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記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
三十七道品最後一科是八正道,又稱為八聖道。八正道是佛門中重要科目,標準很多,小乘也有八正道,大乘每一宗派亦各有八正道,標準均不同。大師在此處所說乃是原則性的,「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四諦」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苦、集、滅、道」,苦是世間果報,集是世間因緣,說明世間法的真相。滅道是出世間法,滅是滅煩惱,滅生死。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之因。「苦集滅道」是兩重因果,亦是宇宙人生之真相。若想見道,要修無漏行觀,此句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學方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名詞。此乃比喻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本性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有所漏失,與本性相應者謂之「無漏」,所以要修無漏法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謂之無漏,與大乘比,斷了見思,尚有塵沙無明未斷,不能稱為真無漏,必須把見思塵沙無明斷了,在大乘圓教是十地菩薩的品位。地上菩薩又稱「大阿羅漢」亦稱「無學」,已經畢業了。通常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菩薩,也把他列入真實無漏行觀,即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別教登地菩薩。所以八正道之標準很高,在一般宗派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淨宗是平等成佛法門,一切眾生修平等法,等覺菩薩與凡夫修同一個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平等的修學與證得。如對於西方依正莊嚴能信得過,不懷疑,乃淨宗之正見,與諸佛如來見解相同。
《解》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無漏心」是「真心」,妄心是有漏不清淨的。觀經講至誠心,大乘起信論講直心,儒家講誠意正心,亦與此無漏心相似。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無漏心即實智,起作用即權智。「動發覺知籌量」是指起作用,即心經所說的「照見」。此處所說「思惟」並非我們平常所說的研究考慮落在意識中,此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即通達明瞭,能增長進入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大涅槃,此即「正思惟」。在淨土宗即用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就是正思惟。果報是往生淨土,往生後一生中必證得大涅槃。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此「四邪命」即知見思想以及謀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際應酬,到處遊玩,對豪門權貴諂媚巴結,貪圖供養。第二、維口食。以咒術治病占卜吉凶,算命看相看風水。第三、仰口食。仰觀星象,作吉凶預言,均屬迷惑眾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種維生。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此四種仍存在。中國與印度不同,印度對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缽乞食,民眾供養,而在中國對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輕蔑譏笑之心,恐眾生造罪業,故行不通。前面曾經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個毛病嘴巴常常動,恐怕人家譏笑造罪業,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養。樹下一宿在中國也行不通,印度高僧來華是我國帝王朝庭禮請而來,中國人尊師重道,那能叫老師在樹下度宿。所以中國對高僧飲食起居應受到優遇,豈可令其樹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廢棄。中國道場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與農民,按期交租,寺廟生活,頗為安定,心安則道隆。今日要依靠信徒供養,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這四種邪命難以盡除。我們離開這四種邪命,過簡單生活,也可以過得去。如不能吃苦,則道業難以成就。佛最後叮囑以戒為師,又在經典中說,以苦為師。清苦生活可使人有出離想,亦可作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樣。一切放下,一心在道,尤其此法門,成就無比的快速。如真肯修,經上講若一日若七日就能成就。此經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既為諸佛所護念,則一切天龍八部護法鬼神自然一律護持。我們儘管放心,生活統統交給佛菩薩,不必操心。這種說法初機同修聽了可能不會接受,也不敢作。第一是對此法門認識不夠清楚,第二是善根福德不夠。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對我說,你這一生專心修學弘揚佛法,自己身體生活方面都不要顧慮,一律由佛菩薩去安排,再清苦也無所謂,反正自己不必操心。我對章嘉大師非常尊敬,認真依教奉行,我得到一點好處一點自在,皆是章嘉大師的恩惠。「攝諸口業」,不說人家是非長短,說話不要粗魯,不要花言巧語。「住一切正語中」,亦即本份上的言語。不僅是在淨宗道場,即一般寺廟出家人彼此問對皆以阿彌陀佛答之,乃一切宗派法門通用的正語。
