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法幢和尚.宿具靈根。初為真儒.後為真釋。可謂不枉讀書學道耳。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無賴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壞佛法之魔王外道也。其語錄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可以刊板流通.以為禪家法寶。然此乃唯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吾人專修淨業.勿于彼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兩失其益。不可不知。宗家提倡.唯指本分.此外概不闡發。其修因剋果.斷惑證真.皆密自修持耳。門外漢見宗家不提此等修證道理.遂謂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謗宗及謗佛謗法矣。馬僧摩見地高超.文字美妙.亦可壽梓流通。王幻如於宗門非無見處。但以不肯深研教理.兼亦絕末親近知識.故祇成一箇宗門文字知見而已。其人於光緒廿一年乙未春至普陀.於法雨寺住持化聞和尚座下披剃。未受戒.居半載歸家.而遂復為居士。初冊中謂丙申至普陀.與化聞為知己.擬欲剃染.因家事促歸。其言行不相應.於此可見。(光)曾見其人.未與一言相交。問其常與相晤者.彼何行持。言亦不念佛.亦不看經。其明心錄中所說.半皆彼昔時鏡花集中之言。其禪宗之意.實有所得。禪宗之行.實未措辦。故致不知時務.妄投法藥.致令無知無識者.學此空套子話.反撥棄經中實理實事以自盲盲人耳。其始終不露出朝代及年號者.皆其意欲後世謂己是上古之高人而已。此全體是凡夫生死結業心.何嘗有任運隨緣自樂天真之意。此等人亦不可讚.恐人因我讚而認彼為全是。亦不須謗.恐人困我謗而謂彼為全非。但子守子法.吾行吾道即已。那有閒工夫論他家不關己分之閑事乎。卍蓮淨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云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祇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隨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於初發心菩薩.約大心凡夫.通說。約圓教初發心住菩薩.正說。了此則不生我慢與退屈二種過愆矣。
 
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於己於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豈菩薩唯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孤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于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宜以此意.轉告一切知交。
 
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玆知欲居通州之意。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祗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為.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與大學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祕訣。舍是而求.皆其末耳。為今之計.子女當能言語知人事時.即於家庭先令認字塊。(女子雖不必令其造大學問、斷不可不識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識字通文理、則所生子女、便易為學矣、)每一塊紙方.祗寫一字.不可兩面俱寫。若兩面寫.則便同記口歌矣。日限幾字.每日將認過熟字.又須遍認一二過。不上年餘.便認許多。後讀書時.凡讀過者.通皆認得.不致有祗記口歌之弊。凡彼力能為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酒掃執侍等)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拋撤五穀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至奢侈暴殄。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隄。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盂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又前在揚州請感應彙編十三部送人.雲雷亦送一部。次日雲雷至寓.令為汝帶一部去。彼令途餘人.言當於有正書局去請。不知已請與否。此書文筆議論.悉皆超妙。(有三幾處微有礙、然大體俱好、故可取、)但不如安士全書之貫通佛法耳。除安士全書之外.當推此為第一。然此不易與婦孺開導。(光)於揚州.因見此書首未刻感應篇文.令其補刻。因尋其書.遂遇一本感應篇直講。此書係大通家所著.其註直同白話。但順文一念.其義自顯。最宜於幼年子女。今將此寄來.以企依此訓誨其子女.將來必能得實用而釋親憂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感應錄、係正史事實、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圓瑛法師講義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講)第三明宗者。五重玄義。此當第三。須當顯明。此經之宗旨。宗者要也。即經中所立之行。故曰宗是修行要徑。行門無量。必擇其要。古德云。念佛是修行捷徑。持名念佛。又為徑中之徑也。
 
會體樞機者。體。即上科所辨之正體。有謂宗即是體。體即是宗。此言不當。要知體是理。宗是行。體為宗依之體。宗是顯體之宗。宗體不即不離。故曰宗是會體樞機。門之開閉由樞。弩之發動由機。以樞機喻宗。則宗是會體之要行也。
 
而萬行之綱領也三句。而字轉語之辭。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余常言持名一法。為大總持法門。三學全該。六度具足。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故此經之宗。為萬行之綱領。綱者。網之綱也。提其綱。則網中眾目自張。領者。衣之領也。挈其領。則衣之襟袖自至。故辨體之後。應須辨宗也。
 
《解》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講)此經信願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三資以信為首者。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故。又五根。十一善法。亦皆以信居先。至吾人學佛階級。信解修證。亦必以信為入門。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啟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
 
《解》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講)經中佛呼舍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極樂世界。有彌陀現在說法。復廣陳行樹。欄楯。羅網。樓閣。寶池。蓮華。天樂。金地。天華。眾鳥風樹說法。皆廣陳極樂之依報世界。種種莊嚴。○經中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下。徵釋無量光。無量壽。羅漢菩薩。亦復無量。眾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補處菩薩甚多。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種種莊嚴。廣陳依正種種莊嚴者。正欲令聞者以生信也。
 
次勸發願以導行者。經中佛告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即佛勸眾生。發願導行之文。有願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者。經中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示持名念佛之法。從一日至七日。剋期取證。而得一心不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以徑登不退也。
 
《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講)此總標信願行三資。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願則厭苦欣樂。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
 
《解》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講)信自者。以心性為自。乃對其他一切而說。即是信我現前一念真心。以為自也。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認。四大身內之肉團。亦不是世人所認。緣塵分別之影事。此二種皆非真心。世人多皆認假為真。及認妄為真。學者須從這裏。好好研究一番。死盡偷心。不可草草過去。
 
何謂認假為真。世人皆認身內肉團假心。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裏。此即是認胸間一團肉。狀如倒掛蓮花。晝開夜合者。以為自心也。此肉團心。是假非真。有生必滅。終歸爛壞。非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此肉團心。亦無作用。我說此言。定有許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說為無用。我曰無知。不妨試驗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內。未爛未壞。皆當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足證能知者。非此心。說有知者。非事實也。何謂認妄為真。世人皆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自心。且試問於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誰人無心。再問曰。汝以何為心。彼必曰。現前能緣塵境。種種分別者。即我心也。此正是認妄想為真心。是為不覺之凡夫。同楞嚴會上。佛問阿難。曰汝目可見。以何為心。阿難答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即認妄為真。致受長劫。生死之患。
 
現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不是肉團之假心。亦非緣影之妄心。乃是豎窮三際。無有初後。橫遍十方。無有邊涯。之真心也。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喻金體不變。隨緣而成眾器。雖隨緣成器。金體依然不變。吾人真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亦復如是。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者。真心包裹太虛。周遍沙界。楞嚴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當知空界。本自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亦自心所現。
 
