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二  初對機。二示法
 
初對機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屬正宗。以前是序引。後是流通。唯此為一經所宗之正義也。爾時者。當彼六種成就時也。佛告者。經無發起。佛自說故。良繇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
 
【鈔】凡言爾時。必上有緣起。故云當彼時也。佛自說者。諸經皆有通別二序。通則證信。別則發起。如法華。則白亳放光。啟一乘之教。維摩。則毗耶示疾。開不二之談。圓覺。金剛。以及諸經。多因有問在先。然後佛為宣演。今經不然。故無發起。
 
【演】通則證信別則發起者。證信為通。一切諸經皆然故。發起為別。經經發起各不同故。
 
白毫放光啟一乘之教者。如來於法華會上。先放白毫相光。照萬八千土。然後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等。
 
毘耶示疾開不二之談者。維摩居士於毘耶離城。現身有疾。世尊遣諸大聲聞。諸大菩薩。往問其疾。然後三十二大士。各說不二法門。如生滅不二。垢淨不二。一相無相不二。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圓覺金剛多有問在先者。圓覺。則文殊啟請如來因地法門。及菩薩遠離諸病。金剛。則善吉啟請。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鈔】救世最急者。末世眾生。根鈍障深。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製。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殞。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慇懃。然後投劑。佛救眾生。意亦如是。
 
【演】解脫禪定。即五分法身之二。有大小乘不同。而禪定。復有事理。世出世不一。命在呼吸者。四十二章經云。佛問沙門。人命在幾時間。答曰。數日間。佛曰。子未知道。又問。人命在幾時間。曰。飯食問。佛曰。子未知道。又問。人命在幾時間。答曰。呼吸間。佛言。子知道矣。
 
譬如下。合法。譬如有人。喻六道眾生。卒患惡瘍。命在呼吸。喻眾生生死輪迴。無常迅速。比有良方五句。喻其餘法門。未易成就。功行未圓。無常已至。現有成藥。入口即活。喻念佛法門速超生死。有仁心者四句。喻如來大慈。即應速告。何俟其殷勤啟請。然後說也。
 
【疏】問。諸經無論。只如本教二經。皆有發起。今經何獨不然。答。意彌切故。亦是不發起之發起故。
 
【鈔】本教二經者。十六觀經與此經大本。皆專說淨土。故稱本教。觀經。則韋提傷子惡逆。厭濁求淨。而曰我願生清淨世界。不樂此閻浮提濁惡世也。是以闍王母子為發起故。大本。則世尊一日容顏異常。阿難問言。我從侍佛。未曾獲現威容。有如今日。豈非念過去諸佛。或念未來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難。有諸天教汝來問。汝自問耶。汝所問者。勝布施一四天下聲聞緣覺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經於累劫。尚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是以如來顏容為發起故。今難。諸經發起。且置勿論。只如二經。是淨土本教。皆有發起。此經不異二經。何以獨無。故為此通。言佛說二經。雖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觀法精微。願門廣大。如前序中說。未若此經。但事持名。即生彼國。尤為要而又要。故佛意於斯。亦復切而又切。為諸眾生作不請友也。不發之發者。現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故。
 
【疏】獨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淨覺云。合四悉故。
 
【鈔】例前者。即首舉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於淨穢之機。融通於事理之際。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會上首舉須菩提者。以般若談空。須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現前一切聲聞菩薩人天大眾。及未來一切諸眾生也。
 
【演】甚深智慧者。謂不是藏人析空觀智。通人體空觀智。并不是菩薩二諦觀智。平等觀智。乃以不思議心。照不思議境。方名甚深智慧也。
 
洞察於淨穢之機者。國土本無淨穢。淨穢生於自心。以心淨土淨。心穢土穢也。融通於事理之際者。願見彌陀。往生安養。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事理之際。本融通故。又解云機謂機微。機括。一切淨穢。皆由自心轉變。故自心為淨穢之機。洞察者。徹悟也。徹悟妙心。深知一念緣起。是洞察於淨穢之機也。際。謂交會之間。涉入之處。一切事理。皆根本於自心。故自心為事理之際。融通者。圓悟也。圓悟自心。契入事理無礙法界。是融通於事理之際也。
 