《解》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我們在造作時叫「事」,也稱行為,其結果就叫作「業」,以因果看,行與事是因,業是果,業有善惡,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是屬意業,意在造業,言語是口造業,身體造作是身業。中國人講禮節,禮是制度,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節,維繫社會秩序,但不能過份,要恰到好處。現在這個時代,儒家的禮沒有了,佛門的威儀沒有了。我們無力挽救,但是要警覺,保持自己的節操。對人禮讓,自卑而尊人,不造一切惡業,利用這個身體,口念佛,心想佛,身拜佛,按儀規專修禮拜,拜中有觀想,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有拜佛法,只有三十二拜,在早晚課作亦甚好。
《解》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所謂「邪命」是為了名聞利養,即以不如法事以維生活均謂之邪命。現在的話即打知名度,第一、詐現異相奇特。「詐」是欺騙,「現」是故意表現與眾不同,目的在求得他人對其恭敬供養。第二、自說功德。對自己的修持作不實的表現,亦是為名聞利養。第三、占相吉凶。以看相算命作手段接觸大眾,希他人恭敬供養,視其為神明。第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聽說有出家人喜歡罵人,經常以長者姿態教訓人,善知識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師對任何人都是和顏悅色,一點架子沒有,他教訓一個人一定把學生叫到房間,對他一個人訓責。教訓一個人,乃是真正看得起他。第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以上五種在佛門中稱為邪命,我們要以清淨心遠離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即正常生活維持我們生命謂之「正命」。最要緊的要勤儉,生活愈簡單愈好,所求者少,容易得到,故不必貪求。在此社會保持平安度過,不遭大小橫逆之事,必須不造惡業,縱然前生已造惡業,今生諸惡莫作,沒有惡緣,不會結果,這不是一句口號。一生中儘量修善,福德天天增長,冤家債主不得其便。為善不必宣揚,免招嫉妒障礙。學佛人全心行善,應三輪體空,一無所求,方是正道。佛在世時,佛的從弟提婆達多想盡方法害佛,自己欲取而代之,佛弟子中亦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者。在中國最明顯的例子是五祖傳衣缽與惠能時,許多人不服氣,不但要把衣缽奪回還要加害於惠能。唐朝時人心淳厚,尚且如此。我們無福無德,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世人所爭的名聞利養我們都不要。我們所要的老實念佛,他們不要,各不相礙。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能作到淨念相繼自然能夠「都攝六根」。「念」字是「今心」二字組成,就是現前的心,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淨是清淨,清淨心中一個雜念都沒有,「不夾雜」即是沒有見思塵沙煩惱,「不懷疑」即是沒有無明,此即淨念相繼。在修學過程中用一句佛號作進修的手段,此句佛號是自性本具性德之總稱。換言之,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以把我們自性喚醒過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求生淨土」即是「修涅槃道」,此之謂正精進。
《解》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蓮池大師說,信願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諸佛菩薩在本經、無量壽經及觀經中還有許多修行方法皆屬助道法,幫助念佛工夫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淨土五經一論已經夠用了。學的太多反而成了障礙。祖師大德開示教我們以經典為綱,以祖師大德語錄為目,就不會亂了。尤以近代印光大師文鈔最為契機,因其距離我們年代最近,他所見社會的病態與現在亦相近。
《解》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乃是比較性的。在大乘法中皆屬正定,佛家常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皆是修定。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三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在許多方法中之信願持名是無漏慧,此乃諸大菩薩文殊普賢真實智慧之選擇,真智慧的選擇,決定沒有疑惑,也絕無夾雜,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今天我們的大問題是選擇並沒有錯,但不相應,因為與自己的心不相應,我們心不清淨。所以仍有懷疑。一生修行只依靠這一部經已足以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成佛,如還要多搞其他經典,縱然仍能往生,品位亦不會太高。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依據天台宗的判教,天台大師將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判為「藏通別圓」四教,最早在印度的結集,只是把佛已往所說的記錄下來編成經典流通,並無詳細分類,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之間各宗各派祖師大德,為了教學方便將經典加以分類,因各人根性不同,由淺而深。