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明天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南無迦藍菩薩聖誕』
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守五戒.十善業.多念佛乃至於吃素.放生.印經.誦經.行善.布施.一切善業都有無量億功德。請同修們在此日多多念佛.多多誦經,印經,放生,多行善事,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迦藍菩薩.佛光普照.法界一切眾生.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莊嚴.清淨.平等.無上正等正覺.慈悲.同霑法益.離苦得樂.同生安樂國.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法僧亦爾.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病苦.苦難眾生.我佛慈悲光明加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迦藍菩薩

在諸佛菩薩的聖誕表中,沒有伽藍聖眾菩薩的聖誕日期,伽藍聖眾菩薩與韋馱菩薩同為佛教的兩大護法,大家都知道韋馱菩薩的聖誕是 農曆六月三日 ,卻不知道伽藍聖眾菩薩的聖誕日期,有的佛寺約定成俗,則以 農曆五月十三日 做為伽藍菩薩的聖誕日,說是這一天為關羽的生日。但台灣民間慶 祝關聖帝 君的聖誕是在 農曆六月廿四日 , 五月十三日 實為關平的生日。

    所謂伽藍聖眾菩薩,並非是一個菩薩的名號,而是代表有一群神聖,所以才稱作聖眾,也就是很多位的聖人。

    根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經的記載,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位,包括美音、梵音、天鼓、巧妙、歎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歎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觀等十八名護法天神。後來有高僧大德將衹園精舍的三位功臣舍衛國的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及給孤獨長者等三人也列入,共有廿一位。

    後來的佛教道場只見韋馱菩薩及類似關羽面貌的伽藍聖眾菩薩,據說有一段典故。佛經中並無有關關羽為伽藍聖眾菩薩的記載,在隋代以前沒有這樣的習俗。其由來據說與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有關。傳說智者大師有一次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時,遇上成為厲鬼的關羽,到處慘叫要找尋自己的頭顱,經智者大師的安撫開示,關羽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供奉關羽,取代了廿一位聖眾菩薩,後來佛寺爭相效法,關羽因而成為伽藍聖眾菩薩的代表。或許因為這樣,佛教界沒有特別訂定伽藍聖眾菩薩的日期,因為除了關羽之外,還有廿一位伽藍聖眾菩薩,而農曆五月十三日藉以慶祝,只能說是約定成俗,不能代表伽藍聖眾的真正生日。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3、「果覺因心」之文

(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

這條文,講的非常徹底,非常到位,是我們淨土法門的精華。這段文如果
都明白了,淨土法門你就過關了、畢業了、不用再學了。
這一條文,叫做「果覺因心之文」。「果覺」是果地的覺悟;「因心」是因地
的發心。後面的括弧說明:(法門不能相混)。

我們修持佛法,兩種不同的法門,不要把它們混到一塊兒。混到一塊兒 以
後 ,你 就 出 故 障 了,就 麻 煩 了 。所 以,印 光 大 師 在 這 裏 勸 我 們 說:「 不 得以通
途教義相繩。」
先來解釋最後這一句。
淨土法門很特別,「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繩」就是線,古代的木匠做活
要用墨線,稱為準繩,所以又引申為標準。
印 光 大 師 在 這 裏 說:淨 土 法 門,不 能 拿 著 通 途 法 門 的 教 理,來 做 標 準、來
衡 量 。  
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心裏邊就像撥浪鼓一樣,覺得說:「我這麼多的煩惱,
一點也沒有開智慧,持戒也不能清淨,妄想紛飛,半點禪定也沒有,我這樣怎
麼能往生呢?」他這就是以通途的教理為標準,拿來搞混淆了,以為淨土法門
也一定要戒律清淨、禪定清淨、要開智慧,以為做不到這些就不能往生。這個
是錯的,這個就混淆了。
淨土法門特別,只要「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本來就不要求戒定慧,戒

