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濮大凡居士書
 
遙捧雲章.實深慚愧。(不慧)幼失問學.長無所知.客路旍竮.寄食普陀。不億閣下.以宿承佛囑.乘願再來.得儒佛之心宗.窮性相之祕藏.遍參緇素力修淨業之出格豪傑.過量大人。乃不恥下問.詢于芻蕘.而過為謙譽.令人無地容身。設大地有縫.當即徹底深入.何敢仰答。繼思閣下學問如是之博.見地如是之高。如斯數則.義甚淺近。豈真懷疑不決哉.殆欲發起同人耳。閣下既以了知為不知.(不慧)不妨以無知為有知。因即據款批判.隨語剖析。非敢效老吏之斷獄.不過如課士之納卷耳。所陳菲詞.詳列後幅。其當與否.祈垂塵政。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實際理地.方無生滅。佛事門中.何一非生滅法乎。等覺菩薩.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祕藏.亦不出于生滅之外。是生滅乃生死之根.亦菩提之本.視其人之所用何如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以彼背覺合塵之生滅.轉而為背塵合覺之生滅.以期證于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也。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執定此義.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執定此義.以教中下根人.則阻人勝進不淺。何以故。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又此念佛雖屬意識.而諸識咸具。不觀上文都攝六根乎。六根既攝.則六識將何為乎。即轉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以閣下將自力他力.禪宗淨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團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迴。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經云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信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夾雜.難以枚舉。舉其正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非指發願為第二念.為夾雜也。須知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行如車牛.願如御者.信如前導。導與御者.正成就其車牛之進趣耳。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又不念佛時.亦不可泥。縱令一念萬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成辦。試問此一心念者.亦曾見色聞聲.著衣吃飯.舉手動足.與否。若有.彼既不間斷夾雜.此何獨間斷夾雜。若無.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處.而現身塵剎。其閒斷夾雜.將不勝其多矣。心具眾理.應萬事.豈止佛願同時而已。約常途修持.發願當在朝暮。亦有念佛一進畢.即發願者。閣下深通性相.謂佛念.求生念.不能兩具.似于事事無礙之圓理.未能徹信.又謂有則此念當剖為二.一半歸佛.一半歸願.如此.一人應成兩佛。閣下于日用之中.眼見色時.耳鼻舌身意.便不聞聲及緣法等耶。若一時并行不悖.何獨于此而疑之。須知一念心體.其用無量。八識非一心之體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兩佛也耶。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  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註解。當以之為的.則他日往生品位.咸不得與閣下齊肩矣。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彷彿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于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願閣下以博學宏詞.提倡佛法時.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一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此聖人以己之心無念慮.而隨機說法示人也。斷斷不可會作謙詞。夫聖人之心.猶如明鏡。空空洞洞.了無一物.有何所知。鄙夫致問.如胡來漢來。叩兩端而竭.如胡現漢現。叩字.義當作即。兩端者.所問與其機也。而竭焉者.恰恰合宜.無過無不及也。即佛門所謂契理契機之謂也。若唯契于理.而不契機.於彼無益.便成閑言語矣。如問仁.問孝.問政等.所問是同.而所答各異。乃即彼之機.答彼之問.看孔著楔.對病發藥.恰恰合宜.了無一毫機教不投之弊。若非心空如鏡.安能使之若是乎。講章以空空屬于鄙夫.可謂枉讀聖賢書矣。孔子之心.至誠無妄.故曰空空如也。顏子去聖一等.雖未能究竟無妄.而其妄亦無幾何.故亦得屢至于空。三月不違.即是其事。故夫子許之以庶。若以為簞食瓢飲屢至空乏.而不改其樂.故許以庶。則是捨本逐末.大失聖人困機定評之至論也。至于子貢貨殖。乃隨類論及.何可以令其針鋒相對。聖人因人論人.豈效後世做試帖詩.必須對得恰好.方為合格乎。然此乃以閣下志慕佛法.不妨將聖人之心.隨機指點。若向三家村裏訓蒙.當以朱註是守。否則守文之徒.謗燄四起。不但不能知聖人之心.反因之毀謗佛法.由是永沈苦海。大失聖人叩兩端而竭焉之深旨矣。
 
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二
 
得手札。知閣下尚未圓具.及貴宅貴鄉佛法流通之象.喜不自勝。雖然.吾於喜中.不無大憂。何以言之。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當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持齋念佛者多推其效則法道興隆.風俗淳善。此則唯恐其不多.愈多則愈美也。至於出家為僧.乃如來為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讚淨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為僧之名.游手好閑.賴佛偷生。名為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已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貽辱佛教。縱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於法於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眾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續佛慧命.非破無明以復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今之為僧者.多皆鄙敗無賴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齋念佛者.尚不多得。況能荷家業而續慧命乎。今之佛法.一敗塗地者.以清世祖不觀時機.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試僧.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為之作俑也。夫隨意出家.於上士則有大益.於下士則大有損。倘世皆上士.則此法固於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暫得於當時(清初至乾隆年間、善知識如林、故有益、)禍廣覃於後世。致今汙濫已極.縱有知識欲一整頓.無從措手。可不哀哉。以後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汙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輒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祈與令師及一切相識之僧.剴切言之.則其功德無量無邊矣。至禱至禱。


龍舒增廣淨土文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印祖指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五

  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錢塘陸居士。編集感應事跡。
凡二百餘傳。皆鏤板流傳。今不及盡載。略取其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
疾苦中修者。共三十傳。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東晉遠法師
  僧慧遠雁門人也。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結為蓮社。以修淨土。謂
他日託生蓮華中也。遠澄心觀想。初十一年三覩聖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
晦夕遠面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
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如十六觀經所說
。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見僧佛馱耶舍及慧持及曇順
在佛之側。向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目見分明。乃與其徒言之
。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於淨土三覩聖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
。至七日卒。遠少年博覽經史。尤通莊老。因往太行山。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
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粕耳。因削髮事之。後至廬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
十二
東晉劉遺民
  程之字仲恩。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禪作觀想法方。半歲即於定中見佛
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於想念佛中。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
光散照。垂手下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
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
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人。項有圓光。胸有萬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
程之飲水。甘美盈口。乃還。猶覺有異香發於毛孔。乃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廬阜
諸僧皆來會。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
先供養釋迦如來。又供養阿彌陀佛。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
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面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
東晉闕公則
  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於東京白馬寺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
有聲云。我是闕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遠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晉翰林學士張抗
  抗平生積善。信重佛門。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遍。願生西方。課畢。年過六十
。忽寢疾。唯念阿彌陀佛。謂家人云。西方淨土元只在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坐蓮華
上。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佛嬉戲。言訖良久念佛而亡。翁兒乃孫子名。三二歲
而亡矣



 

宋江陵僧曇鑒
  曇鑒履行尤謹。常願身升安養。面見阿彌陀佛。安養即淨土也。故雖毫芒之善悉
回向之。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
嚴淨。又於瓶中出一蓮華與之。出定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阿彌陀佛。
將至五更。其聲彌厲。及旦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亡矣
南齊楊都僧慧進
  慧進年四十餘願誦法華。執卷病生。乃發願造百部。以懺業障。錢化造畢病亦隨
愈。願以造經功德迴向淨土。忽空中有聲云。汝事已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
而誰。進聞之曰。進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矣。齊明三年年八十。無病
而卒
後魏壁谷僧曇鸞
  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欣然自得。以為神仙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
問云。佛道長生乎。能却老不死乎。支云。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
云。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
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深信
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魏主憐其志尚。又嘉其自
行化他流傳甚廣。號為神鸞。一日告弟子云。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
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向西閉目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管絃絲竹之聲從
西而來。良久乃止
隋開覺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彌陀佛。造旃檀像長三寸。後忽死。七日却甦云。見阿彌陀佛。云。汝
造我像。何太小。對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其像遍於虛空。又云。汝且回本
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我來迎汝。至時果見化佛來迎光明照室。眾皆聞見。乃亡時開皇
八年
唐京師僧善導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每入佛堂合
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氷亦須流汗以表至誠。出即為眾說淨土法門。無
暫時不為利益。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未甞舉目視女人。絕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淨身供養飲食。衣服有餘並以迴施
。好食送大厨供眾。麁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噉。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餘。譬見及壞塔。皆悉修營。然燈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鉢不使
人持洗。始終無改。不與眾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
或問導云。念佛之善生淨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自念阿彌陀佛。
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其勸化偈云。漸漸雞皮



 

鶴髮。看看行步躘踵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投
身自絕。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又捨身時精至如此。賜寺額為光明。本朝慈雲式懺
主略傳云。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聞滻水聲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
。後有法照大師。即善導後身也
唐台州僧懷玉
  懷玉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天寶元年。玉念佛間。忽見西方聖眾。數若恒沙。中有
一人。手擎銀臺。前以示玉。玉白。如玉者本望金臺。何有銀臺耶。臺乃隱人亦隱。
於是彌加精苦。至三七日。向之擎臺者復來告云。法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云。上
品往生必先見佛。可趺坐以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照室。又三日異光再發。玉曰。
若聞異香。我報身即盡。次日書偈云。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
修道來。出示閻浮厭苦眾。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子
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臺。臺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啟芳圓果二法師精心觀想淨土。後五月於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大池。池間有大
寶帳。身入其中。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蓮華彌滿千萬。阿彌陀佛從西來。
坐一最大蓮華。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禮佛問云。閻浮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
。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見其國。地平如掌。寶幢珠網上下
間錯。又有一僧。乘寶車逐遠而來謂芳等。吾法藏也。以宿願因故來迎汝。芳等乘車
前往。又覺其身坐寶蓮華。又聞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稱讚淨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
道寶階。第一道純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無俗。佛指之謂芳等云。此
皆南閻浮提念佛眾生遂生於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歷與其徒言之。後五月二人無
病遽聞鐘聲。他人不聞。芳果云。鍾聲乃我事。頃刻二人同終
唐真州僧自覺
  自覺發願。願因大悲觀音引接。見阿彌陀佛。於是化錢鑄大悲像四十九尺。造寺
居之。既成祝願。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乘雲而下。觀音勢至
左右隨之。佛垂金臂按覺首曰。守願勿悛。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
七月望夕見一人雲間現半身。若毘沙門天王。俯謂覺曰。安養之期於斯至矣。乃於大
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僧少康
  少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
。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遂至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薦獻。善導於空中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逢一僧。謂曰
。汝欲化人。當往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至彼人尚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




 