藏教是小乘,依佛所講的經律論,如四阿含經為經藏,毗奈耶為律藏,阿毗曇為論藏,中文所譯小乘三藏相當完整,且傳至泰國、錫蘭等國,所傳皆用巴利文,其經典與藏經中小乘經典比較,他們只比我們多了五十幾部,可見中國所翻經典相當完整。小乘經在唐朝時曾興盛一時,後即衰落,因其翻譯文字不佳,義理亦不流暢。其次一般出家人多已奠定儒道二家之基礎,近乎大乘,不屑於研讀小乘經典,且小乘所講的是生滅四諦,完全由事上著手。通教是大乘的開始,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別圓。別教是純粹大乘,圓教是究竟圓融。四諦與三十七道品,為一切佛法的綱要,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即四諦的展開。四諦中有苦集滅道。前面曾提到過,「苦集滅道」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佛所說一切法無他,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而已。世間人無人能說出,雖有不少宗教家對世間因果亦曾道及,惟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世尊不得不出現於世間,為眾生說明真相,佛雖詳細說明,其目的還要叫我們親證。佛法修學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絕不是只有信就算了事,尚須根據理論方法去作,以行持證明其效果。第一種藏教,依生滅四諦而修。若是講世間果報,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一般不善不惡的凡夫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內又托生為人,生死輪迴沒有止境。其他宗教所說的永生只是生到天上壽命長而已,終將五衰俱現,並非真正永生。「集」是起惑造業。對事實真相不明瞭,即生妄想煩惱,因而造業。業有善惡,於是有六種果報,上面三種是三善道,天、阿修羅、人。下面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皆迷惑造業所感得的果報,自作自受,此之謂「集」。
符按:前談五衰一詞為佛家術語。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涅槃經云:「釋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略稱帝釋),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有此五種情況,天人即將命終,隨業再入輪迴。
「滅」是要把三界六道的因滅掉,滅煩惱、滅妄想,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滅又譯為圓寂或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意思就是死。「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圓滿寂滅了妄想與煩惱,以及生死輪迴。小乘羅漢所證得的即謂之涅槃。三界六道之因滅掉,果報當然沒有了,於是超越了三界。但其滅尚未究竟,他只滅了三大類煩惱之一的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無明未破,只是超越三界,沒有明心見性,稱之為小乘涅槃。如要達到滅的效果必須修道,道是滅之因,滅是道之果。簡單說道是三十七道品,亦即佛所講的無量法門。對此無量法門,應依自己的根性、生活條件作為選擇的標準。佛說了許多方法,由我們選擇,有許多人仍有小乘習氣,比較保守,重視事項儀規,大乘往往不拘小節,如南傳佛教與中國大乘佛法有很明顯的區別。小乘根性依生滅四諦修行即屬於藏教道品。第二種通教,大乘的開始,有些人對於小乘甚為嚮往愛好,對於大乘亦甚羨慕,此種根性的人佔大多數。故通教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其根性比前面的人聰明,領悟力強,他所依據的苦諦,可以隨緣放得下看得開;至於集諦,他起心動念均不可得,看世間法比一般人淡薄,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至於道諦,般若經常講「不二法門」,與集諦同樣如幻如化;滅諦也沒有生滅之相,因為佛為我們所說的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念佛人如是此類根機,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修學,通教與藏教道品須有好老師,承其指點易於成就。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流於狂慧。怕其無真實智慧誤入惡取空。第三種別教是純粹大乘菩薩法,不通藏教亦不通通教,含無量無盡的法門,別教內容是無量四諦。苦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華嚴有四諦品,其內容完全講別教無量四諦,華嚴是圓教大乘菩薩法,圓教可以包括別通藏。果報既無量無邊,其因緣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各各不同,法門無量,故道品亦無量。藏教有藏教佛,通教與別教亦均有佛。惟其果位境界不相同。藏教佛比阿羅漢位高,還不如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性,而藏教佛未見性,藏教阿羅漢等於圓教的七信位菩薩,藏教的佛等於八信九信而已,故未見性。通教佛亦未見性。別教佛等於圓教十行第二行位菩薩。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斷了十二品,並未完全斷,算已見性,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全斷了。