定慧你能做到,當然好,即使一點沒有做到,都不妨礙。
這些話只有祖師慈悲我們,才懇切地勸我們要聽信、要明白。

【不可用通途法門衡量淨土法門】

修持法門,如果能分清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平時聽到有關的議論,心裏
就不會驚動,很穩定,聽法也能明白。不然的話,我們往往會聽到一些似是而
非的話,聽進來之後,心就慌亂,沒有底了。
所以,祖師的教導很重要,就是說我們特別法門,不能夠按照通途法門的
教義來衡量。如果我們不明白,聽別人一說:「某某人哪!你只念佛怎麼能往生
呢?你煩惱這麼重,業障沒有消除,功夫也沒有提上來,還沒有禪定,又不清
淨,你怎麼能往生呢?」
你一聽就冰涼了,「是啊!我這樣怎麼能往生?」
這就是拿通途法門的教義作為準繩,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就錯了,不是正
確的。
因為修通途法門,一定要達到斷惑證真,這是通途法門的標準。但淨土法

門不要這樣,沒有斷惑、沒有證真,你真信切願就可以往生西方的。這是兩個
法門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佛講心淨則國土淨。你心不清淨,怎麼能往
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心淨國土淨,這句話有沒有錯呢?這句話是佛講的,當然正確。但是,這
不是講淨土法門,你如果拿著這句話來講淨土法門,又是把法門搞混淆了。
「心淨」是指心體純淨,心清淨了,自然展現莊嚴清淨的國土。法藏菩薩
的心清淨,所以祂成就的極樂世界就是國土淨。這個都是大菩薩,乃至是佛的
境界,不是凡夫能夠做到的。
「心淨國土淨」,這句話一聽,就趕緊去修清淨心--你那個清淨心修得再
多,都是染污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清淨心。坐那裏感覺到安詳一 點 、 內 心
的 粗 煩 惱 少 一 點,就 覺 得 這 個 是 清 淨 心 - - 太 差 了 ! 真 正 的 清 淨 心 不 是 這 樣 ,
《 心 經 》 裏 講 :「 不 垢 不 淨 。 」 無 所 謂 垢 染 , 也 無 所 謂 清 淨 , 它是 絕 對性的。
不是說「我稍微好一點」,那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有 為的,一 會兒清淨,

一會兒不清淨了--都是假的。
 
 
 
淨土法門反過來,是「國土淨則心淨」。極樂世界是清淨莊嚴的國土,我們
一往生極樂世界,當下所有的煩惱消除乾淨,智慧增長,心就清淨了。
這才是凡夫能夠學得來、做得到的法門。

【風景喻:國土淨則心淨】

比如說:在廣州、深圳大都市裏邊,車水馬龍,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光
線污染,家務事、工作事,萬事揪心,你要讓他心淨,怎麼能夠淨呢?那麼,
到了節假日,大家為了逃避喧鬧的城市,就會來到風景優美的地方。他一來到
錦石岩,一看見這裏的山水、地貌,城市裏的那種緊張、壓力自然就釋放了,
他的心就感到清淨了。
這個說明什麼呢?環境能夠改變我們的心,國土清淨了,心就清淨了。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講大話,要依我們凡夫做得來的,我們所學的法門是:
國土淨則心淨。
來到風景優美的地方,自然內心就感到安詳、平和。如果在大城市裏呆著,

