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如何勸修。故違祖教。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
。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
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
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
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
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
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故華嚴經云。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
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
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
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
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
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惟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
修諸行。維摩經云。菩薩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
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古德問云。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答此離念
。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而無閡乎。又無念但是行之一。豈知一念頓
圓。如上所引。佛旨煥然。何得空腹高心。以少為足。擬欲蛙嫌海量螢掩日光乎
  問泯絕無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歸。聖賢要路。若論有作。心境宛然。憑何教
文。廣陳萬善。答諸佛如來一代時教。自古及今。分宗甚眾。撮其大約。不出三宗。
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說是。空宗多說非。性宗惟論直指。即同曹溪見
性成佛也。如今不論見性。罔識正宗。多執是非。紛然諍競。皆不了祖佛密意。但徇
言詮。如教中或說是者。即依性說相。或言非者。是破相顯性。惟性宗一門。顯了直
指。不說是非。如今多重非心非佛非理非事泯絕之言。以為玄妙。不知但是遮詮治病
之文。執此方便。認為標的。却不信表詮直指之教。頓遺實地。昧却真心。如楚國愚
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兒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迷空方便。豈識
真歸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佛說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其名曰:摩訶迦葉、摩訶阿那律陀,皆如是等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皆住不退轉位,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其名曰: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複有釋提桓因、堪忍界主、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如是上首百千俱胝那庾多諸天子眾,及阿素洛等,為聞法故,皆悉來集,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成道已來,於廣敷演大乘經典一切眾生解脫之法中,宣說西方極樂世界微妙最勝,清淨莊嚴,阿彌陀佛本誓重願,不可思議功德,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之法。我等諦聽,信受修行。未聞觀身之法,其事云何,唯願說之。
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是為正真觀身之法。除是觀身,十方諦求,在在處處,更無別法而得解脫。
佛復告阿難:但自觀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進直心,得正解脫。如是之人,不求解脫,解脫自至。
阿難復白佛言:世尊,世間眾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脫,應無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
佛告阿難:世間眾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師僧,外現孝順,內懷不孝,外現精進,內懷不實。如是惡人,報雖未至,三途不遠,無有正念,不得解脫。
阿難復白佛言:若如是者,更修何善根,得正解脫?
佛告阿難:汝今善聽,吾今為汝說,有西方極樂世界十往生法,可得解脫。云何為十?
一者觀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飲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彌陀佛國。
二者正念,以甘妙良藥,施一病比丘及一切,往生阿彌陀佛國。
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於一切,往生阿彌陀佛國。
四者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常懷歡喜,往生阿彌陀佛國。
五者正念,孝順于父母,敬奉于師長,不起驕慢心,往生阿彌陀佛國。
六者正念,往詣於僧坊,恭敬於塔寺,聞法解一義,往生阿彌陀佛國。
七者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齋,不破一,往生阿彌陀佛國。
八者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于房舍,常詣于善師,往生阿彌陀佛國。
九者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於禪定,護法不惡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佛國。
十者正念,若於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眾生,如是諸人等,悉皆得往生阿彌陀佛國。
爾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雨珍妙華。他方佛國一切諸菩薩來集此會,一心聽法。大會中有一菩薩,名山海慧,白佛言:世尊,彼阿彌陀佛國,有何妙樂勝事,一切眾生,皆願往生彼?
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
爾時一切大眾,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即見阿彌陀佛國土,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塔、七寶坊、七寶樓閣。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道場樹高四十萬由旬,樹下有獅子座,高五百由旬,阿彌陀佛日日常轉法輪。彼國人民,不習外事,正習內事,口說方等語,耳聽方等聲,心解方等義。
爾時山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見彼國勝妙利益,不可思議。今我願一切眾生,悉皆往生,然後我等亦願生彼國。
佛記之曰:正觀正念,得正解脫,皆悉生彼。
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欲度一切眾生,應當受持是經。
佛告大眾:於我滅後,受持是經,八萬劫中,廣宣流布,至賢劫千佛,使諸眾生普得聞知,信樂修行,說者、聽者皆得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臥,無問晝夜,常得安穩。
若有眾生深信是經,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獅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佛又告山海慧:是經名為《睹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三昧經》,亦名《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眾生經》,如是受持。眾生未有念佛三昧緣者,是經能與作開大三昧門。是經能與眾生閉地獄門,是經能與眾生除害人惡鬼殄滅,四向悉皆安穩。
佛告山海慧:如我所說,其義如是。
山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頂受尊經,不敢有疑。然于今世及未來世,諸有眾生,多生誹謗,不信是經,如是之人,于後云何?
佛告山海慧菩薩:于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得諸惡重病,身根不具,或得聾病、盲病、喑病、啞病、失陰病、鬼魅、邪狂、風冷、熱痔、水腫、失心,如是等諸惡重病,世世在身。
如是受苦,坐臥不安,大小便利亦皆不通,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至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久後得出,生在人中,作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苦惱。後得人身,常生下賤,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三寶名字。為謗是經故,受苦如是。
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勸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是故有信者,我滅後受持是經法,正法、像法、末法濁惡世中,廣宣流布。是人即為真我弟子,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諸大聲聞,及諸比丘、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安樂集 釋道綽撰

