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經》東方亦有阿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阿 鞞。此云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佛菩薩均無名號,名是假名,從眾生方面建立,以眾生現前所需,隨機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於無量德能中取其一,期其對於眾生有實用之益是表法的。在印度或中國均以東方為上首,日出東方,在四季表春,在五行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間屬土。與印度人的看法相當接近。這五尊佛的名號,阿 (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代表法門修學的根本。第一尊阿 (音同觸ㄔㄨˋ)鞞佛,「阿 (音同觸ㄔㄨˋ)鞞」,「不動」義。表學佛無論學什麼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要不動,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若樣樣都學必一事無成。必須八風吹不動,才有資格入佛門,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還要更進一步不為其他法門所動,法門宗派很多,必須一門深入。善導大師說,如欲求解,多學幾個法門無妨,如欲修行決定守著一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表法,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接觸面非常廣,對他們都能理解,而自己修行則一門深入,從不動搖,善財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的第一位老師德雲比丘是出家人,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五位出家人。德雲比丘教他念佛,先入為主,後來遇到其他善知識,修持方法各有不同,善財聽後均表恭敬感謝,即便告辭,表示不願意學其法門。一直到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善財即是根熟的眾生,一生成佛。各宗各派皆明瞭,與自己修學法門絕無障礙,善財作一榜樣,值得我們效法,如無此獨立的精神,即不必浪費時間,學亦無益,古來祖師大德如發現可以造就的人才,用種種方法折磨他,到其受不了時走了,即不能成就;百般折磨他仍然不動心才是法器。菩薩修學綱領,第一是布施,第二是忍辱。叫你放下,把世出世間統統放下,專修這個法門。所以阿 (音同觸ㄔㄨˋ)鞞為東方之第一尊佛,譯為「無動」,含以上諸義。另外三尊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均用「須彌」作名號是比喻,此世界最高山為須彌山,不在地球上,黃老居士說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銀河系之中心天文家稱之為「黑洞」,黑洞就是須彌山,所有星球均圍著它轉,它是世界的中心,在佛法中叫「妙高山」。經上常常以法身比喻本體,以上所舉三尊佛即代表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一體,第一須彌相佛,「相」是相好光明,九法界眾生都仰慕佛的相好,此是報身。第二大須彌佛,「大」為稱讚詞,讚歎心性法身理體不可思議,哲學家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稱之為法身。一切萬法均由它變現出來的。第三須彌光佛,「光」是光明遍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此指應身而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隨類化身,即光明遍照義。學佛的目標即是要成就三身。最後是妙音佛,把修學方法說出來,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信願持名是直接成佛的法門,「妙音」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九法界的眾生都是用這一個方法,往生淨土,不退成佛。
《解》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以及住世諸佛均不可盡,以恆沙作比,恆沙有盡而世界無盡。十方一切諸佛都勸人相信此經,眾生猶不相信,真正頑冥之極,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原來善根福德不夠。在經中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聽佛講無量壽經,聽了非常歡喜,以金花供佛表示謝意,心中起了個念頭,希望將來作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他才動一念,佛已知悉。佛說他們這些人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善根福德還不夠,他們僅動個念頭生歡喜心,並未發心求願往生。