《解》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講)真心本來廣大周遍。我等雖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謂昏於無明。迷謂迷卻真俗中三諦。起種種顛倒。五住地惑。依惑造業。依業受苦。輪轉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專持佛名。橫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凡聖同居。方便有餘。二種淨土。持至理一心不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實報莊嚴。常寂光。二種淨土。更無絲毫疑慮。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淨土也。
 
《解》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講)信他者。以教為他。信釋迦無誑語。佛具五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彌陀無虛願。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方成正覺。果後一定不違本願。六方諸佛。廣長舌相。乃因中不妄語。所感之果相。無二言者。即諸佛異口同音。故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者。即依諸佛所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決志求生淨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解》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講)信因者。以念佛為因。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故曰猶為成佛種子。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舍利弗以慧眼觀察。其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不度出家。老人聞言。自悲障重。放聲大哭。佛呼而問何故。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奉白於佛。佛飭舍利弗。度其出家。舍利弗言。佛前諭囑。無有善根之人。勿許出家。此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佛何以許度出家。佛云此人。八萬劫前為樵夫。在山採薪。見一虎來。即攀上樹以避之。虎過。念南無佛一聲。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後得阿羅漢果。散心稱名尚然。反顯念佛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況字。即反顯義。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講)信果者。以往生為果。深信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真因。而得往生實果。文中四種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離因。決無虛棄者。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決定功無虛棄。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講)信事者。以境為事。境由心現。深信心無盡故。依心所現之境亦無盡。實有極樂世界。在此土之西。最極清淨莊嚴。雖云過十萬億佛土。亦非心外。○不同莊生寓言者。寓是寄寓。又託也。寄託之言。雖有其名。實無其事。如莊子南華經云。有人名混沌。生而無七竅。人憐而鑿之。七竅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無其人。故為寓言。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實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
 
《解》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講)信理者。以法界為理。深信十萬億土。無量事境。實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介爾者。微小之謂也。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微小。體即法界。本來廣大周遍。實無有外。喻如虛空廣大周遍。虛空無外。一切世界。皆在虛空之內。心性廣大周遍。心性無外。極樂即心內之極樂。故曰不出。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講)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現極樂。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無礙法界。一室千燈。即喻事事無礙之義。
 
又深信西方。依報世界。正報佛生。主即彌陀。伴即菩薩聲聞人天。皆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性心如鏡。西方依正。如鏡中之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離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離金。故眾器即是真金。○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無自體。全體即真。如冰依水起。冰無自體。全冰即水。○全修即性者。修德屬始覺智。性德為本覺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鏡有光。鏡光即鏡。○全他即自者。他指諸佛眾生。自即自心。謂不獨我之正報身心。與我之依報世界。是我自心所現。即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他之依正二報。亦即是我自心所現。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無礙法界。我之心性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眾生心。亦隨緣。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事與事。亦得無礙。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攝一光。一光攝多光。光光相融。不相妨礙。即法界十玄門中。一多無礙法門。如是信者。是名信理。上六種信講竟。
 
《解》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講)此明二種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娑婆極樂。兩土穢淨。皆由自心染淨業所感。覺林菩薩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云。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寶地之如掌。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穢。應生厭離。自心所感之淨。應生欣求。欣厭二字。即是願。
 
厭字。是修行基礎。若無厭離。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厭生老病死苦。自然不會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對此世界。不生厭者。皆是不覺悟也。第一不覺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還有種種諸苦。說不能盡。身是眾苦之本。為眾苦所集故。○第二不覺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赴幽冥。』○第三不覺悟。人生無常。人生上壽。不過百年。善導大師云。『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佛問弟子云。人命在幾間。一曰人命在旦夕間。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呼吸間。佛言子知道矣。○第四不覺悟人生無我。個個都認此身為我。處處愛我。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果能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深生厭離。則厭堪為入道之門也。


樂邦文類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化城喻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
而為沙彌。爾時彼佛。說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
各升法座。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
生。是十六菩薩所化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十六沙彌。今於十方現在說法。乃至
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眾生。汝等諸比丘。及我
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
  台宗明法華本迹。迹中以大通為首。此文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結緣(從是時十六菩薩
下)二中間相逢值(從是十六菩薩下)三今日還說法華(從若如來下)此三總括迹中一期他化盡
矣。釋迦既爾。彌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於大通時覆講。為物結緣。其諸王子。各
得成佛。西方號阿彌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為第九王子。為眾講說。是知。彌陀
為物結緣明矣。故妙玄六云。大通為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
千劫覆講。于時聽眾。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銓量非
唯顯。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淨土者。並第九王子當時結緣之眾矣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
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
生時。有百千諸天。來共供養。因為作字。號曰寶藏。其後出家。剃除須髮。成菩提
道。還號寶藏。如來廣為聖王說於正法。王請如來及諸聖眾。三月供養。王有千子。
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如來。即
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等。王白佛言
。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淨世界。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
淨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王言。我今真實欲得菩提。不願
取不淨佛土。我已先於十歲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淨佛土。我今發願。願成道時。
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
無量。世界清淨無有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餘佛世界。若有眾生。
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正法
等(安養記云。悲華經備有二十四願。但文略耳)輪王發深願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
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如是四佛出現。入滅
 
