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24、「頓超十地」之文
(續編卷下‧楹聯)
淨土法門,你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薩。聽起來實在讓人訝異,但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說「莫訝」。
因為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這裏邊包括了聲聞、
緣覺和菩薩,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內,所以叫「一聲超十地」。
十 地 菩 薩 還 沒 有 成 佛,功 德 再 殊 勝,還 沒 有 圓 滿。而 這 六 字 名 號 的 功 德 ,
是 阿 彌 陀 佛 果 地 的 功 德,已 經 圓 滿 了。如 果 以 十 地 菩 薩 跟 我 們 凡 夫 比,那 我 們
簡 直 不 能 比 了。但 是,十 地 菩 薩 跟 六 字 名 號 相 比,還 是 位 差 一 等。所 以,我 們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位 超 十 地 , 不 是 以 我 們 的 功 夫 , 是 因 為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名
號 本 身 就 具 足 這 樣 的 功 德 。
一 聲 功 德 超 十 地,怎 麼 我 們 還 是 這 麼 一 個 凡 夫 相 ? 功 德 有 體、有 用,我 們
念 佛 得 到 了 六 字 名 號 的 功 德 本 體 , 但 是 在 此 娑 婆 世 界 作 用 還 沒 有 發 揮 出 來 ,
「 用 」要 到 極 樂 淨 土 才 兌 現 的。一 到 極 樂,就 入 佛 境 界,同 佛 受 用,無 量 神 通
智 慧,自 然 開 發。好 像 一 個 窮 人,突 然 得 到 銀 行 大 筆 遺 產,但 是 錢 還 沒 有 取 出
來 用,看 上 去 還 跟 原 先 一 樣 窮,等 他 把 錢 取 出 來 花 的 時 候,人 家 就 知 道 他 富 貴
自 在 了 。
念佛人,現在一聲超十地,往生淨土就成佛。
25、「往生同佛」之文
;
(增廣下‧傅大士傳錄序)
;
(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在這個世界,一稱名號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極樂世界,就能跟阿彌陀佛平
等了,就能成佛了,叫「往生同佛」。這麼殊勝!
「入佛境界」:你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你看《阿彌陀經》
裏講,極樂世界的樹也能講法,鳥也能講法。《觀經》裏說,極樂世界光明也說
法,水流也說法,音樂也說法。為什麼?因為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
些樹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來的,是無漏功德所流現。所以,整個極樂世界,完
全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鳥也是,樹也是,風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樂也是。
你進了極樂世界,等於掉到阿彌陀佛的身體裏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正一
體,身土不二」,阿彌陀佛的佛身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一體的。你不要認為說「哎,
那個是阿彌陀佛,這個地方黃金寶地不是阿彌陀佛 」 - - 錯 了 ! 黃 金 寶 地 當 下
就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功德,所以叫「金剛寶地」;這一棵樹,也是阿彌陀佛的無
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彌陀佛,你就掉到阿彌陀佛懷裏去了,叫「入佛境界」。
「 同 佛 受 用 」: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光 明,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壽 命,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神 通,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有 無 量 誓 願,你 也 有;阿 彌 陀
佛 度 無 量 眾 生 , 你 也 能 度 , 這 叫 「 同 佛 受 用 」, 跟 阿 彌 陀 佛 一 樣 。 不 過 , 不 能
叫 做 佛,我 們 還 是 叫 做 菩 薩、叫 阿 羅 漢、叫 天 人。因 為 叫 佛,名 稱 只 有 阿 彌 陀
佛 一 位,我 們 往 生 去 的,還 是 弟 子 位,不 能 說 自 己 就 是 佛 了。但 是,受 用、功
德 跟 阿 彌 陀 佛 平 等 , 因 為 「 入 佛 境 界 , 同 佛 受 用 」。 就 如 同 剛 才 所 講 的 , 一 滴
