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四結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是利者。指上見佛往生。此言者。見斯大利。故說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願往者。則孤佛說。是為第二重勸。
 
【鈔】無利益語。佛所不談。持名即得往生。於諸眾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良繇己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國已。聞法得道。還能廣度無量眾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勸者。初言眾生聞者。止是得聞彼國莊嚴勝妙。故起願樂。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繇。言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故云二勸。
 
【疏】又言利者。反顯不願往生之害。示欣厭也。
 
【鈔】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脫。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諸樂。害即眾苦。故當欣厭。
 
【演】指掌者。論語云。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註云。言易見也。
 
【疏】又我說者。正明無問自說故。
 
【鈔】見斯大利。急為指陳。恐諸眾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問也。
 
【疏】稱理。則自性具足。是利義。
 
【鈔】試觀自性。欠少何事。靈知體上。彌陀聖眾終日現前。常寂光中。極樂淨邦無時不往。奈何佛見是利。眾生若盲。佛說是利。眾生若聾。雖是勞他金口宣揚。須是一回親見始得。
 
【演】靈知體上。彌陀聖眾終日現前者。自性寂即無量壽。自性照即無量光。慈即觀音。智即勢至等。
 
常寂光中無時不往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三德祕藏。行住坐臥不相離故。奈何下結勸。
 
三交引佛言令斷疑惑二  初明佛同讚。二釋經應讚。
 
初明佛同讚二  初本佛讚。二他佛讚。
 
初本佛讚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獨我見是利而說此言。亦十方諸佛同見是利而說此言也。讚者。稱讚。歎者。感歎。不可思議者。上言我見是利。今極言其利非尋常之利也。文有三轉。一。非無益。故云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云功德之利。三。非但功德之利。故云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以是讚歎。非偶然故。
 
【鈔】稱讚者。稱揚讚美彼佛廣大功德。令人歸信也。感歎者。感激歎息。此法人天希有。歷劫難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聞。悲者。悲其聞之晚也。不可思議。是此經原名。義見前序。經名不可思議者。正以阿彌陀佛。有此不可思議大功德也。
 
【演】人天希有歷劫難逢者。佛未出世。人間止有輪王說十善法。天上止有帝釋說出欲論等。皆有為因果。不出輪迴。縱佛出世。亦先說人天小教。直至方等時。方有此超生死。出輪迴之妙法。故經云。諸佛出於世。懸遠值遇難。假使出於世。說是法亦難等。
 
【鈔】文有三轉者。利中多含。展轉深廣。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間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間因故。是名大利。三。不思議功德者。出世間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蓋功德雖勝事福。於中復分勝劣。有可思議。有不可思議。今是不可思議之功德也。故大利中。復稱大利。
 
【演】出世間因。指小乘四諦十二因緣法。此法能超三界。不墮輪迴。但依事識修行。心外見法。不悟唯心。故猶可思議也。又通教無生四諦。別教無量四諦法。此法能超二乘。不墮偏空。但道後方證。因果不融。淨土則理外修成。萬法乃不由心具。雖塵劫修道。廣游佛剎。指彼淨土。但是體外方便。未為了義。故猶可思可議也。
 
出世間上上因者。以迴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匪逃乎剎那際內。是十方淨穢。卷懷同在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法界。苟或事理攸隔。淨穢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於寶土。二乘賢輩。回心即達於金池也哉。是則大乘中大乘。了義中了義。佛法之妙。過此以往。不知所裁。是不思議功德。出世間上上因也。
 
【疏】不可思議。如聲王中說。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不可思議。若能信如是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議。
 
【鈔】此分為四。一是施法廣大功德。謂無量壽。無量光。三寶道品種種等。
 
【演】無量壽。無量光。三寶道品種種等。此指所施之法也。此法或出音敷演。或現相指陳。以彼土眾生。六根清淨。得大總持。六塵皆說。六根皆聞。法法頭頭。無非妙法故。
 
【鈔】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謂水鳥樹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眾生皆具相好神變等。
 
【演】水鳥樹林下四句。此彌陀神變也。眾生皆具相好神變等。此眾生神變也。以彼國種種妙用。雖彌陀神變所成。若眾生不得神變。不能受用。經云。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是也。
 
【鈔】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謂難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無量善根等。
 
【演】難信之法三句。經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般若云。若人一念生淨信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等。
 
【鈔】四是果報難勝功德。謂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會。即得不退轉地。畢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議。如金剛般若云。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謂同居即寂光。正謂應身即法身。因謂七日功成。果謂一生不退。亦復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議也。昔英法師。於東都講華嚴經四十遍。因入綽禪師淨業道場。深入三昧。歎曰。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議。
 
【演】同居即寂光者。在下品往生。但見同居。圓心大士。即是寂光。池閣蓮花無非般若。欄網行樹盡是真如。所謂道人緣慮盡。觸目是心光也。
 
應身即法身者。在中下往生。但見應身。圓心大士。即見法身。一一光明俱是三德祕藏。一一相好何非圓極一心。所謂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
 
空尋文疏勞身心者。四十二章經云。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永嘉云。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是也。
 
【疏】稱理。則自性離心言相。是不可思議功德義。
 
【演】自性離心言相者。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也。
 
【鈔】起信論云。是心從本以來。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是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滯句者迷。承言者喪。然則當如之何。縱饒緘口忘機。依然墮落無記。是之謂不可思議。
 
