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帶業往生者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功德,更難能可貴者,可隨意分身,往來十方諸佛剎土,供佛聞法度生,與法身大士無二無別。如觀經與無量壽經所說,凡往生者,均與佛的能力幾乎相同。佛能於手中變現出日常用品,如衣服飲食,以及幢幡寶蓋,天花音樂,供佛同時也利益一切眾生,此十方世界所無,惟西方如此。
 
《經》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世界大眾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部份,就是說法的莊嚴,如同一個學校,老師與學生日常生活都是在學習。人的一生最好的光陰是在學校時代,一踏進社會則苦難重重。西方世界的人,生活非常自在,可以讀自己喜歡讀的書,作自己喜歡作的事。在學校聽課或聽老師說法時非常嚴肅,必須恭敬,稍有隨便,即覺失敬,威儀上就有欠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心理,所以變化許多鳥來說法,大家可以隨意聽法,毫無拘束。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說諸法,大眾想聽什麼法,牠就說什麼法。「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幾句包括一切諸佛所說大小乘教義。聽了佛法之後即心安理得,心安即無雜念,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五根、五力等是講的聖教,念佛念法念僧是講的修行。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託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類繁多,以下略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都能熟悉,可置勿論,「舍利」古時譯為鶖鷺,宋朝琦禪師云是春鶯,也許是。「迦陵頻伽」梵語,譯為「妙音」,未出殼時,即能發出悅耳的音聲。「共命」是一身兩頭之鳥,有兩個神識。在中國未見過,相傳喜馬拉雅山有之。為迎合世人喜歡花鳥,阿彌陀佛以神力變現許多禽鳥,其美好非人間所有。因西方無黑夜,禽鳥說法晝夜六時不間斷。西方人蓮花化生,本無睡眠,故飲食睡眠均不需要。人類精神飽滿的時候,睡眠時間甚少,真正有工夫的人妄念少,煩惱少,其精神消耗亦少。佛陀在世時規定弟子們只在中夜睡眠,十時睡覺,午夜二時就起床。現在有人睡八小時還不夠,將大好時光浪費掉,實在可惜。凡是精神好的,生活一定快樂。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此句為總說。經中只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種土,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種,蕅益大師又把其餘三種補說出來,這三種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通常我們只知道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其實它通大小乘。佛在涅槃經中說,假如有人能觀八正道,就能明心見性,此即說明三十七道品是大乘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三十七品無所不攝,無量道品均在其中。也說三十七道包括整個大乘佛法。西方是圓頓大乘,焉有小乘。「四念處」屬觀智,一般人常講宇宙人生觀,其中有迷有悟,「念」是智慧的觀察,不是念頭,「處」是所觀的境界。此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對初機學人有很大助益,常說修學很久,念佛、參禪、持咒、修定,工夫均不得力,原因是疏忽了這三種修學基本方法。但佛在經中為什麼不說這三種而由五根五力說起?因為五根五力是西方人修行的,他們對於前三種早已修過了,不必再說。但是對於我們初學實有說明之必要。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身不乾淨,修行人利用身體成就道業,不要溺愛他,而世間人利用它造業,實太可惜。身體排泄出來的東西都不乾淨,觀自己的身體不淨,不會貪愛,怎麼會貪愛別人的身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由自身作起,不再為這個身體操心,才能善於養生,會養生者疾病少,可得長壽。人的身體與整個宇宙是一,能順其自然必健康。例如飲食冬天要吃涼的,夏天要吃熱的。現在人相反,與自然完全不相應,所以毛病百出。中國古書禮記月令篇,講生活起居,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每月吃什麼都有詳細記載,吃的方法與燒什麼柴火,都有詳細規定,這些幾乎失傳。佛法養生的原則,視身體如同一部機器,身要動,心要靜。現在一般人身不動,養尊處優,而心則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恰恰相反。
 
西方人金剛不壞身,不需要飲食,故無疾病。(二)觀受是苦。人的一生奮鬥為了什麼?得到什麼?到了晚年更苦,活得無聊。美國老人公寓照顧老人生活算是週到,但亦難免疾病纏身,受床笫之苦,只坐吃等死而已。佛說三界均苦。有時亦有樂,但是樂的時間不長,樂後仍苦謂之「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遷流不息,變化無常,這是真話。學佛人生活不同,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遠景。念佛身心清淨,讀經會開悟。何況經中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彭際清居士,所寫往生傳中在家男女居士臨終時預知時至有不少人,大約在明末清初時代。近四十年來在台灣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事實俱在,絕非虛構。(三)觀心無常。世人最苦的就是念頭停不下來,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也是六道輪迴之因。佛教法門雖多,目的均是修定,方法不同,目的則一。定是本心,念頭是妄心,如何把妄心去掉,恢復本心,這是真工夫。妄心是一切妄想煩惱的根源,不但在清醒時持續不斷,夜間睡覺會作夢,妄心剎那生滅,看一切境界都是生滅的。佛在經中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看不出來。佛用不生滅的定心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是以生滅心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均有生滅,如一切動物均有生老病死。佛說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沒有念頭是一心,一心所見的是真的,乃是一真法界,動了念頭所見的是十法界。妄心無常,應捨棄,要認真修定,西方世界的人都保有常住真心。常住是不動,我們習氣重,加以環境誘惑,難以常住不動。
 
