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往生是建立在三種不思議的基礎上,一、心性不可思議,二、能念之心不可思議,三、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因為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自己的心性與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要專想彌陀,才能把彌陀變成自己,氣分交接,真能感應道交。修淨土的以執持名號為正行,至為簡易直捷,不必觀想參究。所有一切經論應當統統放下,並不需要第二個法門,心立刻清淨。聞而信,信而願,三資糧具足,如不信不願,等於不聞。世出世間法有一樣放不下,即表示信不真願不切,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心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絕不讓任何一法參雜在自己心中,如若不然,只是種個遠因而已。古人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念,就把我們沒有成熟的善根培養成熟,這是我們能作得到的。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因緣,我們能遇到蕅益大師的要解,說得這樣透徹詳盡,善根福德差一點的,也能把善根福德提前成熟。
 
《解》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聞思修分開說才能把理事說得清楚,實際上聞思修三慧,信願行三資糧均在一念之中,一句佛號具足三資糧,亦具足三學戒定慧,三慧聞思修。這三學三慧三資糧,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一切法,全部收在一句名號之中。
 
執持名號有理持事持之別,「事持」是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求願往生之心非常懇切,如子憶母,無時或忘。此為事持。「理持」是信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理上明瞭是解悟,悟後起修可得證悟。無論事持理持,外表上看都一樣,精進不懈,信心堅定。但非上智下愚的中間份子最為難度,古人勉勵我們學愚,學智不容易,學愚還可辦到。肯學愚的人,即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切都捨掉,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全不要,此是愚不可及者。
 
《解》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念佛法門一日至七日能剋期取證。各位想想,那一個法門七天能成功。所以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讚嘆此法門為頓極的大乘。他寫了一部彌陀經註解,叫通讚疏,讚揚淨土。因念佛七天能成就,利根者一日即得一心不亂,鈍根者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如能一心不亂即生死自在。淨土宗打佛七就是根據此段經文。真正打佛七念佛過去李老師曾對我們講過,台中蓮社雖建立四十多年,精進佛七只舉辦過兩次,李老師親自主持,參加精進佛七的人數不得超過十人,每一個人的狀況主持師都要予以指導糾正,人多照顧不過來,稍有差池,就會招到魔障,在那兩次中也有人招魔,世間所謂神經病。李老師用一年的時間加以輔導,才把這個人恢復正常,以後就不再打精進佛七。只是辦佛七法會。魔障之來是由於有所希求,求神通求感應,心不清淨。彌陀經講七天,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講的是十天。鼓音王經也講十天,大集經講七個七即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經講的是九十天,三個月,文殊般若經講的也是九十天。諸經所說剋期求證的時日長短不同,以彌陀經為最短最簡易,人人可行。何況無量壽經中又說:「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總而言之,只要一心,不論時間長短,都能往生。至於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淺深,所謂「淺深」者即在「相應」,與阿彌陀佛行願相應者深,更簡單的說法,與定慧相應,工夫深的,心定、慧開了,能斷煩惱,破無明,品位自然高。念佛工夫淺,定慧弱,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品位則低,不難體會。
 
《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一心亦有兩種,不管事持理持,因上一樣,果上也一樣。譬如我們凡夫雖然聽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對於什麼叫心性沒搞清楚,完全明白,就明心見性,是法身大士。上智是指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乃屬理持,未證得法身統稱為事持。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中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愚者」指阿羅漢而言。不論事持理持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因是一樣,等覺與凡夫是平等的,因平等果亦平等,生到西方皆圓證三不退。文殊普賢理持,瑩珂是事持,他與文殊普賢一樣。論工夫不論事持理持,伏住煩惱不起作用,平常稱之為工夫成片,屬事一心之工夫淺者。假如把見思斷掉,乃是事一心之工夫深者。在教下講,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品,能斷幾品乃事一心之淺者,若全斷掉屬事一心圓滿,所以事一心中亦有三輩九品,不管那種持法,只論斷煩惱工夫之深淺,不問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開」指「開悟」,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本性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本性,謂之理一心。無明有四十一品,圓初住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本性佛,可見淨宗所講之理一心不亂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理一心亦有四十一品,從初住到等覺,品位逐漸提昇。得事一心不會被見思煩惱所亂,心是定的。三昧是定,念佛三昧即念佛的定地,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定在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統統放下,不為六塵所動,世間法常講「八風吹不動」。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了,出世間法亦不動心。得事一心,貪瞋痴慢疑都沒有了。得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此「二邊」一詞是指一切法均是相對的。世間人生活是在相對的空間,說大必有小,說長必有短,說是必有非。一切法均是兩邊對立的。如果證到理一心,兩邊也沒有了,二邊不立,中道無存。心清淨一念不生,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所有一切妄想執著都沒有了。此謂之「修慧」。念佛如得不到受用,就不算是真修。他人讚歎我,心裡很高興,自覺得意,他人毀謗我,心生忿恨,均屬煩惱。為什麼人家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說穿了沒有別的,他們對世出世間法不動心。我們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心裡就不高興,雖然天天念佛,只可說與西方世界結個善緣而已,此生往生無望。往生的人不動心,他把這個世間統捨掉了,與我不相干,我借這個身體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但毀謗讚歎不相干,打我罵我也不相干,連身體都不要了,何況身外之物,這是往生西方的起碼工夫。所以看到榮華富貴,絕無一絲毫羨慕之心,這才能不為見思所亂。就通途說,不要說斷見思,伏見思都非常困難,要靠定。所謂定共戒。定中有戒,戒中無定。定能伏見思而不能斷見思,伏的工夫愈深,生天的等級愈高,天有二十八層。生天不能出三界,想出三界必須斷見思煩惱,四禪八定謂之世間禪定。淨土法門講帶業橫超,有伏煩惱的工夫就能往生,伏煩惱要定,所以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定,亦即平常所說工夫成片,乃是最起碼往生的條件。真正求願往生的人要把這個世界真的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是障礙,不要放在心上。
 
