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如是我聞
 
初言證信者即有二義。一謂如是二字即總標教主。能說之人。二謂我聞兩字即別指阿難。能聽之人。故言如是我聞。此即雙釋二意也。
 
又言如是者即指法定散兩門也。是即定辭。機行必益。此明如來所說言無錯謬故名如是。
 
又言如者如眾生意也。隨心所樂佛即度之。機教相應復稱為是。故言如是。
 
又言如是者。欲明如來所說。說漸如漸。說頓如頓。說相如相。說空如空。說人法如人法。說天法如天法。說小如小。說大如大。說凡如凡。說聖如聖。說因如因。說果如果。說苦如苦。說樂如樂。說遠如遠。說近如近。說同如同。說別如別。說淨如淨。說穢如穢。說一切諸法千差萬別。如來觀知歷歷了然。隨心起行。各益不同。業果法然眾無錯失。又稱為是。故言如是。
 
言我聞者。欲明阿難是佛侍者。常隨佛後多聞廣識。身臨座下能聽能持教旨親承。表無傳說之錯。故曰我聞也。又言證信者。欲明阿難稟承佛教傳持末代。為對眾生故如是觀法我從佛聞。證誠可信。故名證信序。此就阿難解也
 
△二就發起序中細分為七。
 
初從一時佛在下至法王子而為上首已來明化前序。
 
二從王舍大城下至顏色和悅已來正明發起序禁父之緣。
 
三從時阿闍世下至不令復出已來明禁母緣。
 
四從時韋提希被幽閉下至共為眷屬已來明厭苦緣。
 
五從唯願為我廣說下至教我正受已來明其欣淨緣。
 
六從爾時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淨業正因已來明散善顯行緣。
 
七從佛告阿難等諦聽下至云何得見極樂國土已來正明定善示觀緣。
 
上來雖有七段不同。廣料簡發起序竟。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初解化前序者。就此序中即有其四。初言一時者正明起化之時。佛將說法。先託於時處。但以眾生開悟必藉因緣。化主臨機待於時處。又言一時者。或就日夜十二時。年月四時等。此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
 
言處者隨彼所宜如來說法。或在山林處。或在王宮聚落處。或在曠野塚間處。或在多少人天處。或在聲聞菩薩處。或在八部人天王等處。或在純凡若多一二處。或在純聖若多一二處。隨其時處如來觀知不增不減。隨緣授法各益所資。斯乃洪鐘雖響必待扣而方鳴。大聖垂慈必待請而當說。故名一時也。
 
又一時者。阿闍世正起逆時。佛在何處。當此一時。如來獨與二眾在彼耆闍。此即以下形上意也。故曰一時。又言一時者。佛與二眾於一時中在彼耆闍。即聞阿闍世起此惡逆因緣。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時。
 
二言佛者。此即標定化主。簡異餘佛獨顯釋迦意也。三從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來遊化之處。即有其二。一遊王城聚落。為化在俗之眾。二遊耆山等處。為化出家之眾。又在家者。貪求五欲相續是常。縱發清心猶如畫水。但以隨緣普益不捨大悲。道俗形殊無由共住。此名境界住也。又出家者。亡身捨命斷欲歸真。心若金剛等同圓鏡。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絕離囂塵。此德無由可證。此名依止住也。
 
四從與大比丘眾下至而為上首已來明佛徒眾。就此眾中即分為二。一者聲聞眾。二者菩薩眾。就聲聞眾中即有其九。初言與者。佛身兼眾故名為與。二者總大。三者相大。四者眾大。五者耆年大。六者數大。七者尊宿大。八者內有實德大。九者果證大。
 
問曰。一切經首皆有此等聲聞以為猶置。有何所以。答曰。此有別意。云何別意。此等聲聞多是外道。如賢愚經說。優樓頻羸迦葉領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總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羅漢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連弟子。共領一處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眾合為一處。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問曰。此眾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總標。答曰。如經中說。此諸外道常隨世尊不相捨離。然結集之家簡取外德。故有異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
 
