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前面曾說過,虛空法界皆是我們自性所變之物。現前這個世界,十方諸佛剎土以及西方淨土也無例外,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的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心性迷了以後,迷有深淺之別,遂現九法界。西方有四土,除常寂光土外,每土均有三輩九品,全是帶業往生。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往生。其他諸佛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分的很清,每階層彼此都有隔閡,唯獨西方四土三輩九品沒有障礙,所以古德說一生一切生。大菩薩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同時他也能見到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大眾。西方如此殊勝,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求願往生之心自然生起。信願是往生之關鍵,世人聽了淨宗法門,心亦嚮往而仍不能立志發願求生,實因不自覺悟。真正覺悟的人要知道:第一、人生是苦。佛在大小乘經中已詳細開示,天人樂多苦少,人道幾十年壽命,苦多樂少。從造因上觀察,身口意三業造作,大多數人都是惡多善少,來生果報一定更苦。第二、人生是空。人生如夢如幻,幾十年光景,無論貧富貴賤,到了斷氣時才知道是一場空已非聰明人。晚上睡覺,眼一閉,睡著了,與死有何分別。那件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果然覺悟,能開智慧得大自在,得失之念減輕,損人利己之事自不會作。第三、人生無常。滄海桑田,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時時都在變化,物質環境如此。世人似乎並未覺察,在感受上近乎麻木不仁。第四、人生無我。所有一切罪業皆由我執而生,如真知我身是四大假合,則煩惱至少可以減少一半。
 
佛經說四大,用地、水、火、風為代表,四大是物質。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乃由基本物質所組合。它有四種現象:第一是物質,雖小而有體積。第二它有溫度,帶陽電,稱火大。第三它有濕度,帶陰電,稱水大。第四是動的,非靜止的,稱風大。四大是指基本物質之性質。任何東西均由基本物質組合,聚則成形,散則消滅。例如這隻粉筆由粉末聚合而成,把它碾碎,它就沒有了,只是粉末聚散而已,聚時未生,散時未滅,實為不生不滅,任何物質均如此。人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精神就是心經所說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屬於心理作用,心理念頭生滅無常。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受想行識,這是身心真相,佛經中稱之為「人無我」。換言之、人身為四大、五蘊之假合,無長久之我體,故曰人無我。佛又說「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中本無有我,應知所謂我者即主宰之義,亦存在之義。眾生不覺,於一切法中妄生分別之見,況一切法性本來空寂。金剛經云: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在現生活中要時時體悟其意思與感受,對於厭棄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大的幫助。西方淨土沒有這種現象,第一它沒有苦,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第二不空,真有而且永恆,十方世界剎土是八識的相分,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不同,是心性的相分,是無漏的,是真常的。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要捨須捨得乾淨,如認為捨是什麼事情都不作,專心念佛,就把捨的意義完全弄擰了。凡事皆作,而且作得比別人更積極更圓滿。積功累德,心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佛號外,所有執著牽掛憂慮皆無,這才算捨至究竟。求取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必須極為強烈,只有一個西方世界,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此古德所謂有淨土。妙宗鈔所說「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易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作的,觀無量壽經疏也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作的,註解智者大師的疏。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他修觀想念佛,修十六觀經往生者。四種念佛皆詳載於觀經,以持名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佛菩薩應化世間,所作所為皆可作世人的榜樣。華嚴五十三參各位大善知識在此世界,各行各業,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他們都是佛菩薩再來。鬱香長者每天逛市場,心中如如不動,定慧等修,這是最高級的參禪,初學之人作不到,不如念佛,守著一句佛號,可以不間斷。工作不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如衡州王打鐵,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礙工作。求生淨土乃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在此時代師道無存,全靠認真自修,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雞毛蒜皮。
 
禪宗主張不著相,如不取也不捨,也是著相,著了不取不捨的空相。我們今天說不著相辦不到,真能作到對任何人一律平等對待才行,若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以及批評議論,就不能說不著相。蓮池大師說:執事、如念佛念念相續,可以帶業往生。執理、偏於理論,捨去事修,並未明心見性,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明心見性,談何容易。若執理廢事,理亦不圓。因理事是一,不是二。全事即理,取捨無非法界,此乃真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名號不可思議,淨宗書籍內常常提到名號之重要性而學人每每忽略,不知其真實義。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所作註解中,引用許多隋唐高僧大德的說法,對佛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那一部經第一?各宗派公認華嚴、法華、梵網為一乘大經,但與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第一,因華嚴到最後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卷,華嚴才究竟圓滿。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總結與歸宿。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
 