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
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等。爾時寶藏如來。尋為第一不眴太子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
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
量壽佛般涅槃已。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
成菩提道。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願。取大世界
。如汝所願。汝當成菩提道。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為
得大勢至(三聖因願授記劫國名號經。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錄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
。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
十六。從彼如來。聞是法本。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
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脫法。盡能聞
持修習。厭家剃髮而作沙門。作已復於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
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住不退地
。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願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
。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說
法言。譬如大海。人以昇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
止。何願不得。佛因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麁妙。法藏聞說。皆悉睹
見。發起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云云)法藏說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天雨妙
華。法藏誠諦不虛。超出世間。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
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
大海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眾生功德
善力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慮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
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
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
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
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
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提。斯為第一
  長水疏曰。無量壽亦名無量光。一專為憶如佛。一人專忘。謂不念者。如是眾生
見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與眾生憶念相應。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滅
心緣佛相好。專注一境心無間。然見佛相好。如鏡現像。復觀所念之佛。俱為虛妄。
本無自性。從念想現。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見一法畢竟空寂。本來離
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故曰入無生忍
。我既得度。眾生與我無異。無異之性互相關涉。故念佛者。我皆攝之。念屬意根。
意即諸根所依。故云都攝。念即無念。故云淨念。不以念間故云相繼。集解曰。以證
驗修。念佛之心。不可單約事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惑。無生忍位。方可
得入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佛在贍波大城。法會說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若人能持名號。臨欲終時。彼佛
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歡悅。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寶蓮華中。
自然化生。其國號清泰聖王。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父。
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
曰攬光。神足精進。名曰大化。魔主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若人誦此鼓
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敬禮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念念不絕。
十日之中。必見彼佛。并見十方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所不能覩(呪廣不
錄)
  孤山彌陀疏曰。鼓音王經。既有女人及惡逆者。豈非彌陀現穢土耶。天竺決疑曰
。天親論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降生時。成正覺已。國土隨淨。必無女
人。其母或轉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復命終。如悉達母。二家所說。天竺為正。以
經所說遠離胞胎穢欲。佛勸人往生故。但對機不等。與諸經少差降耳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追頂念佛1 1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明天是農曆十一月十九日『南無日光菩薩聖誕』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素食.放生.印經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日光菩薩.佛光普照.一切眾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
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梵語surya-prabha與candra-prabha,即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之意。“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濛中醒覺;“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嗔、痴、三毒逼惱。二者共同輔弼東方淨土藥師如來弘揚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補佛處,尊貴有如釋迦佛側的文殊、普賢。《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中云:“月光菩薩曰。我能堪任與諸眾生畢竟安樂。日光菩薩曰。我能堪任於諸眾生未純熟者令得成熟。”
相傳藥師如來與日光、月光菩薩本為父子,久遠劫前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咐囑分別改名為醫王與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迴苦。二尊菩薩在密宗的形像有多種,其中有以日光菩薩為通身赤紅色,坐赤蓮上,左手持赤蓮,右手半舉朝內結印,蓮上安日輪;月光菩薩為童子形,坐赤蓮上,黃色裝,右手執上安半月之細葉青蓮,左手持未敷蓮花。
另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記載,二尊菩薩發心擁護修習大悲咒的行者,傳下二種神咒,若能至誠持誦,可得增上助力,除災闢魔,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巍巍。
[《藥師如來本願經》、《灌頂經卷十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寶積經優波離會》]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明天是農曆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大慈父『南無阿彌陀佛聖誕』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素食.放生.印經
南無阿彌陀佛.佛光普照.一切眾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
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濁世之人,死後如沒有積善功德,會隨業報,流轉於六道輪回之內,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鬼道、畜生道與地獄道。輪輪轉轉,始終在六道中受苦,即使生於天界,天神享盡之後,仍然會再下於人間,又再流轉,業力重時,又會再轉入畜道,鬼道,最不幸的就是墮入地獄道主動經千劫,求出無期。但只要精勤心稱念阿彌陀佛,在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親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受輪回之苦。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鸠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它諸佛所未見。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诘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淨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捨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淨土教義之深入人心。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於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
  於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
 
【阿彌陀佛略傳】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捨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並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又對於沉淪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才能滿足他的心願。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殊勝極樂的世界,來攝度眾生才可以,又遂復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他的國土。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贊佛,贊已,禀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壯嚴的淨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苦)。
  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及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剎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議神力,並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於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而捨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捨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壯嚴佛土,清淨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壯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淨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淨土,如何的壯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壯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之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所以法藏比丘即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歷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岚,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的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國土清淨。]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寶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之萬行功德,來壯嚴此絕勝的西方淨土,現時說來已是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為何不盡早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的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海中呢?
 
  【阿彌陀佛聖誕儀規】
    1、戒定真香;
    2、稱聖號;
    3、佛說阿彌陀經;
    4、阿彌陀佛贊偈;
    5、拜願;
    6、三皈依。
  (一)戒定真香贊: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纭,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三稱)
  (二)稱佛菩薩聖號: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三)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逸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捨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三遍]     
 
(四)彌陀贊偈:
彌陀佛,大願王,慈悲喜捨難量,眉間長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繞念)南無阿彌陀佛(繞佛約數百聲然後各歸原位)   
 
(五)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十二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拜)    
 
(六)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      
永明延壽大師與阿彌陀佛聖誕之由來    
永明延壽大師(公元九○四——九七五),唐末五代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大師乃是中國佛教史與文化史上的一代高僧――它不僅是中國祖師禅的法眼宗三祖,又是蓮宗(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在中國佛教史上一身兼祧影響最大的禅、淨兩宗祖師的唯有永明延壽大師一人,可見大師地位之重要與尊隆,影響之巨大而深刻。他一生著述等甚,尤其是其佛學巨著《宗鏡錄》乃是中國佛教史上最為重要、最有影響的典籍之一。編成之時,忠懿王即親為制序,予以高度評價。永明延壽大師在生前與寂後一直受到推崇,而且評價越來越高。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可以說是歷來對大師評價最高,推崇最力的一位。    
雍正帝稱永明延壽大師為“古佛再來”,“六祖以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震旦(華夏)第一導師”,稱贊其編集的《宗鏡錄》一書為“震旦(華夏)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    
《御錄宗鏡大綱》就是他對永明延壽百卷《宗鏡錄》親自摘錄的大綱,以作為“入《宗鏡》之向導”。他還廣為流布永明延壽的主要著作《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親自為之制序作跋,給予高度評價。他視永明大師為心心相印者,認為永明“與朕心,默相孚契”,“與朕所見,千百年前,若合符節”。    
故在論述中經常引用永明語錄,以永明的圓融正見作為分析的依據與評判的標准。他特加封大師為“妙圓正修智覺禅師”,敇令“修葺塔院,莊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可以說雍正對永明延壽大師的尊崇與重視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綜上所述,我們都知道永明延壽大師不僅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而且生於五代十國――正當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一個亂世,佛法在那個時期經過唐武宗“會昌法難”的滅佛運動之後,呈現衰微的現象,已經見不到盛唐時期的八宗共榮的興盛景象,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的時代興出於世。    
大師在當時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奉他為國師。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養。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上座的位子誰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就是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在這麼推推拉拉,就來了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認識,看到大家在那裡推讓,他老人家就不客氣,往首席位子上一坐。這一坐下來,當然吳越王也不好意思趕,但是心裡很不舒服,國師沒有坐首席位子,卻被一個不認識的和尚坐上去,但總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說話了。    
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啊!”吳越王認為如果有聖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    
永明大師說:“有啊!”他說:“什麼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那一個?”“坐在首席的那個大耳朵和尚就是。”吳越王聽了之後心裡就很歡喜,趕緊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處去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耳朵很大的和尚,從那一條路走了?”後來打聽到長耳和尚是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找到之後,吳越王派的人就頂禮膜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    
長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啊,洩露我的身分!長耳和尚說完就圓寂了。    
這些人看到長耳和尚圓寂,就呆在那邊:“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卻圓寂了。”想想他剛才講的“彌陀饒舌”,說長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師啊,那“彌陀饒舌”不就是在說永明大師,原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趕快回去報告吳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彌陀佛還在。    
吳越王聽到定光佛圓寂的消息,當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下歡喜得不得了。就趕緊去見永明大師,快步往外走,走到門口,剛好一個報信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進來,幾乎跟吳越王撞在一起。吳越王問他:“什麼事情這麼慌慌張張?”“永明大師圓寂了!”     
這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作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公案,現在大家訂陰歷的十一月十七日作為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而且成佛已經十劫,不是歷史性的人物,十一月十七日誕生是怎麼來的呢?    
十一月十七日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所以就把這一天當作阿彌陀佛的聖誕。       -
 