水 丟 到 大 海 裏 面 , 就 跟 大 海 一 樣 的 深 、 一 樣 的 廣 , 不 分 彼 此 了 。 道 理 如 此 。
「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既沒有凡夫的情執,也沒有聖人的見解,沒 有 凡
聖 等 一 切 差 別,真 正 平 等。究 竟 說 起 來,這 二 句 只 有 成 佛 才 能 達 到,菩薩還能
見到上面有聖——即是佛,所以他要成佛。成佛了再也不見聖,同時也不見凡,
見一切凡夫本來都是佛,一切處當下是淨土。這等於是說往生就成佛。
「一得往生」:一旦往生,有「必定」、「立即」二種意思。
「 則 煩 惱 惡 業,徹 底 消 滅;功 德 智 慧,究 竟 現 前 」:說「 徹 底 」、說「 究 竟 」,
都 是 佛 的 地 步 。 十 地 菩 薩 還 有 最 後 一 品 無 明 煩 惱 未 破 , 只 有 佛 才 是 「 徹 底 消
滅 」。 凡 夫 本 性 功 德 , 與 佛 平 等 , 但 是 凡 夫 在 迷 , 功 德 智 慧 , 沒 有 現 前 , 得 不
到 受 用。阿 羅 漢 功 德 智 慧 已 經 現 前,但 還 很 小;菩 薩 功 德 智 慧 現 前 了 很 多,但
是 也 沒 有 究 竟 。 所 謂 「 究 竟 」, 就 是 成 佛 了 , 性 地 中 所 具 有 的 功 德 智 慧 徹 底 開
發 出 來,現 前 大 用,沒 有 遺 漏。煩 惱 惡 業 既 然 徹 底 消 滅,功 德 智 慧 也 就 究 竟 現
前 , 說 的 是 一 回 事 , 也 就 是 成 佛 了 , 不 過 一 個 正 說 , 一 個 反 顯 罷 了 。
26、「成佛度生」之文
你對於念佛往生法門:
(增廣卷四‧淨土問答並序)
(增廣卷四‧淨土問答並序)
「極生信願」:你沒有疑惑心,一絲一毫都不懷疑。
「 專 精 修 行 」: 我 就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專 , 還 要 再 專 , 不 雜 。「 精 」
就 是 不 雜 ,「 專 」 也 是 不 雜 。
「 眾 生 無 邊 誓 願 度 , 煩 惱 無 盡 誓 願 斷 , 法 門 無 量 誓 願 學 , 佛 道 無 上 誓 願
成 」, 這 叫 菩 薩 「 四 弘 誓 願 」。 這 「 四 弘 誓 願 」, 我 們 讀 一 讀 還 可 以 , 要 和我們
的心相應,不容易!
「眾生無邊誓願度」;打死一隻蚊子。
「煩惱無盡誓願斷」;「別理我,我在念咒,你不要打擾我!」起了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沒學通。
「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是做凡夫。
如果是淨土念佛法門,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到西方:
「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當下無盡煩惱就消除了--「煩惱無盡誓願斷」,
就斷了。
「 無 量 法 門 , 自 然 證 入 」: 到 極 樂 世 界 , 無 量 無 邊 妙 法 門 , 你 自 然 而 然 就
證 入 了 , 不 是 說 「 我 還 在 那 裏 死 摳 文 字 」, 到 極 樂 世 界 不 用 學 文 字 , 不 用 去 讀
書 , 無 量 妙 義 自 然 而 然 都 在 我 們 心 中 顯 現 , 自 然 有 證 、 有 入 。
「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眾生」:像什麼呢?又是剛才的比喻:
「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同樣道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邊,
就有四樣東西叫「故物」,哪四樣?
【持名往生四兌現】
第 一 個,你 拿 著 六 字 名 號 來 了,那 就 把「 煩 惱 無 盡 誓 願 斷 」給 你 了,你 煩
惱 無 盡 , 當 下 「 不 難 頓 斷 」。 第 一 個 先 兌 現 , 煩 惱 沒 有 了 ,「 嘩 」 消 失 了 。
第二個,有哪一件物品呢?「法門無量,自然證入」。你能念六字名號,到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兌現第二個給你,你無量妙法門自然證入了。
第三個兌現的,這六字名號裏面有無上佛道,「圓成無上佛道」,當下讓你
圓滿成佛。
第四個兌現的,成佛之後馬上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
所謂「若操左券,而取故物」。故物——原先就存在那裏的,本來就是為你
預備的東西。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給你成佛,你就問祂要:「阿彌陀
佛,我左券都拿來了,為什麼我的東西不給我?」--不可能的!祂都兌現給
你,立即兌現,全面兌現,毫不拖欠。
看下面這一段:
(增廣上‧與心願居士書)
什 麼 叫 「 俯 謝 凡 質 」 呢 ? 「 俯 」 就 是 往 底 下 ;「 謝 」 就 是 扔 掉 ;「 凡 質 」
就是我們的肉體凡胎。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肉體凡胎就 像 脫 了 一 件 衣服 一 樣,「 啪 」就 扔 掉 了,多 瀟 灑 ! 多 自 在 ! 你 要 燒 也 好,給 螞 蟻 啃 也 行,無
所 謂 。
當下怎麼樣呢?
