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二釋無惡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願。故明彼國實無惡道。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神力變化。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鳥能說法故。
 
【鈔】何因者。愚癡暗蔽以為之因。生畜生趣。慳貪嫉妒以為之因。生餓鬼趣。十惡五逆以為之因。生地獄趣。名三惡道。以六道中天為最善。人道次之。脩羅介乎善惡之中。故獨此三。最名為惡。夫因於淨心。生於淨土。何繇淨土而有惡道。如其有者。是雜穢處。不異娑婆。何名極樂。故有疑也。本願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無餓鬼畜生。以至蜎蝡。又願云。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云何佛道已成。頓違宿願。故明彼國原無惡道。非唯目所未現。亦復耳所不聞。良繇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三惡名字歷耳根故。變化所作者。復自難言。既無畜生。今白鶴孔雀等。何所從來。而在彼國。乃出其繇。是佛化作。非真實有。如觀經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為百寶色鳥。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則宣布。自上遍下。猶如王言。流則流通。自近及遠。猶如逝水。佛欲法音普周無間。故不獨以人說法。使彼鳥音皆說妙法。無處無時而不聞聽。此則大神通力之所變化。豈同愚暗為因。而感報畜生之真鳥耶。然此變化。自有二義。一者如佛遣化人。說種種法。二者性具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悉說法。是則鳥音演暢。法爾自然。非佛有心。特為變作也。
 
【演】自近及遠。猶如逝水者。孟子云。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性具諸法五句。天台圓教義也。以別教所詮清淨真如。空無一法。十界色心。從染淨之緣所變起。因中必須蕩盡諸相。乃歸真性。果上何能即色即心。即依即正。今圓教理具諸法。從理具中而有事造。雖云理具事造。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以即心即法。即法即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唯是一心。皆悉當處唯是一色。唯心唯色。對待斯忘。妙觀觀之。無非三諦。故依性起修時。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故因窮果證時。依正色心。法法相即。一說一切說也。
 
【鈔】不同天鳥者。正法念處經云。諸天遊樂。池中鳧鴈等。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耽玩。諸天聞已。有涕淚者。此則實島。繇在世時。口說妙法。不務真修。報作諸鳥。處於天宮。以其宿習。猶能說法。非如淨上佛所變化。故不同也。
 
【疏】問。法藏偈云。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言彼無惡道。答。偈意自明。不俟疑辯。女人生者。義亦如是。
 
【鈔】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願後說偈。先云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次即云。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包身。妙相悉圓滿。則知必於娑婆已植淨緣。故得往生。既生彼國。失本惡道。皆成上善。相好如佛。尚何地獄鬼畜舊日之形體耶。女生亦然者。論謂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繇女人宿修淨行。一生彼國。具丈夫相。無復女形矣。今繪九品。猶存女人。謬也。當是娑婆念佛時相。不可謂是極樂得生時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得往生耳。達者審之。
 
【疏】稱理。則自性本無貪瞋癡等。是無三惡道義。自性本具如幻法門。是變化所作義。
 
【演】如幻法門者。佛說一切法。本為一切心。我無一切心。焉用一切法。故一切法門皆悉如幻。又楞嚴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華嚴云。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是即如幻法門也。
 
自性本具者。以一切法門皆悉如幻。而如幻之法。皆根本於自性。自性之中無所不具。所以古人云。世間種種法。無不從心生。一切法如幻。故說心如幻。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園林花果等。幻師之所成。是也。
 
【鈔】若據不二門中。貪瞋癡即戒定慧。則善道惡道。悉皆如幻。幻無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演】貪瞋癡即戒定慧者。以無始法性為無明。故今無明即法性。法性為無明。故成貪瞋癡。無明即法性。故即戒定慧。如清水濁水濕性無殊。三學三毒體性不二也。又古云。無明業性即法性。天台云。惑業苦三道。當體即是三德秘藏。起信云。若離覺性。則無不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善道惡道。悉皆如幻者。貪等乃惡道之本。戒等為善道之因。貪瞋癡既即戒定慧。則惡道如幻。戒定慧不離貪瞋癡。則善道亦如幻矣。又貪瞋癡戒定慧因也。善道惡道果也。因既全空。果復何有。故悉如幻。
 
二風樹演法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樹羅網。今言此諸樹網。因風出音。如上鳥鳴。化導眾生。利益無盡也。風曰微者。風之美也。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種樂者。以少況多。讚其至美。極人天樂。所不能及。其音亦亦宣根力覺道。種種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云。微風觸身。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是其證也。以前例後。皆文省也。
 