兒與之約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小兒務得其錢。隨聲念之。
後月餘小兒念佛求錢者眾。康乃云。念佛十聲乃與爾錢。小兒從之。如此一年。無長
少貴賤。凡見則稱阿彌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於道路。後康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
壇三級。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坐。令人面西。康先唱阿彌陀佛。次眾人和之。康唱時
。眾見一佛從其口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聯珠狀康云。汝見佛否。如見佛者決生
淨土。其禮佛人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囑眾人。當於安養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
離心。又云。汝等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亡
唐并州僧惟岸
  惟岸專修十六觀。因出見觀音勢至二菩薩現於空中。遲久不滅。岸頂禮雨淚而歎
曰。幸由肉眼得見聖容。所恨後世無傳。忽有二人。自稱畫工。未展臂間聖相克就。
已而人亦不見。弟子怪而問之。岸曰。此豈畫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時也。弟子
有從我者。當明言之。小童子云。從師而往。岸曰。必能從我。可歸告父母。父母聞
而笑罵之子乃歸寺。香湯沐浴。於阿彌陀佛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岸撫其背曰。汝
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筆焚香。向所畫菩薩前偈云。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
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俱遊十方剎。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遂令弟
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而亡
唐長安尼淨真
  淨真住長安積善寺。納衣乞食一生無嗔。誦金剛經十萬遍專精念佛。顯慶五年染
疾。告弟子云。五月內十度見阿彌陀佛。兩度見極樂世界寶蓮華上童子遊戲。吾得上
品往生。言訖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唐房翥
  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
福。亦合生淨土。故召來相見。翥曰。先許金剛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生。王曰。誦
經巡禮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
生。又感動幽冥也
唐長安李知遙
  知遙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為眾師範。後因疾忽云。念佛和尚來也。洗漱著衣。索
香爐出堂頂禮。乃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成功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
橋。却就床下而化去。眾聞異香
唐上黨姚婆
  姚婆因范行婆勸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菩薩來迎。告佛言。未與范行婆相別。請
佛暫住。少時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唐并州溫靜文妻
  靜文妻久患在床。靜文勸以念阿彌陀佛。乃念佛二年不絕。遂見淨土。乃告靜文
言。我見佛了。後月定去。又以食獻父母云。今得隨聖往生。願父母及夫專念佛。來
西方相見。言訖而終。前三日見蓮華大如日輪
唐張鍾馗
  鍾馗殺鷄為業。忽見一人。緋衣驅群鷄。來叫云。啄啄四畔。上啄兩目流血。受
大痛苦。有僧為鋪佛像。燒香念阿彌陀佛。兼令鍾馗一心專念。忽香滿室。安然而終
唐張善和
  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牛數頭。作人言云。汝殺我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請僧來
救我。僧至云。十六觀經說。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十稱南謨阿彌陀佛。即得往生
淨土。善和云。便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
。未滿十聲乃云。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與我寶坐。言訖而終
後晉鳳翔僧志通
  志通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修進。後見白
鶴孔雀成行列西下。又見蓮華光相開合于前。通云。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華光相託
處生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對佛而終。火化時五色祥雲環覆火上
國初永明壽禪師
  禪師名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少誦法華經。初為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
止是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錢王使人探之。若顏色變即斬之。不變來奏。臨
斬顏色不變。乃貸命。遂為僧。於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獲觀音辯才。下
筆盈卷。著萬善同歸集宗鏡錄等。共數百卷。住持雪竇永明。日課一百八事。精進以
修西方。既坐化。焚畢為一塔。有僧每日遶塔禮拜。人問其故。僧云。我撫州僧也。
因病至陰府。命未盡放還。見殿角有僧畫像一軸。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僧何人
。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皆經此處。唯此一人不經此處。已於西
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故畫像供養。我聞之故。特發心來此遶塔作拜。以
此見。精修西方者為陰府所重
宋明州僧可久
  可久常誦法華經。故號久法華。平生修淨土業。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却
還說淨土事。與十六觀經所說一同。見蓮華臺。皆標合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
宋城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已生其中。又一金臺標云。明州孫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臺
標云。久法華臺。又一銀臺標云。明州徐道姑臺。語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
滿室。又十二年孫十二即亡。天樂盈空







 

宋會稽金大公
  大公名奭。網魚為業。一日改業。持阿彌陀佛日萬聲。蔬素修行不曾暫輟。後無
疾告家人云。我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在門前。我今歸淨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見金
蓮華來迎我矣。索香爐安坐。揑印而化。鄉村遠近聞音樂異香。終日不散。時政和六
宋潭州黃打銕
  黃打銕本軍中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念阿彌陀佛不絕聲。一日無疾託隣人寫頌
印行廣。勸人念佛。頌云。日夜玎玎璫璫。久鍊成剛。大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
。此頌廣行湖南。人多念佛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
  吳瓊先為僧後還俗。前後兩娶生二子。屠沽無所不為。常與人作厨子。每殺鷄鴨
等物命。以手持起叫云。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遂殺之。連稱佛數聲。每切肉時。
一面切一面念阿彌陀佛。常念佛不輟。教村中人念經修懺。及勸人念阿彌陀佛。後眼
上生瘤。如鷄子大。乃憂怖造一草菴。分散其妻子。晝夜念佛修懺。紹興二十三年秋
。告村中人云。瓊來日戌時去也。人皆笑之。將用椀鉢鍋子盡與人。次日晚報諸道友
行婆云。瓊去時將至。盡來與瓊高聲念佛相助。將布衫當酒飲了。即寫頌云。似酒皆
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風。端坐合掌念佛。叫一聲佛來即化去
宋荊王夫人
  元祐間荊王夫人與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進。久之
謂他妾云。吾今夜當生西方。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
夜夢化去之妾託致起居云。夫人訓責我修西方。今已獲往生。感德無量。夫人使我亦
夢。乃可信耳。其夜夫人夢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
但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塘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
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
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
人坐蓮華上。其衣飄揚散去。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云。何人也。妾云。楊傑也
。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云。此馬玕也。夫人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里許。遙望見一
金壇。金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品也。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
則傑已亡。而玕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後夫
人於生日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已立化矣
宋觀音縣君
  縣君姓吳氏。其夫都官員呂宏亦悟佛理。夫婦各齊戒清修。吳氏有二侍女。亦絕
葷血勤力助為勝業。其一頗好禪理。既病猶怡然笑話而逝。如委脫然。其一奉戒剋苦
。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盞而已。忽見金蓮捧足者三。又數日見其



 

膝。又數日見其身。又數日見其面目。其中乃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
其堂殿國界。皎如指掌曉然。知其為淨土。問其詳則云。彼皆清淨男子經行遊樂無女
人也。又問。彼佛如何說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見問答指顧。而不能聞所
說也。如是者三年。未甞一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終。吳氏事觀音有靈感。
每於淨室列置瓶缶數十。以水注滿。手持楊枝誦呪。必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
飲水輒愈。所呪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君
宋馮氏夫人
  夫人名法信。贈少師許珣之女。適承宣使陳思恭。少多疾。及嫁疾尤甚。醫者以
為不可療。往見慈受深禪師。問愈疾之方。深教以持齋誦佛。夫人盡去葷血及裝飾之
奉衣掃塔服。專以西方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語默動
靜亦西方也。酌水獻華亦西方也。誦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
之津梁。十年間無惰容。心安體健神氣昌盛。人皆尊尚之。一日忽書偈云。隨緣任業
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黨怪之。夫人云。
行即歸。何怪之有。乃臥疾。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遊淨土。面禮阿彌陀佛
。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明神
麗。與華嚴經及十六觀經所說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及
三日荼毘。舉尸如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五(終)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小結:念佛勝易】
 

 
 



從十二到二十七,總共十六條文來說明念佛的殊勝和容易。
十二到十四,是從阿彌陀佛誓願的角度來說明。
十五到二十四,是從眾生因地修行的角度來說明。
二十五、二十六,說明往生後證果的殊勝和容易。
最後第二十七,總結讚歎。

 
我們一條條來看,念佛法門和其他法門相比,是怎樣的「殊勝」、「容易」。
十二,主要解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及其成就,這是「念佛勝易」的根本
來源、根本保證。
十三,一生造作五逆十惡重罪,臨終一念歸命,也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成佛,這是任何法門都沒有的。
十 四,任 何 法 門 不 斷 煩 惱 不 可 能 了 生 死;即 使 你 有 心 修,未 必 能 修 的 了 ;
即使勉強能修,不能保證一定能修得成。念佛法門,本為凡夫,只要有心沒有
修不了的,只要能念佛沒有不往生的。
十五,佛智高深,菩薩不能測度;念佛勝易,凡夫而能潛通。












十六,修其他法門,凡聖永隔;念佛法門,即凡心而佛心。
十七,其餘法門,必須萬行齊修,最後還要迴向極樂;念佛法門,單念一
句南無阿彌陀佛,成佛有餘。
十八,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的註腳。
十九,不識字,有信願,能念佛,都能往生。
二十、二十一,通途法門,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念佛法門,萬
修萬人去、千穩萬當、萬不漏一。
二十二,「一照」是易,「俱了」是勝。
二十三,餘門難行功劣,念佛易行功高。
二十四,「一稱佛名」是易,「位超十地」是勝。
二十五、二十六,信願念佛,上盡一形,下收一念,往生、成佛、度眾生,
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二十七,念佛法門為一切法門之歸宗結頂。
 





 
 


28、「皆須修習」之文






(增廣上‧覆馬契西居士書二)
 

 


「 上 至 等 覺 菩 薩 」: 等 覺 菩 薩 早 已 遠 離 三 界 , 果 證 只 差 一 位 就 圓 滿 了 , 祂
們 到 極 樂 世 界 幹 什 麼 呢 ? 只 求 一 件 事 — — 快 速 做 佛 !  
「 下 至 阿 鼻 種 性 」:「 阿 鼻 」就 是 無 間 地 獄,受 苦 沒 有 間 歇,極 大 苦 惱,時
間 極 大 久 遠 。「 阿 鼻 種 性 」 是 指 他 造 作 重 罪 , 地 獄 裏 下 了 種 , 雖 然 他 現 在 還 是
一 個 人 的 形 狀,必 定 要 墮 落 地 獄 的。也 就 是《 觀 經 》下 下 品,造 作 五 逆 重 罪 的
眾 生 。  
造作五逆重罪的人,為什麼要修行呢?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法門,造作五逆











重罪的,死後必定墮落地獄,可是有這個法門,一剎那之間,馬上可以往生成
佛——急救的法門。所以,阿鼻種性的眾生,要修習這個法門。他到極樂世界,
也跟等覺菩薩一樣,也決定會成佛。
這個法門你看多麼廣大!徹上徹下,廣大無餘。



(三編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成 佛 之 前、成 佛 之 後,都 離 不 開 這 個 法 門。沒 有 成 佛 之 前,要 仗 念 佛 法 門
往 生 極 樂 去 成 佛,所 謂:「 仗 以 自 修 」。成 了 佛 之 後,還 要 仗 念 佛 法 門 來 度 眾 生,
所 謂 :「 賴 以 度 世 」。  
成 佛 之 後,離 開 這 個 法 門 不 能 普 度 眾 生。因 為 如 果 講 戒 定 慧 的 法 門,只 有
極 少 數 上 根 利 智 的 眾 生 才 可 以 得 利 益。所 以,在《 阿 彌 陀 經 》裏 面,十 方 諸 佛
都 出 廣 長 舌 相,來 讚 歎 釋 迦 牟 尼 佛 說 此 難 信 之 法,並 且 共 同 護 念。由 此 可 知 ,
這 一 個 法 門 是 十 方 諸 佛 的 本 懷 , 是 十 方 諸 佛 度 脫 眾 生 的 一 個 根 本 法 門 。  
 


 
 

 


我 們 大 家 可 以 想 一 想 : 如 果 釋 迦 牟 尼 佛 來 到 這 個 娑 婆 世 界 , 不 講 淨 土 三
經,不 說 這 個 淨 土 法 門,只 給 我 們 講 要 自 力 修 行 戒 定 慧 解 脫 成 佛 的 法 門,那 我
們 今 天 在 座 的 每 一 位,等 於 是 欲 哭 無 淚 了,我 們 都 死 定 了,我 們 就 度 不 了 了 。
怎 麼 能 夠 戒 定 慧 解 脫 ? 怎 麼 達 到 斷 惑 證 真 ?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了這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後
都有大作用,不能離開它。



29、「末世學佛」之文



(二編卷二‧覆郭漢儒居士書二)


我們佛法講「真諦」和「俗諦」。
說末法時代,也就是我們今天這樣的時代。學佛的人應當在哪方面關注呢?
應當在這兩方面:「知因果」與「修淨土」。
知 因 果 主 要 是 世 間 為 人 處 事 的 道 理 — — 「 俗 諦 」。 不 相 信 因 果 報 應 的 人 ,
他 在 世 間 就 會 損 人 利 己、傷 天 害 理,因 為「 沒 有 因 果 報 應 嘛 ! 我 不 拿 白 不 拿 、
不 沾 白 不 沾 , 我 不 坑 白 不 坑 , 不 騙 白 不 騙 」, 坑 蒙 拐 騙 , 殺 盜 淫 妄 , 什 麼 事 都
做 得 出 來。如 果 佛 教 的 因 果 觀 念 深 入 人 心 的 話,這 個 世 界 就 會 太 平,國 家 就 會
安 定,社 會 就 會 和 諧。因 為 大 家 都 懂 得 因 果 報 應,就 不 敢 胡 作 非 為,舉 止 都 有
規 矩 、 都 有 分 寸 。 佛 教 利 益 世 間 、 利 益 社 會 , 都 在 於 因 果 的 學 說 。  
在「真諦」--了生脫死這一方面,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因果的話,也會選
擇淨土法門。因為瞭解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未來的果報是
非常的苦惱深重,依我這樣的苦惱具縛凡夫,還有什麼法門可以救度我們呢?
 


