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清圓瑛法師講義
辛二化無情聲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講)此中經文。重告舍利弗。無情法利。微風者。風之美也。輕清柔和。不徐不疾。吹諸寶樹寶網。鏗然有聲。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宮商並奏。律呂克諧。出微妙音者。幽雅曰微。說法曰妙。音中或讚佛。福慧兩足。能作眾生導師。或讚法。猶如妙藥。能治眾生心病。或讚僧。信解修證。能作眾生模範。能令聞者。自然興念三寶。此明念三寶因緣也。
 
解中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者。情指上文眾鳥。無情指本科風樹羅網。同時宣演。四教道品。無量法門。能隨上中下。各類之機。皆得領解。則何異佛音圓妙。隨類得解也。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問。無情聲。何以亦能說法。答。情與無情共一體。迷者茫然罔覺。悟者豁然契入。如香巖聞擊竹聲。而悟道者是也。又古德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土無情尚然。何況極樂莊嚴佛土耶。
 
《解》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滅)〔破〕惡益。悟證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講)此明念三寶四益。念三寶是從四悉檀獲益。以同居淨土凡夫。創聞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大喜遍身。是歡喜益。外與別相三寶。內與一體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發心起行。或伏煩惱。或斷煩惱。喻如濁水靜深不動。灰土自沉。清水現前。去泥純水。攪亦不濁。心中煩惱伏斷。亦復如是。是破惡益。悟證一體三寶。人人具足。是入理益。本科二化無情聲竟。大科初別明竟。
 
庚二總結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講)重重結示令深信者。前三教皆淺信。惟圓教事事無礙之信乃深。一切莊嚴。即四土莊嚴。皆導師因中。所發四八弘願。願後所修。六度萬行。之所成就。乃至果上成佛。得一切種智所現相分莊嚴。此皆約佛邊說。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者。淨業。即修持念佛法門。清淨三業。以此淨業為能感。一切莊嚴為所感。乃至往生淨土。由唯識所變相分莊嚴。以為受用。此乃約眾生邊說。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者。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是全莊嚴。乃佛心也。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現。是全莊嚴。乃生心也。全心即境。全境即心。佛生互為影質。本質如石印之印模。影像如影印之印刷品。以佛之莊嚴為本質境時。卻在眾生心中。為影像境。以眾生莊嚴為本質境時。卻在佛心內。為影像境。故曰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者。以眾燈。喻佛心及一切眾生之心。以燈之光明。喻佛心所現莊嚴。及一切眾生心所變莊嚴。眾燈光遍一室。雖然似一不分。卻是各各遍滿。無壞無雜。互不相礙。以喻佛心生心。所現四土莊嚴。似一不分。亦是各各莊嚴。無壞無雜。互不相礙。此即唯心莊嚴。事事無礙之境也。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此指上文。心境無礙。理即是心。事即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指上文性修交成。性即是理。修即是行。稱理起行。行不離理。全行即理。理不離行。全性德莊嚴而起成修德莊嚴。全修德莊嚴。還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心性本無外故。如依地種花。千葩萬卉。皆不離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淨土彌陀。不在心性之外。此理微妙。亦可深長思矣。豈淺智短識之所能知耶。
 
《解》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講)奈何。寄嘆之詞。謂奈之何。世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離此不思議淨土。別執緣塵影事之妄想。以為真心。別譚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甘心墮於鼠即鳥空之誚。良可哀也。
 
鼠即。乃鼠鳴聲。譬喻譚有不知妙有之理者。鳥空。亦鳥鳴聲。譬喻譚空不達真空之理者。初依報妙竟。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初徵釋名號 二別釋主伴 初分二  戊初徵二釋 今初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講)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故特徵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三界橫超。此簡捷妙。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殊特妙。三但得往生淨土。便證三種不退。此圓頓妙。故稱妙行。此文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徵釋化主名號。故問當機。在汝之意。以為云何。彼佛因何之故。號為阿彌陀。就此一徵。正欲人因名思義。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之心也。初徵竟。
 
戊二釋分二  己初約光明釋 二約壽命釋
 
《解》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講)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釋迦本師。以光壽無量二義。收盡一切無量之義。非彌陀但具光壽二義也。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光壽二義。即彌陀心性。光則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也。壽則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也。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為十界之綱宗。乃諸法之實相。故舉此作彌陀三身四土。三身四土。乃此體之所現。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光壽無量。亦此體之所成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者。本覺理性。即眾生人人本有之佛性。此性橫遍豎窮。寂照照寂。即光壽無量之義。持名即始覺合本者。執持名號。能持之心即始覺。所持佛號即本覺。始覺不離本覺。本覺具足始覺。故曰始本不二。如摩尼珠。珠具光明。還照珠體。光不離珠。珠不離光。光珠不二也。
 
