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
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疏曰。至誠心者。即實行眾生。至之言專。誠之言實。深者佛果深高。以心
往求。故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故十地經云。入深廣心。涅槃云。
根深難拔。故曰深心。善導釋曰。身禮拜彼佛。口稱場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真實
故名至誠心。以真實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信知彌陀本願稱名下至十聲
得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為一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故名迴向
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
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觀經疏曰。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
念佛為勝緣也。問云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終身造惡耶。大論自有此責。是心雖少時
。而力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
命名為健人也。妙宗曰。此雖造惡。已曾修觀。故使臨終勸念。定心則成。亦是乘急
戒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故十疑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
者。並是宿善業強。始遇知識。作此解釋。方合定善之義。若本不修三昧者。則屬前
悔有輕重義也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心生歡喜。逮無
生忍。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觀經疏問曰。論說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論說女人根
缺不生者。就彼為言。生彼國者。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
生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論曰。彼無女人。及無盲聾瘖瘂人。但此處女人及盲聾
瘖瘂人。心念彌陀悉生彼國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佛言其中輩人。雖不去家捨欲。當持經戒。分檀布施。常信佛語。欲生佛國。其
人命終。自見阿彌陀佛。往至佛國。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
諸善得福。不信彌陀佛國往生。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為
本故得往生。其人壽終。不能得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七寶城中。心
大歡喜。便止其中。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其城縱廣二千里。快樂如忉利天。不見彼佛
但見光明。心自悔責。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往至阿彌陀佛。聞經聞解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佛告慈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
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慈氏白佛。何因何緣。彼國
人民。胎生化生。佛言。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
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
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法。不
見僧。是故於彼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
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
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
。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得福。不信往生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命欲終
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夢中見阿彌陀國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
作諸善。今當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悔過者。疑差減少。悔無所及。其人
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
。於七寶浴池。蓮華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於其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
阿彌陀佛所。其人聞經。心不開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
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大遠。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其人久久亦當智慧
開解。知經勇猛。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
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爾。當知。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
信諸佛無上智慧
觀經疏釋日觀中云。教令正觀。為除疑心。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德。落在邊地
復受胎生故。作此觀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經云。不了佛智則生疑惑。疏云。故作此
觀。令除疑惑。即顯此觀。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觀觀落日者。則迷佛智。日觀既爾。
餘觀例然。故知。大師依乎佛智立今觀法。若凡小善乃至臨終迴向佛智作眾惡者。須
依佛智求滅罪障。既有乘種生彼。速見三寶。不生邊地及胎宮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剎有懈慢國。決樂安隱。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
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
越過至安樂國
彌陀經鈔曰。此懈慢國。即無量壽經所謂疑城。佛恐眾生念佛生疑。故現此國也
。問既云懈慢。何得快樂。答若對極樂即為懈慢。若對娑婆即為快樂也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清淨佛國。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誦經坐禪者。有在
虛空講經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
含道。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
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歡喜。又彌陀經云。彼佛弟子皆阿羅漢。非
是算數。又觀經中中三品人。生彼聞法。皆得阿羅漢果
十疑論曰。彼無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觀經疏問曰。依往生論。二乘種
不生。觀經中輩小乘得生何耶。答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以
其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元證小果。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
大。妙宗曰。迴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不執偏真而為究竟。不久證大也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願第十八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