(四)觀法無我。四念處前三種是屬於我們本身的人生觀,第四種是宇宙觀,「觀法無我」之「我」字是「存在」義,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觀法無我。一般人認為一切法都是真有的,所以起了貪瞋痴慢諸多煩惱。愚昧之人認為身是真的,一切萬物也是實有的,所以盡情奪取,造作十惡,毫無顧忌,但是造業必有果報。後世償還起來,恐怕要披毛帶角。腦筋清醒者不造惡業,他知道人生在此,一切受用皆有定數,不再妄求。更聰明者認為命運雖有定數而行善可以改造。有大智慧者更能超越三界,永脫輪迴。四念處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人絕無憂慮,不為自己將來打算,斷惡修善,一切造作不為自己而為大眾設想,如此行之,生活環境必日漸好轉,縱然宿命中有冤家對頭,到頭來也變成好友,一切障礙也逐漸化解。生活務求節儉,能省一分即能幫助他人一分。這是可以作得到的,並非高調。我們因為疏忽了這四種修持,功夫不得力,智慧不開,三昧不成。倘留意及此,放下身心世界,捨己為人,不但工夫得力,而且福慧增長,信心愈強,在生活體驗中能得到感應,絕對真實不虛。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類,又稱為七科。第一個是四念處,四念處是用智慧觀察宇宙人生,就是看破,看破後若不積極斷惡修善,就變成消極,所以再說第二科四正勤。「正」是勤奮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古今中外不同,頗有出入,應以佛法為準。佛法以戒律為準,戒與善不同。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戒可以出三界,而福報則否。經論講證羅漢果即超出三界,其所證的是九次第定,謂之出世間禪定。其餘四禪八定謂之世間禪定。佛在大乘經中說過,凡與自性相應者是善,與自性不相應者為惡。此標準太高,下手也難,若以淨宗言之,下手並不難。
 
佛號是性德的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念佛人真正知道此中道理者不多,聲聲佛號都與自性相應,念佛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如不能達到此種境界,亦可退而求其次,以戒律為準則,持戒即現代人所說的守法,戒是禁戒,律是法律。佛為我們所制定的戒律與世間法律不同,世間法律是維繫倫常道德,保持社會安定和平,佛法的戒律是要叫眾生出三界脫輪迴,目的不同。世間法律條文每隔若干年必須修訂,因社會變遷很大,古今中外法律均不同。佛的戒律,千古不變,因其超越時空,佛在三千年前所制定的戒律適合那個時代的人,助其得定開慧了生死出三界,今天依據從前的戒律修持,依然可以得定開慧了生死出三界。
 
佛門常說的三聚淨戒,戒律中有一大部份講威儀,即日常生活的規範。例如出家人具足戒有二五○條,其中真正戒律不多,只有四重戒,殺盜淫妄,接著有十三條叫僧殘戒,共十七條是戒律,其他皆有關威儀,處世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這些亦等於一個紀念性的文件,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古時印度人完全不同,要了解真正戒律的精神,然後才能知道如何持戒,在運用方面,要遵守現代人的法律風俗習慣,入境隨俗,到任何國家,應與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求其適應。一到其他地區即能與該地區融成一片,不至於發生誤會。佛說,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拜佛拜菩薩雖亦稱善,而所得的是福,如果要想得定了生死出三界則不可能。在經論中讀的很多,三界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執,起心動念都有我,我的家庭,我的財產,這是製造輪迴之因,若把念頭轉一轉,想社會國家世界一切眾生,心量擴大,我執漸漸淡了,慢慢再把我執去掉,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念佛人為什麼臨終時不能往生,即是貪戀自己的家人眷屬財產事業,捨不得,死了之後當一個守屍鬼。在美國聽說有許多鬼屋,死了之後還捨不得離開這間屋子。此皆我執太重。念念為自己幸福著想乃大錯特錯。
 