如有人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乃是他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不止四百億佛。「廣長舌」是三十二相之一,如能伸出舔到鼻尖,乃三世不妄語之象徵,經中講世尊生生世世不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覆面。藏教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釋迦佛即如此。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證明這是大乘淨土最妙的法門,「妙」是能契合一切眾生在一生中圓滿成佛,究竟圓滿佛果。本經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經係羅什大師所譯,知華人喜簡,無論言語文字均求扼要詳明,所以用佛說阿彌陀經,以名號作經題。玄奘大師亦有譯本,並不太流利,都喜歡羅什譯本。文辭暢達,縱然玄奘弟子亦不例外,玄奘大師雖將唯識學傳來中國而未建立宗派,迨傳至其徒窺基法師遂創立法相宗,故窺基為法相宗第一代祖師。窺基也為阿彌陀經寫了一個註解叫通讚疏,乃是用羅什譯本,因其久已流通於世,遂未採用其老師譯本,可知玄奘師徒對羅什譯本均甚尊重。
《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前面介紹過東方,東方是代表佛法修學的根本。東方共五尊佛,第一尊佛是代表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法門,成敗的關鍵即在專一不動。有許多同修不能說不用功,而實在談不上成就,即因我們的心是浮動的,完全定不下來,確如古德所說心為境轉,如此絕不能修道。所以第一尊佛是不動佛,教我們無論順逆境先要學不動心。當中三尊佛是把修行的目標提出來,證得圓滿法、報、應化三身。第五尊是提供本宗修行的基本方法—持名念佛。南方屬火,表光明現象,許多人對淨土宗誤會,認為淨土宗求一心不亂,有定而無慧,殊不知一句「阿彌陀佛」不但包括戒定慧,而且是無上智慧。南方第一尊佛叫日月燈佛,即「光明遍照」義,表自性本具的究竟圓滿智慧,宇宙人生過現未無不知曉。第二尊名聞光佛,「名聞」以現代話說即「知名度」,修行人真正用功,修到相當程度,實至名歸。名利均能害人,若無智慧,往往就迷了,迷必墮落。「光」是智慧,對於名聞利養的禍害照得清清楚楚,自己必須遠離名利,才能不受其害。第三尊大燄肩佛,「燄」是火焰,智慧光明,表示突破了名利一關,所學工夫必然向上提升。此時粗具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此二智表左右兩肩,二智現前助佛教化。根本智是實智,智慧之體;後得智是權智,智慧之用。在般若經上說,根本智是般若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我們只有妄想分別,根本沒有智慧,智慧是由定中來。若求智慧,無論何宗何派,真正善知識教人先求無知,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有知見一定是邪知邪見。正知是本性中之般若智慧,故稱為自然智無師智。現代人學佛恰與古德教學相反。先求博學多聞,樣樣要學,結果所知有限。自性智慧不是由思考博覽群書而來,是由定而來,佛家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念佛法門是要念到一心不亂,果然得一心,根本智就得到了。後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切明瞭即後得智;實智是自受用,無知;權智是他受用,無所不知。二智均得到了,故稱大燄肩佛。自己受用的是無知,亦是無說,無說而說。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教化眾生的,有知有說,說而無說。自己永遠在清淨寂默境界之中,幫助眾生,和光同塵,活活潑潑,方能教化一切眾生。佛門常說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無此二種智慧作不到,光是慈悲心不管用。第四尊須彌燈佛。「須彌燈」是比喻,表修慧轉識成智,須彌山為四寶所成,表示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對外面境界的接觸,是領受。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為落印象,貯存於阿賴耶識倉庫中作為種子。古德說,好在這些種子沒有體積,否則盡虛空都容納不下。種子天天在增加,死後種子性強者先受報,平日起心動念關係至大,影響在何道投生,六道中捨身受身均依此規律而行。佛說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法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性,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就不平等。作菩薩的條件是行六度。緣覺是十二因緣。聲聞是四諦。此為三界以外之四聖法界。