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佛在此經中明白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成就的殊勝莊嚴,時間不長,第一段介紹依報的環境,類似辦學校,在短期內,校園的建設,美侖美奐,設備之齊全,無絲毫欠缺。第二段講到正報的莊嚴,介紹導師阿彌陀佛為最優秀的老師,聲聞菩薩一生補處,是學生修學的成就。從此兩段經文觀察,十方諸佛剎土不能相比,把極樂世界的好處說盡了,我們既然知道這種實際情況,那有不嚮往的道理。此節告訴我們一件大事因緣,即生死大事。在六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一件容易事,難在斷煩惱。迷惑造業受苦構成了輪迴。受報時不知自省,更加迷惑,愈迷愈深,一世不如一世。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沒有六道,與他方世界之同居土不同,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也沒有十法界。其四土是橫列的,一生一切生,往生之人所帶之舊業,多少不相同,帶的少的,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帶的多的,在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事實上是一真法界。無論那一道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與等覺菩薩平等,無量壽經及四十八願,均如此說。如非一真法界,絕無此種情形。觀經說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念佛四種,十方眾生能生到極樂世界,以持名念佛往生者居多。因其最容易、最簡單、最快速、最穩當,至圓至頓的第一法門。無量壽經中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再看三輩九品及讀其他大乘經典回向往生者,統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十念成就;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可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彌陀本願作依據。佛在觀經中所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名相這麼多,講都講不清楚,蕅益大師在此給我們說出一個最簡要的定義: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至誠心、深心、直心、回向發願心,大悲心統統包含在這一念之中,大師一語道破。不識字的老太婆,什麼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願,最後她身無病苦,坐著往生。所以大師說:「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大師說的非常肯定,就是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有信有願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與自己真心本性相應。縱有感應亦不必歡喜,只把工夫用在信願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工夫做到家,而信願並不真切,也枉費工夫。有人對世間事放不下,兒女親眷、財富、事業樣樣捨不得,只要有一點牽掛,就去不了。真正工夫是對世間一切法看清看破,此之謂斷德,對西方嚮往的意志非常強烈,尚有可為。
 
(三)、正示持名以立行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深信,「福德」是持名,發心念佛是世出世間最大福德,人天福德少,二乘權教菩薩善根少,半信半疑。有人把此法門介紹別人,認為自己是上根利智,應學經教參禪,對於念佛,不屑為之。世人有信佛多年,肯信亦發願,而不能往生者,乃放不下世緣,拋不了感情,為世事所累,乃福德不夠。淨土理論與事實應先搞清楚,多講多聽,一遍兩遍效果不大。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這次講的要解與去年所講不同,其中有過去從來沒有講過。觀察體會一年比一年深刻,一年比一年明瞭,不是我去年吝法不肯說,去年我也不知道。如今體會到從前道綽禪師講淨土三經一論,講了兩百多遍,可惜他老人家的註解沒有遺留下來。今天所看到古大德的註解流通最普遍的,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與幽溪大師的圓中鈔以及蕅益大師的要解。今天能聽到這部要解,乃是善根福德因緣同時具足。各位同修過去生中與阿彌陀佛結了很深的緣,其所以未能往生者必是以上三條件缺其一,如果具足則此生為最後身。生在這個時代,聽經有錄音帶與錄影帶,聽幾十遍能把我們從迷情中喚醒過來,這是增上緣,善根福德是親因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裡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其標準與一般經典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不同。彌陀經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也就是前面所說真信切願一心持名的男子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是聞了之後有強烈的願望,「執」是執著,「持」是保持不失掉,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妄念一生起,馬上想阿彌陀佛的像,口中接著就念佛,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心想佛口念佛均無間斷,如有雜念,即不相應,雜念妄想起來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去理它,專注佛號,妄念漸漸就會少。通常工夫得力在兩三年後,每小時有兩三個妄念,已經算不錯了。妄念不斷,總因世緣放不下。現在我們打佛七,是根據彌陀經所說,七天可以成就,只要修到一心不亂,想往生就往生。生死自在,七天念得相應才行,如不相應七十天也沒有用。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此段註解大師為我們說明能不能往生的狀況,「菩提正道」,「正道」即大乘佛法中之真如本性,「菩提正道」即「明心見性」,在淨宗中說即「深信」,深信確實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深信釋迦佛為我們介紹確屬真實不虛,深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確實不錯,這是我們得生淨土,一生成佛的親因。一般講的四攝六度三十七道品皆屬助緣,我們真正發心願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四攝六度三十七道品也全都具足了。一生處世待人接物,有一絲一毫的善心善行都回向西方求生極樂世界,不求今生來世的人天福報,只求往生西方,莊嚴淨土,此心方純,為殊勝之助緣。古人說:信願持名為善中之善。此中道理很深。明心見性的菩薩對於這種事理尚不很清楚,若非佛對我們說出來,焉能曉得?凡夫業障習氣重,佛雖說明白,還不一定相信,而大菩薩智慧高,聞而憬悟,故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接引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比較容易;世尊在此世界勸我們求生淨土難,此法門謂之「難信之法」。如果聽後能信,並接受奉行,即是佛在無量壽經所說的,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否則不會接受,但是這種人究竟不多。
 
《解》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託質寶蓮也。
 
「文成印壞」比喻念佛工夫成就,工夫在乎一念,念到純一,即感應道交。阿彌陀佛及菩薩聖眾,為何說「不來而來」?來與往是從事上講的,事上確有。從理上講沒有來往。諸佛菩薩是眾生心中變現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眾生自性變現的,唯心淨土,並未離開心外。阿彌陀佛來接引是自己信願行之感應,信願行是能感,佛菩薩應現是所感。行人心識往生,非身體往生,身體是我所,心識才是我。
 
《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此指凡往生者,多劫善根成熟,無論在家出家,貴賤老少,六道以及胎卵濕化,皆名為善。例如物猶如此中所記載的畜生往生者甚多。倓虛大師說,民國初年諦閑老法師住持頭陀小廟時一隻大公雞念佛往生,牠也可稱為善男子。「聞」是聞慧,聞而信並且發願求生即用一個「聞」字代表,即多生劫來的善根成熟。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講的很透徹,阿闍王子及五百長者,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其善根福德已不小,此世又遇釋迦佛,以居士身聽佛講經說法,希望將來自己成佛,要同阿彌陀佛一樣,只動了這一個念頭,並未發願求生淨土。供養四百億佛,善根尚未成熟。換言之,這一生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能信、能願、一切放下求生淨土,他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此種人不多,我們現在勸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乃是正常的現象。五逆十惡之人,過去世有善根,在這一生未遇到佛法,造作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緣,經善知識指導勸勉,一聽就相信,立刻接受,念佛求生,如唐朝張善和之例,乃多生多劫之善根成熟,此善惡之標準不是用平常一般觀念來衡量,是要以累世因緣所建立的善因為依據。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