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
號。以祈勝定。既契之後。心佛兩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
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對曰。誠如所問。聲亦無爽。試為明之。何者夫
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
。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氷消。功德叢林
。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浙瀝而雨空。若指諸掌。
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
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
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誠如所
問矣。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曰。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聽則塵
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歟。言明證者。未若華嚴經偈云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問曰。高聲下聲。
稱佛名號。敬承其義。十方淨土皆有如來。面之西方。何滯之甚耶。對曰。子問非也
。此是方等佛經。作如是說。非人師之意也。豈可謗之。於方等經歟。問曰。謹聞教
矣。理在何焉。對曰。亦有其理。如說癡人見。觀世音有十一面。即設難云。何不安
十二面耶。及隨其語。又設難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將東難西。其義若此。猶迷
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則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誠不可化。但可
悲矣。又勝天王經二行品。明如來八十種好。中有一隨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
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於一切眾生。非如冤讎不欲相見。慈之至矣。是其義也。
智者大師。爰自撫塵之歲。終于耳順。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漸之際。令讀四十八
願。九品往生。光明滿山。天樂遞奏。生于淨土。面西之義。不亦弘哉。問曰。面向
西方。敬聞教理。般舟之義。義在何耶。對曰。梵云般舟。此云現前。謂思惟不已。
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問曰。淨土妙門。般舟
之義。具聞剖析。然近代已來。誰得登于安養之國。既無相報。焉知所詣望為明之。
對曰。晉朝廬山遠法師。為其首唱。遠公從佛陀跋陀羅三藏。授念佛三昧。與弟慧持
。高僧慧永。朝賢貴士。隱逸清信.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謝靈運
.闕公則等。一百二十三人。鑿山為銘。誓生淨土。劉遺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灒
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如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霄勤。
仰思攸濟者也。然後妙觀大義。啟心正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
瓊柯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
塗而緬謝。傲天宮以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捐大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
公製念佛三昧序六。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移。想寂則氣虛
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
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若以匹夫眾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
知也。謝靈運淨土詠云。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
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問未見往生相報者。有晉朝闕公
則。願生而來報。後同誓友人。在東京白馬寺。其夜為公則。追忌轉經。于時林殿皆
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也。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果矣。故來相報。言
訖不現。支道林讚曰
 大哉闕公  歆虛納靈  神化西域 
 跡驗東京  徘徊霄虛  流響耀形 
 豈欽一贊  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讚曰
 猗歟公則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 
 其道乃貴  金光夜朗  玉顏朝睟 
 不捨有緣  言告其類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