「高預聖流」: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謂「諸上善
人,俱會一處」,我們扔掉這個身體,像脫了一件舊衣服一樣。但是,我們如果
不念佛往生,脫了人的衣服,還要穿上猪的衣服;脫了猪的衣服,又要穿上牛
的衣服,總在輪迴。現在不一樣,蓮花化生,「高預聖流」。
乘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發願是來回票:
第一,「去程票」。第十八願說:「你念我名號,到西方極樂世界來。」
第 二,還 有 第 二 十 二 願 — —「 回 程 票 」,說:「 你 到 我 極 樂 世 界 成 佛 之 後 ,
再 回 娑 婆 世 界 度 眾 生 , 我 都 有 願 力 加 持 你 。 」
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是古佛示現,我們也是古佛示現。你應
以何身得度,我就現何身為你說法。
大 家 在 這 裏 都 很 羡 慕 觀 世 音 菩 薩,真 羡 慕,到 極 樂 世 界,你 回 來,就 一 樣。
回來後還是弘揚淨土念佛法門,用六字名號的網,法網、佛網、光明網,
把眾生拉到極樂世界。希望不要有一個漏網的。
我們本來有一顆「妙真如心」,跟佛一樣,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我們在
這裏只是講講,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可以圓證自己本具的妙真如心。
「圓證」就是圓滿證悟,菩薩只是分證,沒有圓證,圓證就是成佛。
「 方 可 究 竟 契 合 乎 菩 薩 四 弘 誓 願 」:我 們 在 這 裏 發 四 弘 誓 願,是 可 以 鼓 勵
自 己 , 提 醒 自 己 。 如 果 你 真 的 要 究 竟 契 合 四 弘 誓 願 , 要 先 念 佛 到 極 樂 世 界 。
【把發願當作兒戲】
「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有人說:「你不發菩提心、不發四弘誓願,怎
麼 能 往 生 ? 你 沒 有 像 阿 彌 陀 佛 一 樣 發 四 十 八 大 願,你 怎 麼 能 往 生 ? 你 沒 有 像 普
賢 菩 薩 一 樣 發 十 大 願 王 , 你 怎 麼 能 往 生 ? 」
我們凡夫怎麼能夠發得起十大願王?怎麼能夠發得起四十八大願?四十八
大願是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而發的,你五天思惟都沒有;人家是法藏比丘,菩薩的身份,五劫思惟,「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說:
我建超誓願,
必成無上道。
十 方 諸 佛 菩 薩 的 誓 願 都 沒 有 超 過 法 藏 比 丘 的 誓 願,不 是 說 你 也 能 發。阿 彌
陀 佛 說 :「 我 發 四 十 八 願 要 救 你 ; 你 讓 我 來 救 就 好 了 。 」
就像造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發願造一艘船,船造好了,就讓你上這個
船,可以渡你到彼岸;不是讓你再來發願造船,你哪來得及呢?你也沒有那個
智慧啊!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已經建好了六字名號大願船,喊你上船就可以了;
