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第十八願淺釋》、《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這裏有兩本書,《阿彌陀經核心講記》,還有《第十八願淺釋》,和我們這次
講解的內容是一致的,大家可以請。這兩本書弘願寺都有,免費送的。
《 第 十 八 願 淺 釋 》 是 專 門 解 釋 四 十 八 願 裏 面 的 「 念 佛 往 生 願 」, 這 一 願 就
講 了 七 節 課,講 得 比 較 清 楚,大 家 看 完 之 後 就 很 明 白。我 們 往 生 是 有 底 氣 的 ,
是 有 依 靠 的 , 就 是 靠 阿 彌 陀 佛 的 願 力 。  
《 阿 彌 陀 經 核 心 講 記 》是 講 解《 阿 彌 陀 經 》的 最 重 要 的 一 段 經 文,「 核 心」
的經文。哪一段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才一百多個字,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誤解了,就嚇退了很多人。
第一、多善根。
第二、一心不亂。
第三、心不顛倒。
這幾個問題,在這本《核心講記》裏邊講得清清楚楚,通通解決。

【念佛勝易,因有彌陀誓願】

念佛法門具有殊勝、容易兩大特色--這殊勝和容易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
的誓願。
為 什 麼 容 易 ? 因 為 阿 彌 陀 佛 為 我 們 發 了 這 樣 的 誓 願 :「 若 眾 生 稱 念 我 的 名
號,不 往 生 者,則 我 不 成 佛。」祂 是 選 擇 口 稱 名 號 之 易 行 至 極。阿 彌 陀 佛 因 地
作 法 藏 比 丘 發 願 的 時 候,就 以 稱 名 這 個 最 容 易、最 殊 勝 的 行 持 方 法,作 為 眾 生往 生 的 方 法。所 以,容 易 來 自 於 阿 彌 陀 佛 的 慈 悲。祂 如 果 用 一 個 困 難 的 方 法 ,
就 只 有 少 數 人 做 到 , 大 多 數 人 遺 漏 了 。  
之 所 以 殊 勝,也 是 因 為 有 阿 彌 陀 佛 的 誓 願。阿 彌 陀 佛 要 救 度 我 們,要 給 我
們 最 徹 底 圓 滿 的 佛 果 的 救 度 — — 救 度 我 們 成 佛。是 把 祂 五 劫 思 惟、永 劫 修 行 的
功 德,都 聚 縮 在 六 字 名 號 當 中,迴 施 給 我 們 博 地 凡 夫。所 以,名 號 是 無 上 之 法,
大 乘 至 極 之 法 , 是 佛 的 果 海 功 德 。 念 佛 「 勝 」、「 易 」, 都 來 自 於 彌 陀 的 誓 願 。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 銘刻在心】

這條文我再讀一遍: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生,
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
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稱為「正定之業」。「我今念佛,必得往生」,這八個字希望大家能夠銘
刻在心。
「 我 今 念 佛,必 得 往 生 」前 面 有 一 個「 故 」,「 故 」就 是 所 以。為 什 麼「 我
今念佛,必得往生」呢?是因為彌陀發願,因圓果滿,祂的願望實現了。

【佛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用四十八字來解釋阿彌陀佛因中的誓願、因圓果滿,
我把這四十八個字誦一遍給大家聽: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前面二十四個字是來解釋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後面二十四個字是解釋說:這條願已經實現了,我們念佛都必定往生。意義跟這裏是一樣的。
「彼佛」就是那個發了大願的佛,當初是法藏比丘,現在已經成佛了。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成佛。
「當 知 本 誓 , 重 願 不 虛 」: 成 佛 了 , 那 麼 就 知 道 : 祂 的 誓 願 就 兌 現 了 , 就
圓 滿 了,祂 講 的 話 就 沒 有 欺 騙。祂 沒 有 成 佛 之 前 發 願 說:「 我 成 佛 的 時 候,你
念 我 的 名 號,下 至 十 聲,若 不 往 生,則 我 不 成 佛。」現 在 成 佛 了,祂 的 誓 願 就
兌 現 了。祂 所 發 的 誓 願 殷 重、懇 切,沒 有 虛 假,成 佛 了 嘛 ! 祂 的 願 如 果 虛 假 了,
祂 就 成 不 了 佛 。  
既 然 阿 彌 陀 佛 的 願 不 虛 假,祂 說:「 你 念 我 名 號 ,必 然 往 生;你 不 往 生 ,
我不成佛。」所以:
「 眾 生 稱 念,必 得 往 生 」:我 們 都 是 眾 生。所 以,這 裏 印 光 大 師 講:「 我 今
念 佛 , 必 得 往 生 」。  
因 為 講「 眾 生 」是 講 十 方 眾 生,所 有 都 包 括 在 內,但 是 落 實 在 我 們 身 上 ,
就 是 「 我 」, 每 一 個 人 都 這 樣 想 :「 阿 彌 陀 佛 為 我 發 願 , 為 我 修 行 , 為 我 成 就
六 字 名 號,讓 我 稱 念 名 號 必 然 往 生。祂 不 會 講 假 話 騙 我,所 以,我 念 佛 一 定 往生 。 」  



西方合論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印祖指看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明雙徑沙門如奇標旨
清蕅益沙門智旭評點

