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并序)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辭甚清逸。問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徑。法華
三昧不輕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為無上深妙禪門者。願聞其致。對曰。吾拱默
九峯。與世異營。天書曲臨。自紫閣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華勝場。向三十年矣。希
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問者也。子將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舉。吾不敏也。甞試
論之。今則略開二十門。以明斯旨耳
  上卷七門 念未來佛
  中卷六門 念現在佛
  下卷七門 (通念三世 無不是佛)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第一
  夫心之二也。生於群妄。群妄雖虛。惑者猶滯之。不釋聖以之憂。玄韻暢而無說
。法身空而具相。相之不明。說之不圓。一味之旨。絕言之路。誰可知其所歸歟。三
昧之宗者。欲令弱喪知不二法門存乎語默。匪唯淨名杜口文殊興讚而已矣。何則夫帝
網未張。千瓔焉覿。宏網忽舉。萬目齊開。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
於三昧。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
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
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而世上之人。多念過去釋
迦之月面。想現在彌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如登快樂宮矣。吾亦以之為至教矣。猶
未聞念未來諸佛之聚日者。何耶。蓋謂不了如來對眾生之麁說諸佛之妙。遂隔眾生於
諸佛之外。故不聞焉。孰肯念焉。淨名經中。有嗅薝蔔不嗅餘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
。此是抑揚大乘也。抑小則置鉢茫然。揚大則同遊不二。法華經。決了聲聞法。是諸
經之王。一切薝蔔。不著之旨。明矣。苟非其人。則以諸佛為至尊也。眾生為至卑也
。高下出焉。群妄興矣。敬傲立焉。一真隱矣。夫如是必草芥萬有。錙銖天下。幔幢
已設。高倨稜層。目送飛鴻。心遊青漢。不可屈也。則阻維摩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之文矣。又不信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心中。如大無
價寶珠。垢衣所纏。豈觀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無有異。若圓念三世佛。普觀
十方尊。則合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之文矣。貧女懷王
。米在穅 禬之旨。鏡然可觀。豈可罹此八慢之責哉。人皆侮未來玉毫。不敢侮過現金
色。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於當來佛上。非已今佛上也。眾生苟非當佛焉在。若知母
因子貴米以穅金。有協法華不輕之心。則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問曰。法華者法也。
念佛者佛也。安得以法為佛以佛為法。浩浩亂哉。對曰。不亂也。元是一門。而誰為
亂。夫芝木之藥。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則都無仙號。為人服其藥。羽化雲行。故
藥受仙藥之名。人得仙人之稱。人藥異也。其仙一也。若無聖人。誰與道游。法無佛
悟。豈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華三昧起矣。一仙兩稱
。俱得仙名。念佛法華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則不輕般舟。無上深妙禪門。於茲悟矣
。未始異也。復何亂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復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四明力用。此明修行的功德,學習的利益,也就是念佛有什麼好處。古德說:「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用。」經中也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生到西方,此業報身即是最後身,再來此世度生就是再來人為應化身。現在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信真發願,遵佛教誨。此心一發,西方已經註冊,現前即證得最後身,一念之間就得到了。
 
往生有四土,一為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雖有聖人,沒緣遇不到。古傳記中有記載。法照大師——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唐朝人,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其道場是大聖竹林寺,富麗堂皇。聽文殊菩薩講經,他請教文殊菩薩,在末法時期,修何法門易於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聖號給他聽,後來稱之為「五會念佛」。此五會念佛已經失傳。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館中有五會念佛小冊子,載有譜調,我就帶回台灣。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的,很舊,恐其失傳,遂在台灣翻印數千冊。台灣出家人有懂音樂者,拿到中壢圓光佛學院找同學依譜練習,以後又作成一個錄音帶。這個帶子聽了以後,覺得很好聽很熱鬧,但並不清淨,可見並不合乎法照傳下來的音調。法照見到文殊菩薩之後,怕將來再來找不到,故在回程時沿途作記號,走著走著,回頭一看,一片荒山,什麼也沒有。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後,只見一片荒涼。有人問我,將來作早晚課時還念不念月光菩薩?我說還要念,因為月光菩薩在月宮裡,太空人去了,看不到他,就如同文殊菩薩的道場立在五台山,我們也找不到。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訪迦羅尊者於西蜀,尊者的道場也是金碧輝煌,次晨洗癒人面瘡之後,其道場一轉眼間即不見了。由此可知凡夫要與聖者相見,須有特殊緣份。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分內外兩院,外院凡夫居住,彌勒菩薩住內院。第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其中有五不還天,凡夫也見不到。六道中有三處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全是念佛往生修淨業的,彼此沒有隔閡,此西方同居土之殊勝處。
 
見思二惑不容易滅斷,初步只是伏斷。斷了見思即證羅漢果,生方便有餘土。有念頭即是煩惱,不管什麼念頭,善惡均不要。第一個念頭一起,馬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古人說、以石頭壓草,只要壓住,念佛就容易成片。實在狀況平常妄念很多而並末發現,最好不去管它,若是注意妄想,妄想反而愈多,不理它,專注意佛號。大概一支香,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有三五個妄想,工夫已經算不錯,念五年才能如此,若一支香無妄想,也要十年八年工夫。每天早晚定課不能缺,散念可多可少。在美國工作忙,壓力大,早晚課訂的越少越好。最好用十念法,儘一口氣為一念,面向西方,十口氣五分鐘就夠了,不耽誤事。念佛人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只要伏斷煩惱就能作到。但事一心與理一心我們就難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意志非常強烈,必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走得瀟灑,走得自在,乃是最大的福報。
 
「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生方便有餘土之條件是要斷見思。前面已經談過,見惑是迷理的惡見,由分別而起,屬知識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我見。思惑是迷事的惡見,俱生而起,屬生活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貪瞋痴三毒。見思二惑乃根本煩惱,又稱為煩惱障。
 
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有幾種人共居。依天台宗的說法,藏教中聲聞、緣覺,通教中聲聞、緣覺、菩薩,合起來是五種,圓教裡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圓教十信,這些人都斷了見思,生方便有餘土。念佛人不要想像經教中的名相與說法,四土三輩都不要想。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工夫深了自然斷掉煩惱,謂之「任運」。不要去想能否得到一心,愈想愈打閒岔。
 
事一心不亂。事是完全從事相上說,一是純一,亂是雜亂。妄念之生起是無意的,自己不能控制,這並不重要。如有意的,修念佛法門又想參禪,又想學密,必定發生障礙。所以念佛必須意志堅定,任何人勸說改學其他法門都不要接受。念佛念得句句清楚,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就變成佛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但能斷見思,塵沙無明也都任運而斷。
 
「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亦稱為實報無障礙土。理是心性,即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禪宗用參究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亦能達到這個境界,比較起來,念佛簡單方便。念佛有事念與理念。上根利智之人,有理論基礎是理念。下愚之人什麼都不懂屬於事念。事念若念到破一品無明,亦可由事念達到理念,其境界與明心見性無二無別。理一心不亂有四十一個階級,所斷無明每級層次高下不同。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則為圓教佛,無上菩提,究竟圓滿。常寂光是理體,無相。其餘三土是事相。常是法身,寂是定即解脫,光是智慧即般若。我們的真心本性中具足此圓滿之三種德。法身能現一切剎土,十方世界情與無情皆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此之謂法身德。寂是解脫自在,心性本來是自在的,我們似乎被煩惱纏縛,其實煩惱在那裡,覓煩惱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本來是自在的,這是解脫德。光是智慧,世出世間都是自性變現的,應當無所不知,但是變為所知有限,這就壞在所知障上。佛講般若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無知,真智慧是無知,無知即無所不知。怕有知,有知即有所不知。如有所知,只是知道一點點而已。圓滿的智慧是自己本性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教各宗各派皆修定,定中決不能有一個妄念,有則成障。到了一念不生時,心性中一切德能全恢復了。心經最後結論無智亦無得。得是由煩惱來的,所知障是由知來的。無知、所知障跑掉了,無得、煩惱障跑掉了。心經天天念,若不能提高警覺,了其真義,就白念了。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念不退在大乘法中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菩薩均念不退。此類菩薩在斷證的工夫上已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西方四種淨土中,他生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理體,前三土是事相。理無所不在,但同居土方便土裏無法認識理體,也感觸不到。生到實報土才能覺察到理體,所謂理事圓融,性相不二。大乘經裡說身土不二,聽了耳熟,無法體會,到了實報土即可親自證得。念不退之念是正念,念念趨向無上菩提。我們現在若有念也是妄念,若無念則是無明。
 