天界是十善,單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人道是五戒,中國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五戒類同,作的圓滿,來生不失人身。修善很強、又有很大習氣。貢高我慢,生阿修羅道。慳貪餓鬼道,愚痴畜生道,瞋恚地獄道。我們將來要到那一道去,自己回家冷靜的想一想就有數了,不必問旁人。以念佛法門說,就是轉識成智。身禮敬阿彌陀佛,口稱念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從此以後不再胡思亂想,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如夢幻泡影。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一切法不執著,心地平等。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無所不知。
符按:上言轉識成智主要是六、七兩識,六、七兩識轉,則第八識亦隨之而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亦隨轉為成所作智。此四智名詞依成唯識論解釋(一)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二)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圖融次第,復知眾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三)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四)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瞭是名大圓鏡智。
末後第五尊無量精進佛教我們修行方法,菩薩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修行最大障礙是懶散。看看高僧傳、居士傳,無一懈怠懶惰而能成就者,我們很想用功,但是精神提不起來,其原因就是業障,必須設法克服。在台北有一位開計程車的同修,許秋雄居士,有病,精神提不起來,一定要想克服,因為生活關係,每月有一、二次修精進念佛,每次念佛兩天兩夜不斷,一句佛號念到底。愈念精神愈好,每次只需要休息兩個小時即可恢復工作。不要看他工作卑微,將來一定往生。另外一位是丘顯達居士,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工作,現在住在福州廟裡,負責贈送經書。他是俗人每天七、八點起床,廟裡出家人早晨三時起床,四時作早課。他在廟中自覺非常慚愧,真心發露懺悔。現已隨眾作業,不辭辛勞,人皆稱之。沒有不能克服的障礙,自己要有堅強的志願,才能振作,幸勿自甘墮落。世間有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一切善法從此生,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
《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讚釋迦如來所說。
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同名號的佛,不知道有多少?為了廣度眾生,佛佛互相讚歎,阿彌陀佛也讚歎釋迦牟尼佛,也讚歎十方世界諸佛。南方表修慧,西方表修福,持名念佛福慧雙修。第一尊無量壽佛,「無量壽」代表福壽,福德中以壽為第一,「阿彌陀」翻作「無量」,不但壽命無量,其他光明、智慧、德能、神通都無量,諸無量中以壽命為最,假如無壽,一切均落空。第二尊無量相佛。「相」表富貴,中外算命看相,均分富貴貧賤。相隨心轉,世間最好的相是佛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知相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例如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經上說,菩薩成佛之後還要一百劫修福,修相好莊嚴,攝受眾生不但要有慧,還要有福。有人學問很好,而其講經無人喜聽,乃是無福。阿難看到佛的相好遂發願出家,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是釋迦佛劣應身示現的相。第三尊無量幢佛,古時有幢幡,幢是圓的,幡是扁的,如飛機場之風筒。在大陸及日本仍可看到。其作用是為了宣傳或通告,佛教是教育,以師為尊,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佛門自古以來未聞有招生之說,亦不敢為人師之意。所以接引大眾之責皆在學生。後來祖師大德,弘化一方,如廟中有講經即懸幢於廟外旗杆,表示今天廟中有講經,欲來聽者可自由參加,如作法會即懸幡。