你能上船,你就可以到彼岸。你到了彼岸,四弘誓願、四十八願、十大願王都
有了。
還有人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發四十九願,超過一願。」
還有人說:「你發四十九願,我發五十願,超過你!」
把 發 願 當 作 兒 戲,就 以 為 講 數 字 越 多 越 好 - - 不 是 那 麼 簡 單 的 事 情。法 藏
比 丘 發 四 十 八 大 願 , 天 雨 妙 華 , 大 地 六 種 震 動 , 空 中 有 聲 讚 言 :「 決 定 必 成 無
上 正 覺 ! 」 你 發 四 十 九 願 , 誰 來 給 你 證 明 啊 ? 大 地 震 動 了 嗎 ? 罪 惡 生 死 之 凡
夫,所 言 所 行 總 要 與 我 們 的 身 份 相 應,不 能 妄 允 聖 位 大 菩 薩 口 氣,以 凡 濫 聖 ,
自 招 罪 過 。
27、「歸宗結頂」之文
(增廣下‧濟南淨居寺重興碑記)
【織帽喻:歸宗結頂】
「歸宗結頂」:一聽就很殊勝。到頂點了,如泰山之頂,其他細壤都在 下 面。
千 法 萬 法,都 歸 到 這 個 地 方 來,都 以 這 裏 為 歸 宗、以 這 裏 為 結 頂。好 像 織 帽 子,
鉤 線 鉤 到 最 後 要 結 一 個 頂,所 有 的 線 都 收 在 這 裏。所 有 的 法 門,都 歸 結 在 淨 土法 門,在 這 裏 歸 宗 結 頂。別 的 法 門,是 支 線;淨 土 法 門,是 結 頂。學 淨 土 念 佛 ,
所 有 支 線 法 門 , 就 通 通 包 括 在 內 了 。
;
(增廣上‧與某居士書 代了餘
師作)
「一切眾生速出生死」:生死大苦,要快點出去。不是說「 我一輩子不行,
兩輩子;兩輩子不行,三輩子……」那個就不叫「速出生死」了。我們今生今
世一定要離開生死輪迴,那麼,只有這一個法門是「第一要道」,最重要的一條
道路,再沒有第二條道路了。
諸 佛 成 佛 之 前,都 是 菩 薩,要 快 速 成 佛,祂 最 後 都 要 經 過 這 個 法 門。像 普
賢 菩 薩 一 樣 , 已 經 是 等 覺 菩 薩 , 祂 為 什 麼 要 到 極 樂 世 界 ? 因 為 到 那 裏 成 佛
快 — — 「 疾 成 正 覺 」。 要 快 速 成 正 覺 的 最 上 法 門 , 就 是 淨 土 念 佛 法 門 , 再 也 沒
有 超 過 的 了 。
(續編上‧覆濟善大師書)
這話講得很徹底、很乾脆!
什 麼 叫「 成 始 」呢 ? 從 祂 自 己 開 始 修 行 到 成 佛,叫「 成 始 」;什 麼 叫「 成
終 」呢 ? 祂 成 佛 之 後,再 來 度 眾 生,都 離 不 開 這 一 個 法 門 - -「 成 始 成 終 之 總
持 法 門 」。 這 個 總 持 法 門 你 把 握 住 了 , 所 有 的 法 門 都 在 這 裏 邊 了 。 就 如 同 剛 才
講 的「 歸 宗 結 頂 」,這 個 帽 子 頂 你 抓 住 了,每 一 根 線 都 在 這 裏 邊;不 會 抓 了 東
線 漏 了 西 線,抓 了 西 線 就 漏 掉 東 線。抓 住 這 個 頂,全 部 都 有 了,所 有 一 切 法 門
都 在 這 之 內 。 這一段文稍長一點,但是非常好,讚歎得可以講是無以復加。文辭非常優
美,意義非常深遠,非常令我們感動。我們現在來學習: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廣大呀!偉大呀!淨土法門之教法,實在
是廣大無邊哪!用一個感歎詞。
怎麼廣大呢?
