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開章釋文二 初略標。二詳釋。
初略標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演】教起所因者。聖人言不虛發。動必有由。非無因緣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緣。佛教雖廣。不出三藏十二部。未委此經何所攝屬。故受之以藏教等攝。已知此經三藏之中修多羅攝。五教之中屬終頓圓。未知頓圓之義深淺廣狹。故受之以義理深廣。既知義理包博沖深。未審此經被何根器。故受之以所被階品。已知此經被機普遍。未知能詮何為體性。故受之以能詮體性。已知能詮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尊崇何義。故受之以宗趣旨歸。已知此經旨趣沖玄。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故受之以部類差別。已知部類詳略同別。未委譯自何時。凡有幾譯。以至註釋持誦有何靈驗。故受之以譯釋誦持。大旨既陳。隨文解釋。先明總題。使知綱領。故受之總釋名題。總義雖知。別又難曉。從如是我聞至終。為何等文。是何等義。使沈隱之義彰於翰墨。故受之以別解文義也。
【疏】此例華嚴疏旨。略為十門。前八義門。後二正釋。又此與天台五重玄義。大同小異。蓋開之成十。束之成五。稍有詳略云爾。
【演】五重玄義者。乃能召之名。所詮之體。會體之宗。宗所成用。上四教相。如天台教。今賢首。則有十門差別。大同小異。
稍有詳略者。此詳彼略也。此中釋名。即天台名。此中能詮體性。即天台體。宗趣旨歸。即天台宗。所被階品。即天台用。餘五即天台教相也。
二詳釋十初教起所因至十別解文義
初教起所因二 初總。二別。
初總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
【演】先明總者。總括一代時教也。一大事因緣者。非三非五為一。稱體而周曰大。出世儀則曰事。眾生本具為因。諸佛指示為緣。
開示悟入佛知見者。三智圓顯曰佛知。五眼圓明曰佛見。諸佛知見。眾生本具。住行向地。為開示悟入。開者。如開千年寶藏。示者。一一指陳。悟者。豁然曉了。入者。和身一倒也。
念佛心。即最初事理二持之心。入佛知見。乃最後寂光無上果。即此事理二持。皆從有念而起。念之既久。根塵自空。諸念自落。若復精進不已。和念佛之念亦復脫落。頓入無心三昧。自然五陰俱銷。圓明發化。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之謂入佛知見也。
【疏】大事因緣者。引法華經文。彼經以如來出世。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權說三乘。後至機熱。會三歸一。方酬本意。故知華嚴以後。法華以前。雖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為此大事因緣。除此一大事外。更無二事。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演】本欲度生成佛者。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不得已權說三乘者。法華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後至機熟會三歸一者。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方酬本意者。法華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種種法門淺深不一者。如阿含保證。方等彈呵。般若淘汰等。何須遍歷三乘者。如前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等。
二別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
【演】憫念末法者。末法。則去聖時遙。聖賢隱伏。邪法熾盛之時。最可憫故。
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
【演】出勝方便者。眾生有恒沙煩惱。佛說恒沙法門。皆方便也。唯此法門。方便中之方便。故曰勝方便。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
【演】激揚生死凡夫者。凡夫出生入死。曠劫沈淪。不知生死可厭。涅槃可欣。如法華經云。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故。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
【演】化導二乘者。二乘。但證偏空。不悟法性。沈空滯寂。中止化城。不信有他方淨土故。
五勉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
【演】勉進初心者。初發心菩薩。欲於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忍力未充。自他俱溺。有何利益。必須求生淨土。親見彌陀。得忍方可還來故。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
【演】盡攝利鈍者。教小。則不被大根。教大。則下根絕分。今則上自菩薩。下及悠悠凡夫。無機不接故。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
【演】護持多障者。此土業風浩大。塵境麤強。難於修進。今則念佛眾生。佛常住頂永無魔事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
