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復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四明力用。此明修行的功德,學習的利益,也就是念佛有什麼好處。古德說:「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用。」經中也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生到西方,此業報身即是最後身,再來此世度生就是再來人為應化身。現在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信真發願,遵佛教誨。此心一發,西方已經註冊,現前即證得最後身,一念之間就得到了。
 
往生有四土,一為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雖有聖人,沒緣遇不到。古傳記中有記載。法照大師——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唐朝人,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其道場是大聖竹林寺,富麗堂皇。聽文殊菩薩講經,他請教文殊菩薩,在末法時期,修何法門易於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聖號給他聽,後來稱之為「五會念佛」。此五會念佛已經失傳。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館中有五會念佛小冊子,載有譜調,我就帶回台灣。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的,很舊,恐其失傳,遂在台灣翻印數千冊。台灣出家人有懂音樂者,拿到中壢圓光佛學院找同學依譜練習,以後又作成一個錄音帶。這個帶子聽了以後,覺得很好聽很熱鬧,但並不清淨,可見並不合乎法照傳下來的音調。法照見到文殊菩薩之後,怕將來再來找不到,故在回程時沿途作記號,走著走著,回頭一看,一片荒山,什麼也沒有。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後,只見一片荒涼。有人問我,將來作早晚課時還念不念月光菩薩?我說還要念,因為月光菩薩在月宮裡,太空人去了,看不到他,就如同文殊菩薩的道場立在五台山,我們也找不到。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訪迦羅尊者於西蜀,尊者的道場也是金碧輝煌,次晨洗癒人面瘡之後,其道場一轉眼間即不見了。由此可知凡夫要與聖者相見,須有特殊緣份。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分內外兩院,外院凡夫居住,彌勒菩薩住內院。第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其中有五不還天,凡夫也見不到。六道中有三處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全是念佛往生修淨業的,彼此沒有隔閡,此西方同居土之殊勝處。
 
見思二惑不容易滅斷,初步只是伏斷。斷了見思即證羅漢果,生方便有餘土。有念頭即是煩惱,不管什麼念頭,善惡均不要。第一個念頭一起,馬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古人說、以石頭壓草,只要壓住,念佛就容易成片。實在狀況平常妄念很多而並末發現,最好不去管它,若是注意妄想,妄想反而愈多,不理它,專注意佛號。大概一支香,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有三五個妄想,工夫已經算不錯,念五年才能如此,若一支香無妄想,也要十年八年工夫。每天早晚定課不能缺,散念可多可少。在美國工作忙,壓力大,早晚課訂的越少越好。最好用十念法,儘一口氣為一念,面向西方,十口氣五分鐘就夠了,不耽誤事。念佛人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只要伏斷煩惱就能作到。但事一心與理一心我們就難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意志非常強烈,必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走得瀟灑,走得自在,乃是最大的福報。
 
「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生方便有餘土之條件是要斷見思。前面已經談過,見惑是迷理的惡見,由分別而起,屬知識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我見。思惑是迷事的惡見,俱生而起,屬生活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貪瞋痴三毒。見思二惑乃根本煩惱,又稱為煩惱障。
 
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有幾種人共居。依天台宗的說法,藏教中聲聞、緣覺,通教中聲聞、緣覺、菩薩,合起來是五種,圓教裡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圓教十信,這些人都斷了見思,生方便有餘土。念佛人不要想像經教中的名相與說法,四土三輩都不要想。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工夫深了自然斷掉煩惱,謂之「任運」。不要去想能否得到一心,愈想愈打閒岔。
 
事一心不亂。事是完全從事相上說,一是純一,亂是雜亂。妄念之生起是無意的,自己不能控制,這並不重要。如有意的,修念佛法門又想參禪,又想學密,必定發生障礙。所以念佛必須意志堅定,任何人勸說改學其他法門都不要接受。念佛念得句句清楚,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就變成佛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但能斷見思,塵沙無明也都任運而斷。
 