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已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退轉到二乘,權教菩薩可能還退到二乘,因眾生難度,菩薩沒有耐性,往往退心。大乘菩薩定慧夠,不會退到二乘。佛告訴我們,二乘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二乘有障礙不圓融,自己修很不錯,不能與大眾接觸,他覺得不耐煩,因此要想成無上菩提,必須證得華嚴所講的無障礙法界,必須接觸九法界眾生,接觸眾生就是修行,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起煩惱的要磨得乾乾淨淨,把它磨平。菩薩修六度,度眾生也是度自己。無論在什麼環境自己都有利。從事實觀察,尤應先修苦行,一切看不慣的要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最後再修處順境,樣樣稱心如意,容易懈怠。順境淘汰人更厲害,滿足於現狀,向上奮發之心就沒有了。佛弟子在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代表苦行,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都是從逆境中鍛鍊出來的。華嚴經善財童子是由順境中鍛鍊出來的。逆境中修忍辱,破瞋恚心,順境中斷貪愛。善財童子初生時,家中七寶湧現。處順境修持比苦行困難,無論順境逆境均為斷貪瞋痴之手段。
 
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位不退指聖人的果位,小乘初果即證得位不退,不會再退轉到凡夫。證得初果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即證阿羅漢果。佛經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由幾時算起呢?要由初果算起,若不如此,修行人可能退到六道輪迴。佛在金剛經、楞嚴經、無量壽經中都說,我們與佛的緣份乃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集的善根,為什麼還未成佛,因從來未曾證到初果。華嚴說成佛要無量劫,也要從位不退算起。證得位不退並未離開三界,但他不是凡夫,只在人天道來回,絕不墮三塗。怎樣才能證得位不退的位子,佛說要把見思煩惱內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臨終十念言。臨終能念佛亦不簡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神智清楚,2、有善知識適時提醒,3、聽後真能遵行。以上三項非人人所能遇到,一定要平時努力,幸勿存僥倖之心。入三惡道是迷惑,如神智清醒,不會墮三塗,故平時要常常存心利益眾生,修福為先。
 
我們能往生多半生同居土,證位不退。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沒有證到位不退,而生到西方之同居土後即證位不退,可見西方比娑婆殊勝。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同時圓證三不退。西方如此殊勝有三大理由:1、到西方天天見佛。2、時時聞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皆說法。3、常與大菩薩們聚會一處。處此環境沒有退轉的機緣。娑婆世界很難聽到正法,惡知識多,善知識少,故易於退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次就中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八。一從佛告阿難已下。總明告命。二從中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也。三從若有眾生下至無眾過患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受法不同。即有其四。一明簡機堪與不堪。二明受持小乘齋戒等。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四明雖持小戒等不得有犯。設有餘愆。恒須改悔必令清淨。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然修戒時。或是終身。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時等。此時亦不定。大意皆畢命為期不得毀犯也。
 
四從以此善根迴向已下。正明第八門中迴所修業向所求處。五從臨命終時下至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第九門中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其六。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比丘眾來無有菩薩。由是小乘根性還感小根之眾也。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四明佛為說法又讚出家離多眾苦。種種俗緣家業王官長征遠防等汝今出家。仰於四輩。萬事不憂。迥然自在。去住無障。為此得修道業。是故讚云離眾苦也。五明行者既見聞已不勝欣喜。即自見身已坐華臺。低頭禮佛。六明行者低頭在此。舉頭已在彼國也。
 
六從蓮華尋開者。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遲疾不同。七從當華敷時下至八解脫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明寶華尋發。此由戒行精強故也。二明法音同讚四諦之德。三明到彼聞說四諦。即獲羅漢之果。言羅漢者此云無生。亦云無著。因亡故無生。果喪故無著。言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也。言八解脫者。內有色外觀色一解脫。內無色外觀色二解脫。不淨相三解脫。四空及滅盡總成八也。八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八句不同廣解中品上生竟。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無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次就中品中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七。一從中品中生者。總舉行名辨定其位。即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也。二從若有眾生下至威儀無缺已來。正明第五六七門中簡機時分受法等不同。即有其三。一明受持八戒齋。二明受持沙彌戒。三明受持具足戒。此三品戒皆同一日一夜。清淨無犯。乃至輕罪。如犯極重之過。三業威儀不令有失也。此即合上第二福。應知。
 
三從以此功德已下。正明迴所修業向所求處。四從戒香熏修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明第九門中行者終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有其八。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諸比丘眾來。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四明比丘持華來現。五明行者自見聞空聲等讚。六明佛讚言汝深信佛語。隨順無疑故來迎汝。七明既蒙佛讚即見自坐華座。坐已華合。八明華既合已即入西方寶池之內。
 
五從經於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六從華既敷已下至成羅漢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即有其四。一明華開見佛。二明合掌讚佛。三明聞法得於初果。四明經半劫已方成羅漢。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中品中生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次就中品下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七。一從中品下生已下。正明總舉行名。辨定其位。即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二從若有善男子下至行世仁慈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簡機授法不同。即有其四。一明簡機。二明孝養父母奉順六親。即合上初福第一第二句。三明此人性調柔善不簡自他。見物遭苦起於慈敬。四正明此品之人不曾見聞佛法。亦不解悕求。但自行孝養也。應知。
 
三從此人命欲終時下至四十八願已來。正明第八門中臨終遇逢佛法時節分齊。四從聞此事已下至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第九門中得生之益去時遲疾也。五從生經七日者。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不開為異。六從遇觀世音下至成羅漢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明逕時已後得遇觀音大勢。二明既逢二聖得聞妙法。三明逕一小劫已後始悟羅漢也。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中品下生竟。
 
讚云。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孝養父母教迴向為說西方快樂因。佛與聲聞眾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百寶華籠經七日三品蓮開證小真。
 
上來雖有三位不同。總解中輩一門之義竟。
 
△十六就下輩觀善惡二行文前料簡。即為十一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辨定其位。三者總舉有緣生類。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五者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明受苦樂二法不同。七者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迴所修行向所求處。九者明臨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上來雖有十一門不同。總料簡下輩三位竟。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_第八要