再深入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分為四十八品,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為全經之中心,四十八願中,古德說以第十八願為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把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明明白白寫出來。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即四十八願,再展開即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展開即華嚴,華嚴再展開即大藏經。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佛四十九年所說法藏之總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等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念到了,名號功德實不可思議。
 
關於觀像念佛,在般舟三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修行方法。另外十六觀經中也講到觀像念佛,但只有第十三條述及,其餘有十二條皆說觀想念佛。前面介紹過觀經的註解有兩種,一個是天台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註的,還有一個是善導大師註的觀經四帖疏。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我都講過。我最得受用的是四帖疏,在古今觀無量壽經註解中推為第一,可與彌陀要解相比,其中許多建議,古德未曾說過。有人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黃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曾經提過,也可以說四帖疏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說法。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用華嚴作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即屬於禮拜。廣修供養即此地所說的供養。五悔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五種方法。除懺悔外,後面的勸請、隨喜、迴向、發願四種都有懺悔的意思,如非真懺悔,這四種方法不會有的,所以均列入懺悔法內。如以十大願王比照觀察,第四懺悔業障屬五悔之第一,隨喜屬五悔之第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屬五悔第二的勸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屬五悔第五的發願,普皆迴向屬五悔第四的迴向。可見普賢自己修的是十大願王,教人修的是念佛法門。此外還有六念,佛在許多經中曾經說過,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前面三種是念三寶。第四是念戒,第六是念天。此二種有密切關係。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佛講天道的狀況,比任何宗教都詳細。不是信了上帝就生天,千萬不要誤會。佛說五戒清淨,來生可得人身,十善業道成就才可以生天。僅修十善只能生欲界以下的天即四王天及忉利天,再往上要修定,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為我們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及經中教誡均在戒的範圍。
 
第五念施。施是布施,其功德使我們斷煩惱。無量煩惱歸納為一○八類,再歸納為二十六個,包括六個根本煩惱與二十個隨煩惱,再歸納之即為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之為貪、瞋、痴三毒,三毒歸總就是一個貪。布施專治慳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是便宜自己,把根本煩惱徹底的拔除。學布施自己有多餘的才願意給人,如有兩個東西,好的留自己用,壞的給人。進一步先把好的給人,壞的留自己用。再進一步,如人家需要,我也需要,我先幫助他,我自己慢慢再說。一般人都顧慮到我的財物若全部施出去,我自己沒有怎麼辦。尤其是時下生活艱難,錢得來不容易。雖然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布施出去,來的更多,我們實在不敢相信。我勸人學佛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人的一生,富貴貧賤,皆有定數,前生作財布施,今生發財。財富是果報,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施是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布施,自然得好果報。佛菩薩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後倒駕慈航來到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布施。中國近代出家人淨土宗印光大師與禪宗虛雲大師,他們一生都作布施,財法無畏布施絲毫不保留,作得圓滿。
 
觀無量壽經特別提到有三種人得生淨土。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足戒行,即淨業三福中第一、二兩條。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即淨業三福中之第三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三種、修行六念,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心清淨與佛本願有感應。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應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持名,助修是十大願王、福慧、六念。處今日之社會,以此種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乃佛教徒之正行。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這段話,意為淨宗許多經論所說的都是綱領原則,細細體察,涵蓋了無量法門,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為殊勝。大師說出這幾句話相當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研究透徹,這些話說不出來,而且也沒有這個膽子說。因此我們想到,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勸我們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之機,指「根機」而言。機有上中下三根不同。例如禪宗六祖大師說的明白,他接引上上根人。神秀接引大乘根性之人。教下如華嚴賢首宗,其對象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經論法門以專度某一類人為對象,唯獨淨土法門對所有不同根性的人皆能接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度之,實在不可思議。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得度,下手非常容易,誰不會念?問題在肯不肯念,願不願念,而其成就又是無比的圓滿,不但一般人不相信,宗門教下的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
 
佛觀察當時眾生善根福德成熟,乃無問自說。所謂善根就是佛說出這個法門,聽者能信能解。所謂福德就是聽了之後能願能行。此法門無人知道,當然沒有人能問。至於宣說的對象特別選出舍利弗,他是智慧第一,沒有智慧絕不相信此法。成佛之機緣成熟,必須有成佛的經典。阿彌陀經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根本,如此說來,我們也有份了。所有一切修行方法中念佛法門乃第一方便,行住坐臥都能修行。如果有人討厭我念,我就默念。不拘形式,什麼場所都能念。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