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二、辨體
 
《解》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讀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佛說此經根據什麼理論與事實說的,要先明瞭,然後才能真正產生信心,依教奉行。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環境。大乘經對我們是如何的重要,不能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明即迷惑,迷必顛倒,以真為假,以邪當正,以惡當善。因而處世待人接物以及思想觀念上均發生錯誤。大乘經指導我們一條正確修行之路是其殊勝處。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這一段話是很難懂,而確是事實真相,簡單扼要的說出來了。實相,哲學家稱之為本體。佛在大乘經中解釋說,從體上講「無相」。宇宙萬法如何生的?世界如何來的?動植物如何有的?都是由一個根源生出來的,這個根源即是本體。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均探討本體問題而未得到結論,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唯識諸說,佛在三千年前已在大乘經中說出來了。佛說萬有的本體是心,天地萬物皆由它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大乘經講的真如本性。楞嚴經阿難找真心找了七個地方,佛皆說不對。這個真心無形象,無色彩,非過現未,非香味觸法。但它是有,不是無。佛法常用一個「空」字形容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講現象,空講本體。空是能變,色是所變。諸位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一定有一個能現夢境的東西,比作心性,夢中現的境界是色相,是由能現的體變現出來的。色相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相是假的會變的,能現相的體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有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我們現在是在迷,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造業受報,感受六道輪迴,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第二念就錯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是妄想執著。如能把一念保持著就成佛了。第一念沒有分別執著,對外面萬法都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真妄、利害,此之謂一真法界。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起來了。譬如我拿著一件東西在手上,你第一眼看見,很清楚,但你第二念想想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旁人給它起的,是假名,叫一張紙,白色的,就是起了分別執著。從此引起貪瞋痴慢。我們不能保持第一念不變,遇到任何境界立刻就迷,而且迷上加迷,輪轉六道,無有出期,此乃佛法的根本理論,不可不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會變,金不會變。相會變,體不會變。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可惜我們的妄念一個接一個,永無休止,因此見到的相是妄相。如果有一天真正得到一心,就真見到實相。實相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佛經中稱為「無生法忍」。
 
我們是用生滅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佛菩薩用不生不滅心,看一切法不生不滅。學佛就是要功夫達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學以此為中心。禪宗稱為禪定,念佛法門稱之為一心,一心就是禪定,也是實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與禪宗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在教學方面,必須建立名相術語,便於使人體悟。名詞是假設的,不可執著。世間法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我們研究心性,談到以上真如本性種種名相,自己不能執著,也不能叫別人執著,佛法修學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此。佛說法四十九年,而在金剛經上說,他一句法也沒說。他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這一點要深深體會,一執著就迷了。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一句話說破了。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佛法沒有別的,只是破執而已。我執破除,證小乘阿羅漢果位,大乘法執破除就圓滿成佛,成佛即破二執而已。我執是煩惱障之根源,破了我執,見思煩惱就斷了,破了見思就出了六道輪迴。法執是無明之根源,破了法執無明就斷了。大小乘經典均為此講,所以許多宗派無量法門,其方法理論都是幫助學人破執與明心見性。今天我們選擇的是念佛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以自己真實工夫,再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加持,根性利的,肯放下分別執著,容易開悟。
 
「覓之了不可得」指心性而言。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不到一個可傳法的人。後有慧可來求法,對達摩真誠恭敬。達摩打坐不理他。慧可為表示誠心,以刀斷其左臂呈上供養。達摩感而許之。慧可向達摩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予汝安心竟。」慧可聞下大悟。他們二人對話,達摩是說而無說,慧可是聽而無聽。心是有,不能說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宇宙萬法百界千如都是它變的,但是不能說宇宙萬法是真有。我們看是真有,乃是用分別心看,真相是「當體即空」。開慧的楞嚴經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說了一個生滅,不說生滅,我們沒辦法體會。生與滅是一,不是二。它的相是假相,經上說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略其中意義。例如看電影,底片是一張一張的,放映時速度太快,只看到連續相,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心粗定功不夠不能辨別。佛說宇宙萬有假相之生滅,只在彈指間。一秒鐘可彈指四次,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一秒鐘的生滅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你怎麼能察覺它是假的呢?大乘八地菩薩,定功深,可以看得清楚。
 
