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
  問曰。兩難釋矣。梵網經曰。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而緇服之流。佩明月之戒
。懸瓔珞之珠。參位三尊。範圍七眾。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動行顛沛。慢何過焉。
垂何罪焉。望為剖之。對曰如來。甞於三昧海經為。父王說。昔有四比丘。犯律為恥
。將無所怙。忽聞空中聲曰。汝之所犯。謂無救者不然也。空王如來雖復涅槃。形像
尚在。汝可入塔。一觀寶像眉間白毫。比丘隨之泣淚言曰。佛像尚爾。況佛真容乎。
舉身投地。如大山崩。今於四方。皆成正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
佛。北方微妙聲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來名此觀佛三昧。為大寶王戒品海者。
可以滌破戒之罪垢。得塵累之清淨也。此四比丘。一觀寶像僉為世雄。念佛之人。豈
得惑於破戒之僧歟。故大集經云。若諸王臣。打罵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億佛身血
。若見被袈裟者。無論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輕之深
旨也。安得恣行打罵而不懼哉。經云。寧為心師。不師於心。見慳貪人。作施想。見
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則不為六蔽境界所纏。蓋成六度彼岸之觀門焉。若住分別之
心。自取冥司之罰。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見心。則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問曰。若破戒觀佛。皆成正覺。固不可輕。可信矣。如現處湯獄或嬰鬼趣。菩提
難發。河清未期。安得來敬同於念佛之士歟。對曰。豈不聞夫采良藥者。必在山險。
非華堂所出。集法藥者。必在於險有。非無為自出。則首楞嚴經。說四種記。一未發心記。二初發心記。三密與授記。四現前授記。今雖現處鬼獄即未發心。佛記當來必
發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薩行。還成正覺。故不可輕。即是未發心之記也。佛說四種
記時。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
善哉快說。人皆不應稱量。眾生唯有如來。乃能量爾。以是因緣故。我勅諸聲聞及餘
菩薩。於諸眾生。應生佛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破百萬障門。亦用此想。夫如是則
現居惡趣蒙與記者。亦猶宅寶未開。不妨寶在於宅內。額珠鬪沒。何廢珠隱於額中。
若不念眾生為當來佛。必以六塵為寇賊。則猶防魔軍。自壞其壁。壘存敵國。常起於
怨仇。金革所以未寧。鼙鼓於焉尚振。安得高枕於其間哉。若使不降者來降不服者咸
服。則使天下一統矣。獵獵旌旗而焉用。翩翩飛將而奚適。吾將却馬以糞田。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雖帝堯之聖。於我何力哉。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聖化之廣被矣。若能
悟色聲而為佛者。念眾生為當來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為本尊也。瑜
伽真言深妙觀門。不謀而會。夫因想而有者。豈得不空哉。則大鵬將尺鷃以齊。太山
與秋毫而一。無夷岳之僻。續 之憂矣。問曰。湯獄之子。殊未發心。如來法王。宥
過與記。千光散射。十號圓明。誠如弗言。孰敢不信。原夫未悟。從何得醒耶。對曰
。言未悟者。亦有義焉。夫長江之源。濫乎一觴。大迷之本。存乎二見。若謂念外立
無念。生外立無生。則生死異於涅槃也。萬佛洪音。莫之能訓矣。若了念而無念。觀
生而不生。煩惱即菩提也。一相莊嚴。斯之能悟矣。亦猶巖上。群蜂已房純蜜。井中
七寶。何廢稱珍。皆本有之。非適今也。念未來佛罪從何生。吾放其心。遍一切所緣
之處。皆見如來道。從恚等生。於是乎。在如來藏經。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
然不動。乃至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廣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以九喻況之。寶性論
釋。而結頌言
 萎華中諸佛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牙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境中  皆有如來藏 
 下至阿鼻獄  皆有如來身 
 真如清淨法  名為如來體 
  以此文證湯獄之記。頓覺明焉。三昧門自然洞啟。問曰。至人用心。澹然清淨。
攀緣永絕。今說放心遍緣一切所緣之處皆見如來。教何在焉。對曰。亦有教說。起心
遍緣六塵。三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不離如來名。悉皆見矣。此是圓見。
非由眼也。故涅槃經云。聲聞入雖有天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
。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
。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緣眾聲
。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眾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心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
大丈夫相。心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自身
。願得佛身。心緣自口。願得佛口。心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天王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無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遍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
法。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
若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鑿者。無由見之。如是聖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
若方便。則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緣之理。豈不大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