【演】以少況多者。少謂百千種樂。多謂微妙音。
 
【鈔】微風為美者。此土颶風吹動。則出傾湫倒峽。可戰懼聲。猛風吹動。則出撼屋拔木。可厭惡聲。乃至毗嵐風吹動。則出摧山碎嶽。壞諸世界。無可避聲。即令明庶清明等風。雖亦稱美。止是披拂山林。生長百物而已。彼國之風。似有似無。非寒非熱。輕細醇和。不可云喻。觀經云。八種清風。清即微意。況彼行樹。及諸羅網。皆是七寶。被以微風。互相敲叩。自然而出微妙音聲。如百千樂。同時並作。則六律交暢。八音克諧。和之極也。雅之至也。彼風樹既非絲竹。誰為宮商。而能與百千種樂。同此洋洋。誠謂希有。人天莫及者。如大本言。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種樂。不如夜摩天宮一音之美。展轉諸天。乃至不如極樂國中。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是超出人天也。亦宣道品者。以經中但稱妙音。其實意含說法。若非法音。何能使人憶念三寶。故大本云。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是其證也。以前例後。皆文省故。
 
【演】以前例後者。前謂化禽。後即風樹。
 
【鈔】言觸身者。大本云。彼國一切有情。為風吹身。安和適悅。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則亦不說法之說法也。
 
【演】滅盡定者。九次第定之最後定也。此定七識恒行心心所。六識之不恒行心心所。悉皆滅盡。獨有八識。故曰滅盡。得此定者。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真安和適悅之極。故以喻為風吹身。
 
【疏】又此寶樹等。三種寶中。今是最勝。能作佛事故。
 
【鈔】智論言。寶有三種。一人寶者。輪王之寶。能雨諸物。二天寶者。諸天之寶。能隨便令。三佛寶者。能於十方而作佛事。今能說法。是為寶中最勝。出過人天故。
 
【疏】又佛道樹敔法。今不言者。亦文省故。例前池水皆說法故。又華嚴般若等。皆有此義。
 
【鈔】道樹者。大本言。佛道場樹。眾寶莊嚴。寶網覆上。微風徐動。出無量妙法音聲。遍諸佛剎。眾生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以至成就無上菩提。今不言者。如前疏引攝行樹中。謂行樹尚能說法。佛樹寧獨不然。故曰文省。又例推之。如前止說寶池。疏引二部經文。則寶水流衍。皆說妙法故。又例推之。如大本言。其道場樹。眾生見者。無其眼病。聞其香者。亦無鼻病。食其果者。舌亦無病。樹光照者。身亦無病。觀想樹者。心得清淨。無復貪瞋煩惱之病。又云。見此樹者。得三法忍。則知樹色香味。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眾生聞者。咸念三寶。
 
【演】三法忍者。一音響忍。因聞聖教得悟入故。二柔順忍。折伏煩惱全不起故。三無生法忍。無生之理忍可於心故。
 
【鈔】又例推之。彼國金沙。彼國階道。彼國樓閣。彼國蓮華。天樂天華。衣祴食器。一切諸物。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眾生聞者。咸念三寶。如華嚴香雲臺網。皆出頌言。又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詮。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又大般若云。淨土樹林等內外物中。常有微風衝擊。發微妙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等。同此義也。
 
【演】忉利天鼓者。華嚴云。忉利諸天著五欲樂。行放逸時。天鼓之中。自然出音。而告之言。此樂無常。莫行放逸等。雷音是佛國。
 
【疏】善會之者。此土有情無情。亦皆說法。如聞鶯擊竹等。況復淨土。
 
【鈔】善會者。謂不以境為境。而會境即心。則物物頭頭。皆祖師意。今姑舉二事也。聞鶯者。一僧因疑法華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久參未悟。忽聞鶯聲。遂得大徹。頌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香。黃鶯啼柳上。擊竹者。香巖以不會父母未生前句。發憤住山。一日治地次。拋石擊竹。鏗然有聲。忽爾大悟作頌。有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等語。如是。則簷前鵲噪。野外松聲。一蚊一蠅。一草一葉。莫不演揚妙法。鼓發道心。況清淨佛土乎。
 
【演】不會父母未生前句者。香嚴在百丈會中。機鋒敏捷。後參溈山。山問曰。汝在百丈。能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否。香嚴云是。山云。我不要汝答十答百。但將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道一句來。嚴不能答。求溈山為說。山云。我若為汝說破。汝後來罵我。且去。不為汝說。嚴發憤云。我拌一生。做個常行粥飯僧。決要參破。後因治地。聞擊竹得悟。乃向溈山作禮曰。若溈山早為我說。焉得有今日事。一擊忘所知。所知。即所知障。即渠問一答十處。到此忽然渾化。故云忘。更不假修持。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又即所謂。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又即所謂。從今以後不疑天不疑地也。
 
動容揚古路。動容。即動容周旋。揚古路。謂發揮妙性。即所謂左右逢源。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墮悄然機。悄然機。謂虛無寂滅。湛入合湛等。今於涅槃天。已大明悟。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故不墮也。
 
【鈔】問。教中聖說法。聖默然。二不偏廢。今水鳥樹林演法無已。則有動無靜。答。大本云。其欲聞者。輒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輒獨不聞也。則寂用隨心。即動即靜。
 