有逼迫感、壓力感,一抬頭都是高樓,旁邊都是車聲、人聲,喧鬧不停,你不
看也得看,不聽也得聽,看到的、聽到的,六根對六塵,都讓我們染污。這樣
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清淨的,所以,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問。念未來佛即眾生是。已聞玄義。事廣理幽也。又恐心散難檢。今欲一以貫之
。專西方念一佛。踐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於黃金之池。禮彌陀於白玉之殿。以
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對曰。十住婆沙論。并龍樹菩薩造釋華嚴經論易行行
品云。菩薩道有難行。行如陸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彌陀佛本願之力
。若人聞名稱念。自歸彼國。如舟得水。又遇便風。一舉千里。不亦易哉。則釋迦如
來父王眷屬。六萬釋種。皆生極樂土。蓋佛與此界眾生。緣深也。專注一境。圓通三
世。不亦良哉。問曰。專注一境圓通三世。誠哉。然稱念自歸往生彼國者。有為虛偽
。風多浪鼓。曷若不馳想於外。但攝心於內。協無為之旨乎。對曰。有為雖偽。捨之
則道業不成。無為雖實。取之則慧心不朗。經云。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樂著無
為功德。亦為魔業。子今厭樂交爭。得不入於魔骨也。又若聖賢攝心。謂之內。凡夫
馳想。謂之外。苟以馳外為亂。住內為定。復是內外所馳。非所以念佛三昧攝心之意
也。注維摩經羅什法師云。外國有一女。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暮多羅。以千兩
金。邀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於道中。變身為白衣士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
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汝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為菩提心。文殊言
汝身是。問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是故此。女曾於迦葉佛所。多
植善本。廣修智慧。聞是說已。即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而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
子入林。既入林已。自現身死胮脹爛臭。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為說
法。亦得法忍。大覺未成。未暇閑任。故名為忍。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女身空
。佛身空。未始異也。菩提之義。豈得異乎。夫如是則。一切有為即無為矣。一切內
外非內外矣。然在有而未甞有。有而常無。居無而未甞無。無而恒有。何患之於佛有
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問曰。易行難行之談。身即菩提之觀。其旨鏡焉。人生在世。石火電火。失念蹉
跎。悔無所及。修道之人。尚不親心。況親於身。尚不親於身。況身外歟。常恐。出
息不還。屬於後世。狂風飄蓬。茫茫何之。願示一念十念之門。此生他生之計。答曰
。夫淨土之會。功業之大者。二乘乃澄神。虛無耽空。怖相。不念眾生。故無淨土。
而大乘有之。按悲華經云。阿彌陀佛。昔為轉輪王。名無諍念。七寶千子。悉皆具足
。因寶海大臣。為善知識。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取於西方極樂淨土。則諸經中知
名。諸佛菩薩聲聞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長太子。名不瞬觀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勢
至也。次子名王眾文殊師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剛智慧光明菩薩。次子名無畏即蓮
華尊如來。次子名菴婆羅即虛空光明菩薩。次子名善臂即師子香菩薩。次子名泯圖即
普賢也。次子名蜜蘇即阿閦佛也。蜜蘇王子。一自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
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焉。吾謂經行廣陌。從步幽林。則不異蜜蘇之見。若
鳴珂入伏。動珮翰天。肅肅羽儀。駸駸車馬。安得不用心於步步之間哉。今則例之。
亦不移於前操矣。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
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
。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
臥。常用此珠。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
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
又問。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為正。對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
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葉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
今之念佛生于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
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
五逆之類也。又一念者。如經云。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又大薩婆
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
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
為遘疾尫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
髮其茂百圍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二)、別序
 
《解》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淨土為何稱之為「妙門」?知其妙之所在,才能體會其殊勝。妙在方法簡單,只要能老實念佛,不管懂不懂,皆有成就。把理論搞清楚,念佛謂之理念;如不懂,只老實念下去謂之事念。工夫平等,所以這個法門普度一切眾生,一生平等成佛,此之謂妙。我們選擇這個法門與文殊普賢菩薩相同,修行方法也一樣,生到西方所得的果位當然也相同。
 
此法門至為深妙,不但普通人問不出來,大智舍利弗乃至智慧第一法王子文殊菩薩也問不出來。佛說法要有人啟請,這個法門太深了,誰也想不到。所以佛觀察與會大眾機緣成熟,不需弟子啟請,自動宣說這個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在十二分教中稱為「無問自說」。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圓成佛道時,他就想把這個法門向大家宣說。但在當時眾生機緣未熟,所以先從大小乘經教說起。俟機緣成熟,不問自說,使眾生獲四種利益,稱之為「四悉檀」。「悉」是「普遍」,「檀」是「施與」。(一)世界悉檀。把世間一切事實真相向眾生宣布,令其生信樂之心。佛法首先必須令眾生生歡喜心,如不能使眾生和睦相處,必導致社會不安,故佛法以世間利益為第一。(二)為人悉檀。觀察眾生機緣,對機說法,得生善利。如今天的大病缺乏倫理道德,社會不安。為其說四維八德,使眾生起善願善行。(三)對治悉檀。說法對治眾生的毛病,使其斷惡。(四)第一義悉檀。前三種屬世間法,第四種屬出世間法,使眾生悟道證果。
 