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下卷云。諸有聞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
一念。迴向願生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云。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觀經逆罪得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
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
生。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定。修餘善業為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
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說得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眾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
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是人壽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
人前。即隨彼佛。生七寶華中。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輩人。至心願
生彼國。雖復不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
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
現其身。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上輩也。其
下輩人。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次中輩也
觀經疏曰。觀經九品。為令識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孤山刊正記曰。大
本三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三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三品。皆
曾發心。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行因與今全別。輔正解曰。天台
以今經九品。會同大本三輩。乃約彼此位次高下相同而會。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以會三
品也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行為善。率化其下
。轉相勅令。各自端守。廣殖德本。布恩施惠。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正心正意。齋
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
。無毛髮之惡。故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以他方佛國為善
者多。為惡者少故。唯此多惡無有自然。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誨諭
教令修善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眾多
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不退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
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
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不但我剎諸菩薩往生。他方佛土。如
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國諸菩薩往生。十方世界
無量佛國。往生者甚多無數。若我具說。一劫尚未能盡。今略說耳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若有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說行。吾說此經法。令見無
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
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佛告彌勒。諸天人等。無量壽國。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
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
。橫截五惡道。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
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
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
。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等。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
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見此光明。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無量壽經 寶鉢飲食自然盈滿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所處宮殿。衣服寶器。自然在前。金銀瑠璃等鉢。隨意而至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
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又平等覺經。大彌陀經並云。阿彌陀佛
菩薩阿羅漢。悉有自然七寶鉢。鉢中百味飲食。不類世間天上乃八方上下。飲食中精
味香味無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惡。食訖化
去。皆清淨無染所食。但用作氣力耳。往生論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安養記曰。初言實無食者。次二經謂用氣力故食。準欲界未離段食。故須食之。
據滿願子成佛。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則淨土亦容實無食者。當知。彼土百味四
微。既隨意而具。食與不食。安可一途。二經各說。乃適時好尚耳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壽量品心王菩薩言。此娑婆世界釋迦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
一夜。極樂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如是次第過百萬阿僧祇
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又彌陀經云。彼佛國土
晝夜六時
慈恩彌陀通贊曰。淨土晝夜各有六時。問淨土人絕無明。國無昏曉。何言晝夜。
答華開金沼化生。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霅川新疏曰。當知。六
時應是晝三夜三。彼國眾生。身有光明。無須彌山。不以日之出沒分其晝夜。若如釋
籤。謂諸天以華開華合以表晝夜。則慈恩之說或然。此則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時分耳
。如華嚴所說。則西方六時。誠不可用此間寅卯等校其長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說。以
無證據故。予閱悲華經。彼明蓮華尊佛世界乃曰。彼佛常有光明。以華合鳥棲菩薩入
定。即知夜分。若風吹華散。諸鳥和鳴。菩薩從禪定起。知是晝分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
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亦與
無量諸佛功德無二。皆成一如。成最正覺
天台止觀云。常坐三昧。出文殊說文殊問經。名一行三昧。九十日為一期。結加
正坐。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
外障侵奪。却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與十方佛名。功德正等。輔行釋
曰。隨一佛方面等者。隨向之方。必須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經雖不局令向西
方。既令專稱一佛。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與十方佛等者。釋疑也
