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西方合論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印祖指看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明雙徑沙門如奇標旨
清蕅益沙門智旭評點

第一剎土門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參。十佛剎海。淨穢無別。秖因眾生行業有殊。諸佛化現亦
異。或權或實。或偏或圓。或暫或常。或漸或頓。一月千江。波波具涵淨月。萬燈一
室。光光各顯全燈。理即一諦。相有千差。若非廣引靈文。眾生何所取則。爰約諸教
。略敘十門。
  一毘盧遮那淨土 二惟心淨土
  三恒真淨土 四變現淨土
  五寄報淨土 六分身淨土
  七依他淨土 八諸方淨土
  九一心四種淨土
  十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
  一毘盧遮那淨土者。即諸佛本報國土。十蓮華藏世界海。一一蓮華藏。最下世界
。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剎。清淨莊嚴。一一廣大剎。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剎
圍遶。倍倍增廣。一一華藏世界。皆滿虛空。互相徹入。淨穢總含。重重無盡。如法
而論。一草一木。一毛一塵。各各皆具此無盡法界。佛及眾生。無二無別。或曰。此
是眾生實報莊嚴。不同權教。推淨土於他方。是為實教。或曰。眾生雖具此實報。爭
奈真如無性。不能自證。漫漫長夜。無見日期。波波劫海。無到岸期。雖云地獄起妙
覺之心。佛果現泥犁之界。其如眼前銕床銅柱何哉。辟之餓鬼渴死於海邊。貧人數錢
於金窟。秖見其虛。何名為實。若非假之方便。由權入實。眾生豈有證毘盧之日也。
答曰。若約諸佛化儀則可。實相土中無此戲論。夫毘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遍一切
處。即無量壽表義。豈有勝劣。祇因如來為一分取相凡夫故。說有阿彌陀。在於西方
。亦如大雲經中。阿彌陀佛告一菩薩言。有釋迦在於娑婆世界也。未當釋迦為生。則
釋迦遍一切。而阿彌陀為所遍之一處。當阿彌為主。則阿彌遍一切。而釋迦牟尼為所
遍之一處。如一人之身。當自自時。不妨為一切人之他。當他他時。不妨為一切人之
自。以是義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即自亦遍一切處。他亦遍一切處。豈定有他方
可執。是故西方毘盧。非自他故。何以故。毘盧無不遍故。若言權言方便。即有不遍
。有不遍者。毘盧之義不成。
  二惟心淨土者。直下自證當體無心。即是淨土。如維摩經云。寶積。當知。直心
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
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經
文繁多。不能廣引。大約謂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夫心是即土
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淨土淨。法爾如故。此語豈非西方註脚。多有執心之士。卑此法門。以為單接鈍根者。由於心外見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豈非心淨。心本含
土。蓮邦豈在心外。故知。約相非乖惟心。稱心實礙普度矣。
  三恒真淨土者。即靈山會上所指淨土。引三乘中權教菩薩。令知此土。即穢恒淨
。諸眾信而未見。夫穢性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薩居穢常寂。恒空故。菩薩入
俗常空。正顯淨義。但以眾生執海難清。識繩易縛。言業本空。則恣情作業。言行無
體。即肆意冥行。犯永嘉之所呵。墮善星之所墜。以至生遭王難。死為魔眷者。往往
而是。嗟夫。使盡大地皆菩薩。則斯言誠為利益。天下之菩薩少。而凡夫多。則斯言
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
  四變現淨土者。如法華經。三變淨土。移諸人天。置於他方。維摩經。世尊以足
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寶嚴飾。此是如來暫令顯現。亦是法爾。然智
如鶖子。尚且如盲。劣根眾生。無緣復見。且人天置諸方外。全無接引之緣。神力暫
現還無。詎是恒常之土。豈若安養淨邦。塵劫常住。阿彌慈父。十惡不遺者哉。國土
勝劣。居然可知。
  五寄報淨土者。如摩醯首羅天。如來於彼成等正覺。此為實報淨土。起信論云。
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
一切種智。自然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藏和尚云。何故。受用報身在此
天者。以寄報十王。顯別十地。第十地寄當此天王。即於彼身示成菩提。然彼天雖云
無漏。未若蓮邦直出三界。何以故。在色究竟故。
  六分身淨土者。如涅槃經。佛答高貴德王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
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猶如西方極樂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
化眾生故。於此世界。現轉法輪。又央崛經。佛謂央崛曰。我住無生際。而汝不覺知
。央崛云。若住無生際。何以生於此土。佛云東方有佛。汝往問之。央崛往問彼佛答
言。釋迦者。即是我身。大意謂。彼淨土是佛實報。此是分身。雖彰一佛之報境。未
具攝化之義。佛分上即有。眾生分上即無。未為殊勝。
  七依他淨土者。如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
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等者。以初地化百佛剎。則有百葉之花。二地化千佛剎
。故花有千葉。若至三地應見萬葉。四地億葉。次第倍增。為是依他受用身分示報境
。入地乃見。非如蓮池會上。十念眾生。頓見淨佛國土故。
  八諸方淨土者。如東方藥師佛。南方日月燈佛。上方香積佛。佛佛各有淨土。諸
