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悟證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此段經文內容是行樹演法,前面所說眾鳥是有情,此段所說的是無情,在極樂世界這個現象非常明顯,每人都容易得到聞法的利益。其實六塵說法,在娑婆世界亦不例外,而一般大眾,根性閉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根性聰利的人能察覺到。如歷史傳記中所記載,蘇東坡在廬山聽到流水聲音,在詩句中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聽起來頗有禪味。聰明人對大自然種種聲色能開悟,禪門如是開悟者有之。西方世界有情無情眾生流露出來的聲音皆是講經說法,甚至於我們心中有疑惑,無情眾生亦能給我們解答,而且皆是純正無誤的說法。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動物,無情是礦植物,所有一切萬物皆有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因為同一個性,有情眾生能成佛,無情眾生也能成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除大乘佛法外,未聽說過。佛在經中說,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也連帶成佛。禪家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迷的時候所見的是色相,覺悟時在相中能見到性。「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法爾稱妙,令一切人一接觸即能明心見性者始稱為「妙」。妙法的內容即「四教道品」,「四教」是藏通別圓,「道品」是三十七道品,為一切佛法的總綱領。道品是理論屬解,法門是方法屬行。古人將其分為「教理行果」四大類。同時演說也表演,作個榜樣給我們看。「隨類各解」,有人欲聽華嚴,有人欲聽法華,每人所聽到的均能各滿其願,此實妙不可言。西方世界無量經論法門,一切時,一切處,情與無情均給行者宣講,不但宣講還帶表演。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是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識,日常處世待人接物,把經典中理論境界皆變為自己的生活行為,可見經不在書本上,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要能把經中理論教訓境界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所以佛法重在行與果,「果」就是享受。今天所說的個人修學、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皆屬於果,如修學得不到結果,就變成玄學,佛法是使人正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一切萬法決定不迷,帶給人類最高的享受。
 
「能令聞者,念三寶也」。此「念」字是「今心」,指現在的心是覺正淨。真心本性全體顯露名果德,經中常說學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緣果報。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報,而不修因,如何能得到?富貴是果報,而其因與緣皆為布施,過去生中行施是因,今生得財富,繼續行施是緣,故來生必富貴。作惡情況,依此類推。佛事門中有求必應。阿彌陀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凡生到西方者,一切受用,自然具足,是財布施。西方是平等世界,六塵說法也是平等普遍是法布施。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眾生,助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為無畏布施。因其財、法、無畏三布施皆圓滿,擺在我們面前,令人手舞足蹈。未到西方不過聽說,到了之後必親自見到。「與三寶氣分交接」,此指自性三寶,覺正淨,心裡念念覺悟,正知正見。用現代話說,即思想見解純正與事實完全相應,身心清淨。此時此刻即菩提心,亦即覺而不迷。覺亦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覺悟是把這個世界真正看清楚。佛說此世界苦空無常,如不覺悟,生生世世必定受苦,而且每況愈下。覺者與不覺者完全不同,不覺者迷在此境界,搞生死輪迴。覺者修道,脫離苦空無常之路。世界各種學說、科技、宗教均是找這個道路。如果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就不會多事來到世間,因為世人找不到脫苦之道,所以釋迦佛才降世,我們必須要警覺到人生一場空,生死輪迴,無有止境。覺悟的人為來生打算。佛說許多大乘經論都是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經典的理論與方法難易不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根性,生活環境時代背景均不相同,故修行方法不能針對我們自己的個性,這一生必定空過,唯一的辦法就是念佛。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對於大乘經教用很長時間研究修學,到最後歸到這個念佛法門,其他全丟掉了,幾乎沒有一位不成就。「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伏」是初步的工夫,煩惱雖有而不起作用,「事一心」是伏煩惱,「理一心」是滅煩惱。事一心不亂往生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雖有此階級之分,而西方四土是平列的,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此淨土中最特別殊勝的境界。念佛固然是直接的工夫,而在日常行持方面,念念要想幫助他人,在我們能力所及者儘量去作。看看這個世界大眾需要什麼,我們盡心盡力助人一臂之力。英國有一位歷史哲學家叫湯恩比,在二、三十年前有一次在歐洲舉行的國際會議上,作學術演講,他坦白的說,將來若想世界真正得到和平,唯有中國儒家學說與大乘佛法才能負起這個責任。這幾句話震撼了人心。當時于斌主教亦在座,他回到台灣提倡祭祖是受湯恩比演說的影響。天主教前任教宗在晚年時特諭令各教區與佛教加強聯繫,研究佛教經典。于斌主教在台灣創立一個亞洲精神生活研究所,由亞洲主教團主辦,在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多年前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我與他們神父修女相處甚洽。「悟證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悟證一體三寶」就是成佛。此是最後的目標,這必須真正悟入法界是一體,佛門中講的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在佛門中稱「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亦稱為「本師」,此處是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種智所現」,說明其所以能有如此偉大成就者乃種智所現。佛法講智有三種:第一、一切智,第二、道種智,第三、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知宇宙萬法之本體,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道種智」,「種」是種種,現象無量無邊,「道」是道理,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什麼道理發生的,什麼過程發展出來的,這些事完全明確的了解,為道種智,道種智是知有。第三種是最圓滿的「一切種智」。前面二智達到究竟圓滿謂之一切種智。所以這一切莊嚴乃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智慧所成的,亦即阿彌陀佛一切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我們去了之後,也為阿彌陀佛添了一層光彩,因我們的心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故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煩惱盡,智慧足,我們雖然是凡夫,今天所修的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覺正淨,是佛教的三個門,禪宗由「覺」門入,必須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算有成就。禪宗以外的各宗派,稱為教下,從正知正見入手,依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與想法,教下由「正」門入。淨宗與密宗是由清淨心下手,由「淨」門入。此三乃一而三,三而一。得到一個,其餘兩個也都得到了。修淨土者重在清淨心,所修的稱為「淨業」。淨宗只有一句佛號,此外一無所有。其次是助緣,念念絕不想自己,實際上沒有自己,一切無常,不但身外之物一樣也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也不可得,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均為大眾,用一切能力,幫助大眾離苦得樂。如為自己,必有得失成敗,有所欲求,必有煩惱。如此作雖不能與阿彌陀佛的偉大相比,而我們的願行是為了一切眾生,其氣分與阿彌陀佛相似,實是淨業所感,西方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眾願所成,種智所現,與我們也有密切關係,阿彌陀佛是種智所現,我們是唯識所變。迷的時候叫識,悟了識就變成智。「佛心生心,互為影質」,此即所謂感應道交。佛心是圓滿的智,我們的心雖然是識,而已開始覺悟了,並非完全是識。對於念佛法門還是歡喜接受,並不是全變為智。佛的智是本質,我們帶了智的識是影,如燈下之影。例如眾燈在一室中,光光互射,阿彌陀佛之光,周遍法界,我們這一點螢火之光也周遍法界。「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事,事一定有理,理是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種智所現」,「種智」就是真心本性,圓滿證得真心本性即是種智,這個是理。「全理成事」,變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全事即理」,把字換一下,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即相,全相即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此即一切種智所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現在正助雙修,依據的理論就是這兩句,用念佛的方法修覺正淨,以淨為主,一而三,三而一。用清淨心真誠心幫助一切眾生,處世待人接物真誠恭敬是助修。我們一天到晚念佛,處世待人都是性德向外流露,末後叫我們深長思之。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