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文句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亦指現前一念心之實性而言之也。不雜名精。不妄名真。妙明者。寂而常照也。從來無不覺故。名為本覺。圓淨者。照而常寂也。死生。徧指分段變易。塵垢。徧指九界惑業。知妄所起。謂知其無起而妄有緣起。所以強說虛妄因緣。此如以藥療病也。若了知妄體元無。起非實起。會須說妄因緣亦復元無所有。此如病去藥除也。蓋知妄所起。祗是不變隨緣。達妄元無。祗是隨緣不變。斯則因緣二字。已屬強名。何況更欲推為自然者耶。是故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夫旣曰妄想為本。謂之說妄因緣可也。旣惟妄想為本。妄豈有本。謂之元無所有可也。
(庚)二別示卽為五。初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至)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辛)今初。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醋物未來。(設使)汝(之色)體必非虛妄通倫。(則此)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人謂色有實法。不知惟是堅固妄想而已。妄想謂之堅固。豈真有堅固哉。試觀口水。惟想所成。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陰惟是虛明妄想
卽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則知)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順之則益。違之則損。人謂實有違順二境以為所受。不知惟是虛明妄想而已。妄想謂有所明。豈真有所明哉。足心酸澀。惟想所成。一切諸受。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卽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前後四陰。旣云惟是妄想為本。此之想陰。又豈更有他本。卽以妄想所現之境。還為妄想所依。是故 色受二陰。則明想外無境。今之想陰。須明境外無想。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隨想所成。除卻融通妄想豈復更有本哉。蓋人謂色心兩法。寤寐二境。決定不相融通。今試觀由汝念慮便能使汝色身。設使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且夫心中種種取像。心旣生想。形隨取物。所取之物。必與所念相應。又寤時卽為想心。寐時便為諸夢。則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嘗不互融互通。當知現前想念搖動妄情。更非實有外境令我搖動。不過卽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陰惟是幽隱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能令體遷。故不離汝想。曾無覺悟。故惟是虛妄也。除卻幽隱妄想。豈復更有諸行。
(辛)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設欲)名恆常者。於身(總)不出(於)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便決)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 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妄)想(根)元。寧受(此虛)妄(熏)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使彼妄習無寄則)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名為)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識陰雖云通指八識。須以第八為總報主。此第八識見分。恆托六根門頭。任運緣於現量性境。故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也。串。與慣同。常也。幾。微也。除卻顛倒微細精想。豈復更有罔象虛無陳習。
(庚)三結成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言五受陰者。以是眾生之所執受故也。是故五陰通名為受。通名為想。當知亦復通名為識。以受想行三陰。不過皆是識之心所。色陰不過卽是識之相分故也。又復通名為行。以色受想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又復通名為色。以初是有對有表色。後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
(己)二超答詣何為界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色空皆是色陰邊際。則十界色法。無不豎窮橫徧。觸離皆是受陰邊際。則十界諸受。亦皆豎窮橫徧。記忘皆是想陰邊際。滅生皆是行陰邊際。入合皆是識陰邊際。則十界想行識等。一一皆復豎窮橫徧。所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惟是五種妄想為本。觀性元真。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也。
