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末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此段解文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佛與大眾在作什麼。「今」指今世,非過去非未來。佛觀察世間眾生根機,說我們耳根最利。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無始劫來,從來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因此佛在世四十九年都是用音聲講經說法。眾生生到西方,習氣仍在,阿彌陀佛也是用說法教化眾生。大經中說十方眾生根性不同,有的眼根利,也有的舌根利,如香積國,以香飯作佛事。西方世界是六塵說法,任何根性者均能得益。
 
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六道中人的壽命不長,天道壽長。天上第一層是四王天,四王天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其壽命為五百歲。如此計算,四王天天人壽命合人間九百一十二萬五千年。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壽命一千歲。忉利天人壽命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愈往上天人壽命愈長,福報亦愈大。地獄的壽命亦長。李老師在台中慈光講座所編佛學十四講中曾提到地獄的一天合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號稱有五千年歷史,而在地獄只過了兩天。楞嚴經講地獄特詳,易進難出,令我們有所警覺。餓鬼道的壽命亦長,鬼道一天是人間一月,其壽數千歲。民國初年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曾作過東嶽大帝的判官,每晚到陰曹去判案,曾見到唐宋時代的人,並與他們討論文章。這是他的女婿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畜生愚痴,命短心量小,局限於牠的生活小範圍,執著牠的身就是牠自己,死後依舊受畜生身。佛世時建造祇樹給獨孤園,佛在地上看到一窩螞蟻,佛就笑著說:這一窩螞蟻曾經歷七尊佛仍未脫離蟻身。六道中能接受佛法者只有人道,天上快樂,三惡道太苦,均不易學道。佛在經中說,人身最可貴,示現成佛度眾生一定在人道。人道聞法容易覺悟,悟後即能超出三界,永脫輪迴。如得人身而未能遇佛聞法,或聞而未能認真修學,人生有何可貴。我們聞法並非佛直接對我們說的,故聞了未能開悟。佛當年講經,一部經未講完已有多人開悟證果的。現在聽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正在說法,機會難得。
 
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壽,他在西方示現成佛只有十劫,我們若去了,將來在西方是元老階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如親自聽阿彌陀佛說法,焉有不開悟的道理。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真明白了,一定萬緣放下,死心蹋地念一句佛號,依照彌陀經的方法修學,這一生決定見佛,見佛之後常隨佛學,焉有不成就的道理?
 
復次,「二有現在」,此四字是勸信,「世界名極樂」是勸願。世間苦難太多,事事障礙重重,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一生體驗中,尤其在現代社會中確實如此。如今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之所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且佛說,只要你肯去,人人可去並不難。「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阿彌陀佛天天在那裡說法,能成就我們的學業道業,方法只念一句佛號,所以佛號排在行門。「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此節解文配在佛法僧三寶上。佛法僧同一實相,實相是真心本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由前面理論事實生起信心願心,執持名號,求願往生,是本經的宗旨,亦即佛說本經之用意所在。信願行成就,對此事實絕無疑惑,有強烈願望,能捨棄身心世界,佛號二六時中不斷,必定往生,見佛聞法,心願就圓滿了。世尊講一切經論,內容深廣,有事理性相,心所緣者甚廣。此法門只緣一位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一切不攀緣,不雜餘事,無比的清淨。從教學上說,任何教誡皆不能與此相比,言語不多而意義周圓。至此序分說竟,以下是正宗分。
 
二、正宗分
 
(一)、廣陳依正以啟信
 
《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這幾句話為古來大德所未道,與淨土三經宗旨完全吻合。難得他為我們末法眾生發明此說。往生西方最重要的條件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西方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即在持名之深淺。「深淺」以心中清淨為標準,所謂深是信深願深,所念佛號亦深。信願持名為三資糧。大師解釋本經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中均各有信願行之含義,此與其他大德不同之處。應知信願是慧,行是福,念佛人是福慧雙修。念佛修的福慧是世間第一等福慧,大家不要怕無福,一切法門中此法門最容易,現在這一生你就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福慧。
 
有人說:我要天天念佛,生活怎麼辦?你不要怕,真正念佛,佛菩薩供養你。釋迦牟尼佛當年應住世一百年,而八十歲就圓寂了,還有二十年福報留給世間學佛的四眾弟子。有一年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講堂在天王殿隔壁,當時我勸在場四十多位男眾,少作佛事多念佛,如果廟裡沒有道糧,大眾挨餓,韋陀菩薩要撤職查辦。如自己找生活,韋陀菩薩樂得消遙一番。不必愁道糧,一心辦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福在其中。唐朝道宣法師,律宗祖師,中午一食,每天由天人送飯的事為大家所熟悉。最大的福報是一生永脫輪迴,往生淨土,圓成佛道,乃諸佛菩薩所羨慕。信願是動力,為前導,念佛為正行。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經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佛叫著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舍利弗並未答話,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無話可答。於是佛繼續說,那個世界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無以上四種受,就是「捨」受。捨受是短暫的,如保持長久就是「定」。雖然到了四禪八定還是捨受,而非三昧。如超過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了。
 