又問曰。未審。此等外道常隨佛後。有何意也。答曰。解有二義。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就佛解者。此諸外道邪風久扇。非是一生。雖入真門氣習由在。故使如來知覺不令外化。畏損眾生正見根芽。惡業增長此世後生不收果實。為此因緣攝令自近不聽外益。此即就佛解竟。次就外道解者。迦葉等意自唯曠劫久沈生死。修還六道。苦不可言。愚癡惡見封執邪風。不值明師永流於苦海。但以宿緣有遇得會慈尊。法澤無私我曹蒙潤。尋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極惘然。致使親事靈儀無由暫替。此即就外道解竟。
 
又問曰。此等尊宿云何名眾所知識。答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一切凡聖知彼內德過人。識其外相殊異。故名眾所知識。上來雖有九句不同。解聲聞眾竟。
 
次解菩薩眾。就此眾中即有其七。一者標相。二者標數。三者標位。四者標果。五者標德。六者別顯文殊高德之位。七者總結。又此等菩薩具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化成等覺。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隨緣開示即轉法輪。扣法鼓執法劍。震法雷雨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愍傷眾生未曾慢恣。得平等法具足無量百千三昧。於一念頃無不周遍。荷負群生愛之如子。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開朗不可思議。雖有七句不同。解菩薩眾訖。
 
上來雖有二眾不同。廣明化前序竟。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麥少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麥少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二就禁父緣中即有其七。一從爾時王舍大城以下總明起化處。此明往古百姓但城中造舍。即為天火所燒。若是王家舍宅悉無火近。後時百姓共奏於王。臣等造宅數為天火所燒。但是王舍悉無火近。不知有何所以。王告奏人。自今以後卿等造宅之時。但言我今為王造舍。奏人等各奉王敕。歸還造舍更不被燒。因此相傳故名王舍。言大城者。此城極大居民九億。故□王舍大城也。言起化處者即有其二。一謂闍王起惡。即有禁父母之緣。因禁則厭此娑婆。願託無憂之世界。二則如來赴請。光變為臺影現靈儀。夫人即求生安樂。又傾心請行。佛開三福之因。正觀即是定門。更顯九章之益。為此因緣。故名起化處也。
 
二從有一太子下至惡友之教已來正明闍王怳忽之間信受惡人所誤。言太子者彰其位也。言阿闍世者顯其名也。又阿闍世者乃是西國正音。此地往翻名未生怨亦名折指。問曰。何故名未生怨及名折指也。答曰。此皆舉昔日因緣故有此名。言因緣者。元本父王。無有子息。處處求神竟不能得。忽有相師而奏王言。臣知山中有一仙人。不久捨壽。命終已後必當與王作子。王聞歡喜。此人何時捨命。相師答王。更經三年始可命終。王言。我今年老。國無繼祀。更滿三年何由可待。王即遣使入山往請仙人曰。大王無子。闕無紹繼。處處求神困不能得。乃有相師瞻見大仙。不久捨命與王作子。請願大仙垂恩早赴。使人受教入山。到仙人所具說王請因緣。仙人報使者言。我更經三年始可命終。王敕即赴者是事不可。使奉仙教還報大王具述仙意。王曰。我是一國之主。所有人物皆歸屬我。今故以禮相屈。乃不承我意。王更敕使者。卿往重請。請若不得。當即殺之。既命終已。可不與我作子也。使人受敕至仙人所。具□王意。仙人雖聞使說。意亦不受。使人奉敕即欲殺之。仙人曰。卿當語王。我命未盡。王以心口遣人殺我。我若與王作兒者。還以心口遣人殺王。仙人□此語已即受死既死已即託王宮受生。當其日夜夫人即覺有身。王聞歡喜。天明即喚相師以觀夫人。是男是女。相師觀已而報王言。是兒非女。此兒於王有損。王曰。我之國土皆捨屬之縱有所損。吾亦無畏。王聞此語憂喜交懷。王白夫人言。吾共夫人私自平章。相師□兒於吾有損。夫人待生之日。在高樓上。當天井中生之。勿令人承接。落在於地。豈容不死也。吾亦無憂。聲亦不露。夫人即可王之計。及其生時一如前法。生已墮地。命便不斷。唯損手小指。因即外人同唱言折指太子也。
 