(己)三追答併銷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重疊生起者。意顯一念迷妄。法爾頓具五疊渾濁。非謂實有先後也。生因識有二句。大須體會。蓋一往就迷情言。須云生因色有。滅從識除。今是原始要終。故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耳。請試辯之。迷情所見。必須先有色空。方成觸離。因有觸離。方有記忘。因有記忘。方名生滅。因有生滅。方成了別。了別之性。稱為湛明。豈非生因色有乎。下手功夫。必須先斷分別。無分別。則無造作。無造作。則無諸想。無 諸想。則不取諸受。無諸受。則不召諸色。豈非滅從識除乎。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無明心動。卽為識本。此識動相。卽為行本。動必取境。卽為想本。能取見分。卽為受本。所取相分。卽為色本。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仍是生因識有也。要其所由終者。動靜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滅。聞所聞等皆盡。故受性自滅。覺所覺空。故想性自滅。生滅旣滅。故行性自滅。忽然超越。故識性自滅。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仍是滅從色除也。悟生卽無生。故理則頓悟。乘悟併銷。所謂一銷一切銷。喻如巾之六結。一解一切解。約橫喻也。無滅而論滅。故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後入無生忍。喻如巾之一結。要須從中下手。漸令分散。約豎喻也。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以理從事。則何理非事。以事從理。則何事非理。倘不深知六卽妙義。通達橫豎法門。何由能識此經宗趣。今不避繁。再為點示。先約義立成四句。次融會收入一途。先立四句者。一頓悟頓除。二頓悟漸除。三漸悟頓除。四漸悟漸除。一頓悟頓除者。卽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始則於觀行中。乘此心開。超入金剛 乾慧。次又於金剛乾慧中。圓明精心。頓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覺海也。二頓悟漸除者。如阿難等。先悟藏性。頓獲法身。次復定境修觀。滌除根中積生虛習者是也。三漸悟頓除者。如滿慈輩。所知障重。故開悟為難。由其三緣先斷。故但使三因不生。則狂心頓歇。歇卽菩提也。四漸悟漸除者。二障俱重。須以聞熏漸開圓解。次依圓解而起真修。乃至歷劫辛勤修證者是也。此之四句。但約圓家建立。非關藏通別等。設於前三教門各立四句。義亦可得。非此所急。故不說之。次會一途者。全事之理。無漸而非頓。縱令六結解不同時。而解法畢竟無二。未有知解此結。而不知解彼結者。是故頓漸二悟。同名為頓。全理之事。無頓而非漸。縱令五陰剎那同盡。而次第終自炳然。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是故頓漸二除。同名為漸也。所以劫波巾喻。約六根。則橫而兼豎。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約五陰。則豎而復橫。以觀行中亦盡五陰。乃至究竟位中。亦復盡五陰故。法喻巧妙。所應深思。初正答所問竟。
(戊)二結勸傳示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五陰旣惟妄想為本。所以無非虛妄。九界眾生皆由不知五陰虛妄。不能深起厭離。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涅槃三義者。一性淨涅槃。卽法身德。二圓境涅槃。卽般若德。三方便淨涅槃。卽解脫德。若離而言之。橫約三人。豎約三位。三人者。性淨屬佛。方便淨屬菩薩。圓淨屬二乘。三位者。圓淨屬七信。方便淨屬十信。性淨屬初住以上。今合而言之。正因性顯。名性淨。緣因性顯。名方便淨。了因性顯。名圓淨。三因圓顯。則三德涅槃圓證。所謂舉一卽三。言三卽一也。又知涅槃。亦具橫豎二義。一豎義者。知有圓淨涅槃。不戀同居三界。知有方便淨涅槃。不戀有餘三界。知有性淨涅槃。不戀實報三界。破界內陰。顯圓淨涅槃。破有餘陰。顯方便淨涅槃。破實報陰。顯性淨涅槃。三涅槃顯。卽法性五陰顯。所謂去泥純水也。二橫義者。十界五陰皆卽空故。名圓淨涅槃。十界五陰皆卽假故。名方便淨涅槃。十界五陰皆卽中故。名性淨涅槃。證此三涅槃性。故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初如來歎述。二大眾歡喜。
(乙)初中二。初明滅惡力用。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旣窮。佛土充滿。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卽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財施增上功德而為能校。次正明法施功德能滅重罪。兼得勝福也。此法門者。全性成修之法。一路涅槃之門。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本與諸佛無二無別。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念迷妄。旣可 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而為阿鼻惑業苦三。則一念了悟。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蓋十界升沉。元不外於現前一念。一念能造四重十夷。備經無間。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莊嚴淨土也。法門旣圓頓難思。末劫又多疑障重。未學則聞熏乏種。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聖世像季。不作二想。能為希有殊勝難事。令未學頓同有學。末劫猶如正法。則地獄苦因。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正報轉故。依報隨轉。慧性超故。福性亦超。弘經之士。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滅惡旣極至阿鼻。生善則徑歸佛果。顯說密說。功用實均。窮劫廣宣。如何得盡。我輩生雖末劫。獲遘上乘。碎首粉身。莫酬至德。所願依教修行。戒乘俱急。遵最後之叮嚀。祈報恩於萬一耳。
(乙)二大眾歡喜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 天人阿脩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幷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三依法得果清淨。能說人者。卽是如來法王。為度眾生故說。不為名利故說。所說法者。卽今了義極典。乃是圓頓真宗。非復權漸曲說。依法得果者。始則不歷僧祗。頓獲法身。次則普會大眾。獲法眼淨。無量眾生。發無等心。後則頓悟增上妙理。斷除微細煩惱。乃至節節聞經。處處受益也。我輩今者。值此遺文。深心玩索。雖復世遠地偏。而心心相印。何殊給園初唱。前之二喜。幸皆有之。所愧夙根劣弱。剋果未期。是故缺於第三喜耳。然一字沾神。永作金剛種子。亦可懸為未來喜也。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