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二藏教等攝三  初藏攝。二教攝。三分攝
 
初藏攝
 
已知佛說此經。有如是因。未知此經藏教分中。各何攝屬。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一脩多羅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今此經者。是脩多羅攝。諸經亦有互相攝者。今非彼故。
 
【演】藏教分中者。藏有含攝義。謂含攝一切所應知義故。教有開示義。謂開示眾生令得正見故。分有分劑義。謂分劑頭數。各各不同故。 各何攝屬者。言藏教分三種。各有不同。今在藏中是屬何藏。在教中是屬何教。在分中是屬何分也。
 
【疏】梵語脩多羅。此云契經。名為經藏。解見後釋題中。
 
【演】此云契經者。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群生之機。若契理而不契機。則法不逗機。是閒言語非經也。契機而不契理。如樵歌牧唱。治世語言。不詮妙理亦非經也。
 
【疏】毗奈耶。此云調伏。即律藏。
 
【演】調伏者。謂調煉三業。制伏過非。使身口意悉歸清淨。
 
【疏】阿毗達磨。此云對法。即論藏。
 
【演】對法者。法有二種。一勝義法。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勝。二法相法。通四聖諦相。即體性相狀也。對亦有二。一者對向。謂向前涅槃。二者對觀。觀前四諦。其能對者。即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
 
【疏】上二俱有多義。非急不引。
 
【演】俱有多義者。契經。或曰線。或曰蓆經井索聖教等。對法。或名伏。能勝伏他論故。或名通。能通釋經文故。調伏。或名尸羅。此云清淨。或名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等。
 
【疏】脩多羅攝者。此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故。互攝者。如華嚴則經攝而兼律論。以十藏等品顯戒律。問明等品顯論議故。梵網則律攝而兼經。以心地品之上。廣談菩薩階位故。餘可例知。此經不兼戒律。亦無論議。自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淨土。故云今非彼也。
 
【演】十藏品顯戒律者。第二戒藏。廣談戒律。始從普饒益戒。終至無毀犯戒。明十種戒律故。
 
問明品顯論議者。十首菩薩互相問答。論量妙理。經中始從文殊。以一心種種差別問。覺首以萬法體虛顯性答。終至覺首復以佛境界問。文殊以生界法界無別答。
 
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今此經者。菩薩藏攝。亦有互攝。今非彼故。
 
【演】菩薩藏。是大乘法。如華嚴法華所說等。聲聞藏。是小乘法。如四阿含所說等。
 
【疏】菩薩聲聞。詳見後釋文中。藏分二者。以經有大乘小乘。故二藏分攝。若約人有三乘。亦合分三。以緣覺人多不藉教。攝歸聲聞。故止二藏。
 
【演】緣覺人不藉教者。緣覺有二。一緣覺。出有佛世。稟如來十二因緣而得覺悟。二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緣悟道。所謂觀物變。而悟非常。靚秋零而入真道。今之所指乃獨覺也。
 
【疏】今菩薩藏攝者。此經演說大乘。如依正莊嚴。信願往生等。皆自利利他菩薩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之道故。
 
【演】自利利他者。始為眾生求生淨土。終以證忍還來度生故。
 
【疏】互攝者。如華嚴菩薩藏攝。亦通聲聞。以能包含無量乘故。今經二乘種不生。故云非彼。
 
【演】華嚴包無量乘者。清涼序云。若乃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是也。蓋以華嚴如大海。諸經如百川。華嚴如天子。諸經如侯王。無不攝故。二乘種不生者。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疏】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下釋文中當辯。
 
【演】暫有終無者。小乘臨終。回心向大得生淨土。以二乘根熟故。聞水鳥樹林。說無常苦空等法。順其夙習暫證小果。而心則已入大乘也。
 
【疏】又問。厭苦趨樂。似專自利。何名菩薩。答。求生淨土。正為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是菩薩行。非聲聞道。如天台十疑論中說。
 
二教攝
 
教者。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後二教。
 
【演】判教。謂判釋東流。一代時教。亦頗有不同。如劉乩二教。南中三教。天台四教等。今不依彼。乃依賢首所判五教也。但說偏空曰小。初示衍門為始。終歸一實為終。一念不生全體現。故謂之頓。重重法界總圓融。故謂之圓。
 
【疏】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
 
【演】人空即前蘊中無我。法空即前蘊亦是空。 縱少說法空者。如經云。無誰老死。無是老死。上句人空。下句即法空也。又曰諸法無有我。亦復無我所。人法亦然。六識三毒等者。小乘不信有八識。獨有六識。三毒為能熏。六識為所熏。三毒熏六識。流轉生死。為染根本。三毒不熏六識。以戒定慧熏六識。即證涅槃為淨根本也。 未盡法源者。尚未窮七識。況八識真如耶。
 
【疏】二。大乘始教。繇第二時。但明於空。第三時定說三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復名分教。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以依生滅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
 