言未生怨者。此因提婆達多起惡妒之心故。對彼太子顯發昔日惡緣。云何妒心而起惡緣。提婆惡性為人匈猛。雖復出家恒常妒佛名聞利養。然父王是佛檀越。於一時中多將供養奉上如來。謂金銀七寶。名衣上服。百味果食等。一一色色皆五百車。香華伎樂。百千萬眾讚歎圍遶。送向佛會施佛及僧。時調達見已妒心更盛。即向舍利弗所求學身通。尊者語言。人者且學四念處。不須學身通也。既請不遂心。更向餘尊者邊求。乃至五百弟子等悉無人教。皆遣學四念處。請不得已。遂向阿難邊學。語阿難言。汝是我弟。我欲學通。一一次第教我。然阿難雖得初果未證他心。不知阿兄私密學通欲於佛所起於惡計。阿難遂即喚向靜處次第教之。跏趺正坐先教將心舉身似動想。去地一分一寸想。一尺一丈想。至舍作空無礙想。直過上空中想。還攝心下至本坐處想。次將身舉心。初時去地一分一寸等亦如前法。以身舉心。以心舉身。亦隨既至上空已。還攝取身下至本坐處。次想身心合舉。還同前法一分一寸等周而復始。次想身心入一切質礙色境中。作不質礙想。次想一切山河大地等色入自身中。如空無礙不見色相。次想自身或大遍滿虛空。坐臥自在。或坐或臥。以手捉動日月。或作小身入微塵中。一切皆作無礙想。阿難如是次第教已。時調達既受得法已。即別向靜處。七日七夜一心專注即得身通。一切自在皆得成就。既得通已。即向太子殿前。在於空中現大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左邊出水右邊出火。或現大身或現小身。或坐臥空中。隨意自在。太子見已問左右曰。此是何人。左右答太子言。此是尊者提婆。太子聞已心大歡喜。遂即舉手喚言。尊者何不下來。提婆既見喚已。即化作嬰兒直向太子膝上。太子即抱鳴口弄之。又唾口中。嬰兒遂咽之。須臾還復本身。太子既見提婆種種神變。轉加敬重。既見太子心敬重已即說父王供養因緣。色別五百乘車載向佛所奉佛及僧。太子聞已即語尊者。弟子亦能備具色各五百車。供養尊者及施眾僧。可不如彼也。提婆言。太子此意大善。自此已後大得供養心轉高慢。譬如以杖打惡狗鼻轉增狗惡。此亦如是。太子今將利養之杖打提婆貪心狗鼻。轉加惡盛。因此破僧。改佛法戒教戒不同。待佛普為凡聖大眾說法之時即來會中。從佛索於徒眾。并諸法藏盡付屬我。世尊年將老邁。宜可就靜內自將養。一切大眾聞提婆此語。愕爾迭互相看甚生驚怪。爾時世尊即對大眾語提婆言。舍利目連等即大法將我尚不將佛法付屬。況汝癡人食唾者乎。時提婆聞佛對眾毀辱。由如毒箭入心。更發癡狂之意。藉此因緣即向太子所。共論惡計。太子既見尊者敬心承問言。尊者今日顏色憔悴不同往昔。提婆答曰。我今憔悴正為太子也。太子敬問。尊者為我有何意也。提婆即答云。太子知不。世尊年老無所堪任。當可除之我自作佛。父王年老亦可除之太子自坐正位。新王新佛治化。豈不樂乎。太子聞之極大瞋怒。勿作是說。又言。太子莫瞋。父王於太子全無恩德。初欲生太子時。父王即遣夫人在百尺樓上當天井中生即望墮地令死。正以太子福力故命根不斷。但損小指。若不信者自看小指。足以為驗。太子既聞此語。更重審言。實爾已不。提婆答言。此若不實。我可故來作漫語也。因此語已遂即信用提婆惡見之計。故□隨順調達惡友之教也。
 
三從收執父王下至一不得往已來正明父王為子幽禁。此明闍世取提婆之惡計頓捨父子之情。非直失於罔極之恩。逆響因茲滿路。忽掩王身曰收。既得不捨曰執。故名收執也。言父者別顯親之極也。王者彰其位也。頻婆者彰其名也。言幽閉七重室內者。所為既重。事亦非輕。不可淺禁人間全無守護。但以王之宮閤理絕外人。唯有群臣則久來承奉。若不嚴制恐有情通。故使內外絕交。閉在七重之內也。
 