。恐有人疑。何故獨令稱彌陀。是故釋云。功德正等也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佛言。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眾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
阿彌陀佛。今現在去是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彼
佛。譬如夢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覺已說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晝夜。若過七日
七夜。阿彌陀佛。於覺不見。夢中見之。心作念時。諸佛國土。大山須彌。幽冥之處
。悉為開闢。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便於是間。坐見彼佛。聞所說經。譬如舍衛有三婬
女。時羅閱國有三男子。本未曾見。聞之婬意即動。夢到其所。與共棲宿。婬事宛然
。用是念故。見佛當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無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
夢中食甘美飲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也。佛於三昧中。立有三事持。
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見佛。作是念。佛從何所來去
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恒
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
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
坐三月。除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
東視百千佛百萬佛百億佛。如是十方悉見諸佛
止觀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經。般舟翻為佛立。佛立有三義(如經)此三昧成。能於定
中。見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開遮。身開常行。避惡知識。常獨處止。
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盥沐其身。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為一期。
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二口說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彌
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
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彌陀為法門主。舉
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彌陀。三意止觀。三月常念彌陀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
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緣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
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
曉了。本無所有。壞本絕末(空)如夢見七寶親屬。覺已不知在何處。又如婬女夜夢從
事。覺已念之。不來不往。樂事宛然。又如夢食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
皆如夢。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
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
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於此
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者。當修是三昧。是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此三昧是諸佛
父母。一切如來從是法生
輔行釋曰。意止觀中。先念三十二相。以為觀境。又念我當下。正明於境。以修
三觀。我所念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見佛。二西方從因感果佛。今具二義。共為
一境。為順理故。從初義釋。三昧既成。隨念即見。見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
。見佛時名見自心。若見自心。即見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觀自心
及所見佛。不出法性故。見佛心即見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觀
判般舟文。心佛叵得為空。夢事宛然為假。心不見心為中。說則三相歷然。修則一念
備(矣)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佛告賢護。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淨水水晶明鏡
。用是四物觀己而像。善惡好醜影現分明。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
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
爾。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
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
。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
即是涅槃。所思既滅。能想亦空。當知。菩薩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此經與前般舟經。同本異譯。此中所明中道觀法。文相顯著。故更重錄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長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如來。我若欲見。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
亦無所至。無有行處。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彼如來。不來
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
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
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
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此出貞元華嚴經)
清涼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下。正辨唯心。即心無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虛。唯心
現故。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體之妙用。能念念念。何動寂之相干。既了唯心。了
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況志一不撓。精研造微。佛應克誠。于何不見下列四喻
。通顯唯心。喻無來往。別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皆具四觀。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
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無礙。即華嚴意夢。喻不來不去。影喻不出不入。
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三觀齊驅。以性融相。則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見德雲
華嚴經 依普賢願主得生極樂
行願品。普賢菩薩。於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王。其一一願皆云。虛空界盡。眾
生界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
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
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
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
皆得往生極樂世界。又下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
眾生界