------------------------------------------  
一句“阿彌陀佛”十種妙處       
“阿彌陀佛”,這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長夜裡的明燈。念佛人現世獲得的十種妙處。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親口開示的,佛無妄語。    
一、常得一切天神隱形守護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歡喜贊歎,冥冥中加以保護。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這對念佛的人說,不過是現世獲得的小利益。對天神說,也是積累功德,雙方均有利益。    
二、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菩薩的任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時常分身無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緣。念佛眾生和諸佛菩薩有緣,眾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稱名,是向佛菩薩發出的呼救聲。所以古德說:“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稱名求救是因,菩薩尋聲救苦是緣,因緣和合,感應道交,自然逄凶化吉,離苦得樂,這就是果。古今以來,許多有緣眾生,由於遭受厄運苦惱而稱名號,由於稱念名號而轉危為安,也由於獲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發願,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菩薩化度眾生的善巧方便。    
三、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常得諸佛護念:護,保護;念,惦念。《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由於諸佛保護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他們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轉,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照這樣說,就算這一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既已種下善根,就不會退轉,一定有一天會往生淨土,見佛聞法。    
阿彌陀佛放光攝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橫遍十方,超越空間。佛的光明比太陽的光大千億倍,太陽的光,一道牆便隔斷了。佛的光明無所不照,任何東西也阻隔不了。“阿彌陀”是無量光壽,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業障消除,身心清淨;心頭清淨,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顯”的道理。    
四、念佛之人,光明燭(照)身,四十裡之遙(遠)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圓鏡,能照天照地,具有無量光明。但被多生塵垢蒙蔽,晦暗無光。一句佛號,是消除妄念的淨化劑,妄念消除,心光顯露,身放光明可達四十裡之遠。這是真實不虛的。    
《藕益大師文選》記載,安徽桐城縣,有甲乙二人,外出經商,後甲病死異鄉。乙將他安埋並帶回遺物,交給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輕體健,何以突然死去?懷疑乙謀財害命。乙深感委屈,又無法證明。便去甲墳前痛哭,傾訴冤屈。忽然甲的聲音附耳說:“你對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對妻解釋清楚。”於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對話,和生前一樣。不過只聞其聲,不見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腳,幾乎跌倒。不自覺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一下,甲用驚恐的聲音在遠處說:“你怎麼放光嚇我?”乙聽到念佛會放光,又連念幾聲佛。這一來,甲的聲音距他更遠,說:“你念佛時,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沒法靠攏你身邊。請你回去告訴我妻,叫她到墳前來,我會向她解釋清楚。”乙便照辦。通過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議,便棄商出家,潛心修行。後來成為一位高僧。1948年,成都楊昌平居士,一天路經成都東門大橋時,腳下踩著石頭幾乎跌倒,不覺口中念一聲“阿彌陀佛!”當夜做一夢,夢中有五個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約他同行,他心動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號,她們進去並向他招手。這時有白胡子老人阻擋他說:“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裡面鑽時,便突然醒了。楊覺得這夢離奇,次日親往某街某號,向主人詢及昨夜夢中情景。主人說:“並無五個美女前來,只是我家昨夜母狗產下了六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楊聽後,嚇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聲佛,就變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並常舉此事勸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現年89歲,住樂至報國寺念佛安養院)於1996年親自聽楊所說。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門品》說:假設在三千大千國土中,到處均有夜叉羅剎,想來害人。聽見他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那些惡鬼,連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惡龍毒蛇猛獸,也不會加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急走無邊方(迅速逃往遠方。)”“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聞身)自回去(回避)。”至於毒藥,也有明確的開示:“咒沮諸毒藥,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別人),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害人終害己)。”以上都是佛陀親口宣講,雖說的是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其實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    
五、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濁惡世的眾生,種種厄難苦惱,層出不窮。這裡列舉水災、火災、冤對、強盜、槍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槍炮,都是殺人的凶器。刀箭之災,包括戰禍在內)牢獄以及遭受橫禍冤屈而死或枉墮惡道等。其實,災難遠不止此,不過舉這些作為代表罷了。    
貪、嗔、癡三毒是萬惡的根本,是災難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煩惱,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於無形。平時能一心稱名念佛,到緊急關頭,我們自性中的彌陀,自會救護彌陀心中的眾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時不念佛,到災難臨頭時,內心恐慌張惶,六神無主,很難想起念佛。還有,念佛的秘訣就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說:“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必須牢記!    
六、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夢境是唯心所現。欲念重的人多淫穢夢,嗔心重的人多恐怖夢。念佛的人身心清淨,夜眠安穩,不會做惡夢、邪夢。還有上床後,默持佛名或靜聽念佛磁帶,可以養心安神,既能對治失眠,又可消除惡夢。如在夢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現夢靥時,一稱佛名,頓時化為烏有。    
老實念佛,綿密用功,妄想逐漸消除,心光逐漸顯露。眾生心淨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身(淨空法師語)。水清月自見,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殊勝的莊嚴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歡喜心、執著心。這不但無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師說:“近來修行的,多有著魔的事情發生。這都是由躁妄心,急於希望有感通,有勝境出現。應該知道,不要說顯現的境界是魔所現,即便是勝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貪著歡喜之心,就會受到障礙和損害。”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眾生,身為苦本。一生多在驚恐、怨憤、憂愁、痛苦中度過。只有念佛的人,內心清淨,一心念佛,隨緣消業,不被境轉。內心充滿法喜,容貌充實光輝,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長壽,不求自得,這只算是念佛的副產品。念佛的人,諸佛歡喜,龍天擁護,善緣增長,所作的事必然吉利。淨空法師說,台灣有位男居士,九十多歲,每天走三萬步路,念三萬聲佛,身體健康,精神飽滿,腰背挺直。他將來臨命終時,必能毫無病苦,安詳往生。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喜歡、禮拜    
念佛的人,內心清淨,和氣迎人,廣結善緣,助人為樂。孔子說:“敬人者人恆(常)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尊敬別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尊敬他是結善果。愛護別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愛護他是結善果。)種這樣的因,結這樣的果。受到人們的恭敬、歡喜、禮拜,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條,都是念佛現生就獲得的大利益。那種認真為念佛是消積等死的,是臨終才得用的說法,不攻自破。    
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持金蓮花,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臨命終時,擁有無上權勢的帝王,擁有億萬資財的豪富,和一無所有的叫化子,會完全一樣。那時手中的權勢和財富,絲毫都幫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這時才能無留戀、無恐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同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蓮邦。從此超凡入聖,直至成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第十九願是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是臨終接引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頃(頃刻之間),即生我剎(國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不能實現此願,我誓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作的保證。還用懷疑麼?    
如上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現生、來世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也。但當精進,勿用懷疑!    
本文列舉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經所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講的。既然對現生和來世都有利益,那麼,無論從世間法或出世間法說,一切法門中,沒有比念佛法門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不少學佛的人,也並不完全了解,或許還有懷疑。正如明代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念佛不專一”一文所說:“我以前在某寺參學,一天方丈對大眾說,中元節將做盂蘭盆會,我以為一定要設齋供眾,結果並未設供,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當家師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眾舉行佛事,以祈救護。大眾以為要誦經持咒;結果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兩件事,皆出於常情意料之外。可見大德們的思想作法,不同凡響,很值得學習。但是今天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淨土,可是為了求延壽,便誦《藥師經》;為了消罪業,便拜《梁皇忏》;為了救厄難,便念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平時念的佛號放在一邊,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什麼不想一想: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往生的人也壽命無量,何況求人間百年的壽命呢?《觀無量壽佛經》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眼前的厄難還不能消除嗎?《無量壽經》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無邊)界”,念佛的人,彌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沒有智慧呢?“一句佛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麼用呢?”這段重要的開示,今天讀起來,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導意義。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切勿絲毫懷疑,疑則自生障礙,斷難獲得念佛的利益。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與海鹽某夫人書(代悟開師作)
 
