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二別歎
 
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演】相繼。謂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不虛入品者。謂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則已能伏妄。得少分淨。可成末品。又或此人夙有靈根。即於此時頓明諦理。隨其淺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虛。
 
明謂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即所謂一發一切發也。 反受禍者。謂若是修行人。則墮邪外。若凡夫外道。則福盡受輪。若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者。則徑墮三途。無有休息。故云受禍。
 
【疏】上文雙揭二病。今於二病。別舉其尤。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
 
【演】著事而信不切者。如今世人。口念彌陀。心馳五欲。空談淨土。繫念娑婆也。成就淨身者。謂三業毫無污染。即所謂純清絕點。一條白練也。永明云。求淨土者。縱饒未明道眼。也須成就淨身。
 
【疏】乃至執理而心實了明。亦不必論。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
 
【演】心實了明。約三智一心中得。已登初地。入無生忍。於自本心有大開悟者。 不正之謂狂。狂慧者。雖有智慧。非真慧也。有從學問得者。有從工夫得者:有從邪師得者。種種不同。馳騁者。大率謂十方諸佛一口吞盡。何處更覓彌陀。十方世界徹底掀翻。何方別求淨土。再說念佛求生。早是缽盂安柄。頭上加頭也。
 
不明之謂頑。頑虛者。雖著空理。非真空也。如痴人口口談空。凡夫四無色定。外道無想。以及非非想陰境空魔。乃至圓虛無心。種種不一。耽著者。大率堅守執著。一向入空。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也。 輕談。謂形於口。蔑視。謂存於心。
 
【疏】問。何故不咎鈍人。反抑利者。
 
【演】不咎鈍人。反抑利者。謂著事鈍根。不知理性。應當呵責。開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何乃捨彼愚夫。反抑利者。蓋以鈍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無驕無恃。無過無非。利者不然。故抑之也。
 
【疏】答。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今為此說。使知畫虎弗就。反落一籌。冀彼知非。回心念佛。非曰抑之。實惜之耳。
 
【演】畫虎弗就者。馬援戒子云。龍伯高敦厚周慎。杜季良豪俠好義。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三結歎
 
遂使垂手徒勤。倚門空望。上孤佛化。下負己靈。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可悲可痛。
 
【演】遂使垂手徒勤者。彌陀慈父。終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眾生。眾生不肯念佛。是垂手徒勤。彌陀終日望眾生求生淨土。如慈母倚門望子。眾生不肯念佛。是倚門空望。若約理觀者。手表提攜之悲。目表照了之智。同體之悲。不離眾生。為垂手深淵。自然之智。遍在六趣。為倚門望子。徒勤空望。是真如內熏無明。而無明全不顧真如也。
 
今生多生。一誤百誤者。今生遇此殊勝法門。如久客他鄉。乍聞家信。應當勇猛精進。求願往生。而乃悠悠揚揚。漠然不顧。豈非大誤。又不唯今生之誤。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也。古云。狹路相逢如不薦。這回要見定還難。是也。
 
【疏】垂手者。古云。嫂溺援之以手。倚門者。王孫賈母云。汝朝出而不還。則吾倚門而望。今謂眾生沒於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淵。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援之雖殷。念之雖切。深沈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化也。下負者。凡厥有心。定當作佛。故佛教持名。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而漠然不信。寧不負己靈乎。
 
【演】凡厥有心。定當作佛者。圭峰云。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故佛教持名。非教念他佛也。乃念我自心。非教成彼佛也。乃成我自佛耳。
 
【疏】今生多生者。生生墮落。無有窮已也。一誤百誤者。此生蹉過。多劫難逢也。入苦趣。似蠅蛆飪於廁中。赴死門。類牛羊就乎屠肆。莫為救拔。無可歸憑。豈不哀哉。
 
四述意三  初槐己不德。二明己所尚。三原己釋經
 
初愧己不德
 
袾宏。末法下凡。窮陬晚學。罔通玄理。素鄙空談。畫餅何益饑腸。燕石難誣賈目。
 
【演】末法對正像言。正者。證也。以現量智。證實相理。初一千年。有教行理果。故曰正也。像者。似也。以比量智。依稀見道。彷彿不真。第二千年。有教行理。而無果證。故曰像也。末法則空騰似量。唯尚鬥爭。徒有教理而無行果。故曰末也。四教各有內外凡。若乃未通四教。博地凡愚。名下凡也。
 