「 是 心 作 佛 , 是 心 是 佛 」: 這 兩 句 話 出 在 《 觀 無 量 壽 經 》 裏 邊 。 說 眾 生 心
作 佛,心 就 是 佛。心 怎 麼 作 佛 ? 觀 佛、念 佛,就 是 作 佛。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這 就 是 心 作 佛 了 , 你 當 下 念 佛 , 當 下 心 就 是 佛 。
「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禪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
們都以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差它
一截。為什麼?「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萬遍,你還是肉團心,沒有開悟;開
了悟,還是凡夫,沒有解脫。可是念佛法門,不管你有悟沒悟,你只要信願稱
名,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心作佛,當下心就是佛。所謂「即凡心而佛心」、
「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 即 念 念 佛 , 即 念 成 佛 」: 這 跟 上 面 那 一 句 也 是 連 著 一 道 來 的 。 我 們 當 念
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所 謂「 以 果 地 覺,為 因 地 心 」,這 一 念 心 裏 邊,阿 彌 陀 佛
的 果 地 功 德 圓 滿 在 當 中 , 所 以 「 即 念 成 佛 」。 圓 滿 成 佛 , 當 然 是 到 極 樂 淨 土 才
成 的,但 是 到 極 樂 淨 土 成 佛,是 成 我 們 心 裏 面 本 來 就 有 的 這 個 佛 胚 子。就 像 胎
兒 在 母 親 身 體 裏 已 經 形 成 了,不 過 還 沒 有 出 世。現 在 念 佛,凡 夫 的 心 裏 邊,已
經 有 了 阿 彌 陀 佛 的 佛 胚 子,到 極 樂 世 界 不 過 是「 如 操 左 券,而 取 故 物 」而 已 。
「 歷 劫 修 證 者,益 宜 挹 其 高 風 」:一 般 的 修 行 法 門,要 經 過 一 大 阿 僧 祇 劫 、
二 大 阿 僧 祇 劫、三 大 阿 僧 祇 劫 的 修 福 修 慧,再 經 過 百 劫 時 間 的 修 相 好,然 後 才
可 以 圓 成 佛 道 。 淨 土 法 門 , 即 念 念 佛 , 即 念 成 佛 , 其 他 法 門 沒 法 相 比 。「 挹 」
是 尊 讓 的 意 思。就 像 剛 才 打 的 比 喻 一 樣,念 佛 如 同 鏡 子 一 照,數 十 重 山 水,無
量 百 千 三 昧 陀 羅 尼 門,無 量 法 門 都 在 六 字 名 號 的 法 鏡 裏 面 都 有 了;其 他 法 門 是
畫 山 水 , 一 筆 一 筆 地 畫 , 怎 麼 能 比 呢 ?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統攝律、教、禪宗」:律宗、禪宗、天臺、華嚴,各宗都歸向淨土。「 如 時 雨 之 潤 物 」: 像 及 時 雨 , 能 夠 滋 潤 、 生 長 萬 物 一 樣 , 念 佛 法 門 能 夠
普 利 一 切 眾 生。春 天 的 一 場 雨 下 下 來,大 樹、小 草,都 能 得 到 雨 的 滋 潤,都 長
得 好 好 的。雨 代 表 阿 彌 陀 佛 名 號 的 功 德,萬 物、草 木 代 表 各 種 根 機 的 眾 生。上
等 根 機 的 祖 師 菩 薩 如 同 大 樹,我 們 這 樣 愚 劣 凡 夫 如 同 小 草,但 只 要 念 佛,都 會
受 到 六 字 名 號 法 水 的 滋 潤 , 健 康 成 長 , 都 可 以 往 生 西 方 成 佛 。
「如大海之納川」:長江水、黃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陰溝裏的水,大海
都一一容納,從不拒絕。「海納百川」,所有的水都來,都歡迎,再多也不滿。
阿 彌 陀 佛 的 慈 悲 心 就 這 樣,你 是 菩 薩 聖 人、還 是 造 業 凡 夫,你 是 五 戒 十 善
的 善 人 、 還 是 五 逆 十 惡 的 惡 人 , 你 只 要 回 心 念 阿 彌 陀 佛 , 祂 「 海 納 百 川 」, 通
通 接 受 。
「 偏 圓 頓 漸 一 切 法,無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 圓 」是 圓 融、圓 滿。「 偏 」就 是
還 沒 有 圓,有 一 點 偏。天 臺 教 分 成 四 教:藏、通、別、圓。藏 教 是 小 乘,通 教
和 別 教 沒 有 達 到 圓 教,稱 為「 偏 」。「 偏 」就 是 指 它 講 空 性,偏 在 空 這 一 邊,不
能 夠 出 空 入 有 , 不 能 夠 真 空 妙 有 相 契 合 , 這 個 叫 做 「 偏 」。「 圓 」 就 是 真 空 妙
有 契 合 在 一 起 。「 漸 」 就 是 有 次 第 的 , 一 步 一 步 地 慢 慢 修 行 的 , 要 經 過 歷 劫 修