《解》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此段解文講念佛最殊勝的果報,前面經文有一段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不為見思所亂」,此句最要。如達不到此標準即不能往生。平時對世法、佛法均能不起心不動念,即能不為境界所亂,決定往生。此種工夫是能感,佛來接引是所感。心中不再有娑婆世界的三有,「三有」是欲界有、色界有、及無色界有。換言之,天上人間一切境緣皆不動心,可生到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
 
《解》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往生所見的是化佛抑為報佛,阿彌陀佛絕不分別,乃是眾生念佛行願所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法爾自然。這也正是說明了「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念到理一心,臨終接引的佛是報身佛。「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生死是一邊,涅槃是一邊,一般人都有這種分別,認為娑婆是一邊,極樂是一邊,念到理一心這些念頭均無,心真清淨,可生到西方實報土與常寂光土。
 
《解》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
 
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釋迦佛一生所說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殊勝法門。必須簡單容易個個都能修,方可稱為第一。「至頓至圓」,「頓」是頓超,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至圓」是圓滿到了極處。初學佛時同參道友討論佛法,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一個眾生造極重罪立刻就要墮三塗,佛有無能力立時超度此人?如無能力,則萬德萬能乃是對佛讚美之詞,非真實也。讀淨土經後,方知佛確有此能力。觀經中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或一念均能往生,往生之後即圓證三不退,頓到極點,圓到極點,問題在信不信。大乘經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念念想佛,佛就現前。凡夫想貪瞋痴慢,墮三惡道。貪心重變餓鬼,瞋恚心重墮地獄,愚痴心重變畜生。念佛人念念緣佛,與西方極樂世界,起了感應道交,生西有望。
 
《解》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閫」是範圍,「上上根」指等覺菩薩,如文殊普賢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下下根」指地獄眾生,九法界盡包無遺,平等普度,平等成就。至於個人修學的工夫,各有深淺,而到達西方皆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身體、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德能,皆與阿彌陀佛一樣,真不可思議。可謂「橫賅八教,豎徹五時」。古來大德把釋迦佛一代時教分成「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法中有藏、通、別、圓,化儀中有頓、漸、秘密、不定。「豎徹五時」是指佛四十九年說教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五時八教無餘無欠。佛講此法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確實難信。
 
《解》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此為大師假設之問答,破除我們的疑惑。有人問,觀經中專說觀想念佛,何以不勞觀想呢?應知不勞觀想就出在觀經,從第一落日懸鼓到第十二觀,都是觀想念佛,不是我們凡夫心力所能觀成的,最簡單的是第一觀,太陽下山時為懸鼓,開眼見太陽,閉眼也看見太陽,此是最簡單者,以後一層比一層複雜,絕非末法眾生所能作到。智者大師是修觀修成功的,他是唐朝人,尚在像法時期。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觀丈六金身,泥塑木彫亦可,天天看把佛像印在腦海中。修行人家中有佛堂,有大福報不須工作,生活有人照顧供養,天天看佛像。離開佛像,工夫就間斷了。最後第十六觀為持名念佛,一切時一切處皆可念佛,不受環境限制,工夫能不斷。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觀想不能成就,觀像沒有福報,所以開念佛法門,簡單易行無比殊勝。單單憑一句佛號成就者,在淨土聖賢錄與往生傳中比比皆是。觀想、觀像、持名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道理相同。
 