【演】的指有念心者。有念。即念佛之心。無念。即真如之體。一切法門。無非教人離念。歸於真如。今此法門。不必捨念。得入無念故。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
【演】實悟無生者。法本無生。眾生迷昧。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受大苦惱。縱欲滅生歸無。其生轉熾。今乃巧示往生。實悟無生故。
梧無生有二。或於此土。理一心成。即悟無生。或往生之後。見佛聞法。乃悟無生。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演】徑中之徑者。念佛。已是修行徑路。而持名念佛。但以四字洪名。直登不退。事不繁。而功極大。故為徑中之徑。
【疏】釋見下文。而生起有序。喻如鉤鎖。初以眾生迷溺。為作津梁。二所以能為津梁者。為有最勝方便故。三何名最勝方便。以能直度凡夫故。四豈獨凡夫。亦度二乘聖人故。五豈獨二乘。亦度菩薩故。六豈獨人中。亦普度一切眾生故。七豈獨平處度生。偏度障難故。八雖云度生如是廣大。實不離眾生一念得入無念故。九既即念得無念。亦即生得無生故。十通該前九。知此持名念佛。徑中之徑故。又繇是徑中之徑。乃能津梁末法故。則後先次第。終始循環。故云鉤鎖。
【演】念入無念者。念體本空。因妄故有。今以妄息妄。如以毒攻毒。病愈體平。妄窮真露故。 生得無生者。生無有體。以念為體。念不空。則生不空。念空。則生空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轉展陵夷。正入鬥爭。轉展陵夷。後之又後。皆賴此經神力。救拔餘生。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演】為作津梁者。津。濟度處。梁。橋也。以一句彌陀。運此岸眾生。置於彼岸。是為作津梁也。
佛成道下。雖文有三轉。說大悲有三。而正意重在末法。觀題中末法二字可知。
【疏】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已為可憫。
【演】二萬歲時即入劫濁者。以二萬歲前煩惱輕微邪見薄少。人天眾盛。三惡道稀。壽命久長。時猶未濁故。
釋迦出時人壽百歲者。於住劫中。今當第九轆轤小劫。有四佛出。劫初八萬歲。減至六萬歲。拘留孫佛出。減至四萬歲。拘那含佛出。減至二萬歲。迦葉佛出。減至百歲。釋迦佛出品減至三十歲。小三災即起。至於十歲。減之極也。又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金輪王出世。增之極也。過是以後。第十小劫。又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八萬歲時。彌勒下生。此後復有九百九十五佛。相繼而出。盡二十小劫滿。大三災起。壞世界也。
【疏】正人鬥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聞而及塔寺。今當鬥爭堅固之時。更為可憫。後之又後者。乃至法滅。倍更可憫。故佛說此經。略而計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二者佛滅度後。福慧日淺。罪障益深。故說此經。咸令未來雖不見佛。佛滅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三者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後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猶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也。
【演】經道滅盡者。始自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終至十二分教。悉皆滅盡。獨留阿彌陀經。住世百年。最後方滅也。
法滅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於銅塔。遶塔經行。歎言。釋迦法滅。然後此塔沈至金剛際。則世界法滅也。 滔天之際。大夜方沈者。喻眾生煩惱日深。無明日厚。古云癡雲靉靉性天昏。識火交煎心鼎沸是也。
【疏】譬之慈父。憂念後昆。心無盡故。置為生計。能使遠裔殘支。至於家破身貧。猶堪資藉。故曰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
【演】入道多門者。如楞嚴。二十五人。各說圓通方便。淨名。三十二士。共談不二法門等。
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
【演】不值佛世。謂釋迦已過。慈氏未來。得常見佛有三義。一臨終之際。佛來接引。二已生之後。常見彌陀。三禪觀之中。得靚聖相。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
【演】不斷惑方便者。如小乘必斷盡見思。方出三界。大乘人直至命根斷盡。業識枯乾。始出生死。故云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
【演】不修餘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須三輪空寂。持戒。則不缺不破。乃至隨定具足。方曰波羅密。誠非易修也。今茲念佛。不出一心。萬行具足故。
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演】得疾解脫方便者。依餘法修。千生煉性。百劫調心。方得解脫。禪門雖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如永嘉云。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生誑惑是也。今茲念佛。但稱念彌陀。疾登彼岸故。
【疏】法門者。道體幽玄。從門始入。為門不同。故云無量。權巧接引。令得入門。名為方便。