生佛不二者。生心如是。橫遍豎窮。寂照照寂。佛心亦如是。佛號亦如是。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
 
己初約光明釋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講)此釋佛光無量。先約證釋。首句為一切諸佛心要。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故為光明。遍照法界。今彌陀從因至果。復本心源。徹證心性無量之體。稱體起用。故光明無量也。
 
《解》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講)此約願釋。前三句佛佛道同。無有差別。而欲立別名者。必約差別因緣。如彌陀因中。為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今果成得如所願。可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
 
《解》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講)此約三身。簡法身橫遍豎窮。故光明亦無分際際限。報身以智慧為身。乃稱性所現。故光明亦稱合真性。法報二身。諸佛一如。應身光明。乃有差別。有照一由旬者。由旬無正翻。乃輪王巡狩停留之處。如此方驛館。有小中大之不同。或照十百千由旬。或照一世界。十百千世界不等。唯阿彌陀佛。大光普照。故別名無量光。此指彌陀應身。常光如是。非指放光而言。放光者。如本師未說法華之前。先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億佛土。正說楞嚴之時。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塵世界等。
 
三身不一不異者。法身。以理為身。報身。以智為身。應身。以機緣為身。應機示現故。如何可以說一。三身本來一體。如何可以說異。說一說異。皆為戲論。佛身不可思議。離諸戲論。故曰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悉檀利益。故作三身光明分別耳。
 
《解》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講)此釋佛光無礙。佛光而言礙無礙者。皆約眾生分上說。眾生與佛緣淺。不睹佛光。故說為礙。若與緣深。能睹佛光。說為無礙。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有緣眾生。無不圓見。故曰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問。佛光既照十方。何以念佛之人。許多不見佛光。答。正因念佛功淺。宿世障深。故不能見。不可因不見佛光。遂疑佛光不能照十方國。譬如日光普照。生盲不見。豈可謂日無光耶。倘能一心念佛。念念無間。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何況佛光。初約光明釋竟。
 
己二約壽命釋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講)此釋佛壽無量。先約證釋。首句指諸佛心性之體。悉皆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故為壽命。法身常住。今彌陀因行已滿。果覺已圓。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始本合一。故壽命無量也。
 
《解》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講)此約願釋。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既無形相。安有始終。報身修成。智德圓滿。斷德究竟。故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本無差別。應身壽命。則隨佛本願。及與機緣。而為長短。如釋迦生於人壽百歲時。願減壽二十年。以補末劫眾生。故八十歲入涅槃。此為隨願。機薪既盡。應火須亡。此為隨機。故或延或促不等。
 
法藏願王者。法藏。即彌陀因中為比丘之名。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之弘願。故稱願王。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故曰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故別名無量壽也。
 
《解》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講)此約三身簡。阿僧祇。此云無數。乃印度十大數之首。第二由阿僧祇阿僧祇。為無量。第三由無量無量。為無邊。以下皆倍倍積累。第四為無等。第五不可數。第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說。第十不可說不可說。今佛生壽命。以阿僧祇劫計算。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此實有量之無量也。
 
彌陀應身亦有涅槃。非同法報二身。無量之無量也。正法住世。亦復無量。正法於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其佛壽命。正法。亦復無量。正法滅後。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然三身不一不異下。是破情計。應身本來即法即報。故曰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解》及者。併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併其人民壽命。皆無(有)量〔等〕也。
 
(講)此釋生壽無量。佛為法王。惟妙覺堪稱。等覺以還。皆人民也。彼佛壽命無量。併其人民。皆得無量之壽。
 
《解》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講)此重釋光壽二義。先總明。當知無量光壽之佛名。皆本於眾生。現前一念。豎窮橫遍之心性建立。以生心佛心。本同一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曰平等。能令持名者。即佛號而悟心性。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解》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講)此別明光義。承接上文。由眾生心性。有大智慧光明。橫遍十方。無量光之義。故生極樂。即生十方。見彌陀。即見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自度謂斷自性之煩惱。度自性之眾生。十方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故能自度。即是普利一切也。
 
