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西方合論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印祖指看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明雙徑沙門如奇標旨
清蕅益沙門智旭評點

第十釋異門
  夫西方大旨。經中自明。淨土要門。諸論具釋。如天親。智者海東越溪等。皆抉
發幽微。舉揚宗趣。近則雲棲和尚。所著小本疏鈔。條分類析。精宏淵博。真照夜途
之長炬。截苦海之輕舟。諸師所發。已無餘蘊。但諸經中。隨時立教。逗根說義。時
有差別。致生學者疑畏。今略為拈出。博採諸論。附以管見。會歸一處。以便參攻。
  一剎土遠近釋 二身城大小釋
  三壽量多少釋 四花輪大小釋
  五日月有無釋 六二乘有無釋
  七婦女有無釋 八發心大小釋
  九疑城胎生釋 十五逆往生釋
  一剎土遠近者。問大小本經。皆云西方。去此十萬億剎。觀經獨云。阿彌陀佛。
去此不遠。二說誰正。釋以遠近無定故。故言亦遠亦近。何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
某方。至某方幾城幾剎者。是從色身建立。身相虛故。是故所計方向道里。亦皆不實
。不得言誰近誰遠。如滇人言燕地遠。是從滇計故。燕實無遠。齊人言燕地近。是從
齊計故。燕實無近。又如十步之地。蟻子即遠。大象即近。不應言遠是實。何故。是
地不當從蟻計故。亦不應言近是實。何故。是地不當從象計故。又則計十步者。亦非
是寔。何故。是地既不從蟻不從象。亦不當從人計故。智度論曰。隨世俗所傳。故說
有方。方實不可得。問曰。何以言無方是方亦有亦常。如經中說。日出處是東方。日
沒處是西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
合。隨方日分。初合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無分。答曰。不然。須彌
山在四域之中。日繞須彌。照四天下。欝怛羅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於弗婆提人。
是東方。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日出。於閻浮提人。是東方。是實無初。何以故。一
切方皆東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處是南方。日沒處
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事不然。問曰。我說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為難。以是
故。東方非無初。答曰。若一國中日與東方合。是為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故是不
遍。以是故。但有方名而無實。是則方所尚不可得。豈有程途。然亦不廢方所及程途
故。何故。以不當從閻浮提計。亦可即閻浮提計故。如日雖非東西出沒。亦可言東出
西沒故。
  二身城大小者。問聲王經曰。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
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觀經曰。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
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今計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身過其眼五百六十萬由旬。計所住城。尚少于眼三十二萬六千由旬。何況其身。不應身城懸絕如是。釋海東疏中。亦有此問。疏曰。彼佛有眾多城。隨眾大小。城亦大
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言。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
俱住之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說身高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
眾俱住處。故先德云。法華中淨光莊嚴土。唯演頓故。淨名中眾香佛土。純菩薩故。
所以彼佛但現高大之身。若安養土。頓漸俱談。聲聞菩薩。共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
法身二種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見。若八萬相。局在法身。大乘賢聖。
方得見也。是故應以藏塵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稱機。現藏塵尊特身。應以八萬尊
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稱機。現八萬尊特身。應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為
稱機。現三十二尊特身。如毘盧遮那。聲聞視聽。隔于對顏。不妨菩薩。更見大身。
何故。佛身隨所被機。大小如日光隨隙分大分小。而是日光無大小故。
  三壽量多少者。經云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又云。彼佛至般泥洹時。觀
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既當入滅。即是有量。釋。先德云。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
補處。顯佛無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見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
。菩薩機忘。如來應息。名補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故金光明。四
佛降室。疏乃釋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見
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故知。全法界身。非生非滅。豈得竪分當現
。橫論彼此。既非生滅。無量義成。且淨佛剎中。摩剎水樹。皆是佛身故。經中云。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智度論曰。眾生甚多。若佛處處現身。眾生不信
。謂為幻化。心不敬重。有眾生從人聞法。心不開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信受。如
本生經說。菩薩受畜生身。為人說法。人以說法希有故。無不信受。有人謂畜生。是
有情之物。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以是故。水樹禽鳥。皆是佛身變現故
。若佛壽量有盡者。道場國土。及諸水鳥音聲。亦應有盡。若有盡者。不應有補。若
無盡者。不應言滅。如虛空分齊。非有分齊。非無分齊。以不思議智。照之可得。
  四花輪大小者。小本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觀經云。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
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夫人世車輪。大不逾丈。縱復輪王千輻金輪。縱廣不過一由旬何得大小相懸乃爾。釋
花輪大小。亦如身城。以眾生機有大小故。身城水樹。現有大小。蓮華亦然。如初地