現在佛介紹西方確有極樂世界,也確實有阿彌陀佛。眾生聽了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此為世界悉檀。聽了之後,執持名號,善根福德圓滿現前,得到生善的利益,即是為人悉檀。以真誠恭敬之心,晝夜不斷念一句佛號,身口意惡業不起現行,把煩惱壓下去即是對治悉檀。念佛念到工夫成片,生西有把握,想何時去,就何時去,可以生死自如,即第一義悉檀。
 
下面一段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蕅益大師判為發起序,乃大師獨到之見。古來大德均判為正宗分,但大師也有例可援。他說隋朝智者大師註解梵網經菩薩戒本,將前面偈頌判作發起序,這是他的根據,也是大師謙虛之表示。中國出家人受菩薩戒均以梵網經戒本為依據。台灣近年來亦有用優婆塞戒經中之瓔珞戒本,比梵網經戒少,只有六重二十八輕。前面有四句偈:「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智者大師把這段經文判作序分。佛未經啟請就把自己地位名號說出來,與此處經文的例子很接近,判作發起序。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此段經文提出三項事實:(一)從娑婆世界往西方去,經十萬億佛國土有一個極樂世界。(二)其土確有一位阿彌陀佛。(三)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邊說法。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聚苦。第一安穩之謂。如下廉釋。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淨土法門確為甚深難信之法。佛在本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智慧者善根福德圓滿具足,能直下承當,深信不疑。一切眾生無論什麼根性,淨土法門都能包容使其成就。如上上根文殊普賢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就要墮阿鼻地獄眾生都有份。其他經典度脫對象不等。如華嚴、法華只能度上上根人,下中輩無份。阿含經度中下根人,上上根不契機。惟此經三根普被,絕待圓融。祖師們所說,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了四句宗旨。第一是唯心為宗。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皆是唯心為宗。第二是唯佛為宗。此佛即指阿彌陀佛,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即能成就。第三是絕待圓融為宗。如華嚴、法華可以當之,本經亦不例外,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第四是超情離見為宗。
 
從古德所說之宗旨觀之,乃知此法門超出一切大經大論,根據歷代祖師大德觀察所得的結論大致不差。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所引用隋唐古德所說,一切圓收圓超經典以華嚴為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算圓滿。華嚴與無量壽經比,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無量壽經是夏蓮居老居士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內分四十八章,以第六章四十八願為第一,在四十八願中,古德公認第十八願為第一。佛說阿彌陀經就是解釋第十八願,十八願說十念必生。由此可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由此生起真誠信心,乃是有大善根大福德者。念這一句佛號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深信一句佛號包括戒定慧三學。一心執持名號無一雜念,即是諸惡莫作。一句佛號無量功德均在其中,即是眾善奉行,大乘菩薩戒具足了。一心稱念,一心是定,定學具足了。信願持名是第一智慧,慧學具足了。此三學是究竟圓滿的三學。古德說,此是修學成佛最近的路。大乘與小乘比,大乘走近路,大乘法門與禪宗比,禪又超近。禪與淨相比,淨又更近。經中說一日至七日即能往生,在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中不乏其例。證明經中所說真實不虛。道理明白,一聽就相信,如法修持,並不懷疑,此人的根性在菩薩之上。
 
「西方」是標示極樂世界現在的處所,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看似遙遠,其實臨終時佛來接引,往生乃剎那間事,不必再打妄想。羅什大師譯此經時,顧念我們都是帶業之人,凡情未斷,難免有想家時候。西方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可以看到家親眷屬在那一道。如欲照顧他們,剎那間即可返回娑婆世界。「從是西方」乃指大千世界之西,而非地球之西。現在天文學有所謂黃極,我們地球有南北極,銀河系也是轉的,它的軸端即叫黃極。從前一般人猜想,佛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就是指的銀河系。佛的法運不過一萬二千年,銀河系的角度可能只轉一、二度,這種說法也講得通。如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一個銀河系就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根據經文說,一個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一千個四天下名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一個大千世界。
 