《解》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講)此別明壽義。由眾生心性。有常住不變。豎窮三際。無量壽之義。故極樂人民生者。即是一生補處。以是最後身。圓證三不退。任運進趣佛果。故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也。
 
《解》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講)此結歸心性。勸人深思。導師證一念無量光壽之心性。故名阿彌陀。故曰離心無名號。離名號何由徹證無量光壽之心。是以叮囑。應當起智觀察而知。即心即佛。願深思之。未可草草過去。初徵釋名號竟。
 
丁二別釋主伴分二  戊初別釋 二結示 初又二  己初主 二伴 今初
 
《經》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解》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講)此別釋教主。極樂世界。以彌陀為教主。故曰主成就。即六成就之一。阿彌陀佛成佛。是證果。證果必由修因。彼佛之因。藏經中所載不一。今略舉其八。一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聞法出家。即法藏比丘。對佛發四十八願。願行圓滿。得成為佛。今阿彌陀。即法藏比丘所成之佛也。○二法華經云。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勤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受持。妙法華經。後悉成佛。今阿彌陀。即第九王子所成之佛也。○三悲華經云。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供養寶藏如來。時王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佛與授記。過恆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今阿彌陀。即無諍念轉輪王所成之佛也。○四大乘四等總持經云。無垢燄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眾生願樂。廣為說法。今阿彌陀。即淨命比丘所成之佛也。○五賢劫經云。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供養彼佛。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今阿彌陀。即淨福報眾音所成之佛也。○六賢劫經又云。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寶音行。力弘經法。今阿彌陀。即彼法師所成之佛也。○七觀佛三昧第九經云。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今阿彌陀。即彼第三比丘所成之佛也。○八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師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今阿彌陀。即彼國王所成之佛也。阿彌陀因地修行多劫。因應無量。不能枚舉。
 
《解》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
 
(講)此約事論三身。佛有三身。法身是本有。報應屬修成。法身無相。故無成與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者。依始覺智修因。以智斷惑。見思麤惑先斷。從真出假。修二利行。斷塵沙惑。修中道觀。斷無明惑。此別教意。若一斷一切斷。此圓教意。惑淨智圓始本合一。得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依根本智。起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故可名成。亦得論劫。
 
應身為物示生名成者。應身。乃應眾生機而示現。眾生機緣未熟。佛不出世。物字指眾生言。若眾生機緣成熟。佛即示現八相成道。故可名成。亦得論劫。
 
《解》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與)不成。不應論劫。
 
(講)此約理論三身。與上文互顯。文法妙極。法身因修德顯者。法身。是三德中第一德。雖然本具。必因修德方顯。修德是三德中。第二般若德。第三解脫德。法身雖然人人本有。若不假般若智德。解脫斷德。法身之性德。終不能顯。如金礦雖具真金。若無人知。不開採煆煉。金終不顯。必由了緣二因之功。正因方顯。故亦可論成論劫。
 
報身別無新得者。報身雖屬修成。以智斷惑。惑淨智圓。法身顯現。譬如磨鏡。垢盡明生。別無新得。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非從外得也。
 
應身如月印川者。應身。隨機應現。如一月在天。影印百川。古云。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還是一月攝。應身不出法身。併上報身。由法垂報。既法身無成不成。不應論劫。則報應亦然。
 
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梵語劫波。此云時分。有小中大三種。人壽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增到八萬四千歲。以後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十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合有八十小劫。此約世界成壞為一劫。彌陀成佛至今。已經十劫。當依唐譯。是十大劫也。種種教化成就。故聲聞弟子。諸菩薩眾。無量無邊。一生補處菩薩。其數甚多。
 
《解》〔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講)十方諸佛成道。各各皆有本跡。本者。最初成等正覺為本。跡者。令生應化事跡為跡。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釋迦自謂。塵點劫前。早已成佛。此本也。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此跡也。彌勒是補處菩薩。尚不能測。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故曰本地並不可測。今彌陀。且約極樂示現成佛之跡而言。非約本地而論。即上文所謂。一成一切成。亦即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論成。此非偏論也。
 
《解》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講)此明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經云。佛世甚難值。今既彌陀住世。壽命無量。故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面奉慈容。親聞妙法。同佛壽命。依佛修證。一生可以成辦道果。如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彌陀十劫中。教化之所成就也。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我等曷不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覲無量壽如來也。初主竟。
 