四正勤有四項,茲分別述之。(一)「已生惡法令斷」。凡自利損人之事皆惡,一定要斷掉,從今以後不再作。惡念惡行,果報在三惡道。如已作惡念惡行而從此不再作,惡緣沒有了,也不會再墮三塗。因果不能抵銷,「因」不能掌握,「緣」可以掌握。惡緣斷掉,善緣令其增長,預期的果報即可得到。(二)「未生惡法令不生」。惡念惡行惡口時時刻刻防範,令其不生,必須事理兼顧,如理論不透徹,在事上儘量壓,很難作到。換言之,忍耐是有限度的,如理與事融化,則忍耐是無限的。理要讀經,事上最好是念佛。我們是凡夫,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斷,妄念惡念隨時會起來,有時控制不住。念頭一起,立時念佛,惡念即不會繼續。一句佛號就是覺。
 
(三)「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經中說了許多善法,我們未想到亦未作到。佛經要常讀,且須讀熟,記在心裡,遇到境界現前,佛的教訓油然而生。古時生活安定,人際關係好。讀聖賢書,把聖賢的教訓,牢牢記在心上,不至於違逆太多,佛法傳來中國已有二千年,民間亦以佛的教訓奉為標準,民初五四運動以後,打倒孔家店,儒家書不讀了,佛法屬宗教是迷信也捨棄了,生活標準無所適從。在此時代,特別有效的是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絕不是神道設教,也不是宗教勸善,實在是至高無上的教育。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非常寶貴亦甚多。民國四十年初期,台大有幾位教授對於固有文化之保持並發揚光大皆甚出力。當時台北有一個藝文圖書館,主持人是一位台大教授,專印我國古籍,後來商務印書館也把四庫全書印出,世界書局亦將四庫薈要印出。大藏經亦印出數版,台灣寶島對維護古籍工作確有貢獻。雖然出版甚豐,如無人讀與廢紙有何不同?四庫份量太大,一個人一生都看不完,我有一個設想,即將書中精要的文句摘錄下來,尤其我們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修身齊家,倫理道德,互相諒解,和平共存之訓誡,對整個人類都是迫切需要的。會集之後,編成小冊子,流通於世,對大眾有莫大的利益。
 
(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已經在作的善事,令其繼續增長,不使衰退。
 
「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如意是「回頭」,佛家說回頭是岸,過去富貴人家手上常拿著一個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乃是表法,要懂得「回頭」。佛講了四件事,第一個是「欲如意足」。欲是欲望,無論物質精神均應知足,知足即得自在,生活享受不必過份追求,追求物質,沒有不造業的,縱然有福報,也要打折扣。如把念頭轉過來,為社會大眾造福,則樂在其中。如只為自己追求,必有得失,有失必痛苦,如為大眾,不成就是大眾無福,於心無愧。第二「精進如意足」。此句以現代話解釋就是「常樂」,在修持上有領悟,無論進多進少,心中必感快樂。第三「心如意足」,有的譯為念如意足。即「心安」之義,凡事但求心之所安。第四「思惟如意足」,即「理得」之義。世間最有真實幸福之人,即是一生不空過,活的有價值、有意義,無過於念佛往生圓成佛道。問題在如何把心安住在念佛法門上。一般人聽後不能接受,以為大乘經論中還有更殊勝的法門,何不儘量廣學多聞,有助於修行。此種構想實因他對理論尚未盡明瞭,在一生中如能遇到好老師,與好的同修道友,互相磋磨,還有希望成就,但是可遇而不可求。如遇不到善知識,又將如何?在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遇到邪師受它誤導,先入為主,再遇正法,反生抗拒,無能力辨別是非真妄,要吃大虧,甚為可怕。此時修學,不能不小心謹慎,第一必須認識佛法的本質,佛法是對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其內容即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瞭,理得心就安了,唯一方法即是讀經,古人從讀誦經典入門,一般以五年為期,由老師指導,各宗派不同,如學華嚴即讀華嚴經,不熟即無法觀照。近年來有人問我如何入門?我說,讀無量壽經每天三遍,先念三年,三千遍念完,即知如何待人處世,在生活方面即能心安理得,法喜充滿。念這一句佛號才能得力。
 
以上三科在此經中未提,就習慣說,說後面即包括前面,不說亦在其中。其次此三科十二條西方人早已修行圓滿。大師註經仍然要提到乃是為了後世眾生。此十二科對念佛人有很大的幫助,念佛工夫不得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疏忽了這十二個科目的修學,所以念佛人對此十二科要特別留意,把利己的念頭斷掉,把利他的念頭,時時提起,造福社會,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信願持名,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