方能諦信不疑者。以不達淨穢生於自心。必曰同一國土。云何有淨有穢。則聞清淨國土。必疑而不信。以不達事理本自一致。則執事者。不信理。執理者。不信事。又不信理者。事則無根。久之亦不信事。不信事者。理亦無據。久之并不信理。達斯二者。方能諦信也。又解云若不具甚深智慧達於穢淨之機事理之際者。則淨穢相妨。事理攸隔。淨土。則理外修成。萬法。乃不由心具。指彼淨土因果。但是體外方便。焉能信受不疑。是必甚深智慧。悟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方了遷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匪逃乎剎那際內耳。故曰方能信受不疑也。
 
【鈔】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經多居首。法應爾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眾所宗仰。彼信淨土。眾亦信之。是為人悉檀。三為不信淨土者。自鄙不如。轉其邪執。是對治悉檀。四為令習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是第一義悉檀。
 
【演】法應爾者。如君有事。必告大臣。父有事。必告長子。如來說法。必告上首。是世界悉檀者。世界。是差別義。告必有法。令眾生知法門差別。井井有條。而不紊亂。令得歡喜益。  為人悉檀者。身子智慧。為眾所宗。身子而信。眾無不信。各起善心。令得生善益。對治悉檀者。大眾智慧。不如身子。身子回心。無不回心。捨其邪執。令得滅惡益。第一義悉檀者。既回小向大。令不退轉。究竟成佛。悟第一義。令得入理益也。
 
【疏】又不獨智為能信。佛果成就。皆繇智故。
 
【鈔】華嚴二十二。經云。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則知阿彌陀佛。亦以此智成就淨土功德。而諸眾生修淨土者。以智生信。則為正信。以智發願。即為弘願。以智起行。則為妙行。乃至成佛。恆必繇之。蓋通因徹果。成始成終之要道也。豈獨為信解之門而已哉。
 
【演】以智生信則為正信者。信知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當作佛。方為正信。若無妙智。此信不生。縱有信心。非正信故。
 
以智發願為弘願者。了無作四諦之境。發四弘誓願。願生西方。方為弘願。若無妙智。弘願不發。縱有願心。非大願故。
 
以智起行為妙行者。先悟自性。從性起修。離四句念佛。方為妙行。若無妙智。妙行不生。縱有修為。皆墮有為。非妙行故。
 
【疏】稱理。則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義。
 
【鈔】無緣而照。弗慮而知。妙性天然。不從他得。是故犍椎未動。啟請無人。熾然說。無間歇。
 
【演】無緣而照下。以緣而後照慮而後知者。是從外得。有作之智。非自然智也。無有扳緣。而無所不照。不勞思慮。而無所不知。此是無師智。自然智。不從他得也。既有此智。何必考鍾伐鼓。三請殷勤。然後為告。故曰犍槌未動等。
 
二示法二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二  初標土顯依。二標主顯正
 
初標土顯依
 
【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疏】土是所依。名依報。佛是能依。名正報。今先舉依也。是者。指此界言。從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過。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過如是佛土。至十萬億。言去此方遠之遠也。非壇經十萬八千之土也。若據事據理。亦未為遠。世以時言。界以處言。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云安樂。亦云安養。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雖小殊。皆極樂義。然土有多種。四土之中。今此極樂是同居土。而亦通前三土。又受用法性變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種土。亦同此意。又佛雖無土。為化眾生。不妨說土。
 
