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三天樂雨華四  初天樂。二金地。三雨華。四總結
 
初天樂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
 
【演】華樂交輝。華。有天花樹花。樂。有天作自作。
 
【鈔】異世樂者。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於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又云。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云異世樂也。
 
【演】初引大本。是諸天所作。次引。是虛空自作。三引觀經。雙具天作自作。以是下。結歸異世樂也。
 
清暢。是不澀。哀亮。是不滯。微妙。是不麤。和雅。是不俗。
 
【鈔】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輟。天樂自鳴。故云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和融。是天樂義。
 
【演】樂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是有和融之義。
 
【鈔】自性如實空。則不立一塵。如實不空。則交羅萬德。
 
【演】如實空。如實不空。即起信心真如門。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如。謂真如。實。謂實相。如實空者。謂此真如實相之中。空無妄染。非謂如實自空。此則如實之空也。不空有二義。一異妄無體故。二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鈔】調和而克諧不悖。融液而一味無乖。
 
【演】調和而克諧不悖者。舜典云。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今茲萬德亦然。常樂我淨。不悖真實識知。遍照法界。不悖清涼不變。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即克諧不悖也。融液而一味無乖者。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今茲萬德亦然。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
 
【鈔】忍進相與低昂。則塤嗚篪奏。
 
【演】忍進相與低昂者。忍進。六度之二也。忍者。惡罵捶打。皆悉能忍。猶如大地。猶如橋梁。任一切踐踏。而不起一念。故曰低。進者。曉夜忘疲。精進不懈。猶如一人與萬人敵。勇猛直前。故曰昂。言相與者。正忍辱時。正精進。愈精進時。愈忍辱也。  塤鳴箎奏者。塤。土為之。箎。竹為之。二器互相唱和。詩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箎。今此忍進。低昂互造。如塤箎之互為高下也。
 
【鈔】止觀雙成定慧。則玉振金聲。
 
【演】止觀雙成定慧者。止觀是因。定慧是果。止者。止其散。止之既久。則成定。觀者。觀其昏。觀之既久。則成慧。曰雙成者。因中止觀雙修。果上定慧不二。玉振金聲者。金。鐘也。聲。宣也。八音未作。則先擊鎛鐘。以宣其聲。玉。磬也。振。收也。俟其既闋。後擊特磬。以收其韻。今茲禪定。如彼玉振。今茲觀慧。如彼金聲。迭相始終也。
 
【鈔】慈悲。則哀矣不傷。喜捨。則樂而不泆。
 
【演】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慈者。與眾生樂。悲者。拔眾生苦。喜者。喜眾生離苦
得樂也。捨者。一法不著。萬緣皆捨也。哀而不傷樂而不泆者。詩人言文王未得后妃。則寤寐反側以求之。是哀其所當哀。不害於和也。既得后妃。則琴瑟鐘鼓以樂之。是樂其所當樂。不失其正也。今茲慈悲。乃無緣之慈悲。非愛見之慈悲。喜捨。乃性德之喜捨。非情識之喜捨。何傷何泆。
 
【鈔】如斯天樂。非唯不鼓。兼復無聲。羽寂宮沈。響天震地。
 
【演】非唯不鼓兼復無聲者。觀經云。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今乃非唯不鼓自鳴。兼復無聲可聽。自性之樂。非五眼能窺。二聽所聞故。
 
羽寂宮沈響天震地者。宮羽。五音之二。雖五音沈寂。吼動乾坤。古云。沈沈寂寂絕施為。觸著無端吼似雷。是也。
 
二金地
 
【經】黃金為地。
 
【疏】此躡前起後。謂極樂世界。上則樂作於天。下則金嚴其地。而居此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眼見天華也。黃金者。謂琉璃地上。間以黃金。然亦眾寶無定。
 
【鈔】間以黃金者。如觀經云。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棱。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齊分明。據此。則地本琉璃。而黃金者。又地面之莊嚴也。大本云。彼剎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為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據此。則亦可專以黃金為地。良繇彼國廣大。非止一隅。黃金琉璃。且以一寶二寶言之。眾寶為之。當亦無盡。
 