《解》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天奇毒峰均禪宗祖師。天奇是本瑞禪師,毒蜂是本善禪師,他們皆主張參究念佛是誰。古人所謂禪淨雙修。大師真正有見地,他透徹明瞭祖意才能說出這些話來。一般人聽了只是依文解義,其實不知意在言外,把話錯聽了。看到念佛人沒有真信切願,不能死心蹋地念佛求生,辜負了釋迦佛的徹底悲心。「故傍不甘」就是看在眼裡不甘心。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門,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絲毫不隱瞞,如前面所說,華嚴、法華諸大乘經典,如同十四的月亮,此經是佛徹底悲心之宣示,才是十五的月亮。天奇諸祖看到大家雖依教奉行,而不知「心作心是」,所以才說出這一句話,問他念佛是誰。語錄是這樣記錄的,天奇示眾時說:「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直下詰問,一猛提醒,希望在這一句話下,使大家忽然開悟,絕不是叫你找念佛的是誰。自己念佛還要問念佛是誰,豈非笑語。「何止長夜復旦」,「長夜復旦」是比喻,眾生無始劫來一念不覺,搞生死輪迴,祖師這一句話使人猛然驚醒,破了無明,見了本性,謂之「復旦」。何止破迷開悟,假如只是破迷開悟,豈不等於參究,此乃直接指給行者求生淨土。真正見性覺悟者無一不求生淨土,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尚求生淨土,因為求生淨土來得快,不生淨土,明心見性之後,修到成佛,華嚴經說還要無量劫,是真話。世尊說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乃是權說,說多了怕眾生生退縮之心。真正明白的人,誰願意走冤枉路。像我們見思煩惱一品未破,到西方後不會超過四劫即可成佛。因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不過十劫,經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可見上善人數,超過半數,均是在十劫內成就的,佔西方人數之大多數,故到西方成佛不會超過四劫。
 
我們今天還不肯死心蹋地念佛,還想研究其他法門經典,乃大錯特錯。「敲門瓦子」是用以叫門之用,俗稱「敲門磚」。抗戰前還有此習慣,富有人家的房子有幾進,外邊叫門裡邊聽不見,客人用小石頭敲門。釋迦佛徹底悲心是叫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學佛的人原本應照著老師的教導專心念佛,並非在念佛中加以參究,如今學生誤解老師的意思,即等於以敲門磚打房主人。
 
《解》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肯者」是肯死心念佛,若有不肯者若何?肯念佛者,何必訶斥。就是因為不肯死心念佛,祖師才對他們說出種種誨諭。「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有目者」比喻已生正信,真心切願,一心持名。「無目者」正信未開,最要緊的是死心蹋地念佛。淨宗往生者十之八九正信未開,如無知無識之齋公齋婆,對理論事實均無了解,而他們能成功。應知念佛法門乃無上大智慧法門,有無量的福慧與妙義,又何必再求其他的理論與方法,如白晝之覓燈炬。大師又引楞嚴經一段文字,證明不必參究。「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參究觀想等其他法門來幫助,只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如同大火聚,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解》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地藏經上說,世人臨命終時,看見已亡的家人眷屬,不是真的,皆是冤家債主冒充家人來接引此人到惡道中去,以作報復。念佛人臨終時佛來接引,會不會是魔變的?大師說:「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指參禪之人,他們平常不念佛,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如果臨終佛來接引,並非其所期,恐是魔事。念佛人不然,念佛見佛乃是相應,臨終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楞嚴經講有五十種陰魔,每種又有若干,時時刻刻環繞在修行人身邊,但是對念佛人,魔亦無可奈何。
 
《解》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間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我們平常打佛七,剋期取證,求一心不亂,有人懷疑,如得到一心不亂之後,又復起惑造業,該當如何呢?大師解釋說,果能得到一心不亂,是永遠得到,不會再失掉,否則功力脆弱,經不起誘惑,心又亂了,乃是當初並未得到一心不亂。又有人問,無量壽經講十念,寶王經講一念,究指平時還是臨終?大師答復是「十念通二時」,工作忙之人早晚課用十念法,每日早晚不缺,亦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臨命終時念佛的心懇切,懺悔心重,力量特大,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得以往生,如張善和之類。或有人說十念一念均可往生,何必平時念佛?大師說,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一念十念?一般人最後十念決定往生,但此機緣不多。有人臨終時業障現前,即不能念。不得善終乃是福薄,平時要修福。臨終忽然遇到佛法,聞後即發心求願往生,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現前,絕非偶然。所以我們不可存僥倖之心。何況臨命終時遇到善緣,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臨終神智清楚。第二、遇善知識,勸其念佛求生淨土。第三,他一聽就接受,同時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縱下下品逆惡之人,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此事萬中無一。淨土或問一書在淨土十要中,對此事講的非常清楚。希望大家閱讀,才不會存僥倖之心。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