經所迷不可具載。皆是諸佛實報莊嚴。經中或有以佛神力。暫令顯現。或諸大菩薩。
詣彼供養。緣彼佛未言攝生故。諸眾生亦無緣生彼。即如妙喜世界。釋迦雖記有往生
者。未聞無動有普引之言。且其國有鐵圍須彌諸山。及鬼神婦女。當知。嚴淨不如安
養也。又如藥師如來。以十二大願。度諸有情。經中亦言有信心者。應當來生。稽彼
願力。多是解脫一切憂苦。究竟安樂。未若阿彌如來。純以念佛。攝一切人往生彼土  九一心四種淨土者。一曰凡聖同居土。二曰方便有餘土。三曰實報無障礙土。四
曰。常寂光土。一凡聖同居土者。自分二類。初同居穢土。次同居淨土。穢土之中凡
居聖居各二。凡居二者。一惡眾生。即四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
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在。皆名實
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
權也。是等與四趣共住。故名穢土。次同居淨土者。如極樂中有眾生。妙喜國中。有
鐵圍男女之類。以無四惡趣。故名淨土。余接同居穢土之中。既有諸聖。亦可名同居
淨土。如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第十三重。亦云華藏也。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
菩薩。破見思惑。證方便道。塵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名曰有餘。
故釋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也。三實報無
障礙土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盡塵沙惑。分破無明。得真實果。而無明
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故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以觀實
相發真無漏。感報殊勝。七寶莊嚴。且淨妙五塵。故名為實。色心不二。毛剎相容。
故名無障礙。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名
之為國。亦名法性土。但一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妙宗曰。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如大虛空無
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大經曰。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是為極果。然十方剎土。隨心異見。七寶砂
礫。當處差別。故霅川曰。極樂國土。四土不同。何則約人天二乘。即前二種土。約
菩薩佛。即後二種土。故知。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身。不妨更有丈六之身。
華藏海會無邊佛土。不妨更有尼連河土。何以故。是法爾故。非是神力變現故。
  十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者。即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其中所有大功德海
。大悲智海。大願力海。若具說者。假使盡十方世界諸佛菩薩。聲聞辟支。天人鬼畜
。下至蜎飛蠕動。及一切無情。草木瓦礫。隣虛微塵之類。一一具無量口。口中一一
具無量舌。舌中一一出無量音聲。常說倍說。熾然說。無間說。經百億萬塵沙阿僧祇
劫。亦不能盡。今且略釋。一身土不思議義。二性相不思議義。三因果不思議義。四
往來不思議義。五畢竟不可思議不思議義。一身土不思議義者。阿彌身中有無量眾生
。眾生身中有無量阿彌。國土亦然。是故一眾生念阿彌。一阿彌見。眾眾生念阿彌。
眾阿彌見。眾生念念阿彌。即念念阿彌見。若眾生身中。無阿彌者。阿彌不見。如陽
燧身中。不能得水。非本有故。阿彌身中無眾生者。阿彌亦不見。如石女求生兒必不
可得。以非應得故。是故身中含身。身中含身身。土中含土。土土中含土。身土交含
重重無盡。是身土不思議義。二性相不思議義者。若離性言土。土即心外。是幻化故
。幻化者即斷滅相。眾生不生。若即性言土。性是有形。是一定故。一定者即無變易。無變易眾生亦不生。即性即相。非性非相。存非非亡。存即即壞。是性相不思議義
。三因果不思議義者有二義。一因先果後義。如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
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眾生是果。二因果無前後義。即念即見。即成即度。一時具足
。如人三十至四十歲。三十是因。四十是果。然三十四十無間斷相。若無四十。三十
不立。無三十者。四十不成。是故當知。非離三十至四十。故若離三十至四十者。中
間即有分限相。而我此身。無分限故。若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間即有相續相。而我此
身。乃至相續不可得故。念佛因果亦復如是。是因果不思議義。四去來不思議義者。
若阿彌陀佛。因念而來。此眾生因憶佛而生彼。即有去來。有去來。即有程途。有程
途。即有險易。如人近京師則觀君易遠則難。果爾。念佛求生。應有難易。而阿彌僕
僕道途。亦無說法之日矣。故般舟三昧經曰。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佛無所從來。
我亦無所至。又先德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天鼓鳴遠近齊聞。非去來故。
如水中月。東行則東。西行則西。非去來。故是去來不思議義。五畢竟不可思議不思
議義者。如澄潭山影。如春陽百草。如眾生業力。如日月光相。如胎中根。如身中我
。如齒堅舌柔。如眉橫髮長。是畢竟不可思議不思議義。所以十方諸佛。吐心吐膽。
亦只道得箇希有難信而已。雖有遍覆三千大千舌相。詎能分疏其萬一哉。孔子曰。夫
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聖人不知。至哉言也。無量法門。一以貫之矣。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