【演】法門者。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 道體幽玄者。道無形相。無方所。不可湊泊。無容擬議。論語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從門始入者。楞嚴云。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門入。論語云。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權巧接引令得入門者。此門遍一切處。頭頭可入。法法堪歸。古云。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透長安。其如眾生不知。處處逢渠。頭頭錯過也。
【疏】而言勝者。方便中方便也。即觀經所謂異也。多門者。或謂門門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而有易有難。不妨無揀擇中而說揀擇。險者崎嶇難行。曲者紆迴難到。喻餘門也。夷坦則易行。喻念佛人皆可為。直捷則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如韋提希。亦遍觀十方世界。而惟願生極樂也。
【演】崎嶇難行者。如前浩博難持。幽深罔措等。紆迴難到者。如僧祇積行。曠劫勤修等。韋提遍觀願生極樂者。世尊從頂放光。照十方界。復收寶光。結為金臺。其中普現十方佛土。令韋提遍觀。韋提獨願生於極樂也。
【疏】得常見彿者。起信論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門止觀竟。復云。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難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是也。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演】真如三昧。有正觀。有方便正觀。即法界一相。一切諸法。平等無二。方便者。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終不可得。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二門止觀者。止。謂止一切境界相。有離境。除心。二法。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有法相。大悲。大願。精進。四行。
是法。指修行五門。謂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也。 初學是法者。指不定聚眾生。修信未滿者。 其心怯弱。是內心既劣。娑婆不常值佛。是外缺勝緣。故信行難成。將欲退也。
信心有四種。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就者。成就。即信成就發心也。論云。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習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難者。謂修行信心。經一萬劫。方得成就故。 終無有退。約有三種。一如蓮花未開時。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二信位滿足以去。華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以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也。
此經則七日二句。是引本經為證。而四段文中皆引本經為證者。明分此四種。非臆見也。
【疏】得出輪迴者。繇惑起業。繇業感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餘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而託質世間。升沈未保。唯玆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為最勝第二方便。
【演】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者。思惑不盡。不出三界。塵沙不盡。不出二乘界。無明不盡。不出菩薩界。
帶惑往生者。觀經上上品生者。斷無明惑。中上品生者。斷見思惑。乃至中下品生者。始斷見惑。若下輩三品。則全未斷惑。但稍能伏妄。成就淨身。即生彼國。故云帶惑往生也。
【疏】得波羅密者。諸菩薩眾。有恒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密。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如大本法藏願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不取正覺。是為第三最勝方便。
【演】度萬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復深淺。如天台四教所明。不出一心萬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萬行。自不必說。即事一心。雖未入理。而於藏教事六度。事萬行。亦可云具足也。