【疏】稱理。則自性理智交融。是風樹義。
 
【鈔】理含萬法如樹。智周法界如風。智與理冥。理隨智顯。然而風樹各不相知。理智原無二本。百千種樂。不是風作。不是樹作。仁者心作。
 
【演】理含萬法如樹者。樹有含藏義。能含枝葉花果故。理含恒沙功德亦然。故云道樹也。智周法界如風者。風有周遍義。無處不到。故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智與理冥者。如智契如理。如風之吹樹而無蹟。理隨智顯者。如如理。因如如智方顯。如樹之因風而有聲。然而風不知樹。樹不知風。風樹各住自位。所謂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華嚴云。譬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一切法如是。理智亦然。理外無智。智外無理。理智亦無二本。
 
然各不相知。非是言其二本。乃言其自然交融也。有不假造作。天然融會意。如此說。方與下句原無二本合。百千種樂下。會歸一心。
 
二總結二嚴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化禽風樹二種莊嚴。皆彼佛因地願行功德所成就也。又變化功德。大乘功德等。四種成就。如論中說前後功德。繁不各係條下。
 
【演】前後功德繁不各係條下者。天親作往生論。以釋此經。彼論頌中。有十七種功德釋此經功德莊嚴。以頌對經。前後皆明顯可知。故不繁引。獨此經化禽風樹二種莊嚴。引對彼頌。變化大乘等四種功德者。以彼頌中。缺佛化作及無惡道二義。故今特引以發明之。
 
【鈔】願所成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故鳥樹皆成妙法音也。行所成者。大本願後修行。如云。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是以得成風吹林樹。皆出妙音故。如云。於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眾生聞者。咸念三寶故。變化功德者。如論頌云。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三寶。忘相入一心。是也。大乘功德者。如論頌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也。等者。等虛空及性也。
 
【演】虛空功德者。頌云。無量寶交絡。羅網虛空中。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性功德者。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
 
【鈔】前後如是功德莊嚴下。不各係論頌。以今頌一缺化作。二缺惡道。故特明之。言眾鳥出音。若非佛作。焉能聽者忘相一心也。不云惡道。以人中尚無女人。聖中尚無小聖。況復有惡道也。前後明顯可知。故不繁係。又正報二功德。在如是莊嚴條外。故亦不係。
 
【演】正報二功德。謂上首功德。大眾功德。
 
【疏】稱理。則自性般若周遍法界。是鳥樹說法義。
 
【鈔】首楞嚴鈔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以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即是正智般若。周遍法界。無有障礙。是故西方水鳥樹林。悉皆說法。今不見鳥樹說法。以未離念故。起信云。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是故虛空界中。普皆說法。
 
【演】若能轉物二句。是楞嚴經文。文云。一切眾生。迷己為物。為物所轉。是故於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以心外無物六句。是鈔中釋辭。心外無物。物即是心。是明色心不二。但離分別。即是般若。無有障礙。是明離念相者。等虛空界。鈔意謂經所云轉物者。非是有物可轉。蓋以心外並無有物。一切物皆即是心。而所以見有物者。以心生分別故。但一念不生。全體即自顯現。所以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也。以此觀之。可見自性般若周遍法界。而西方水鳥樹林。自悉皆說法也。
 
起信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者。論文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二正報二  初化主。二化伴
 
初化主二  初徵名。二顯德
 
初徵名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上明依報之勝。而依從正生。故次明正報。於意云何。審其解否也。已知彼佛號阿彌陀。未知其義。以彼佛乃一經正主。故須審問。
 
【演】依從正生者。若據外教。則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清濁奠位。三才肇分。則正從依生。今內教則依從正生。一念無明。引生三細。境界為緣。引起六粗。山河大地。因無明而有。妄想而成。依從正生也。
 
【鈔】正主者。報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為其主故。義須審者。以彌陀萬德之號。其義深廣。應為開闡。使人曉了。生向慕故。
 
【疏】稱理。則自性正思惟。是於意云何義。
 
【鈔】籌量名意。世人起於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旋其意識。扣己而參。思之又思。思盡還源。思無所思。全身即壽即光。何論彼佛此佛。
 
【演】籌量名意者。相宗云。集起名心。集諸種子。起諸現行故。籌量名意。籌慮思量。自分境界故。了別名識。照了分別前境界故。
 
又意者。即第七識。籌量者。思惟籌量。第八見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
 
意識謂意之識。即第六識也。論云。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
 
。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扳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是也。
 
念念逐外籌量者。念念隨逐外塵。思量籌度。曾不暫離。日夜安於迷亂。而不覺也。唯生唯死。自若於紛擾之中。無古無今。相忘於散亂之內。可懼也。
 
旋其意識者。謂初心人。未能遽依業識修行。祇可即就意識回光返照也。故諸修行人未得定者。皆散位獨頭意識為觀體。得上定者。亦是定意識現量觀察也。
 
扣己而參者。謂不逐外籌量。但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倒。念念體察。念念究審。鞫其根源也。
 
思盡還源者。即所謂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也。
 
思無所思者。即念而無念。是離念境界。所謂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也。又復此即不思之思。是任運清淨之意。故佛果第七。亦名為意。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