橄者。偏隅也。窮。極也。此方在閻浮之極東。故名震旦國。 大師一生自居學地。不敢以先輩自處。故稱晚學。
 
罔通玄理。謂未能實契妙心。空談。即依通禪客。文字學人。聽其言也。超賢聖之前。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素鄙。謂平素自鄙。
 
【疏】上明念佛獲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損。故述己意。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鈍根自量也。
 
【演】自量二字極佳。聖之所以成聖。賢之所以益賢也。
 
【疏】末法。則生之不時。
 
【演】生之不時者。不生正像。去聖時遙也。
 
【疏】下凡。則報之不勝。
 
【演】報之不勝者。非聖賢應蹟。是業繫凡夫也。
 
【疏】窮陬。則見之不廣。
 
【演】見之不廣者。不生中華佛國。親炙多賢廣其聞見也。
 
【疏】晚學。則智之不深。事且未能。況復知理。明所言不足取信於人也。
 
【演】智之不深者。非為耆師宿德。久修道行。智慧深遠也。
 
【疏】素鄙者。自知淺劣。槐鄙空談。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也。畫餅可知。喻空談也。燕石者。似玉而非玉者也。賈胡者。西域賈人善別寶者也。昔有得燕石者。自謂瑜瑾。驕眩俗目。冀得重售。以示賈胡。曰。石也。大慚而返。喻依稀見道。彷彿不真。明眼人前。堪作一笑。
 
二明己所尚
 
祗承先敕。篤奉斯經。望樂國為家鄉。仰慈尊如怙恃。
 
【演】斯經贊揚極樂。勸生極樂。故望樂國為家鄉。斯經指示彌陀。勸念彌陀。故仰慈尊如怙恃。千生流浪。不知何處是我家鄉。萬劫逃亡。未識何人是我父母。斯經指出。敢不懸望而企仰耶。
 
【疏】既揣鈍根。事必師古。
 
【演】既揣鈍根者。為人不可不自揣。自揣若果利根。則丈夫自有沖霄志。不向如來行處行。今既鈍根。必須師古。師古二字出尚書。謂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也。
 
【疏】祗者。敬也。世主玉音。法王金口。均名曰敕。篤奉者。奉之至也。樂國言家鄉者。寂滅淨土。乃當人安身立命處。而捨離故里。飄泊他鄉。遊子伶仃。唯有思歸一念而已。
 
【演】寂滅淨土下。實就理說。但飄泊思歸。亦可雙約事理。寂滅淨土。即常寂光土也。此乃當人故鄉田地。是安我法身。立我慧命處。捨離飄泊者。迷自本心。隨逐六塵也。約事。則是不願往生。貪戀此土。思歸一念。是念念稱理。而觀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也。約事。則是常憶常念。字字分明。句句接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也。古云。身雖未到蓮花土。先送心歸極樂天。又云。西方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早歸去。是也。
 
【疏】慈尊言怙恃者。父曰吾怙。母曰吾恃。佛以大慈大悲。接引眾生。是懷我以聖胎。飼我以法乳。即今內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劬勞之德。昊天罔極。而乃叛棄本生。螟蛉異姓。惟應懷慕終身。左右無方。定省不違而已。
 
【演】佛以大慈下。雙約事理。約事。則四十八願。廣度有情。是接引眾生。此方念佛。彼土標名。是懷我以聖胎。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是飼我以法乳。佛慈加被。身心精進。不退菩提。是荷其恩力。而得成立也。約理。則自性彌陀。念念不離。是慈悲接引。真如本覺。內熏無明。是懷我以聖胎。復作境界之性。引發現行。是飼我以法乳。折旋俯仰。穿衣喫飯。不離這箇。是荷其恩力。而得成立也。古云。野老負薪歸。村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憑誰力。問翁翁不知。問渠渠不識。嗟哉今古人。幾箇知恩德。是也。 劬勞之德者。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螟蛉異姓者。詩云。螟蛉有子。蜾臝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
 
懷慕終身者。書云。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大孝終身慕父母。左右無方者。禮記檀弓篇云。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 定省不違者。禮記曲禮上篇。凡為人子者。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此三句。約理。則念念迴光反照。隨順真如。約事。則從生至老。行住坐臥。夙興夜寐。一句彌陀無間斷也。
 
三原己釋經
 
仍以心懷兼利。道貴弘通。慨古尟見其全。惟數解僅行於世。辭雖切而太簡。理微露而不彰。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頓忘膚見。既竭心思。總收部類五經。直據文殊一行。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無一不消歸自己。有願皆回向菩提。展此精誠。乞求加被。
 
