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第五會通別時意者。即有其二。一論云。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豈將念佛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處。雖言未證。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問曰。若爾者。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亦應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別。答曰。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果。經中稱佛為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稱佛之人。但使稱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攝。故言已竟。
 
二論中說云。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錢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聲稱佛亦復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佛直為當來凡夫。欲令捨惡稱佛。誑言□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何故阿彌陀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言護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稱佛之名也。今既有斯聖教以為明證。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苦哉奈劇能出如此不忍之言。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
 
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發願不論有行。問曰。何故不論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論。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問曰。願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聞他說言西方快樂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導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懷疑。要引聖教來明。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
 
第六會通二乘種不生義者。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斯乃過現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剋體而論。眾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
 
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為通釋。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闚。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經以為明證。何者。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并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問曰。若言凡夫小聖得生者。何故天親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今彼國中現有二乘。如斯論教若為消釋。答曰。子但誦其文不闚理。況加以封拙懷迷無由啟悟。今引佛教以為明證。卻汝疑情。何者。即觀經下輩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眾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如此愚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阿彌陀佛。當稱佛時。化佛菩薩現在其前。金光華蓋迎還彼土。華開已後觀音為說大乘。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問曰。種之與心有何差別。答曰。但以取便而言。義無差別。當華開之時。此人身器清淨正堪聞法。亦不簡大小。但使得聞即便生信。是以觀音不為說小。先為說大。聞大歡喜即發無上道心。即名大乘種生。亦名大乘心生。又當華開時。觀音先為說小乘者。聞小生信。即名二乘種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爾。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發心。正由聞大即大乘種生。由不聞小故。所以二乘種不生。凡言種者即是其心也。上來解二乘種不生義竟。
 
女人及根缺義者。彼無故可知。又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小果。證已即轉向大。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前解就不定之始。後解就小果之終也。應知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者。問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審。何時得忍。出在何文。答曰。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經云。佛告韋提。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應時得見。接足作禮。歡喜讚歎即得無生法忍。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說言。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非是光臺中見國時得也。問曰。上文中說言。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此之一義云何通釋。答曰。如此義者但是世尊酬前別請舉勸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說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也。欲使眾生於此觀門一一得成。見彼妙事心歡喜故即得無生。斯乃直是如來慈哀末代舉勸勵修。欲令積學之者無遺聖力冥加現益故也
 
證曰。掌握機糸十有三結。條條順理以應玄門訖。此義周三呈前證者矣。上來雖有七段不同。總是文前玄義。料簡經論相違妨難。一一引教證明。欲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應知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觀經序分義卷第二
 
△從此以下就文料簡。略作五門明義。
 
一從如是我聞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見極樂世界已來明其序分。
 
二從日觀初句佛告韋提汝及眾生下至下品下生已來明正宗分。
 
三從說是語時下至諸天發心已來正明得益分。
 
四從阿難白佛下至韋提等歡喜已來明流通分。此之四義佛在王宮一會正說。
 
五從阿難為耆闍大眾傳說復是一會。亦有三分。一從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已來明其序分。二從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已來明正宗分。三從一切大眾歡喜奉行已來明流通分。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次明正宗。為說既周。欲以所說傳持末代歎勝勸學。後明流通。上來雖有五義不同。略料簡序正流通義竟
 
△又就前序中復分為二。一從如是我聞一句名為證信序。二從一時下至云何見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發起序。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