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半字法門」是比喻,「半」是不圓滿,藏教只斷見思,並不圓滿,塵沙無明未斷。西方淨土本來無有五濁,即使在凡聖同居土五濁的現象非常輕微,可以不必用四種道品,惟小乘根性的人,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善知識用這個四種道品迎合他的根性,使他生歡喜心,可以暫時用之,如果不是小乘根性,不必用這個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聲聞緣覺菩薩都要修學的,是一個共修的普通科目。同居淨土是帶業往生的眾生所居,見思煩惱未斷,只是念佛工夫得力,把煩惱伏著。故通道品有修學的必要,幫助他們了解這些理論與方法。別道品名「獨菩薩法」,乃大乘菩薩法非三乘共修的,同居土與方便土的菩薩有其專修的學科。而實報及常寂光土的菩薩並不需要別道品。圓道品名「無上佛法」,大乘經中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的音聲叫圓音,這四種不同行人同時聽佛說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乃至圓教人得圓教利益。此種情況不難體會,譬如學校老師上課,學生所領悟的各不相同。圓道品是無上佛法,無論在那一土皆能聽到,因西方世界四土圓融。一切經論讚歎西方世界就專對此一點而說。一切諸佛世界亦皆有四土,而不圓融,如圓道品,只有在寂光土及實報土可以聽到,此是他方世界的情況。在西方世界,圓教根性者往生西方生到凡聖同居土,亦能聽到無上佛法。釋迦佛初成道講華嚴也是圓道品,在菩提樹下說法,有兩個說法,一說二七日中,一說三七日中,為四十一品法身大士所講,在定中講華嚴,熱鬧非凡。而凡夫只看到佛在菩提樹下草堆上打坐,眾生沒有份。小乘人執著在事相上說大乘非佛說,佛滅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在龍宮裡取出華嚴經。現在人不承認,認為潛水艇南北極都去到了,未發現龍宮。現在人皆知有鬼,人鬼雜居,而人見不到鬼,因我們住在三維空間,他們是在多維空間。佛可以隨類化身,亦能變現六塵說法,皆為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種情況就是經上所說,以生滅心測圓覺海,無有是處。
 
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中四教經典均有,龍樹菩薩在龍宮裡所見到的華嚴經,其數量之大在地球上無法容納,中本亦大,只取下本,下本即提要。傳到中國,所譯者只有原文之二分之一,並非原來的下本。原華嚴下本有十萬偈,諸位欲知其詳可參考龍樹傳。他是八宗祖師。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經文有一「等」字,包括大小乘所有法門,前面三科在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經文中沒有,前已介紹過,其他無量法門,也略舉幾種,如四攝六度等等。「四攝」即攝受眾生,亦即接引眾生之義,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眾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紹與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師學佛,他對我們初學之人非常關心,即用四攝法。他住在台北青田街八號,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詢何以未去,這一問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愛語,言語之間對學生真誠愛護使接受的人深為感動。第三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處,必願接受教誨。第四是同事,前三項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須有高度的智慧與甚深的定力,否則必致失敗。如某人喜歡打麻將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將。此是大菩薩的作為。同事是接引眾生最高的方式。「六度」是菩薩的行法,前面讀過。
 