證 的 叫 「 漸 法 」。「 頓 法 」 就 是 不 經 過 次 第 , 當 下 圓 成 的 叫 「 頓 」。 念 佛 法 門 以
外 的,大 乘 佛 法 分 為 偏、圓、頓、漸。所 有 這 一 切 法 門,「 無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
都 是 從「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六 字 名 號 裏 面 所 流 現 出 來 的。阿 彌 陀 佛 六 字 名 號 像 大
海 水 一 樣,這 些 都 是 海 水 其 中 的 一 滴 水。為 了 度 脫 這 無 量 無 邊 的 眾 生,引 導 這
無 量 無 邊 的 眾 生 回 歸 極 樂 世 界 , 隨 著 眾 生 的 根 性 不 同 , 而 開 顯 無 量 的 法 門 。
「 大 小 權 實 一 切 行 , 無 不 還 歸 此 法 界 」:「 權 」 是 指 方 便 權 教 ;「 實 」 是 真
實 究 竟 的 教 法。大 乘、小 乘、權 教、實 教,一 切 修 行,都 回 歸 到 西 方 極 樂 淨 土 、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你看這個多麼的超越!如
果以自力修行法門,先斷見惑,得初果;再斷思惑,證阿羅漢;再破塵沙無明
惑,一分一分地破,經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才達到等覺菩薩,那
要經過極長時間、極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斷惑業,你連小乘初果聖人的
腳後跟都看不到,還說什麼補處菩薩;而念佛呢,「不斷惑業,得預補處」, 沒
有斷煩惱惑業,就加入了補處菩薩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覺菩薩攜手共行。補處
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就是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身份。《觀經》說:「念佛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此世現生,
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一個身份,你看怎麼可以思議。
「 即 此 一 生,圓 滿 菩 提 」:「 圓 滿 菩 提 」就 是 成 佛。現 是 凡 夫,一 生 能 成 佛
的 , 只 有 淨 土 念 佛 法 門 。
「 九 界 眾 生 離 是 門,上 不 能 圓 成 佛 道 」:佛 教 講 十 法 界,十 法 界 就 是 六 凡 、
四 聖。「 六 凡 」就 是 六 道 眾 生,是 凡 夫 境 界。「 四 聖 」就 是 指 聲 聞、緣 覺、菩薩
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眾生,你離開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
以何為證?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祂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離開這個法
門,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十 方 諸 佛 捨 此 法 , 下 不 能 普 利 群 萌 」: 不 要 說 還 沒 有 成 佛 的 九 界 眾 生 不
能 離 開 這 個 法 門,就 是 已 經 成 佛 了,要 廣 度 眾 生,仍 然 離 不 開 這 個 法 門。十 方
三 世 一 切 諸 佛,如 果 捨 了 這 個 念 佛 法 門,就 不 能 普 遍 利 益 廣 大 的 眾 生。因 為 念
佛 法 門 以 外,其 他 的 法 門 只 有 少 數 根 機 的 眾 生 才 可 以 得 利 益。所 以,念 佛 法 門
是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諸 佛 上 成 佛 道 、 下 化 眾 生 之 成 始 成 終 總 持 法 門 。
淨土法門,印光大師用這段法語極盡讚歎,也是如實讚歎,並沒有誇張的
成份。下面大師就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
「 是 以《 華 嚴 》海 眾,盡 遵 十 大 願 王;《 法 華 》一 稱,悉 證 諸 法 實 相 」:《 華
嚴 經 》 是 華 嚴 宗 最 重 要 的 經 典 , 稱 為 「 經 中 之 王 」, 最 後 歸 宗 在 《 普 賢 行 願
品 》。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參 到 普 賢 菩 薩 , 普 賢 菩 薩 以 十 大 願 帶 領 華嚴 法 會 像
大 海 一 般 多 的 菩 薩,求 生 西 方 極 樂 淨 土,沒 有 一 個 遺 漏 在 外 的。《 法 華經》是