或者有人要問,為什麼極樂世界在西方?如果極樂在東,又要問何故在東?這種發問等於開玩笑。況且若在十一萬億佛土,回頭看極樂,則極樂又在東邊,方位焉有一定。身體是正報,身體靠以生存者如飲食衣服居住環境以及世界謂之依報。此世界名「娑婆」,意為「堪忍」。世與界二字在六書中謂之會意。三十年為一世,過現未謂之世為時間。橫約十方,以定疆隅為空間。時空合一謂之「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稱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穩之謂。西方世界分四土:
 
(甲)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者所居,帶業輕重不同,故又分三輩九品。修行應盡量消除業障,生西品位可以增高。「五濁」一詞,茲先略予說明:(一)劫濁。「濁」是污染,「劫」指時間。眾生罪惡深重所感召之亂世,人民疾苦,在歷史上所謂黑暗時代。(二)見濁。即眾生對人生宇宙的觀察生錯誤之見,而自以為對。(三)煩惱濁。對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訓懷疑,違其教化,不肯奉行。又行事鈔資持記曰:煩惱濁即五鈍使。(四)眾生濁。乃見濁煩惱濁之果報,即生活環境的污染,例如空氣水資源以及其他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變化皆屬之。(五)命濁。壽命減短,不能享天年,為修行之最大障礙。今天讀到這段經文,深知佛有先見之明,幾乎完全針對現在這個時代說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可知斷除諸惡,恢復清淨,必須由心地上下功夫,心淨則土淨。身心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佛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故修心為第一。
 
(乙)方便有餘土。權教菩薩以及阿羅漢辟支佛所居。西方世界無二乘純是菩薩。帶業往生,煩惱未斷,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也是菩薩身份,不是小乘。不過初信位菩薩只一年級,若到了七年級,見思煩惱斷了,真正得到身心清淨,即到達方便有餘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即生到方便有餘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以及權教菩薩,執著重,用分析方法,覺悟了身心世界都不是真實相,知萬物是一合相。無論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由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由析空觀契悟實相,這種方法拙笨。另外一種聰明人,一聽佛說即能悟到體空觀,謂之體空巧度,比較巧妙。若用天台四教來比,藏通別圓四教,根性最利的是圓教,其次為別教,再次為通教藏教。以上所述似較複雜,惟依大師解釋,佛土有四,各分淨穢。「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雖在同一佛土,其中淨穢仍有等級之不同,希善於體會。
 
(丙)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莊嚴土,即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到達這個境界,乃見性地位。就淨宗說,為理一心不亂。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密訣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要問,水到渠成。若要問如何才算是理一心,就沒有希望了,因為心不清淨。鄉下老太婆,什麼都不懂,她可能念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臨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均為天台宗的名詞。天台大師講修行方法有「三止三觀」。先觀空,再觀假,後再觀中。此為次第三觀,契中下根之機。利根人在一念中即空即假即中,圓滿三空三觀,沒有界限。在一念中修三觀即在一句佛號中。能念之心在那裡?不可得。所念之佛在那裡?亦不可得。從體上觀察,俱不可得,當體即空。事上有是假有,事相宛然。空與假是一,空不礙假,假不礙空,空假一如即中道,在一念當中,空假中均具足。理事明瞭之後,統統放下,不去理會,這一句佛號與一心三觀相應,真正念成功了,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了,就圓斷三惑,圓證三德,就見性了,般若智慧現前,通達一切法,過現未均現在眼前,得大自在,達此境界,得到念佛三昧,也不要生歡喜心,一歡喜這個境界就沒有了。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修得過去才是實際意義的法門】