【疏】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又十住斷結經云。是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欲國土。佛言西方去此無數國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淫怒癡。蓮華化生。不繇父母。汝當生彼。故大本云。吾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吾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是知蟻山風水。遲疾天殊。古謂欲得一生取辦。便於是法留心。是名最勝第四方便。
【演】智論中罪即是障。以罪能障道。故復云障也。此念佛乃得滅者。彼佛有不思議威神力故。不思議大願力故。故此念阿彌陀佛。即大般若。如人從地倒。還從地起也。此疾得解脫之一證。
十住斷結經中。死此生彼。皆因欲故。西方無欲。故頓超生死。此疾得解脫之二證。 起精進力聽此法門者。聽法有三。耳聽。心聽。及於神聽。下士耳聽。如風過耳。中士心聽。頗能解義。上士神聽。深悟實相。今言精進聽法。是不以緣心聽法。以神聽也。
蟻山風水者。蓮宗寶鑑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沈迷自性。甘受輪迴。曠劫至今。曾無省勵。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淨業斯成。
【演】激揚生死凡夫者。生而死。死而生。萬劫千生。無有窮已。故名生死凡夫。激者。激勵。令人起厭。揚者。鼓揚。令人起忻。
沈迷自性者。迷者。昏迷。沈者。迷之極也。自性。即註中平等法門。由最初一念無明。生起六麤三細。遂性心失真。顛倒行事。輪迴是中。自取流轉也。
示苦樂兩土者。謂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沈也。
開折攝二門者。眾生耽戀娑婆。佛則極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眾生罔知淨土。佛則極言淨土之樂以攝受之。是於念佛一法
。具折攝二門也。 勝心。謂勇猛心。精進心。淨業所以不得成就。皆由悠悠揚揚。心不猛利耳。果能一日用力。發大勇猛。發大精進。工夫無不成就。故云勝心既發。淨業斯成。
【疏】若據平等法門。非垢非淨。則欣厭無地。折攝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備歷輪迴。頭出頭沒。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發奮勵。求願出離。而復遮其欣厭。欲令直悟自心。是猶田蛙井鮒。不與之水。而反責以沖霄。祇益沈淪。於事何濟。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然後久在泥塗。始嫌污穢。乍聞淨妙。浚起願求。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方悟此心本來平等。
【演】迷心逐境者。不知心之本空。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是謂迷心。不識境之本寂。隨逐六塵。對境造業。是謂逐境。
田蛙井鮒者。莊子云。田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墟也。易經井卦爻辭云。井谷射鮒。 於事何濟者。謂若是大鵬金翅。搏風九萬。水激三千者。可責以沖霄。田蛙井鮒。責之何益。若是上根利智。心遊域外。足蹈大方者。可教直悟自心。生死凡夫。教之何用。
得無生忍者。無生指法性而言。無少法生。無少法滅。故曰無生。忍者。指始覺智言。以始覺智。契法性理。心中了了。吐露不出。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無生忍也。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聞說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故令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演】二乘執空者。二乘人單修正觀者。但念空無相無作。兼修助觀者。多由四空以入滅盡。故皆執空。又復聲聞人。多於四諦中。居滅已休。更不前進。成纏空種。緣覺人多於覺明中。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不化種。故多執空。不修淨土者。自謂已得涅槃故。又復厭離有為故。
乍得我空者。空有四種。一人空。二法空。三空空。四空空亦空。今但初得人空也。 即生耽滯者。謂沈空滯寂。墮無為坑。飲三昧酒也。
淨佛國土教化眾生者。淨名經云。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滔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乃至六度萬行等。
心不喜樂者。向由著有。故受輪迴。今得人空。輪迴乍息。味著偏空涅槃之樂。聞說菩薩廣行萬行。淨土化生。自然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疏】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故聞淨土化生。心不喜樂。如諸聲聞。不見舍那神力。不與菩薩大會。以本不讚說十方佛剎清淨功德故。
【演】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者。空有二。一我空。謂無我。人。眾生。壽者。此是二乘所證。二法空。謂無色受想行識。此是菩薩所證。今文蘊中無我。是我空也。蘊亦是空。是法空也。小乘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悟蘊中無我。若照見五蘊皆空。則是大菩薩境界。故彼不知。
亦是空者。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如諸下。引華嚴為證。