【演】此云安樂者。離生死逼惱故。安養者。供養天然不假人力故。清泰者。大小三災不及故。妙意者。六塵妙境。無不隨心故。
 
【鈔】依報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隨所作業。依有勝劣。故名為報。言從是娑婆者。娑婆極樂。在華藏中。二土相望。今云過者。從此西向橫亙而過也。一大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萬億者。從此過西之程。以億計之。當有十萬。謂過一佛土。十佛土。乃至億佛土。又從一億佛土。十億佛土。乃至十萬億佛土。故曰遠之遠也。然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皆得名億。今之所指。未可知也。檀經十萬八千者。訛指今西域也。亦詳辨下六方中。言未為遠者。自有二義。一者據事。法華明東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點塵計之。則十萬億者。特至少耳。華嚴一世界種。娑婆之外。圍繞十三剎塵世界。今極樂止過十萬億土。何足為遠。二者據理。則所謂十萬億者。對凡夫生死心量言耳。淨業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也。又謂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嘗遠。
 
【演】法華明東方世界之多者。經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世界之多。何可思議也。
 
華嚴一切世界種者。經云。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最上風輪。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此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此世界海。大輪圍山內。所有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此十不可說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此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花光。出大蓮華。有世界種。而住其上。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其最下世界。名最勝光遍照。至此第十三世界。名娑婆。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遶。
 
臨終在定之心者。天台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舉念。即往生淨土時。則臨終在定。淨土受生。不離此心。心無彼此。何曾從此至彼。而言往生者。特一舉念耳。如人夢中從此至彼。實不離夢心。而曰從此至彼者。特夢心自現耳。
 
【鈔】時謂過現未來。處謂四維上下。單時單處。世界不成。合時與處。名世界也。極樂譯有多名。而極之為言。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故特標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經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云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
 
【演】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者。毘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等。故云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三德祕藏之真淨土。此唯諸佛所居。然雖云諸佛所居。其實即依即正。依正不分。故曰普賢身相若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菩薩尚爾。況諸佛耶。
 
行真實法者。賢位菩薩。比觀相應未證法身。不能全性成修。不名真實。唯法身菩薩。現觀相應。親證法身。全性成修。曰行真實法。此釋實字也。感報殊勝者。內行既勝。果報亦勝。變易之身。展轉微妙。此釋報字也。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者。釋論云。菩薩勝妙五欲。能令迦葉起舞。華嚴云。無量香雲臺。觀經云。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即其土淨妙五塵。此釋莊嚴二字也。色心不二者。以色外無心。心外無色。色即是心。心即是色。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麈。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也。毛剎相容者。即是一一塵中一切塵。所謂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也。以此土菩薩分證法身。心外無法。舉一毛端。全彰法界。故能法法相即。周遍含容也。
 
【鈔】三曰方便有餘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餘。是三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四土雖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今極樂國。既曰菩薩聲聞諸天人民。是與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則土石荊棘。四趣紜紜。彼國則八德七珍。人天濟濟。是同居淨也。
 
【演】斷四住惑屬方便道者。四住即是見思。以見為一。名見一切住地。思惑分三。一欲愛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愛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無色愛住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藏通二教二乘。及別教菩薩。皆已斷除。但未證法身。屬方便道。此釋方便也。無明未盡名曰有餘者。無明。即界外見思。有四十二品。今全然未斷。名曰有餘。此釋有餘也。
 
亦可各分淨穢者。見思輕重。同居淨穢。如凡夫見思輕。感同居淨。重。感同居
穢也。體析巧拙。方便淨穢。通教三乘。體色明空則巧。感方便淨。藏教三乘。析色明空則拙。感方便穢。次第一心。實報淨穢。別教菩薩。修次第三觀。證法身理。感實報穢。圓教菩薩。修一心三覾。證法身理。感實報淨。分證究竟。寂光淨穢。別教如來。斷十二品無明。分證三德。感寂光穢。圓教如來。斷四十二品無明。究竟證三德祕藏。感寂光淨。土石荊棘是依。四趣紛紜是正。八德七珍是依。人天濟濟是正。
 
【鈔】亦通前三者。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於同居見寂光土。有於同居見實報土。有於同居見方便土。有於同居但見本土。如法華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實。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耳。
 
