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前面的解釋說明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生西共同的利益。這一段所講的只限於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是人道。一般說來,人人都想生活好,希望能生在富貴之家,一生享福,但是在生死關頭,隨業受報,自己作不了主。念佛人在臨終時,心不顛倒,腦筋清楚,佛來接引,乃是有大福德之人。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持戒念佛,福慧雙修。圓瑛老法師晚年住在上海圓明精舍,他從二十五歲起就致力於楞嚴,曾創辦一所楞嚴專宗學院,講堂名曰「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教遵楞嚴,行在彌陀。我們念佛也是福慧雙修。信願持名,福慧均在其中。
 
《解》無論頑修狂慧。麼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頑修」講世間聰明人,不如法修持,自作聰明,盲修瞎練;「狂慧」指天資聰明對大乘經論亦能理解,能言善道,說的天花亂墜,惟缺乏行持,落入狂態。此二種人到生死關頭完全沒用,不能了生脫死,謂其麼羅無功,即沒有功夫,沒有成就。「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此種情況在歷史上有例子,如草堂青禪師,有解有行,禪宗一代大德,信徒中有一位曾姓婦人,常常來供養禪師,草堂很感謝,常懷報恩之心,死後竟托生為曾婦之子,有智有福,少年得志作了宰相,即曾魯公。「操履潛確之人」是指持戒精嚴者,大家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三生石講圓澤禪師與李原居士的掌故。李原卸了官職,住在圓澤廟裡,有一天二人商量想朝峨嵋山,李原主張走水路,圓澤想走旱路,最後依李居士從水路行,走到一個小鎮遇到一位懷孕婦人在河邊洗衣,圓澤一見就落淚不已,李居士問其故。他說:「我之所以不願走水路,就是怕遇見她,她已懷孕三年,等我分娩。今天已逃不掉,三天後請你來婦人家,我見你一笑為證。十五年之後八月中秋在杭州靈隱再見一面。」後來一一皆驗。圓澤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尚逃不了投胎輪迴,只因習氣未除。世間作大官發大財的,過去世皆是大修行人,習氣未除,不肯往生西方,多年苦修換來一生榮華富貴,落得三世怨,殊不值得,可嘆!
 
《解》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延壽大師是五代末吳越王錢俶時代人,嗣天台韶國師,歿於宋太祖開寶八年,享年七十有二。歷史記載,他未出家前作小公務員,管稅務出納,常有金錢過手,他以公款放生,被上級查到,報告文穆王,判死刑。王特諭行刑時如其無畏懼心,放了帶來見我。當送至法場時,他面不改色,問他,他說:「我以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條命,值得。」後來帶見文穆王,王問他,日後欲作何事,他說想出家。王即成全他並作他的護法。有一天王打千僧齋,平等供僧,齋堂中排有首席座,大家謙讓,忽有一衣服不整之出家人竟高踞首席。齋後席散,王問永明大師,今天齋僧有無聖賢來臨?他說有,定光古佛來應供。問,那一位?他說就是坐在首席座位的和尚,王一聽馬上派人去找,在一個山洞中找到。侍者請其回宮應供。和尚說了一句「彌陀饒舌」就入滅了。侍者回報皇帝,和尚已圓寂,臨終只說了一句「彌陀饒舌」。皇帝想到永明大師必定是彌陀化身,定光雖圓寂而彌陀仍在,派人速請永明進宮。不意此刻突有人來報,永明大師已圓寂。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不會露身份,身份一露就得走。如露了身份不走乃是冒充的。永明由禪宗大徹大悟,到晚年專修淨土。他說了最有名的四料簡,其第二首:「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在當時禪宗很盛,大家輕視淨土,他為了度禪和子,所以才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引導他們回歸淨土,禪淨雙修,乃是不得已對參禪人一種權巧方便的說法。有的修禪修的很好,為免傷害他的自尊心,所以說禪也很好,如再加點淨土就更好了。說真實話,修淨土可以往生,修禪很難成就。「有禪有淨土」,注意「有」字,「有禪」是大徹大悟,「有淨土」是一念中具足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前面講的圓澤禪師,是有禪,能知過去未來,尚且投入輪迴,古來如圓澤者不少。「陰境若現前」,「陰境」有二義,一為定中有魔出現,五陰魔出現,楞嚴經有五十種陰魔,現在有人告訴我,有人在打坐時,手動無法控制。他們以為是好境界,這是招魔。定是靜的,不是手舞足蹈。第二為中陰身,人死後,神識離開身體,還沒有投胎,這段時間謂之中陰身。中陰絕大多數存在時間為四十九天,家庭眷屬在此期間內,誦經念佛為其回向,他能得到益處。但其投生何處,仍隨業流轉,自己作不了主。有禪無淨土,沒有佛力加持,完全靠自己的定力,一旦定力失掉,由業力控制。強者先牽,一世修行,好的換得來生富貴,不好的流轉三塗。仔細觀察,不往生西方麻煩大了。
 
