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二釋經應讚二  初徵名。二釋義。
 
初徵名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名必有義。彰聞其義。方克奉行。無所疑故。
 
【鈔】題十六字。但徵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議。釋迦所讚。其義已明。他方佛讚。增此八字。故徵其義。云何佛謢。云何佛念。以前教當信是經。今謂義明。然後信固也。
 
二釋義  初聞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聞持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疏】聞是經者。牒上依正信願。持名往生等。聞受持。即前三慧三資糧故。
 
【鈔】聞即聞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聞即信義。受即願義。持即行義。詳見前釋。
 
【疏】聞諸佛名。牒上六方諸佛名也。聞經受持。聞佛名者。亦應受持故。
 
【鈔】問。此徑聞阿彌陀佛名號為往生因。何兼諸佛。答。彌陀功德。為恆沙諸佛之所共讚。則聞諸佛名。知諸佛讚。信受此經。倍復親切。故雙舉也。華嚴第六回向云。復於佛所。得聞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即聞此經。又聞諸佛名之意也。
 
【演】答彌陀功德下有二義。前義乃卷多歸一。後義乃展一為多。雖有二義。實一多相即。展卷無礙。以諸佛同一法身故。
 
【疏】大本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又經云。寧於地獄得聞佛名。則知聞此經。聞諸佛名。大非易事。
 
【演】菩薩欲聞而不得聞者。或問云。今博地凡夫。聞者甚多。將超菩薩耶。答。聞經大有差等。凡夫耳雖聞名。心不飧采。或心雖思惟。不踴躍篤行。此但耳聽言詮。心不得旨。如不聞也。今所謂聞者。因詮得旨。悲喜交集。篤信力行。乃心聞也。豈不超凡小耶。
 
【鈔】菩薩欲聞而不得。則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地獄聞佛者。華嚴偈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故知此經。及與佛名。不易聞也。今得聞之。可弗信受。
 
【疏】稱理。則自性自軌。是聞此經義。自性自覺。是聞諸佛名義。
 
【演】自性自軌等者。經有軌持義。自性本自軌持。即是真經。更於何處尋經。
 
佛有覺照義。自性本自瑩照。即是真佛。更於何處覓佛。若離自性別求佛法。大似騎牛覓牛。拋家浪走也。
 
【鈔】自軌自持。則尊者不說。我乃無聞。是真般若。自覺自照。則無名無字。無體無相。是名如來。斯則世問難信之妙法。不聞而歷歷分明。恆沙諸佛之洪名。絕聽而轟轟在耳。可謂所未聞經。信之不疑。承事諸佛。無空過者。
 
【演】是真般若者。終日轉經。不知經轉。以非真經也。今無說無聞。方是真般若。所謂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也。
 
是名如來者。外求有相佛。與我不相干。以非真佛也。今無名無相。方是真如來。所謂真佛屋裏坐。時人自不識也。
 
既知真般若。則處處彌陀說法。故歷歷分明。既識真如來。則時時諸佛現前。故轟轟在耳。歷歷分明。則阿難所未聞經。無不聞之。說信已成兩橛。何況有疑。轟轟在耳。則夜神所事諸佛。一一承事。說不空早已相乖。況有空過。
 
二利益
 
【經】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義見前釋。
 
【鈔】上徵云何護念。今出其繇。謂持經及佛名者。諸佛護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譯必為十方十殑伽沙諸佛之所攝受。則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恆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無。耨多羅。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覺。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鈔】究竟極果。對下而言。名之無上。正觀真諦。對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觀俗諦。對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覺者。靈明自心。正覺者。兼上正等二義。言此覺者。是無上正等之正覺也。
 
【演】究竟極果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請一切種智。圓觀第一義諦。對等覺而言名之無上。以等覺菩薩猶有微細無明未斷。名有上士故。
 
正觀真諦者。二乘修一切智。正觀真諦。對外道邪見而言。名之曰正。以九十六種外道。各執異計。皆邪見故。
 
等觀俗諦者。菩薩修道種智。等觀俗諦。對二乘偏觀而言。名之曰等。以二乘棄有觀空。墮偏見故。
 
正覺兼正等二義者。以二乘對外道名正。若對菩薩。棄有觀空。亦名邪故。
 
【鈔】良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則菩提者。佛與眾生本來無二。無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則邪覺。不名為正。
 
