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