「菩薩」是覺悟的眾生,古譯為大道心眾生,新譯(玄奘的規範)為「覺有情」。佛沒有情,情完全化為智慧。在大乘佛法中,智與情是一個,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了智慧就變成情識。覺悟者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遵行六度,「度」的意思是說從我們生死輪迴的這邊度到不生不滅大涅槃的那邊,即所謂「超凡入聖」。此六條第一個是布施,與四攝法布施名詞同而意義不同。四攝法布施是與人結善緣,菩薩六度中之布施是度自己。諸位應知煩惱之根是慳貪。煩惱無量無邊,歸納之為八萬四千,天親菩薩將其歸納為二十六大類,其中有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再簡化之即六個根本煩惱,最後總結為三毒煩惱,貪瞋痴。六度就是度貪瞋痴,大乘斷煩惱比小乘來得高明。布施度慳貪,三毒煩惱最後歸納為一個就是「貪」,菩薩修學方法無他,只有一個「布施」而已。「布施」即「捨」,也是「放下」,若不肯放下心即不清淨,造成障礙。大乘法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根據其放下多少而分等次,放下多,地位即升高,反之則低,如此而已。我們究竟是凡夫,這個煩惱習氣是無量劫養成的,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除掉,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實在太難,難也要作,且須從最難放下的下手。我最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把最喜愛的東西先布施,我愛書籍,也很吝嗇,不肯借人,後來慢慢把舊書送人,新的留自己用。等我把書籍送光,我的出家因緣也成熟了。章嘉大師最初教我六個字,叫我好好的學六年,這六個字是「看得破、放得下」。我又向他請教如何下手,他說從「布施」下手。布施通常分三大類:第一財布施,第二法布施,第三無畏布施。金錢與一切物質均屬財,乃一切眾生所貪求者。世人求財而不知財由何處來。實在說,一生中有多少財富皆有定數,了凡四訓說之最詳。既然命定,想多求,求不到;不求,它自然會來。袁了凡先生被雲南孔老先生推算一生休咎,最初多年一一皆驗,所以他心中安定,不再有所求,後來與雲谷禪師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問他如何用功,他說:「我的命運已經被孔老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聽後,哈哈大笑,說道:「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乃是個凡夫。」於是教他改造命運之法。如何修德修福,他克遵指教,一一行之。爾後了凡後半生的際遇與孔老所算大有出入。我這一生財富不多,生活節儉,有多餘的儘量布施,愈布施所得財富愈多。布施也要有智慧,自己雖然發的好心,而錢被人騙去,他以這筆錢去作惡,他是罪魁禍首,施者也是幫兇。
 
布施要真正種在福田上,一是孝養父母,二是救濟苦難眾生,三是供養三寶。以現代話說,推廣佛教教育是種在福田上。我自從學佛以來,在三寶中作了不少印經事業,用以布施,似無流弊。有人告訴我,我們印的書籍發現在舊書攤上販賣。我認為能流通於世也是好事。此外還作些放生及救濟病苦,但以印經一項作的最多。近年來儒家的四書亦印了數次,其他如了凡四訓、閱微草堂筆記等敘述因果報應之書亦在印贈之列。接受經典善書者,閱後心安理得,變化氣質,棄惡向善,有助於社會安寧,實含有三種布施之功用。佛在一切經中常提到布施,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為首,確有至理。布施目的在度慳貪,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人的命運五年一轉,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好運壞運自己可以掌握,走好運時不要享受,移之晚年。年輕時發財應布施作慈善公益之事。錢捨掉,財還在,等晚年再發,晚年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持戒。不僅限於大小乘戒律,用現代話說,即遵守一切生活規範。我們獨處,一舉一動不放逸,儒家稱為「慎獨」,屬小乘比丘戒。處眾與大眾相處,應守各種規矩,守禮守法,屬大乘菩薩戒。學佛人不僅遵守佛的教訓,在任何地區應遵守其法律規章,風俗習慣,以及道德觀念。以此行之,說法時必為當地人士所歡迎。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三是忍辱。忍辱即忍耐義,譯經人換一個辱字,因中國人對於侮辱看得很重。古人說:「士可殺,不可辱。」大乘經論中將忍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人為的侮辱加害,無論有意無意。第二是自然的災害,天氣酷寒炎熱,要能忍受。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學需要很長時間,佛教我們許多道理方法,令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毛病習氣,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忍辱最主要的是對治瞋恚。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可不慎。
 