【疏】古謂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斯名獨善之流。亦號鈍阿羅漢。是以教令回斷滅心。修淨土行。乃知諸佛菩薩。悲智行願。如是廣大。如是無盡。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而單修禪定。不願往生。是為大失矣。
【演】古謂下。引古語為證。 無他佛之說者。小乘但知有釋迦。不知十方諸佛。此句影略大教。有他方諸佛。
有剎海之談者。如華藏世界品。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一一世界種。有二十重無盡世界。此句影略小乘。唯知有娑婆。
諸佛菩薩。具三緣悲。四種智。涅槃五行。無作四宏。故為廣大無盡。 心即境。故不礙境。境即心。故不礙心。
楞嚴云。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
本無所有。故云本性自空。一切諸法。不出色心二種。今眾生。是色法。度生。是心法。既一切自空。豈非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乃知二字。直貫至終日無度。中有兩節。諸佛菩薩四句。應上文淨土化生。心不喜樂。心不礙境六句。應上文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大率小乘病根。只在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兩句。以但悟蘊中無我。故唯知所證為極。不復知有大乘妙用。聞淨土化生。自心不喜樂也。今日回心。乃知大乘妙用。如是廣大。如是無盡爾。以不知蘊亦是空。故不知一切浮塵幻化。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遂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也。今日回心。乃知本不相礙。當體全空。度而無度耳。
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者。初發心菩薩。大心雖建。勝忍未成。所謂弱羽止可纏枝。嬰兒猶應傍母。入正定聚。親彼世尊。方得忍證無生。終成佛果。乘大願筏。苦海度生。如智論中說。且夫六心墮落。塵劫聲聞。魚子菴羅。足為明鏡。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演】初心菩薩有四教不同。藏通兩教菩薩。乃至別教初地以前。圓教初住以前皆是。何以故。觀經上上品方登初地。此初地者。圓初住也。則此初心菩薩。是別圓地住以前皆是自可想見。又復起信論。十信位人。懼信心難就。當求生淨土。及信心成就。而為信成發心。乃是三心圓發。正是圓教初住。則此初心菩薩。是別圓地住以前皆是。更可想見。別圓既如此。藏通益可知。大心雖建者。初發心菩薩。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不同二乘。不求佛道。不教眾生故。勝忍未成者。勝忍。無生法忍也。初心菩薩。煩惱未除。無明未破。未證無生理故。
正定聚。指極樂世界說。以彼土人。皆有定力。不退轉故。若論斷惑。則信成就發心者。方名入正定聚。彼土唯上品上生者是也。忍證無生句。是倒語法。以法忍有三種。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忍。今謂所證之忍。乃是無生也。
且夫六心下。謂若不求生淨土。便欲苦海度生。則有舍利等之覆轍可鑑也。自足者。初心菩薩。必各有所得。往往就所得處。自生滿足。即如圓人十信滿心。尚有頂墮之病。是知自足兩字是初心病根。故此特為指出。
【疏】智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何以故。煩惱強故。未得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貴自在。縱遇知識。不肯信從。荒迷放逸。廣作眾罪。繇此墮落。
【演】註中三引智論文字。自具縛凡夫至由此墮落為第一段。是總證勉進全文之意。具縛縛字。是內為煩惱所縛。聲色所縛縛字。是外為六塵所縛。未得忍力聲色所縛者。得忍菩薩 視色如盲。聞聲如聾。所謂百花叢裏過。一物不沾裳。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師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今不然也。
【疏】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要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眾生。如得船者。
【演】自又喻二人救溺至如得船者為第二段。是別證正文乘大願船二句。
【疏】又云譬如嬰兒離母。或墮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祇可依樹纏枝。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應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臨終正念。決定往生。見佛得忍。還來三界救度眾生。
【演】自又云譬如嬰兒至救度眾生為第三段。是別證正文弱羽纏枝二句。
凡夫無力下。當雙合二喻。謂若離彌陀。或墮三途坑井。或渴法乳而亡。又若近彌陀。依淨土之樹枝。成無生之翅翮。方能飛三界之空。自在無礙也。
【疏】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定。今生安養。無論高下。皆不退轉故。聚者會也。即文中諸上善人之會。今謂入此聚中。見佛聞法故。六心墮落者。身子發菩薩心。已證別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沈淪五道。