【演】心是大師普心。道是佛法大道。尟見其全者。古來非無妙疏。但於斷簡殘編。略見一二。尟見全文也。數解僅行者。惟海東疏。越溪解。大佑略解而已。總收部類者。此經與大彌陀經為同部。與十六觀。鼓音王。後出彌陀偈經為同類。部者部書。其文雖不同。而同一行門。是一部書也。類者流類。為行雖不同。而同歸淨土。是一流類也。
 
一行者。文殊般若會。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修是三昧者。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於一佛念念相續。即一念中能見過去未來諸佛等。會歸玄旨者。以淨土一門。會歸華嚴十玄妙旨。如後分圓中所明。 貫穿諸門者。以念佛一門。貫穿一代時教諸行法門。如後釋一心不亂處所明。
 
銷歸自己。即如後文。節節稱理之談。是也。回向菩提。即如下文。同證寂光無上果。是也。
 
【疏】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苦薩發心。故不忍獨善其身。心懷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為先。而此經註疏。今多泯沒。稽古無繇。雖一二僅存。略舉大端。未暢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議功德也。不知此經具有如是功德。則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鈔之作。不容已也。
 
【演】不可思議。不出依正因果。依則同居即寂光。正則應化即法身。因則七日便得功成。果則一生便即不退。何可思議。
 
【疏】膚見者。肌膚在表。所入不深。喻淺見也。淺見奚能測佛深義。而以救世心殷。頓忘其陋也。
 
【演】肌膚在表。所入不深者。初祖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汝等盡言所得。道付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我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彌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我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我髓。今言膚者。謂所見甚淺也。
 
【疏】心思者。心之官則思。堯舜之聖。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
 
【演】堯舜尚竭心思者。書云。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疏】部類者。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經。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雜華者。以華嚴性海為宗。明教非權淺也。
 
【演】性海為宗者。華嚴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種法界。二十重華藏。及無量香水海。皆從一心流出。故以性海為宗也。
 
【疏】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詳如義理部類二門。及後經文中辯。消歸自己者。明不專事相。究其歸著。悉皆消化融會。歸於我之本性。良繇世出世間。無一法出於心外。淨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譬之瓶環釵釧。器器唯金。溪澗江河。流流入海。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演】世出世間。不出心外者。世間染法。出世淨法。染淨雖殊。不離自心。以離心無六道。離心無三乘故。
 
淨土依正。皆是本覺者。依即寶池行樹等。正即佛及菩薩三輩九品等。如後文所明。寶池即自性之汪洋沖融。行樹即自性之出生眾善。聲聞即自性真。菩薩即自性俗。佛即自性中等。又復一念具足三千。而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國土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故曰一一皆是。器器唯金。是全妄全真義。流流入海。是會妄歸真義。
 
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者。法界謂一真法界。即起信心真如門。流有流出義。謂從平等法界。一念不覺。流出三細六麤種種境界。還有還轉義。謂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疏】回向菩提者。凡所修為。咸願往生。是名回向。而向無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末二句。躡前起後。欲與善事。必仗佛加。菩薩且然。況復凡品。精者無二。誠者不虛。古謂精誠之極。鬼神與通。而況三寶大慈。憫念眾生。猶如赤子。但有利於眾生。精誠求之。寧不加被。
 
【演】鬼神與通者。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
 
五請加
 
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諸聖者。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見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願慈悲攝受我。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演】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次八句。是正請加。初中又二。初四句。就本經三寶。後四句。指無盡三寶。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請加所以。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後三句。是回向菩提。
 
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緣慈名大慈。此經聲聞眾中舍利為首。菩薩眾中文殊為首。故特標出。 二土句。是橫遍一切處。過去句。是豎遍一切時。如來清淨心者。如來從實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故此經即是如來清淨心。寂光無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證寂光而非無上。唯妙覺一位。乃為無上果也。
 
【疏】歸命。如波羅密例。倒語法也。歸義有二。一者歸投義。言世人至重者身命。舉身命而歸依。誠敬之至。無二心也。
 
【演】歸投者。如鳥投林。如客投主。如貧人投大家。
 
【疏】二者歸元義。舉身命而歸依。即是總攝六根還歸一心也。
 
【演】總攝六根者。六根是別。身命是總。 還歸一心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返六和合。還歸一精明也。
 
【疏】娑婆言釋迦。西方言彌陀。先釋迦者。教所繇與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聖。豈得辜恩。古有臨終焚香先供養釋迦者。正此意也。
 