四從國大夫人下至密以上王已來正明夫人密奉王食。言國大夫人者此明最大也。言夫人者標其位也。言韋提者彰其名也。言恭敬大王者。此明夫人既見王身被禁。門戶極難音信不通。恐絕王身命。遂即香湯滲浴令身清淨。即取酥蜜先塗其身。後取乾□始安酥蜜之上。即著淨衣覆之在外衣上始著瓔珞。如常服法。令外人不怪。又取瓔珞孔一頭以蠟塞之。一頭孔中盛蒲桃漿。滿已還塞。但是瓔珞。悉皆如此。莊嚴既竟。徐步入宮與王相見。
 
問曰。諸臣奉敕不許見王。未審。夫人門家不制放令得入者有何意也。答曰。諸臣身異復是外人。恐有情通。致使嚴加重制。又夫人者身是女人。心無異計。與王宿緣業重久近夫妻。別體同心。致使人無外慮。是以得入與王相見。
 
五從爾時大王食□下至授我八戒已來正明父王因禁請法。此明夫人既見王已。即刮取身上酥□。團授與王。王得即食。食□既竟。即於宮內夫人求得淨水。與王漱口。淨口已竟。不可虛引時。朝心無所寄。是以虔恭合掌。迴面向於耆闍。致敬如來。請求加護。此明身業敬。亦通有意業也。而作是言已下正明口業請。亦通有意業也。
 
言大目連是吾親友者。有其二意。但目連在俗是王別親。既得出家即是門師。往來宮閤都無障礙。然在俗為親。出家名友。故名親友也。言願興慈悲授我八戒者。此明父王敬法情深。重人過己。若未逢幽難。奉請佛僧不足為難。今既被囚。無由致屈。是以但請目連受於八戒也。
 
問曰。父王遙敬先禮世尊。及其受戒即請目連。有何意也。答曰。凡聖極尊無過於佛。傾心發願即先禮大師。戒是小緣。是以唯請目連來授。然王意者貴存得戒。即是義周。何勞迂屈世尊也。
 
問曰。如來戒法乃有無量。父王唯請八戒。不請餘也。答曰。餘戒稍寬。時節長遠。恐畏中間失念流轉生死。其八戒者如餘佛經說。在家人持出家戒。此戒持心極細極急。何意然者。但時節稍促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捨。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細。如戒文中具顯云。佛子。從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諸佛不殺生。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二又云。佛子。從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諸佛不偷盜。不行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得脂粉塗身。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觀聽。不得上高廣大床。此上八是戒非齋。不得過中食。此一是齋非戒。此等諸戒皆引諸佛為證。何以故。唯佛與佛正習俱盡。除佛已還惡習等由在。是故不引為證也。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極是細急。又此戒佛說有八種勝法。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過人天二乘境界。如經廣說。有斯益故致使父王日日受之。
 
六從時大目連下至為王說法已來明其父王因請得蒙聖法。此明目連得他心智遙知父王請意。即發神通。如彈指頃到於王所。又恐人不識神通之相故引快鷹為喻。然目連通力一念之頃遶四天下百千之匝。豈得與鷹為類也。如是比校乃有眾多。不可具引。如賢愚經具說。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者。此明父王延命致使目連數來受戒。
 
問曰。八戒既言勝者。一受即足。何須日日受之。答曰。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刀不厭利。日不厭明。人不厭善。罪不厭除。賢不厭德。佛不厭聖。然王意者既被囚禁更不蒙進止。念念之中畏人喚殺。為此晝夜傾心仰憑八戒。望欲積善增高擬資來業。言世尊亦遣富樓那為王說法者。此明世尊慈悲意重。愍念王身。忽遇囚勞恐生憂悴。然富樓那者於聖弟子中最能說法。善有方便開發人心。為此因緣如來發遣為王說法。以除憂惱。七從如是時間下至顏色和悅已來正明父王因食聞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時奉食以除飢渴。二聖又以戒法內資善開王意。食能延命。戒法養神。失苦亡憂致使顏容和悅也。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明禁父緣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