貞元疏曰。問不求生華藏。期生極樂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緣故。二欲使眾生
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行願鈔曰。有緣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
也。歸憑情一者。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則初心茫茫。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不
離華藏者。極樂去此。但十萬億佛土。華嚴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即本師
者。如經第三十九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疏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疏又曰。華藏剎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萬億。並未出於剎種之中。豈非本師
隨名異化也
道純法師曰。問普賢行願。是華嚴流通。何故於世界海中。偏指極樂。既信解圓
宗。十方佛剎。皆可往生。結歸西方。必有深旨。答普賢為善財海眾。說願王已。結
歸西方者。蓋為信解圓宗人。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
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
彌陀海眾。直至成佛。故經曰。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淨土決疑
集)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往安樂世界
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
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亦復
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荊溪法華記曰。若有女人等者。此中秖云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
觀經等也。問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說修行。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
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眾即一切眾。以惑未斷故。故安樂行。是同居
淨土行之氣分也。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淨。問同居類多。何必極樂。答教說多故。
由物機故。是攝生故。令專注故。宿緣厚故。約多分故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
一心。專向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世尊何等名為十種心。佛告彌勒。如是十心
。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
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
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
。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
相。起隨念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
。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經第九十二卷)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讚西方
普廣菩薩白佛言。何故經中讚嘆阿彌陀佛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
悉隨彼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
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嘆。彼佛國土諸往生者。
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覩見大小
佛言。欲生清淨佛剎。不生障礙。而此眾生。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
勿噉辛臭。於寂靜處。正念結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他緣。或一日夜。或七
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
邊。佛身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能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
相。專精繫意。無令心亂。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謹莫驚怖。念此青光
。於自身中。支體遍行。見身火然。乃至成灰。風來散滅。如是念時。無有一相。十
方皆空。如是修者。能於一彈指頃。到一佛剎及無量剎
此經所明念佛。雖不定指西方。竊見慈雲懺主念佛方法。引證念佛大小之義。故
此錄之庶覽彼文者。知經始末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
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
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返事九十
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
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白佛言。我念過去。寶威德上王佛時有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
護。子在母胎。以敬信故預。為其子受三歸依。生年八歲。童子見佛。恭敬作禮。一
見佛故。即得除滅百千萬億生死之罪。從是已後。常生淨土。得百千億念佛三昧門。
故今釋尊復記之曰。文殊師利。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證入初地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 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嚴淨普賢行 滿足文殊願
盡未來際劫 究竟菩薩行
入楞伽經 佛懸記龍樹生極樂國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楞伽經有三本。此出七卷成文。實叉難陀所譯。在四字函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淨土
佛在舍衛。有長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達。常有大願。不樂世俗。自念萬物無
常。當歸於死。天地亦當敗壞。何況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知罪福。貪欲無厭。我年
三五。以許他男。我家兄弟。受取匹帛。我身當往受諸苦難。不如。今日清淨。當發
上願。求覓安隱長樂之處。可以自娛。便正一心。自誓身命。爾時天帝現於空中。告
善信言。若當自歸西方安隱清淨法國。先向十方禮拜。慈心敬意念必達也。女便歡喜
。澡浴燒香。向十方禮。天又告曰。汝當說頌讚嘆阿彌陀佛。善信依教。帝釋即化端
生男子。手抱黃金。以頌調之。善信答頌。訶男女過。帝釋叉手勞之。欲何求索。普
世無雙功德洋洋。不可稱量。善信聞已歡喜。地為大動。說偈歸佛。佛即與大眾俱飛
到其家。善信禮佛。佛便放光微笑。為授二十四戒。善信聞已而得七住。即於佛前化
為男子。父母兄弟。皆受五戒(此緣出經律異相第三十八卷)
首楞嚴經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
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情想均等。不
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
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
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
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佛言。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
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
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
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若人起憐憫心。正念現前。於財寶妻子。心無愛戀。