 
 



如是因如是果嘛!只有念佛、以佛力來救度我們。
這是印光大師勸導我們,非常懇切,很慈悲的。

【因果法則是一劑清涼藥】

信有因果,是世間做人的安定劑、清涼藥。
 

 
有人往往遇到一點點小事情都抵擋不住,苦苦惱惱,顛三倒四,甚至要瘋、
要自殺,就是缺乏因果的觀念。
如果你懂得因果報應,就知道:他騙你十萬,其實是因為你前世騙了他十
萬;他感情上對不起你,是因為你過去世傷害過他。你慚愧、懺悔都來不及,
哪裡會怨恨人家呢?
所以,如果懂得因果觀念,我們內心會平衡,我們內心會比較祥和。只怪
自己過去業力重。我們不會怪人家。





30、「舉下攝上」之文
 
 
 



(增廣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這段文又叫「舉下攝上」,什麼意思呢?舉一個最下等根機的人,說這樣的
眾生念佛都能往生,而含攝一切超過他的眾生,那都可以得救了。
就好像醫生看病,最重的病都能治好,何況小小病呢?
那 麼,這 麼 業 障 重 的 凡 夫 阿 彌 陀 佛 都 能 救 度,何 況 還 不 至 於 像 他 這 樣 業 障
重 的 人 呢 ?  
我們來看文。看到這樣的文,會增加我們的信心。
「世有愚人」:世間有愚癡者,他沒有智慧。
「知見狹劣」:他所知所見非常的狹窄、低劣。
他怎樣的知見狹劣呢?他是死腦筋:
「謂己功夫淺薄,業力深厚」:他認為自己一方面念佛功夫淺,沒有達到成
片、成串、不亂,老是妄想很多。另一方面,業力又這麼深重。
「何能即生」:像這樣,怎麼能今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大師就在底下說了:
「 不 知 眾 生 心 性,與 佛 無 二 」:他 只 知 道 說 自 己 業 力 深 厚,自 己 功 夫 淺 薄 ,
他 不 知 道 我 們 每 一 個 眾 生,佛 性 跟 阿 彌 陀 佛 一 樣,跟 諸 佛 平 等 無 二。我 們 本 身
都 是 無 量 光 、 無 量 壽 。 只 不 過 迷 沒 了 、 沉 淪 了 、 墮 落 了 。  
阿 彌 陀 佛 看 我 們 眾 生,祂 不 是 看 你 有 多 少 罪 業,祂 不 是 看 你 功 夫 淺、功 夫
深 , 祂 看 我 們 什 麼 呢 ? 祂 看 我 們 的 佛 性 , 祂 看 我 們 這 樣 的 眾 生 ,「 你 都 可 以
做 佛 的 」, 所 以 祂 不 嫌 棄 我 們 。  

【摩尼寶珠喻:彌陀不捨惡業眾生】

印光大師也打了一個比喻:像一顆無價的摩尼寶珠,丟到大糞坑裏, 被污
染 了,愚 癡 的 人 嫌 它 髒;識 得 寶 貝 的 人 就 知 道 本 是 摩 尼 寶,雖 然 說 被 大 糞 所污
染,只要把它清洗乾淨,再拿香湯沐浴,放到高處,它就可以撒下無量的寶貝。 
眾生的佛性就是無價摩尼寶珠,可是現在被我們貪瞋癡三毒的糞染污了,
一般人不識貨,就覺得說「你看他是造業凡夫,你看他有很多業障」,就會捨棄
他。但是,佛菩薩有眼,祂看得很清楚,說:「這個眾生,他有佛性,他可以成
 


 
 
 

佛的。」所以就用六字名號,要把我們洗涮乾淨,要把我們的佛性喚醒,要把
我們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八功德水裏面一蕩,所有的
貪瞋癡都沒有了,都乾淨了,當下還原成為一顆光明燦爛的佛性摩尼寶珠。
我們人的知見狹劣,只知道看眼前,「你看我這麼髒,煩惱這麼多,妄想這
麼厚,我怎麼能往生呢?這樣的人佛還要嗎?」
佛當然要啊!因為你佛性不失,光明燦爛,到了極樂世界都能成佛,佛當
然需要你去啊!

【《觀經》下品下生】

下 面 舉《 觀 經 》的「 下 品 下 生 」。「 下 品 下 生 」是 一 個 造 作 五 逆 罪 的 眾 生 。
為 什 麼 會 造 五 逆 重 罪 ? 貪 瞋 癡 煩 惱 特 別 厚 重,連 恩 養 自 己 的 父 母,他 都 不 知 道
報 恩 孝 養,而 以 瞋 恨 心 殺 父、殺 母 ! 又 殺 聖 人 阿 羅 漢;他 謀 害 佛,出 佛 身 血 ;
他 破 壞 佛 教,破 和 合 僧。你 看 再 也 找 不 到 比 這 更 大 的 罪 業 了。他 一 生 沒 有 一 件
善 事 , 所 做 都 是 惡 事 。 經 文 說 :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果依他的因,來驗他未來果報,那在地獄三惡道裏,多少大劫都出不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現在快死了,臨死之前,還好遇到了善知識。有人說:「哪有這麼巧的事情?」
《觀經》就是用這麼一個業障最深重、修持談不上,而時間最緊急,現在就要死
了,就要斷氣了,以這麼一個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知識跟他說什麼呢?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臨終助念之經據】

大 家 要 懂 得 ,《 觀 經 》 的 下 輩 三 品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告 訴 我 們 怎 樣 為 臨 終 人 助
念。助念的方法和來源,理論的依據就在這裏。怎麼助念呢?要「種種安慰」,
首先要安慰他。
怎 麼 安 慰 ? 總 之,讚 歎 他 的 善 行,讚 歎 佛 的 慈 悲,令 他 歡 喜。比 如 說 這 個
人 在 世 間 孝 順 父 母 , 積 德 行 善 , 就 說 :「 某 某 人 , 你 很 孝 順 父 母 , 在 世 行 善 積
 


 
 
 

德,恭 敬 三 寶,你 很 好 ! 你 是 善 人 ! 佛 菩 薩 很 喜 歡 你 ! 你 這 樣 的 願 意 往 生 極 樂
世 界,肯 定 沒 有 問 題。」你 這 麼 一 講,他 心 裏 歡 喜。但 是,五 逆 重 罪 的 人,他
無 善 可 陳,那 怎 麼 安 慰 他 ?「 某 某 人 哪,你 現 在 很 苦 吧,阿 彌 陀 佛 有 大 誓 願 ,
阿 彌 陀 佛 發 大 慈 悲,就 是 要 救 你 出 苦 啊,你 現 在 念 佛,阿 彌 陀 佛 絕 不 嫌 棄,絕
對 要 救 你 ! 」 你 這 樣 才 能 安 慰 他 。  

【念佛是唯一妙法】

「 為 說 妙 法 」:什 麼 叫「 妙 法 」呢 ?「 某 某 人,你 現 在 打 坐 吧 ! 參 禪 吧 ! 」
來 得 及 嗎 ? 地 獄 的 火 都 燒 來 了,講 參 禪 打 坐 不 是 妙 法 了。「 某 某 人,你 誦 大 乘
經 典 吧 ! 」來 得 及 嗎 ? 這 個 都 不 是 妙 法。所 謂 的 妙 法,在 這 短 暫、一 剎 那、危
急 萬 分 的 時 刻,能 讓 他 立 即 超 升 的,讓 地 獄 種 子 當 下 成 佛 的 法 門,才 是 妙 法 。 
什麼妙法?
「教令念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妙法就是念佛。這個時候說其他一切通
通不管用了。只有說「你念阿彌陀佛」就可以。













【心念難,口稱易】

那麼,這個人怎麼樣呢?經典裏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個人現在就要死了,四大分離的苦惱、世間貪
愛捨不下的苦惱、怨家債主前來索逼的苦惱、地獄眾火燃燒的苦惱,大鬼小卒
來牽扯,恐怖啊!這個苦惱簡直是千萬分之一都沒法形容。
善導大師解釋說:

罪人死苦來逼,
無由得念佛名。

說這個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憶念佛名的能力。怎麼知道這裏說
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為下面轉教口稱佛名。
大家說,口中念佛容易,還是心裏念佛容易啊?
心 裏 念 佛 跟 口 裏 念 佛,心 裏 念 佛 要 難 一 些,甚 至 說 難 得 多。你 看 你 去 教 那
個 一 兩 歲 的 小 孩 子 , 說 :「 你 不 許 張 著 嘴 念 出 來 , 你 在 心 裏 念 佛 。 」 他 肯 定 沒
 


 
 
 

法 念。教 他:「 跟 我 念:阿 - 彌 - 陀 - 佛。」「 阿 - 彌 - 陀 - 佛 ! 」他 會 念 哪 !
你 叫 他 心 裏 念 , 他 不 會 念 。  
心裏念佛要有一定的憶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識要有某種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煩惱,內心的煩惱像雲在翻騰一樣,要你心裏念、嘴上不念,那
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還有,比如邊走路邊念佛。有的人也不出聲,也不動嘴,只在心裏默念,這
樣佛號很容易打失。旁邊有熱鬧,一溜神,回頭這個佛號就跑了。看到一個熟人:
「哎,老王!啊……」然後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 果 動 嘴 發 聲 念 佛 就 不 一 樣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 老 王 !
哎!南無阿彌陀佛……」打了個招呼,佛號還在。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口稱名號,你只要有口稱念,就可以往生。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明天是農歷九月十九日 『南無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吃素.放生.印經.誦經.行善.布施.一切善業都有無量億功德。請同修們在此日多多念佛.多多誦經,印經,放生,多行善事,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佛光普照.法界一切眾生.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離苦得樂.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苦難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是梵文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的意譯,是遇到苦難“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思。,亦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將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據印度的傳說,觀音菩薩原是轉輪聖王無诤念的大太子,他與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彌陀佛,成為“西方三聖”之一。觀音具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與一切眾生苦”的德能,能現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種大難。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捨。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余涅槃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當時寶藏佛,馬上為他授記說:“你觀察憶念諸天人民、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為了斷除眾生一切的苦惱,為了令眾生住於安穩快樂的處所之緣故,我今日應當命名你為‘觀世音’,無量壽佛入涅盤後,第二個恆河沙數等阿僧祇劫,彼國土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寶物,無量無邊,是安樂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根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廣大久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游戲如來’,其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是言說贊歎所不能窮盡。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區域之內,有一個國王名曰‘威德’,稱王於一千個世界之中,那時威德王,在他的園林樓觀當中,入於三昧禅定的時候,在國王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裡湧出,有兩位童子,化生於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頭面接足頂禮世尊,聽佛說法。