第四尊大光佛表根本智;第五尊大明佛,表後得智。兩種智慧,「大光」為自受用,「大明」為他受用。佛對一切法樣樣明瞭,但無分別無執著,似乎完全無知,未起心未動念,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此根本智之現象。如有人向佛請教,佛即把所問的這樁事原原本本的予以解答。即是後得智,無所不知。第六尊寶相佛,「寶」有尊貴殊勝義,從無量壽至寶相佛,福德無量無邊,以六尊佛的德號作一概略說明,無福不能度眾生,佛尚且如此,何況菩薩以下。李老師一生講經說法,在台中開了一個經學班,常常告訴我們要修福,與眾生結法緣。方式很多,如李老師講經時,照顧聽眾,與其結緣。我的法緣很好,以印經結緣,愈結愈廣。最後第七尊淨光佛,教我們修福的方法,要淨要光明,淨是三業清淨,心地要正大光明。清淨一定要十惡業統統斷掉,雖修十善業,不著修善之相,三輪體空,謂之淨業。在一切畫的佛相上面有梵文寫的三個字,「嗡阿吽」,即三業清淨義,「嗡」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業清淨心地當然正大光明。無一絲毫惡念與我執。有我就有私,心地就不光明。我既沒有,那有我所。破了我執才真正是正大光明。此種情況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破了我執,六道凡夫皆有我執,有私心就不平等,有差別,生煩惱業障,要想修大福德,從三業清淨,心地光明上下功夫,才能成就圓滿稱性的福德。末後一尊佛都是教修行的方法。西方世界諸佛亦各於其國,與釋迦佛一樣為一切眾生,宣講阿彌陀經讚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勸勉大家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所以此經乃一切諸佛皆說,契機契理,釋迦佛在此世界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不長,所講的經典有限,未講者甚多,因其他的皆不契機,講了沒用。惟此法門對一切根機均有益,普遍適合法界有情,所以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
《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北方亦列有五尊佛,表化他。前面南方修慧,西方修福,有大智慧,有大福德,此時要作一些度化眾生之事,使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福慧具足之後,一定要效法諸佛如來,以弘法利生為天職。第一尊燄肩佛。前面大燄肩是兩種智慧剛剛修成,此燄肩佛福慧圓滿,擔負起如來家業,弘法利生。第二尊最勝音佛,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同,此世界眾生耳根最利,如楞嚴經文殊菩薩為此世界揀選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孔老夫子教學用音聲,釋迦佛亦如是,無經本文字,全憑口說。阿彌陀經在諸經中為最殊勝,無量壽經雖稱為淨土第一經,圓滿介紹西方世界之依正莊嚴,而最基本的則是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為往生最要條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苦口婆心教誨,經文雖不多而言簡意賅。「最勝音」即是教我們念佛,宣說此經。第三尊難沮佛,「沮」是阻礙,含有擁護正法,勇猛精進,降伏魔障之義。魔障之來,因生生世世造的惡業無量無邊,與眾生結的冤仇太多,故時來侵害。佛在世時亦有諸多魔難,學佛不是一帆風順,六祖惠能大師曾在獵人隊中避難十五年,不敢出頭,他是得道之人,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尚且如此。現在世間妖魔鬼怪處處皆有,必須有定慧以降伏冤怨,克服一切難關。
上面舉的難沮佛,代表的意義是弘護正法,不為魔王外道一切障礙所阻撓。下面是第四尊日生佛,代表教學相長。「日」表智慧,唯有突破一切障礙困難,智慧才能增長,正法才能常住世間,利益眾生。最後第五尊網明佛,「網」即羅網,形容眾生沈淪苦海,菩薩用網撈起,以救度之。無量法門最後一定要導歸極樂。不生淨土,必入輪迴。我們見思煩惱、妄想、執著的習氣不能斷,六道由此而來。有一類眾生,定功很深,妄想習氣不起現行,自以為得大涅槃,其實他所得的是無想定,仍在六道,煩惱習氣雖然不現行,而病在一片無明蓋覆著。眾生的難處,不墮落在妄想這邊,就落在無明那邊。佛菩薩的定,無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一切萬法通達明瞭。心地光明不是黑暗的,外面境界統統明瞭。假如有很深的定,外面什麼事都不知道,修成功也不過是無想定而已,將來死了之後到四禪的無想天,屬外道,外道是魔。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磨此云法。
下方世界舉出六尊佛,代表普度教化之義。第一尊師子佛,喻佛說法。獅子為獸中之王,牠一叫,百獸均被震懾。佛說法一切邪門外道都被降伏,所以將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菩薩代佛說法,稱為「法王子」。法王子代佛說法,與佛說法無二無別,亦可稱為「獅子吼」。第二尊名聞佛,所謂佛菩薩之知名度,如在中國,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眾人皆知。代表人天大師,有能力有智慧教化一切眾生。如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乃至各宗派祖師均是代佛行化。第三尊名光佛,「光」表智慧,應機說法,法音遠聞,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得佛法之真實受用,乃實至名歸。第四尊達磨佛,表師承,特別指淨土宗,淨土宗是直接由阿彌陀佛傳下來的,阿彌陀佛傳與諸佛。各宗祖師均是代代相傳,唯獨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歷代祖師,是某位出家大德,一生對淨土專修專弘,後人推崇他為一代祖師。中國最初從慧遠大師一直到民國,在歷史上專修專弘者共有十三位,最後一位是印光大師,因此淨土宗祖師被人尊稱為「大師」,大師是對佛之尊稱,此為佛學常識。稱呼人不能過份,唯有淨土宗祖師可稱為大師,佛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淨土宗之祖師,師承於佛,也用信願持名,教眾生往生不退成佛,與諸佛的教法完全相同,因同果亦同。所以稱他為大師,一點都不過份。菩薩則稱大士或稱開士、正士,不能稱大師。