第十釋異門
  夫西方大旨。經中自明。淨土要門。諸論具釋。如天親。智者海東越溪等。皆抉
發幽微。舉揚宗趣。近則雲棲和尚。所著小本疏鈔。條分類析。精宏淵博。真照夜途
之長炬。截苦海之輕舟。諸師所發。已無餘蘊。但諸經中。隨時立教。逗根說義。時
有差別。致生學者疑畏。今略為拈出。博採諸論。附以管見。會歸一處。以便參攻。
  一剎土遠近釋 二身城大小釋
  三壽量多少釋 四花輪大小釋
  五日月有無釋 六二乘有無釋
  七婦女有無釋 八發心大小釋
  九疑城胎生釋 十五逆往生釋
  一剎土遠近者。問大小本經。皆云西方。去此十萬億剎。觀經獨云。阿彌陀佛。
去此不遠。二說誰正。釋以遠近無定故。故言亦遠亦近。何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
某方。至某方幾城幾剎者。是從色身建立。身相虛故。是故所計方向道里。亦皆不實
。不得言誰近誰遠。如滇人言燕地遠。是從滇計故。燕實無遠。齊人言燕地近。是從
齊計故。燕實無近。又如十步之地。蟻子即遠。大象即近。不應言遠是實。何故。是
地不當從蟻計故。亦不應言近是實。何故。是地不當從象計故。又則計十步者。亦非
是寔。何故。是地既不從蟻不從象。亦不當從人計故。智度論曰。隨世俗所傳。故說
有方。方實不可得。問曰。何以言無方是方亦有亦常。如經中說。日出處是東方。日
沒處是西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
合。隨方日分。初合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無分。答曰。不然。須彌
山在四域之中。日繞須彌。照四天下。欝怛羅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於弗婆提人。
是東方。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日出。於閻浮提人。是東方。是實無初。何以故。一
切方皆東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處是南方。日沒處
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事不然。問曰。我說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為難。以是
故。東方非無初。答曰。若一國中日與東方合。是為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故是不
遍。以是故。但有方名而無實。是則方所尚不可得。豈有程途。然亦不廢方所及程途
故。何故。以不當從閻浮提計。亦可即閻浮提計故。如日雖非東西出沒。亦可言東出
西沒故。
  二身城大小者。問聲王經曰。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
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觀經曰。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
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今計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身過其眼五百六十萬由旬。計所住城。尚少于眼三十二萬六千由旬。何況其身。不應身城懸絕如是。釋海東疏中。亦有此問。疏曰。彼佛有眾多城。隨眾大小。城亦大
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言。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
俱住之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說身高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
眾俱住處。故先德云。法華中淨光莊嚴土。唯演頓故。淨名中眾香佛土。純菩薩故。
所以彼佛但現高大之身。若安養土。頓漸俱談。聲聞菩薩。共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
法身二種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見。若八萬相。局在法身。大乘賢聖。
方得見也。是故應以藏塵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稱機。現藏塵尊特身。應以八萬尊
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稱機。現八萬尊特身。應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
稱機。現三十二尊特身。如毘盧遮那。聲聞視聽。隔于對顏。不妨菩薩。更見大身。
何故。佛身隨所被機。大小如日光隨隙分大分小。而是日光無大小故。
  三壽量多少者。經云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又云。彼佛至般泥洹時。觀
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既當入滅。即是有量。釋。先德云。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
補處。顯佛無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見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
。菩薩機忘。如來應息。名補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故金光明。四
佛降室。疏乃釋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見
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故知。全法界身。非生非滅。豈得竪分當現
。橫論彼此。既非生滅。無量義成。且淨佛剎中。摩剎水樹。皆是佛身故。經中云。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智度論曰。眾生甚多。若佛處處現身。眾生不信
。謂為幻化。心不敬重。有眾生從人聞法。心不開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信受。如
本生經說。菩薩受畜生身。為人說法。人以說法希有故。無不信受。有人謂畜生。是
有情之物。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以是故。水樹禽鳥。皆是佛身變現故
。若佛壽量有盡者。道場國土。及諸水鳥音聲。亦應有盡。若有盡者。不應有補。若
無盡者。不應言滅。如虛空分齊。非有分齊。非無分齊。以不思議智。照之可得。
  四花輪大小者。小本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觀經云。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
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夫人世車輪。大不逾丈。縱復輪王千輻金輪。縱廣不過一由旬何得大小相懸乃爾。釋
花輪大小。亦如身城。以眾生機有大小故。身城水樹。現有大小。蓮華亦然。如初地
化百佛剎。見佛百葉花。二地化千佛剎。即見千葉。三地萬葉。四地億葉。五地千億
。六地百千億。七地百千億那由他。八地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百千萬億
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十地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微塵數。以自受用身有大小故。見
花亦爾。非是花有大小故。甞聞僧言。海邊有阿育王舍利塔。眾生見者。光明各異。
有見無光者。有見光如細豆許者。有見如棗炬者。有見如指頂大者。有見大如斗者。
如斗者千不一見。眾生同一肉眼所見尚異。何況菩薩聲聞。乃至人天等。功用懸絕。
所感花輪。焉得不殊。如此土中。剎利貴種。飛樓傑閣。遍滿城邑。寒微煢子。敝茅土窟。乃至不得。不應難言大小懸殊。何故。是自福德所招故。寶池花相。應亦如是
  五日月有無者。諸本或言。日月虛空。或言處空。而不運轉。或不言有無。或直
言無有。又經曰。彼佛光明普照佛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映蔽日月。諸聲聞眾。
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二菩薩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是
雖有日月。如爝火之處太陽。豈有光照。若日月不能照者。應無晝夜。何故。經言。
晝夜六時。及與清旦食時等事。明知。亦是權說。借此晝夜。喻彼時分。非為實事。
且晝夜往來者。是眾生心明暗傾奪。感有此相。故淨佛國土。不應有此。如忉利而上
。尚不假明日月。何況極樂。縱令有者。亦是彼化國眾生。色空見未盡。現有如是日
月相故。而實佛土。無有日月。如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淨國土。如阿彌陀佛。阿
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此隨機感說。亦不妨說有故。
  六二乘有無者。問天親菩薩無量壽偈曰。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乃至不聞二
乘名。何況有實。是諸經中皆言。國土聲聞不可稱量。何故釋。先德云。二乘生者。
皆是臨終。回小向大。以習小功深。聞佛所說。及風柯水響。皆演小故。暫證小果。
漸次增進。至菩薩位。非是住小。是故說無二乘者。有二義。一是決定二乘不生。是
寔無故。二是不住二乘。是畢竟無故。辟如二人同官郎署。一人官止于此。一人將遷
。止郎署者。可以稱郎。以無後官故。將遷官者。不定是即。以即畢竟改故。以是故
淨土不得言有二乘。以畢竟至菩薩位故。
  七婦女有無者。聲王經中。阿彌陀佛。亦有父母。何得言無女人。釋。此亦化作
。如化鸚鵡。海東疏曰。聲王經。說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寔報
女。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實是化生。假為父母。如彼經言。若四眾能正受佛之
名號。以此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慶悅
。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
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或說。聲王經中。說有父母。是顯
彼佛所住穢土。是義不然。何故。彼經既說寶蓮化生。又言。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
悉是淨土相。不異觀經所說故。當知。彼經所說。提婆達多及魔王等。悉于淨土。變
化所作。不由此等為非淨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
  八發心大小者。魏譯三輩之中。皆有發菩提心。觀經下品。直言十念。諸經互異
。今欲知會者。諸經皆是發大菩提心。以為因故。何故。若是最初無大因者。其人雖
復經耳。亦生疑難。何得頓聞頓信。是故當知。下品十念者。亦是宿植大因。後生退
墮故。其臨終遇善知識。如旱苗得雨。萌芽頓發故。若無因者。知識尚不得遇。何況
信受。如聰慧貴遊之士。多有愈聞愈不信者。即知。一聞頓念。非是小緣。不應以一
生作惡。便謂此人無大因故。經云。世間人民。得聞阿彌陀名號。若慈心喜悅。毛髮
聳然。淚即出者。皆是累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嘗為菩薩。是故不論顓愚黠慧。凡至心念佛者。皆是多劫深植善根。發大菩提心故。何故。所謂善根者。不專言智慧。
若復無根。如種焦穀。豈有芽出。如世間弈棋小事。有無知賤流。頓學頓精者。有智
士習之。終身居末品者。即知是因。小枝無因。尚不得入。何況大法。是故若有信是
希有難信之法者。是人即是大心菩薩故。
  九疑城胎生者。元魏譯曰。若有眾生。墮于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
。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
以此因緣。於五百歲。處花胎中。猶如苑觀宮殿之想。不見佛。不聞法。是名胎生。
魏譯曰。不了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是故胎生。宋譯曰。眾生所
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王氏本
曰。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復疑悔。不信有彼佛剎。不信作善得福。其
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以心悔故。其過
差少。亦生彼剎。是謂胎生。今按前二譯。但不信自性。不了佛智。名胎生故。宋譯
則直言修善求生人天者為胎生。極樂國中。無胎生故。若王氏。則又以不信佛剎。不
信罪福。暫信暫不信。為胎生。異前譯中。聞名起信。及修習善本。二種往生。大約
淨土中。略言九品。廣言千萬品。亦不能盡。如今生人中者。種種福報。種種罪業。
各各不同。是故諸譯。雖互異。皆為實語。就中元魏譯。旨趣尤奧。以不信自善根故
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脫疑。是故
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為義。未悟之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此等當在中
下下上品攝。何故下品後二種。經歷六劫十二劫。方得花開。此但五百歲故。若如王
本。則信佛猛利。未若最後二種。又所生在其剎邊地。不應五百歲得見佛故。
  十五逆往生者。大經曰。唯除造五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觀經則五逆十
惡。臨終十念。皆得往生。當知。大經揀五逆者。以誹謗故。何故。入淨土以信為導
師。誹謗是信之賊。如水無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自不能容故。如風無所不入但不
入石。以石自不堪入故。誹謗之人。燒正法如猛焰。障佛智如鐵壁。是故法海慧風。
無因得受。觀經。揀誹謗不揀五逆者。義同文異。以五逆雖至惡。尚無決定不信之見
。不應揀故。然有大心之人。始或不信。後因啟發。猛省前失。如韓昌黎。始斥佛骨
。後歸依大顛。張無盡。初詆佛書。欲著無佛論。後觀淨名經。大有省發。卒為宗門
龍象。尤是法中希有之事。是故儒林英特。或有謬聽先入。誤謗佛法。但速圖改悔。
即是盛事。不應以謗為障難故。
西方合論卷之十(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三、流通分
 
《解》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大師對於本經的分科,與古來大德所分不同,他把六方佛作為流通分,一般都把六方佛納入正宗分,為什麼如此分,大師有個說明,我們看解文。「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收」即豎論此經,由淺及深,與其他一切法門相同。一切法門皆有淺深次第,如四土三輩九品,又有事持理持。「圓超」是橫的,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與一切法門全不一樣。其他法門是循序漸進,斷見思煩惱,入聖流,斷塵沙煩惱,達到菩薩境界,斷一切無明,證法身大士,一般經論上均如此說。此經不必斷煩惱,只憑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出三界,與一切法門迥異,何況西方淨土,雖有四土差別,一生一切生,此為其他法門所無。此經既是無問自說,誰能擔任提倡承傳流通的使命?彌陀經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宇宙人生之真相,唯有諸佛才能明瞭,等覺菩薩都無能力流通,至於流通之責任,唯佛與佛方能肩起。「流」是流傳萬古,「通」是通達無礙。
 
(一)、普勸
 
1、勸信流通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解》不可思議。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佛叫著舍利弗,提醒他特別注意,下面有重要的話要說,如我今天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此「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什麼?大師在解文中詳細提出,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應知三界即六道,三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五欲,財、色、名、食、睡,事上斷掉沒有用,若仍有念頭,仍在欲界,生不到色界,色界靠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天,再上去無色界,有四空定天,再往上到九次第定(全名滅受想次第定)即超越三界,成阿羅漢,乃豎出三界。我們這個法門,不必斷惑,從旁邊出去,謂之橫超三界。(二)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均有四土,四土各別,不相連屬。而西方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不須漸進,如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盡了,超越三界,三界之內是凡聖同居土,超越了是方便有餘土。再修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即生到實報莊嚴土,是漸進的。往生西方世界雖下下品,亦圓淨四土。(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修行方法只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需要任何法門幫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即是非常好的證明。(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淨土宗打佛七,即根據彌陀經而來,信願持名,七天即得念佛三昧,決定得生。功夫有淺深不同,中國習慣分為三等,上等是理一心不亂,中等是事一心不亂,下等是工夫成片。工夫成片也分三等,上等成片,生死自在。自古以來達到此種境界者甚多,人家能作到,我們為什麼作不到?把作不到的障礙找出來,消除掉,工夫就得力了。(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台灣許多寺院在過年時有拜千佛、拜萬佛法會,若念阿彌陀佛名號即等於念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名號。佛說:無一佛不念阿彌陀佛,無一佛不講阿彌陀經。這部經的經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後面有提到。我們念這部經,一切諸佛都護念,此五件事皆阿彌陀佛大願大行之所成就,無量壽經說的詳細,且已讀過,應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古大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此「相應」不僅是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實際上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應,這種功德利益實無與倫比,道理搞清,念佛自不會中斷了。
 