【演】良以下出上所以。
 
佛與眾生本來無二者。謂本覺之體。因心果證。無二無別也。
 
無明所覆遂成迷妄者。謂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遂成三細六粗也。是則邪覺。不名為正者。謂凡夫雖具有靈覺。而全皆是妄。非為正故。
 
【鈔】聲聞辟支。止破見思。雖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則偏覺。不名為等。
 
【演】聲聞辟支止破見思者。聲聞觀四諦。辟支觀十二因緣。雖行門不同。而所斷者。同是三界見思。緣覺但侵習氣。居聲聞上耳。雖得菩提其道未中。不名為等者。菩提謂一切智。但能從假入空。不能從空入假。故其道未中。但悟偏真理。故是偏覺。未修平等觀故不名為等。
 
【鈔】一切菩薩。已盡塵沙。未盡無明。雖得正等菩提。佛地猶遠。不名無上。
 
【演】一切菩薩已盡塵沙。未盡無明者。別教自十回向。十地至等妙二覺。圓教自第十信至等覺。是一切菩薩。別十向已盡塵沙。未斷無明。初地始斷一品無明。乃至妙覺斷十二品無明。故未盡。圓十信已盡塵沙。未斷無明。初住始斷一品無明。乃至等覺斷四十一品無明。故亦未盡。雖得正等菩提。佛地猶遠。不名無上者。菩提。謂道種智分證一切種智。以能雙遮雙照。心心趣入薩婆若海。故得正等菩提。華嚴說十地菩薩。充滿微塵國土。於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故云佛地猶遠。無論諸位菩薩。即至等覺。尚更有過者。名有上士。故不名無上。
 
【鈔】惟佛一人。妄盡覺滿。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於此者。名無上正等覺也。今但持佛名。蒙佛護念。於如是覺。即不退轉。言直至道場。終不再墮三有。中止化城。決定成佛也。大本法藏願云。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又云。繇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演】惟佛一人妄盡覺滿者。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名為妄盡。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名為覺滿。
 
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於此者。觀經疏云。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也。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義也。而生前生後。意稍差別。
 
【鈔】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於無上菩提不退轉耳。然前云。生彼國者。皆得不退。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己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況復生彼。而有退轉。復有二義。一者。見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縱其少壽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執持力。佛護念力。必於來生菩提善根。亦不喪失。畢竟得生彼佛國土。如昔人謂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種子。縱未明了。讒出頭來管取於般若中現成受用。正此謂也。
 
【疏】稱理。則自性常覺。是不退菩提義。
 
【鈔】靈靈獨照。了了常知。不減不增。無得無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無有進。云何有退。
 
【演】靈靈獨照下。妄照有照。故有所不照。真照無照。故無所不照。妄知有知,故有所不知。真知無知。故無所不知。此知此照。無明地無所減。般若地無所增。悟時無得。迷時無失。
 
菩提即我下。菩提者真覺也。我者妄宰也。若迷時有減有失。悟時有增有得。則真覺非妄宰。妄宰非真覺。今既迷時無減無失。則妄宰全是真覺。悟時無增無得。則真覺全是妄宰。若真覺妄宰是二。則以我之妄宰。退彼之真覺。今既一矣。求其進相了不可得。云何有退耶。
 
三勉信三  初因聞信受。二隨願得生。三總結信願。
 
初因聞信受
 
【經】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皆當信受。是為第三重勸。有判此處即屬流通。今仍屬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勸願。今復勸信。
 
【鈔】第三勸者。上言聞是說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與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於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如是則願當益切。故云三勸。未屬流通者。以信願往生。是一經要領。下文重重勸信勸願。判屬正宗。於義為當。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現前大眾。兼未來一切諸眾生等。良以一佛親宣。即當諦信。諸佛同讚。更復何疑。信行願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勸願。今復勸信。復勸者。前六方中已勸當信是經。今復明言當信我語。良以不願。繇於不信。不信。則起行無繇。故佛於此經。重重勸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又法藏願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謗正法者。不信之謂也。又文殊般若經。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華嚴謂信為道元功德母。而復累言不置。豈徒然哉。清涼大師云。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
 
【演】累言不置者。如信無垢濁心清淨。信能悉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等。
 
【疏】信者。不疑之謂。受者。信已而領納不忘之謂。信而不受。猶弗信也。
 
【鈔】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餽以異寶。雖知是寶。深信無疑。然拒之不納。信亦何益。故曰猶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淨。如唯識說。
 