【演】下有金剛等。是明地下莊嚴。琉璃地上等。是明地上莊嚴。
 
【疏】稱理。則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義。
 
【鈔】真如。則無雜無穢。無變無遷。歷萬劫而常新。平等。則不增不減。不高不下。為千聖所共履。
 
【演】無雜無穢。是真義。無變無遷。是如義。萬劫常新。是金義。不增不減。是平義。不高不下。是等義。千聖共履。是地義。
 
【鈔】毗舍如來。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見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處是黃金。何待如來以足指按地。
 
【演】毘舍下。是引證。楞嚴云。持地菩薩。於普光佛時。為比丘。平填道路。至毘舍如來時。因國大王。設齋延佛。爾時菩薩。平地待佛。佛摩頂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維摩云。舍利弗言。我見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大千世界珍寶嚴飾。
 
三雨華三  初天雨妙華。二持以供佛。三供已自適
 
初天雨妙華
 
【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疏】言此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彼無須彌日月。而言六時者。以華鳥為候也。盧山蓮漏。蓋倣此意。
 
【鈔】此土日月旋環。違須彌而分晝夜。如贍部正當須彌之南。晝則始東洲半。經乎南洲。終西州半。夜則始西洲半。經乎北洲。終東洲半。配十二支。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為一日也。
 
【演】晝則始東洲半六句。言日之旋環也。古云。南贍部洲日當午。北俱盧洲打三鼓。
東勝神州日將晡。西牛貨洲開門戶。是也。
 
【鈔】彼國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華合鳥棲而為夜也。然日月有無。諸本不同。漢譯云。日月處空。吳譯仍漢。王氏復云處空而不運轉。曹魏不言有無。元魏及宋。直云無有。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眾。光明掩映。與無同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或漢譯日月上。缺無有二字。未可知也。高明更詳之。蓮漏者。遠祖於盧山。集眾念佛。刻木為蓮。具十二葉。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時。水激一葉。晝夜六時。禪誦不輟。與會諸賢。往生甚眾。今人六時淨業。本於遠祖。遠祖本此。
 
【疏】曼陀羅。天華名也。此云適意。又云白華。天雨者。讚歎道德。如空生帝釋事。
 
【鈔】白華者。天華多種。如曼殊沙。則云赤華。今止白華。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屬金。取自業義。適意者。天華妙好。適悅人意也。大本云。一切諸天。皆賚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是也。讚歎者。世人行善。諸天歡喜。何況彼國。如來菩薩賢聖上善之所集會。讚歎雨華。理固應爾。
 
【演】世人行善諸天歡喜者。以人修戒善。則天多眷屬。天喜眷屬。故生喜也。又諸天皆好善。人修善。則上合天心。故喜也。
 
【鈔】如空生帝釋者。須菩提宴坐。帝釋散華。須菩提問。空中散華。當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說般若故。是知淨土往生之眾。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又何疑哉。
 
【疏】又華有二種。一者天華。二者樹華。今是天華。以天攝樹故。
 
【鈔】天華者。從天而下。義如前釋。樹華者。大本云。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散諸菩薩聲聞大眾。華墮地者。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是彼土亦雨樹華。故曰以天攝樹。
 
【演】及至小萎亂風吹去者。法華云。香風吹萎花。更雨新好者。是也。或難曰。極樂所有花木。皆七寶成。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今乃萎者。何也。答。此有二義。一者隨順此方故。二者是表法故。以花表菩薩之因行。稍有懈怠。如花之小萎。則鼓以般若之風。去其懈怠。重加精進。如吹去萎花更雨新好也。
 
【疏】稱理。則自性開覺。是華義。
 
【演】自性開覺是華義者。以圓覺之心。如花開。明照十方剎故。佛地論云。如大夢覺。如蓮華開。是也。
 
【鈔】自性在迷。如華尚蕊。自性忽悟。如華正開。又妙色煥爛。不繪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華雨自空。不種而生。不採而下。自性神靈通達。亦復如是。
 
【演】如花尚蕊者。迷則一無所覺故。如花正開者。悟則萬法朗然故。
 
神靈通達。亦復如是者。以十法界依正色心。循業發現。無主持者。無造作者。無分析者。皆自性任運。不思議之無作妙用如是也。
 
二持以供佛
 
【經】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演】前經文云。過十萬億佛土。今經文亦云。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則知十萬億者。是表數之極多。猶華嚴之以十表無盡也。
 