    當時兩位童子即說偈頌曰:‘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我們今天在如來前,立大誓願發菩提心。生死流轉無量劫來,想要推算其源始邊際而卻不可知(不可得)。諸佛為了度脫一個眾生的緣故,尚且無數劫地行菩薩道,何況如今只是數劫的時間,即可度脫無量眾生,圓滿修行菩提之道,卻反而生起疲乏厭倦的心呢?我等若從今日起,仍然生起貪欲心,如是則為欺诳十方一切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癡、染污、悭貪、嫉妒等心,亦復如是。今日我等說真實語,遠離虛妄不實之心。我等若從今日起,起於聲聞自利的心,不樂於度脫眾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則是欺騙世尊。我等亦不求緣覺聖果,不只是自我濟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於萬億劫中,以大悲心度脫眾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國土,清淨安樂美妙莊嚴,願我成佛道之時,我的國土超越此百千億倍的莊嚴。我國土中沒有聲聞眾,也沒有緣覺乘,只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其數目無有限量。一切眾生清淨無垢,悉皆具足最上勝妙的喜樂,出生在正知正見的佛法當中,總持一切諸佛法藏。我們這些誓願如果真實不虛,應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當二位童子說完如是偈頌之後,即時大地普遍震動,百千眾多的樂神及種種樂器,演奏發出和諧優雅的樂音。光明亮麗的微妙服飾,旋轉地從天上降落下來,諸天天神在虛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種種美好末香,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地流溢熏染開來,歡喜愉悅了眾生的心。當時的威德王難道還有別人嗎?那就是我釋迦牟尼是也,而那時的兩位童子,就是現今的觀世音、以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

    此二位大菩薩,於金光師子游戲如來之處,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將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時劫之後,阿彌陀佛當入涅盤。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盤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入涅盤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之後,極樂世界一切寶物,流水浴池各色蓮華,以及眾寶所成的一切行樹,仍然恆常演說法音,與阿彌陀佛親身說法沒有差異。

    極樂世界正法時期滅盡之後,於當夜過中夜分,明相現前時,觀世音菩薩在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而然七種寶物,以種種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國土世界莊嚴美妙的情景,即使諸佛世尊,經過如恆河沙數的時劫,也沒有辦法說得窮盡。其國土之中沒有聲聞緣覺這種名號,純粹都是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充滿了整個國土,這個國土世界名稱為‘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著他住世的年歲,得大勢菩薩皆親近供養不相遠離,乃至於到入涅盤時。入涅盤後,得大勢菩薩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正法滅盡之後,得大勢菩薩即在此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一樣,他的國土世界、所放的無量光明、所具的無量壽命,以及諸菩薩眾的數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無差別。”

    如同上面兩部經所記載的,觀世音菩薩於因地初心所發起的本願功德,及攝取淨土莊嚴佛國的德行,與阿彌陀佛本起因地的發心,了無差別。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是如此的殊勝、如此的殊勝啊!其他如三十二種因應眾生苦難的隨類應化身,十四種布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完備的描述就像《楞嚴經》、《法華經》,及其他諸經所說的,現在並不全部引用節錄。

    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菩薩的宮殿,眾寶莊嚴的道場之中。此時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恆常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發誓願說:“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淨國土者,我即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觀世音菩薩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根據這段經文,應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以及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此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者,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此二者福慧果報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請諸位修行者深思之。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著稱,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並稱為四大菩薩!

1.《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分,一切眾生見到觀世音菩薩形象、聽聞觀世音菩薩名號,戀慕觀世音菩薩者,贊歎觀世音菩薩者,都會得到殊勝的功德和利益:“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受記。”

2.《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到稱念觀音名號可擺脫火災、水溺、黑風、刀兵、惡鬼、牢獄、怨賊等7種災難;還可使眾生遠離淫欲、嗔恚、愚癡等“三毒”的熬煎。經中總結說:“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並且,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與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之功德利益正等無異!

4、《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雲:“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诃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5、《六字大明咒經》雲:何人若誦若作意‘嗡嘛呢叭美吽’ 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損害,延年益壽,財富增上,並能清淨一切業障,獲得解脫”。

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如此菩薩(觀音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可以說,記載觀世音菩薩功德利益之經典不勝枚舉。在民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靈感故事就更多了。所以我們應該恭敬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切所求、所願,都會成就、滿足!

無觀世音菩薩(十聲或百聲或千聲)
南無阿彌陀佛(十聲或百聲或千聲)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三稱)

【大悲咒】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俐耶,婆盧羯帝,爍缽啰耶,菩提薩哆婆耶,摩诃薩哆婆耶,摩诃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啰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俐陀,伊蒙阿俐耶,婆盧吉帝。室佛啰愣馱婆,南無那啰謹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俐,摩诃菩提薩陀,薩婆薩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俐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奢耶帝,摩诃罰奢耶帝,陀啰陀啰,地俐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摩罰摩啰,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參,佛啰捨耶,罰沙罰參,佛啰捨耶,呼羅呼羅摩吶,呼羅呼羅醯利,娑啰娑啰悉俐悉俐,蘇羅蘇羅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俐夜,那啰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藝,室皤吶耶娑婆诃,那吶謹墀娑婆诃,摩啰那吶娑婆诃,悉啰僧阿穆怯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謹墀皤伽吶耶娑婆诃,摩婆利勝羯啰夜娑婆诃。南無喝啰怛那哆吶夜耶,南無阿俐耶,婆羅吉帝,爍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補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賀賀蘇怛拿 吽 潑抹拿 娑婆诃

【補阙圓滿真言】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诃

【普回向真言】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薩縛诃 摩诃斫迦啰嚩吽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海曙師書
 
友人以時事新報徵文啟見寄(光)企座下發揮佛祖道妙.以結法緣。座下以執心在內.(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二)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四)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門.(七)等七題.令(光)作論。而曰擬作模範。(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兼以宿業深厚.生即病目。近十餘年來.一切經論.皆不能看。但只執持佛號.懺除宿業.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論.況日擬作模範乎。其謙恭自牧.誠可嘉尚。其意見錯謬.有不堪詳言者。夫欲發揮楞嚴起信之奧.何不取法乎釋迦如來.與馬鳴菩薩.及歷代古德之註此經此論者.而反擬以(光)作者為模範。是何異儒者欲發揮二帝三王孔孟之薪傳.不以四書五經十三經作模範.而以樵歌牧唱為模範。織師欲織迴文古錦.不取織錦者之法則以為模範.而取編蘆席者之法則以為模範。何顛倒一至於此。雖然.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歡喜納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辦.其供之之誠.與供無上珍饈妙味.等無有異。今以(光)所易辦之沙.供之座下。固知無用.聊將其誠。倘亦用以塗地.庶呵滅我罪垢.長我福田。因將七題一串穿來.儱侗論之.以塞其責。論曰.執心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乃凡夫之情見也。執心定不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亦凡夫之情見也。非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即末顯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則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觀之.豈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屬生滅.皆非真如。即斷惑證真.成等正覺.亦不出生滅之外。以聖智觀之.非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真如。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再進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謂五蘊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如上一番說話.乃(光二十年前偶爾夢著者。今承其雅意.獻於座下。如日必須分而論之.詳其文義語脈旨趣.則非(光)之衰頹心目.荒唐學業所能辦也。請求之古德.及當代講家。自能暢座下之本懷.愜座下之素志耳。
 
與四明觀宗寺根祺師書
 
接手書.并顯感利冥錄.不勝歡喜。知諦公此番講經.比前次更覺光輝。因逐一看畢.即送餘人。多有見聞.深為詫異。私相謂曰.諦公已證聖果.關帝尚未明心。(光)聞而謂之曰.此事須從白關用心處究.則事理兩當.絕無濫聖屈賢之失。白公且置弗論。夫關帝者.在生時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歿後皈依智者.願為伽藍.護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餘年。天下叢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願宏法者。關帝一一護持親近.豈至於今.尚有未了.而求決擇開示於諦公。何聰明如帝君.而復愚鈍不蒙法益之如是乎。是大有說。現今時值末法.僧多敗類。只知著一件大領.即名為僧。僧之名義事業.多多了無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縱能研究佛法.終皆下視僧侶。其不信者.見彼游行人間.造種種業之僧.遂謂僧皆如是.佛法無益於國.有害於世。因有此種我慢邪見下劣等知見故.關帝護法心切。以京師乃天下樞機之地.高人名士.咸來蒞止。遂現身說法.請諦公之開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見之凡情振興劣僧無慚無愧之鄙念。古人稱如來不捨穿鍼之福.日如八十翁翁作舞.為教兒孫故。(光)於關帝此舉亦然。此雖係盲猜瞎斷.若質諸關帝諦公.當皆點頭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聲跡矣。如上所說且約跡論。至於關帝諦公之本.唯關帝諦公自知.(光)何能測度而評論之哉。根敏道心雖切.恐規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則。祈教以量力而為.不可強勉硬撐.以致心身受病.遂難親獲法利矣。聞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廢弛。初學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與佛學報館書(節錄)
 
大覺世尊.于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剌血為墨.以髓為水.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佛學叢報一書.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識盡證一乘。但以世俗讀書.絕無敬畏。晨起則不加盥漱.登廁則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頭。夜臥而觀.則與褻衣同聚。對案而讀.則與雜物亂堆。視聖貿之語言.同破壞之故紙。漫不介意.毫無敬容。甚至書香家之婦女.花冊皆是經傳。世祿家之僕隸.揩物悉用文章。種種褻黷.難以枚舉。積弊已久.習矣不察。若不特示禍福.決定難免褻黷。未曾得益.先獲大罪。閔斯無知.須預指陳。若以愚見.皮面圖畫.可不必印。名標其傍.如常書式。中間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則數句.多則十餘。言須簡明.字須粗大。誡令視者.加意珍重.毋或褻汙。大覺法王.度生妙道.敬則獲福.慢則致禍。皮裏宜用小字.詳陳此書雖名報書.實同佛經。而且首有佛菩薩像。內中之文.或錄經文.或宗經義.不同世諦語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經論傳記中敬褻經典.罪福案證。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態.誤造惡業。此二或一冊一換.或間次一換.或永遠不換.只用一種文字.皆無不可。若換.則只可換文.不可換義。則庶乎師嚴而道尊矣。書後皮面.不可印字.以免塗汙而昭敬重。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自言往劫將證二果.因誤以杖倚壁畫佛面.遂全失之。吾謂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則永失人身.常處惡道無疑矣。譬如巨富犯大辟.儘家資以贖死.貧人則立見斬首矣。事載傳燈錄二十祖闍夜多尊者章。故知褻慢.其罪非小。乾為大父.坤為大母.四海內外.同是同胞。清朝雖屬滿洲.畢竟同一父母。況列廟聖德.直同天高地厚.雖堯舜湯武.亦不過如是。近以兵歉疊遭.強鄰見逼.政憲更新.稍有參差。然推究皇仁.仍復如故。但以境緣不嘉.致見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體同觀。論政體.則盛稱共和。論前清.則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後.不妨豎碑立祠.以彰舊官之德。共和既成之後.二百餘年之撫育栽培.豈可頓忘。吾見第三冊中.有獨夫.專制.奴隸等語.心甚怏怏。夫吾國自開闢以來.其繼天立極.君臨天下之大聖人.亦未必不慮及此。或恐民若強悍.則號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亂亡。此聖人傳子孫之本心.豈羲農湯武盡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綱常.息爭端.亦時勢使之然也。非羲農諸聖.皆有慚德也。今人各為公.共和郅治.亦時勢使之然也。非今人便優于羲農等諸聖也。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論前清。方合共和之體.免蔑古聖之愆。佛世毘耶離國.即用此法。如來于諸經中.亦未深斥輪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之與比者.因時適宜之謂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不可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帶此詞意.祈略事筆削.歸完善。俾天下後世之閱者.佩服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毫無偏私。因茲古今來大聖大賢.無不歸心而崇事焉。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于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此書科分十門.法不一律。正好事理並進.頓漸齊驅。庶得三根普被.利鈍均益。宜將古今來由學佛得力.發之而為大忠大孝.純義純仁之事跡。與夫恭敬三寶.謗毀三寶之禍福。及高人淑世導俗之嘉言.戒殺放生之至論。于後數科.冊冊登載。則愚夫愚婦.有所稟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實踐。從玆不敢搖頭掩耳.更急急于願樂欲聞也。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而末法眾生.根機陋劣。禪教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難.何況了脫唯有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迴.高預海會。此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談.誡勸齊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破魯川輩之邪執.續蓮池等之法脈。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諸君之德。則法滿寰宇.世復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飛潛異類中矣。刻論佛法式微.實不在於明末。明季垂中.諸宗悉衰。萬曆以來。勃然蔚興。賢首則蓮池.雪浪.大振圓宗。天台則幽溪.蕅益.力宏觀道。禪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則壽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則慧雲中興.實為優波。見月繼踵.原是迦葉。而妙峰.紫柏.蓮池.憨山.蕅益.尤為出類拔萃.末法所不多見。雖不及唐宋盛時.亦可謂佛日重輝矣。及至大清啟運.崇重尤隆。林泉隱逸.多蒙禮敬。如玉林.憨璞.木陳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開方便。罷除試僧.令其隨意出家。因傳皇戒.製護戒牒.從玆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實基于此。在當時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權乘願.建中立極。其發揮佛祖慧命之言論.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製揀魔辨異錄.八卷四冊.係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師.于書肆中得之.送于楊仁山.令寄東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內。想其書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試一讀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學識文章.當頓高十倍矣。嗚呼盛哉。世宗實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絕無而僅有者.其君如此.則宰官僧侶.概可知矣。迨至高廟以後.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頻經兵燹.則鄙敗無賴之徒.多皆混入法門。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從玆日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雖不少.識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揚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見其僧.而不知其道。厭而惡之.不入其中矣。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設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倘諸君不乘時利見.吾恐此時震旦國中.已無佛法聲跡矣。嗚呼險哉。佛法高深非淺見所能窺。若欲深知.必須由教而入.次及禪宗.方可無弊。宋儒若周程張朱等.夙世固有靈根。奈最初所親近者.皆屬直指宗師。于一席話.一公案下.彷彿領會得個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之意義.實未徹悟自心。遂自以為得.畫地自限.不肯前進。良由一向在義路上著腳.絕未曾真參力究也。且見宗家法法頭頭.指歸向上。因此縱看經教.亦作宗意解會.謂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實事實理.亦皆以指歸向上之意見領會。遂致瞞昧自心.撥無因果。攘人之物.以為家寶。拾佛法之遺餘.扶儒教之門牆。又恐後生高推釋氏.因巧設方法.作盜鈴計。橫造謗議.陳其禍害。關閉後生.永不能出。又恐或不死心.遂現身說法。謂吾昔求道.亦曾旁及釋老.然皆了無所得.後反求于六經而得之.從此釋老之破綻.一一徹見矣。夫諸子誠意正心.躬行實踐.誠足為儒門師表。但以扶持門牆之念過重.致于最宜感佩表彰之處.反掩人之長以為短。以己之得于人者.反謂人不我若。竟使誠意正心.躬行實踐.不能圓滿完備.徹頭徹尾。噫.可哀也已。一乘居士.謂其入室操戈.喧賓奪主.其言甚確。然不詳陳其故.關裏人決不肯服。宜將諸子學佛得益處.及以宗意錯會教意.因玆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不唯悖佛.亦悖儒經處。及自謂求道于釋老皆不得.後于六經反得處。詳陳而明辯之。則贓證具在.不但閉關者佩服而直下出關。縱諸子復生.亦當任過自責.無從置喙強辯。從玆慧風掃蕩障翳盡.佛日重輝宇宙中矣。