【鈔】成唯識論云。信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何言心淨。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為相。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
 
【演】於實德能。深忍樂欲者。謂於實則深忍。於德則深樂。於能則深欲也。八識規矩云。深忍者。於諸法實事實理。深信冥契。忍可於心。不為虛妄事理之所轉故。深樂者。於三寶清淨法身般若解脫。真淨德中。深信好樂。不為妄染邪德之所惑故。深欲者。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報。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必得故。於中忍可是信因。樂欲是信果。知之必好之也。
 
心淨為性者。以心勝故。唯言於心兼心所也。謂此因果信不獨自體清淨。復能清淨一切心及心所。如極香物。不獨自香。復能熏香一切餘物。如水清珠。不獨自清。復能澄清一切濁水。其力最勝。故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流從此出。而善從此生也。信能必到如來地。餘或難必而信可決也。
 
何言心淨下四句。是正釋心淨為性。
 
又諸染法下九句。是反明心淨為性也。諸染法即貪等六煩惱。無慚等二十隨也。各自有相者。如貪心所即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無慚即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於慚。生長惡行為業等也。唯有不信者。不信即不信心所。謂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體。能障淨信。惰依為用。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等者。以不信不但自體染穢。復能穢濁一切心心所法。如極臭物。復能熏諸一切。是也。是故不信之力。勝諸染心。信正翻彼者。今信心所。正翻彼不信心所。不信既自穢穢他。則信自自淨淨他。故淨為相也。
 
主乎心淨者。維摩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是佛。是信受義。
 
【鈔】華嚴十信。全以果佛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故眾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作如是信。祇園妙旨。千佛玄談。一時受畢。
 
【演】全以果覺為自信心者。以彼果佛為我因心。若離覺體。別言信者。是名邪信。非大乘圓頓之正信也。眾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者。經云。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二隨願得生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願也。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三時也。舉三時者。明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鈔】已願已生。則今佛說經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故。今願今生。則佛正住世時也。當願當生。則聞經已後。至於今日。後之後也。先一言不退菩提。後云往生者。明發願者。見世之中已順覺路。況既得往生乎。無一不生者。見往生者甚多無量也。問。生者既多無量。今何偶一見之。答。十方世界。眾如微塵。其往生者何限。子見娑婆。不見塵剎故。又問。生者既多無量。彼土何以容之。答。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餘。況淨土乎。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何弗容也。
 
【疏】稱理。則自性非去來今。是已生今生當生義。
 
【演】自性非去來今。是已生今生當生義者。若言過去已生。現在今生。未來當生。此則三際遷流。四相流轉。非生淨土。乃生娑婆也。唯自性不落三際。乃已生今生當生義也。
 
【鈔】萬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萬年。何今不古。則念念遊行樂國。時時禮覲慈尊。誰非往生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演】萬年一念者。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故。萬年為古。一念為今。萬年一念。何古而非今。一念萬年者。一念普觀無量劫也。一念為今。萬年為古。一念萬年。何今而非古。何古非今。以今奪古也。何今非古。以古奪今也。互奪兩亡。則古今空矣。坐斷三際。當處西方。誰非往生者。此出三際時也。
 
過去下。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元無。妄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則誰是往生者。此空三際心也。又誰是往生者。生而無生也。誰非往生者。無生而生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三總結信願
 
【經】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上言有願必生。則因果歷然。祇恐不信。與信而不願耳。故總結信願。言不信則已。若有信者。應當願往。是為第四重勸。
 
【鈔】第四勸者。從初而再。皆明發願求生。至於三中。復明願從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勸說應當發願。未顯發願功德。今言過未現在。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故云四勸。故云總結。智者云。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演】火車相現者。觀經下品文云。或有眾生。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惡人。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尋得往生等。
 
劫石可磨者。有石方圓大一由旬。以諸天六銖衣。過五百年乃拂一次。磨此石盡。名為一劫。
 
【疏】稱理。則自性如智冥契。是信願雙成義。
 
【鈔】純然真實而不虛者。自性如也。是之謂信。熾然出生而無盡者。自性智也。是之謂願。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無如。如外無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賢願王。不離當念。
 
【演】真實不虛之如為信者。信有真實義。以若無有信。萬事皆虛誑故。出生無盡之智為願者。願有出生義。以萬德萬行。皆從樂欲故。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