身乃招苦之本.厭乃得樂之基。宿因厚而現善濃.則多劫之重報.轉而現生輕受。罹災戾而猛修持.則娑婆之痛苦.即是極樂導師。當作償債之想.懊悶自消。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續起。逆來順受.始為樂天知命之人。厭此欣彼.方是修淨念佛之士。緬想居士祟信大法.世德相承.固當報享康寧.何緣身膺篤疾。得非彌陀如來觀音大士.他心天眼.放大光明.借夫人之幻病.作同人之棒喝.俾于苦海.普拯沈溺耶。敢祈深勸子媳.以及奴僕.外及族黨.與諸親眷.悉令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淨如之家法.千秋續美。庶熙朝之天爵.萬古聯芳。如是則只此悽悽之病身.為苦海之舟楫。惶惶之病話.作塵世之津梁。又何待證無生忍.方可入俗利生。登不退地.始堪現身說法也哉。經云.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教人念佛一聲.勝於百年所行七寶布施。但能至心念佛.則病無不愈.馮氏夫人之芳躅可追。教人念佛.則生品最高.荊王夫人之懿範不遠。以此禱佛.立見痊愈。請即致力.無或疑貳。又淨如彌陀疏鈔擷.言簡而精.理深而著.乃淨土之要書.實初機之良導。宜熟閱之。並斫有便人來.多帶幾部.以廣淨如法施。
 
與海鹽顧母徐夫人書(代悟開師作)
 
某某來山.問及起居。言日閱禪錄.常談機鋒愚謂衰老之年.當勤念佛.即淨為宗.方有實詣。請試論之。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于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淨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于是。
 
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至于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隨自意三昧.乃從凡至聖通途修法。其言初發心菩薩。雖該攝一切凡夫.實則乃是三心圓發三德圓證之圓初住菩薩.(約別教則是初地)以正因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善心發.證解脫德。故能於十方世界.現十法界身.普應群機.上求下化。汝將謂初發心即凡夫之初發心修行者而已乎。汝見金輪所示悟二空法證實相理.便踴躍歡喜.即欲擔荷。(光)恐汝著魔.故詳示其身分.令汝了然無惑。悟二空法.證實相理.正此初發心菩薩之身分耳。其書中所示之法.凡夫皆可依之而修。其所示之身分.且莫說凡夫。聲聞緣覺具大神通.尚不能彀.何況凡夫。其書另刻出時.當諦視之。於無所住生心.(一)不住法而行布施.(二)三輪體空.(三)一道清淨之義。((四) 此四句乃佛法綱要、看經修行者宜知之、)大有發明。(光)欲取此義為頌揭出.令閱者得其綱要。已與蔚如言之。而人事叢沓.力不暇及.且待來年。十往生經.乃觀經初首三種淨業之流.刻以傳世.亦無不可。已與蔚如言之。而其錯字等未暇標示.當將原經寄去。古字雖不錯.亦不宜用。至言觀身不觀一切.唯觀無緣。無緣者.即隨自意三昧謂空無所有性。既無所有.故無從用其攀緣。若不從根本上一刀兩斷.則心緣紛紛.何能解脫。此數語簡略之極.而意義宏深。祈與蔚如言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明蕅益大師要解 圓瑛法師講義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 甲初釋名 二辨體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
 
(講)玄義。即經中玄妙之義。乃一經之綱要。先行提挈在前。發揮明了。至後經中餘義。易於領會。天台宗解經。總以五重玄義在前。賢首宗解經。則用十門分別居先。此乃二宗解經之家法也。
 
甲初釋名
 
《解》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講)第一重玄義。即解釋此經之名。佛說阿彌陀經。此題即前七種立題中。單人立題也。以能說所說。娑婆極樂。兩土果人為名。釋迦彌陀。皆是究竟極果。大覺悟之人也。
 