龍舒增廣淨土文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印祖指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四

  淨土法門多見於大阿彌陀經與十六觀經。有淺有深。淺者其功小。而於九品中卑
。深者其功大。而於九品中高。然皆脫離輪迴。長生不老。今先列其淺者。次及深者
。蓋隨人所修也
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
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此佛自有誓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
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謨阿彌陀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
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至誠如此。無不往
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修持法門二
  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謨阿彌陀佛南謨觀世音菩薩南謨大勢至菩薩南謨一
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各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全偈一遍云。十
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受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
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
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
罪。長一切福。凡頂禮時。燒香作拜尤佳。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
大福報
修持法門三
  一一念誦如前。唯念佛時心想身淨土。佛前合掌恭敬念佛。念菩薩時亦如此。念
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時。則心想身在淨土。其念誦聲遍於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前作拜時。亦以想在淨土。作拜念偈時。亦想在淨土。佛前合掌恭敬念偈。唯有佛菩
薩像時。則不須如此。然須想其像。如佛與菩薩。現身在此。受我禮拜。聽我念誦。
專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
大菩薩修行兼修淨土法門四
  早晨先面西然香禮拜祝云。弟子某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然香敬禮盡虛空界一
切諸佛。一切正法。一切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聖眾。過去然燈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文
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釋迦佛會下一切菩薩緣覺聲聞聖眾。過去世自在王如來。現
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
至菩薩。阿彌陀佛剎中一切菩薩緣覺聲聞聖眾(佛號隨意所增不增亦可)上自諸天天帝天人
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一切主造化靈神。下自地祇大嶽溟海群山眾水一
切主造化靈神。中及人間一切。掌禍福靈神。普同敬禮乞。成就一切善願。以濟度無
量無邊眾生。先願某見今處世。無一切疾病災難等事(隨意所祝)臨命終時。一月預知其
 
期。化佛菩薩來迎。西方境界盡現空中。遲遲而久。眾人皆見。某即如入禪定。安然
化去。遂見阿彌陀佛。證無生法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間一歲。即來此間。教化眾生
。漸漸變此南閻浮提盡世界。以至十方無量世界。皆為清淨極樂世界。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敬禮盡虛空界三世諸佛。仰惟如來大慈大悲。憫
念眾生沈淪苦海無有出期。在涅槃者。盡出涅槃。救度眾生。無窮無已。見在世者。
勤轉法輪。開覺群迷。無窮無已。其未來者。入萬類中。廣種善根。無窮無已。度盡
眾生而後已。緣覺聲聞之眾亦復如是。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盡虛空界一切善人。念佛說長壽偈七遍。願增延此等善人壽數。廣化
眾生。咸超苦海。我慈諸龍王天上及世間。以我此慈心。得滅諸毒恚。我以智慧聚用
心。殺此毒味毒無味。毒破滅入地去。禮拜。佛言。早晨清淨念此七遍。令人長壽。
今為盡虛空界一切善人念誦。則功德甚大矣
  又祝云
  弟子某至心敬禮日月光明世尊火光如來觀世音菩薩乞念。某每日持誦如來菩薩聖
號各一百八遍。仰惟大慈大悲各以願力。令某早悟真性。增崇福力。無一切疾病災難
等事。以上三者為救度眾生。故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此南閻浮提無巨無細一切眾生。敬禮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
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一切主造化靈神諸地靈祇大嶽溟海群山眾水一切主造化靈神人間一
切掌禍福靈神。普同敬禮。以為此等眾生謝覆載照臨生成養育衛護之恩。某謹為此等
眾生。念南謨釋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種無上善根。念南謨阿彌陀佛一百八遍。以結無
上善緣。願此等眾生常沐洪恩歡喜相向。不相爭相殺。不相食相陵。修進佛法。脫離
苦海。即變此南閻浮提為極樂世界。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感謝。天地覆載。日月星辰照臨。造化生成。神靈衛祐。父母產育。君臣
庇護。師尊教誨。恩地提挈。及衣食來處。及受用處。及使令處。及行住坐處。一切
有恩力於己者。悉皆感謝。謹為念南謨釋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種無上善根。念南謨
阿彌陀佛一百八遍。以結無上善緣。一切有情在者早證菩提正果。在下者盡生極樂世
界。禮拜。修此六段畢。然後面西修淨土
大菩薩修淨土法門五
  早晨面西然香禮拜祝云。弟子某謹為虛空界一切眾生。敬禮西方聖眾。十稱念四
聖號。仰惟聖眾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眾生各各自十稱念。盡拔濟生於極樂世
界。乃念四聖號各十聲。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讚阿彌陀佛。懺罪迴向發願敬禮。仰惟如來大慈
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眾生各各自讚佛懺罪。迴向發願敬禮。盡拔濟生於極樂世界
。乃念大慈菩薩全偈一遍(在卷首第一段。)禮拜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敬禮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切菩
薩聲聞諸上善人。仰惟大慈大悲憫念眾生沈淪苦海無有出期。特展威神。遞相勸勉。
分身於此震旦國。為卿相群臣。共佐吾君治教。眾生使不相爭相殺。不相食相陵。變
世醇和。共躋仁壽。及於此南閻浮提。盡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濁惡世界身。為國王大臣
百僚庶尹。以此有位之臣。教化眾生。同修佛道。脫離苦海。即變吾國。以至十方濁
惡世界。皆為清淨極樂世界。禮拜
  (古本云。延祐乙卯四月十四日。命工刊板。至十月初一夜。刊至此板出舍利一顆。初七日刊
至法字上。又出舍利一顆。下元日刊至聖字上。又現舍利一顆。見存板中留以供養云。伏望。觀此
文者。覩此靈驗者。同生深信堅固之心。請遵熏修必生淨土。是即龍舒居士所謂自古及今修持者眾
。豈無感應。斯言倍不輕也)
  如不食肉此為大善如有疾病不免食三淨肉即 祝云
  弟子某為身在世網。宿業深重之故。腑臟身體怯弱。不免有時食三淨肉。謹為昨
日所食之肉之眾生。念誦南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
彌陀佛七七遍。仰惟如來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眾生自捨身命。以與念誦者乞。
為念誦資薦。其身定拔濟。生於極樂世界。某誓願。所食之肉。所資氣力。所為善業
。願與此等眾生共之。願此等眾生先生極樂世界。俟某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六
神通。來此南閻浮提。化度眾生之時。此等眾生皆隨逐而來。共化眾生。同升佛道。
禮拜
  如不食肉。則為平生所衣之衣。為絲為綿。蠶及與己交加之綿帛所為之蠶。念誦
如前
  又祝云
  弟子某謹為此南閻浮提今日所殺所食之眾生。念誦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
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聖號一百二十遍。仰惟如來大慈大悲。以某念誦
如來名號。一聲一如來度一眾生。盡其念誦之數亦復如是。盡度生極樂世界。禮拜
修持法門六(釋迦佛親以此教二老人。無可疑者。若人至心持念。及誦往生真言。解冤延壽

。得大福報。證無生忍。居不退地。豈不偉歟。呂元益謹勸)
  釋迦佛在世時。有翁婆二人。用穀一斗。記數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佛云。我
別有方法。令汝念佛一聲得多穀之數。乃教以念南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
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出寶王論。甞以秈穀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數乃二千
石之數。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單念亦可。
 

教人全念。得大福報。或兼持誦小阿彌陀經或大阿彌陀經或其他佛經。隨數多少迴向
願生西方。皆可拔一切業根本。往生淨土真言
  南謨阿彌多婆夜掇 拕茄多 夜掇逮 夜多阿彌里 都婆毘 阿彌里掇 悉耽婆
毘 阿彌里掇 毘加蘭帝 阿彌里掇 毘加蘭掇 加彌膩 茄茄那 止多加戾 娑婆
  真言字本非佛國字。乃譯經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難識而不讀。佛初說時止有聲音
。今存其聲音。用易識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意。更不須疑。又世間點句多差。今用
藏經兩處點句一同。亦不須疑。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不令冤家為害。現世
安穩。命終任意往生。若蒲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三十萬遍。非久面見阿彌陀佛。
晉時遠法師誦此呪。有神人。從西持白銀臺來云。法師壽終。當乘此往生阿彌陀佛國
。眾人聞空中如奏音樂。異香數日不歇
修持法門七
  佛問阿難云。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云。欲見。佛云。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
。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今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
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
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於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
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
生。予甞於鎮江。聞賣蝦者叫蝦一聲。而知其三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
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叫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叫蝦一聲而三業俱惡。此佛所謂地
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眾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
於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為開導化諭。此名法施。法施為布施之大者。其為福報
豈易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
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
以滌蕩之。猶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
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
眾生之言。無足取焉
修持法門八
  全持齊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
上生。所謂齊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婬欲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
婬是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為口四惡。貪欲嗔恨邪見是為意三業。總為十戒
。能持而不犯。是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為十惡。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
加以不飲酒。是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
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
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
。亦為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故曰。凡欲殺生者。但
 
