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問曰。圓念三世。或專面一方。謹聞幽義也。皆有念有思有生有滅。安得與勝天
王所問經。以無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對曰。無念之說。人多泣岐。不細精研。
猶恐迷徑。今以理事門辯之。言理門者。真無念也。釋曰。有之與無。即此念而本無
矣。何者佛從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
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豈有哉。無心念佛。其義明矣。故世人謂念佛有念
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更何惑焉。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非念滅空。焉得無念。
念性自空。焉得生滅。又無所念心者。以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
念心者。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
佛者。空即是念也。不異之有此明中道矣。雙寂曰止也。雙照曰觀也。定慧不均。非
正受也。豈得三昧之名歟。今則照而常寂。無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
來證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定明矣。如
菩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  安住無著心 
 觀法何名佛  攝心恒相續 
 金色非如來  四陰亦如是 
 離色非如來  想識應當知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如龍王降雨  澤及於一切 
  此經明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問曰。理門已竟。願示事門。令
其學者得真無念。協般若波羅蜜。開無相大乘甚深禪定。不亦博哉。對曰。夫理之與
事。相去若何。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大品經云。佛為鈍根人。說諸法空寂
。以其動生執見也。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如其蓮不染塵也。則須菩提。小乘解空
第一。無名無相。及夫得記。當來成佛。號曰名相如來。苟非大乘。常恐聲香味觸得
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盤遊名相之園苑歟。既達名相。故獲佛記也。言事門者。夫
佛生於心。般舟無念而已。至境出於我。法華不速而自來。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
。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則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
無心。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隨佛方所。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
見三世佛。如彼習射。既孰之後。無心皆中。非無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
休息。佛當現也。瓔珞經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禪三昧經云。菩薩坐禪。不念
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須彌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問曰。若言無念
是三昧者。直超無念。更何迂迴。而用於念哉。對曰。楞伽經云。用楔出楔。俗諺云
。使賊捉賊。今則以念止念。有何不可。況念之熟也。不謀而自成。不用力矣。如劍
容舞劍。忽揮之青雲。以鞘背承。未甞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虛。音合桑林之舞。
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故起信論云。若知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名為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況乎無念之位。在於妙覺。蓋
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階
十信。即不依馬鳴大士。從說入於無說。從念入於無念。實恐慕崇臺。而輕累土。倒
裳索領。其可得哉。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
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
憶。一人專念。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
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
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
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提。斯為第一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