《解》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講)此土。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能說教利生之主也。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者。諸佛雖大悲平等。而我佛偏憫極苦眾生。故發願生此娑婆。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以先覺下三句。即成就佛道之義。前云必要三覺圓滿。方得稱佛。
 
以先覺者。即自覺。自己先能覺悟也。覺後覺者。即覺他。覺悟其他一切眾生也。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即覺滿。覺行圓滿。覺至一心本源。是謂大圓滿覺。入佛知見。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也。
 
此三句。即解佛字要義。佛字。乃超九界以獨尊之號。自覺。超六凡法界眾生之不覺故。覺他。超聲聞緣覺二乘法界。不能自覺覺他故。覺滿。超權實教菩薩法界。雖能自覺覺他。而覺行未曾圓滿。乃至等覺菩薩。喻如十四夜月。比之十五夜。尚差一等故。惟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三覺圓。萬德具。超九界以獨尊。堪稱世尊。
 
《解》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講)悅所懷者。乃暢悅所有懷抱。佛惟以度生為懷。今眾生成佛之機已熟。可以為說。念佛成佛。難信之法。令得究竟脫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悅也。
 
此二節解。即解成佛說法二事。如本經後文。佛呼舍利弗而告曰。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也。
 
《解》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講)阿彌陀。是本師所說。彼西方極樂世界之導師。導是引導化導。彌陀過去為轉輪聖王。於世自在王佛會下。聞法出家。發四十八種大願。第一願。國中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乃至第四十八願。他方菩薩。聞佛名號。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總之以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依正莊嚴。接引信願念佛眾生。生彼世界。永階不退者。即永遠登不退地。而直趣佛果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趣入聖流。不退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退墜二乘地。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凡生極樂者。皆得三不退地。本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曰永階不退。非獨上品不退。乃至十念功成。帶業往生之者。亦得不退也。
 
《解》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
 
(講)梵語指印度語。劫初光音天人。下降於印度。因食地肥。足不離地。留為人種。光音天是梵天。印度人。稱為梵天苗裔。故彼土語言。稱為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但將壽命光明。二種而說。已解在前。要之彌陀功德。具有恆沙稱性功德。智慧。已證一切種智。神通。具足三明六通。道力。已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依報正報。種種莊嚴。說法。則轉一切法輪。化度。則度一切有情。故云一一無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講)金口。指佛口為金口。以佛全體閻浮檀金之故。一切佛親口所說。通名為經。經字是通題。對上佛說阿彌陀五字別題。是通別合為一題。教行理三。各論通別。今佛說阿彌陀經。經中所詮。信願持名之教。與諸經不同。為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依教所起之行。非觀想觀像二種。乃是持名之行。故行別。同歸極樂。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四土差別。故理別。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教行理三經。其義甚廣。具如台藏所明。五重玄義第一重。釋名講竟。
 
甲二辨體
 
《解》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講)第二辨體。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大乘經。對小乘說。乘是車乘。有運載義。法華經。有羊車。鹿車。牛車。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車。譬喻最上一乘佛法。羊鹿二車。指聲聞緣覺。可從凡聖同居土。運載至方便有餘土。牛車。指大乘權教菩薩。可從前二土。運載至實報莊嚴土。大白牛車。指一乘實教菩薩。可從前三土。運載至常寂光淨土。
 
諸大乘經。談理深廣。故皆以一乘實相為正體。如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其餘不必廣舉。名異體一。如來藏。一真法界。亦實相也。
 
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實相之體最深。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講明。靜心察聽。自能領會。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
 
先講無相之實相。無相者。離虛妄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即離相。意謂若見所有虛妄諸相。能離虛妄之相。即見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即是法身如來。故曰即見如來。此即無相之實相也。
 
次講無不相之實相。無不相者。不是沒有真實相也。諸法雖妄。妄中有真。諸法生滅。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性。凡虛妄生滅者。皆差別相。真實不生滅者。乃平等相。此即無不相之實相也。
 
如上所講二種實相。今以譬喻明之。經云。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譬喻難知之理性。令難知者。亦成易知也。且試舉金與金器。譬喻無相之實相。及無不相之實相。世間所有一切諸相。種種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狀不同。有生有滅。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諸相。皆虛妄不實之相。無相之實相。無字。當作離字解。若離卻金器。瓶。環。釵。釧。虛妄之相。即見金之實相。法中。若離卻世間。諸法虛妄之相。即見真如實相。故曰無相實相。○又。一切金器雖然千差萬別。於差別異相中。不是沒有平等之一相。瓶。環。釵。釧。差別相也。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能成無量器。無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諸器差別相上。不是沒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間諸法差別。虛妄相上。不是沒有真如平等真實之相。故曰無不相實相。是實相。為諸法所依之體。亦為諸大乘經正體。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現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靈知之用。性乃不變之體。用不離體。故合稱心性。下不在內外中間。過現未來等。是教人必須深研痛拶。自有一番消息。不可徒落語言。作道理領過。今當以二義釋之。一本空義。即無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故不在內外中間三處。如二祖神光。斷臂求法。求初祖達磨。為他安心。初祖伸手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即時迴光返照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云。與汝安心竟。不可得。即本空義也。
 
二常住義。即無不相之實相。以現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屬過現未來三際。此之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不生不滅。故三際悉皆不屬。此常住義也。無生論云。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達此者。由持名念佛。而悟實相也。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者。離一切虛妄相也。如楞嚴經。空如來藏。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古人悟道云。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觸法。而非香味觸法。且道是甚麼。試參看。
 
《解》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其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講)此即不落空有二邊。全歸中道。承上不在三處。不屬三際。故曰覓之了不可得。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云。內外追尋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故曰不可言其無。此不落空邊也。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造是事造。理即心性不變之體。事即心性隨緣之用。謂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約隨緣之用。事上則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隨風緣。而起百浪千波也。
 
喻中雖明。法中未了。何謂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四種聖人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三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更有六種凡夫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合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華經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百界各具十如。是則成千如。復有假名一千。正報一千。依報一千。共有三千。復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種種差別。惟一真如。各無自體可得。故不可言其有也。此不落有邊也。
 
《解》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
 
(講)上二句言性離妄相。下三句言相不離性。緣慮分別者。是心緣念慮第六意識能分別心也。又此心能攀緣塵境。思慮分別也。此心有明了意識。獨頭意識。二種差別。明了意識。同前五識。俱時而起。緣五塵境界。又名五俱意識。獨頭意識。緣法塵獨影境。即前五塵落卸影子。二種意識。俱有分別。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論所云。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而緣慮分別下三句。一切諸相。不能離此心性。別有自性可得。喻如水若無風。本無波相。因風波起。波相不能離水。別有波之自性也。
 