附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念佛三昧者。大雄氏觀此娑婆有生老病死等業繫諸苦。教人念彼阿彌陀佛。求生
極樂國土之法也。以彼佛身及彼國土清淨無比。莊嚴第一依正極妙。故得名焉。彼佛
眾會所有大心菩薩。聞佛言教得生彼者。何止萬億。自是法流天下。東土西國自始至
今。如教生者轉多。不可以微塵恒沙比其數量也。去聖逾遠。人世澆漓。不知西方極
樂實境見存。乃錯解諸法在心一句。以為玄妙。便妄認胸中六塵緣影昏擾擾相為心。
謂樂土在內不求生彼。顛倒甚矣。此六塵緣影皆屬前塵。本無自體。前塵若無。此心
即滅。云何更有彼土在此心內耶。汝又謂心本在胸。心小在胸。焉可著此廣大佛土耶
。縱謂悟道便為佛土在心者。只可名為見性悟道。焉可謂之淨土在心。若人作此見者
。實名邪見。縱是天魔惡賊外道種性。亦超此見。世間無有此見最下劣矣。可憐憫哉
。汝今若欲悟真實本然心者。先當觀汝所認六塵緣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於身。身居
國土。此土及一切淨穢剎海悉在虛空之內。此虛空界無際無外。十界依正一切在中。
廣大難思。此空雖大。我之天然不動真實本心。非大極大。又能圓裹如上最大虛空。
彼空在我真心。尚如小片之雲忽點太清之裹。云何娑婆極樂一切淨穢剎海。而不在我
本然心中耶。然則佛說諸法在心者。實非在汝胸中妄想緣影心內也。乃在現前一念本
真之心內也。此真實心遠離知覺。超諸聞見。永斷一切生滅增減之相。非始非今。性
本真如。具含眾妙。乃十界迷悟之本。實不可得而思議其廣大者。既一切身土皆在汝
今大覺不動真心之中。與佛同證。則知極樂娑婆等土雖是實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
我今在意。於中捨東取西。厭穢忻淨。惡娑婆求極樂。乃至憎生愛佛。恣意熾然著相
而求。皆不離我心也。如是而求。不離心故。故彼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
心顯時。即彼佛現。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故云惟心
淨土本性彌陀。非謂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但在汝生滅緣影之中。名為惟心本性
也。又云。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須求彼佛。義意甚明。云何今時有等破法散僧。
間道遊儒。與泛參禪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礙真之理。反於不二法中。分內分外。
辨境辨心。又教人捨外取內。背境向心。使憎愛轉多分別更甚。而深違理趣也。一分
其境。便以極樂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為心。謂
極樂在內。因思此心無質。又謂本無一切因果善惡修證之法。從是恣意妄涉世緣。教
人不須禮佛。燒香然燈誦經懺願等種種善行。謂之著相。其上者又使彼縛心不動如頑
石相似壞亂禪法。甚者更令其放曠自如。言殺盜婬業悉是空華無妨於道。因此邪見墮
落生死。直向阿鼻獄底最下一層而住。罪甚屠酤。直待此見悔時。彼獄亦隨而壞。方
乃得出。又於身外田屋山河大地所依之境。雖見實有。不敢說無。亦皆指為心外之物
。打作兩橛。不能得成片段使心境一如。惟於著衣喫飯因貪口體之重。不敢叱之為外
。而於天堂地獄及極樂土等塵剎。雖曾聞名。因不見故。直說為無。反言某人某處快
樂便是天堂。某人某處苦楚便是地獄。曾不知彼真心非幻而亦實具天堂地獄剎海也。
以此教人不必求生。愚之甚矣。嗚呼汝既不識不生滅真心含裹太虛。妄認身內方寸緣
影為心。以賊為子。不求於佛。其見卑哉。經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惟認一浮
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正此輩也。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
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癡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
。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
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於發心終於究竟。無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
佛心故。我心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而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
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淨穢雖同一心。而實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於一
心內也。以一心故。雖淨穢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雖一心。而必捨穢取
淨也。捨穢取淨。則感應道交。見彼本性彌陀。了悟一心。則淨穢自分。可悟惟心淨
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豈有一行虛棄不成功德
者哉。今彼三家村裹愚夫愚婦。雖不識理。以信實有彼土故。於命終時。反得往生。
彼畏有陷空之人。因認緣影為心。謂無外土故。雖修道行。還受生死。如是則知。彌
陀光明威德願力常在世間。化事不息。尚欲攝取逃逝專忘眾生。況憶念佛者。豈不生
也。又彼國土既勝。其求生者亦必當深心起勝願行。或單稱名號。專持一呪。及但旋
繞禮拜。乃至燒香散華。六時懺悔。盡撥世緣。一心專注。觀佛形容與白毫相。心不
懈廢。命終定生。更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
眾戒。不犯威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勸進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若得生彼
。非止得生。又能了知如上著實努力念念求生之時。正是無念無求無生之理。何以故
。即精修是無修。非謂不修是無修也。若果謂一切放下善惡無著坦蕩無礙為無修者。
又何異斷見外道。非愚癡而何。豈不聞。古人以色相反為無相。以深修乃為無修。以
彼例此。法法皆爾。可不審之。今念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又況塵事連環。如鉤鎖不
斷。若不能於是事縈心。塵勞欝結時。及正當得志。歇手不得處。一割割斷。起願立
行。盡力一跳。焉得應念生彼。是故我今作禮奉勸佛子。皆當一心精進而行也
  此說因吾卿大方李公居士。作勸念佛圖。請著語於中。故述此云。時洪武乙亥九
月二十日書附
跋語
  淨直向讀雲棲大師法語。便知有淨土法門。然猶謂淨業與禪正如春蘭秋菊。不妨
各擅其美。未知淨業即是無上深妙禪也。自丁亥冬。登祖堂禮蕅益大師。聞禪淨不二
之談。謂不惟不可分。亦且無待合。雖慕之。而竊疑之。今讀此念佛直指。方信蕅師
實非臆說。兼信永明大師四料簡語直不我欺。故力募眾緣。刻印流通。而眾友亦各歡
喜樂助。當知阿彌陀佛弘誓願力貫徹于人心久矣。刻既成。敬跋數語以識法喜。辛卯
中秋望月。淨業弟子車淨直書于四蓮居。時年六十__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佛在「四依法」中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凡講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者為不了義。小乘經以斷見思、出三界、證羅漢果,不能成佛,亦為不了義。大乘經雖斷三惑、了生死,比羅漢高而未到究竟佛果,亦是不了義。一乘了義是一生成佛。一生成佛只有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成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龍女八歲成佛,均屬極少數,希有難逢。此經一切眾生在一生中都能圓成佛道。可以說此經在比重中已超過華嚴法華。佛度九法界眾生用此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也是用這個法門,所謂「無上了義第一方便」專指這一部經。
 
圓是圓滿,頓是頓超,不涉次第。小乘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依天台家說,須經歷藏、通、別、圓四教,此乃漸修。大乘修菩薩道,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子,在華嚴經說,成佛要無量大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怕一般眾生聽了畏縮,不敢學佛。大乘菩薩心量大,有耐性,不怕時間長遠。唯識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為彌陀經作了一本通讚疏,其中也說明此法門屬於頓教,因經中說一日至七日即成功,成功指成佛而言。
 
濁水比作染污心、雜亂心,將佛號比作清水珠,對付雜念最有效的就是念佛。如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彌陀要解仔細參透了,念佛即可如理如法,句句相應,確有效果。佛法道理聽過很多,而煩惱習氣仍然很重,這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與貪瞋痴慢眾多煩惱太熟悉了,而對於佛法覺得很生疏,所以古人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必須用一百八十度把污染的煩惱心轉變成清淨的念佛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為心所現。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不屬於普通因果,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四種淨土在極樂世界是同時證得的,一證一切證,故稱為妙果。因與果離不開,特別此法門稱為蓮宗,蓮花是因果同時,故以信願持名為正宗。四種淨土是天台宗所創立,如想多了解,可參考觀經妙宗鈔及梵網經玄義。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遶,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成大蓮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八。一從上品中生者已下。總舉位名。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二從不必受持下至生彼國已來。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門中迴所修業。定指西方。即有其四。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讀誦不得讀誦。二明善解大乘空義。或聽聞諸法一切皆空。生死無為亦空。凡聖明闇亦空。世間六道出世間三賢十聖等。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雖聞此說其心坦然不生疑滯也。三明深信世出世苦樂二種因果。此等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若生疑謗即不成福行。世間果報尚不可得。何況得生淨土。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四明迴前所業標指所歸。
 
三從行此行者下至迎接汝已來。正明彌陀與諸聖眾持臺來應。即有其五。一明行者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眾自來。三明侍者持臺至行者前。四明佛與聖眾同聲讚歎述本所修之業。五明佛恐行者懷疑故言我來迎汝。
 
四從與千化佛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明第九門中眾聖授手去時遲疾。即有其五。一明彌陀與千化佛同時授手。二明行者既蒙授手。即自見身已坐紫金之臺。三明既自見坐臺。合掌仰讚彌陀等眾。四明正去時遲疾。五明到彼止住寶池之內。五從此紫金臺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由行強故上上即得金剛臺。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臺。生在寶池逕宿如開也。
 