【演】由第二時。但明於空者。法相宗中。以佛初於鹿苑轉四諦法輪。說諸法為有。為初時。第二時中。依遍計所執。說諸法皆空。即諸部般若之一分是。然依他圓成猶未說有。為二時。第三時。具說遍計性空。依圓是有。契合中道。方為了義。今賢首。合彼二三兩時為始教。以第二時。但明於空。空是大乘初門。第三時。定說三乘隱於一極。皆非至極。故總為始也。 廣談法相者。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 其所云性。亦是相數者。以六無為是性。既有六種。亦是相數也。 依生滅八識者。法相宗中。真如凝然不動。不許隨緣。以依生滅八識建立諸法。如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是也。界為因義。即第八識種子。
 
【疏】三。大乘終教。繇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稱理故。復名實教。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以依如來藏八識。隨緣成立諸義類故。
 
【演】中道妙有者。真空妙有。二而不二。空即有故。定性聲聞得成佛。有即空故。定性闡提亦得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者。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方為盡理也。其所云相亦會歸性者。如云。三世五陰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如來藏即自性清淨心。八識即黎耶體。依如來藏八識者。謂非生滅八識。乃依不生滅心之八識也。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是也。 隨緣謂真如隨緣。如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成立者。謂此識之中。以不覺熏本覺故。生諸染法。流轉生死。以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反流出纏。成於始覺。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染淨諸法。而一切諸法。仍不離自性。故云隨緣成立諸義類也。
 
【疏】四。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無漸次故。
 
【演】不說法相。唯說真性者。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諸法自相可得等。 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古云。心有也曠劫而墮凡夫。心無也剎那而成正覺。
 
【疏】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
 
【演】統該前四者。前之四教。前淺後深。不該攝故。不圓滿故。 無盡法界者。統惟一真法界。分為事理等四法界。有為無為等五法界。乃至無量法界也。性海圓融等者。性海圓融不礙緣起。法法相即法法相入。如千珠寶網。重重無盡也。以四法界對之。則性海是理法界。緣起是事法界。圓融無礙是事理無礙法界。相即下是事事無礙法界。
 
【疏】以上詳如華嚴玄談中。恐煩不敘。言頓教攝者。如後義理中辯。亦通前後者。通前終教。以一切眾生念佛。定當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故。通後圓教者。亦義理中辯。
 
三分攝
 
分者。十二分教。如脩多羅祇夜等。今此經者。脩多羅。優陀那。二分攝故。
 
【疏】分者。分齊。以一代時教。別其分齊。各有所屬也。祇夜。此云重頌。優陀那。此云無間自說。十二部。恐煩不敘。言二分攝者。一。脩多羅攝。以是契經故。二。優陀那攝。以不待請問。自告身子故。
 
三義理深廣三    初攝頓。二分圓。三旁通
 
初攝頓
 
已知此經攝於頓教。少分屬圓。未知所具義理。當復云何。先明此經攝於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於頓。
 
【演】所具義理當復云何者。以圓頓二字自是名相。而有名必有實。有相必有體。其中所應知之義。所當證之理。尚未細明。故云當復云何。
 
【疏】正屬頓義者。以博地凡夫。欲登聖地。其事甚難。其道甚遠。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可謂彈指圓成。一生取辦。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不歷階級。非漸教迂迴屈曲之比。故屬頓義。
 
【演】其事甚難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斷難斷之惑。證難證之真。   其道甚遠者。從初發心直至成佛。經五十五真菩提路。如楞嚴中說。又起信云。經一萬劫成就信心。經一僧祇滿足十向。乃至三僧祇滿方得成佛。 彈指圓成者。古云。彈指圓成八萬門。一生取辦僧祇果。
 
或難。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為有念。云何名頓。答。以一心不亂。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演】五法三自性等。出楞伽經。一念不生是心體離念。無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故悉空悉遣。
 
【疏】五法者。謂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
 
【演】名相妄想。攝盡世間法。正智如如。攝盡出世間法。
 
【疏】三自性者。名。相。是妄計性。妄想。是緣起性。正智。如如。是圓成性。
 
【演】名相是妄計性者。妄計。是六七識遍計性。安名執相無有定體。是虛妄計度。故曰妄計。 妄想是緣起性者。妄想指八識自體。此八識仗因託緣而生。故曰緣起。教中云。眼識依九緣生起。耳識依八緣。鼻舌身三識。各依七緣。意識依五緣。七與第八皆四緣生起也。 正智如如是圓成性者。正智即無分別之智。如如即無分別之理。理智不二。乃圓滿成就之性。故曰圓成。
 
【疏】八識者。賴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
 
【演】賴耶此云含藏。以含藏根身器界諸種子故。末那此云傳送。以此識內則依第八以為我體。外則依第六以為我用。自無體用。故曰傳送識。
 
【疏】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
 
【演】人無我法無我者。我見為內屬人。我所見物為外屬法。能性若空。是人無我。所相亦空。是法無我。
 
【疏】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詳見入楞伽諸經。悉空悉遣。所謂身無為。不墯諸數。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頓教之旨也。
 
【演】已上亦皆入五法者。一八識入五法。謂八識自體。入妄想。六識所計屬名相。轉識成智屬正智。所證屬如如。二無我入五法。謂人法二執。屬名相妄想。二無我理屬如如。證二無我之智屬正智。
 