《解》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
 
這種說法確實很少聽到,我們細細思惟,很有道理。「信願持名」是淨宗修學的關鍵,修行的原則,一心執持名號,可以完全把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如果是事實,便宜就佔大了。十方世界的菩薩經無量劫修行,修的非常辛苦,尚不能有阿彌陀佛幾分之幾的成就。修淨土者以信願持名,很短的時間其殊勝功德利益就超過聲聞緣覺菩薩的多年苦修。此是事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本經內容均有明文說明,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無量壽,再看無量壽經所說其身體、相貌、種種受用,以及神通道力,都與阿彌陀佛相似,此豈非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嗎?可見大師所說,確屬事實。經文又說:「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此有二說:(一)諸佛就是阿彌陀佛。(二)諸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二說皆通。由此可以推知,十方一切諸佛與釋迦佛皆以阿彌陀佛為自己,自他不二。從心性上說,能念的心性是一不是二,與名號的功德皆不可思議,有此理論必有事實。
 
向下六方佛,大師判作流通分,所謂唯佛與佛方能擔當流通的使命。我們先把大綱簡單介紹一下。羅什大師譯為六方,玄奘大師照梵文直接翻譯是十方。羅什是意譯,中國人喜簡,六方是省略,而意思仍為圓滿,六方是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再加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每方有無量無邊世界,每一世界皆有一尊佛在教化,每一方都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大多數時間在恆河流域,恆河沙很細如麵粉,恆河有幾千里長,其沙不計其數。佛講到數量多時常以恆河沙作比喻。但恆河沙雖多,仍有數量之限制,而十方世界每方均無量無邊,故諸佛亦無量無邊。「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即普遍讚歎、宣傳,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阿彌陀佛,從來沒有停止過,教化範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即指此經,所說均屬實實在在的法。至於其他經典也都是誠實言。如金剛經所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真」是不假,「實」是實在非虛妄,「如」是不增不減,恰如其分,「不誑」是無欺騙。何以獨說此經為誠實言?因此經是教凡夫直接成佛,因其太玄妙,許多人不相信,所以特別指出「說誠實言」。有人對我說,有些法師大德對淨土多有批評並不能相信。我對他說,你對無量壽經念的不熟。經中明明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他們不能相信,並不為怪。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所說,上品上生章,十地菩薩同你講,等覺菩薩同你講,你都不要相信,只相信佛說的。能相信此法門者依之而行,乃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有此善根福德超過一切眾生,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自己遇到此法門能相信發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恭喜你,讚歎你,今天你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成佛的機緣到了。最後佛說,汝等眾生應當相信這部經,經名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羅什大師翻譯時換為「佛說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用此經名,叫我們一看經題即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乃譯經者之善巧方便。「稱讚」是一切諸佛稱讚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功德,以四十八願接引十方法界一切根熟的眾生。根熟者,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一定往生。如有不信、不願、不肯念者,乃尚未成熟,這一生不能往生,仍然搞六道輪迴。此經名亦可以說「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如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介紹推薦,我們怎麼知道?世尊介紹極樂國土如一間大學校。世尊與十方諸佛代阿彌陀佛到各處招生,並為一切諸佛所宣揚讚歎。據考證,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說的,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是把西方淨土介紹給世間。既然如此,世尊一生講淨土三經就夠了,何必又講許多其他法門?因為眾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佛才說這個法門。此經不是為聲聞緣覺菩薩說的,他們成佛的機緣還沒有到,對他們說沒有用,他們不接受,他要是菩薩根性即對他說大乘佛法,他要是聲聞緣覺的根性即說小乘法,他沒有意思出三界,就對他說人天經典,來生得人身,更幸福美滿,所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以適應不同的根性。此經是專對根熟的眾生說的,超過菩薩之上,只要相信這個法門,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護念,我們念這部經即蒙一切諸佛所護念。密宗有灌頂,在美國與台灣,如有密宗上師仁波切來,大家趨之若騖求其灌頂。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晚年專修淨土。他在無量壽經註解中說明灌頂之義,「灌」是慈悲加佑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法門,「灌頂」是把佛至高無上法門傳授與你,諸佛如來至高無上第一法門即阿彌陀經。若念一遍即等於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念佛的人一天到晚都沐浴在佛光之中,而自己迷惑顛倒,對此種殊勝功德利益完全不知道,殊為可憫。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明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 『南無月光菩薩聖誕聖誕 』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吃素.放生.印經.誦經.行善.布施.一切善業都有無量億功德。請同修們在此日多多念佛.多多誦經,印經,放生,多行善事,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月光菩薩.佛光普照.法界一切眾生.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離苦得樂.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苦難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月光菩薩

 月光菩薩是藥師如來的脅侍,又作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灌頂經》卷十二雲︰“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淨,是二菩薩次補佛處。”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載,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藥師如來之正法寶藏。
  《覺禅鈔》曾引《藥師經疏》卷一而言,過去世電光如來時,有一梵士醫王,養育日照、月照二子,發心願利樂眾生,二子亦發願供養。梵士醫王即今之藥師如來,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薩。依《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但此像與歷代相傳者頗為不同,歷來所造皆為立像,而月光菩薩即立於藥師如來之右側。
  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系。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月光菩薩,有關他的出處眾說不一,普遍有三種解釋:傳說一:他是印度古帝王,即釋尊於過去世修菩薩行之前身。據佛教賢愚經卷六、月光菩薩經、大寶積經卷八十記載 ,“此王具有大威德,後施頭予勞度差婆羅門,滿足檀波羅蜜行,又稱月光菩薩。”傳說二:佛世時中印度捨衛國波斯匿王之異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捨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波斯匿,梵名 Prasenajit,巴利名Pasenadi,又作邏犀那恃多王、啰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他為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約與釋尊同時,為釋尊教團之大外護者,兼領有迦屍國,與摩揭陀國並列為大強國。 王初暴惡無信,歸佛後,屢蒙佛陀教化,笃信佛法,曾與其夫人摩利迦問答,得“人皆深愛自己”之結論。其後請教釋尊,其對話迄今仍知名於世。傳說三:月光菩薩又稱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藥師如來,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三尊菩薩合稱“東方三聖”。亦有相傳藥師如來與日光、月光菩薩本為父子,曾於電光如來法運中勤修梵行,受電光如來咐囑分別改名為醫王與日照、月照,發無上菩提大願,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輪回苦。