《解》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初果是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入聖流,雖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斷,仍在三界內修行,但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即出了三界。如第七次到人間來,遇到佛,一定證阿羅漢果,無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謂之獨覺,即辟支佛。初果到人間投胎,入胎清楚,出胎就忘記了。菩薩的智慧斷煩惱工夫大都超過小乘,惟仍有隔陰之迷,在生死輪迴過程中,菩薩與初果聖人都作不了主,何況凡夫,怎麼可能有僥倖之理,必須要靠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佛慈悲願」即指四十八願,願願均已兌現,念佛人臨命終時絕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無顛倒,自在往生。眾生臨命終時,往往有顛倒錯亂之苦,即隨其業力,墮於惡趣,苦不堪言。如人臨終時腦筋清楚,他雖不學佛,未求往生,亦不會墮三塗。佛看到此種情況特別清楚,為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且在此經一而再,再而三,特別提示,殷勤再勸發願,保任我們往生,以願能導行,有強烈的願望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解》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佛在經中常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既然自己的心是佛,為何不說自性佛而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師答說:此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他與自是一不是二,說一是從體上講的,性上說是一,從相上說是二。「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對事實真相未搞清,必須破除疑問,否則必有障礙。縱然勤於修持,也只能生到邊地疑城。應知此法門與華嚴一樣,且超越了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是圓頓大法,本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惟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有二心,即生障礙,如有疑問即變成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說的妙。初見印宗,印宗問他,聞在黃梅得法,五祖平常說法有無談到參禪方法?六祖答說,真正佛法是一,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把自他兩邊忘掉,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統一,其他知見、分別執著均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此才能入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一真法界,全在了他即自,如說他佛,則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則我見顛倒。金剛經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後半部講四見。見比相講的更深刻。如不能「了他即自」,似難契入一真法界。
 
《解》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釋迦牟尼佛時以四悉檀為施教之依據。「悉檀」是普施義。前已詳細言之。此四悉檀的利益若用在淨土宗念佛往生上說,就是接引眾生之總綱領,大小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走這個路子是最穩當,一心用在事持,理不懂沒關係,許多齋公齋婆,念佛往生,預知時至。問他淨土經典,他不懂,生到西方,他就都懂了。事持懇切,心定,信願堅固,佛來接引時,先用佛光一照,他的業障消除,智慧開了。從事持就達到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見到佛了,即是本性明顯,這種智慧現前,一為念佛功德,一為佛光加持,乃其他法門所無。生到西方,天天與阿彌陀佛在一起,西方六塵說法無有中斷。見佛聞法成就慧身,智慧之身即是報身。此種境界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在世間修一般法門到此境界,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開始即證得圓初住果位。九法界眾生很難以自己智慧能力徹底了解西方世界之事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妙在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未斷,生到西方即圓證三不退,這是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是對一般通途修行人說的,「戲論」指教下,「意見」指宗門。此法門是一心執持名號,不要分別思量所以破盡一切戲論,「戲論」即教下對淨土宗種種批評,無論怎麼說都不相干。「斬盡一切意見」,「意見」即分別。此無上甚深圓頓妙法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馬鳴龍樹均為印度人,都求生淨土,龍樹在中國稱之為大乘八宗共祖。智者永明是中國人,智者是天台宗祖師,永明由禪歸淨,為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們沒有分別意見,直下承當。其餘聰明才智之士以及通儒禪客,盡量去想,愈想愈離譜,等覺菩薩若非佛威神加持,也搞不清。聰明才智之人反而不如愚夫愚婦,下愚之人不分別執著,老實念佛就把自己妄想執著念掉了,能得念佛三昧,工夫深的達到理一心不亂,智慧開了,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應,暗合道妙,所以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佛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故將此千真萬確的事實,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往生,我們豈敢違抗,若善順佛的教誨意願,就同馬鳴、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師一樣,完全接納過來,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學生。四悉檀最圓滿究竟殊勝的利益,我們現前統統得到了。本經正宗分到此為止。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