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耳聞天樂。眼見天童。捨此報身。定生
天界。若人生於柔軟善心。起福德心。身無病難。憶念父母妻子。於善於惡。心不錯
亂。其心正直。遺囑家財。辭別而去。定生人界。若人於夫妻男女。惡眼瞻視。舉手
捫空。便利不覺。身常嗅穢。兩目紅赤。仆面而臥踡身左脇。百節酸疼。或見惡相。
口不能言。聲吟叫喚。冤債現前。心識散亂。狂惑顛倒。遍體如氷。手捻死拳身硬如
石。此人命終。定入地獄。若人好舐其唇。身熱如火。常患飢渴。好說飲食。張口不
合。貪戀財寶。命卒難斷。開眼而去。此人定入餓鬼。若人身染重病。如在雲霧。心
神昏散。怕聞佛名。多愛食噉血肉之味。不受勸化。愛戀妻兒。踡手足指。遍身流汗
。出麁澁聲。口中咀沫。此相現前。定入畜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出大藏衝字函)
爾時金剛手菩薩。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白佛言。我為當來雜染世界惡趣眾生。
說無量壽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位。不以少福無慧方便
得生彼剎。依此教法。決定得生上品初地。應先入曼荼羅。得灌頂已。然後從師受此
儀軌。當於勝地。塗拭淨室。建立方壇。上張天蓋。周匝懸旛。上壇分布八曼荼羅。
磨白壇香。用塗聖位。壇西安無量壽像。持誦者東坐面像。坐卑脚床。行者每日澡浴
。登壇三時散種種華。置二閼伽。或新寶器。滿盛香水。置於壇上。於壇四角。安四
賢瓶。香華飲食。隨力所辦。一一加持。殷勤供養。行者即觀察一切有情本性清淨。
為諸客塵所蔽。不悟真理。是故說此三密加持。能令自他清淨
右儀軌一卷。三藏不空所譯。自此文後。列淨三業及普禮結界獻座觀想並結印誦
呪總二十四章。非不精切。願依法行持者撿之。今於中錄其簡。而可行者。三章于后
。庶資廣淨業云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次結如來拳印。以左手四指握拳。竪大指以右手作金剛拳。握左大指即成。以此
拳印地。真言加持七遍。變其世界。如來拳真言曰
唵(引一)步欠(平聲二)
由結此印。真言威力故。即變此大千世界。成極樂剎。七寶為地。水鳥樹林。皆
演法音。無量莊嚴。如經所說。行者由數習此定。每於定中。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在大眾會。聞說契經。臨命終時。心不散動。三昧現在。剎那迅速生蓮華中。證菩薩
位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次結無量壽如來根本印。二手外相叉作拳。竪二中指頭相拄。如蓮華葉形。結此
契已。誦無量壽真言七遍。以印於頂上。散陀羅尼曰
曩謨(引)囉怛曩(二合)夜(引)耶(一)娜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弭跢(引)婆(去引)耶(二)怛佗
(去)孽跢(引)夜囉曷(二合)帝三(去)藐三(去)沒馱耶(三)怛儞也佗(四)唵阿蜜 (二合)帝(五)阿
蜜 (二合)妬(引)納婆(二合)吠(微閉反引六)阿蜜 (二合)多三(去)婆(上)吠(準上七)阿蜜 (二合
)多孽陛(八)阿蜜 (二合)多悉弟(九)阿蜜 (二合)多帝際(自曳反十)阿蜜 (二合十一)多尾訖
磷(二合引)帝(十二)阿蜜 (二合)多誐曩吉(引)底(丁以反)迦 (十三)阿蜜 (二合)多嬾(上)弩枇
娑嚩(二合) (十四)薩嚩(引)囉佗(二合)娑(去引)馱寧(十五)薩嚩磨訖禮(二合引)捨乞灑(三合)孕
迦 娑嚩(二合引)賀(引十六)
此真言纔誦一遍。身中十惡四重。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苾芻苾芻尼
。犯根本罪。誦七遍。即時還得清淨。誦滿萬遍。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昧。菩薩心顯
現。身中皎潔圓明。如淨月輪。臨命終時。見無量壽與大眾俱來迎安慰。即生極樂上品上生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曰
唵(引一)阿蜜 (二合)多帝際賀囉吽(引二)
此真言能誦十萬遍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終決定。得生極樂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出大藏高字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極樂剎大善法堂中坐。爾時無量壽如來。告觀自在言。一切
眾生。疾病短壽者。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法門。若人受持讀誦。速得無病長壽
安樂。即時觀自在請佛宣說(呪廣不錄)若人書寫此法。安置塔中。廣大供養。右繞千匝
。恭敬禮拜。則獲智慧。若七日壽命延至七年。若七年壽命延至七十。獲得如是長壽
安樂。無諸疾病。得宿命通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爾時無量壽如來。入普照吉祥三摩地。從定出已。即說一切如來無量壽總持法門
曰
唵(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覩 婆(二合)吠阿蜜哩(二合)
多尾訖 (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多誐(引)彌儞(去)阿蜜哩(二合)多哩那(二合)禰誐誐曩計
哩帝(二合)羯哩(引)薩哩嚩(二合)吉梨(二合引)舍叉演羯哩曳(引)娑嚩(二合引)賀
若人用此法門。加持淨土作塔。又復書此總持。安在塔內。香華供養。延於壽命
。及增智慧。若人於此塔前。倍興供養。日日誦持滿八百遍。發自利利他平等之心。
如是依法消除八難。是人命終。不生地獄畜生焰摩羅界。如蛇蛻皮。即生極樂。獲大
果報。受勝妙樂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真言
觀世音菩薩。說一字真言曰
唵(喉中擡聲引呼。此下三呪唵字。並同此呼)
如是真言大悲心觀觀世音。如法受持。應善修行者。能害過現重罪。一切垢障。
盡皆消滅。當得一切諸佛菩薩。天仙龍神。悉皆歡喜。當捨命後。往於西方極樂國土
。住極喜地。蓮華化生
溥遍解脫心真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於佛前諦觀一切。說溥遍解脫心真言曰
此道呪二百一十二句。文廣不錄(此下三呪。經中具有結壇捻印立像等法。文涉一卷)
又溥遍解脫心真言曰
唵沒(二合)囉 麼(一)廢灑陀(上)囉(二)馱囉馱囉(三)地利地利(四)度嚕度嚕(五)縒曼嚲
入縛攞(六)畝佉 (七)莎縛(二合)訶(八)
又溥遍解脫心一字真言曰
唵惡(輕呼一)莎縛(二合)訶(去二)
若人六時。倍復精進。如法嚴治身器。依法持誦。滿一落叉。是業成熟。觀世音
菩薩。現金色身。當滅無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現者。復倍精進。誦滿二落叉或三落
叉。是業成熟。觀世音定當現身執手。指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師子之座。
復得阿彌陀佛手摩其頭。謂同彼土一切菩薩福命功德。捨此身後。往於西方安樂國土
上品蓮華。具諸相好。識宿命智。得不退轉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出不空羂索神變經第二十八卷潔字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即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時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所有
十方剎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一時皆現。亦同授與清淨蓮華明王灌
頂三昧耶。爾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各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
同說不空大灌頂光真言曰
唵(喉中擡聲引呼一)旖暮伽(上)廢(無計反)嚕者娜(二)摩訶畝 (能乙反)囉麼抳(三)鉢頭(二
合)麼入縛攞(四)跛囉(二合) 嚲野 (五)
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三七遍。即得除滅一切罪
障。若諸眾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
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
。若地獄餓鬼修羅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毘盧遮那如來真言。加持沙土之力。應時
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乃至菩提更不
墮落
秀州海鹽普照院釋智圓。母喪以遺骨。盛於小匣。日誦毘盧灌頂呪。加持土沙。
覆于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頂骨。忽涌於土面。初不以為然。仍舊覆之。翌日復爾。
眾皆驚駭。時武夷公權作記以廣其事。大智律師。作讚以美之。文見芝園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呪(出彌陀不思議神力傳養字函)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宋元嘉年。求那跋陀奉制譯。合計五十九字一
十五句。若人能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
