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 峰 宗 論 導 讀 》 講述者: 上淨下界法師
「便知現前一念,離過絕非;便知宇內外一切物,泊今一念妄想心中,猶浮雲之
在太虛,是謂不被物轉,便能轉物。」
『離過絕非』當然是講空性,從「畢竟空」的境界來說,我們一念的心性,過去造了
很多很多的煩惱跟罪業,都染污不了我們的心性,還是清淨本然。但是從「緣起」的作用
來說,有它各各不同的因緣存在。或者是人的生命、或者是天的生命,都像是浮雲在虛空
當中,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因緣。如果能這樣不被物轉,便能轉物了。
這地方要注意:『不被物轉』是修行的一個重要觀念。
我們講念佛要得力,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裡要注意的是:憑什麼能
夠萬緣放下?你也可能因為一時逆境的衝擊,苦諦的因緣現前,對身心世界暫時的放下;但是苦諦的刺激,是不能持久的。我們之所以能夠不為眼前活計所轉,一定是要建立一種
開闊的生命觀,也就是:你一定要透過「我空、法空」的觀察,把「自性執」消滅之後,
真實的看到無量無數的生命,就可以超越現前的生命---原來今生的生命,只是暫時的因
緣。為什麼你願意去斷惡修善?雖然這當中,會給你帶來暫時的痛苦,但是它對你未來的
生命,有廣大的利益,所以你願意去忍受現前短暫的痛苦。
蕅益大師說:「你沒有高超的見地,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
佛法要你「不為物轉」,不是強忍壓抑的,那不能持久的,而是你真正明白:你一念
心性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從畢竟空當中,由於業力的熏習,有各式各樣的因緣,今生
是人、前生是一個畜生、來生到天界去…人生,在清淨的虛空當中,如夢如幻,今生只是
一個暫時的因緣,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因緣。如果你能建立這種廣大無量的生命觀,你才能
夠解脫眼前活計,不為物轉。
「回視妄認四大為身,緣影為心,復生厭離,必出此三界,乃歸家者,何啻日劫
相倍而已!」我們剛開始對於身心產生自性執,之後懂得遠離,這樣就差很多,見地完全不同。我
們剛開始是認為:這身心世界是真實有的。沒關係!我思惟它的過患來對治,這樣子就很
辛苦。蕅益大師說:你應該先透過「無我觀」,去消滅對於『我』的執著,然後開闊你的
生命觀,從現前一念心性,以廣大的生命觀來抉擇一切事情,這樣的話,更為殊勝。蕅益
大師最後講一個偈頌做總結:
偈曰:「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無所泊;一任亂想昏沈,本有靈明如昨;彩雲端
見仙人,豈被手扇遮卻;不遮卻,耆婆童子空摸索。咄!」
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依止業力的因緣,出現在一念的心性當中;但是這一念心性的本
身,還是畢竟空;雖然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干擾著我們,但是這個「本性」,無量劫來始
終不受干擾(緣起性空)。『虛空彩雲』不論這一期的生命,是男人的身心世界,或是女
人的身心世界,如果能透過身心世界的觀察,而看到雲端的仙人。『仙人』就是指真如本
性--現前一念心性,這時候『豈被手扇遮卻』,不被我、法二執的顛倒所遮卻,能夠突破
我法二執;『耆婆童子空摸索』,高明的醫生,也不用再探索了,因為你所有的病都解決了;『咄!』就是請我們注意的問題。
我們讀蕅益大師的教理,蕅益大師在發明諸法實相的時候,他要你「迴光返照」現前
一念心性,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要老是向外攀緣,要「內觀」---觀『宇宙泊在吾心,吾
心本無所泊。』宇宙生命的人我是非,都是我一念心性暫時的浮雲而已。你有這樣的生命
觀,你的修行就不容易有障礙。
有一些不懂淨土法門的人,會說:「唉呀,你們修淨土的人真顛倒,你看彌勒淨土那
麼近,就在欲界;西方淨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麼遠,你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
如果我們的心是經常向外攀緣的,就會被這個觀念障礙住。是啊!唉呀!太遠了,坐飛機
要坐多久!但是,如果我們不向外攀緣,反觀現前一念心性---十萬億佛土,不離我現前一
念心性之外,因為「心性本無外故!」距離,哪是什麼障礙呢!
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我們經常都會被「我、法」二執所障礙,有一個『我』,這個
法是真實的。我們現在要修習「我空觀」,把「我、法」二執消滅,觀察生命就是「現前
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管是雜染法、清淨法,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與我心性本無外故。你用這樣高超的見地來修行,效果是日劫相倍,這就是有善巧。不論是斷惑
或是證真,你都比別人有善巧,所以你不容易有障礙。
關於「現前一念心性」的相貌,下一篇蕅益大師會再詳細的說明,但基本的方向就是:
我們剛開始一定先「破執」--破除我法二執,然後從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的
真相,是這樣一個方向。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當然應該先觀因果,深信業果的道理。先從「有相的」善業、
惡業--善業引生安樂的果報,罪業引生痛苦的果報,從這個地方開始觀察;然後再慢慢的
修學「無我觀」,觀察五陰身心『我』不可得。如果我們能夠如實觀察到『我』不可得,
我們內心的感受就馬上不一樣了,過去那種時時處處感受到的障礙,就不存在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