月光菩薩贊偈】
    [護月贊]
  月宮永德.總攝群陰.俄逢陽厄被相侵.
  晴晦俨巡遮.恩戴照臨.惟願永光明. 
  [解脫月]
  雲散空淨.獨露婵娟.皎浩無瑕體自圓.
  不動歷周天.照徹無邊.恩澤布大千.
  [月光藏]
  月光三昧.普照乾坤.法界眾悉永蒙恩.
  一點淨圓明.性海澄清.隨處映禅心.
  [月光菩薩咒]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 
深低帝屠蘇咤。阿若蜜帝烏都咤。深耆咤。波賴帝。耶彌若咤烏都咤。拘羅帝咤耆摩咤。沙婆诃。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日光菩薩說一個日光菩薩陀羅尼咒,來擁護誦念大悲咒的人,月光菩薩,也為誦持大悲咒的人,“說陀羅尼咒”:說一個陀羅尼咒。“而擁護之”而擁護持咒的人。這個咒是:“深低帝屠蘇咤。阿若蜜帝烏都咤。深耆咤。波賴帝。耶彌若咤烏都咤。拘羅帝咤耆摩咤。沙婆诃。”日光菩薩陀羅尼和月光菩薩陀羅尼,誦持大悲咒的,一定要誦這兩個陀羅尼咒,功力才大。 
【月光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竹林精捨。與大苾刍眾。而為說法。時捨利弗。大目干連。前詣佛所。五體投地。禮佛足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不忍見佛入於圓寂。而於此時。先入滅度。爾時眾中。有一苾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捨利弗大目干連。有何因緣。今於佛前。先欲入滅。唯願世尊。為解眾疑。爾時世尊。告苾刍言。汝今谛聽。吾為汝說。捨利弗。大目干連。貪嗔癡等。諸漏斷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非唯今日先欲入滅。於過去世。北印度內。有一大城。名曰賢石。長十二由旬。廣闊亦爾。彼有國王。名為月光。壽四萬歲有天眼宿命通。身色端嚴。諸相具足。光明照耀。如天滿月。所往之處。不假燈燭日月之明。故號月光。統領四洲六萬八千國土。時世豐熟。人民安隱。金銀珍寶。飲食衣服。象馬車乘。悉皆盈滿。於城四門。皆有樓閣。戶牖軒窗。俱用眾寶而為嚴飾。街巷道陌。掃灑清淨。豎立幢幡。寶蓋真珠璎珞。復有沉香粖香栴檀之香。微風時起。吹其香氣。周遍國城。車馬行人。不聞穢氣。處處復有花果樹木。多摩羅樹。迦尼迦啰樹。無優樹。貝多樹。娑羅樹。帝羅迦樹。龍花樹。末俱羅樹。阿底目伽樹。播吒羅樹。繁郁茂盛。鹦鹉捨利。迦陵頻伽。俱計羅鳥等。於諸樹間。作微妙音。於城內外。流泉浴池。常出好花。優缽羅花。俱母那花。奔吒利迦花等。如是富貴。種種裝嚴。佛告苾刍。爾時月光天子。於市肆街巷及城四門。堆聚金銀珍寶象馬車乘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種種莊嚴之物。即擊金鼓。告令眾人。月光天子。以種種財物。普施一切。隨意所須求者相給。爾時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皆至王城。求其所施。無不豐足。得大富貴。無一貧乏及徒行者。爾時月光天子。復自思惟。雖諸眾生無有貧乏。對我所用猶未齊等。復以細妙衣服。最上珍寶。頭冠璎珞。臥具飲食等。施諸眾生。富貴莊嚴。皆如月光天子身。城邑宮殿。樓閣園林。種種嚴飾。如忉利天。有七十二百千那由他人。常止此城。有二千五百大臣。有二輔相。一名大月。二名持地。容貌端正。福德淳厚。智慧深遠。高才博識。恆以十善。化諸眾生。是時大月。於夜睡眠。而作一夢。王戴天冠。變黑煙色。復有鬼來。就王頭上。奪冠而去。作是夢已。憂惶驚懼。恐有不祥而自思惟。我王慈愍。惠施一切。求者不違。必有惡人。來乞王頭。作是念已。即用七寶。造一寶頭。如有乞者。以此代之。時持地輔相。亦作一夢。見月光身。四體分散。即召婆羅門。占夢凶吉。婆羅門曰。此夢甚惡。必有遠人。來乞王頭。持地聞已。悲泣感傷。雲何我王。有斯大禍。爾時一萬三千五百親位大臣。俱作惡夢。幢幡倒地。金鼓不鳴。恩愛別離。悲啼哭泣。如是夢已。共相議曰。王若不吉。一切眾生。誰為救濟。我等雲何而得安隱。時月光天子。又告大臣。盡我壽命。施於眾生。不得間斷。爾時香醉山中。有大婆羅門。名曰惡眼。聰明多智。善解技術。知月光天子。於城四門。大開施會。擊鼓宣令。普告四方。求者供給。而無乏少。我今往彼。乞於王頭。作是語已。下香醉山。山有天人。知婆羅門來乞王頭。悲痛傷歎。苦哉苦哉。此王心懷慈愍。利樂群生。如若命終。世間薄祐。作是語時。天地昏黑。日月不現。泉井枯干。暴風卒起。吹砂走石。樹木摧折。大地震動。有如是不祥之相。去城不遠。有一仙人。身具五通。名彌濕嚩弭怛啰。與五百眷屬。常以慈愍。護念眾生。見此征祥。甚懷憂惱。告摩拏嚩迦曰。必有災禍。臨於民主。我等雲何而為救護。虛空中緊那羅眾及諸天人。皆悉下淚。如降微雨。一切人民。心懷驚怖。時惡眼婆羅門。將欲至城。護城天人。詣月光天子前。今有惡人。從香醉山來。懷殺害心。欲乞王頭。不得聽之。宜保愛自身。固安聖體。王既聞已。心生踴躍。歎言善哉。令我圓滿檀波羅蜜。時惡眼婆羅門。即入王城。守門天人。見婆羅門。神情丑惡。隔住門外。終不放入。時月光天子。知彼來至不放入城。即告宰臣大月。有婆羅門。從香醉山來欲見於我。令彼門司不得障礙。大月受教。白守門天人。即令放入。大月見已。問婆羅門曰。汝來至此。有何所求。婆羅門言。我聞月光天子。慈愍有情。設大施會。若有所求。一切無吝。今來至此。欲乞王頭。大月告言。婆羅門。王頭膿血所成。終歸爛壞。汝今乞得。有何所用。我有七寶頭。復有種種金銀珍寶。俱奉施之。乃令子孫永得大富。婆羅門言。我本乞頭非為珍寶。時二大臣。啼泣雨淚。悲痛憂惱。我等雲何得免斯害。時婆羅門。即詣王前。見已頂禮。住立一面。合掌白言。聞王慈愍普施一切。我今遠來。只乞王頭願垂慈愍。歡喜布施。而說偈言菩薩志求無上智 安住最勝清淨法  願垂慈愍速捨頭 圓滿檀度波羅蜜
時月光天子,即起合掌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不淨身 汝求我頭歡喜捨  
    滿爾本願稱心歸 令我速成菩提果
  說此偈已。白婆羅門言。勿嫌我頭。骨髓膿血。皮肉相連。無有清淨。而即施之。滿汝本願。時婆羅門。心大歡喜。王欲截頭。即去頭冠。是時南贍部洲。一切頭冠悉皆落地。人各驚惶。輔相二人。不忍見王捨棄身命。即於彼處。自盡其壽。以善根力。生大梵宮。時菩摩夜叉。於虛空中。高聲唱言。苦哉天子。今將命終。復有百千億人。奔詣王宮。啼泣下淚。傷愛別離。王即說法。安慰令發道心。婆羅門言。王若捨頭。宜於淨處。王即告言。我有一苑。名摩尼寶藏。花果茂盛。流泉浴池。種種莊嚴。最為第一。於斯捨頭。汝意雲何。婆羅門言。宜速往彼。王即攜劍。往彼苑中。立瞻卜樹下。告婆羅門言。我今捨頭。汝來截之。婆羅門曰。王不自斷。令我持刃。非布施行。時有護苑天人。見是事已。悲泣涕淚。告婆羅門曰。汝大惡人。月光天子。慈愍一切。普利群生。何以此處。害天子命。王告天人。莫作是言障礙勝事。我於過去無量生中。為大國王。於此苑內。千度捨頭。時諸天人。皆無障礙。昔濟餓虎。捨身命等。超於慈氏四十劫。彼時天人。亦不障礙。汝於今日。發隨喜心。當獲勝利。月光天子。復告天龍八部一切賢聖。我今捨頭。不求輪王。不求生天。不求魔王。不求帝釋。不求梵王。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令未受化者回心受化。已受化者速得解脫。得解脫者圓證寂滅究竟彼岸。又願命終之後。捨利如白芥子。於摩尼寶藏苑。建一大塔。令一切眾生。禮拜供養見聞隨喜。命終之後。皆得生天。發菩提心。出生死界。發是願已。婆羅門曰。王捨內財。甚為稀有。於未來世。速成佛道。作是語時。王以首發。系無憂樹枝。即執利劍。自斷其頭。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於虛空中。天人贊言。善哉善哉。今月光天子當得成佛。復雨優缽羅花。缽納摩花。俱母那花。曼陀羅花。及沉香.粖香.旃檀之香。種種供養。即以旃檀香木。焚燒遺體。收其捨利。於摩尼苑及四衢路。各起一塔。恆時供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於此苑中。行住坐臥。及於塔前。瞻禮供養。命終之後。生六欲天。及梵天上。爾時佛告諸苾刍。往昔月光天子者。今我身是大月持地二輔相者。今捨利弗大目干連是。惡眼婆羅門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是因緣。先於佛前。而請入滅。時諸苾刍。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禮佛而退。 
 