【疏】此言天所雨華。眾生持取供佛也。眾生者。除佛而言也。清旦者。六時之一也。衣械者。盛華之器也。供畢還國。猶在食時。以神足故。
 
【演】眾生持取供佛。亦可約理。如華嚴。以萬行因花。莊嚴一乘妙果。以眾生屬因。佛屬果故。
 
【鈔】除佛者。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眾生也。以生佛相對故。六時之一者。清旦。於晝時為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也。又旦是夜氣清明之際。清旦供佛。取心淨也。彼國眾生。雖晝夜一心。固無清濁。而未登佛地。猶有無明。觸事涉緣。不無少動。亦以平旦號清明心。亦可隨順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恆然。不疲厭故。各者。人人皆然。無勤惰故。盛華器者。真諦謂衣械為外國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華也。他方。自本國而他方也。不言本國者。文省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食時者。晨齋時也。清旦至於晨齋。為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如大本言。諸大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華香伎樂。衣蓋幢旛。無數供具。若欲獻華。則於空中化成華蓋。周四十里。乃至六百八百里。各隨大小。停於空中。勢皆下向。以成供養。復以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到本國。猶為未食之前。據此。則有種種諸供養具。又化華成蓋。又供畢聽法。今止言以華供養。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頃。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又願云。即得宿命。又云天眼。又云天耳。又云他心。則生彼國者。六通自在。不止飛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薩所有。如華嚴中說。
 
【鈔】華嚴經云。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云。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於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則今之神足。豈易及哉。問。此於三種意生身。當屬何等。答。楞伽三種。分屬聲聞菩薩大聖。則生彼國者。隨其所修。各有所證。如九品例。
 
【演】三種意生身者。一入三昧樂意生身。屬聲聞。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屬菩薩。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屬佛。謂之意生者。喻如意去。速疾無礙也。
 
入三昧樂者。謂從三昧中。發起神通之用。覺法自性者。覺諸法自性。從此自性發起妙用。即名意生身。種類者。十法界依正色心。俱在我一念心中顯現。本無遷流之行。亦無有為之作。
 
【疏】稱理。則自性自嚴。是盛華供養義。自性自遍。是十萬億佛義。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演】佛真法身。猶若虛空。孰受供養。故自性自嚴。是盛花供養義。法身無為。不墮諸數。何云十萬億。故自性自遍。是十萬億義。心體不動。本絕去來。何云時還。故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心體遍周。本無對待。何云本國。故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鈔】自嚴者。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思益經云。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寶雨經云。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是也。
 
【演】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者。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常樂我淨義等。即以所含之萬德。嚴我能含之一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者。以對恒沙煩惱。顯恒沙性德。自性之煩惱本空。德從何立。則德無所德。既以即心之德。嚴此即德之心。全心即德。則嚴無所嚴。心德兩忘。能所不立。一念不生。是真供養也。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佛者。覺也。覺體無生。不達無生。何處覓佛。故唯寂滅現前。乃能同佛慈力。不然。以生滅心。著相覓佛。隨逐妄緣。非真供養故。
 
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者。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不思真如之義。不能供養如來故。真如非有。不以有思。真如非無。不以無思。真如非亦有亦無。不以雙亦思。真如非非有非無。不以雙非思。離四句。絕百非思。思至無思。思盡還源。方名親供養如來也。
 
【鈔】自遍者。以心遍一切處。即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故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
 
【演】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者。維摩經善德長者言。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期滿七日。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為法施之會。詰言。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釋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以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也。
 
【鈔】自空者。心體本空。空無來往。是故以食時還。聊對此方跋涉耳。實則不越剎那。還國已竟。
 
【演】心體本空者。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故。空無來往者。畢竟空中。無形無住。無處無著。不動不起故。
 
【鈔】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演】心源湛寂常住不遷者。心源。謂染心之源。即性淨也。又麤相之源。即生相也。此在佛地。方了其源。若法身大士。覺未至源。猶有生相。動彼靜心。業識起滅。故不云常住。至生相都盡。無明風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然此是約生滅門說。若約真如門。則從本以來。離諸名相。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湛然常住也。
 
金剛本處。即此經本國者。如起信言本覺。楞嚴言本心。梵網言本源。圓覺言本際。皆指自性而言也。本處本國。何獨不然。此之謂務本者。論語謂。君子務本。然彼以孝悌為本。未真務本也。必也了萬法之非真。達本源之一致。蕩生滅之妄計。會常住之真心。返本還源。為真務本也。
 