符按:楞嚴經卷二有「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詞,指世間一切幻化之相,皆由吾人一念妄覺幻現。此明因緣生法,既無實體,徒有假名假相,故當體即空。幻化之相雖假,而其性本真,此性體無相而能現諸相,且為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性是真實而非虛妄,故取名曰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性雖非相而能現相,一切相皆緣性而起,故又曰無不相。這正是表明性體的真實相狀,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圓融,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所以法師說: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會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初機同修或對實相一詞不盡明瞭,特補充數語,以供參考。
 
念佛念到「工夫成片」是第一步,進一步「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見到這個生滅境界,相都是幻相,非真相。如確能體會到或者能肯定,即了解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乃是真實話。有為法在百法明門論中說,所有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其中分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五大類。除六個無為法之外,其餘九十四個皆叫有為法。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是事實,若真能相信即得到清涼自在,此乃大乘佛法之真實受用。百界即十法界之展開,每一法界又俱足十法界,故為百界。千如、每界均有十如是,出自法華經。「十如是」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個法界就有千如是,故稱「百界千如」。
 
大乘菩薩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空。大乘以下,凡夫執有,二乘執空,偏在一邊都錯了。執有輪轉六道,執空不能見性,惟大乘菩薩知道事實真相,兩邊都不執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亦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如認為可得是錯覺。我們這個身體與一切萬法皆是剎那變化生滅,無有一法可得。若真能深深了解此項事實,則得失之念即淡薄,煩惱憂慮可以減少百分之八九十。此是境不可得,事亦不可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不只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與所證的菩提涅槃皆不可得。因為心性是空的,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焉能可得?入此境界乃真相大白,悟入實相,對一切事物可以盡情享受,不可以為是真的而想佔有,在世間生活可遊戲神通。
 
本性絕無虛妄相,緣慮是思想,分別是見解,心性中無此緣慮分別。古德教初學先從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無知,求清淨心,不准你有見解有思想,離一切語言文字,長時在定的境界。今人學佛從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見解,乃大錯特錯。學佛學的再好,只能稱為大佛學家,而不能斷煩惱,得清淨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聖。淨宗修學比較特殊,人人可學,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學人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中除「阿彌陀佛」外,沒有一點東西,此謂之有淨土,有淨土必生淨土。
 
學佛同時對於世間事還是要作,而且作得更負責,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華嚴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心性,永遠清淨,事是萬象,世間事作得更圓滿。在現代弘法,必須用開放的方法。目前無論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聞利養,你若說學佛要放棄名利,沒人學了。要輔導眾生用正確的方法去求取稱心滿意的名聞利養。這並不違背佛法,佛法本來就是叫人離苦得樂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樣樣都求得到。熟讀並遵循淨土三經的指導,即能達到這個目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也是一個名詞,亦假名,離開名字相,即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時候見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頭即二心,再有分別即三心。無相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虛妄相,沒有念頭。「即」字是說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只能受用它,一切萬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執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捨棄,捨棄又執著空。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是說明不落兩邊,寂與照可以互為體用。實相即心性,心性之體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說心性之體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靜,一念不生,即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照是明瞭,宇宙萬事萬物清清楚楚。體是非寂非照,本來說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別。世出世間聖人都叫我們用中,決不偏於一邊,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如如不動」是寂,「清清楚楚」是照,這個理論太重要了。實相難以形容,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言語說不出來,思維想像也都測不出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非實相之體,寂照對實相都加不上,但它確有寂照之意義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淨,通達十方三世,謂之照,又稱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種能力非諸佛所專有,一切眾生均有,可惜喪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均屬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張紙就看不見。聽的能力亦復如是。此能力如何喪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礙就迷,愈迷愈深。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復清淨心,在華嚴唯識六經十二論中說的最詳細。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虛情假意,會變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來,永遠不變,是真情。佛法不用這個情字,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慈悲,慈悲由寂照裡生出不會變。
 