己二伴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講)此明非實聲聞。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名同小乘。皆是回心大阿羅漢。非是實行聲聞。因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佛土。定性者。即小乘實行聲聞。志意下劣。得少為足。但證人空。未得法空。遂沉空滯寂。保果不前者。中乘辟支。亦復如是。故名定性二乘。極樂純大乘機故。他方小機。皆不得生。
 
若生前先習小乘之行。臨終之時。回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求生極樂。常隨佛學。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此即回小向大。得生彼國。生彼國已。佛順機而為說法。令先斷見思煩惱。故名羅漢。非定性之類。乃回心大阿羅漢。如別教七住。亦但斷見思之類。非實行聲聞也。
 
《解》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講)此明實是菩薩。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者。佛對彼二教。不說他方事。故不得聞也。今聞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由此信願往生。定非藏通二教之機。故斷定總屬別圓二教所攝菩薩機矣。
 
正文云。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者。謂彼國不獨聲聞之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亦非算數之所能知。菩薩之數難知。菩薩之功德亦復無盡。大本佛讚彼國菩薩功德。為二十三喻。一智慧深廣。猶如大海。二三昧不動。如須彌山。三慧光明淨。超踰日光。四淨法滿足。猶如雪山。五平等如地。好惡普載。六清淨如水。洗諸塵垢。七猶如火王。燒煩惱薪。八如風行世。普遍無礙。九猶如虛空。一切無著。十淨如蓮華。無有染污。十一猶如大乘。廣能運載。十二如震法雷。警覺未覺。十三如雨甘露。滋潤眾生。十四如金剛山。魔外不動。十五如梵天王。諸善最上。十六如大樹王。普覆一切。十七如優曇華。希有難遇。十八如金翅鳥。威伏外道。十九如眾遊禽。無所藏積。二十猶如牛王。無能勝故。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調伏故。二十二如師子王。無所畏故。二十三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末復結云。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二伴竟。合上初別釋竟。
 
戊二結示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處正文。與前全同。其義與前不一。前乃成就依報莊嚴。此乃成就正報莊嚴。化主以光壽無量為莊嚴。化伴。聲聞皆是回心大阿羅漢。菩薩具諸功德。其數無量無邊。非是算數所知為莊嚴。佛及聲聞菩薩。若主若伴。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
 
願所成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光明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及蜎蝡。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此光明隨願所成也。○又。法藏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此壽命亦隨願所成也。○又。大本云。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同目犍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通。百分中不能知一。○又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來成佛。得隨所願。
 
行所成者。大本云。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皆以願行之因。為能莊嚴。光壽無量。化伴無數之果。為所莊嚴。故曰。並是彌陀願行所成。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者。果者。對因而言。因中由法藏願行無礙之因。成就彌陀無礙之果。果上種智。一現一切皆現。現成化主光壽無量之莊嚴。化伴算數難知之莊嚴。○復由眾生心性無礙之因。成就羅漢菩薩無礙之果。果上唯識。一變一切皆變。變起自他影像。互相成就。
 
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者。自是他心中之自。則自即非自。他是自心中之他。則他亦非他。○自他不二者。即生佛不二也。聲聞菩薩。乃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乃聲聞菩薩心內之佛。佛心內眾生。全生即佛。眾生心內之佛。全佛即生。生佛一體。自他不二。惟是現前一念心性。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講)上約已成。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自然無量莊嚴。亦必念念如是成就。若今成。若當成。皆如已成者。如是成就也。二正報妙竟。大科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二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二特勸淨土殊勝
 
《解》〔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然)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講)此二科。乃發揮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承前。既聞極樂依正莊嚴而生深信。自應依信發願。謂淨土法門。帶業可以往生。橫出三界生死。此為一切法門所未有。於同居淨土。即能橫具上三土。開顯四教法輪。一生同居。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已橫生上三土。是謂圓淨四土。自可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菩薩甚多。即是一生可以成佛。此等殊勝奇異。超絕無比之法門。全在此二科點示。蕅公恐人忽略。故婆心特切。叮囑須諦研之。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講)此正明三種不退。彼土眾生。無論上中下品。但得往生者。一概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地。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者。謂即得預入聖人之流類。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者。謂能修大乘行。恆常度生。不墮二乘地。不肯涉俗利生。○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者。謂雙捨二邊。全歸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云一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也。
 