將自己看自身不可殺。物命無兩般。所以不殺得長壽報。殺則短命報。蓋謂己欲其命
長。物亦欲其命長。乃殺物命而欲己之命長。烏有是理。故殺生不可不戒也。凡殺生
以資口腹。則口腹之欲何厭。放箸之後滋味已空。而殺業俱在。若殺生以待賓。賓則
以平日不殺人。亦無可言者。況其罪已自當之。經云。來而獨自來。去而獨自去。輪
迴獨自行。果報獨自受。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若殺生以祭先祖。豈無素食清羞
。孔子曰。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誦經。仗佛力以為薦
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殺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修持法門九
  齊戒潔己。清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
寶池中。大蓮花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稜中空右旋轉五匝
。光明照曜。金色面與金色身。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眼
開眼悉皆見之。蓋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為
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身後必上品上生。唐啟芳圓果二人作
觀想法。只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載在第五卷。所謂十六觀經者詳說諸觀想法。
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門十
  想阿彌陀佛身極高徹天所坐蓮華亦相稱。及注想眉間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
。此法最為上。以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其想極大。則其念極大故也。若未能如此
。且想小像。亦可唯要專精。不得散亂。據觀經云。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萬
億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
大海水。青白分明。以無緣慈攝取眾生。閻浮檀金者。極大極美之金也。那由他者萬
億也。由旬者六十里也。據此所說。豈可窮盡。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已不可言矣。況
六十萬億之萬億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門十一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以此寶手接引眾生。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
由他由旬。舉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次想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
蓮華中結加趺坐。作蓮華合想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修持法門十二
  發救度眾生心。發至誠心。發堅固心發深心。加以禮拜念佛。如此則現世蒙佛加
祐。身後必上品上生。救度眾生心者。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眾生。非獨度其
身也。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深心。用心
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修持法門十三
  齋僧供佛。燒香獻華。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
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為子而孝養父母。為兄而友愛昆弟。
為弟而欽順其兄。閨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隣里姻親相接以禮。
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
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人以善。或讚善止惡。隨力隨所作世間一
切善。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
錢與人。或以一盃水與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持法門十四
  佛言。欲生淨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
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門十五
  予遍覽藏經。即無陰府寄庫之說。奉勸世人。以寄庫所費請僧。為西方之供。一
心西方。則必得往生。若不為此而為陰府寄庫。則是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譬如
有人。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於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
罪。豈不謬哉
食肉說
  楞伽經云。有無量因緣。不當食肉。眾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聞目見慣熟。不
知其非。如能斷去。固為上也。如不能斷。且食三淨肉而減省。所謂不見殺。不聞殺
。不疑為己殺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飡皆肉。且一飡以素。人生祿料無數
。若此自可延壽。次日可為此眾生念誦資薦。庶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隣之言。
則至誠為念彼佛。必得往生
觀音坐相說
  按藏經。諸佛菩薩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觀世音菩薩本結跏趺坐。其神
通變化自在。故云觀自在。今人作翹足搭手坐謂自在觀音者。訛也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24、「頓超十地」之文



(續編卷下‧楹聯)

淨土法門,你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薩。聽起來實在讓人訝異,但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說「莫訝」。
因為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這裏邊包括了聲聞、
緣覺和菩薩,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內,所以叫「一聲超十地」。
十 地 菩 薩 還 沒 有 成 佛,功 德 再 殊 勝,還 沒 有 圓 滿。而 這 六 字 名 號 的 功 德 ,
是 阿 彌 陀 佛 果 地 的 功 德,已 經 圓 滿 了。如 果 以 十 地 菩 薩 跟 我 們 凡 夫 比,那 我 們
簡 直 不 能 比 了。但 是,十 地 菩 薩 跟 六 字 名 號 相 比,還 是 位 差 一 等。所 以,我 們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位 超 十 地 , 不 是 以 我 們 的 功 夫 , 是 因 為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名
號 本 身 就 具 足 這 樣 的 功 德 。  
一 聲 功 德 超 十 地,怎 麼 我 們 還 是 這 麼 一 個 凡 夫 相 ? 功 德 有 體、有 用,我 們
念 佛 得 到 了 六 字 名 號 的 功 德 本 體 , 但 是 在 此 娑 婆 世 界 作 用 還 沒 有 發 揮 出 來 ,
「 用 」要 到 極 樂 淨 土 才 兌 現 的。一 到 極 樂,就 入 佛 境 界,同 佛 受 用,無 量 神 通
智 慧,自 然 開 發。好 像 一 個 窮 人,突 然 得 到 銀 行 大 筆 遺 產,但 是 錢 還 沒 有 取 出
來 用,看 上 去 還 跟 原 先 一 樣 窮,等 他 把 錢 取 出 來 花 的 時 候,人 家 就 知 道 他 富 貴
自 在 了 。  
念佛人,現在一聲超十地,往生淨土就成佛。











25、「往生同佛」之文

(增廣下‧傅大士傳錄序)

(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在這個世界,一稱名號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極樂世界,就能跟阿彌陀佛平
等了,就能成佛了,叫「往生同佛」。這麼殊勝!
「入佛境界」:你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你看《阿彌陀經》
裏講,極樂世界的樹也能講法,鳥也能講法。《觀經》裏說,極樂世界光明也說
法,水流也說法,音樂也說法。為什麼?因為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
些樹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來的,是無漏功德所流現。所以,整個極樂世界,完
全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鳥也是,樹也是,風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樂也是。
你進了極樂世界,等於掉到阿彌陀佛的身體裏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正一
體,身土不二」,阿彌陀佛的佛身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一體的。你不要認為說「哎,
那個是阿彌陀佛,這個地方黃金寶地不是阿彌陀佛 」 - - 錯 了 ! 黃 金 寶 地 當 下
就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功德,所以叫「金剛寶地」;這一棵樹,也是阿彌陀佛的無
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彌陀佛,你就掉到阿彌陀佛懷裏去了,叫「入佛境界」。
「 同 佛 受 用 」: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光 明,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壽 命,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神 通,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誓 願,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度 無 量 眾 生 , 你 也 能 度 , 這 叫 「 同 佛 受 用 」, 跟 阿 彌 陀 佛 一 樣 。 不 過 , 不 能
叫 做 佛,我 們 還 是 叫 做 菩 薩、叫 阿 羅 漢、叫 天 人。因 為 叫 佛,名 稱 只 有 阿 彌 陀
佛 一 位,我 們 往 生 去 的,還 是 弟 子 位,不 能 說 自 己 就 是 佛 了。但 是,受 用、功
德 跟 阿 彌 陀 佛 平 等 , 因 為 「 入 佛 境 界 , 同 佛 受 用 」。 就 如 同 剛 才 所 講 的 , 一 滴
水 丟 到 大 海 裏 面 , 就 跟 大 海 一 樣 的 深 、 一 樣 的 廣 , 不 分 彼 此 了 。 道 理 如 此 。  
「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既沒有凡夫的情執,也沒有聖人的見解,沒 有 凡
聖 等 一 切 差 別,真 正 平 等。究 竟 說 起 來,這 二 句 只 有 成 佛 才 能 達 到,菩薩還能











見到上面有聖——即是佛,所以他要成佛。成佛了再也不見聖,同時也不見凡,
見一切凡夫本來都是佛,一切處當下是淨土。這等於是說往生就成佛。
「一得往生」:一旦往生,有「必定」、「立即」二種意思。
「 則 煩 惱 惡 業,徹 底 消 滅;功 德 智 慧,究 竟 現 前 」:說「 徹 底 」、說「 究 竟 」,
都 是 佛 的 地 步 。 十 地 菩 薩 還 有 最 後 一 品 無 明 煩 惱 未 破 , 只 有 佛 才 是 「 徹 底 消
滅 」。 凡 夫 本 性 功 德 , 與 佛 平 等 , 但 是 凡 夫 在 迷 , 功 德 智 慧 , 沒 有 現 前 , 得 不
到 受 用。阿 羅 漢 功 德 智 慧 已 經 現 前,但 還 很 小;菩 薩 功 德 智 慧 現 前 了 很 多,但
是 也 沒 有 究 竟 。 所 謂 「 究 竟 」, 就 是 成 佛 了 , 性 地 中 所 具 有 的 功 德 智 慧 徹 底 開
發 出 來,現 前 大 用,沒 有 遺 漏。煩 惱 惡 業 既 然 徹 底 消 滅,功 德 智 慧 也 就 究 竟 現
前 , 說 的 是 一 回 事 , 也 就 是 成 佛 了 , 不 過 一 個 正 說 , 一 個 反 顯 罷 了 。  



26、「成佛度生」之文
你對於念佛往生法門:
(增廣卷四‧淨土問答並序)
「極生信願」:你沒有疑惑心,一絲一毫都不懷疑。
「 專 精 修 行 」: 我 就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專 , 還 要 再 專 , 不 雜 。「 精 」
就 是 不 雜 ,「 專 」 也 是 不 雜 。  
「 眾 生 無 邊 誓 願 度 , 煩 惱 無 盡 誓 願 斷 , 法 門 無 量 誓 願 學 , 佛 道 無 上 誓 願
成 」, 這 叫 菩 薩 「 四 弘 誓 願 」。 這 「 四 弘 誓 願 」, 我 們 讀 一 讀 還 可 以 , 要 和我們
的心相應,不容易!
「眾生無邊誓願度」;打死一隻蚊子。












「煩惱無盡誓願斷」;「別理我,我在念咒,你不要打擾我!」起了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沒學通。
「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是做凡夫。
如果是淨土念佛法門,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到西方:
「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當下無盡煩惱就消除了--「煩惱無盡誓願斷」,
就斷了。
「 無 量 法 門 , 自 然 證 入 」: 到 極 樂 世 界 , 無 量 無 邊 妙 法 門 , 你 自 然 而 然 就
證 入 了 , 不 是 說 「 我 還 在 那 裏 死 摳 文 字 」, 到 極 樂 世 界 不 用 學 文 字 , 不 用 去 讀
書 , 無 量 妙 義 自 然 而 然 都 在 我 們 心 中 顯 現 , 自 然 有 證 、 有 入 。  
「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眾生」:像什麼呢?又是剛才的比喻: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同樣道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邊,
就有四樣東西叫「故物」,哪四樣?