「眾生是能受用人」,「眾緣和合而生者」謂之「眾生」。人是眾緣和合而生,毛巾也是眾緣和合即生,無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等覺以下皆謂之眾生。九法界除六道外,聲聞緣覺菩薩皆為佛的學生,五十一個位子,等覺最高。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眾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不久謂之壞苦。非苦非樂是捨受,心不能常保謂之行苦。經中說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神識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獄。母飲一杯涼水,如在寒冰地獄,飲一杯熱水,如在八熱地獄。出去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出生時如夾山地獄,出來一接觸空氣,如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時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學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無,年老體健,臨終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欲望太多,無法達到。第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偏偏遇到。第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即生理與心理的造作。五陰是因,前面七種苦是果。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如麻醉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會變苦,苦不能變樂。例如跳舞是樂,連跳三天三夜,樂變為苦。三天不吃飯,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絕不會變樂。非苦非樂固然好,但有行苦,俗云「青春不住」,剎那剎那衰老。說真話,從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墳墓奔馳,從無暫息。極樂世界永離八苦,苦樂是相對的,西方苦樂均無,乃名極樂。這種境界不可思議,我們不但說不出來,而且想像不到。極樂的境界在華嚴經中說的最詳細,讀華嚴可以想像西方的殊勝莊嚴。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清乾隆時人。著作甚豐,將娑婆與極樂比較,以苦樂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後花開見佛是樂。此土聞法很難,西方六塵說法。此土惡友牽纏,不能稱心修道,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眾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一往」即大概也。說明西方四土大概狀況。「同居五濁輕」,此以西方世界與娑婆比較而言。帶業往生之人,見思雖伏而未斷,確有帶過去的五濁,然而比較輕。輕的程度,人天乘不能與其相比,「無分段八苦」,「分段」為階段,就大的分,一生為一階段,來世又一階段,此指輪迴。若細分之,一剎那為一階段,剎那生滅,遷流不息。
 
古時環境單純,人心厚道,容易覺悟。對於善惡因果報應,耳熟能詳,起心動念均甚小心。現代人認為科學昌明,從前所說善惡有報都屬迷信,以致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此種事絕非信則有不信則無。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刻未到。」「自在遊行」,在此世界旅遊,雖無區域限制,但須簽證,且只限於地球。生西以後可到任何國土,與世間比幾如天壤。「天食天衣」,西方物質生活一切衣食供應,隨心所欲。西方人本不需要飲食,因眾生無始劫來飲食已成習慣,仍有吃飯念頭,養成習氣。「諸善聚會」,古德說,人世間生活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是冤家,有利害關係,難免彼此嫉妒。西方善人相聚,一心修道,並無諸苦而有四土之樂。
 
「方便體觀巧」。方便有餘土之人已斷見思,念佛工夫深,得事一心不亂。「體觀」是智慧更高,領悟力強,知萬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在娑婆世界小乘人修到此種境界謂之入偏真涅槃。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由三方面體相用去觀察,體是空的,絕得不到,相是有的,可以享受,要用中。中國古聖先賢會用中。佛家謂之「中道」,儒家謂之「中庸」。佛說凡夫用有,故感受諸多煩惱。小乘人用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因而沉空滯寂。菩薩會用中,兩邊不著,非常活潑,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心觀圓」。實報莊嚴土用中,前面講的次第三觀,有次第,有等差,空假中三觀,就有隔別不融之苦,大乘菩薩如此。一心三觀即無此現象,任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三第圓融,無隔別不融之苦,即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同我們打成一片,合光同塵,而受用完全不同,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有苦樂憂喜捨,菩薩沒有,已入不思議無障礙境界。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寂光土是四土中之最高者。「法身滲漏」即真如本性上的煩惱尚未去得乾淨。佛法講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無。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一句話把我們凡夫的病根說出來了。佛法的修學不過是把妄想執著除掉而已。但求去妄,切莫覓真。執著發展為我執,破我執即證阿羅漢。換言之,如有我執即不能出三界。如有法執即不能見性。佛法大小乘法門皆可幫助人出三界。我執發展成煩惱障,法執發展成所知障,佛法自始至終破二執而已。方便土以上我執沒有了,同居土我執還有。我執沒有,法執破大部份,還有一點殘留,即謂之「法身滲漏」。寂光土法執斷盡,真如本性圓滿顯現,他的受用是「稱性圓滿究竟樂」。大乘實報土的菩薩,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菩薩與佛均可謂之「稱性」,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但都稱性。此四土苦樂之大概。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這幾句解文要牢牢記在心裡,乃一切經論法門所無,此經為一切佛經中稱為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是帶業往生,此業即我執法執,所用方法是信願持名。對於阿彌陀佛以及西方世界絕對相信,是信。一心一意嚮往西方想見阿彌陀佛,是願。具如此信願,念這一句佛號,是持。持名念佛之善根福德即同阿彌陀佛與釋迦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後修行成佛都是念佛成佛的。
 
「圓淨四土」,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不能稱圓滿,而我們帶業往生即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蕅益大師說這種話是否過份,請各位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四十八願,看看是否如此,大師所說是根據經典來的。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值得慶幸。
 
「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佛為什麼說極樂最勝,厭苦求樂乃人之常情。俗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富貴窮通乃至生死,皆有定數。求是妄想,求神明保佑,求上帝降福,都是迷信,無濟於事。佛教我們欲求好報,唯有修福積德。修因即能得果,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不可吝財亦不可貪財。此世間的小因小果,念佛是最上無比的大福德,直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善因善果作為我們現在的修因,念佛的果報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生到西方即身成佛。十方一切佛剎均有四土,其中凡聖同居土若與西方之同居土比就稍遜一籌。娑婆世界凡夫想超越六道是一樁非常困難之事,煩惱斷盡才能超越。四禪八定可以控制煩惱不起作用。四空之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可控制八萬大劫,皆屬世間禪定,到了九次第定成阿羅漢才能出三界,實在不容易。如今只要具足信願行,老實念佛,即可橫超,不必經過四禪八定,萬修萬人去。縱然造五逆十惡,如果報尚未現前,仍然可以從容優入西方世界。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