月光菩薩聖誕上供儀軌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三稱)
南無月光遍照菩薩(三稱)
【東方文】
東方世界 藥師如來 功德智慧無量莊嚴放淨光明
過於日月 一切剎土 淨如琉璃與西方界等無有異
十二大願 利樂有情 凡有所求皆隨其心受持佛名
如佛無異 具大丈夫相 及八十隨形一切惡趣無量災難
以佛威神 皆得解脫 弟子眾等願得無上菩提生生世世
行菩提道 亦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十二大願利樂一切有情
即此娑婆世界 身心剎土 皆如琉璃面見我佛及阿彌陀
所願法界有情 東西相泯二見永忘於中道義共證真常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      【月光菩薩陀羅尼】
       深低帝屠蘇吒,阿若蜜帝烏都吒,
       深耆吒,波賴帝,耶彌若吒烏都吒,
       拘羅帝吒耆摩吒,娑婆訶。(七遍)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
     摩诃。缽蹬謎。噜噜噜噜。底瑟吒。
     篅啰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诃。
     唵。缽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
     唵。跋喇陀。缽亶謎吽。(三遍)
     【藥師灌頂真言】(七遍)
     【三真言】
     【月光菩薩贊】
     月光三昧  普照乾坤  法界眾悉永蒙恩
     一點淨圓明  性海澄清  隨處映禅心
     南無月光藏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月光菩薩聖誕茶供儀軌
  【戒定真香】
   【東方文】
   【月光菩薩陀羅尼】(三遍)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三遍)
   【藥師灌頂真言】(三遍)
   【三真言】
   【月光菩薩贊】
   【茶供回向】
   【三皈依】
   【心經】
   【供曼茶】
   嗡……也如是願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
   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獻,願諸衆生清淨佛剎行。
   自他身口意三三時受用善資糧,
   大寶曼茶淨妙普賢供雲種種聚,
   慧心攝取上師本尊三寶三尊供,
   大悲自在垂哀納受為我作加持。
   具德無上最勝諸師尊,法身遍布滿空悲智雲;
   如其調伏如何作調伏,深廣正法雷雨願普興。
    嗡意當谷入(曰阿)那曼茶勒更勒雅達雅麥
  【米遮馬】(七遍)
  【七支供】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
   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獻,願諸衆生清淨佛剎行。
   師是三寶師是本尊師是明妃護法尊,
   從今受持竟菩提中皈師永不皈依余,
   如是中間諸有無邊慈悲鉤索願攝引,
   離二怖畏悉地安排遣除中斷作伴隨。
   盡我所有積集諸善根,興隆正法饒益徧有情,
   尤願法王第二宗喀巴,聖教心流恆常普光映。
   嗡意當谷入(曰阿)那曼茶勒更勒雅達雅麥
  【回向文】
   忏悔偈
   無常偈
   宗大師回向偈
   回向發願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下面我們來學第三部分:念佛勝易。
 


 
 



「 勝 」 是 殊 勝 ,「 易 」 是 容 易 , 念 佛 法 門 同 時 具 有 這 兩 個 特 點 。  

念 佛 法 門 容 易,大 家 都 知 道,一 句「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三 歲 的 孩 童 也 會 念 ,
沒 有 誰 不 會 的。但 是,很 多 人 認 為 念 佛 雖 然 容 易,可 是 他 不 認 為 念 佛 殊 勝,他
認 為 念 咒、修 密、參 禪、誦 大 乘 經 典 等 等 更 殊 勝,這 樣 就 是 對 念 佛 不 瞭 解。或
者 有 人 認 為 念 佛 要 達 到 功 夫 一 心 不 亂 才 殊 勝,但 這 又 不 容 易。一 般 人 都 認 為「 便
宜 無 好 貨 。 容 易 , 肯 定 不 殊 勝 ; 殊 勝 , 肯 定 不 容 易 」。  
他不知道念佛法門:既殊勝,又容易;既容易,又殊勝。


12、「念佛必生」之文

(三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第 十 二 ,「 念 佛 必 生 」 之 文 , 或 者 說 是 :「 我 今 必 生 」 之 文 。  
後 面 八 個 字 多 乾 脆 ! 我 們 很 多 人 都 不 這 樣 講 :「 我 今 念 佛 , 不 知 道 能 不 能
往 生 ? 」 所 以 , 印 光 大 師 就 告 訴 你 說 :  
「 我 今 念 佛 , 必 得 往 生 」: 這 個 「 我 」, 是 我 們 在 座 每 一 位 的 「 我 」, 任 何
人 都 要 抱 這 樣 的 想 法 。  

【彌陀保證我往生】

那麼,道理何在呢?是因為阿彌陀如來,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時候,超發
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為了慈悲救度眾生,尤其其中殊勝的第十八願,叫做「 念
佛 往 生 願 」,此 願 的 內 容 是 說:「 你 念 我 的 名 號,如 果 不 往 生 我 的 淨 土,我誓不
成佛!」
所以,我們為什麼念佛往生?大家為什麼學念佛法門?不是我們自己發明
的,它是有來源的,來源就在阿彌陀佛的誓願。你找到來源了,就知道可靠。
阿彌陀佛當初發願說:「我怎樣救度眾生呢?我如果用戒定慧的方法,這個方法
十方諸佛都用過了,有少數眾生可以做得到,絕大多數眾生都做不到。」所以,
阿彌陀佛作為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用什麼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殊
勝的;用什麼方法?如果用誦經,有的人不識字,有的人沒時間,有的人請不
到經本,也有很多人漏掉。法藏比丘用五劫思惟,找出一個最好的方法:「我把
我修行的功德--不要眾生修,他自己沒辦法修,我修行一切戒定慧、六度萬
行,所有的功德,濃縮在我的名號當中,讓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就可以救度
他!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念。念 我 的 名 號,我 這 個 名 號 達 到 什 麼 樣 的 作 用 呢 ?
這 個 名 號 要 達 到 : 任 何人,只要他願意往生我的淨土,稱念我的名號,我都能
夠救他往生我的極樂世界,達到這個水準我才成佛;如果我的名號本身不具足
這樣的功德和功能,我誓不成佛!我要繼續修行,還要往下修,還要累積功德,
一直達到名號裏邊圓滿了這樣的功德——十方任何眾生,只要念我的名號,願
生淨土,都可以讓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我才成佛!」
    《無量壽經》裏講:法藏比丘發了這麼大的願之後,祂經過兆載永劫、不











可思議長的時間的修行。一般諸佛修行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已經是天文數
字長的時間了。但是,這尊法藏比丘修成阿彌陀佛,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兆
載永劫。「兆」和「載」都是極大的天文數字,後面加個「永」——「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修成了這句六字名號。為什麼?因為如果有一個眾生,祂不能為他
修行圓滿,令他往生淨土的資糧成熟,祂都不成佛,還要為他修。
所以,各位要知道:在兆載永劫、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之前,就有一位偉
大的比丘菩薩,叫做「法藏比丘」,在為我們修行啊!我們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修
行,在那麼久以前,就有法藏比丘在為我們修行。
他的修行在哪裡?說:「我為你修行,把功德放在我將來成佛的名號裏面,
讓你來稱念。」現在這個比丘已經成佛了,叫做阿彌陀佛,對不對?
(「對!」)
那麼,祂當初許諾給我們的,現在就要兌現,叫「因圓果滿」,祂因地的發
願圓滿了,果上的功德成就圓滿了。
所以,《阿彌陀經》說:彼佛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在《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再三、再四地告訴我們說: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娑 婆 世 界 五 濁 惡 世 的 眾 生 啊,阿 彌 陀 佛 救 度 你 的 極 樂 世 界 的 功 德 已 經 成
就 ; 阿 彌 陀 佛 救 度 你 的 六 字 名 號 的 功 德 已 經 成 就 ; 阿 彌 陀 佛 救 度 你 的 無 量 光
明、無 量 壽 命 已 經 成 就 了 ! 你 只 要 相 信,你 只 要 願 意,你 只 要 念 佛,執 持 名 號,
就 是 你 的,你 就 可 以 來 往 生 啊 ! 」我 們 還 要 在 那 裏 自 己 修,我 們 什 麼 時 候 修 成
就 ? 所 以 , 經 典 裏 說 :「 成 就 如 是 功 德 莊 嚴 」。  
《阿彌陀經》這個「成就」,是為誰成就?為我們成就的。《無量壽經》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成就名號、成就極樂國土、成就無量光壽,是要讓我們也能成就
功德。











就像父母賺了錢,蓋了樓房,是給兒子用的。父母發了財,等於兒子發了
財,兒子還小,又沒有智慧,出去打工很辛苦;爸爸是大富翁,比比爾•蓋茨
的錢還多,「給你吧!你接受就好了!」
阿彌陀佛把祂所有的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面給我們,我們接受就是我
們的。
祂當初發願說:「你念我名號,如果不往生,我誓不成佛。」
好!現在祂已經成佛了,祂講的話有沒有兌現?
(「有!」)
對啊!「你念我的名號不往生,我負責!我誓不成佛來負責!現在我都成佛
了,肯定沒有問題!那麼,你念我的名號,保證百分之百都能往生!」
大 家 有 沒 有 聽 懂 這 句 話 ? 這 句 話 要 聽 懂 啊 ! 這 句 話 是 我 們 整 個 淨 土 法 門
的 源 泉。我 們 念 佛 往 生,不 是 我 們 自 己 腦 子 想 出 來 的,是 阿 彌 陀 佛 給 我 們 發 誓、
發 願、賭 誓 的。所 以,我 們 念 佛 百 分 之 百 能 往 生,誰 保 證 的 ? 阿 彌 陀 佛 保 證 的。 
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不是我修得好,「某某人,你講這個大話,你得到清淨心了嗎?」
「沒有。」
「你伏住煩惱了嗎?」
「沒有。」
「你開智慧了嗎?」
「沒有。」
「那你念佛為什麼能往生啊?」

「因為阿彌陀佛發願了。祂說我念佛不往生,祂不成佛。祂現在成佛了,
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我雖然沒有開智慧,阿彌陀佛早開了;我雖然沒有功德,
阿彌陀佛早有了,都在六字名號裏邊,我靠阿彌陀佛,念六字名號,當然可以
往生了。」
如果有人說:「我念佛能往生!為什麼?因為我沒有煩惱了,因為我開 智 慧
了,因 為 我 心 清 淨 了,所 以,我 能 往 生。」- - 錯 了 ! 他 肯 定 有 危 險。靠自力
怎麼能往生?不是靠這些。
「因為我沒有智慧,因為我沒有清淨心,因為我有很多煩惱,所以我只有