佛在滅度前對後世有一個妥善的指示即「四依法」。如後人遵守四依法,與佛在世時無異。第一、依法不依人。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中所講的非常清楚。由一般出家法師大德一直往上推,到法身大士等覺菩薩,這些大善知識如其所說與佛在經上所說不相應的話,都不可依從。更有甚者,十方諸佛說,釋迦佛所講淨土法門乃是權巧方便,不是真實。我們也不要相信。因佛佛道同,如其所說不同,乃屬魔外。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無所謂,意思對了就行了,不必執著。佛經由印度梵文傳來,譯本很多,如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失傳七種,現在流傳於世者只有五種。又如阿彌陀經羅什、玄奘各有譯本,文字不同,而意義無異,故不要在文字上起爭論。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一切經若作比較,能助人了生死者為了義。有一部份人志願不高,只求人天福報,佛就說有關五戒十善方面的經典,以隨其願。中國從前歷史小說或戲劇,演說善惡因果報應故事,勸人棄惡向善,含有甚深教育意味,對社會有正面影響。世間六道中無真正快樂,有之亦不能永遠保持。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天天防範他人推翻其政權,精神壓力,惴惴不安,甚為苦惱。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如能真正想透,才能放下,且更進一步想到超出三界。如想超越三界,心量保守的,佛教其學小乘,心量開放的,佛教其學大乘,若求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中只有阿彌陀經中之「信願持名」,在一生中圓滿證得佛果。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情識。此條指我們應用何種態度選擇修學法門。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每一階段後後勝前前,後邊的是了義,前邊的是不了義。例如菩薩與佛相比,佛是了義,菩薩是不了義,依此類推。我們要以理智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幸勿礙於感情而選不了義的法門。阿彌陀經是了義中之了義,大乘中之大乘。今天接受這個究竟了義的法門,其他任何法門一定要徹底放下,自己要有理智,不受人的影響。我常勸同修們,我們歸依阿彌陀佛,作佛的好弟子,依智不依識。特別是彌陀經與圓通章,講的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一部經甚至於一句名號就夠了,其他統統放下,心就定了。夏蓮居老居士說,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他老人家教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任何方法幫助,一句佛號就成功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決定不許參雜,學楞嚴、法華、華嚴都會障礙清淨心。學祖師大德,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這是智慧的抉擇。
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說明,故古人稱為大本、小本。淨土是華嚴的歸宿,也是華嚴的總結。夏老會集的無量壽經共有四十八品,其中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為第一,四十八願中依據古人的說法以第十八願為第一,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由此說明持名念佛為第一。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讀一部阿彌陀經即等於讀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其他經論都可以放下了。第五尊法幢佛,「法幢」是為眾生作示範,建法幢,把經典法門,普遍推廣,建立法幢。民初印光法師在蘇州建立道場,當時為唯一淨宗道場,任何人只要專修淨土者均歡迎,且規定不收徒,不傳戒,不講經,不作法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念佛,每天都如打佛七。