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雖為大智,佛問他:「於汝意云何?」舍利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於是佛對他解釋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此「善」乃善根福德成熟者,聽了歡喜,深信不疑,誠心接受,發願求生,這種人即為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自己果證的利益。從上上品至下下品往生,均能得到,並無例外。如我們認為自己煩惱重,恐怕不能得到圓證三不退,這是懷疑自己,自失善利。應知此經字字句句說的非常肯定,沒有模稜兩可之語。最後佛叫著舍利弗說:你們一定要信受我的話以及一切諸佛所說。
 
《解》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獨」是唯獨,明顯的為我們說出無上心要。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名字,圓滿究竟的萬德,「無上心要」即能念的心性,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如來,一即一切。諸佛因圓果滿,智慧達到究竟,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皆達到圓滿,念一句名號,即與圓滿三德起感應道交作用。眾生雖未證得,但是自性本具,與諸佛如來果證的三德相應,所以前邊說,念佛名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解》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大師答覆說:此義有局有通,「局」是狹義的,「通」是廣義的。地藏經有三經:(一)為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最廣,(二)地藏菩薩十輪經,以及(三)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經中有一段話說: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此言雜心念佛無功德。雖無功德,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此指得定開悟,了生死出三界。「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重視一行三昧。淨土宗有念佛三昧,其實念佛三昧即一行三昧,亦稱一相三昧。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開示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經中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一行三昧」,也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之別,念到見思煩惱斷了,叫事一心不亂,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理一心不亂。此處所講的境界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稱之為「廣大微妙行心」,得相似的無生法忍。真正得無生法忍,仁王經上講的很清楚,是七地菩薩,七地以前均稱相似的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的無生法忍。
 
再往上十地叫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叫中品寂滅忍,如來果地叫上品寂滅忍。念佛法門亦與此同理,此是局義。至於通義者,乃是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用一句「阿彌陀佛」能令業障極重的凡夫一生圓滿成佛。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不信,成佛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佛心清淨平等,無分別執著,普及眾生,只論緣成熟與否,不論怨親,造極惡之罪,如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臨命終時懺悔,一心念佛,亦得往生。佛在經中宣說,阿闍世王生到西方,其品位是在上中品,真不可思議。往生有兩種,一為平時斷惡修善,專心念佛。一為業重者臨終真心懺悔,亦得往生。無論何人單單持名,不念經亦必蒙佛護念,不必懷疑。
 
佛在大乘經中的講法,一般人一定要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此皆法身大士才能蒙佛護念。因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其心清淨平等,一切障礙均無,從此以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但本宗不同,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諸佛也跟著加持,若不修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加持不上,其他諸佛也就不管了。讀了要解之後,這句佛號不能不念。至於不到相似位也必定蒙諸佛護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種子,一生中聽到一句阿彌陀佛,但今生未能往生,來生來世,或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此法門,在阿賴耶識中之種子起現行,能信能願能行,他也必定往生。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如用現代話說,即「究竟圓滿的智慧」。圓證三不退,乃一生成佛之異名。此經世尊與十方一切諸佛苦口婆心的都勸我們皆當信受,我們能不相信嗎?
 
2、勸願流通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解》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此段文是勸願流通,大師說,已經發願者已往生,現在發願,這一生一定往生,當來發願,將來一定往生。當發願者指我們現在,亦如過去人一樣,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深信一點懷疑皆無,非信不能發願,通常有真信、正信、迷信,有不少法師大德,勸他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他以為尚有其他更高的法門。此之謂正信。「願者,信之券」,「券」為憑證,信亦是行之樞紐,三資糧中信特別重要,如真肯發願往生,他必然有很深的信心,必肯老實念佛,屬於行。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願佛勸了三次。可見佛對此非常重視,第一次是在正宗分第二段內,佛說了依正莊嚴,眾生生者皆得不退。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後一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此處是第三次勸,又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怕麻煩,不怕重複,本師對我們慈悲懇切,實在希望我們一生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滿其度生之弘願,對世尊感恩戴德之心,油然而生。
 
大師又據四弘誓願以解釋,願生彼國是四弘誓願圓滿,願生一定離開娑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屬苦、集二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屬滅、道二諦。四弘誓願一發心,大菩提心就圓滿了。大師說此話,把我們嚇一跳,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此處把根據說出來,四弘誓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