《解》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講)此豎論三種不退位次。若約此娑婆世界。藏教初果名須陀洹。此云入流。謂預入聖人之流也。通見地。乃通教第四地。見真諦理。故名見地。別初住。乃初發心住。圓初信。乃圓教十信初心。此皆此土證位不退之位次。○若論行不退。藏教則以二乘不修大乘行。故無此位。通教菩薩。乃第九菩薩地。九地以前還有退。別十向。即別教十回向位。前十行。未能全不退。圓十信。乃圓教八至十信。八位以前。還有退也。此皆此土證行不退之位次。○若論念不退。藏通二教。皆無此位。以不破無明。不證法身故。別教要到初歡喜地。圓教要到初發心住。方破一品無明。方證一分法身。方得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也。足見行念二不退之難證夷。
 
《解》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講)此點示圓證勝異。即此經不思議之力用。今淨土法門。乃至具足五逆十惡之眾生。但要臨終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位者。亦得圓證三種不退。此種殊勝奇異。功能力用。為其他法門所未有。豈思議所能及哉。
 
五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弒阿羅漢。三弒父。四弒母。五破和合僧。十惡者。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貪瞋癡。五逆十惡極重之罪。為地獄之因。十六觀經。下品往生章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於念念中。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此即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皆與補處菩薩俱。即是圓證三不退。圓見三身。一生可以圓成佛果也。此種勝異。惟淨宗所獨有。故特點示。
 
淨土帶業往生。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那先和尚云。念佛帶業往生。是事難信。那先對曰。大王。巨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先又曰。要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先又曰。若以巨石。置巨船上。不亦可乎。王忽然領悟。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念佛眾生。同仗彌陀大願船之力。何難出離苦海。同赴樂邦蓮池會耶。
 
《解》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
 
(講)此文進退雙明。教道不亂。教中位次分明。絲毫不容紊亂。若是具足煩惱之凡夫。自然不是初果。見道位之聖人。若是但求自利之二乘。自然不是自他兩利。常恆度生之菩薩。若是異生性之三賢。未破無明。未證法身。不與如來體同。名異生性。自然不是破無明證法身。同生性之菩薩等。此是下位。未可躐等上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成大妄語不可。
 
又。念不退菩薩。已得同生性。非復異生性。行不退菩薩。已發大心。非僅見道之小果。位不退聖人。非是具足煩惱之人民。此是上位。未可仍稱下名。既已進步。而獲新證。則捨故稱。如登初地。則捨三賢之故名等。
 
《解》(惟)〔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講)此點示圓超絕待。惟是極樂同居淨土人民。約依正二報而論。悉皆超絕。一切俱非。是圓超。一切俱是。乃絕待。一切俱非俱是者。以與佛同體。本來是佛。圓證三不退。故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薩。以五住煩惱未盡。二種生死未了。故非是佛。此俱非義也。又。具足煩惱。是凡夫。宿種已熟。見思麤垢已落。是二乘。已回小向大。恆度眾生。是菩薩。往生淨土。是最後身。一生成佛。故是佛。此俱是義也。如下文云。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是為不思議之妙門也。
 
《解》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講)此承上文。所點示之勝異超絕。乃結歸三種不思議因。謂十方無此等勝異超絕之名相。階位。法門。唯極樂獨有。○心性之極致者。此論心要。以心性平等一相。即非凡夫。二乘。菩薩。佛。種種名相階位。是名凡夫。二乘。菩薩。佛。差別名相階位。此等名相階位。皆稱性緣起。故曰極致。○持名之奇勳者。此論境要。以一句佛號為境。佛號稱性不可思議。以持名之奇勳。所感果報。亦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此論法門要。以導師因中。所發四八之大願。莊嚴極樂之依正。故得同居橫具上三土。凡夫圓證三不退。心性之上非字。對末句。乃反顯。若非三要不思議之力用。何以有此。
 
《解》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講)上釋不退。此釋補處。一生補處。即前文圓證三不退之別名。只一生補佛位者。只此蓮華化生之身。是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如此土之彌勒。在兜率內院。候補作佛。極樂之觀音。彌陀正法滅盡。即補佛位。非只觀音一人。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壽命無量。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菩薩。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知。但可總說無量無邊阿僧祇也。
 
《解》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講)此亦點示勝異超絕也。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即說法四十九年。天台判為五時。八教。故稱一代時教。其中所說諸經。惟華嚴一經。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此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初參文殊菩薩。得根本智。後參五十二員善知識。得差別智。而一生圓滿之因。以最後參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圓滿一生成佛之因。此經非獨勸善財一人。乃華藏海眾。同聞共稟。以前九願。所積功德。於第十願。普皆回向。求生淨土。疾趣菩提。故曰且以此淨土法門。勸進華嚴海會。一切聖眾。若宏華嚴。而不信淨土者。恐於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之旨。而未深思也。行願品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諸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此偈即導歸安養之鐵證也。華嚴一生成佛。惟有善財。此經則一生補處。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其勝異超絕。為何如耶。
 