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稱為「純圓獨妙」。《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
佛道。」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都能證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法華經》的宗
旨,成佛了,也就是圓滿證得諸法實相。《法華經》「一稱南無佛」,是哪一尊佛
呢?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法華經》的 宗 旨 也 在 這 裏 顯 示 出 來 。 所 以 ,《 彌 陀
要 解 》就 說 :《 華 嚴 》奧 藏 ,《 法 華 》秘 髓 , 都 歸 在 淨 土 一 門 當 中 。 這 是 指 兩
大 經 王 。
底下又說兩大菩薩所作的論:
「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論》。馬 鳴菩 薩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滅 後 五 百 年 間,出 現 在 印 度 的 一 位 大 菩 薩,他 在《 大 乘 起 信
論 》當 中 就 說:如 果 想 得 到 菩 薩 不 退 轉,要 成 就 佛 道,阿 彌 陀 佛 念 佛 法 門 是 最
殊 勝 、 最 方 便 的 。
「 易 行 疾 至 之 道,龍 樹 闡 於《 婆 沙 》」:龍 樹 菩 薩 是 世 尊 滅 後 七 百 年 左 右 ,
出 現 在 印 度 的 一 位 大 菩 薩,稱 為 釋 迦 第 二,是 大 乘 八 宗 共 同 的 祖 師,智 慧 廣 大,
一 生 的 著 作 非 常 豐 富。龍 樹 菩 薩 的《 十 住 毗 婆 沙 論 》當 中,有 一 品 叫 做《 易 行
品 》。《 易 行 品 》是 說 明 怎 樣 容 易 地 到 達 菩 薩 不 退 轉 地。因 為 我 們 要 修 行 成 佛 ,
沒 有 達 到 不 退 轉 地 之 前,都 是 會 退 轉 的,都 不 是 有 決 定 的 把 握 的。一 旦 達 到 不
退 轉 地,只 進 不 退,那 就 決 定 可 以 成 佛 了。要 達 到 不 退 轉 地,按 照 通 途 教 理 的
修 行 很 困 難 , 要 「 修 諸 難 行 , 久 乃 可 得 」, 經 過 多 劫 種 種 修 行 , 中 間 還 有 退 墮
的 危 險。如 果 依 阿 彌 陀 佛 本 願,就 可 以 非 常 容 易、非 常 快 速 地 到 達 不 退 轉 地 ,
稱 為 「 易 行 疾 至 之 道 」。 在 《 易 行 品 》 當 中 , 龍 樹 菩 薩 就 說 :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無阿彌陀佛,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即
入必定」:當下就進入,必定不退轉、必定成佛之位,決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這是印度的兩位大菩薩,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說我們中國的。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
「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
被稱為「東土小釋迦」,稱為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撰寫了一部著作,叫《十疑
論》,破除種種對於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疑惑與誤解。智者大師雖然開顯天臺宗
的教法,目的是引導眾生歸入淨土法門,他本人 一生專心一志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所以自古講「台淨不分家」,天臺宗和淨土宗幾乎不分開的,所有學天臺宗
的人都會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智者大師的引導。
「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永明延壽大師也有說是阿
彌陀佛示現,宋朝人,淨土宗的十三祖當中的第六祖,也是禪宗的祖師。他一生的教化引導是萬善同歸,歸入西方極樂世界。
他有《四料簡》,八十個字,所謂「有禪有淨土」、「無禪有淨土」、「有禪無淨
土」、「無禪無淨土」,這四種狀況;非常簡捷、明快地說明禪和淨的功效力用上
的差別,而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永明大師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最有權威,最
有資格的,並沒有抑禪揚淨的偏頗,因為他同時是禪宗與淨土宗二大宗的祖師。
他禪是大徹大悟,卻是終生念「南無阿彌陀佛」的。
「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這些經典,這些菩薩,這些祖師,他們所教導