修淨土的大眾如果是別教根性,大多數依無量四諦而修,有的偏涉大乘經論,果真是利根,走了一段他會回頭。歷代祖師們如永明延壽大師,由禪宗回頭,相當於通教根性,但他對大乘涉獵甚廣,通教講空,別教講有,不是完全講空。又如蓮池蕅益以及印光大師年輕時均是涉獵許多大乘佛法,大半都是別教的根機,但是到了晚年根性成熟,把所學全部放下,專學念佛法門,這一專就變成圓教了。由此可知圓教根機是可以培養的。所以蓮池大師到了晚年,他說: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蕅益印光亦復如是。回頭愈快愈殊勝,將來品位必高。真正知道這個世界是苦,必求出離,除一句佛號外,別無他事,乃是真正覺悟的人。
第四種是圓教,講三諦圓融,圓修圓證,他看四諦法是無作四諦,真妄一如,性相不二,心地真正清淨,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看宇宙人生確實與他人不一樣,所謂「諸法實相」他看到了。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五蘊皆空,一切萬事萬相皆是五蘊組合,亦即萬法皆空。「空」現的是性,「色」講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理事不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死,圓教菩薩看到是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滅,圓教菩薩看到是不生不滅。現在科學發達對於佛經中所講的境界有某些部份提出很好的證明,科學家講物質不滅,精神亦不滅。圓教菩薩看一切法是緣聚緣散,大乘法重視緣生,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其實緣聚也未生,緣散亦未滅,此是事實。譬如這本書,許多紙張訂成一本謂之書,書相現前,把它一張一張分散,書沒有了,其實未滅,現象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若執著書的相是錯誤的。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一」是基本的物質,佛經稱之為「微塵」,相沒有生滅,心性亦無生滅。大菩薩神通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明白這個道理,即能控制環境,可以隨心所欲變化,此之謂神通。現在科學家說能與質可以互相變換,能是質之能,質是能之質。心能可操縱物質,甚深禪定中可以得神通,隨心所欲控制質能,今天科學家尚未能研究到,未能突破到心能。說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無道可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滅諦,生死即涅槃,無證而證,證而無證。淨宗學人如圓教根性,會偏重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可知淨土宗包括藏通別圓,各種不同的根性與層次,圓滿包括所有一切法門。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記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
三十七道品最後一科是八正道,又稱為八聖道。八正道是佛門中重要科目,標準很多,小乘也有八正道,大乘每一宗派亦各有八正道,標準均不同。大師在此處所說乃是原則性的,「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四諦」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苦、集、滅、道」,苦是世間果報,集是世間因緣,說明世間法的真相。滅道是出世間法,滅是滅煩惱,滅生死。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之因。「苦集滅道」是兩重因果,亦是宇宙人生之真相。若想見道,要修無漏行觀,此句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學方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名詞。此乃比喻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本性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有所漏失,與本性相應者謂之「無漏」,所以要修無漏法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謂之無漏,與大乘比,斷了見思,尚有塵沙無明未斷,不能稱為真無漏,必須把見思塵沙無明斷了,在大乘圓教是十地菩薩的品位。地上菩薩又稱「大阿羅漢」亦稱「無學」,已經畢業了。通常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菩薩,也把他列入真實無漏行觀,即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別教登地菩薩。所以八正道之標準很高,在一般宗派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淨宗是平等成佛法門,一切眾生修平等法,等覺菩薩與凡夫修同一個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平等的修學與證得。如對於西方依正莊嚴能信得過,不懷疑,乃淨宗之正見,與諸佛如來見解相同。