第四是精進。精進對治懈怠,懈怠為一般人之通病,別人幫不上忙。尤其是現在民主開放時代,特重人權,稍一不慎,即惹出麻煩。我自己是過來人,在學校讀書,騙老師的本領很大,幼時記憶力強,所讀之書,看一遍即能背出。所以在學校不讀書,考試前十分鐘再預備。每次考試能及格就算了,有空時到圖書館看書,所以我的常識很豐富。後來知道講經也是對治懈怠之一法,於是即學講經,目的在克服我的懈怠毛病。最初講一個半小時,要用三十多個小時預備。對付一位老師容易,對數百聽眾無法欺騙,所以必須力求甚解。過了一年,預備時間減少一半,十年以後可以不要預備。但是經還要看看,恐怕其中有生字,要先查字典。懈怠確是一個很嚴重的毛病,不比貪瞋痴輕。菩薩善根唯一精進。
 
第五是禪定。用廣義解釋,心中有主宰,不輕易為外界所動搖。如在世間必須要專學一、二種技能,以維生活,能專能精必可出人頭地,佛法亦如是。在許多法門中專學一門,縱然智慧高強,多學幾門無妨,但欲有大成就,仍然要專。心專則心無二用,除某一件事外,沒有一點雜念,意志精神集中,專精就是禪定。
 
第六是般若。般若是真智慧,非世間聰明才智,此為尊重不翻,仍保持梵文音譯。世間智慧謂之「世智辯聰」,世智是由意識思惟推闡出來的,般若真智慧是由禪定生出來的。換言之,由清淨心中生出,不需要研究推斷思考,自然明瞭,一接觸就通達。整個佛法就是求開智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
 
古德教我們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讀誦大乘經典,二法同時並進。從前我在李老師會下,他告訴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用研究經典的方法幫助開慧。他舉例說:單獨修定要開慧需用十年時間,如同時研究大乘經論,可以把開慧的時間提前到五年或六年,此佛家所講的正助雙修。讀誦大乘有二法:一、完全讀誦不求解,如很多人讀法華經,一天念一部約需五小時,讀時絕不可研究其文字,一研究就破壞了。若要研究須另外找個時間,但以讀經修定為主。研究的再好,講的天花亂墜,依舊智慧不能開,所得的是世智辯聰,非真智慧。
 
六度是菩薩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的綱領,以布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惡業,以忍辱對治瞋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般若對治愚痴。此六大綱領非度別人而是度自己。貪瞋痴是我們的病根。世尊教我們用六度是藥,如果用的如法,藥到病除。說的最詳細的是大智度論,用很大的篇幅說六度。華嚴經單講布施有一百種,財布施分內財外財,內財是頭目腦髓,非常詳細。同修們如想多學一點,可參考江味農的金剛經講義與周芷庵的心經銓註,內容均甚豐富,對大小乘術語名詞解釋極詳,可作佛學常識讀,甚有價值。
 
「十力無畏」,「力」是「能力」,大乘經中講佛有十種果地上所證的特殊能力,如華嚴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即是能力,也是眾生的本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兩種障礙,一為所知障,一為煩惱障。佛對一切眾生之教導不外除二障而已。能力無量無邊,為便於解說略舉十項。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說明因果相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何因得何果,謂之「是處」,如作善得惡報謂之「非處」。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說,在此天下大亂之時,要想挽救群黎,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因緣果報的事實教導眾生,使其了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貧富榮辱,均係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應各安其分。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業」是「造作」,正在造作時叫「事」,造作完了叫「業」。業有三類,即善、惡、無記。佛能遍知眾生三世業緣果報之能力。如念佛一事,佛在本經三次勸導,其目的是希望眾生在一生中圓成佛道,乃是善中之善,反面言之,不願修淨業之人,就很難脫離六道輪迴。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佛法中有世間禪定與出世間禪定,佛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如實遍知。凡夫內有無量煩惱,外有無量誘惑。甚難修得禪定,惟諸佛常讚歎念佛三昧,念佛方法甚多,但以持名所得之三昧屬上上乘大定。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佛知一切眾生之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最為契機,佛說幾句話就能令其開悟,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說的習性,即眾生過去生中的生活習氣,各有不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能契機,羅漢亦有此智力,但只能看到五百世,佛則能知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性根機,故對症下藥,恰到好處。
 