略明三身三土義。
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極樂之國是何土。

答曰。現在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然古舊相傳皆云。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
化土。此為大失也。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來報身更
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經辨定報化淨穢者。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
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經云。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王如來。寶德如來
等諸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何者如來化身
。由如今日踊步健如來。魔恐怖如來。如是等一切如來。穢濁世中。如現成佛者。當
成佛者。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
何者如來法身。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形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生
無滅。是名真法身義也。

問曰。如來報身常住。云何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入涅槃
後。觀世音菩薩次補佛處也。

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彼經云。阿
彌陀佛入涅槃後。復有深厚善根眾生。還見如故。即其證也。又寶性論云。報身有五
種相。說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即其證也。

問曰。釋迦如來報身報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經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
勝。彼土所有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來
在此娑婆國土。但非我出此土。一切如來亦復如是。即其證也。

問曰。鼓音經云。阿彌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佛報土也。

答曰。子但聞名。不究尋經旨。致此疑可謂錯
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彌陀佛亦具三身。極樂出現者。即是報身。今言有父母者。
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亦如釋迦如來。淨土中成其報佛。應來此方示有父母。成
其化佛。阿彌陀佛亦復如是又如鼓音聲經云。爾時阿彌陀佛與聲聞眾俱。國號清泰。
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阿彌陀佛父是轉輪聖王。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魔王名無勝。佛子名月明。提婆達多名寂意。給侍弟子名無垢稱。又上來所引竝是化
身之相。若是淨土。豈有輪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義昞然。何待分別。皆不善尋究。致使迷名生執也。

問曰。若報身有隱沒休息相者。亦可淨土有成壞事。

答曰。如斯難者。自古將今義亦難通。雖然今敢引經為證。義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眾生見有
涅槃。淨土亦爾。體非成壞。隨眾生所見有成有壞。如華嚴經云。由如見導師種種無
量色。隨眾生心行。見佛剎亦然。是故淨土論云。一質不成故。淨穢有虧盈。異質不
成故。搜原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故知若據法性淨土。則不論清濁。若
據報化大悲。則非無淨穢也。又汎明佛土。對機感不同。有其三種差別。一者從真垂
報。名為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二者無而忽有。名之為化
。即如四分律云。錠光如來化提婆城與拔提城。相近共為親婚往來。後時忽然化火燒
却。令諸眾生覩此無常。莫不生厭歸向佛道也。是故經云。或現劫火燒。天地皆洞然
。眾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或為濟貧乏。現立無盡藏。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
三者隱穢顯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剎土莫不嚴淨。今此無量壽國即是從