六從佛及菩薩俱時放光下至得不退轉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五。一明佛光照身。二明行者既蒙照體目即開明。三明人中所習到彼眾聲所彰還聞其法。四明既得眼開聞法即下金臺親到佛邊。歌揚讚德。五明逕時七日即得無生。言七日者恐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此間逕於七日者。彼處即是一念須臾間也。應知。
 
七從應時即能飛至十方下至現前授記已來。正明他方得益。即有其五。一明身至十方。二明一一歷供諸佛。三明修多三昧。四明延時得忍。五明一一佛邊現蒙授記。八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八句不同。廣解上品中生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次就上品下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八。一從上品下生者已下。總舉位名。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也。二從亦信因果下至無上道心已來。正明第六門中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故名為亦。或可亦同前深信也。又雖信不深。善心數退惡法數起。此乃由不深信苦樂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為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二明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三明已上諸善似亦無功。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此義第三福中已明竟。
 
三從以此功德已下。正明第八門中迴前正行向所求處。四從行者命欲終時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明第九門中臨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有其九。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諸聖眾持金華來應。三明化佛同時授手。四明聖眾同聲等讚。五明行者罪滅故云清淨。述本所修故云發無上道心。六明行者雖睹靈儀。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眾同聲告言我來迎汝。七明既蒙告及即見自身已坐金華之上。籠籠而合。八明隨佛身後一念即生。九明到彼在寶池中。
 
五從一日一夜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六從七日之中下至皆演妙法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七從遊歷十方下至住歡喜地已來。正明他方得益。亦名後益也。八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八句不同。廣解上品下生竟
 
讚云。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相續助三因。一日七日專精進畢命乘臺出六塵。慶哉難逢今得遇。永證無為法性身。
 
上來雖有三位不同。總解上輩一門之義竟。
 
△十五就中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為十一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正明辨定其位。三者正明總舉有緣之類。四者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五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正明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九者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正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正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上來雖有十一門不同。廣料簡中輩三品竟。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印光大師法要
【遇病求往 不求病癒】
人生在世 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 唯有放下萬緣
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 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 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種想念 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
了 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曉得 天地父母 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
迴 唯有阿彌陀佛 能令你出生死輪迴 你若肯放下一切 一心念佛 若世壽未盡 就會速好 若世壽已盡 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癒 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癒 若壽盡 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 若壽未盡 則速得痊癒 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 較彼生到天上 做天帝天王 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 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 有怕死的心 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 猶如蛆在糞坑裏 囚在監牢裏 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 如出糞坑監牢 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 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 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 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 則小聲念 不能出聲念 則心裏默念 耳朵聽別 人 念 心 中 亦 如 此 念 又 眼 睛 望 著 阿 彌 陀 佛 心 中 想 著 阿 彌 陀 佛有 別 種念起 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 何可起此種念頭 壞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 決定會往生西方 了生脫死 超凡入聖 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 絲一毫之苦事見聞 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 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 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 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 我偏不隨他轉 除過念佛外 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 蒙佛接引 直下往生矣
(續編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根據大藏經製作《阿彌陀佛的故事》 (全十集連播) 高清版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明天是農曆四月初八『南無釋迦牟尼佛聖誕(浴佛節)』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吃素.放生.印經.誦經.行善.布施.一切善業都有無量億功德。請同修們在此日多多念佛.多多誦經,印經,放生,多行善事,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佛光普照.法界一切眾生.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離苦得樂.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苦難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