化百佛剎。見佛百葉花。二地化千佛剎。即見千葉。三地萬葉。四地億葉。五地千億
。六地百千億。七地百千億那由他。八地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百千萬億
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十地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微塵數。以自受用身有大小故。見
花亦爾。非是花有大小故。甞聞僧言。海邊有阿育王舍利塔。眾生見者。光明各異。
有見無光者。有見光如細豆許者。有見如棗炬者。有見如指頂大者。有見大如斗者。
如斗者千不一見。眾生同一肉眼所見尚異。何況菩薩聲聞。乃至人天等。功用懸絕。
所感花輪。焉得不殊。如此土中。剎利貴種。飛樓傑閣。遍滿城邑。寒微煢子。敝茅土窟。乃至不得。不應難言大小懸殊。何故。是自福德所招故。寶池花相。應亦如是
  五日月有無者。諸本或言。日月虛空。或言處空。而不運轉。或不言有無。或直
言無有。又經曰。彼佛光明普照佛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映蔽日月。諸聲聞眾。
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二菩薩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是
雖有日月。如爝火之處太陽。豈有光照。若日月不能照者。應無晝夜。何故。經言。
晝夜六時。及與清旦食時等事。明知。亦是權說。借此晝夜。喻彼時分。非為實事。
且晝夜往來者。是眾生心明暗傾奪。感有此相。故淨佛國土。不應有此。如忉利而上
。尚不假明日月。何況極樂。縱令有者。亦是彼化國眾生。色空見未盡。現有如是日
月相故。而實佛土。無有日月。如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淨國土。如阿彌陀佛。阿
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此隨機感說。亦不妨說有故。
  六二乘有無者。問天親菩薩無量壽偈曰。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乃至不聞二
乘名。何況有實。是諸經中皆言。國土聲聞不可稱量。何故釋。先德云。二乘生者。
皆是臨終。回小向大。以習小功深。聞佛所說。及風柯水響。皆演小故。暫證小果。
漸次增進。至菩薩位。非是住小。是故說無二乘者。有二義。一是決定二乘不生。是
寔無故。二是不住二乘。是畢竟無故。辟如二人同官郎署。一人官止于此。一人將遷
。止郎署者。可以稱郎。以無後官故。將遷官者。不定是即。以即畢竟改故。以是故
淨土不得言有二乘。以畢竟至菩薩位故。
  七婦女有無者。聲王經中。阿彌陀佛。亦有父母。何得言無女人。釋。此亦化作
。如化鸚鵡。海東疏曰。聲王經。說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寔報
女。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實是化生。假為父母。如彼經言。若四眾能正受佛之
名號。以此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慶悅
。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
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或說。聲王經中。說有父母。是顯
彼佛所住穢土。是義不然。何故。彼經既說寶蓮化生。又言。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
悉是淨土相。不異觀經所說故。當知。彼經所說。提婆達多及魔王等。悉于淨土。變
化所作。不由此等為非淨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
  八發心大小者。魏譯三輩之中。皆有發菩提心。觀經下品。直言十念。諸經互異
。今欲知會者。諸經皆是發大菩提心。以為因故。何故。若是最初無大因者。其人雖
復經耳。亦生疑難。何得頓聞頓信。是故當知。下品十念者。亦是宿植大因。後生退
墮故。其臨終遇善知識。如旱苗得雨。萌芽頓發故。若無因者。知識尚不得遇。何況
信受。如聰慧貴遊之士。多有愈聞愈不信者。即知。一聞頓念。非是小緣。不應以一
生作惡。便謂此人無大因故。經云。世間人民。得聞阿彌陀名號。若慈心喜悅。毛髮
聳然。淚即出者。皆是累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嘗為菩薩。是故不論顓愚黠慧。凡至心念佛者。皆是多劫深植善根。發大菩提心故。何故。所謂善根者。不專言智慧。
若復無根。如種焦穀。豈有芽出。如世間弈棋小事。有無知賤流。頓學頓精者。有智
士習之。終身居末品者。即知是因。小枝無因。尚不得入。何況大法。是故若有信是
希有難信之法者。是人即是大心菩薩故。
  九疑城胎生者。元魏譯曰。若有眾生。墮于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
。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
以此因緣。於五百歲。處花胎中。猶如苑觀宮殿之想。不見佛。不聞法。是名胎生。
魏譯曰。不了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是故胎生。宋譯曰。眾生所
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王氏本
曰。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復疑悔。不信有彼佛剎。不信作善得福。其
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以心悔故。其過
差少。亦生彼剎。是謂胎生。今按前二譯。但不信自性。不了佛智。名胎生故。宋譯
則直言修善求生人天者為胎生。極樂國中。無胎生故。若王氏。則又以不信佛剎。不
信罪福。暫信暫不信。為胎生。異前譯中。聞名起信。及修習善本。二種往生。大約
淨土中。略言九品。廣言千萬品。亦不能盡。如今生人中者。種種福報。種種罪業。
各各不同。是故諸譯。雖互異。皆為實語。就中元魏譯。旨趣尤奧。以不信自善根故
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脫疑。是故
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為義。未悟之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此等當在中
下下上品攝。何故下品後二種。經歷六劫十二劫。方得花開。此但五百歲故。若如王
本。則信佛猛利。未若最後二種。又所生在其剎邊地。不應五百歲得見佛故。
  十五逆往生者。大經曰。唯除造五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觀經則五逆十
惡。臨終十念。皆得往生。當知。大經揀五逆者。以誹謗故。何故。入淨土以信為導
師。誹謗是信之賊。如水無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自不能容故。如風無所不入但不
入石。以石自不堪入故。誹謗之人。燒正法如猛焰。障佛智如鐵壁。是故法海慧風。
無因得受。觀經。揀誹謗不揀五逆者。義同文異。以五逆雖至惡。尚無決定不信之見
。不應揀故。然有大心之人。始或不信。後因啟發。猛省前失。如韓昌黎。始斥佛骨
。後歸依大顛。張無盡。初詆佛書。欲著無佛論。後觀淨名經。大有省發。卒為宗門
龍象。尤是法中希有之事。是故儒林英特。或有謬聽先入。誤謗佛法。但速圖改悔。
即是盛事。不應以謗為障難故。
西方合論卷之十(終)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