《解》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無漏心」是「真心」,妄心是有漏不清淨的。觀經講至誠心,大乘起信論講直心,儒家講誠意正心,亦與此無漏心相似。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無漏心即實智,起作用即權智。「動發覺知籌量」是指起作用,即心經所說的「照見」。此處所說「思惟」並非我們平常所說的研究考慮落在意識中,此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即通達明瞭,能增長進入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大涅槃,此即「正思惟」。在淨土宗即用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就是正思惟。果報是往生淨土,往生後一生中必證得大涅槃。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此「四邪命」即知見思想以及謀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際應酬,到處遊玩,對豪門權貴諂媚巴結,貪圖供養。第二、維口食。以咒術治病占卜吉凶,算命看相看風水。第三、仰口食。仰觀星象,作吉凶預言,均屬迷惑眾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種維生。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此四種仍存在。中國與印度不同,印度對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缽乞食,民眾供養,而在中國對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輕蔑譏笑之心,恐眾生造罪業,故行不通。前面曾經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個毛病嘴巴常常動,恐怕人家譏笑造罪業,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養。樹下一宿在中國也行不通,印度高僧來華是我國帝王朝庭禮請而來,中國人尊師重道,那能叫老師在樹下度宿。所以中國對高僧飲食起居應受到優遇,豈可令其樹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廢棄。中國道場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與農民,按期交租,寺廟生活,頗為安定,心安則道隆。今日要依靠信徒供養,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這四種邪命難以盡除。我們離開這四種邪命,過簡單生活,也可以過得去。如不能吃苦,則道業難以成就。佛最後叮囑以戒為師,又在經典中說,以苦為師。清苦生活可使人有出離想,亦可作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樣。一切放下,一心在道,尤其此法門,成就無比的快速。如真肯修,經上講若一日若七日就能成就。此經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既為諸佛所護念,則一切天龍八部護法鬼神自然一律護持。我們儘管放心,生活統統交給佛菩薩,不必操心。這種說法初機同修聽了可能不會接受,也不敢作。第一是對此法門認識不夠清楚,第二是善根福德不夠。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對我說,你這一生專心修學弘揚佛法,自己身體生活方面都不要顧慮,一律由佛菩薩去安排,再清苦也無所謂,反正自己不必操心。我對章嘉大師非常尊敬,認真依教奉行,我得到一點好處一點自在,皆是章嘉大師的恩惠。「攝諸口業」,不說人家是非長短,說話不要粗魯,不要花言巧語。「住一切正語中」,亦即本份上的言語。不僅是在淨宗道場,即一般寺廟出家人彼此問對皆以阿彌陀佛答之,乃一切宗派法門通用的正語。
《解》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我們在造作時叫「事」,也稱行為,其結果就叫作「業」,以因果看,行與事是因,業是果,業有善惡,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是屬意業,意在造業,言語是口造業,身體造作是身業。中國人講禮節,禮是制度,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節,維繫社會秩序,但不能過份,要恰到好處。現在這個時代,儒家的禮沒有了,佛門的威儀沒有了。我們無力挽救,但是要警覺,保持自己的節操。對人禮讓,自卑而尊人,不造一切惡業,利用這個身體,口念佛,心想佛,身拜佛,按儀規專修禮拜,拜中有觀想,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有拜佛法,只有三十二拜,在早晚課作亦甚好。
《解》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所謂「邪命」是為了名聞利養,即以不如法事以維生活均謂之邪命。現在的話即打知名度,第一、詐現異相奇特。「詐」是欺騙,「現」是故意表現與眾不同,目的在求得他人對其恭敬供養。第二、自說功德。對自己的修持作不實的表現,亦是為名聞利養。第三、占相吉凶。以看相算命作手段接觸大眾,希他人恭敬供養,視其為神明。第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聽說有出家人喜歡罵人,經常以長者姿態教訓人,善知識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師對任何人都是和顏悅色,一點架子沒有,他教訓一個人一定把學生叫到房間,對他一個人訓責。教訓一個人,乃是真正看得起他。第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以上五種在佛門中稱為邪命,我們要以清淨心遠離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即正常生活維持我們生命謂之「正命」。最要緊的要勤儉,生活愈簡單愈好,所求者少,容易得到,故不必貪求。在此社會保持平安度過,不遭大小橫逆之事,必須不造惡業,縱然前生已造惡業,今生諸惡莫作,沒有惡緣,不會結果,這不是一句口號。一生中儘量修善,福德天天增長,冤家債主不得其便。為善不必宣揚,免招嫉妒障礙。學佛人全心行善,應三輪體空,一無所求,方是正道。佛在世時,佛的從弟提婆達多想盡方法害佛,自己欲取而代之,佛弟子中亦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者。在中國最明顯的例子是五祖傳衣缽與惠能時,許多人不服氣,不但要把衣缽奪回還要加害於惠能。唐朝時人心淳厚,尚且如此。