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第二十
問曰。夫施燈長明。生日月宮。華香幡蓋。與燈未異。盡生天之福也。而云皆已
成佛道者。何酬報之深哉。對曰。如帝王行幸。萬乘千官。步卒已來。皆帶御字。犯
之天仗。死在斯須。若鑾輅還宮。步卒放散。歸乎村墅。苟稱於御字。亦死在斯須。
且步卒是同。而生死有異。蓋為緣起之殊。有茲寵辱也。向若華蓋香燈。不遇法華經
。王命之天仗實。亦報在天宮。今逢三昧寶王。猶當扈從。乃至獻一華。皆已成佛道
。斯則佛種。從緣起理教然耳。亦猶鳥向須彌。皆同一色。水朝巨海。無復異名。故
大寶積經文殊普門會。會天龍八部。地獄畜生。色聲香等。一切萬法。皆三昧者。亦
猶毛容巨海。芥納須彌。豈毛芥之神乎。蓋神者神之耳。則知。解猶於目。行類於足
。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淺深俱憑於解。故涅槃曰。於戒緩者。不名為緩。
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乘者即慧解之稱也。一行既爾。萬行皆然。法華三昧者。即念
佛三昧也。是以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除罪珠。為邪見燈。迷衢
者導。王子金印。貧夫寶藏。空三昧聖三昧。陀羅尼真思惟。最勝觀如意珠。佛性法
性僧性。無盡藏勝方便。大慧光明。消惡觀法三昧等。故知。教理行果。八萬四千波
羅蜜門。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也。夫如是則獻一華。遍奉於三世塵剎。念一佛體。通
於未來世雄。如大地。而為射的。豈有箭發而不中者哉。不然則違思益經。畏空捨空
。行空索空之誚耳。客曰。醫去留藥。商行寄金。前賢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
道懵學。輒窺三昧之門。尚期無生。每希一實之唱。如上奧旨法之寶印。動寂雙照。
理事圓融。舉心咸真。觸類而長。稱於南無。皆成於佛道。散華彈指。盡超於菩提。
經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錍而抉膜。二十門義。未甞聞諸欣澡雪輕眾生之愆。得優游
寶莊嚴之土。何斯幸也。願不易此身。獲醍醐之妙記。悟當來諸佛。即眾生是。焉遂
稽首多寶塔。對之蓮華僧與吾。普觀十方尊。圓念三世佛。長跪叉手。而說頌曰
一心憶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世尊
現在一切人中雄 亦學於其所說法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在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禪 彼不可言證能說
跋寶王論後
夫子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漢書曰。坐則見
堯於牆。食則見堯於羹。道之不可須臾離也。如此雖然。此特域中之道爾。首楞嚴經
云。若諸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予謂修念佛三
昧。亦當如參前倚衡。與夫見堯之義。行住坐臥。皆應憶念。何患不見佛哉。此真出
世成道之要津也。修是三昧者。當以安養為期。蓋彌陀願力。以接引群生為務。大光
普照。攝取不捨。凡存念者。盡得往生。其利博哉。豈特見堯於牆於羹。但虛想乎。
政和七年十一月三日。於符離境舟中。因觀唐釋飛錫念佛寶王論遂思。吾夫子。與漢
史之言。與佛合若符契乃紀於此帙。冀時觀之。以自策焉。凡見聞者其亦勉。諸黃伯
思長。孺父謹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