的,最後都是要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證悟佛果。
「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乘;「五性」是指五種眾生的根性:
第一種叫做聲聞種性。他八識田裏邊有聲聞的種子,他將來可以成為阿羅
漢。
第二種叫做緣覺種性。他有緣覺的種子在八識田當中,他可以得緣覺果。
第三種叫做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他就可以得佛果。聲聞、緣覺的種,只
能得聲聞、緣覺的果。
第四種叫做不定種性。不定種性就是說他的八識田裏也有聲聞種,也有緣
覺種,也有菩薩種,遇到什麼緣份就結什麼果,有可能會得佛果。
第五種叫做無性。就說他的八識田裏邊沒有聲聞、緣覺、菩薩的種,只有
人天的種,那就不能成佛了。
這是按通途教理的說法。
可是如果來到淨土法門當中,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也好,五性的眾生
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證入「常樂我淨」的大涅槃,這叫「總證真常」。
「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引導上等聖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
悠凡夫造作眾惡業,甚至是五逆十惡眾生,都可以往生成佛。這個「彼岸」是
指西方極樂國土涅槃之岸。因為如果是一般的以了生死作為彼岸的話,那阿羅
漢、聖位的菩薩都已經登彼岸了;這裏說「同登彼岸」,是指極樂淨土涅槃之岸,
是要成佛的。
「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因為淨土法門如此的
廣大殊勝、徹上徹下、毫無遺漏,所以「九界咸歸」,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眾生,都歸向極樂淨土法門。
「 十 方 共 讚 」:《 無 量 壽 經 》說「 十 方 無 量 諸 佛,皆 共 讚 歎 無 量 壽 佛 威 神 功
德 不 可 思 議 」。這 十 方 諸 佛 都 共 同 讚 歎 阿 彌 陀 佛 的 名 號,而 勸 導 眾 生 都 要 念「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禪 宗「 明 心 見 性,見 性 成 佛 」,密 宗「 三 密 相 應,即 身 成 佛 」,只 有 少 數 上
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達到「九界咸歸」,也不 可 能 獲
得「 十 方 共 讚 」。只 有 這 個 淨 土 法 門,上 聖 下 凡 同 登 彼 岸。所 以,「 九 界 咸 歸 ,
十方共讚」。
「千經並闡」:釋迦牟尼佛在眾多的經典當中都會一致宣揚、闡明淨土的教
理教義,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萬論均宣」:眾多的菩薩造種種論典共同宣揚念佛法門。比如前面講的《起
信論》、《十住毗婆沙論》、《十疑論》,還有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等等。總之,
淨土法門是一切經論,共同指歸的法門。
「 誠 可 謂 一 代 時 教 之 極 談 , 一 乘 無 上 之 大 教 也 」: 淨 土 法 門 確 實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生 四 十 九 年 所 說 所 有 教 法 當 中,達 到 頂 點 的、極 暢 佛 懷 的 法 門。「 極 談 」,
沒 有 哪 一 個 法 門 利 益 眾 生 達 到 這 樣 的 一 個 程 度,沒 有 哪 一 個 法 門 比 這 個 法 門 更
殊 勝、更 超 越。它 是 一 乘 法、一 佛 乘 之 法。五 逆 眾 生、就 要 墮 落 地 獄 的 眾 生 ,
剎 那 之 間,超 越 成 佛 之 法,就 是 念 佛 法 門。佛 法 修 持 就 是 以 成 佛 為 目 的,而 種
種 法 門,或 者 上 根 能 修、下 根 不 能 修,或 者 下 根 能 修、上 根 不 用 修。唯 有 念 佛
法 門 , 上 智 下 愚 、 上 聖 下 凡 普 同 修 持 , 平 等 得 益 。
「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如果不是累劫以來深蒙諸佛菩薩的教化,累積善
根德本的話,那麼你不可能遇到這個法門。你能聽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遇
到這個法門,不要說修持了,你遇到了,都是歷劫善根的栽培,叫「歷劫難逢」。
「既獲見聞,當勤修習」:既然這麼難得難遇,而我們今天聽聞這個法門的
經典、教理了,應該怎樣呢?應當勤懇修習,不要浪費了這一份難得的善根因
緣,若再度去流轉的話,就太可惜了。
這一段法語可以講是讚歎得無以復加,文詞也優美,意義也非常實在。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