(五)知種種解智力。佛對眾生之欲望善惡知見,如實遍知。每人嗜好喜愛不同,如知其今生及過去生中之欲望知解嗜好,即可投其所好,予以指點,必能契機。欲望是時時起變化的,頗不易了解,自己都不知道,與前面所說的業與定同樣的複雜,與過去生生世世的習氣有密切關係,只有佛看得清楚。
 
(六)知種種界智力。「界」是界限,即能力的極限,不能超越。例如小乘根性,如是初果的界限,佛可助其證初果。如其有四果的極限,佛助其修至阿羅漢。佛對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界限,知之甚詳,教化各人均能達到其願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指果位說。有何業因,將來至何道果,如來均能如實遍知。如世間人未出六道,教學的目標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入三途。因惡道甚苦,易入難出。如係人天根性,即說五戒十善,以隨其願,此皆應機施教。由此可以看出,大經所說佛不度眾生,佛只作增上緣,指導一個修行之路,只是因材施教,並不加勉強,實在還是自度。
 
(八)知宿命無漏智力,即智通達行圓滿,鬼神亦有神通,其能力極為有限。中國有扶乩之說,靈鬼附乩,能知幾個月或一、二年內之事。如來對眾生種種宿命,能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生死狀況,如實遍知。
 
(九)知天眼無礙智力。佛的天眼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羅漢亦有天眼通,但須作意,且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以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因其尚有塵沙無明障礙,只是見思煩惱斷了。惟佛之天眼可看到無盡世界以及久遠的過去未來。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此即「漏盡通」。「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自己知道見思塵沙無明皆斷盡,不必再問別人,已成就了圓滿的大覺。此十類是自己的本能,本來有的。本能以外無有一法可得。
 
下面「無畏」是如來對一切眾生的教學,說成四種無畏,即自己的智慧德能圓滿,教化眾生即能融融自在。第一是一切智無所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任何人都難不倒他,實際上也是自己的本能。有人當時擬測驗釋迦牟尼佛,問他這一棵樹上的樹葉共有多少,佛立刻答覆,令人清點,果然不錯,類似此種事,經中記載很多。第二是漏盡無所畏。第一個是智慧圓滿,第二如來煩惱斷盡,德行圓滿。佛有大德在一切大眾之中沒有畏懼。第三是說障道無所畏。世間常說邪知邪見皆屬障道,世人無知,邪正不能辨別,所以我們修行時間很長,即因障道的事太多,障礙了自己修持。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能啟發我們的道心,人家為什麼能成就,而我為什麼不成就,如把障礙消除,即有成功之望。佛深知此事,在經中常提到障道的因緣。第四是苦盡道無所畏。三界是苦,三界以外亦有苦,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此亦是苦。用什麼方法把苦消除的乾乾淨淨,佛知此方法,即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教導眾生離苦得樂,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佛教等覺菩薩各種法門,其中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在華嚴經上勸等覺菩薩念佛求生淨土。說實在話,我早年學佛對於淨土法門興趣不大。李老師是學淨宗的,我在他會下十年,我尊重他,對淨宗不毀謗而已,叫我一天到晚念佛,不肯幹呀!一直讀到華嚴會上佛教等覺菩薩修成佛的方法有這個法門,我這才醒悟過來,回頭再看這個法門與以前看法不一樣。佛教諸大菩薩各種理論與方法,我們凡夫作不到,教念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的方法,我們也可以作得到。我們採取這個法門,豈不是一步登天。然後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這個法門,真正大慈大悲呀!
 
這個念佛法門只要你肯信,肯念,願意去,萬修萬人去,其理很深。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已透露無遺,方法巧妙,信願持名,一生成佛,此是苦盡道無畏。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