我們今天建立道場,也希望追隨印祖的規矩,但一定要講經,因為現在一般人對於淨土宗誤會甚深,一定說清楚,使已進門者心定,未進門者聽後生起仰慕之心。講堂與念佛堂要分開,聽經念佛各隨其意。講經每日二小時,念佛八小時,把淨宗推廣,弘揚於全世界,乃真報佛恩。第六尊持法佛。淨宗學人必須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永無疑惑。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論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說了十尊佛的名號,「十」代表大圓滿,覺行圓滿,一生成佛,作為總結。我搞四十多年才認識淨土的價值,實在不容易,有人遇到,當面錯過,頗為可惜。第一尊梵音佛。「梵音」是說法清淨,六方佛之東方是修學基本的態度,希求的目標以及修行方法的綱領。南方顯示此法門依心性本具的智慧,有大智慧方能選擇這個法門。西方令我們修福,念佛是把彌陀多劫修的福德變成我們自己的福德。一句佛號中有真信、切願、持名,一而三,三而一,謂之相應。福慧成就擔負起如來教化眾生的事業,到了下方普遍推廣教化事業,以至於上方的究竟圓滿。第一尊說法清淨,如說法中還有名聞利養,就不清淨。作了許多利益眾生之事,而心中乾乾淨淨一點沒有染著。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金剛經前半部的開示。後半部更說到「我見」,「見」是念頭,作一切善行而心中若無其事。第二尊宿王佛,「宿」音秀,星宿為夜間所看到的星群,其中最大的星球是月亮,代表佛所講最殊勝的大乘法,無上道的捷徑。第三尊香上佛,代表大乘法之捷徑,即禪宗,在六祖壇經之懺悔品第五即傳授禪宗修學的方法,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禪宗是大乘之大乘,代表近路中之近路。
符按:上文內提及五分法身香,全文載在六祖壇經之懺悔品第五,茲抄錄原文一段,以供參考。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第四尊香光佛。代表淨宗,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中稱「香光莊嚴」,西方的特色是光明與寶香,任何物質皆放香氣。西方是寶香遠聞、香光莊嚴的世界。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乃是最捷徑。此三尊佛把圓滿的究竟了義顯示出來,如真明瞭,即知道如何去選擇法門。第五尊大燄肩佛,此名號前面解釋過,此處與前面不同。前面是代表自己權實兩種智慧的成就,應當擔負起如來家業。此處是圓滿的階段,表示以最殊勝的法門傳與大眾有緣人,得到真實受用。無緣之人亦要傳,如其今世不得受用,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中有了阿彌陀佛名號種子,甚至於無量劫之後遇到緣,也能往生。遇對一切眾生必以無上頂法傳之,念佛念出聲音,令其聞之即傳與之。我們現在有許多阿彌陀佛貼紙,他人見到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種了成佛之因。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佛在世時講一生圓滿之經僅有華嚴經一部,以善財作修行的榜樣。善財菩薩一生圓滿實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能一生圓滿,「雜色寶華」形容一個大花園,比喻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無一漏失均包括其中。第七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樹」產在印度,非常堅固,此處代表圓滿證得究竟堅固,即圓教佛果,真正大法王,亦兼表密宗,說明淨密不二。淨與禪為不二法,一句「阿彌陀佛」即無上甚深微妙禪的境界,而且也是甚深之密,阿彌陀佛名號純粹是梵語,未翻成華語,是無上的密咒,大總持法門,包括一切大乘、禪宗、密宗、以及小乘,圓修圓證。第八尊寶華德佛,表圓滿報身。第九尊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如金剛經所說如來五眼圓明,普應群機,即見一切義。第十尊如須彌山佛,表清淨法身,宇宙萬有的本體。末後這三尊佛表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三身,與東方的三尊佛,前後呼應,前面東方提出的是我們嚮往祈求的,末後上方三尊佛是表我們想要親自證得的。世尊說出諸佛名號含義非常之深,暗示念佛人,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一生走的路程,經歷六個階段,應當如何遵照奉行。佛度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導有難易淺深之別,總在一個「緣」字。佛說法能啟發眾生過去善根,作增上緣。同時佛的光明與願力加持,能令心得定,智慧增長,魔不能得其便。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讚阿 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寶。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一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此不可思議功德,在本經中有三件事蹟可以提出,第一是西方世界依報環境不可思議。第二正報,彌陀與十方世界往生之人,其成就不可思議。第三說法不可思議。世人常希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若讀誦這部經,依照經典所說理論與方法修行,即決定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請再看大師的註解。