《解》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講)嗟乎。是慨嘆辭。凡夫例登補處者。謂同居土凡夫。比例實報土補處菩薩。下下與上上同一例。而無異也。此為他經他土所未有。故為奇特之倡。極妙之談。乃為法門大事因緣。不可測度。故六方諸佛云。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以此。○華嚴海眾所稟。一生成佛之旨。末後導歸安養者。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之者渺。而疑之者多也。如華嚴合論。尚云西方是權。華藏是實等。言辭既繁。將凡夫例登補處。念念即佛之義遂蝕。余。蕅公自稱。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者。謂此種無上大因緣。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心瀝血。而昭告於人而已。故此解字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歟。初揭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經》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
 
(講)此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故重呼當機。告以如上一生成佛。無上大事因緣。眾生幸而得聞。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發願。亦復無益。如人深信。飯可養身。若不想喫。何能滋養。故如來苦口悲心。殷殷垂勸。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願之為力。不可思議。極樂淨土。亦由法藏願力所成。臨終往生。全仗願力。行願品云。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致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捨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非願無以導行也。
 
所以者何下。乃徵釋發願所以。徵有二意。一娑婆亦屬佛國。何為勸其捨此趣彼。二十方無量佛國。何必勸其定求極樂。
 
得與如是下。出其勸願之意。得與如是補處菩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也。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與妙覺佛位相鄰。乃可稱上善人。得與同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則薰陶有自。成佛無難。可不願生歟。
 
《解》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講)俱會一處。即是凡夫與聖人。同居一處。進求佛果。故曰猶言凡聖同居。尋常。指普通佛前佛後而言。實聖有漏業者。謂實行現證初二三果之聖人。見道所斷之惑雖除。修道所斷之惑未盡。故曰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者。即上三土之聖人。權巧方便。示現受生。則由大慈悲願力。有欲饒益眾生。如觀音三十二應。示現界內外身。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
 
至實聖灰身者。初二三果斷思惑盡。證阿羅漢果。則有漏之業既盡。凡情亦空。灰身泯智。不受後有。權聖機盡者。大權示現之聖。應機出世。機緣既盡。所應度者。皆已度畢。大願亦滿。感應道息。即機薪既盡。應火亦滅。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升指權聖。實報寂光樂。沉謂實聖。沉空滯寂苦。現前同居。乃暫同。如石火電光。非究竟同。又天壤下。明天上人間。天。謂四禪天中五不還天。壤。謂人間名山聖道場地。見聞者少。如楞嚴經云。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如此生有幸。獲見獲聞。如文喜禪師之見文殊。閭邱胤之見豐干。雖得一時親近。而得同居一處。亦步亦趨。不相遠離者亦少。
 
《解》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講)上明佛前佛後。此明佛世。輔揚佛化之聖人。縱使是多。亦不過如珍寶之罕。如祥瑞之奇。總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羅列普天。如微塵飛揚世界也。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不同。不能如極樂世界。上善俱會。作辦皆同也。
 
《解》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箎)〔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講)此明勝異。凡往生極樂者。同以無漏不思議業為能感。得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以為師友。竟如兄弟。不相捨離。壎篪是樂器名。詩云。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和諧什奏。喻諸善俱會。作辦皆同。此即勝異。前文作辦不同。不得亦步亦趨也。
 
同盡無明者。即圓斷五住之惑。由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同發妙覺極果。一生成佛。圓證三身。圓顯四智。一切力用。自在其中。其勝異為何如耶。
 
《解》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者)〔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講)此明超絕。即頓超佛地。絕待無比。是則淨土眾生。即下凡帶業往生者。一生彼國。圓證三不退。於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此等眾生。非凡非聖。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一生必補佛職。與觀世音大勢至。無二無別。故非凡。若謂是一生補處菩薩。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故非聖。而又即凡即聖也。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者。佛所說之教。法門無量。猶如網孔之多。故曰教網。撈攄有情故。一切教中皆無此等名相。此等階位。是謂所不能收。○十方佛剎之多。亦如網孔。故曰剎網。諸佛剎中。亦皆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同居。不能與極樂同一例也。是謂所不能例。方見淨士法門。極樂同居。超絕無有倫匹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