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中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在2000多年前的古印度(現尼泊爾),有一個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國王稱為淨飯王。淨飯王有兩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诃波波提。淨飯王仁慈和善,善理國政,只可惜多年沒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有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後就有了身孕。當時的印度有一習俗,女子在生產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時動身回家。當她走到藍毗尼園婆羅樹下時,心中異常歡快。這時,摩耶夫人突覺腹痛,隨後太子降生。小太子生下來就會走路,雙腳各踩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歷四月初八,即為佛誕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雲集廟內,參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佛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銅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後還舉行相關的法會,稱為“浴佛節”。南傳佛教也非常重視這一節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傳佛教,過節時,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個佛寺中敬佛、齋僧,舉行送舊迎新的儀式,行浴佛禮,給佛像灑清水“洗塵”。而後便開始互相潑水,嬉笑追逐,進行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等活動,這就是著名的傣族潑水節(另有7女除魔的神話闡述潑水節的另一來歷)。藏傳佛教同樣重視這一節日,稱為“四月法會”,一般活動要延續好幾天,包括誦經、跳欠(也稱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個佛殿拜佛等,而潑水的習俗,僅在年輕的小和尚之間進行。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臘八節)舉行,南方則仍為四月八日舉行,相沿至今(俗稱“四月八”)。傣族的潑水節在傣歷六月(夏歷四月)舉行浴佛節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就帶有浴佛的性質。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北部的蘭毗尼園。傳說佛陀降生時,園中百花齊放,天空出現九條龍,由龍口吐出香水為嬰兒(佛陀)沐浴。據《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記載:“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行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這就是說,悉達多太子誕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蓮花。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四月八日這一天是普天同慶,具有紀念性的日子。因為世間聖人在這一天降生人間。這一天佛陀誕生了,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使我們從無明和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我們平常人都是凡夫,凡夫就是跟著凡夫的心態轉,轉得亂了,煩惱無盡,苦海茫茫。而佛陀大轉法輪,他要把人生的真理,智慧的真理遍布給大地上顛倒而煩惱的眾生,要把眾生的思考、觀念扶正,要指導他們有一條很正面、很光明的道路。這就是佛的救世精神,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精神。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這一天,有了這位出生在人世間的大智慧者,我們才會有今天的省察,才知道人生的生命價值,才知道要怎樣把紛亂的心,輪轉成清淨光明的心,回歸正覺,所以我們要充滿感恩。四月初八日,這一天在日本,稱為“華節”,也很隆重,要以各種鮮花供佛。而在中國,就稱為“浴佛節”,這一天所有的佛教徒在寺廟裡都舉行浴佛儀式。為甚麼要浴佛呢?慶祝,只要到寺院拜佛就好,為甚麼還要浴佛呢?其實,佛本來就是清淨的,那裡需要洗浴呢?這只不過是一番象徵。我們回溯佛陀出生時,這一天是四月初八,聖人出生,覺者降臨世間,人出生總是要沐浴,何況九龍吐水?這就是在紀念那一天,釋迦牟尼出生時,要沐浴身體,所以叫慶生,紀念聖人的出世。浴佛的真實意義,還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釋迦牟尼佛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希望藉著浴佛儀式,來清淨人們自身、洗滌我們的煩惱妄心,去妄離執,時時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浴佛的意義,除了緬懷佛陀之外,更是要我們淨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脫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厄難,使法界六道眾生出離苦海。浴佛是在洗滌我們的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法身。所以浴佛的意義,就不僅是洗浴太子神像,而是洗滌我們內在身心的濁染,讓我們身心能得到潔淨、輕安。使我們獲得無上功德。浴佛節我們在浴佛時,要唱誦經偈。其中雲:“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就是說我們用水灌浴佛時,要用虔誠的心,用清淨香水灌浴,更重要的,是慶祝“淨智莊嚴功德海”。雖然我們浴佛用的水不多,但是我們觀想,觀想淨智莊嚴智慧如海,功德如海。清淨的香水沐浴佛身,也沐浴了大江南北,沐浴了人類的自我心靈。同時,這又寄托了我們一份虔誠的期待,就是“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我們在浴佛時,內心要有這分虔誠,我們是凡夫,凡夫在五濁惡世裡,感恩佛陀來到人間,他的佛法能洗除眾生的無明煩惱,能使眾生增長智慧,所以說“五濁眾生離塵垢”,達到“同證如來淨法身”的崇高境界。這就是我們的期待。能不能“同證”呢?我們在浴佛身,實在也是在淨化我們自身,願我們自身,也能清淨如來身。如來身就是法身,如來的法身,清淨身跟我們眾生原為一體,眾生本來就有佛性,與佛是平等的。只要我們把五濁不淨的染污洗除了,自然就與佛同心,證到清淨的法身了。浴佛是在提醒我們時時保持一顆清淨心,慶祝浴佛節我們應觀照自心是否清淨,這才是最為重要的真義所在。
    浴佛咒浴佛偈
    浴佛咒
    唵底沙底沙僧伽娑诃
    浴佛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佛教於東漢時自印度傳入中國,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生於二千五百多年的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處)。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釋迦如來」、「釋迦世尊」、「釋迦佛祖」、民間簡稱「如來佛」或「佛祖」。
    釋迦牟尼佛生於印度一個貴族家庭,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父親叫淨飯王,是當時迦毗羅衛國的世襲大酋長。有一天他出游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蟲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內心感到相當的震驚與沖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病、死等苦痛,於是出家悟道(出家日期為二月初八,因此,此日稱為「佛出家日」)。經過多年的修行與苦思,終於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最後修成正果,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心智。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後來信徒日益眾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恆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
    釋迦在傳教初期雲游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和集會,於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眾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患了重病,最後死於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後,遺體火化,佛捨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並建塔供奉。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洗佛節」(國語稱「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功德法會或行小三獻禮來恭祝佛陀的誕辰,而各佛教寺廟也會准備素菜素飯,招待信徒祭拜,並舉行花祭。舉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會舉行放生法會,以結善緣,增進功德。
    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
    1.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內在的塵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淨法身。
    2.除緬懷佛陀之外,就是要我們淨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脫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厄難,使法界六道眾生出離苦海。
    3.今日社會人心不古,平常我們身體藏了可以用水洗淨,衣服髒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穢黑暗,則要用佛的法水洗滌,故舉行浴佛法會,實際上是籍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
    4.浴佛是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透過浴佛節觀照自己內心是否清淨。
    浴佛的功德─
    《灌洗佛形像經》中載:「諸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滅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但願佛子的一念真誠,都能為未來植下無量福慧功德。
    1.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種殊盛功德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恆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2.《浴佛功德經》有記載:
    「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恆河沙等七寶布施。」
    《浴佛功德經》又有記載,浴佛有以下的功德:
    一、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二、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三、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四、長辭八難永出苦源
    五、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釋迦牟尼佛心咒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 嗡 牟尼 牟尼 摩诃 牟尼耶 娑诃[1]
  大藏經《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第四》中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心咒:
  釋迦牟尼佛根本咒  
  南谟薄伽嚩帝捨枳也(二合)牟那曳多他伽多耶阿(去)羅诃帝三藐三步馱耶怛侄他唵阿爾帝阿爾多(引)祚曳何羅何羅米底唎(二合)阿耶婆噜枳帝迦羅迦羅摩诃三末耶(引)悉[口*弟]婆啰跋羅摩诃菩提曼荼尾誓莎末啰娑摩鉗三摩炎菩提菩提摩诃菩提塞嚩诃
  釋迦牟尼佛心咒 
  唵末裡末裡摩诃末裡塞嚩诃
  釋迦牟尼佛心中心咒  
  唵末儞末。儞薩羅莎叱诃
眾生所承受於如來之十種恩
  (1) 發心普被恩: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鹹令利益安樂。
  (2) 難行苦行恩:如來往昔在因中,施捨頭目、國城、妻子,受難行之苦,皆為利樂眾生。
  (3) 一向為他恩:如來積劫修諸功德,不顧自身,但為度脫一切眾生,未曾一念為自己。
  (4) 垂形六道恩:如來垂化身現六道之中,救濟眾苦,令得安樂。
  (5) 隨逐眾生恩:見諸眾生,無有出離生死之心,長劫不捨,故運平等大慈,隨逐救濟,令其離苦得樂。
  (6) 大悲深重恩:見眾生造惡,如割肢體,心生痛切,自不能安。復觀眾生墮三惡道,受種種苦,大為憂惱而起大悲救護之。若見作善,生大歡喜。
  (7) 隱勝彰劣恩:為大乘小乘之機,起勝應劣應之用。為普賢等諸大菩薩,則示現實報勝應之身。若說三乘教則隱勝妙之相,彰三十二劣應相,令三乘及小教菩薩蒙受利益。
  (8) 隱實施權恩:觀諸眾生根機狹劣,隱蔽大乘實教,且以人天三乘之權法,誘引眾生令成熟,後以大乘度脫之。
  (9) 示滅令慕恩:如來若久住世,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作難遭之想。是故示現滅度,令眾生知佛之出世之難遇。
  (10) 悲念無盡恩:悲念一切眾生,故留余福之教以救濟之。示同人壽住世百年而以八十入滅,則留二十年之余福,以蔭末法弟子。復留三藏教法,廣令眾生依之修行。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_第八要
正示迴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詳夫邪見之源。實由於不正師友之教也。雖是夙業所召。豈免於自心見惑哉。惑
既不離我心。報必難逃苦趣。況彼一染於識。萬化莫回。所以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
而作也。余纔立斯志。即以此心緣娑婆業繫之大苦。念極樂依正之逍遙。淨穢交參。
生佛互顯。無量義海聚之於心。法喜充盈。如不見我。理事無礙。身土圓融。或匪筆
舌所拘。蓋猶生淨土矣。如是功德無量無邊。我今願以如上功德及未來際觀集發心求
生淨土一切善根。如法性理。展轉無窮。自果從因。遍周塵剎。為行為願回施眾生。
一切圓成同生淨土。又願承茲念力。悉使十方剎海并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如我所願。若
同若別。依正色心一時趣入樂邦教主無量光明一毫端中。皆為樂國。變現自在遊戲神
通。如佛所住。永無遺餘。我願方滿。於是重復一心。攝我無始至今盡未來際。若大
若小三業所修一切無量善根。皆現在前。普與眾生於極樂國一心回向。仰祈諸佛神力
彌陀願力。及二大士功德之力。願此法門願此善根遍我六根及諸支體。令我六根境智
自在。滿虛空界皆為色身。悉能宣說如是法門。以此根身。即於一切眾生之前。盡未
來際不生疲厭。供養恭敬如事世尊。五體投地胡跪合掌。志心奉勸。勸以偈曰
 極樂世界最清淨  莊嚴微妙超世間 
 彌陀願力同虛空  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離眾生界  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  歷劫沈淪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已久  咨嗟彈指誠殷勤 
 光明欲發蓮華開  今正是時願生彼 
 身欲無常時欲過  眾苦交煎應當離 
 願速念佛同修行  盡此報身生極樂 
  又願此集法門常在世間。如佛法身。作不請友。利樂一切同生安養。願天龍八部
常來護持。於此法門不容毀滅。如法性理。永遠流通與佛常住
附真妄心境圖說
  真妄心境勝劣之圖
  (此方相喻真心大方廣)
  