我們無福無德,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世人所爭的名聞利養我們都不要。我們所要的老實念佛,他們不要,各不相礙。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能作到淨念相繼自然能夠「都攝六根」。「念」字是「今心」二字組成,就是現前的心,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淨是清淨,清淨心中一個雜念都沒有,「不夾雜」即是沒有見思塵沙煩惱,「不懷疑」即是沒有無明,此即淨念相繼。在修學過程中用一句佛號作進修的手段,此句佛號是自性本具性德之總稱。換言之,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以把我們自性喚醒過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求生淨土」即是「修涅槃道」,此之謂正精進。
《解》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蓮池大師說,信願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諸佛菩薩在本經、無量壽經及觀經中還有許多修行方法皆屬助道法,幫助念佛工夫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淨土五經一論已經夠用了。學的太多反而成了障礙。祖師大德開示教我們以經典為綱,以祖師大德語錄為目,就不會亂了。尤以近代印光大師文鈔最為契機,因其距離我們年代最近,他所見社會的病態與現在亦相近。
《解》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乃是比較性的。在大乘法中皆屬正定,佛家常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皆是修定。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三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在許多方法中之信願持名是無漏慧,此乃諸大菩薩文殊普賢真實智慧之選擇,真智慧的選擇,決定沒有疑惑,也絕無夾雜,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今天我們的大問題是選擇並沒有錯,但不相應,因為與自己的心不相應,我們心不清淨。所以仍有懷疑。一生修行只依靠這一部經已足以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成佛,如還要多搞其他經典,縱然仍能往生,品位亦不會太高。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依據天台宗的判教,天台大師將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判為「藏通別圓」四教,最早在印度的結集,只是把佛已往所說的記錄下來編成經典流通,並無詳細分類,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之間各宗各派祖師大德,為了教學方便將經典加以分類,因各人根性不同,由淺而深。藏教是小乘,依佛所講的經律論,如四阿含經為經藏,毗奈耶為律藏,阿毗曇為論藏,中文所譯小乘三藏相當完整,且傳至泰國、錫蘭等國,所傳皆用巴利文,其經典與藏經中小乘經典比較,他們只比我們多了五十幾部,可見中國所翻經典相當完整。小乘經在唐朝時曾興盛一時,後即衰落,因其翻譯文字不佳,義理亦不流暢。其次一般出家人多已奠定儒道二家之基礎,近乎大乘,不屑於研讀小乘經典,且小乘所講的是生滅四諦,完全由事上著手。通教是大乘的開始,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別圓。別教是純粹大乘,圓教是究竟圓融。四諦與三十七道品,為一切佛法的綱要,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即四諦的展開。四諦中有苦集滅道。前面曾提到過,「苦集滅道」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佛所說一切法無他,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而已。世間人無人能說出,雖有不少宗教家對世間因果亦曾道及,惟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世尊不得不出現於世間,為眾生說明真相,佛雖詳細說明,其目的還要叫我們親證。佛法修學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絕不是只有信就算了事,尚須根據理論方法去作,以行持證明其效果。第一種藏教,依生滅四諦而修。若是講世間果報,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一般不善不惡的凡夫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內又托生為人,生死輪迴沒有止境。其他宗教所說的永生只是生到天上壽命長而已,終將五衰俱現,並非真正永生。「集」是起惑造業。對事實真相不明瞭,即生妄想煩惱,因而造業。業有善惡,於是有六種果報,上面三種是三善道,天、阿修羅、人。下面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皆迷惑造業所感得的果報,自作自受,此之謂「集」。
符按:前談五衰一詞為佛家術語。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涅槃經云:「釋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略稱帝釋),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有此五種情況,天人即將命終,隨業再入輪迴。