「 法 門 」這 兩 個 字 要 解 釋 一 下。「 法 」是 方 法;「 門 」是 門 徑,出 入 為 義 。 
「法門」是指用這個方法,可以出生死、入涅槃。
戒定慧是法,戒定慧這個法,對我們算不算門呢?你能修得過去,對你就
是門;你修不過去,對你就不是門。沒有門!走不通,此路不通。
像《金剛經》對慧能大師就是法,同時也成為門,一聞大悟,悟後起修。
我們讀了一千遍也開不了悟,照樣我相堅固。法還是法、是佛法,但是你沒有
門。
如果要修戒定慧的話,怎麼樣門才通了呢?要達到斷惑證真,沒有煩惱了,

一點點都沒有了,是聖人了,這個法門就通了。這叫「法門」。


【真信切願即可通往極樂淨土】

淨土法門的法是什麼法呢?就是剛才一進來我們念的「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這個法,它是通向哪一個方向的呢?
是通向極樂世界、往生西方的。
戒定慧是通向了生脫死的,達到斷惑證真了,這個門打通了。
念阿彌陀佛名號要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標準。你要怎麼樣,這一個法
才有門呢?
就是要「真信、切願」。你真信切願了,你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
個門就通了。這一個門,很容易通。如果要靠斷惑證真那一個門,我們就很難
通了 
 
 
 
 
【選擇淨土法門】
 
這兩個法門,大家就可以比較了。兩個法門都好,都是佛講的。
我們在座每一個人自己選一選,你是願意修通途法門呢?還是願意修特別
法門?
(「特別法門。」)
我們都願意修特別法門。通途法門也是佛法啊,為什麼不願意修通途法門
呢?
(「做不到。」)
做不到。
大家願意選修特別法門,恭喜各位!說明這第一條文大家聽懂了,過關了,
大家有智慧眼,有擇法眼。











2、「揀去自力」之文





(續編卷下‧楹聯)