  此圖所引乃上卷第二篇斥妄顯真之說中來。恐人觀彼猶有昧者。故作此圖再述其
旨。使後學易曉云
  此一大方相。喻大覺不生滅之真心也。心量不可為喻。今姑以方相擬之。此一圓
相喻十方無邊虛空也。此十箇小方相。喻十方各微塵數世界也。此人身中心字。喻汝
今胸中所蘊六塵緣影之妄心也。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身在世界。世界在空。空在大覺
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東穢西淨二土實境兩形。遠隔十萬億國土之外。豈在汝今虛妄
緣影心中。佛祖有云惟心淨土本性彌陀者。正在此以方相為喻。能含裹十虛大覺不生
滅真心中。若謂在汝即今妄想緣影心中。可謂惑甚。楞嚴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
。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此義也。又云。十方虛空生
汝心內。如片雲點空。況世界在空。豈能離我本然真心也。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
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如是則淨穢等土不離真心。又何礙於著相求生耶。
若能了遠即近求即無求。自合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廣有妙釋。不能具引。行者可不
鑑乎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前面曾說過,虛空法界皆是我們自性所變之物。現前這個世界,十方諸佛剎土以及西方淨土也無例外,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的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心性迷了以後,迷有深淺之別,遂現九法界。西方有四土,除常寂光土外,每土均有三輩九品,全是帶業往生。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往生。其他諸佛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分的很清,每階層彼此都有隔閡,唯獨西方四土三輩九品沒有障礙,所以古德說一生一切生。大菩薩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同時他也能見到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大眾。西方如此殊勝,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求願往生之心自然生起。信願是往生之關鍵,世人聽了淨宗法門,心亦嚮往而仍不能立志發願求生,實因不自覺悟。真正覺悟的人要知道:第一、人生是苦。佛在大小乘經中已詳細開示,天人樂多苦少,人道幾十年壽命,苦多樂少。從造因上觀察,身口意三業造作,大多數人都是惡多善少,來生果報一定更苦。第二、人生是空。人生如夢如幻,幾十年光景,無論貧富貴賤,到了斷氣時才知道是一場空已非聰明人。晚上睡覺,眼一閉,睡著了,與死有何分別。那件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果然覺悟,能開智慧得大自在,得失之念減輕,損人利己之事自不會作。第三、人生無常。滄海桑田,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時時都在變化,物質環境如此。世人似乎並未覺察,在感受上近乎麻木不仁。第四、人生無我。所有一切罪業皆由我執而生,如真知我身是四大假合,則煩惱至少可以減少一半。
 
佛經說四大,用地、水、火、風為代表,四大是物質。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乃由基本物質所組合。它有四種現象:第一是物質,雖小而有體積。第二它有溫度,帶陽電,稱火大。第三它有濕度,帶陰電,稱水大。第四是動的,非靜止的,稱風大。四大是指基本物質之性質。任何東西均由基本物質組合,聚則成形,散則消滅。例如這隻粉筆由粉末聚合而成,把它碾碎,它就沒有了,只是粉末聚散而已,聚時未生,散時未滅,實為不生不滅,任何物質均如此。人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精神就是心經所說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屬於心理作用,心理念頭生滅無常。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受想行識,這是身心真相,佛經中稱之為「人無我」。換言之、人身為四大、五蘊之假合,無長久之我體,故曰人無我。佛又說「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中本無有我,應知所謂我者即主宰之義,亦存在之義。眾生不覺,於一切法中妄生分別之見,況一切法性本來空寂。金剛經云: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在現生活中要時時體悟其意思與感受,對於厭棄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大的幫助。西方淨土沒有這種現象,第一它沒有苦,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第二不空,真有而且永恆,十方世界剎土是八識的相分,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不同,是心性的相分,是無漏的,是真常的。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要捨須捨得乾淨,如認為捨是什麼事情都不作,專心念佛,就把捨的意義完全弄擰了。凡事皆作,而且作得比別人更積極更圓滿。積功累德,心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佛號外,所有執著牽掛憂慮皆無,這才算捨至究竟。求取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必須極為強烈,只有一個西方世界,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此古德所謂有淨土。妙宗鈔所說「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易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作的,觀無量壽經疏也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作的,註解智者大師的疏。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他修觀想念佛,修十六觀經往生者。四種念佛皆詳載於觀經,以持名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佛菩薩應化世間,所作所為皆可作世人的榜樣。華嚴五十三參各位大善知識在此世界,各行各業,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他們都是佛菩薩再來。鬱香長者每天逛市場,心中如如不動,定慧等修,這是最高級的參禪,初學之人作不到,不如念佛,守著一句佛號,可以不間斷。工作不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如衡州王打鐵,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礙工作。求生淨土乃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在此時代師道無存,全靠認真自修,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雞毛蒜皮。
 
禪宗主張不著相,如不取也不捨,也是著相,著了不取不捨的空相。我們今天說不著相辦不到,真能作到對任何人一律平等對待才行,若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以及批評議論,就不能說不著相。蓮池大師說:執事、如念佛念念相續,可以帶業往生。執理、偏於理論,捨去事修,並未明心見性,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明心見性,談何容易。若執理廢事,理亦不圓。因理事是一,不是二。全事即理,取捨無非法界,此乃真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名號不可思議,淨宗書籍內常常提到名號之重要性而學人每每忽略,不知其真實義。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所作註解中,引用許多隋唐高僧大德的說法,對佛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那一部經第一?各宗派公認華嚴、法華、梵網為一乘大經,但與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第一,因華嚴到最後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卷,華嚴才究竟圓滿。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總結與歸宿。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
 
再深入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分為四十八品,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為全經之中心,四十八願中,古德說以第十八願為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把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明明白白寫出來。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即四十八願,再展開即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展開即華嚴,華嚴再展開即大藏經。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佛四十九年所說法藏之總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等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念到了,名號功德實不可思議。
 
關於觀像念佛,在般舟三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修行方法。另外十六觀經中也講到觀像念佛,但只有第十三條述及,其餘有十二條皆說觀想念佛。前面介紹過觀經的註解有兩種,一個是天台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註的,還有一個是善導大師註的觀經四帖疏。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我都講過。我最得受用的是四帖疏,在古今觀無量壽經註解中推為第一,可與彌陀要解相比,其中許多建議,古德未曾說過。有人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黃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曾經提過,也可以說四帖疏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說法。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用華嚴作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即屬於禮拜。廣修供養即此地所說的供養。五悔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五種方法。除懺悔外,後面的勸請、隨喜、迴向、發願四種都有懺悔的意思,如非真懺悔,這四種方法不會有的,所以均列入懺悔法內。如以十大願王比照觀察,第四懺悔業障屬五悔之第一,隨喜屬五悔之第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屬五悔第二的勸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屬五悔第五的發願,普皆迴向屬五悔第四的迴向。可見普賢自己修的是十大願王,教人修的是念佛法門。此外還有六念,佛在許多經中曾經說過,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前面三種是念三寶。第四是念戒,第六是念天。此二種有密切關係。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佛講天道的狀況,比任何宗教都詳細。不是信了上帝就生天,千萬不要誤會。佛說五戒清淨,來生可得人身,十善業道成就才可以生天。僅修十善只能生欲界以下的天即四王天及忉利天,再往上要修定,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為我們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及經中教誡均在戒的範圍。
 
第五念施。施是布施,其功德使我們斷煩惱。無量煩惱歸納為一○八類,再歸納為二十六個,包括六個根本煩惱與二十個隨煩惱,再歸納之即為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之為貪、瞋、痴三毒,三毒歸總就是一個貪。布施專治慳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是便宜自己,把根本煩惱徹底的拔除。學布施自己有多餘的才願意給人,如有兩個東西,好的留自己用,壞的給人。進一步先把好的給人,壞的留自己用。再進一步,如人家需要,我也需要,我先幫助他,我自己慢慢再說。一般人都顧慮到我的財物若全部施出去,我自己沒有怎麼辦。尤其是時下生活艱難,錢得來不容易。雖然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布施出去,來的更多,我們實在不敢相信。我勸人學佛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人的一生,富貴貧賤,皆有定數,前生作財布施,今生發財。財富是果報,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施是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布施,自然得好果報。佛菩薩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後倒駕慈航來到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布施。中國近代出家人淨土宗印光大師與禪宗虛雲大師,他們一生都作布施,財法無畏布施絲毫不保留,作得圓滿。
 