墮落地獄。但是,阿彌陀佛為我這樣的眾生發了四十八願,為我這樣的眾生成
就了六字名號,所以,我不會墮地獄,我必定往生!」
這個道理很明白——因為……但是……所以,三句話。
「因為我造罪,我是應該墮地獄的,但是阿彌陀佛發明了這麼好的法門,
所以我不會墮落地獄。」
就 好 像 這 個 人 得 癌 症 晚 期,喉 癌、舌 癌、皮 膚 癌、血 癌,我 是 死 定 了。但
是 , 我 遇 到 了 神 醫 妙 藥 , 起 死 回 生 , 我 不 會 死 了 , 而 且 我 還 能 夠 變 年 輕 。  
我 們 有 貪 癌、瞋 癌、癡 癌,我 們 得 了 三 種 癌 症 — — 貪 瞋 癡,我 們 必 定 墮 落
地 獄。但 是,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是 大 醫 王,祂 發 明 了 六 字 名 號 的 靈 丹 妙 藥,所 以 ,
我 不 僅 不 會 死,而 且 我 到 極 樂 世 界 成 為 年 輕 的 菩 薩,成 為 無 量 光 壽 的 佛 身,是
不 是 這 樣 ?  
(「是!」)


西方合論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印祖指看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明雙徑沙門如奇標旨
清蕅益沙門智旭評點

第九修持門
  夫積劫情塵。多生愛海。似蝕劍之苔花。若吞珠之泥繡。無礪不吐。去垢方明。
欲得心淨。除非穢滅。悟者常須覺觀。迷人勤加折伏。其或愛鎖貪枷。亦當慟年惜月
。孔子曰。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麁見
浮思。結心塵口。所能超越。不拚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墮魔羂。
  一淨悟門 二淨信門 三淨觀門
  四淨念門 五淨懺門 六淨願門
  七淨戒門 八淨處門 九淨侶門
  十不定淨門
  一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何故。悟是迷塗導師。如
人入暗。當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
當隨將帥。一者。悟能了知即穢恒淨。不捨淨故。二者。聞淨佛國土。不可思議。不
怯弱故。三者。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四者。知彼土不去
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五者。悟佛身量遍滿虛空。眾生身量亦遍滿虛空。如地獄業
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六者。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
故。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者。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九者
。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十者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
菩薩入此門已。成就白法。隨意得生。是故觀經上品云。深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
驚動。疏云。第一義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上品六念義云。安心
不動。名之為念。鈔曰。第一義理。悉不為二邊所動。通名為念。故西方如韋提希善
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一切經論中廣載。不
能具錄。論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為中下人說。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則為十地
菩薩以上說。若云悟第一義。諸結使未斷者。皆不求生。則如龍樹永明等。亦為揑目
生花。無事多事矣。
  二淨信者。智度論曰。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
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又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
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回。問無為子曰。如何念佛。得無
間斷。無為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回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
來致謝。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一者。信金口誠言。決
定當生故。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
隨故。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焰空花無所有故。五者。信五濁惡
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灸。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九者。信佛
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十
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舉足下足。無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
。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無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三淨觀者。眾生無始垢穢。遍一切法。如麵入沙。似金在鑛。修淨業者。當加種
種觀行。磨鍊習氣。為白法之垣壇。作往生之津梁。一淨觀。謂觀佛相好。如十六觀
經所說故。二不淨觀。謂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故。三無常觀。謂觀一切
法無定。如一美色。婬人觀之為樂。妬婦觀之為苦。觀行人觀之。種種惡露。異類觀
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觀。謂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為屋。積土為壘。
積雜彩為畫。無實體故。五對治觀。謂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如輕冷苦
澁。藥草飲食等。於熱病中為藥。於餘病非藥。輕辛甘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為
藥。於餘病非藥。如是觀察對治故。六慚悔觀。謂觀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與我互為
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遞相婬毒。曾不覺知。如梟獍殺父母。牛羊鴿雀配其親屬。彼不
自知。而人觀之。慚愧譏咲。諸佛菩薩。見于我等。交後如是。是故當生大悔恨故。
七念念觀。謂觀一切時中。幾許憶念佛心。幾許利生心。幾許垢淨沈掉心故。八平等
觀。謂觀一切色一色。無好醜故。一切聲一聲。無譽毀故。一切受一受。無恩仇故。
一切義一義。無淺深故。九微細觀。謂觀佛念法念。起于何來。去于何往故。十法界
觀。謂觀一毛一塵。一草一木。皆具有無量淨佛國土故。行者若行諸觀時。以第一淨
觀為主。餘九為伴。如石中覓珠。若不破石。無緣得珠故。
  四淨念者。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決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
。一攝心念。謂一切處。攝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不隔念不異念故。二勇
猛念。如好色人聞婬女所在。高厓深澗燐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
廣。必窮其底。覺路遙遙。不竟不休故。四觀想念。謂念念中。見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故。五息心念。謂息一切名心。官心慾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遮護心。人我
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竪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
慧之亡兒故。七發憤念。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
謂見聞覺知。及與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故。九參究念。謂念佛一聲。便念此聲落
處故。十寔相念。謂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有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故。是
為上品念佛門。若如是念佛者。現生必得見佛。
  五淨懺者。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
。可于一日浣令鮮淨。是故欲除重障。當勤懺悔。一內懺。謂懺心意識。不淨因故。
二外懺。謂懺一切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三事懺。謂懺十八界。二十五有。八
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四理懺。謂懺入道以來。
所得往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五過去懺。謂懺無始世界所作黑業。如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今生雖不邪婬。
但值不隨意眷屬。即是婬業未盡。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謗
法及妄語業未盡。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故。六
未來懺。謂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七現在懺。謂懺現在世。
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
量業故。八剎那懺。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九
究竟懺。謂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故。十法界懺。謂法性中。
無我無人。普為十方過現未來一切眾生懺故。若能如是真寔懺者。一切障礙。悉得消
滅。不離道場。得見諸佛。
  六淨願者。智度論曰。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無眾
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眾苦。乃至無三惡
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
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一切眾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
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有佛世
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
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亦當如
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問曰。
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乏。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 答
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
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或聞欲天色夫。
心願樂者。命終之後。各生其中。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
因願受勝果。復次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
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問曰。若不作願
。不得福耶。答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以是義故。修
淨佛國土者。當發大願。一者。不為福由故願。願為一切眾生蔭。生淨土故。二者。
不為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三者。不為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
等瘡。生淨土故。四者。不為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
。五者。不為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者。不為色界故願。願離一
切禪著。生淨土故。七者。不為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
淨土故。八者。不為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九者
不為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眾生。生淨土故。十者。不
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眾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眾生苦。拔一切眾生。
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剎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是故當知。願為
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七淨戒者。一切淨法。以戒為址。如人作舍先求平地。如畫師畫諸山水。先治光
明素練。然後著彩。戒亦如是。是故戒為諸善法之首。入淨國之初門。若不持戒。如
惡露敝女。欲入齋壇。無有是處。一慳貪戒。謂行財命二施及與法施。無愛惜故。二
毀禁戒。謂五戒。律儀戒。乃至無漏戒。滿足持故。三嗔恚戒。謂以忍調心及于身口
。若遇惡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業因緣法。作償負想。作導師想。作風寒冷熱想
故。四放逸戒。謂生死險道。無放身處。如人持滿油鉢行懸繩上。不得左右顧視。及
生第二念故。五散亂戒。謂守攝諸根。息諸緣影。如護風燈。如防生鳥故。六愚癡戒
。謂以智慧破諸迷悶。如作務人常借日光。若是長夜諸作皆廢故。又如登覽當用開目
。若是盲人。及與睡眠。諸山河大地。與無等故。七憍慢戒。謂不應以才辯故貢高。
不應以悟解故貢高。不應以諍論故貢高。一切所得。如大地上塵。如鏡面上垢。不應
以此垢驕彼垢故。八覆藏戒。謂一切處諸佛。一切處菩薩。一切處神明。無可覆故。
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濕。沙中逃塵。無可逃故。九無益戒。謂一切嬉戲事無益。一切
詩文無益。一切塵緣無益。一切口解脫無益。當遠離故。十不住戒。謂如上持戒。但
為生淨土饒益眾生。不求聞譽法。及諸人天二乘果故。菩薩如是行於淨戒。則能攝諸
眾生。生于淨土。何以故。一切眾生。雖至冥頑。莫不欽仰戒德故。
  八淨處者。學道之人。既有志出塵。應當捨諸惡處。若不捨者。應是厭離未極。
若厭離未極者。應是忻淨土未極。龍樹曰。菩薩心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
佛。是故隨心所重。而生佛土。今小小適意處。尚不能捨。何況轉輪聖王。如縛足欲
行。繫翅求飛。去住皆累兩心虛縈。一繁華宣闐處。當遠故。二歌樓酒肆處。當遠故
。三熱焰薰灼處。當遠故。四論除目及朝事處。當遠故。五恩愛纏縛。及熟遊歷處。
當遠故。六詩壇文社鬪章摘句處。當遠故。七譏刺古今較長競短處。當遠故。八講無
義味道學處。當遠故。九義解家鬪名相。矜小智之處。當遠故。十宗乘狂解。安談頓
悟。輕視戒律之處。當遠故。是等撓道。與魔不異。是故當遠。行者若離是諸處。一
切道業。即當成辯。
  九淨侶者。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非友不止。如車二輪。去一則蹶。
是故世間文字諸戲論法。尚須同心印正。何況志求無上大道。因緣經曰。譬如風性雖
空。由旃檀林薝蔔林。吹香而來。風有妙香。若經糞穢臭屍而來。其風便臭。不如淨
衣置之香篋。出衣衣香。若置臭處。衣亦隨臭。友亦如是。是以行道。求友者。當嚴
別淨穢。一山林間適之友當近。能止躁心故。二巖持戒律之友當近。能淡諸慾故。三
智慧廣大之友當近。能出迷津故。四總持文字之友當近。能決疑難故。五寂寞枯槁之
友當近。能恬進取故。六謙卑忍辱之友當近。能銷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當近。能
抑諸過故。八勇猛精進之友當近。能速道果故。九輕財好施之友當近。能破大慳故。
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當近。能摧人我等執故。若無如是淨侶。即當屏人獨處。自
辦道業。以像設為師。以經論為侶。其他嬉戲之徒。寧絕勿通。如人園中。雖無佳花。不植臭草。以無益賞心。徒增厭穢故。
  十不定淨者。一切眾生根器利鈍不同。如上諸法皆是上根利器。方得具足。是故
如來有異方便。開九品之門。分上中下修習三等。一者。或解義諦。未全伏惑。或不
深解。但能誦讀諸經故。二者。或但依語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貧窮折辱生信故。
三者。或觀金像。或隨意觀一相故。四者。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五者。或
但懺諸麁重習氣。及十不善業故。六者。或為怖生死。發願往生。或遇苦難。發願往
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諸福德願故。七者。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殺盜婬妄故。八
者。一切喧場不能卒離。但時時生厭離心故。九者。於諸世法中人。不能即斷。但不
隨順故。十者。如觀經下品中說。或但臨終十念故。如上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
。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參。若有疑者。一切諸行。悉不成就。如人夜中獨趨遠道
。不得生疑。是故眾生聞法疑者。不如不聞。何以故。彼無聞者。但不聞法。非有障
難。此則自作障難故。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前面的解釋說明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生西共同的利益。這一段所講的只限於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是人道。一般說來,人人都想生活好,希望能生在富貴之家,一生享福,但是在生死關頭,隨業受報,自己作不了主。念佛人在臨終時,心不顛倒,腦筋清楚,佛來接引,乃是有大福德之人。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持戒念佛,福慧雙修。圓瑛老法師晚年住在上海圓明精舍,他從二十五歲起就致力於楞嚴,曾創辦一所楞嚴專宗學院,講堂名曰「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教遵楞嚴,行在彌陀。我們念佛也是福慧雙修。信願持名,福慧均在其中。
 