【演】已證六住者。別教七住。方名不退。今止證第六。故尚有退緣。因逢乞眼者。身子因中發大乘心。因天帝化作婆羅門。為之乞眼。身子與之。婆羅門即棄地踐踏。由是退失大心。
【疏】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墮聲聞位。故經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引此以明初心菩薩。猶宜親近如來。得所依歸。終無退轉故。菩薩父者。華嚴十一經。威光童子。現如來相獲十種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疏謂以念佛三昧。菩薩之父。故首明之。良繇菩薩以方便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
【演】現相獲益者。華嚴云。大威光太子。現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成正覺。獲十種益。首自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終至得智光明。名一切佛法清淨藏。以世人觀德人之容尚能意消。況見佛妙相。甯不得益也。
良由下。是明以念佛為父。蓋有二義。一方便義。二親種義。方便者。淨名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而今即以妙心。緣歷名號。正是最勝方便。故為父也。親種者。親傳真種。而今即念彼佛。成我自佛。即念本佛。成今始佛。正是親傳真種。故為父也。即真涉事者。念體本空。則念處即真。不妨念佛。則不礙涉事。即真而不涉事。是理非方便。涉事而不即真。是有為之法。與無為隔。亦非方便。今即真而復涉於事。是名方便也。又復真謂真理。事謂念佛。即真涉事者。謂雖即觀理。而歷念佛事也。此於附法託事從行。三種觀中。正是從行歷事
觀理也。
【疏】十地始終者。十地文中。從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離念佛。又云。遠行地菩薩。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故龍樹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發願往生。莫可勝數。況初心乎。
【演】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者。知空不著空。是名為真空。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此證七地念佛往生也。
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悟一切法。皆自心現量也。得隨順忍者。唯心妙理。隨順忍可。此三賢位。比觀相應。或入初地。則現觀相應矣。龍樹初地往生者。佛云。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剎。摩差末得忍往生者。菩薩生地經云。時摩差末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國。已上證三賢初地往生也。
至如文殊普賢等。則等覺菩薩。亦欲往生。如華嚴偈中說。
【疏】永明謂欲託質蓮臺。永離胎藏。生極樂等諸佛國土遊戲神通者。皆能了達自心。無不化往。天如謂汝若悟心。則淨土往生。萬牛不能挽矣。然則初心菩薩。雖曰了明。去佛尚遠。正爾求生不可後也。
【演】了達自心無不化往者論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入正定故汝若悟心萬牛莫挽者。悟心之士。知淨土唯心。生淨土者。非生淨土。生自己心中也。
雖曰了明去佛尚遠者。古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涌。理現念猶侵。又云。識冰是水。猶賴湯氣以消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煉也。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者。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藏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疏】如盲者。如來於逝多林中。演大華嚴。彼時上德聲聞。身子目連等。如盲如聾。杜視絕聽。乃至積行菩薩。猶云曝腮。明高之則道大機小故。
【演】杜視絕聽者。清涼云。高不可仰。積行菩薩曝腮鱗於龍門。深不可窺。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今釋曝顆者。如禹門三級。魚躍不過者。曝腮而還也。
【疏】增結者。淨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求懺。優波離為依律定罪。疑心不釋。淨名言。汝毋以常法擾亂其心。重增此二比丘罪。永嘉擬之螢光。謂不能開其迷暗。而反增益之也。明卑之則機深教淺故。
【演】常法即是依律定罪。毋擾亂其心者。謂當直談罪性本空。不在內外中間等也。擬之螢光者。證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是也。
【疏】他若不淨錯施爐韝。數息不利冢人。彼此為門。亦復各異。而淺深小大。勢不兼宜。椎此念佛法門。三輩九品。悉皆度脫。徹上。則三心圓發。直入無生。徹下。則十念成功。亦生彼國。所謂不離一法。巧被諸根。豪傑無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蓋無機不收。有情皆攝者也。