三供已自適
 
【經】飯食經行。
 
【疏】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適也。
 
【鈔】飯食者。大本云。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缽金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餘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復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繇。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滯。一
以調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優遊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彼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疏】唯言飯食。不及衣等。唯言經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鈔】衣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擣染浣濯。又復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釧。耳璫瓔珞。華鬘帶鎖。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云。復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故不言衣。以食攝衣。及一切資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開四種三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三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則唯第一。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蓮華中。般舟三昧則復言立。當知以行攝坐。及四威儀故。
 
【演】教開四種三昧。一曰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經。亦名佛立三昧。成時。見十方佛在空中立。以九十日為一期。二曰常坐者。出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亦名一行三昧。唯專念法界故也。亦以九十日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者。出法華方等二經。法華三七日為一期。方等不限時節。四非行非坐者。亦名隨自意。意起即觀故也。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通於四儀。及諸作務。公私忽遽。亦不礙脩也。
 
【疏】稱理。則自性常定。是飯食義。自性常慧。是經行義。
 
【演】自性常定者。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云。心地無散自性定。自性常慧者。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又云。心地無痴自性慧。
 
【鈔】禪悅為食。故定有食義。智能運轉。故慧有行義。如論頌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又佛地論。淨土中諸佛菩薩。能說能受大乘法味。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斷壞。長養萬法。故名為食。
 
【演】禪悅為食定有食義者。禪定資神。輕安適悅故。智能運轉慧有行義者。智體無住。運用活潑故。
 
如論之論。是往生論。如論頌云下。是引證。食有六段。行有一段。諸佛菩薩能說能受者。非諸佛不能說。以具四無礙辯。得大無畏故。非菩薩不能受。以最極利根。堪能擔荷故。
 
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者。正體智。即根本智。亦名如理智。此智能證真如。如空合空。似水投水。理智一如。長無斷絕。從體起用。長養萬法。如食之能持色身長養萬事也。
 
【鈔】又阿含唯識等。說出世五食。一禪悅。二願。三念。四解脫。五法喜。謂禪定資神。輕安適悅。即為食義。願力持法。法身增長。即為食義。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為食義。解脫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法喜內充。極喜樂故。即為食義。今止言定者。舉一兼四。禪定之中。無不攝故。
 
【演】禪定資神下。次第釋前五食。  食有資悅義。今禪定持心。遠離麤重。悅體舒神。即為食義。食有增長義。今願力堅強。執持正法。法身增長。即為食義。食能成辦諸事。今念力能明記不忘。成辦聖道。即為食義。食能解除飢渴。今解脫能斷除三障。資益法身。即為食義。食能暢悅身心。今法喜能得大歡喜。飽滿充足。即為食義。
 
【鈔】維摩經云。未發大乘意。食此食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者。得無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補處乃消。華嚴具足優婆夷云。一生所繫菩薩。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皆自性真如無盡之理而為食也。
 
【演】未發大乘意。是未入正定聚眾生。修行信心者。已發意。是信成就發心以後三賢菩薩。得忍者。是證發心十地菩薩。一生補處。即等覺是。食此食者。皆摶真如之理以為食也。問。既曰真如之理為食。而真如一味平等。無增無減。萬古不磨。而文中深淺階位。屢食屢消者。何也。答。真如雖曰一味。萬古不磨。而乃隨智淺深。以下位未證上位理時。則一心緣此理境。名食此食。已證此理時。則此理化為烏有。名曰乃消。如人未至廬山。則有廬山可緣。已至廬山。則廬山化為烏有。故曰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也。
 
【鈔】經行者。持世經云。如來行處。是無行處。無行處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喫飯。空過一生。翫水觀山。徒勞萬里。
 
【演】如來行處是無行處者。行者。心行乎境也。凡夫行有。二乘行空。大乘菩薩行中道。如來則有處全空。非行有也。空處全有。不行空也。中道即二邊。不行中也。離四句行。絕百非行。威音那畔行。法身向上行。不可行處行也。故知下。結勸。
 
四總結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天樂天華等。種種莊嚴。皆本佛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鈔】願者。如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然燈散華。又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之時。寶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來成佛。一一所願。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又云。或為比丘。或為天王。或為輪王。或為大臣。恆往佛所。承事供養。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旛寶蓋。一切音樂。今來成佛。如上天樂天華等報。自合成就。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