《解》無論頑修狂慧。麼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頑修」講世間聰明人,不如法修持,自作聰明,盲修瞎練;「狂慧」指天資聰明對大乘經論亦能理解,能言善道,說的天花亂墜,惟缺乏行持,落入狂態。此二種人到生死關頭完全沒用,不能了生脫死,謂其麼羅無功,即沒有功夫,沒有成就。「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此種情況在歷史上有例子,如草堂青禪師,有解有行,禪宗一代大德,信徒中有一位曾姓婦人,常常來供養禪師,草堂很感謝,常懷報恩之心,死後竟托生為曾婦之子,有智有福,少年得志作了宰相,即曾魯公。「操履潛確之人」是指持戒精嚴者,大家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三生石講圓澤禪師與李原居士的掌故。李原卸了官職,住在圓澤廟裡,有一天二人商量想朝峨嵋山,李原主張走水路,圓澤想走旱路,最後依李居士從水路行,走到一個小鎮遇到一位懷孕婦人在河邊洗衣,圓澤一見就落淚不已,李居士問其故。他說:「我之所以不願走水路,就是怕遇見她,她已懷孕三年,等我分娩。今天已逃不掉,三天後請你來婦人家,我見你一笑為證。十五年之後八月中秋在杭州靈隱再見一面。」後來一一皆驗。圓澤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尚逃不了投胎輪迴,只因習氣未除。世間作大官發大財的,過去世皆是大修行人,習氣未除,不肯往生西方,多年苦修換來一生榮華富貴,落得三世怨,殊不值得,可嘆!
 
《解》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延壽大師是五代末吳越王錢俶時代人,嗣天台韶國師,歿於宋太祖開寶八年,享年七十有二。歷史記載,他未出家前作小公務員,管稅務出納,常有金錢過手,他以公款放生,被上級查到,報告文穆王,判死刑。王特諭行刑時如其無畏懼心,放了帶來見我。當送至法場時,他面不改色,問他,他說:「我以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條命,值得。」後來帶見文穆王,王問他,日後欲作何事,他說想出家。王即成全他並作他的護法。有一天王打千僧齋,平等供僧,齋堂中排有首席座,大家謙讓,忽有一衣服不整之出家人竟高踞首席。齋後席散,王問永明大師,今天齋僧有無聖賢來臨?他說有,定光古佛來應供。問,那一位?他說就是坐在首席座位的和尚,王一聽馬上派人去找,在一個山洞中找到。侍者請其回宮應供。和尚說了一句「彌陀饒舌」就入滅了。侍者回報皇帝,和尚已圓寂,臨終只說了一句「彌陀饒舌」。皇帝想到永明大師必定是彌陀化身,定光雖圓寂而彌陀仍在,派人速請永明進宮。不意此刻突有人來報,永明大師已圓寂。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不會露身份,身份一露就得走。如露了身份不走乃是冒充的。永明由禪宗大徹大悟,到晚年專修淨土。他說了最有名的四料簡,其第二首:「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在當時禪宗很盛,大家輕視淨土,他為了度禪和子,所以才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引導他們回歸淨土,禪淨雙修,乃是不得已對參禪人一種權巧方便的說法。有的修禪修的很好,為免傷害他的自尊心,所以說禪也很好,如再加點淨土就更好了。說真實話,修淨土可以往生,修禪很難成就。「有禪有淨土」,注意「有」字,「有禪」是大徹大悟,「有淨土」是一念中具足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前面講的圓澤禪師,是有禪,能知過去未來,尚且投入輪迴,古來如圓澤者不少。「陰境若現前」,「陰境」有二義,一為定中有魔出現,五陰魔出現,楞嚴經有五十種陰魔,現在有人告訴我,有人在打坐時,手動無法控制。他們以為是好境界,這是招魔。定是靜的,不是手舞足蹈。第二為中陰身,人死後,神識離開身體,還沒有投胎,這段時間謂之中陰身。中陰絕大多數存在時間為四十九天,家庭眷屬在此期間內,誦經念佛為其回向,他能得到益處。但其投生何處,仍隨業流轉,自己作不了主。有禪無淨土,沒有佛力加持,完全靠自己的定力,一旦定力失掉,由業力控制。強者先牽,一世修行,好的換得來生富貴,不好的流轉三塗。仔細觀察,不往生西方麻煩大了。
 
《解》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初果是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入聖流,雖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斷,仍在三界內修行,但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即出了三界。如第七次到人間來,遇到佛,一定證阿羅漢果,無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謂之獨覺,即辟支佛。初果到人間投胎,入胎清楚,出胎就忘記了。菩薩的智慧斷煩惱工夫大都超過小乘,惟仍有隔陰之迷,在生死輪迴過程中,菩薩與初果聖人都作不了主,何況凡夫,怎麼可能有僥倖之理,必須要靠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佛慈悲願」即指四十八願,願願均已兌現,念佛人臨命終時絕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無顛倒,自在往生。眾生臨命終時,往往有顛倒錯亂之苦,即隨其業力,墮於惡趣,苦不堪言。如人臨終時腦筋清楚,他雖不學佛,未求往生,亦不會墮三塗。佛看到此種情況特別清楚,為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且在此經一而再,再而三,特別提示,殷勤再勸發願,保任我們往生,以願能導行,有強烈的願望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解》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佛在經中常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既然自己的心是佛,為何不說自性佛而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師答說:此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他與自是一不是二,說一是從體上講的,性上說是一,從相上說是二。「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對事實真相未搞清,必須破除疑問,否則必有障礙。縱然勤於修持,也只能生到邊地疑城。應知此法門與華嚴一樣,且超越了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是圓頓大法,本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惟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有二心,即生障礙,如有疑問即變成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說的妙。初見印宗,印宗問他,聞在黃梅得法,五祖平常說法有無談到參禪方法?六祖答說,真正佛法是一,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把自他兩邊忘掉,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統一,其他知見、分別執著均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此才能入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一真法界,全在了他即自,如說他佛,則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則我見顛倒。金剛經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後半部講四見。見比相講的更深刻。如不能「了他即自」,似難契入一真法界。
 