【演】不淨數息者。舍利弗教弟子。一修不淨觀。一修數息觀。久之。皆不成。心欲返道。往見世尊。世尊問二人在家何業。修數息者曰。守墳墓。修不淨者曰。冶金器。世尊乃令二人易觀修之。不久皆證道果。
三心。即觀經所云。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圓者圓頓。無次第故。又圓融。無彼此故。又圓滿。無缺少故。此是圓人。就圓融三法而發心也。當知發此三心是因。是未生淨土時事。是圓十信位中事。直入無生是果。是已生淨土時事。是證圓初住時事。三心圓發直入無生者。謂但能三心圓發者。生淨土時即直入無生也。
十念舊有兩釋。一謂但至心稱念十聲。即為十念。一謂不論句數。但盡一口氣為一念。盡十氣為十念。又有臨終始十念者。如張善和是也。有一生行十念者。如智仙法師是也。成功亦可分事理說。如但得信力成就。稍能伏妄。是事成功。若根器大利。觀力成就。疾能破妄。是理成功。大率即此一行。隨其根器。隨其用心。可分九品也。又當知此句是因。下句亦生彼國方是果。又復當知。此等十念成功者。皆因夙世有大善根。或今現生素習禪觀。故一時用力。頓斬塵勞。若根器稍劣。素無質地者。不可圖此僥倖。而廢專持名號也。
【疏】阿伽陀者。西域藥名。能以一藥總治諸疾。喻但持佛名。五欲三毒。無量煩惱。乃至偏乘外道。一切見病。悉斷除故。
【演】五欲三毒。無量煩惱。是鈍使。偏乘外道。一切見病。是利使。但偏乘已斷見惑者。則不名使。而亦是病。如楞嚴生纏空種。與不化圓種。豈不是見病耶。
【疏】巨冶者。一冶之中。陶鑄萬物。各成其器。喻但持佛名。隨彼根行。九品往生。皆不退故。廣大者。周易乾曰大生。坤曰廣生。今無所不度。喻如天覆地載。並育兼容。至慈無擇。名普門也。
【演】大生廣生者。易經繫辭云。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怪。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嬈者。
【演】正念分明。即後文事理二持。大率根鈍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是為正念分明。根利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於自本心忽然契合。是為正念分明。此正念分明。正是不虧正見。正是願力威神。正是大光明中。正是直至道場。誰能嬈者。
寶鏡遁妖。可將王度事說。王度。將寶鏡懸樹。樹即為雷所擊。大蛇死於樹下。又復以鏡照一女子。女子即乞藏鏡。願得一醉而死。醉後臥床。乃一死狐。
【疏】多諸障難者。行人於禪觀中。擊發陰魔。如楞嚴開五十種。皆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見稍虧。邪魔遂熾。無益更損。求升反沈。繇此淺根佈道不學。
【演】禪是禪定。觀是觀想。今合言禪觀。乃舉一切三昧之總名也。若分言之。則禪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觀有析空觀。體空觀。次第三觀。一心三觀。等。陰是五陰。魔謂魔羅。此云殺者。能殺行人法身慧命故。此陰魔若如楞嚴所說。不出天魔。心魔。見魔三種。擊是擊動。發是發現。眾生有此陰。即有此魔。不修觀行。故隱而不發。今既修禪。將破此陰。遂擊動諸魔。魔即現也。
【疏】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良繇正念分明。縱魔來者。易識易遣。非比耽靜著空。中無主宰。逢魔不覺。遂至入心者也。
【演】易識易遣者。正念分明。即般若智照也。識者。智能辨故。遣者。智能破故。如起信云。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又天台止觀中。具明識遣之法。檢彼自知。
【疏】澤圖寶鏡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而不能變鏡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現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演】智照精朗魔不得便者。良由正念分明。即是第一遣魔之法。故楞嚴云。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捨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
【演】心本無念者。心即真心。念即妄念。真心之中。本無妄念。起念念佛。豈不反乖其心。
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者。妄想之念。能害我法身。傷我慧命。乃毒也。兵也。念佛之念。念念生滅。未與般若相應。亦毒也。兵也。然非念佛之毒。不能攻妄想之毒。非念佛之兵。不能制妄想之兵。雖同一妄想。有雜有專。有淨有穢。迥不同故。
病愈寇平者。如妄想既遣。即妄即真。無離妄念。別求真念。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疏】起信論云。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云。無覺無觀。名為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於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
【演】心體離念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實相念佛者。離一切諸相方名實相。即所謂直心正念真如也。
【疏】玆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麤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