【疏】今言念佛。則所稱佛號屬名。所對彿身屬相。憶念彼佛屬妄想。縱使淨念相繼。入三摩地。亦屬正智如如。而復分別是佛。屬識情。能念所念。屬人法。尚未遣有我。況無我亦遣耶。彼教所空所遣。此皆有之。以其有念。故難非頓。
 
【演】亦屬正智如如下。當配三自性。而文中不言者。以上文三性已入五法中故。若欲配之。則所念之佛屬妄計。能念之心屬緣起。念力成就屬圓成。
 
【疏】正謂無念者。良繇一心不亂。則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安求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然則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
 
【演】不以有心念等者。有心墮妄想乃增益謗。今則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非有也。 無心墮斷滅乃損減謗。今則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惺惺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非無也。 亦有亦無墮相違謗。今則有處全空。空處全有。互奪兩亡。非雙亦也。 非無非有墮戲論謗。今則因有念顯無念。因無念顯有念。互成雙立。非雙非也。 又不以有心念。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也。不以無心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也。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也。不以非有非無心念。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也。 更有何念者。四句既離。百非亦絕也。 念而無念是名一心者。云念則非空。云無念則非有。念奪無念。無念奪念。互奪兩亡。則雙遮二邊。因念成無念。因無念又成念。互成雙立。則雙照二邊。以照奪遮。以遮奪照。非遮非照。唯是一心。
 
二分圓
 
分屬圓教者。圓之為義。謂四法界中。前三通於諸教。後一獨擅乎圓。今此經者。圓全攝此。此分攝圓。得圓少分。分屬圓故。
 
【疏】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此三諸教所有。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名為別教一乘。以事理無礙。同頓同終。事事無礙。不同彼二。揀乎同教一乘。故名為別。非藏通別圓之別也。
 
【演】事謂緣起無邊。理謂性海無盡。事理謂圓融無礙。事事謂主伴重重。相即相入。
 
【疏】今謂分攝乎圓者。以華嚴全圓。今得少分。略說有十。
 
【演】華嚴全圓。今得少分者。一無情說法同。二一含無量同。三不動周遍同。四見聞獲益同。五八難頓超同。六出生無盡同。七雙垂兩相同。八教主法身同。九不可思議同。十頓齊佛境同。此十配華嚴十種玄門。可以意得。
 
【疏】一。華嚴器界塵毛。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此則水鳥樹林。咸宣根力覺道諸法門故。二。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此則如大本云。於寶樹中。見十方佛剎。猶如鏡像故。三。華嚴不動寂場。遍周法界。故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此則如大本云。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十方故。
 
【演】如本無差別。即不動寂場。無量無等。謂無量世界。無等世界。即遍周法界也。
 
【疏】四。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淨。乃至耳鼻六根。無不清淨。眾生見佛。亦復如是。以見圓覺佛。聞普門法。神力乃爾。此則阿彌陀佛道場寶樹。見者聞者。六根清淨故。
 
【演】圓覺佛者。謂道窮妙覺。位極於茶。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圓顯十身。富有萬德。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最上最勝究竟覺也。 普門法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華嚴中具無量波羅蜜門。一一門中復出無量法。乃至一一句能充遍法界。一一字能通大涅槃。故曰普門。
 
【疏】五。華嚴八難超十地之階。此則地獄鬼畜。但念佛者。悉往生故。
 
【演】八難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啞。世智辨聰。佛前佛後。北拘盧洲。無想天。以受此果報。不得聖化。故稱為難。此是凡夫住事八難。 又復有餘中。三十心為三惡道。住無我法。名為北洲。地前法愛如長壽天。未有初地十種六相。名諸根不具。地前智淺如世智辨聰。不窮中理。如佛前佛後。此是二乘住理八難。
 
【疏】六。華嚴一即一切。故如來能於一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出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此則如大本云。彼國無量寶華。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普為十方說一切法故。七。華嚴舍那釋迦。雙垂兩相。此則如觀經云。阿彌陀佛現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而又見丈六之身。於池水上故。
 
【演】舍那釋迦雙垂兩相者。兩相。謂千丈圓滿報身。與丈六老比丘相。雙垂。即二始同時。不動寂場而游鹿苑也。
 
【疏】八。華嚴以盧舍那佛為教主。此則如清涼云。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故。九。華嚴名大不思議。淨名諸經名小不思議。此則亦名不可思議功德故。
 
【演】淨名名小不思議者。如借座鐙王。請飯香土。室包乾象。手擲大千。及菩薩種種不思議解脫。皆不可思議也。
 
【疏】十。華嚴為教。即凡夫心。便成諸佛不動智。此則不越稱名 佛現前故。是則齊等淨名諸經。同為華嚴流類。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以少分義。故名分圓也。
 
【演】不動智。謂不生不滅心。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同為華嚴流類者。謂華嚴是源。而此則是其流。華嚴是本。而此則是其類。此類字。與聖人之於民亦類也。類字相似。此流字。與流流入海。流字相似。
 
三旁通二    初觀經。二諸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