真垂報國也。何以得知。依觀音授記經云。未來觀音成佛。替阿彌陀佛處。故知是報也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
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
等。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
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
行。若論理事。幽旨難明。細而推之。非一非異。是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力用交
徹。舒卷同時。體全遍而不差。跡能所而似別。事因理立。不隱理而成事。理因事彰
。不壞事而顯理。相資則各立。相攝則俱空。隱顯則互興無閡則齊現。相非相奪。則
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則非常非斷。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若離理而行事。同
凡夫之執。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動濕不同事
。即非理。能所各異。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諦恒立。雙照即假宛爾幻
存。雙遮即空泯然夢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動因緣。寧虧理體。故菩薩以無所
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
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閡。自在隨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故般若
經云。一心具足萬行。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
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
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
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
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古德釋云。
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
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虛勞。今明。心雖即佛。久翳
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
閡心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文句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亦指現前一念心之實性而言之也。不雜名精。不妄名真。妙明者。寂而常照也。從來無不覺故。名為本覺。圓淨者。照而常寂也。死生。徧指分段變易。塵垢。徧指九界惑業。知妄所起。謂知其無起而妄有緣起。所以強說虛妄因緣。此如以藥療病也。若了知妄體元無。起非實起。會須說妄因緣亦復元無所有。此如病去藥除也。蓋知妄所起。祗是不變隨緣。達妄元無。祗是隨緣不變。斯則因緣二字。已屬強名。何況更欲推為自然者耶。是故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夫旣曰妄想為本。謂之說妄因緣可也。旣惟妄想為本。妄豈有本。謂之元無所有可也。
(庚)二別示卽為五。初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至)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辛)今初。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醋物未來。(設使)汝(之色)體必非虛妄通倫。(則此)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人謂色有實法。不知惟是堅固妄想而已。妄想謂之堅固。豈真有堅固哉。試觀口水。惟想所成。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陰惟是虛明妄想
卽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則知)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順之則益。違之則損。人謂實有違順二境以為所受。不知惟是虛明妄想而已。妄想謂有所明。豈真有所明哉。足心酸澀。惟想所成。一切諸受。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卽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前後四陰。旣云惟是妄想為本。此之想陰。又豈更有他本。卽以妄想所現之境。還為妄想所依。是故 色受二陰。則明想外無境。今之想陰。須明境外無想。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隨想所成。除卻融通妄想豈復更有本哉。蓋人謂色心兩法。寤寐二境。決定不相融通。今試觀由汝念慮便能使汝色身。設使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且夫心中種種取像。心旣生想。形隨取物。所取之物。必與所念相應。又寤時卽為想心。寐時便為諸夢。則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嘗不互融互通。當知現前想念搖動妄情。更非實有外境令我搖動。不過卽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陰惟是幽隱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能令體遷。故不離汝想。曾無覺悟。故惟是虛妄也。除卻幽隱妄想。豈復更有諸行。
(辛)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設欲)名恆常者。於身(總)不出(於)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便決)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 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妄)想(根)元。寧受(此虛)妄(熏)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使彼妄習無寄則)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名為)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識陰雖云通指八識。須以第八為總報主。此第八識見分。恆托六根門頭。任運緣於現量性境。故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也。串。與慣同。常也。幾。微也。除卻顛倒微細精想。豈復更有罔象虛無陳習。
(庚)三結成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言五受陰者。以是眾生之所執受故也。是故五陰通名為受。通名為想。當知亦復通名為識。以受想行三陰。不過皆是識之心所。色陰不過卽是識之相分故也。又復通名為行。以色受想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又復通名為色。以初是有對有表色。後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