【演】鏖念暫息細念猶存者。即楞嚴所謂。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又雖覺明虛靜。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而生滅根元。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祖師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
即緣慮作修進者。古云。善用兵者。不必別動干戈。即以賊攻賊。用盜殺盜。亦名就路還家也。
【疏】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
【演】念一佛名換彼百千雜念者。雜念因六塵有。離塵則無。念念扳緣。心心不住。乃違真之念。念佛之念雖亦是妄。從信心生。專注一境。近真之念也。古云。如將蜜果。換苦葫盧是也。
【疏】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
【演】妄從真起者。謂念佛雖妄。而又離真無妄。妄從真起。如波逐水生者。 即念即空有二義。一是念極而空。即用心之極。和念脫落也。二是念體本空。即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也。
居然本體亦二義。一反妄歸真義。謂妄窮則真露也。二全妄全真義。即觀相元妄。觀性元真也。然此兩句中二義。都重前一義。蓋以本文題目。的指有念。得入無念故。
【疏】故云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吾提矣。喻如病體瘳時。
便名健體。亂民定後。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國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演】萬法虛偽唯是一心者。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觸目菩提者。頭頭皆是。法法皆真。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東坡云。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生。而亟欲滅生以求無生。彌求彌遠。今以求生淨土。乃悟無生。入有得空。即凡成聖。可謂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演】現相者。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七地僅名者。以此地無相觀雖已成。分別智雖已離。而現識未亡。於一切色未大自在。故僅得現相耳。
八地乃得者。以此地現識已亡。入一切法。如虛空性。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是名真得無生法忍也。亟欲滅生求無生者。古云。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勤勞莫先於有智。故泯智以淪虛。
入有得空即凡成聖者。求生淨土入有也。乃悟無生。得空也。入有為凡夫。得空成聖果也。
【疏】僅名現相者。華嚴地地皆曰無生。而正得乃歸八地。其七地云。淨無量身口意。得無生法忍光明。疏謂無生法忍。。八地所得。今玆七地。於彼法忍明相現前。未為真得。如觀經疏。以無生即屬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也。故知無生。聖且難之。況凡輩乎。
【演】淨無量身口意者。七地菩薩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贊。常善修行故。
意略同此者。天台教云。初住即得無生。清涼云。初地已去。但得無生法忍明相現前。未為真得。則天台說初住得者。亦得無生法忍光明也。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者。了別名識。指第六言。籌量名意。指第七言。集起名心。指第八言。然第八中有業轉現三相。今所離者。乃是現相。即楞伽所謂現識也。分別者。此六七八雖麤細不同。俱各有種種分別。今至八地。一切皆離也。
【疏】彌遠者。厭生為患。亟欲滅生以歸於無。而滅非真滅。祇益劬勞。終成輪轉。如牛壞車。古有明喻。
【演】滅非真滅者。乃斷滅之滅。非寂滅之滅也。斷滅之滅乃妄滅。寂滅之滅為真滅。楞嚴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也。
終成輪轉者。如無想外道。五百劫定力已過。中有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落地獄。輪轉諸趣也。 如牛壞車者。牛以牽車為苦。倒壞其車。主人復造。如人厭身為苦。速滅其身。不知此身雖滅。復受餘身。
【疏】今專念佛。發願往生。生彼國已。華開見佛。識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礙。所謂熾然求生。而不乖於無生之理。終日生而未嘗生者。乃所以為真無生也。有生而悟無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屬凡夫。而因生無生。故云即凡成聖。就路還家。潛超密度。難思難議。故云通玄。倏爾轉移。如平地升遷。白衣驟貴。故云換骨。捨秘訣而耕空言棄神丹而服狂藥。豈不大可哀哉。
【演】求生而不乖無生者。證道歌云。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升仙。如許仙。拔宅飛昇。蕭史。乘鸞羽化。
驟貴。如虞舜。發於畎畝。膠鬲。舉於魚塭。捨秘訣而耕空言。謂不念彌陀。為尋文索義之教。棄神丹而服狂藥。謂不求淨土。為捕風捉影之禪。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