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呪。那舍三藏誦此呪
。天平寺銹法師。從那舍口授此呪。其人云。經本外國不來。若欲受持。當嚼楊枝。
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所有四重五逆十惡謗
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為諸惡鬼神之所惑亂。若誦滿二十萬遍。即感
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一)他伽跢(二)夜哆地(三)夜他阿彌唎(四)都婆毘(五)阿彌唎哆(六)
悉耽婆毘(七)阿彌唎哆(八)毘迦蘭諦(九)阿彌利哆(十)毘迦蘭哆(十一)伽彌膩(十二)伽伽那
(十三)枳多迦隷(十四)莎婆訶(十五)
此呪有六哆字。藏中經本。注多曷切。此為正呼也。龍舒文。恐人不正此音。並
改為掇字。擅改呪文。世所不許。有二他字。俱透戈切。跢字都餓切。地字澄買切。
唎字上聲。與里同音。枳字止音。此呪人所誦持。並不與上一十五句相應。失本真也
。欲期傚驗者。須正此句讀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天親菩薩)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量光如來 願生安養國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
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意故。二者讚嘆門。口業讚嘆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觀察門。
以智慧觀察。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一觀察彼國土莊嚴。二觀察彼佛莊嚴。三觀察
彼諸菩薩莊嚴。五迴向門。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迴向攝取眾生。不捨一切世間故。
又觀察門三種莊嚴。略說入一法句。謂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菩薩如是修五
門。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提故
毘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
論第四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難行則久可得(是墮聲聞緣覺地者)或有勤行精進。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必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偈曰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供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莊嚴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十疑論曰。難行道者。在五濁惡世。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略述有五。一外道
相善亂菩薩法。二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唯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易行道者。謂信佛教念佛三昧。乘彌陀願
力攝持。決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須臾千里。亦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
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淨土(同前)
論四十三問曰。菩薩法應度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國土中。答菩薩有二種。
一者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
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又論四十五曰。菩薩有二。有先自成
就功德。然後度眾生。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就功德者
妙宗鈔問曰。觀經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穢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淨土耶。答
今十向菩薩。求生淨土。乃是大論。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論明。未得無生忍已
還。要須常不離佛故須求生(十向菩薩。約別教說。約圓即十信位)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同前)
論三十六曰。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
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國。又三十八卷曰。此間閻浮惡故。釋迦壽應短。餘處好故。
佛壽應長
又涅槃經二十二曰。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乃至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
。我於彼土。出現於世
觀經疏曰。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妙宗釋曰。佛佛既皆三身圓證。
應身被物。物壽長短。豈不隨順。各示兩量故。彌陀現長。亦能現短。釋迦現短。亦
能現長
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佛(馬鳴菩薩)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性弱。以住此娑婆。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
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欲
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求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賢首起信疏曰。往生有三位。一如蓮華未開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已去。華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三
三賢位滿。入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皆不退。故今託彼
勝境修觀。縱理未顯。見愛俱存。捨報必生無退轉處。起信令觀彼佛真如法身者。自
非一心三觀。將何觀之。今家以三觀釋經。與馬鳴之意。更無少異。故十疑論。令想
彌陀法身報身光明相好。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觀。想彼三身。捨此求彼。初心不
退。其義皆成也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觀無量壽佛。有二種人。鈍者先自觀察額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見赤骨。繫念在
緣。不念他念。心若餘緣。攝之令還。次觀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又復通變其
身。皆作白骨。無有皮肉。更變此骨身。使作瑠璃光色清淨。從此瑠璃身中。放白光
明。自近及遠。遍滿閻浮。唯見光明。不見諸物。還攝光明。入於身中。既入之後。
乃於光中。觀無量壽佛。結加趺坐。顏容巍巍。如紫金山。繫念在佛。不令他緣。常
如與佛對坐不異。若利根者。但當先作明想晃然空淨。乃於明中觀佛。便可得見。行
者若欲生彼國者。當作是觀。次觀諸法畢竟空相。而於眾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
盡以迴向。願生彼國。便得往生
右法見大藏圖字函。詳其文非佛說。又不載菩薩所造。而是鳩摩羅什所譯。必西
竺教典之類也。今錄於此願。資思修云爾
阿彌陀佛尊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婆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共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佛言。我有異方便。令汝於一聲中念得多穀之數。遂令念上佛名
右佛尊號因緣。諸淨土經。並不見出。始因唐飛錫禪師寶王論。以此佛號。立一
念多佛門。次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承之。後龍舒淨土文。廣勸人受持。乃曰。甞
以秈禾穀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稱此號。乃滿二千碩穀之數。佛既自以此教人
。則其功德不可思議也。切緣寶王論。不載所出經論。尤為缺典。今恐稱誦者欲知。
故茲錄示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