(己)二超答詣何為界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色空皆是色陰邊際。則十界色法。無不豎窮橫徧。觸離皆是受陰邊際。則十界諸受。亦皆豎窮橫徧。記忘皆是想陰邊際。滅生皆是行陰邊際。入合皆是識陰邊際。則十界想行識等。一一皆復豎窮橫徧。所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惟是五種妄想為本。觀性元真。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也。
(己)三追答併銷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重疊生起者。意顯一念迷妄。法爾頓具五疊渾濁。非謂實有先後也。生因識有二句。大須體會。蓋一往就迷情言。須云生因色有。滅從識除。今是原始要終。故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耳。請試辯之。迷情所見。必須先有色空。方成觸離。因有觸離。方有記忘。因有記忘。方名生滅。因有生滅。方成了別。了別之性。稱為湛明。豈非生因色有乎。下手功夫。必須先斷分別。無分別。則無造作。無造作。則無諸想。無 諸想。則不取諸受。無諸受。則不召諸色。豈非滅從識除乎。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無明心動。卽為識本。此識動相。卽為行本。動必取境。卽為想本。能取見分。卽為受本。所取相分。卽為色本。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仍是生因識有也。要其所由終者。動靜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滅。聞所聞等皆盡。故受性自滅。覺所覺空。故想性自滅。生滅旣滅。故行性自滅。忽然超越。故識性自滅。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仍是滅從色除也。悟生卽無生。故理則頓悟。乘悟併銷。所謂一銷一切銷。喻如巾之六結。一解一切解。約橫喻也。無滅而論滅。故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後入無生忍。喻如巾之一結。要須從中下手。漸令分散。約豎喻也。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以理從事。則何理非事。以事從理。則何事非理。倘不深知六卽妙義。通達橫豎法門。何由能識此經宗趣。今不避繁。再為點示。先約義立成四句。次融會收入一途。先立四句者。一頓悟頓除。二頓悟漸除。三漸悟頓除。四漸悟漸除。一頓悟頓除者。卽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始則於觀行中。乘此心開。超入金剛 乾慧。次又於金剛乾慧中。圓明精心。頓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覺海也。二頓悟漸除者。如阿難等。先悟藏性。頓獲法身。次復定境修觀。滌除根中積生虛習者是也。三漸悟頓除者。如滿慈輩。所知障重。故開悟為難。由其三緣先斷。故但使三因不生。則狂心頓歇。歇卽菩提也。四漸悟漸除者。二障俱重。須以聞熏漸開圓解。次依圓解而起真修。乃至歷劫辛勤修證者是也。此之四句。但約圓家建立。非關藏通別等。設於前三教門各立四句。義亦可得。非此所急。故不說之。次會一途者。全事之理。無漸而非頓。縱令六結解不同時。而解法畢竟無二。未有知解此結。而不知解彼結者。是故頓漸二悟。同名為頓。全理之事。無頓而非漸。縱令五陰剎那同盡。而次第終自炳然。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是故頓漸二除。同名為漸也。所以劫波巾喻。約六根。則橫而兼豎。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約五陰。則豎而復橫。以觀行中亦盡五陰。乃至究竟位中。亦復盡五陰故。法喻巧妙。所應深思。初正答所問竟。
(戊)二結勸傳示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五陰旣惟妄想為本。所以無非虛妄。九界眾生皆由不知五陰虛妄。不能深起厭離。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涅槃三義者。一性淨涅槃。卽法身德。二圓境涅槃。卽般若德。三方便淨涅槃。卽解脫德。若離而言之。橫約三人。豎約三位。三人者。性淨屬佛。方便淨屬菩薩。圓淨屬二乘。三位者。圓淨屬七信。方便淨屬十信。性淨屬初住以上。今合而言之。正因性顯。名性淨。緣因性顯。名方便淨。了因性顯。名圓淨。三因圓顯。則三德涅槃圓證。所謂舉一卽三。言三卽一也。又知涅槃。亦具橫豎二義。一豎義者。知有圓淨涅槃。不戀同居三界。知有方便淨涅槃。不戀有餘三界。知有性淨涅槃。不戀實報三界。破界內陰。顯圓淨涅槃。破有餘陰。顯方便淨涅槃。破實報陰。顯性淨涅槃。三涅槃顯。卽法性五陰顯。所謂去泥純水也。二橫義者。十界五陰皆卽空故。名圓淨涅槃。十界五陰皆卽假故。名方便淨涅槃。十界五陰皆卽中故。名性淨涅槃。證此三涅槃性。故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初如來歎述。二大眾歡喜。
(乙)初中二。初明滅惡力用。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旣窮。佛土充滿。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卽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財施增上功德而為能校。次正明法施功德能滅重罪。兼得勝福也。此法門者。全性成修之法。一路涅槃之門。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本與諸佛無二無別。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念迷妄。旣可 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而為阿鼻惑業苦三。則一念了悟。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蓋十界升沉。元不外於現前一念。一念能造四重十夷。備經無間。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莊嚴淨土也。法門旣圓頓難思。末劫又多疑障重。未學則聞熏乏種。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聖世像季。不作二想。能為希有殊勝難事。令未學頓同有學。末劫猶如正法。則地獄苦因。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正報轉故。依報隨轉。慧性超故。福性亦超。弘經之士。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滅惡旣極至阿鼻。生善則徑歸佛果。顯說密說。功用實均。窮劫廣宣。如何得盡。我輩生雖末劫。獲遘上乘。碎首粉身。莫酬至德。所願依教修行。戒乘俱急。遵最後之叮嚀。祈報恩於萬一耳。
(乙)二大眾歡喜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 天人阿脩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幷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三依法得果清淨。能說人者。卽是如來法王。為度眾生故說。不為名利故說。所說法者。卽今了義極典。乃是圓頓真宗。非復權漸曲說。依法得果者。始則不歷僧祗。頓獲法身。次則普會大眾。獲法眼淨。無量眾生。發無等心。後則頓悟增上妙理。斷除微細煩惱。乃至節節聞經。處處受益也。我輩今者。值此遺文。深心玩索。雖復世遠地偏。而心心相印。何殊給園初唱。前之二喜。幸皆有之。所愧夙根劣弱。剋果未期。是故缺於第三喜耳。然一字沾神。永作金剛種子。亦可懸為未來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