【演】無記者。冥冥昏住。於善不善無所記別。曰無記。今緘口忘機。正是無所分別。故落無記。是思之不得。議之不得。不思不議。亦復不得。是真不可思議也。古云。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造。不可以語默通。其斯之謂與。
 
二他佛讚六    初東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東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東方亦有阿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疏】引諸佛讚者。見此淨土法門。乃千佛萬佛。無量諸佛。異口同音之所讚歎。當諦信勿疑也。唐譯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東方者。舉方常法。亦以東表智故。
 
【鈔】十方者。奘師譯有四隅。則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攝隅。故文省也。舉方常法者。經中凡舉十方。每先東為首。東者。於時為春。萬物生長。有智慧義。以智者。萬法之先導。故首舉東方。即舍利文殊首眾意也。
 
【疏】舉六方者。釋迦處中故。
 
【鈔】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獨不舉。蓋釋迦處娑婆世界。以本所居為中。前之後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 鞞者。此云不動。法身不動故。一云。不為二邊之所動故。
 
【鈔】法身者。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妙覺地無所增。無明地無所減。湛然常住。如如不動故。
 
【演】不生不滅者。本無有生。焉得有滅。無去無來者。無所從來。何所至去。無增無減者。果佛圓明之體。即眾生性德之佛故。湛然常住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如如不動者。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得不動空有等法故。
 
【鈔】二邊者。有無也。有不能使之著相。無不能使之落空。不斷不常。二不動故。
 
【演】有無斷常。皆是妄心計度。若離妄心。自無一切法差別之相也。
 
【鈔】問。東屬春生。於卦為震。震者。動也。云何佛號不動。答。以是即動即靜。應萬變而常寂。故云不動。華嚴以東方為不動智。正此意也。
 
【演】東屬春生。於卦為震者。易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又曰震為雷。其究為健。又曰震。動也。
 
即動即靜。應萬變而常寂者。不遷論云。不釋動以求靜。即求靜於諸動。是故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也。
 
【疏】須彌相者。佛相無盡。如須彌故。
 
【鈔】須彌。此云妙高。眾寶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無不具足。是之謂妙。人天二乘。及諸菩薩。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謂高。
 
【演】百福所成者。世尊因地修行百福。果位感一種相好。修無量福。感無量相好。百福者。如大千眾生悉瞽不見。悉皆醫治復明。乃稱一福也。
 
【疏】大須彌者。佛德高廣。如大須彌故。一云佛名大於須彌。如維摩中說。
 
【鈔】須彌高廣。超於七金。以對七金。名之為大。佛德高廣。無以為比。如大須彌也。佛名者。維摩經云。名稱高遠。踰於須彌。則謂大過於須彌也。
 
【演】七金者。一持雙。二持軸。三擔木。四善見。五馬耳。六象鼻。七魚嘴。皆有金色光明。七重環遶須彌山外。高廣形量。次第減半。如須彌高八萬四千由旬。持雙即四萬二千由旬。是也。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者。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者。今兼二者。豎出三土。橫遍沙界。仰之彌高。望之彌遠。法界眾生莫不瞻仰也。
 
【疏】須彌光者。佛光廣照。猶如須彌。瑛蔽眾生故。
 
【演】佛光廣照。兼身智二光。智光者。如經云。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身光者。如光明覺品。放光照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不可窮盡等。
 
【鈔】光有二義。一者須彌寶成。寶能發光。如佛淨極光通故。二者須彌體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無量故。
 
【演】淨極光通者。無明蕩盡。般若圓彰故。此即智光。光明無量即身光。
 
【疏】妙音者。法音圓妙。說法稱機故。
 
【鈔】圓妙者。如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云。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難悉舉。且舉五佛。以等攝之。恆河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鈔】恆河在西域無熱池側。香山頂上。有無熱惱池。流出四河。恆河在南。廣四十里。沙逐水流。至為微細。佛近彼河說法。故凡言多。常取為喻。明東方多佛。如恆河中所有沙數也。若據法華一塵一劫之喻。則恆河者猶為至少。今舉恆沙。意實無盡故。大本云。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加來。皆共讚歎阿彌陀佛所有功德。則恆沙未足以盡之也。
 
【疏】以上佛名。靈芝云。相傳不釋。亦有釋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願等。亦無礙故。
 
【鈔】不釋者。以佛具萬德。不可以一德稱故。亦有釋者。以佛德融通無盡。亦可以一攝萬。偏舉一德。即備眾德故。故舉因則該果海。舉果則徹因源。無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無有行非願趣。願不行成。如堯仁舜孝。禹儉湯寬。亦互具故。
 
【演】舉因該果二句。因不該果。果不徹因者。權乘因果也。非一乘因果也。一乘因者。諸法實相是。一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
 
智而不悲二句。智而不悲。小乘偏之智。悲而不智。凡夫愛見之悲。非大乘。一切種智。即悲之智。無緣之悲。即智之悲也。
 
行非願起二句。行非願起。偽行也。願不行成。虛願也。非菩薩無作妙行。稱性之願也。
 
堯仁者。通鑑云。堯仁如天。舜孝者。舜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禹儉者。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湯寬者。伊尹贊湯曰。代虐以寬。
 
【疏】稱理。則自性智慧不可盡。是東方恆沙佛義。
 
【鈔】東方義見前解。有形之物可盡。智慧不可盡。外求智慧可盡。自性智慧不可盡。曰恆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演】外求智慧可盡二句。古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是也。又香嚴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而死於父母未生前句下。及聞擊竹。方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