《解》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講)此段結成圓融中道。實相妙理。以要言之。實相。離一切諸法之相。實相。即一切諸法之相。離約真諦真空說。離一切幻相。故為無相之實相。即約俗諦妙有說。即一切諸法。故為無不相之實相。正說真空無相。不壞俗諦。即真不礙俗。正說俗諦妙有。不壞真諦。即俗不礙真。真俗圓融無礙。無名立名。不得已強名實相。
 
《解》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講)實相之體。不落二邊。寂是空義。照是有義。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落空有二邊也。又。寂是不變義。照是隨緣義。而復寂而恆照。即不變常隨緣。照而常寂。即隨緣常不變也。
 
《解》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講)此四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來身土。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寂者不動之義。故強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動義也。寂而常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隨緣義。故強名清淨法身。身亦有隨緣義也。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離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滅。寂即解脫德。寂然不動。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淨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一切眾生之所同具。有離垢妙極法身。十方諸佛之所獨證。
 
《解》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
 
(講)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來法報二身。法身清淨不動。故合寂義。報身光明遍照。故合照義。○問。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豈不自相矛盾。答。法身有隨緣無相二義。上科身土對論。法身隨緣合是照。寂光不變應屬寂。此科法報對舉。法身無相合是寂。報身有相應屬照。並非前後相違。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報身。
 
(講)性德屬性具之德體。如在礦之金。修德屬修成之德相。如出礦之金。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報身修成。惑淨智圓方顯。故修德照寂。名報身。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
 
(講)又修德照寂。照屬智。寂屬理。用始覺智。照本覺理。照徹心源。得根本智。又名理智。又名實智。成自受用報身。依根本智。起後得智。又名事智。又名權智。現他受用報身。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報。名受用身。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者。即不動寂場。而遊鹿苑。仍現丈六比丘相。為小乘弟子。說四諦法。名應化身。
 
《解》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講)上文所舉寂照。身土。性修。真應。理具。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無非實相者。即楞嚴經所云。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實相無二者。以實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放曰無二。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亦無不二者。從理起事。事應無量。故曰亦無不二。上句約理。下句約事。
 
《解》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講)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辭。承上亦無不二之故。實相舉體隨緣。作十方國土之依報。作十界聖凡之正報。作法報二身。作自他諸相。乃至超略之辭。超略其他不說。但就本經而說。作能說之釋迦。作所說之彌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門。能願之願樂。所願之極樂。能持之身口意三業。所持之阿彌陀佛號。能生之三種資糧。所生之四種淨土。能讚之釋迦諸佛。所讚之極樂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
 
此科作字。應貫下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眾器。眾器不出一金。喻實相能隨緣。而作依正等諸法。諸法無不是實相。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與諸大乘經同。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古德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皆此義也。故隨拈一法。體即法界。以此而知。一句彌陀名號。亦復體即法界。此經亦復體即法界。故以實相為此經之正體也。五重玄義。第二辨體講竟。


樂邦文類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指樂邦令歸依。列聖幽讚。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燦如星陳。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以聲色求。而不知求諸心。故大鑒示以
惟心。俾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善逝說觀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
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發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之因行也。及後之宗焉者漸
遠。率弟視九品。恬嬉具縛。夫恬嬉具縛。則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無
已也。不求諸心。則愈求愈遠。三聖之觀。皆外逐於相也。聖人因病以致藥。眾生因
藥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稱樂邦。所以使理即者。緣般若而修證。拯流浪於苦輪也
。言唯心。所以使觀行者。本法身而解脫。見三聖於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寶藏。大鑒
啟之以元鑰。大鑒示人以因華。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華而遺其果。猶夫無華矣。
有其藏而不能啟。猶夫無藏矣。事樂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極
三世而不可際也。剎界吾心之剎界也。廣被無邊而不可窮也。淨而四聖。染而六凡。
吾心之四聖六凡也。不曰唯心。將安所而求樂邦也。誠知。唯心必不能無事於樂邦也
。蠢爾含生。遠自無始。於無生而妄生。於無我而執我。三縛十使。習染久矣。非藉
濟願船棲靈聖域。則菩薩尚迷於隔陰。聲聞有昧於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
。文殊七佛導師也。無生忍非不證也。而受記往生。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者也。第一
義非不聞也。而發願導歸。不事樂邦。將何修而盡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彌陀佛。
於因地所莊嚴。吾心之勝土為樂邦。原我之初。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則迷而流浪
。為佛心中之眾生。佛則覺而修證。為眾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
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無間於我。而眾生
執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覺合塵。役役而顛冥於三界。悲夫。故盡修乎樂邦者。所以
盡修乎吾心也。盡修乎吾心。所以遠離顛倒。而證我所同於阿彌陀佛者也。諸佛別無
所證。全證眾生本性耳。凡阿彌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離我心故。樂邦非相。即
我心故。非空無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則依正皆真。生佛同體矣。依正皆真。
生佛同體。則樂邦之過去尊音王如來。未嘗入滅。未來功德山王如來。久已成佛。現
在阿彌陀如來。在十萬億佛剎外。而靡所隔也。八萬四千隨形好。隨念隨見。我心非
往。彼佛不來。如鏡中燈。如水中月。鏡非攬燈。燈自現鏡。月非入水。水常含月。
在在爾。法法爾。毫相常觀而非觀。寶臺無生而往生。若然者。謂之惟心乎。謂之樂
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曉師所集樂邦文類。乞予言辨其卷。遂為稽首佛祖。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久之浸息。獨儒老釋三之教。幾於並行。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其言不同。而其歸則一。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不敢須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
習西方淨土之教者。其說曰。凡夫生於五濁惡世。業網縈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
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繫心專注。果由是而之則達無方所矣。雖然不
得其門而入。亦徒為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見於善故。佛指示曰。是心
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若因是而論。則彌
陀果覺即我性是極樂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處應用無虧。亦何高下遠近之有哉。比丘
宗曉。留心教典。類成此書。其大藏經論。古今儒釋所著。無非西方淨土教門。或闡
揚奧義。以警未達。或明示顯應。以誘方來。至於長行短偈片言隻字。無一不備。其
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請曰。某留心於此有年。將以刊板化一為多廣
示學者。儻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則某克苦編鏤不為枉矣。余取其書讀之。
諸家所示。頗有深趣。真可以發明往生大旨。啟迪人之善心。徐復究其理。蓋人固有
之性。本自明白。無始迷妄不貪則悋。緣此病根是生眾苦。若令離苦惱而獲安隱。當
以是而對治之。譬如神醫用藥。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又如明鏡受塵。揩摩有力。則
本明如舊。夫如是則此書真復性還元之策。豈可寢之哉。嗚呼道在邇不必求諸遠。事
在易不必求諸難。昔無著師。禮五臺見文殊說偈有曰。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
正覺。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心為本。其務西歸者。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斷無
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德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 。龍驤鳳翥八
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脫屣
萬乘。退藏之暇。游心內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有斯舉焉。歷考自古帝王興
隆釋教。或建立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
染翰發揮淨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聖君者。至今薄海內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
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
大小偏圓教法有殊。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乘悉歸真實。故出世本懷。至是
始暢矣。又念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本願。取土極樂。可以橫截
愛河徑超佛地故。於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妙方便。診卹沈淪。父