觀無量壽經特別提到有三種人得生淨土。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足戒行,即淨業三福中第一、二兩條。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即淨業三福中之第三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三種、修行六念,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心清淨與佛本願有感應。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應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持名,助修是十大願王、福慧、六念。處今日之社會,以此種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乃佛教徒之正行。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這段話,意為淨宗許多經論所說的都是綱領原則,細細體察,涵蓋了無量法門,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為殊勝。大師說出這幾句話相當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研究透徹,這些話說不出來,而且也沒有這個膽子說。因此我們想到,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勸我們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之機,指「根機」而言。機有上中下三根不同。例如禪宗六祖大師說的明白,他接引上上根人。神秀接引大乘根性之人。教下如華嚴賢首宗,其對象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經論法門以專度某一類人為對象,唯獨淨土法門對所有不同根性的人皆能接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度之,實在不可思議。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得度,下手非常容易,誰不會念?問題在肯不肯念,願不願念,而其成就又是無比的圓滿,不但一般人不相信,宗門教下的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
 
佛觀察當時眾生善根福德成熟,乃無問自說。所謂善根就是佛說出這個法門,聽者能信能解。所謂福德就是聽了之後能願能行。此法門無人知道,當然沒有人能問。至於宣說的對象特別選出舍利弗,他是智慧第一,沒有智慧絕不相信此法。成佛之機緣成熟,必須有成佛的經典。阿彌陀經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根本,如此說來,我們也有份了。所有一切修行方法中念佛法門乃第一方便,行住坐臥都能修行。如果有人討厭我念,我就默念。不拘形式,什麼場所都能念。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不得往生。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五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六從何等為三下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
 
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讀誦大乘也。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捨能捨。內捨外捨。內外捨。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三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際已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者哉。
 
七從迴向發願已下。正明各各迴前所修之業。向所求處。
 
八從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時節延促。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具。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問具三不具三。迴盡得往生。應知。
 
九從生彼國時下至往生彼國已來。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標定所歸之國。二明重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強弱。三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四明觀音已下更顯無數大眾等皆從彌陀來迎行者。五明寶宮隨眾。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臺至行者前。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九明既接昇臺觀音等同聲讚勸行者之心。十明自見乘臺從佛。十一正明去時遲疾。
 
十從生彼國已下。正明金臺到彼。更無華合之障。十一從見佛色身下至陀羅尼門已來。正明金臺到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者初聞妙法即悟無生。二者須臾歷事次第授記。三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益。十二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十二句不同。廣解上品上生義竟。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明天是農曆四月初四『南無文殊菩薩聖誕日』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吃素.放生.印經.誦經.行善.布施.一切善業都有無量億功德。請同修們在此日多多念佛.多多誦經,印經,放生,多行善事,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文殊菩薩.佛光普照.法界一切眾生.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離苦得樂.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苦難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是梵語,梵名Man~jus/ri^,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之一。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佛經中常稱文殊菩薩為文殊師利法王子,也稱為妙吉祥菩薩,在《華嚴經》的描述中他和普賢菩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可以用世間話來說表理論;普賢顯理、定、行,,也可以說表實踐;共诠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再者文殊菩薩在左表破邪,普賢菩薩在右表顯正。我們常見的帶劍文殊,手持利劍,騎著獅子,表智慧之威猛,能破金剛般的煩惱。獅子的吼聲在眾獸中最大,表喚醒沉迷在生死輪回中的眾生。
文殊菩薩具足一切智慧,是三世諸佛之師。修習文殊般若法門,可增長福德、智能,得到聰慧,並可了知諸法真實意。文殊菩薩有十種無上大願,諸佛子若能依著十大願精進修行,定能得到文殊菩薩慈悲護佑,並能發勝菩提心,恆求福慧圓滿具足,證悟自性,利益無量眾生,福德不可思量!
文殊菩薩的道場在我國山西的五台山,也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無數信徒心中向往的聖地。這在《華嚴經》裡有明文:“東北方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一萬人具,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文殊菩薩的十大願: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狂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若有眾生常殺生命,賣肉取財。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對報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若有眾生,廣造諸惡,墮於地獄,無有出期,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埿佛法,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回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願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贊偈)
文殊大士,妙應無方,座前獅子獸中王,
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寶智透心光。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
左持利劍煩惱斷,右執青蓮德相彰。
孔雀神獅共乘驅,毒龍猛獸伏清涼。
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南無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_第八要

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法門廣大遍攝群機。易進功高眾行莫及。始自鷲峰初演大器所歸。終至震旦流輝
三乘共證。其於法化益盛振古絕今。可謂最上微妙不可思議極勝廣大法門者也。迨至
東晉遠祖。於彼匡廬唱立其教。繼時和者一百二十三人。祖師三覩聖相如願往生。朝
士劉遺民作文立誓。亦見彼佛親自摩頂衣覆其體。又與同志闕公則等。於命終時悉從
其行。此皆傳記所明。實人世共知者也。又晉翰林張抗但持大悲呪十萬遍。宋江陵僧
曇鑒以平日毫芒之善悉回淨土。南齊揚都僧慧進願誦法華為淨土行。而此二人皆生彼
國。可謂行不虛矣。抗即見淨土在西屋間。良久而化。鑒乃覩彌陀以水灑西曰。滌汝
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嚴淨。又覩瓶中生花。定起與寺僧話別。進因誦經致
病。乃願造法華百部施人填吾所誦。造畢病愈。忽聞空中讚善。隨即往生。此三人者
其功尤難具述。又後魏壁谷僧曇鸞棄仙學佛。修淨土真長生法。臨終乃令弟子高聲念
佛。鸞即向西叩頭而亡。空中天樂從西而去。隋僧道喻以旃檀香造三尺彌陀之像。發
願求生。後亦死而復甦。乃於冥中親覩瑞應。見佛謂云。明星現時吾來接引。及期果
逝。其大行者。如唐京師善導和尚。台州懷玉。汾州芳果二師。真州自覺。睦州少康
。及并州惟岸等。皆不離大乘。建誓立願具修是行。靈驗昭著感動天人。法雲普覆含
攝無窮。法雨遍濡充擴一切。其德故非一端。實不可具述矣。又陳隋天台智者國師。
洎傳法列祖。法智慈雲等。國初永明智覺禪師。長蘆慈覺禪師。此大聖師。行超人天
。德臨三有。揭昏衢之慧日。破苦處之導師。皆以此三昧為自利利他傑世化人之道。
化儀既畢。皆生上品者也。又唐長安尼淨真。誦金剛經十萬遍。將終五月內。十度見
佛。兩度神遊極樂。唐房翥因勸一人念佛。感動幽冥。長安李知遙五會念佛。見空中
神僧來接。得生淨土。上黨姚婆念佛立化。并州溫靜文妻修行如願。又張鍾馗張善和
皆為殺業。獄相已現。十念便歸。石晉鳳翔僧智通。宋明州僧可久。觀智者遺文。一
心修習。亦爾神遊淨土。見標名華座者。出定之後。悉如其言。宋金太公。黃打鐵。
吳瓊初。皆為惡業。因改悔精修。於往生時悉有瑞應。荊王夫人。觀音縣君。馮氏夫
人。雖在女流。其德反著。故知此勝法門凡有心者皆可修行。奚間緇白男女老幼愚智
異流極惡最逆闡提之輩也。雉聞法音。尚生善道。人能念佛。豈不西歸。如是則但慮
人之弗修。毋慮佛不垂應也。今依傳記。聊述所聞。俾同志之士見賢思齊。為日用行
藏之警省耳。至若四海八極之地。古往今來之時。耳目不接。所聞未廣。歷時既久亡
失者多。豈能盡述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目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具。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去。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玆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的宗旨。契入心性理體乃最重要的關鍵,也是萬行的綱領。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目標。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應對西方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信其真有,想去的心才會生出來。如果沒有強烈的意願,如何肯修?有了意願,必須真心念佛才有效果,行之既久,現前即能得到效驗,煩惱減少,智慧增長。將來臨終,佛來接引,蓮花化生。見到西方景象,方知佛說不虛。
 