「滅」是要把三界六道的因滅掉,滅煩惱、滅妄想,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滅又譯為圓寂或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意思就是死。「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圓滿寂滅了妄想與煩惱,以及生死輪迴。小乘羅漢所證得的即謂之涅槃。三界六道之因滅掉,果報當然沒有了,於是超越了三界。但其滅尚未究竟,他只滅了三大類煩惱之一的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無明未破,只是超越三界,沒有明心見性,稱之為小乘涅槃。如要達到滅的效果必須修道,道是滅之因,滅是道之果。簡單說道是三十七道品,亦即佛所講的無量法門。對此無量法門,應依自己的根性、生活條件作為選擇的標準。佛說了許多方法,由我們選擇,有許多人仍有小乘習氣,比較保守,重視事項儀規,大乘往往不拘小節,如南傳佛教與中國大乘佛法有很明顯的區別。小乘根性依生滅四諦修行即屬於藏教道品。第二種通教,大乘的開始,有些人對於小乘甚為嚮往愛好,對於大乘亦甚羨慕,此種根性的人佔大多數。故通教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其根性比前面的人聰明,領悟力強,他所依據的苦諦,可以隨緣放得下看得開;至於集諦,他起心動念均不可得,看世間法比一般人淡薄,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至於道諦,般若經常講「不二法門」,與集諦同樣如幻如化;滅諦也沒有生滅之相,因為佛為我們所說的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念佛人如是此類根機,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修學,通教與藏教道品須有好老師,承其指點易於成就。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流於狂慧。怕其無真實智慧誤入惡取空。第三種別教是純粹大乘菩薩法,不通藏教亦不通通教,含無量無盡的法門,別教內容是無量四諦。苦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華嚴有四諦品,其內容完全講別教無量四諦,華嚴是圓教大乘菩薩法,圓教可以包括別通藏。果報既無量無邊,其因緣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各各不同,法門無量,故道品亦無量。藏教有藏教佛,通教與別教亦均有佛。惟其果位境界不相同。藏教佛比阿羅漢位高,還不如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性,而藏教佛未見性,藏教阿羅漢等於圓教的七信位菩薩,藏教的佛等於八信九信而已,故未見性。通教佛亦未見性。別教佛等於圓教十行第二行位菩薩。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斷了十二品,並未完全斷,算已見性,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全斷了。
修淨土的大眾如果是別教根性,大多數依無量四諦而修,有的偏涉大乘經論,果真是利根,走了一段他會回頭。歷代祖師們如永明延壽大師,由禪宗回頭,相當於通教根性,但他對大乘涉獵甚廣,通教講空,別教講有,不是完全講空。又如蓮池蕅益以及印光大師年輕時均是涉獵許多大乘佛法,大半都是別教的根機,但是到了晚年根性成熟,把所學全部放下,專學念佛法門,這一專就變成圓教了。由此可知圓教根機是可以培養的。所以蓮池大師到了晚年,他說: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蕅益印光亦復如是。回頭愈快愈殊勝,將來品位必高。真正知道這個世界是苦,必求出離,除一句佛號外,別無他事,乃是真正覺悟的人。
第四種是圓教,講三諦圓融,圓修圓證,他看四諦法是無作四諦,真妄一如,性相不二,心地真正清淨,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看宇宙人生確實與他人不一樣,所謂「諸法實相」他看到了。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五蘊皆空,一切萬事萬相皆是五蘊組合,亦即萬法皆空。「空」現的是性,「色」講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理事不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死,圓教菩薩看到是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滅,圓教菩薩看到是不生不滅。現在科學發達對於佛經中所講的境界有某些部份提出很好的證明,科學家講物質不滅,精神亦不滅。圓教菩薩看一切法是緣聚緣散,大乘法重視緣生,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其實緣聚也未生,緣散亦未滅,此是事實。譬如這本書,許多紙張訂成一本謂之書,書相現前,把它一張一張分散,書沒有了,其實未滅,現象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若執著書的相是錯誤的。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一」是基本的物質,佛經稱之為「微塵」,相沒有生滅,心性亦無生滅。大菩薩神通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明白這個道理,即能控制環境,可以隨心所欲變化,此之謂神通。現在科學家說能與質可以互相變換,能是質之能,質是能之質。心能可操縱物質,甚深禪定中可以得神通,隨心所欲控制質能,今天科學家尚未能研究到,未能突破到心能。說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無道可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滅諦,生死即涅槃,無證而證,證而無證。淨宗學人如圓教根性,會偏重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可知淨土宗包括藏通別圓,各種不同的根性與層次,圓滿包括所有一切法門。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