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五個字,「清淨平等」是寂,「覺」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兩句就是我們的本性、一念心性,也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身土不二,因寂照不亡,寂照可以互為體用,這是最原始的理論依據。常寂光土與清淨法身均屬於心性之本體。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從體起用,比較容易體會。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自己,身也是萬法之一,此義非常難懂。佛常用夢幻作比,夢中有現象,夢中也總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樓台殿閣,諸多人物。夢中境界從何而來?夢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其他景象也都是這個妄心變現出來的。因此可以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全夢即心,可以肯定。我們現在正在作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山河大地皆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此事實認識清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眾生是一律平等對待,因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談什麼條件。佛菩薩對於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人不知,羅漢辟支佛與權教菩薩都不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親證事實真相才了解,其思想見解想法看法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之謂「入佛知見」。
 
「寂照強名報身」。寂照是功夫,清淨心起作用,充滿智慧,成智慧之報身,看盡虛空遍法界是寂滅的現象。「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此從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聖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修德不同,佛菩薩有修行,事實真相他明白,佛菩薩對我們講,我們疑信參半,甚至於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見色,耳聞聲。寂、如如不動,在境界上未起心動念,此謂「自受用身」。如如不動,絕無煩惱,樣樣清楚,充滿智慧,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
 
我們日子過得艱苦,煩惱這麼多,沒有寂。心裡胡思亂想,而對外面什麼都不曉得,沒有照。幫助別人要寂照,自己要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才能指導別人。自己如如不動,才不會被人牽著跑,就得大自在。只有照沒有寂,度眾生與眾生接觸,名聞利養全來,生出貪瞋痴慢,就被眾生度跑了。應化身是他受用身,幫助別人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宇宙萬有,原來是平等一相,其中無有差別。金剛經說大千世界是一合相。萬物之基本物質是一個,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同,所以宇宙萬法是平等的,都是一合相無差別。科學家若是讀佛經,一定對於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
 
見到事實真相,平等無二,如再起分別執著,是非善惡,乃大錯特錯。有人懷疑,既然萬法平等無二,佛為什麼還說真心妄心?應知佛說真心妄心乃方便說,若真實說則不開口。四十九年所說都是方便說,要由方便說中悟入真實,但不可執著佛所講的名相。聽經要由清淨心聽,可不能想,一想就把悟門關閉了。把佛法當作世間法學習就變為「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開悟,要學清淨心,要學寂照。先把原理說出來,然後再落實在事項上。體是實相即心性,依是依報,正是身體。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亦自性變的。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他不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能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能度」是諸佛,「所度」是眾生。「能信」是我的心,「所信」是此法門。「能願」是自己的嚮往和希望,「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是身口意,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所持」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能生」是能往生的條件,即信願行,「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有四種淨土,而四種融合在一齊,一生一切生,唯西方有此殊勝。「能讚」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讚」是西方淨土。這些都是實相,佛為我們說法唯一的憑藉即是實相。茲再次向各位同修說明,此理通於一切所有大乘經,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如此,世出世間一切法也都能通達,因為無有一法不是由心性變現出來的。圓教初住菩薩有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明白此理,修學的心就定了,不會再想天台也很好,或者禪宗也不錯,都想學學。宗門教下任何宗派,如能契入,都能成就,但必須要專修,專修容易成就。古來大德雖所修法門不同,而方向目標則同,彼此讚歎。現在學人往往讚歎自己,毀謗他人。
 
符按:蕅益大師要解,文義頗深,幸賴法師剖析入微,方略領大意。上文係五重玄義中之辨體,似僅舉實相為體,未及其他。大師在文中亦說大乘皆以實相為正體,而每部大乘經之體亦應各有特性。在下認為阿彌陀經大部份述說極樂國土之功德莊嚴。就大處言之,此經固以實相為體,若專對本經而言,以西方國土,依正莊嚴為經體較為切題。爰不揣鄙陋,將五重玄義用現成經文草擬簡明小標題,以資初學易懂。是否有當,敬請師父鑒核斧正。
 
1、釋名  阿彌陀佛,無量光壽。
2、辨體  西方國土,依正莊嚴。
3、明宗  信願持名,一乘妙果。
4、明力用  往生不退,圓證四土。
5、判教相  最極圓頓,普被三根。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