阿彌陀經經文不長,從義理上說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無別,故稱為「小本華嚴」,乃華嚴經之濃縮。經中分為三個段落,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之狀況,依報是其世界之物質環境,正報是其人事環境。經中把西方形容得極其美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我們如何能相信?經中說:佛是真語者、不假,實語者、不虛,如語者、與事實完全相符,如其所證而說,不誑語不妄語者、絕不欺騙眾生。佛說:「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自號為西有也是根據這兩個有。前面提過他也確實得到證明。在東晉時廬山慧遠淨宗第一代祖師,在一生中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其狀況與佛經所講完全相同。三次見到,從未說過,到往生時才對弟子們說。
 
生到西方有四種利益:(一)壽命長、在此世界壽太短,作什麼事都不夠。若想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又太長了。若生到西方,壽命無限,雖成佛時間長亦無礙。(二)見佛、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大善知識。(三)聞法、西方六塵皆說法,聞法不中斷,所以不會退轉。(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是同參道友。有此四種好處,應下定決心發願必去。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字,至關重要,它是念佛能不能往生的關鍵。依本宗講法,真信真願,無絲毫虛偽,方謂之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依此而行,決定往生。作工夫並不需要很長時間,淨宗有打佛七之舉,限期取證。打七應日夜不斷。我們現在打七有休息時間,例如早晨有兩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中間大約休息半小時,在休息時間張家長李家短,是非人我全來了。這只能稱為法會,不能算打七。淨土聖賢錄所載宋朝瑩珂法師往生之例,足可作為借鏡。這位法師平常不很用功,且常破戒造業。但他有善根,相信因果報應,知道將來必墮落,深自悔責。有同參勸其念佛,求生淨土,可免惡報。他深信不疑,自己關在房內,專心念佛,不眠不休三晝夜,結果阿彌陀佛來了,對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好自為之,臨終時我來接你。」他說:「我業障重,經不起誘惑,再過十年恐怕更造許多罪業,十年壽不要了。」阿彌陀佛說:「好,三天後我來接你。」他很感謝,打開房間對大家說,三天後往生,眾皆不信。到了第三天,大眾正作早課,他請大家念佛送送他,念不到一刻鐘,他就往生了。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幾句話意義很深。現前一念之心即是真心,並不是肉團心。亦非能思維能想像的緣影妄心。從時間上講,心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緣影心。從橫的方面說,沒有邊際,沒有界限,不是緣影的妄心,妄心有三世,有是非人我界限。真心沒有這些,也等於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現在一天到晚隨著世間社會大眾之緣,而真心無絲毫改變。此節在楞嚴經十番顯見中分析最詳。佛舉出一樁事情即見性,見性是真心,超越三際十方。在凡夫位,終日隨緣,亦無改變。當時波斯匿王聽了很歡喜,知道身有生滅,而在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性才是自己。不生不滅是真我,生滅的是假我。十方虛空無量無邊的星球國土,乃是由自己一念真心中所變現出來的。世間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研究探索,太空的星球從那裡來?生物如何演變出來?現在還找不到根據。科學進步,有些事實可以證明與佛經中所說吻合,而其根源,科學家的探討還沒有辦法達到,因科學之研究始終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他們是由意識心中變現出來。意識心的功能很大,能緣虛空法界而緣不到真心。換言之,虛空法界的根源他們沒有辦法緣到。科學的理論用動,而佛法用靜。動靜是一個,動到極處就是靜,靜到極處就是動。如曉得動靜是一個就大徹大悟。佛法用定,科學用動,二法皆對。但科學家必須憑藉科技才有所邁進。佛法不需要外界幫忙,只憑內心的定功即能看到事實真相,這種境界乃是「入佛知見」。
 
西方世界以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皆為自性所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要往生自己變現的淨土,還有什麼障礙嗎?理論如此,事實上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能達到一念。如果一念回心,決定往生。我們知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心本具極樂。所以念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回歸到自性,從一切妄想雜念中回到一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前面「南無」二字是「歸依」,亦即一念回心的意思,要回歸到自性。在其他宗派非常難,禪宗講明心見性,要把見思煩惱斷盡,還得破幾品無明,才能回歸自性。淨宗就方便,只念一句佛號,人人能修能證。
 
第二個信他。「他」就是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希望他們幫助輔導我們,自己能力不夠,需要佛菩薩加被。淨土三經句句真實,依經修學,決定成就。彌陀四十八願,願願皆是成就眾生。阿彌陀經原文內說十方佛,華人喜簡,所以羅什大師把十方佛併為六方佛。六方佛皆出廣長舌相,讚歎此法門,為釋迦佛作證,證其真實,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這幾句話,分量很重。隨順釋迦佛,隨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隨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勸誡,死心蹋地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隨順諸佛的教誨。如問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那一部經典最真實,答案是阿彌陀經,直捷了當教我們當生成佛的法門。大乘經比小乘經真實,一乘經又比大乘經真實,彌陀經是真實中之真實。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佛在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不過種一個因而已,『不管有心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將來生西方的種子。』明白此種事實,即知如何度眾生,無論有意無意,使人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得度了,遲早都要往生淨土。
 
「一心不亂」的標準很高,有些人擔憂,恐怕不能在這一生往生。夏蓮居老居士將羅什與玄奘兩位大師所譯之阿彌陀經會集成一本。玄奘所譯的阿彌陀經並沒有一心不亂字樣,只有「一心繫念」。我們聽到一心繫念,似乎覺得可以辦到。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似乎也能作到。但羅什的譯文並未翻錯,因玄奘對羅什的本子很佩服,沒有任何批評,而且他的大弟子最得意的門生窺基大師,唯識宗開山祖師作一部阿彌陀經註解,若照現代人的習慣窺基一定用老師玄奘的譯本,而窺基用羅什的譯本,可見師徒對羅什本子均表贊同。
 
一般行者講念佛「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一定成就。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果報就是往生,一定要把往生淨土作為唯一希求的目標。在現前這個社會,生活環境一切隨緣,今生本來是酬業而來,唯有一心求生淨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上善人」非普通人,指等覺菩薩,西方等覺菩薩不計其數,皆由念佛三昧得生。「三昧」譯為正受,正常的享受,又譯為禪定。念佛人心中只有阿彌陀佛,無其他雜念,心中快樂,無煩惱憂慮牽掛,功夫即能成片。果能老實念下去,三昧工夫自然不斷的提升,必有成就。因果如影隨形,絕無虛棄。
 
信事者、西方極樂國在十萬億佛土外,確實有,非莊生寓言。我們有善心、有惡心,有真心、有妄心,有清淨心、有染污心。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貪瞋痴慢心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是我們一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淨土穢土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都不是外來的。淨土是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也是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變現出來的。佛的心與眾生心是一不是二。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特別注意一念心,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真心無內外,楞嚴經一開始就說七處徵心,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妄心有分別執著,所以有界限。分別執著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實際上亦無真正的界限。
 
西方有依正主伴。主、阿彌陀佛。伴、佛的學生,主伴是師生。皆是自己一念真心變現出來的。全事即理,整個現象就是理體。全妄即真,妄是相,真是性,真是能變,妄是所變。如作夢,能變夢境的是心,所變的是夢境。所以說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均是事實真相。淨宗所修的即執持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原來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多少人不曉得,也不了解,在修學中是最高的法門。但如何修才能全修即性呢?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如是則與性相應,與事實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全他即自包括依正主伴。以上所舉諸端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如同一室之中有一千盞燈,光光相照,不相妨礙,乃是事事無礙。華嚴說四無礙,本經亦講四無礙,可見本經是小本華嚴。
 
如今地球污染嚴重,科學家說,如不改善,五十年後此地球即不適合人類居住。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今天眾生的思想、見解、精神的污染比環境污染更嚴重更可怕,如何淨化人心為當務之急。用「老實念佛」方法對治之當有成效。一方面弘揚佛法,使人了解六道輪迴,因果報應以及人生是苦等基本理論,令其棄惡向善。另一方面,勸人念佛,使其心地清淨,妄想減少,上敬下和,奉公守法。果能上下同心協力,認真去做,亦未嘗不能挽回世運於萬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十二。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三從若有眾生下至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
 
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真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導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語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