《解》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釋迦牟尼佛時以四悉檀為施教之依據。「悉檀」是普施義。前已詳細言之。此四悉檀的利益若用在淨土宗念佛往生上說,就是接引眾生之總綱領,大小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走這個路子是最穩當,一心用在事持,理不懂沒關係,許多齋公齋婆,念佛往生,預知時至。問他淨土經典,他不懂,生到西方,他就都懂了。事持懇切,心定,信願堅固,佛來接引時,先用佛光一照,他的業障消除,智慧開了。從事持就達到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見到佛了,即是本性明顯,這種智慧現前,一為念佛功德,一為佛光加持,乃其他法門所無。生到西方,天天與阿彌陀佛在一起,西方六塵說法無有中斷。見佛聞法成就慧身,智慧之身即是報身。此種境界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在世間修一般法門到此境界,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開始即證得圓初住果位。九法界眾生很難以自己智慧能力徹底了解西方世界之事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妙在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未斷,生到西方即圓證三不退,這是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是對一般通途修行人說的,「戲論」指教下,「意見」指宗門。此法門是一心執持名號,不要分別思量所以破盡一切戲論,「戲論」即教下對淨土宗種種批評,無論怎麼說都不相干。「斬盡一切意見」,「意見」即分別。此無上甚深圓頓妙法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馬鳴龍樹均為印度人,都求生淨土,龍樹在中國稱之為大乘八宗共祖。智者永明是中國人,智者是天台宗祖師,永明由禪歸淨,為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們沒有分別意見,直下承當。其餘聰明才智之士以及通儒禪客,盡量去想,愈想愈離譜,等覺菩薩若非佛威神加持,也搞不清。聰明才智之人反而不如愚夫愚婦,下愚之人不分別執著,老實念佛就把自己妄想執著念掉了,能得念佛三昧,工夫深的達到理一心不亂,智慧開了,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應,暗合道妙,所以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佛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故將此千真萬確的事實,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往生,我們豈敢違抗,若善順佛的教誨意願,就同馬鳴、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師一樣,完全接納過來,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學生。四悉檀最圓滿究竟殊勝的利益,我們現前統統得到了。本經正宗分到此為止。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兩種心理障礙】

往 往 學 淨 土 法 門 的 人,會 有 兩 種 心 理 障 礙。第 一 個 認 為 說「 我 修 持 得 好 ,
你 看 我 在 持 戒 , 我 在 誦 大 乘 經 典 , 我 在 種 種 的 修 行 , 所 以 阿 彌 陀 佛 會 救 我 」,
他 沒 有 機 深 信 , 他 認 為 自 己 是 很 不 錯 的 ,「 我 不 是 那 麼 很 差 的 造 業 凡 夫 ! 」  
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他沒有這一點,「阿彌陀佛為什麼會救我呢?因為我表現好,我會修行,我做了很多的功德……」這個是驕慢心,跟阿彌陀佛不相吻合的。
 
一二二
 
第二種人,「哎呀!我是造業凡夫,我完蛋了!阿彌陀佛不能救我了。」這
兩種都是錯誤的。要相信自己是罪業凡夫,阿彌陀佛就是要救我這個罪業凡夫。
所以我們就會很老實的來念佛。相信自己是罪業凡夫,你就不會好高騖勝了,
你心裏面就很踏實,你就不會作怪,就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



10、「淨土最要」之文









(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如果這一關不過,淨土法門你入不來。就是說:我們要靠佛力,不要靠自
力。自力跟佛力怎麼能比呢?靠我自己修持的功夫,那個差太遠了。
不 過 這 裏 須 要 解 釋 說 明 一 下 。 並 不 是 說 我 們 持 五 戒 的 , 就 不 持 五 戒 了 ;
我 們 孝 順 父 母 的,就 不 孝 順 父 母 了 - - 不 是 這 樣。只 是 說 我 們 持 五 戒 也 好、孝
順 父 母 也 好,靠 這 些,要 往 生 西 方,是 沒 有 力 量 的,往 生 西 方 全 靠 佛 力。世 間
做 人,你 還 是 按 老 規 矩 來,「 敦 倫 盡 份,閑 邪 存 誠 」,都 應 該 這 麼 做,它 不 構 成
解 脫 的 力 量 , 不 構 成 往 生 。  
我們念佛,完全靠佛力。

【淨土法門的本質乃是仗佛力】

淨 土 法 門 和 普 通 法 門 的 本 質 區 別 在 於 淨 土 法 門 乃 是 仗 佛 力。所 以,印 光大
師就說:「此是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這個觀念要清楚,這個理路要明白。
往往有的人說:「師父啊,我念佛不得力啊!」總覺得沒有得力。
問 題 出 在 哪 裡 呢 ? 他 就 認 為 自 己 念 佛 功 夫 不 好,心 沒 有 清 淨。其 實 他 是 信
願 沒 有 具 足,也 不 明 瞭 我 們 淨 土 法 門 是 在 仗 佛 力。他 要 靠 自 力 修 持 的 功 夫,那
要 達 到 什 麼 程 度 才 能 得 力 呢 ? 永 遠 心 裏 沒 有 底 。  
如果知道我們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你自然每一句佛號都有力量了-
-因為靠佛力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得到的,都是
阿彌陀佛的救度之力,以信願感通阿彌陀佛。所以,你每念的一句佛號都很實
在,不是覺得說佛是佛、我是我,「哎?我念佛不得力啊!」是因為不明瞭這個
道理。如果明瞭淨土法門在於仗佛力,像印光大師所說的,「揀去自力,注重佛
加」,我們每一句佛號都腳踏實地,實實在在。



11、「淨宗切戒」之文




























(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世間往往有這樣的人,喜歡唱高調,喜歡顯示自己高超,看不起平平常常、
平平淡淡的淨土法門,這叫「好高騖勝者」。淨土法門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高超、
優勝,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阿婆、老阿公都會念。所以,好高騖勝
者,他對這個法門不容易契入。他往往喜歡多談自力修行,對佛力,他很看輕。 
我們人從生下來到死,沒有一件事不是靠人家,他覺得很習慣,挺好的。
小 事 情 都 靠 人 力,而 不 以 為 恥;為 什 麼 獨 獨 了 生 死 這 件 大 事,要 靠 自 己 不靠佛力呢?
老人家很慈悲,講話都很簡潔、直道,很懇切,罵人罵得也舒服。因為他
很慈悲,不是瞋恨心罵出來,而以慈悲心來呵斥。說這樣的人屬於喪心病狂,
居然達到這樣的地步了。從生到死小事都靠人力,不以為恥;了生死的大事,
佛力他不接受,說要靠自己修行,要自己修行戒定慧。
如果不是學淨土宗的人,也只好隨他去了。因為學其他宗派的,他就是要
靠戒定慧修持,斷惑證真。
淨 土 宗 的 行 者,這 個 是 我 們 的 一 條 戒 規,你 要 切 實 遵 守 奉 行,不 要 犯 這 樣
的 毛 病。你 學 淨 土 宗 了,還 不 願 意 靠 阿 彌 陀 佛 的 佛 力,要 靠 自 己 功 夫、靠 自 己
修 持 , 這 就 屬 於 不 明 理 。  

【小結:仗佛慈力】
從第五到十一,總共七條文是說明仗佛的慈力,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
第 五 條,用 兩 個 比 喻,來 說 明:信 願 念 佛 往 生 西 方,完 全 是 佛 力,不 是 自
己 戒 定 慧 的 道 力 。  











第六條,說明怎麼樣專仗佛力?「惟恃信願,不論斷證。」
第七條,佛力既然不論斷證,我們還是凡夫,有業力怎麼辦?阿彌陀佛帶
你--帶業往生,也是阿彌陀佛消業往生。所以,不用擔心。
第 八 條,捨 了 這 個 法 門,再 也 沒 有 帶 業 往 生 的 法 門 了。不 可 能 說 你 充 滿 著
煩 惱 惑 業,還 能 夠 解 脫 生 死、能 夠 往 生 成 佛 的。只 有 這 一 個 法 門,佛 力 能 救 業
力 。 我 們 業 力 深 重 , 要 靠 阿 彌 陀 佛 的 願 力 來 救 度 。  
第 九 條,雖 然 佛 力 能 救 業 力,如 果 你 不 相 信,你 自 心 就 有 障 礙。信 自 己 無
力 , 就 會 仰 求 阿 彌 陀 佛 的 救 度 ; 信 彌 陀 有 力 , 心 中 就 安 穩 。  
第 十 條,說 明 淨 土 法 門 所 以 超 勝 一 切 法 門 在 仗 佛 力,這 是 修 學 淨 土 法 門 最
重 要 的 地 方 。  
第 十 一 , 不 願 意 接 受 佛 力 救 度 , 這 是 淨 土 宗 的 人 最 要 戒 止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