「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亦稱為實報無障礙土。理是心性,即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禪宗用參究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亦能達到這個境界,比較起來,念佛簡單方便。念佛有事念與理念。上根利智之人,有理論基礎是理念。下愚之人什麼都不懂屬於事念。事念若念到破一品無明,亦可由事念達到理念,其境界與明心見性無二無別。理一心不亂有四十一個階級,所斷無明每級層次高下不同。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則為圓教佛,無上菩提,究竟圓滿。常寂光是理體,無相。其餘三土是事相。常是法身,寂是定即解脫,光是智慧即般若。我們的真心本性中具足此圓滿之三種德。法身能現一切剎土,十方世界情與無情皆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此之謂法身德。寂是解脫自在,心性本來是自在的,我們似乎被煩惱纏縛,其實煩惱在那裡,覓煩惱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本來是自在的,這是解脫德。光是智慧,世出世間都是自性變現的,應當無所不知,但是變為所知有限,這就壞在所知障上。佛講般若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無知,真智慧是無知,無知即無所不知。怕有知,有知即有所不知。如有所知,只是知道一點點而已。圓滿的智慧是自己本性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教各宗各派皆修定,定中決不能有一個妄念,有則成障。到了一念不生時,心性中一切德能全恢復了。心經最後結論無智亦無得。得是由煩惱來的,所知障是由知來的。無知、所知障跑掉了,無得、煩惱障跑掉了。心經天天念,若不能提高警覺,了其真義,就白念了。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念不退在大乘法中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菩薩均念不退。此類菩薩在斷證的工夫上已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西方四種淨土中,他生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理體,前三土是事相。理無所不在,但同居土方便土裏無法認識理體,也感觸不到。生到實報土才能覺察到理體,所謂理事圓融,性相不二。大乘經裡說身土不二,聽了耳熟,無法體會,到了實報土即可親自證得。念不退之念是正念,念念趨向無上菩提。我們現在若有念也是妄念,若無念則是無明。
 
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已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退轉到二乘,權教菩薩可能還退到二乘,因眾生難度,菩薩沒有耐性,往往退心。大乘菩薩定慧夠,不會退到二乘。佛告訴我們,二乘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二乘有障礙不圓融,自己修很不錯,不能與大眾接觸,他覺得不耐煩,因此要想成無上菩提,必須證得華嚴所講的無障礙法界,必須接觸九法界眾生,接觸眾生就是修行,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起煩惱的要磨得乾乾淨淨,把它磨平。菩薩修六度,度眾生也是度自己。無論在什麼環境自己都有利。從事實觀察,尤應先修苦行,一切看不慣的要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最後再修處順境,樣樣稱心如意,容易懈怠。順境淘汰人更厲害,滿足於現狀,向上奮發之心就沒有了。佛弟子在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代表苦行,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都是從逆境中鍛鍊出來的。華嚴經善財童子是由順境中鍛鍊出來的。逆境中修忍辱,破瞋恚心,順境中斷貪愛。善財童子初生時,家中七寶湧現。處順境修持比苦行困難,無論順境逆境均為斷貪瞋痴之手段。
 
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位不退指聖人的果位,小乘初果即證得位不退,不會再退轉到凡夫。證得初果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即證阿羅漢果。佛經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由幾時算起呢?要由初果算起,若不如此,修行人可能退到六道輪迴。佛在金剛經、楞嚴經、無量壽經中都說,我們與佛的緣份乃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集的善根,為什麼還未成佛,因從來未曾證到初果。華嚴說成佛要無量劫,也要從位不退算起。證得位不退並未離開三界,但他不是凡夫,只在人天道來回,絕不墮三塗。怎樣才能證得位不退的位子,佛說要把見思煩惱內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臨終十念言。臨終能念佛亦不簡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神智清楚,2、有善知識適時提醒,3、聽後真能遵行。以上三項非人人所能遇到,一定要平時努力,幸勿存僥倖之心。入三惡道是迷惑,如神智清醒,不會墮三塗,故平時要常常存心利益眾生,修福為先。
 
我們能往生多半生同居土,證位不退。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沒有證到位不退,而生到西方之同居土後即證位不退,可見西方比娑婆殊勝。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同時圓證三不退。西方如此殊勝有三大理由:1、到西方天天見佛。2、時時聞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皆說法。3、常與大菩薩們聚會一處。處此環境沒有退轉的機緣。娑婆世界很難聽到正法,惡知識多,善知識少,故易於退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