 

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晉遠公法師。神機秀發。肇開化源。引水
栽蓮。締結淨社。爾時預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為上首。自是念佛
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餘載。遺風遺烈。凜然尚在。故得張 所修。遠踵其事矣。
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託法。故茲社之興。專以彌陀為宗主。諸經為司南。自晉唐
以來。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讚美斯事。雖其間說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
同歸滄海。使夫飲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曉)侵尋晚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
天地。德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啟迪群蒙。況愚忝簉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
囊括諸經。網羅眾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窺測。然研味有年。粗
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為天下之至寶。苟韞櫝而藏諸。則人孰得而共之。遂於
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於經呪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餘首。析為
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倣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與吾同
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悲華經 三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眾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鉢飲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願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讚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呪(凡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錄出三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錄出一呪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此經中錄出三呪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脫心真言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傳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
論(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毘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余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淨業人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
載經題函號。以助撿閱之易耳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吳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晉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
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並譯出法藏比丘二十四願。無量壽與大寶積會。
則譯出四十八願。世有單本。四十八願經一卷。此乃於無量壽經錄出。非別有本也。
又無量壽莊嚴經。譯出三十一願。輔行曰。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
。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
顯佛說。是同隨機不等。至於結集翻譯皆不同也。然則同異之說。未敢定判覽者詳之
。五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文多引用之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台觀經疏。指此經為小本。前無量壽經為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
義當中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讚。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讚。此亦譯師。
適時廣略不同。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後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說法文體簡古。古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皷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並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說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說神呪為眾生延壽。命終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結壇誦呪。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婆藪婁豆。此翻天親。天台十疑論所指往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淨土諸經。或能
觀之甚資淨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往生神呪在內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半卷別以偈頌禮讚西方。及懺悔發願等
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集記諸祖六時禮讚淨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並專談淨土。故十疑論云。藏中有數十餘部經論。殷勤
指授勸生西方是也。先賢謂淨土但有七經者。其不審乎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復丁福保居士論臂香書
 
臂香者.於臂上然香也。靈峰老人.日持楞嚴梵綱二經.故於然香一事頗為頻數。良以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身保重自身。於他則殺其身.食其肉.心更歡樂。於己則蚊噆芒刺.便難忍受矣。如來於法華楞嚴梵網等大乘經中.稱讚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諸佛。對治貪心及愛借保重自身之也。此法於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捨。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言自他者、雖實為己、又須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故云自他、)絕無一毫為求名聞及求世間人天福樂之心.唯為上求佛道下化聚生而行。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謂三輪體空.四弘普攝。功德由心願而廣大.果報由心願而速獲。其或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苦行。以以執著心.求名譽念。既無三輪體空之解.又無四弘普攝之心。以如來破除身見之法.轉增堅固身見。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故華嚴謂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證涅槃.愚學增生死者.此也。
 
其廣東蕭永華孝廉書(代康澤師作)
 
五燈會元.各經房仿單俱無.無從購請。但不知閣下求此書之意.故不禁爾縷云.為真參實悟.洞明自心.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耶。抑欲學其一棒一喝.喝佛罵祖.但取口舌辯給.以邀譽於流俗耶。或欲記其言句.以雄筆札.使揮毫染翰時.神機活潑.文詞幽邃.如蘇子瞻輩出詞吐氣.殆非食人間因煙火者所能也。若欲得第一者.須先研究佛經.使教眼明瞭。又須親近具眼高人.得聞一言一句.窮參力究。至力極功純.自然冷灰豆爆.徹悟自心.如伸手見掌.了無自他之疑。又須高人印證.恐或錯認消息。若能如此.再看此書及一切禪書.猶家裹人共家裏人說家裹話.但有所益.毫無所損。若未能如上用功.及開悟印證。先觀禪書.欲得開悟者。如蒙塵古鏡.欲頓發光明.不去磨垢.但塗白粉.塗至經劫.亦無光發。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說食數寶.何濟飢貧。若欲得第二者.則雖是善因.反招惡果。此現世僧俗同陷之萬丈深坑也。良以禪宗舉揚.皆歸向上一著。悟者便能神會.迷人盡隨語轉.不知古人棒喝喝罵之意.便以此為行持。其失豈止王莽學周公.曹操學文王。醍蝴上味.為世所珍.遇斯人等.翻成毒藥。裴公美謂得其意則疾成佛道.失其旨則永入泥犁。可不懼哉。祈閣下勿萌此念也。至於欲文類古人作詞料用者。不知古人皆於自心大有發明.故出言吐詞.妙合禪機。譬如庖丁解牛.由基射猿.非學而能者也。
 
與某居士書(代了餘師作)
 
仲春來山.瞬息半載。縱壽百年.彈指即過。一息尚存.當求出路。毋使臨終.悔之無及。每憶經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信心難生。四者幸備.尤當努力。如登寶山.要得摩尼。良以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生死不了.難免墮落。所以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淨土。當以供養三寶.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生人天福報.不求現世長壽康寧.唯求臨終往生淨土。則與佛誓願相契相合.感應道交.定滿所願。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難免沈溺。佛欲令汝超凡入聖.汝卻願得有漏之福。福報一盡.永墮三途。如摩尼珠.用彈黃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當知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不可以簡便易行.視作等閑。必須以勤懇志心.方能成辦。至于修持法則.龍舒文中具載。又有安士全書.具載念佛往生法則並隨事積德.居塵學道.齊家教子.淑世善民.種種法則.悉臻奧妙。可謂通儒釋于不二.冠古今而無雙。一切緇素男女.皆堪永為龜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