【持名往生四兌現】
第 一 個,你 拿 著 六 字 名 號 來 了,那 就 把「 煩 惱 無 盡 誓 願 斷 」給 你 了,你 煩
惱 無 盡 , 當 下 「 不 難 頓 斷 」。 第 一 個 先 兌 現 , 煩 惱 沒 有 了 ,「 嘩 」 消 失 了 。  
第二個,有哪一件物品呢?「法門無量,自然證入」。你能念六字名號,到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兌現第二個給你,你無量妙法門自然證入了。
第三個兌現的,這六字名號裏面有無上佛道,「圓成無上佛道」,當下讓你
圓滿成佛。
第四個兌現的,成佛之後馬上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
所謂「若操左券,而取故物」。故物——原先就存在那裏的,本來就是為你
預備的東西。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給你成佛,你就問祂要:「阿彌陀
佛,我左券都拿來了,為什麼我的東西不給我?」--不可能的!祂都兌現給
你,立即兌現,全面兌現,毫不拖欠。
看下面這一段:





































(增廣上‧與心願居士書)

什 麼 叫 「 俯 謝 凡 質 」 呢 ? 「 俯 」 就 是 往 底 下 ;「 謝 」 就 是 扔 掉 ;「 凡 質 」
就是我們的肉體凡胎。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肉體凡胎就 像 脫 了 一 件 衣服 一 樣,「 啪 」就 扔 掉 了,多 瀟 灑 ! 多 自 在 ! 你 要 燒 也 好,給 螞 蟻 啃 也 行,無
所 謂 。  
當下怎麼樣呢?
「高預聖流」: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謂「諸上善
人,俱會一處」,我們扔掉這個身體,像脫了一件舊衣服一樣。但是,我們如果
不念佛往生,脫了人的衣服,還要穿上猪的衣服;脫了猪的衣服,又要穿上牛
的衣服,總在輪迴。現在不一樣,蓮花化生,「高預聖流」。
乘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發願是來回票:
第一,「去程票」。第十八願說:「你念我名號,到西方極樂世界來。」
第 二,還 有 第 二 十 二 願 — —「 回 程 票 」,說:「 你 到 我 極 樂 世 界 成 佛 之 後 ,
再 回 娑 婆 世 界 度 眾 生 , 我 都 有 願 力 加 持 你 。 」  
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是古佛示現,我們也是古佛示現。你應
以何身得度,我就現何身為你說法。
大 家 在 這 裏 都 很 羡 慕 觀 世 音 菩 薩,真 羡 慕,到 極 樂 世 界,你 回 來,就 一 樣。 












回來後還是弘揚淨土念佛法門,用六字名號的網,法網、佛網、光明網,
把眾生拉到極樂世界。希望不要有一個漏網的。
我們本來有一顆「妙真如心」,跟佛一樣,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我們在
這裏只是講講,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可以圓證自己本具的妙真如心。
「圓證」就是圓滿證悟,菩薩只是分證,沒有圓證,圓證就是成佛。
「 方 可 究 竟 契 合 乎 菩 薩 四 弘 誓 願 」:我 們 在 這 裏 發 四 弘 誓 願,是 可 以 鼓 勵
自 己 , 提 醒 自 己 。 如 果 你 真 的 要 究 竟 契 合 四 弘 誓 願 , 要 先 念 佛 到 極 樂 世 界 。  


【把發願當作兒戲】

「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有人說:「你不發菩提心、不發四弘誓願,怎
麼 能 往 生 ? 你 沒 有 像 阿 彌 陀 佛 一 樣 發 四 十 八 大 願,你 怎 麼 能 往 生 ? 你 沒 有 像 普
賢 菩 薩 一 樣 發 十 大 願 王 , 你 怎 麼 能 往 生 ? 」  
我們凡夫怎麼能夠發得起十大願王?怎麼能夠發得起四十八大願?四十八
大願是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而發的,你五天思惟都沒有;人家是法藏比丘,菩薩的身份,五劫思惟,「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說:

我建超誓願,
必成無上道。
十 方 諸 佛 菩 薩 的 誓 願 都 沒 有 超 過 法 藏 比 丘 的 誓 願,不 是 說 你 也 能 發。阿 彌
陀 佛 說 :「 我 發 四 十 八 願 要 救 你 ; 你 讓 我 來 救 就 好 了 。 」  
就像造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發願造一艘船,船造好了,就讓你上這個
船,可以渡你到彼岸;不是讓你再來發願造船,你哪來得及呢?你也沒有那個
智慧啊!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已經建好了六字名號大願船,喊你上船就可以了;
你能上船,你就可以到彼岸。你到了彼岸,四弘誓願、四十八願、十大願王都
有了。
還有人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發四十九願,超過一願。」
還有人說:「你發四十九願,我發五十願,超過你!」
把 發 願 當 作 兒 戲,就 以 為 講 數 字 越 多 越 好 - - 不 是 那 麼 簡 單 的 事 情。法 藏











比 丘 發 四 十 八 大 願 , 天 雨 妙 華 , 大 地 六 種 震 動 , 空 中 有 聲 讚 言 :「 決 定 必 成 無
上 正 覺 ! 」 你 發 四 十 九 願 , 誰 來 給 你 證 明 啊 ? 大 地 震 動 了 嗎 ? 罪 惡 生 死 之 凡
夫,所 言 所 行 總 要 與 我 們 的 身 份 相 應,不 能 妄 允 聖 位 大 菩 薩 口 氣,以 凡 濫 聖 ,
自 招 罪 過 。  



27、「歸宗結頂」之文



(增廣下‧濟南淨居寺重興碑記)


【織帽喻:歸宗結頂】

「歸宗結頂」:一聽就很殊勝。到頂點了,如泰山之頂,其他細壤都在 下 面。
千 法 萬 法,都 歸 到 這 個 地 方 來,都 以 這 裏 為 歸 宗、以 這 裏 為 結 頂。好 像 織 帽 子,
鉤 線 鉤 到 最 後 要 結 一 個 頂,所 有 的 線 都 收 在 這 裏。所 有 的 法 門,都 歸 結 在 淨 土法 門,在 這 裏 歸 宗 結 頂。別 的 法 門,是 支 線;淨 土 法 門,是 結 頂。學 淨 土 念 佛 ,
所 有 支 線 法 門 , 就 通 通 包 括 在 內 了 。  




(增廣上‧與某居士書 代了餘
師作)

「一切眾生速出生死」:生死大苦,要快點出去。不是說「 我一輩子不行,
兩輩子;兩輩子不行,三輩子……」那個就不叫「速出生死」了。我們今生今
世一定要離開生死輪迴,那麼,只有這一個法門是「第一要道」,最重要的一條
道路,再沒有第二條道路了。
諸 佛 成 佛 之 前,都 是 菩 薩,要 快 速 成 佛,祂 最 後 都 要 經 過 這 個 法 門。像 普
賢 菩 薩 一 樣 , 已 經 是 等 覺 菩 薩 , 祂 為 什 麼 要 到 極 樂 世 界 ? 因 為 到 那 裏 成 佛
快 — — 「 疾 成 正 覺 」。 要 快 速 成 正 覺 的 最 上 法 門 , 就 是 淨 土 念 佛 法 門 , 再 也 沒
有 超 過 的 了 。  

















(續編上‧覆濟善大師書)


這話講得很徹底、很乾脆!
什 麼 叫「 成 始 」呢 ? 從 祂 自 己 開 始 修 行 到 成 佛,叫「 成 始 」;什 麼 叫「 成
終 」呢 ? 祂 成 佛 之 後,再 來 度 眾 生,都 離 不 開 這 一 個 法 門 - -「 成 始 成 終 之 總
持 法 門 」。 這 個 總 持 法 門 你 把 握 住 了 , 所 有 的 法 門 都 在 這 裏 邊 了 。 就 如 同 剛 才
講 的「 歸 宗 結 頂 」,這 個 帽 子 頂 你 抓 住 了,每 一 根 線 都 在 這 裏 邊;不 會 抓 了 東
線 漏 了 西 線,抓 了 西 線 就 漏 掉 東 線。抓 住 這 個 頂,全 部 都 有 了,所 有 一 切 法 門
都 在 這 之 內 。  這一段文稍長一點,但是非常好,讚歎得可以講是無以復加。文辭非常優
美,意義非常深遠,非常令我們感動。我們現在來學習: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廣大呀!偉大呀!淨土法門之教法,實在
是廣大無邊哪!用一個感歎詞。
怎麼廣大呢?
「 是 心 作 佛 , 是 心 是 佛 」: 這 兩 句 話 出 在 《 觀 無 量 壽 經 》 裏 邊 。 說 眾 生 心
作 佛,心 就 是 佛。心 怎 麼 作 佛 ? 觀 佛、念 佛,就 是 作 佛。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這 就 是 心 作 佛 了 , 你 當 下 念 佛 , 當 下 心 就 是 佛 。  
「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禪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
們都以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差它
一截。為什麼?「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萬遍,你還是肉團心,沒有開悟;開
了悟,還是凡夫,沒有解脫。可是念佛法門,不管你有悟沒悟,你只要信願稱
名,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心作佛,當下心就是佛。所謂「即凡心而佛心」、
「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 即 念 念 佛 , 即 念 成 佛 」: 這 跟 上 面 那 一 句 也 是 連 著 一 道 來 的 。 我 們 當 念
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所 謂「 以 果 地 覺,為 因 地 心 」,這 一 念 心 裏 邊,阿 彌 陀 佛
的 果 地 功 德 圓 滿 在 當 中 , 所 以 「 即 念 成 佛 」。 圓 滿 成 佛 , 當 然 是 到 極 樂 淨 土 才
成 的,但 是 到 極 樂 淨 土 成 佛,是 成 我 們 心 裏 面 本 來 就 有 的 這 個 佛 胚 子。就 像 胎
兒 在 母 親 身 體 裏 已 經 形 成 了,不 過 還 沒 有 出 世。現 在 念 佛,凡 夫 的 心 裏 邊,已
經 有 了 阿 彌 陀 佛 的 佛 胚 子,到 極 樂 世 界 不 過 是「 如 操 左 券,而 取 故 物 」而 已 。 
「 歷 劫 修 證 者,益 宜 挹 其 高 風 」:一 般 的 修 行 法 門,要 經 過 一 大 阿 僧 祇 劫 、
二 大 阿 僧 祇 劫、三 大 阿 僧 祇 劫 的 修 福 修 慧,再 經 過 百 劫 時 間 的 修 相 好,然 後 才
可 以 圓 成 佛 道 。 淨 土 法 門 , 即 念 念 佛 , 即 念 成 佛 , 其 他 法 門 沒 法 相 比 。「 挹 」
是 尊 讓 的 意 思。就 像 剛 才 打 的 比 喻 一 樣,念 佛 如 同 鏡 子 一 照,數 十 重 山 水,無
量 百 千 三 昧 陀 羅 尼 門,無 量 法 門 都 在 六 字 名 號 的 法 鏡 裏 面 都 有 了;其 他 法 門 是
畫 山 水 , 一 筆 一 筆 地 畫 , 怎 麼 能 比 呢 ?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統攝律、教、禪宗」:律宗、禪宗、天臺、華嚴,各宗都歸向淨土。「 如 時 雨 之 潤 物 」: 像 及 時 雨 , 能 夠 滋 潤 、 生 長 萬 物 一 樣 , 念 佛 法 門 能 夠
普 利 一 切 眾 生。春 天 的 一 場 雨 下 下 來,大 樹、小 草,都 能 得 到 雨 的 滋 潤,都 長
得 好 好 的。雨 代 表 阿 彌 陀 佛 名 號 的 功 德,萬 物、草 木 代 表 各 種 根 機 的 眾 生。上
等 根 機 的 祖 師 菩 薩 如 同 大 樹,我 們 這 樣 愚 劣 凡 夫 如 同 小 草,但 只 要 念 佛,都 會
受 到 六 字 名 號 法 水 的 滋 潤 , 健 康 成 長 , 都 可 以 往 生 西 方 成 佛 。  
「如大海之納川」:長江水、黃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陰溝裏的水,大海
都一一容納,從不拒絕。「海納百川」,所有的水都來,都歡迎,再多也不滿。
阿 彌 陀 佛 的 慈 悲 心 就 這 樣,你 是 菩 薩 聖 人、還 是 造 業 凡 夫,你 是 五 戒 十 善
的 善 人 、 還 是 五 逆 十 惡 的 惡 人 , 你 只 要 回 心 念 阿 彌 陀 佛 , 祂 「 海 納 百 川 」, 通
通 接 受 。  
「 偏 圓 頓 漸 一 切 法,無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 圓 」是 圓 融、圓 滿。「 偏 」就 是
還 沒 有 圓,有 一 點 偏。天 臺 教 分 成 四 教:藏、通、別、圓。藏 教 是 小 乘,通 教
和 別 教 沒 有 達 到 圓 教,稱 為「 偏 」。「 偏 」就 是 指 它 講 空 性,偏 在 空 這 一 邊,不
能 夠 出 空 入 有 , 不 能 夠 真 空 妙 有 相 契 合 , 這 個 叫 做 「 偏 」。「 圓 」 就 是 真 空 妙
有 契 合 在 一 起 。「 漸 」 就 是 有 次 第 的 , 一 步 一 步 地 慢 慢 修 行 的 , 要 經 過 歷 劫 修