【演】隨其機異所見亦異者。若能斷盡無明。即同居見寂光。分斷無明。同居見實報。斷四住惑。同居見方便。未斷見思。同居見本土。如法華下。引證。我此土安隱者。法華云。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大火所燒。是同居土也。我土安隱。是同居見方便也。或見此處山林地土沙礫。證同居但見本土。或見七寶。證同居見方便土。或見是諸佛行處。證同居見實報。以實報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是諸佛因中修行處故。或見即是不思議境界。證同居見寂光。喻如一水無別。天人鬼畜所見不同也。
 
【鈔】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復分自他。同乎實報。三變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則極樂者。雖當變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
 
【演】受用土復分自他同乎實報者。自受用土。唯佛一人自己受用。不共餘人。他受用土。則與十地菩薩受用故也。此二雖分自他不同。皆三僧祇劫修真實行。所感果報。故同實報。變化。同前三四方便同居者。以方便同居。乃極果聖人無方大用。隨機變化。方便利生之土也。極樂雖當變化。亦可受用及法性者。極樂雖是同居。對前第三變化。若能進修現觀。分斷無明。乃至無明斷盡。則通受用及法性也。
 
【鈔】十種土者。棗柏所分十種權實。雖極樂是權非實。然是且據權實對待分別言耳。若論隨機。權實無定。所以者何。彼云彌陀佛土。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則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權即實。故云無定。
 
【演】棗柏所分十種權實者。華嚴合論云。第一阿彌陀經淨土。第二觀無量壽經淨土。此二是權非實。第三維摩經淨土。第四梵網經淨土。皆是實未廣。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第六涅槃經淨土。第七法華經淨土。皆是權未實。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是實非權。第九唯心淨土。是實淨土。第十毘盧所居淨土。是實淨土。
 
【鈔】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若證寂光。於下三土。隨心寄託。自不撥無。未證寂光。撥無下三。則無復所居之土。錯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嚴所深呵也。
 
【演】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者。恐人聞寂光是實。前三土是權。唯執寂光。撥無三土。故云此之四土。法性理中。法爾具足。以眾生蕞爾心中。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不具足。若執寂光為實。撥無前三。此天台別教所詮。清淨真如權理。非真寂光也。
 
若證寂光等者。言果若真證寂光。於下三土隨心寄託。如欲化法身菩薩。則寄實報。欲化權乘聖人。則寄方便。欲化凡夫。則寄同居。以寂光妙理。非清淨真如。不離前三。故自不撥無。若於寂光則未證。於三土則撥無。四土皆非。現居何處。此乃墮豁達空。起斷滅見。邪魔之侶。外道之儔。錯之甚矣。故不信下。引例。楞嚴破想陰文云。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是也。
 
【鈔】佛無土者。十四科淨土鈔云。八地以上。永脫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為。況復諸佛。佛實無土。而言有者。以眾生解微惑重。故以福樂引之行善。蓋聖人接物之近跡耳。故曰不妨說土。
 
【演】八地已上永脫色累者。八地轉現相。得色自在。九地轉轉相。得心自在。十地轉業相。究竟成佛。此三位菩薩。漸空業識。脫體無依。內無根身。外無世界。況極果聖人而有土耶。
 
【疏】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如後文無苦有樂。及往生經中說。
 
【演】西方偏指極樂有二意。一則純是樂故。如後文無苦有樂是。二則因緣皆殊勝故。如往生經中說是。
 
【鈔】恐有難言。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繇道以多歧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諸佛。還國猶在食時。是生西方以後事。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乎。
 
【演】多歧亡羊者。列子載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子。共追之。楊子曰。一羊何追者之眾。曰。多歧路故。已而返。竟不得羊。曰。岐路之中。又岐路焉。不知所之故也。故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專指中鵠者。鵠。皮革之的也。射侯用皮。其中畫鵠以為的。
 
若夫遍供十方者。恐有難云。既云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何故經中又云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故云此乃生西方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以後事。非今未生西方之凡夫即能也。見卵而求時夜者。莊子云。且汝亦太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時夜。雞也。見卵而即望其報曉。甚言欲速之極也。
 