我們世界的上方,有重重無盡的諸佛世界,有人懷疑要問,一切諸方都有淨土,何偏讚西方?其實諸方雖有淨土,但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因為前面所提的三種情況,依報環境、大眾成就、與說法圓滿,為其他淨土所無。大師答的更妙:這人問的不高明,假使讚歎東方阿 (音同觸ㄔㄨˋ)佛國,他又要問為什麼偏讚東方,這完全是戲論,不值一辯。又問:何不遍緣法界?大師答覆有三義:(一)遍緣法界,說的容易,作起來難,遍緣法界是用清淨心平等心,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圓初住菩薩的境界,凡夫作不到。心有分別執著就緣不到法界。初機學者帶業的眾生,煩惱未斷,為他指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在修學方面就容易得心應手。(二)若單舉西方為初機易標心故,則以東南北方為目標亦無不可,何必一定要舉西方?所以第二個理由是阿彌陀佛本願勝故,彌陀為了接引眾生在因地時所發四十八願,超越其他諸佛之願,至為殊勝圓滿,所以特指西方。(三)阿彌陀佛與此土特別有緣,世出世間一切法均在緣上,若無緣彼此見面均不相識。十方諸佛不如阿彌陀佛與此土之緣來得殊勝。所以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就比較容易。世尊在大乘經中講,世界是緣生,因緣生法,人與人亦皆如此,某人與你特別有緣,你說話他就相信。緣有善緣與惡緣,佛法是善緣,而末法時期,佛教徒有很多藉佛騙人。在觀經與無量壽經中多有述及。不但佛教,基督教亦謂時值末代,災禍頻仍,魔偽時現,所見略同。果能依教奉行,能令本性開悟,魔障不得其便。諸佛如來證得圓滿法身,法身為宇宙萬有的本體,諸佛覺悟,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與自己是一體,謂之「固結緣種」。既為一體,必予照顧。眾生的緣成熟了,佛即來度。「尊隆於教乘」,「教」是十二分教,「乘」是三乘佛法,此經在一切經教中最為隆重。「舉揚於海會」,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經道場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沁入於苦海」,「苦海」指六道,阿彌陀佛及一切諸佛與此土緣深,宣揚此法門,眾生都能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慈契於寂光」,「慈」是慈悲,諸佛介紹此凡夫成佛的法門,慈悲到了極處,大乘經講菩薩成佛,聲聞緣覺不能成佛,人天更沒份兒。這法門從阿鼻地獄到常寂光是通的,一下就提升到寂光圓滿佛果,此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萬德」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皆敬重承事。「群靈」指西方諸上善人,亦可解釋為十方無量菩薩,皆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遍緣法界」是圓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作到,他要具備平等心清淨心,才能遍緣。淨宗的理論與方法與清淨平等暗合,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心即清淨平等,無分別、無執著、無界限。「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淨土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剎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起心動念,沒有一樣無不遍融,此是常住真心。我們的心是妄心,而未常住,所謂心猿意馬。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種境界,使真心本性時時刻刻現前,念佛方法絕不能小看。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他就是「遍緣法界」。「淺位人」指無工夫之人,是煩惱重、業障深的,沒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應下決心專求往生西方。「深位人」有功夫,能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也不必繞圈子捨西方而先求入華藏。等生到華藏世界,見到普賢菩薩,還要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