證 的 叫 「 漸 法 」。「 頓 法 」 就 是 不 經 過 次 第 , 當 下 圓 成 的 叫 「 頓 」。 念 佛 法 門 以
外 的,大 乘 佛 法 分 為 偏、圓、頓、漸。所 有 這 一 切 法 門,「 無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
都 是 從「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六 字 名 號 裏 面 所 流 現 出 來 的。阿 彌 陀 佛 六 字 名 號 像 大
海 水 一 樣,這 些 都 是 海 水 其 中 的 一 滴 水。為 了 度 脫 這 無 量 無 邊 的 眾 生,引 導 這
無 量 無 邊 的 眾 生 回 歸 極 樂 世 界 , 隨 著 眾 生 的 根 性 不 同 , 而 開 顯 無 量 的 法 門 。  
「 大 小 權 實 一 切 行 , 無 不 還 歸 此 法 界 」:「 權 」 是 指 方 便 權 教 ;「 實 」 是 真
實 究 竟 的 教 法。大 乘、小 乘、權 教、實 教,一 切 修 行,都 回 歸 到 西 方 極 樂 淨 土 、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你看這個多麼的超越!如
果以自力修行法門,先斷見惑,得初果;再斷思惑,證阿羅漢;再破塵沙無明
惑,一分一分地破,經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才達到等覺菩薩,那
要經過極長時間、極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斷惑業,你連小乘初果聖人的
腳後跟都看不到,還說什麼補處菩薩;而念佛呢,「不斷惑業,得預補處」, 沒
有斷煩惱惑業,就加入了補處菩薩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覺菩薩攜手共行。補處
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就是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身份。《觀經》說:「念佛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此世現生,
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一個身份,你看怎麼可以思議。
「 即 此 一 生,圓 滿 菩 提 」:「 圓 滿 菩 提 」就 是 成 佛。現 是 凡 夫,一 生 能 成 佛
的 , 只 有 淨 土 念 佛 法 門 。  
「 九 界 眾 生 離 是 門,上 不 能 圓 成 佛 道 」:佛 教 講 十 法 界,十 法 界 就 是 六 凡 、
四 聖。「 六 凡 」就 是 六 道 眾 生,是 凡 夫 境 界。「 四 聖 」就 是 指 聲 聞、緣 覺、菩薩
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眾生,你離開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
以何為證?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祂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離開這個法
門,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十 方 諸 佛 捨 此 法 , 下 不 能 普 利 群 萌 」: 不 要 說 還 沒 有 成 佛 的 九 界 眾 生 不
能 離 開 這 個 法 門,就 是 已 經 成 佛 了,要 廣 度 眾 生,仍 然 離 不 開 這 個 法 門。十 方
三 世 一 切 諸 佛,如 果 捨 了 這 個 念 佛 法 門,就 不 能 普 遍 利 益 廣 大 的 眾 生。因 為 念
佛 法 門 以 外,其 他 的 法 門 只 有 少 數 根 機 的 眾 生 才 可 以 得 利 益。所 以,念 佛 法 門
是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諸 佛 上 成 佛 道 、 下 化 眾 生 之 成 始 成 終 總 持 法 門 。  











淨土法門,印光大師用這段法語極盡讚歎,也是如實讚歎,並沒有誇張的
成份。下面大師就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
「 是 以《 華 嚴 》海 眾,盡 遵 十 大 願 王;《 法 華 》一 稱,悉 證 諸 法 實 相 」:《 華
嚴 經 》 是 華 嚴 宗 最 重 要 的 經 典 , 稱 為 「 經 中 之 王 」, 最 後 歸 宗 在 《 普 賢 行 願
品 》。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參 到 普 賢 菩 薩 , 普 賢 菩 薩 以 十 大 願 帶 領 華嚴 法 會 像
大 海 一 般 多 的 菩 薩,求 生 西 方 極 樂 淨 土,沒 有 一 個 遺 漏 在 外 的。《 法 華經》是
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稱為「純圓獨妙」。《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
佛道。」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都能證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法華經》的宗
旨,成佛了,也就是圓滿證得諸法實相。《法華經》「一稱南無佛」,是哪一尊佛
呢?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法華經》的 宗 旨 也 在 這 裏 顯 示 出 來 。 所 以 ,《 彌 陀
要 解 》就 說 :《 華 嚴 》奧 藏 ,《 法 華 》秘 髓 , 都 歸 在 淨 土 一 門 當 中 。 這 是 指 兩
大 經 王 。  
底下又說兩大菩薩所作的論:
「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論》。馬 鳴菩 薩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滅 後 五 百 年 間,出 現 在 印 度 的 一 位 大 菩 薩,他 在《 大 乘 起 信
論 》當 中 就 說:如 果 想 得 到 菩 薩 不 退 轉,要 成 就 佛 道,阿 彌 陀 佛 念 佛 法 門 是 最
殊 勝 、 最 方 便 的 。  
「 易 行 疾 至 之 道,龍 樹 闡 於《 婆 沙 》」:龍 樹 菩 薩 是 世 尊 滅 後 七 百 年 左 右 ,
出 現 在 印 度 的 一 位 大 菩 薩,稱 為 釋 迦 第 二,是 大 乘 八 宗 共 同 的 祖 師,智 慧 廣 大,
一 生 的 著 作 非 常 豐 富。龍 樹 菩 薩 的《 十 住 毗 婆 沙 論 》當 中,有 一 品 叫 做《 易 行
品 》。《 易 行 品 》是 說 明 怎 樣 容 易 地 到 達 菩 薩 不 退 轉 地。因 為 我 們 要 修 行 成 佛 ,
沒 有 達 到 不 退 轉 地 之 前,都 是 會 退 轉 的,都 不 是 有 決 定 的 把 握 的。一 旦 達 到 不
退 轉 地,只 進 不 退,那 就 決 定 可 以 成 佛 了。要 達 到 不 退 轉 地,按 照 通 途 教 理 的
修 行 很 困 難 , 要 「 修 諸 難 行 , 久 乃 可 得 」, 經 過 多 劫 種 種 修 行 , 中 間 還 有 退 墮
的 危 險。如 果 依 阿 彌 陀 佛 本 願,就 可 以 非 常 容 易、非 常 快 速 地 到 達 不 退 轉 地 ,
稱 為 「 易 行 疾 至 之 道 」。 在 《 易 行 品 》 當 中 , 龍 樹 菩 薩 就 說 :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無阿彌陀佛,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即
入必定」:當下就進入,必定不退轉、必定成佛之位,決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這是印度的兩位大菩薩,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說我們中國的。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
「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
被稱為「東土小釋迦」,稱為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撰寫了一部著作,叫《十疑
論》,破除種種對於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疑惑與誤解。智者大師雖然開顯天臺宗
的教法,目的是引導眾生歸入淨土法門,他本人 一生專心一志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所以自古講「台淨不分家」,天臺宗和淨土宗幾乎不分開的,所有學天臺宗
的人都會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智者大師的引導。
「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永明延壽大師也有說是阿
彌陀佛示現,宋朝人,淨土宗的十三祖當中的第六祖,也是禪宗的祖師。他一生的教化引導是萬善同歸,歸入西方極樂世界。
 
 
他有《四料簡》,八十個字,所謂「有禪有淨土」、「無禪有淨土」、「有禪無淨
土」、「無禪無淨土」,這四種狀況;非常簡捷、明快地說明禪和淨的功效力用上
的差別,而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永明大師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最有權威,最
有資格的,並沒有抑禪揚淨的偏頗,因為他同時是禪宗與淨土宗二大宗的祖師。
他禪是大徹大悟,卻是終生念「南無阿彌陀佛」的。
「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這些經典,這些菩薩,這些祖師,他們所教導
的,最後都是要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證悟佛果。
「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乘;「五性」是指五種眾生的根性:
第一種叫做聲聞種性。他八識田裏邊有聲聞的種子,他將來可以成為阿羅
漢。
第二種叫做緣覺種性。他有緣覺的種子在八識田當中,他可以得緣覺果。
第三種叫做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他就可以得佛果。聲聞、緣覺的種,只
能得聲聞、緣覺的果。











第四種叫做不定種性。不定種性就是說他的八識田裏也有聲聞種,也有緣
覺種,也有菩薩種,遇到什麼緣份就結什麼果,有可能會得佛果。
第五種叫做無性。就說他的八識田裏邊沒有聲聞、緣覺、菩薩的種,只有
人天的種,那就不能成佛了。
這是按通途教理的說法。
可是如果來到淨土法門當中,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也好,五性的眾生
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證入「常樂我淨」的大涅槃,這叫「總證真常」。
「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引導上等聖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
悠凡夫造作眾惡業,甚至是五逆十惡眾生,都可以往生成佛。這個「彼岸」是
指西方極樂國土涅槃之岸。因為如果是一般的以了生死作為彼岸的話,那阿羅
漢、聖位的菩薩都已經登彼岸了;這裏說「同登彼岸」,是指極樂淨土涅槃之岸,
是要成佛的。
「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因為淨土法門如此的
廣大殊勝、徹上徹下、毫無遺漏,所以「九界咸歸」,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眾生,都歸向極樂淨土法門。
 
 
「 十 方 共 讚 」:《 無 量 壽 經 》說「 十 方 無 量 諸 佛,皆 共 讚 歎 無 量 壽 佛 威 神 功
德 不 可 思 議 」。這 十 方 諸 佛 都 共 同 讚 歎 阿 彌 陀 佛 的 名 號,而 勸 導 眾 生 都 要 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禪 宗「 明 心 見 性,見 性 成 佛 」,密 宗「 三 密 相 應,即 身 成 佛 」,只 有 少 數 上
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達到「九界咸歸」,也不 可 能 獲
得「 十 方 共 讚 」。只 有 這 個 淨 土 法 門,上 聖 下 凡 同 登 彼 岸。所 以,「 九 界 咸 歸 ,
十方共讚」。
「千經並闡」:釋迦牟尼佛在眾多的經典當中都會一致宣揚、闡明淨土的教
理教義,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萬論均宣」:眾多的菩薩造種種論典共同宣揚念佛法門。比如前面講的《起
信論》、《十住毗婆沙論》、《十疑論》,還有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等等。總之,
淨土法門是一切經論,共同指歸的法門。
「 誠 可 謂 一 代 時 教 之 極 談 , 一 乘 無 上 之 大 教 也 」: 淨 土 法 門 確 實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生 四 十 九 年 所 說 所 有 教 法 當 中,達 到 頂 點 的、極 暢 佛 懷 的 法 門。「 極 談 」,
沒 有 哪 一 個 法 門 利 益 眾 生 達 到 這 樣 的 一 個 程 度,沒 有 哪 一 個 法 門 比 這 個 法 門 更
殊 勝、更 超 越。它 是 一 乘 法、一 佛 乘 之 法。五 逆 眾 生、就 要 墮 落 地 獄 的 眾 生 ,
剎 那 之 間,超 越 成 佛 之 法,就 是 念 佛 法 門。佛 法 修 持 就 是 以 成 佛 為 目 的,而 種
種 法 門,或 者 上 根 能 修、下 根 不 能 修,或 者 下 根 能 修、上 根 不 用 修。唯 有 念 佛
法 門 , 上 智 下 愚 、 上 聖 下 凡 普 同 修 持 , 平 等 得 益 。  
「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如果不是累劫以來深蒙諸佛菩薩的教化,累積善
根德本的話,那麼你不可能遇到這個法門。你能聽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遇
到這個法門,不要說修持了,你遇到了,都是歷劫善根的栽培,叫「歷劫難逢」。 
「既獲見聞,當勤修習」:既然這麼難得難遇,而我們今天聽聞這個法門的
經典、教理了,應該怎樣呢?應當勤懇修習,不要浪費了這一份難得的善根因
緣,若再度去流轉的話,就太可惜了。
這一段法語可以講是讚歎得無以復加,文詞也優美,意義也非常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