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徑中徑矣。
 
【演】萬里迢遙者。漸漸斷惑。漸漸證真。漸離生死。 鶴沖鵬舉者。古云。百鳥不到處鷹能到。鷹不到處鶴能到。又南華云。北海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驥驟龍飛者。凡馬日行不過百里。良驥有追風逐電之能。然不及神龍變化飛騰。人莫能測也。
 
【疏】二義者。一是較量於多種淨業。二是揀別於本部大本。故云徑路之徑路也。
 
【演】多種淨業。如觀經修觀。鼓音持咒等。今以持名與之較量。則彼是徑路。持名是徑中徑也。本部大本。即廣陳依正備載修持等。今以持名為之揀別。則彼是徑路。持名又徑中徑也。
 
【疏】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為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云。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餘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
 
【演】豎出三界者。先斷欲界九品思。方出欲界。次斷色界三十六品思。方離色界。次斷四空三十六品思。方超無色界。又先修根本四禪。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離色界。次修滅盡定。方超無色界。橫出者。即不斷惑不修禪。但得稱名一心。便帶惑往生出三界也。
 
【疏】念佛復有多門者。如後文中所開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鹿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演】重處偏墬者。如前云。以施戒力。或作王臣富貴自在。乃至廣作眾罪。由此墮落等。
 
【疏】鶴沖已過凡禽。爭如鵬舉。驥驟雖超群馬。未及龍飛。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繫詞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演】易無思無為等者。凡物有心必有思。惟易無心也。何有於思。何有於為。方其耆未揲。卦未求。辭占象變。隱而無蹟。寂然不動矣。及其感而揲蓍求卦也。則受命如響而來物之。遂知通變極數。而爻象之畢洩。遂通天下之故也。蓋無思而無不思。無為而無不為。極天下之至神。乃能如此。不然寂則淪於靜矣。感則滯於動矣。其孰能寂能感之如此哉。
 
【疏】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謂疾而後速。行而後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體。寂無思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萬物而謂之神也。引此以明諸門念佛。雖同曰往生。而為力稍難。為時稍久。是須行須疾。乃至乃速也。今則不稽歲月。不假作為。七日一心。即生彼國。何其神妙一至是也。
 
【演】為力稍難。是不甚簡易。須行乃至也。為時稍久。是不極迅速。須疾乃速也。不稽歲月。是極迅速。不疾而速也。不假作為。是極簡易。不行而至也。
 
【疏】故普賢行願品鈔云。大藏中數百餘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然皆勤積。乃得往生。今但稱名。便登不退。豈非徑而復徑者哉。
 
二者。無量壽經。廣陳依正。備載修持。今此經者。崇簡去繁。舉約該博。更無他說。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演】廣陳依正者。小本依報如池水。則但曰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大本則廣談池之量池之數。及水之隨心作用等。小本正報。如弟子。則但曰聲聞弟子無量無邊。大本則廣談諸上善人。講經。誦經。聽經。坐禪等。備載修持者。此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大本則備說捨家離俗。而作沙門等。懸繒散花飯食僧眾等。
 
繁簡就經文說。博約就行門說。又更無他說。單指持名。正是崇簡去繁。但得一心。便生彼國。正是舉約該博。
 
【疏】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大本。蓋部同而廣略異也。彼為樂廣者說。此為樂略者說。然辭簡而理益明。事約而功倍勝。
 
【演】為樂廣樂略者。如來說法隨機不定。如良醫應病授藥。楞伽云。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諸佛為眾生。隨機應量說。
 
辭簡而益明。就能詮之文說。事約而倍勝。指所詮之義說。
 
【疏】如大本廣談諸福。而此經謂但持名號。即為多福多善。大本猶分三輩。而此經謂但生彼國。俱得不退菩提。是則不獨為種種念佛門中之要。又於本部中轉更為要。可謂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徑而復徑者矣。
 
【演】廣談諸福。細分三輩。辭繁也。但持名號。但生彼國。辭簡也。即為多善多福。俱得不退菩提。理益明也。廣談諸福猶分三輩。事博也。但持名號。但生彼國。事約也。即為多善多福。俱得不退菩提。功倍勝也。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後一為別。兼前總義。為此經教起之所因故。
 
【演】前九為通者。前之九因。通四種念佛。後一為別者。後一徑中之徑。別在持名。兼前總義者。總一代時教。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也。
 
【疏】通者。通明淨土諸經。皆同此因故。別者。別明此經專重持名。以持名為因故。總者。即前總明一切諸經。皆一大事以為因故。言佛說此經。為教眾生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為此經教起之所因也。
 
【演】為教眾生念佛者。不教眾生修餘行。此句指前九因。猶通四種念佛。 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者。不教眾生觀像念佛等。此句指後一因。唯持名念佛。 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者。不教眾生念佛往生淨土而已。此句兼前總義。為入佛知見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