【演】孺子封侯者。陳平微時。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稱孺子善宰。平日。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後魏無知薦於高帝。封功臣時。封陳平為曲逆侯。平曰。臣非魏無知。無由得進。帝曰。若子可謂不背本矣。臨終先供釋迦者。劉遺民臨終見佛。乃焚香謝云。若非釋迦如來贊揚淨土。焉有今日事。拜謝已。乃隨佛往生。
 
【疏】說法主者。說法度生。一土之中。無二佛故。接引者。眾生念佛。佛垂接引。喻如行路。弱者接而濟之。迷者引而導之也。復有二義。見生接引。則資其道心。臨終接引。則攝其神識。
 
【演】現生接引者。不現身語。冥冥加被。精心陰速。發彼神識也。 臨終接引者。現
身語意。攝其神識。歸於淨土也。
 
【疏】大慈尊者。如母憶子。名之曰慈。慈無以加。名之曰大。尊即主義。交互言之。方可釋迦此土之尊。彌陀彼土之主也。兼二如來。是謂佛寶。不可思議佛護念經。此經原名也。是謂法寶。舍利文殊等。聞經眾也。是謂僧寶。稱之為寶。略有六義。一希有義。二離垢義。三勢力義。四莊嚴義。五最勝義。六不改義。具如要集中說。
 
【演】希有者。如隋珠卞璞。世所希有。今佛則如優曇華時一現耳。法則如來因中捨身而求半偈。僧則天帝尚發願為末法比丘。豈非以希有之故。 離垢者。如美玉無瑕。精金出礦。今佛破五住污染。法稱離欲。僧離世染也。 勢力者。如錢可通神。能使亡者續。死者生。勢力也。今三寶能降伏諸魔。制諸外道。何等勢力。莊嚴者。如瓔珞嚴身。七寶嚴土。莊嚴也。今三寶現微妙身。成微妙土。說微妙法。化微妙眾。何等莊嚴。 最勝者。世間勝妙無過七寶。今佛稱兩足尊。法稱離欲尊。僧稱眾中尊。是最勝也。 不改者。精金百煉。愈新愈妙。今佛則法身常住。無有變異。法則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僧則逢魔不退。遇難轉堅。是不改也。
 
【疏】推而極之。極樂娑婆二土。四維上下十方。以至微塵佛剎。則遍一切處。過。現。未來。則遍一切時。於中三寶。橫該豎徹。無窮盡也。又三寶者。復分事理。有別有同。如後文辯。今是內外自他悉歸命也。古云。佛滅度後。凡諸弟子。所有著述。皆歸三寶。良繇聖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亳末之智。罔自評量。是乃用蠡測海。持管窺天。漫自疲勞。所得幾何。故必歸命三寶。冥希加被。
 
【演】事理同別者。住持三寶為事。一體三寶為理。佛不是法等為別。又佛有三身四教。法有教行理果。僧有十聖三賢。四果四向。皆別也。同體三寶為同。內自約理。外他約事。
 
著述皆皈三寶者。示學有所宗。不敢自用自專也。 用蠡測海者。東方朔答客難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挺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淺深。發其音聲哉。
 
【疏】威神者。如經言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賢聖力不可思議。仗三寶力。能使愚衷。忽成勝智。凡口所述。冥通聖心也。遐邇者。兼處與時。處則繇一隅以至周遍十方。時則繇剎那以至盡未來際。皆名自邇及遐也。含靈者。揀非木石。謂一切有情也。見聞隨喜者。但於此經。目覽耳聽。以至暫爾隨順生歡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國也。寂光者。如來真淨土。生彼國已。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
 
【演】如來真淨土者。上三土未為真。而寂光乃為真。然寂光亦有淨穢不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為穢土。唯佛一人所居為淨土。今日如來真淨土。則是常寂光淨土也。名之為真者。妙宗鈔云。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是也。寂照不二者。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寂即照。即照即寂。 名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諸佛住處。無量甚深法性也。
 
【疏】無上果者。佛證圓滿大覺。超越二乘及諸菩薩。此果之上更無過者。名無上果。是證佛一切種智也。經云。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知但得往生。畢竟成佛。故云同證寂光無上果也。乞求加被。意蓋如此。以上通序一經大意竟。
 
【演】圓滿大覺者。離迷曰覺。離小曰大。離因曰圓滿。更無過者。天台云。無上士者。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更無過者。是也一切種智者。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也。
 
經云下。是防伏難。恐有人問。纔得往生。何乃便證無上果。故云云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