【鈔】又問。然則華嚴何以普禮剎塵如來。答。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義。或普或偏。常異常同。無足疑也。無苦有樂。詳見後文。又隨願往生經言。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演】又問下。然則華嚴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此非生西方已後事。何不住心取境耶。答中約一多相即答。即十玄門中一多相即自在門。以一無體全法界為體。法界之外。無有剩法。故一即多。以多望一亦然。故一多相即。或普或偏常異常同者。遍禮剎塵。曰或普。唯念一佛。曰或偏。或偏或普。曰常異。一多相即。曰常同。
 
【疏】問。觀經云。極樂不遠。今言十萬億土。二經遠近。何以不同。答。以是即遠之近。即近之遠故。若依佛地。則淨土遠近。不可思議。
 
【演】即遠之近。指觀經。即近之遠。指今經。此猶是以凡情思議。
 
【鈔】去此不遠者。觀經云。爾時佛告韋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今謂即遠即近者。良以去此不遠。是明過十萬億之極樂。去此不遠也。過十萬億。是明去此不遠之極樂。過十萬億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交互言之。固無礙也。
 
【演】良以去此下。言觀經之去此不遠。是明此經過十萬億之極樂。去此不遠也。此經過十萬億。是明觀經去此不遠之極樂。要過十萬億也。
 
心包下。出所以。心者。不離當處。近也。法界廣無邊涯。遠也。今則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故云此不遠之極樂。實過十萬億土。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故云過十萬億之土。實去此不遠也。
 
【鈔】不可思議者。佛地論云。如是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答云。有說在淨居天。有說在西方等。然亦周圓無際。遍法界故。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但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淨居。或西方等。則知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
 
【演】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者。此三界是生死處。是怖畏處。是險惡處。今所云超。為與三界同一處所言超耶。與三界各別處所言超耶。
 
不可說言離三界。即三界者。若離三界。則染淨隔別。隔別。則淨而不遍。若即三界。則染淨不分。不分。則遍而不淨。
 
非方不方無在不在者。不即不離。非方也。或在淨居。或在西方。非不方也。又不即不離。無在也。或在淨居。或在西方等。無不在也。
 
未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者。以前問二經遠近。何以不同。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也。
 
【疏】稱理。則自性堅固清淨。是西方義。自性離障絕非。是過十萬義。自性橫該豎徹。是世界義。
 
【演】是世界義者。世為遷流。有豎義。界為方位。有橫義故。
 
【鈔】堅固者。西屬金體有堅固義。即自性真常不易。萬古如如故。清淨者。復有二義。西當肅氣。有澄清義。即自性諸妄本空。體露金風故。西當白色。有潔淨義。即自性諸染不生。本來一色故。
 
【演】西屬金體者。以五行配之。則西方庚辛金。西當肅氣者。以四時配之。西為秋。有肅殺之氣故。西當白色者。以五色配之。西為白也。
 
體露金風者。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門云。體露金風。
 
【鈔】離障絕非者。自性本無煩惱。如十苦十惡。十纏十使等。並超越之。有遠過義。是知堅淨為西。方盡西矣。豈必專標日落。迥絕為過。無弗過矣。誰能更計途程。橫亙十方。豎窮三際。非近非遠。絕中絕邊。則從是過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佛土。無世界不名極樂。何但有世界名為極樂也。
 
【演】十苦者。生。老。病。死。愁。怨。憂。苦受。痛惱。生死流轉。十惡者。即身三。口四。意三惡業。十纏者。瞋。覆。睡。眠。戲。掉。慳。嫉。無慚。無愧。註云忿恚曰瞋。隱覆自罪曰覆。意識昏迷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游曰戲。三業躁動曰掉。財法不能惠施曰慳。他榮心生熱惱曰嫉。屏處起罪不自羞曰無慚。露處起罪不羞他曰無愧。十使者。即五利五鈍。五鈍者。貪瞋癡慢疑。五利者。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堅淨為西者。華嚴童子南詢。古云。明正為南。力盡南矣。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