印光大師雖然說有兩種法門,他的目的不是勸我們修通途法門,是勸我們
修特別法門。
通 途 法 門,就 是 靠 自 己 的 力 量。特 別 法 門,不 是 要 靠 自 力 的。這 個 地 方 大
家 腦 子 要 轉 彎 , 腦 筋 要 開 竅 。 我 們 修 特 別 法 門 是 仗 佛 力 ,「 仗 佛 力 者 , 名 特 別
法 門 」。  
大家聽懂之後,不要說:「師父,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怕我沒有力
量!」
這樣講不對。因為我們是靠佛的力量嘛!就好像我們剛才講上山一樣。
「師父啊!我很想上山,但是我怕我沒有力量。」
「你不用怕!坐索道。」
「我願意坐索道,可是我怕我沒有力量。」
這就不正確了。你坐索道,就是電纜車有力量,你就可以上山了。我們修
特別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靠自力的--靠佛力。
大師在這裏告訴我們:
「揀去自力」:像揀東西一樣,把這個丟到旁邊。
「注重佛加」:注重佛的加持力。
所以,如果學淨土法門,還在那裏覺得說:「我沒有修持力量,我修得不好,
我怕我不能往生。」這句話是錯誤的。
有的蓮友一聽,說:「啊?師父啊,這句話我說了好多遍,原來我說錯了。」 
你說錯了。
「哎呀!我修得不好,就怕我不能往生!」
你修得好也不能往生,何況修得不好?
為什麼?因為靠你自己是往生不了的。所以大家不要說「因為我修得不好,
所以不能往生」。
因為修得不好,所以要靠佛力,靠佛力就一定往生。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
界不靠自力——「揀去自力」。你講那個話,就是淨土法門沒有入門,你還沒有
揀去自力,你還想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師父啊!我沒有修好,我準備再使勁地修,修到什麼時候修好了,我就
能往生了!」
你在加自力,不是揀去自力。你如果懂得自己修得不好,甚至也不可能修
好,就把這個拿掉,徹底拿掉。
把哪一個拿掉呢?把「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生死輪迴」,把這樣的觀
念拿掉,叫「揀去自力」。完全靠倒南無阿彌陀佛,叫「注重佛加」。
所以,大家平常講話,一不小心,就誹謗了阿彌陀佛。我們學淨土法門的
人,以後不要「謙虛」,說:「我修得不好,只怕我不能往生。」不要這樣講。
說:「我雖然修得不好,但是我能往生」,要這麼講。
「那你為什麼能往生呢?」「因為阿彌陀佛修得好嘛!阿彌陀佛修得好,我念祂的名號,所以我能往
生。」這句話才符合道理。
就 像 我 們 坐 船 過 河 一 樣 。「 我 不 會 游 水 , 但 是 能 過 河 。 因 為 我 坐 船 。 」 所
以,我 們 能 不 能 過 河,跟 你 游 水 技 術 沒 有 關 係。你 游 得 再 好,山 洪 暴 發,你 也
一 樣 過 不 了 。 你 游 得 再 不 好 , 但 是 如 果 能 坐 船 , 一 定 可 以 過 河 到 彼 岸 。  
我們要往生西方,跟我們修得好不好,沒有關係。
你如果學通途法門,就有關係,你要修戒定慧,要達到斷惑證真,這個時
候,你才可以渡過生死河,到達涅槃岸。那個就要講你的修持,要修得好,好
到斷惑證真這個程度。
如果學淨土法門,不談你修得好、修不好,只談你有沒有真信切願。所以,
大家這裏要明白——「揀去自力」。我們靠佛的力量,就要「通身放下,徹底靠
倒」,完全靠上。
「 冀 娑 婆 具 足 惑 業 之 含 識 」:「 冀 」是 希 望。為 什 麼 印 光 大 師 勸 我 們 要「 揀去 自 力,注 重 佛 加 」呢 ? 是 因 為 娑 婆 世 界,我 們 都 是 充 滿 著 貪 瞋 癡、無 明、惑
障 的 這 樣 的 眾 生 。「 含 識 」 就 是 眾 生 , 又 叫 有 情 。 這 個 桌 子 , 它 不 叫 眾 生 , 因
為 它 沒 有 心 識 的 作 用。「 含 識 」,就 是 說 他 內 在 裏 面 含 有 心 識 的 作 用,因 為 有 心
識 的 作 用,所 以 才 起 惑 造 業,才 有 貪 瞋 癡 的 煩 惱( 這 個 桌 子 沒 有 貪 瞋 癡 的 煩 惱
啊 ), 我 們 有 貪 瞋 癡 的 煩 惱 , 所 以 我 們 要 去 輪 迴 。 這 樣 的 眾 生 充 滿 著 惑 業 , 要
他 靠 自 力 修 行 戒 定 慧、斷 惑 證 真,太 難 了 ! 所 以 大 師 就 勸 我 們 要「 揀 去 自 力 ,
注 重 佛 加 」。  
「現生同赴蓮池」:就是指我們這一輩子,不要等到下一輩子再來。這一生
大家都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當中。
念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蓮花之友,蓮池海會裏邊的朋友,跟觀世音菩
薩、大勢至菩薩做好朋友。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絕之何耶。對曰。夫尸毘救鴿。上稱方平者
。王禽異也。保命一也。安得固食其肉。用資敗軀。而兀兀然。不知其懼哉。苟能悟
之。為未來諸佛者。孰肯飛白刃於赤鱗。放蒼鷹於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斃歟。故
楞伽寶積經佛語心品偈云
 為利殺眾生  以財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以斯聖旨。若不施此財。則網者屠者。自息矣。且龍樹不輕於鴿雀。高僧不跨於
蟲蟻。或問其故。答曰。斯之與吾。同在生死。彼或將先成正覺。安可妄輕耶。輕尚
不可。豈得專食其血肉哉。寶性論云。如來藏經中。告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
諦。即是如來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謂。太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唯
念過現。不念未來。慢終不息。若如師子。而逐於人。其塊自息。聞夫敬慢之道。一
以貫之。則移敬就慢。均父母於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於父母。孝之大
也。故梵網經云。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孝名為戒。良在茲焉。觀六道為當來佛者
。父母之談。猶近言耳。若能等沙彌之救蟻。促壽更延。同流水之濟魚。天華雨 。
革曠劫眾生之見。念未來善逝之身。糞穢之內。知有真金。重雲之間。信有明月。則
食肉之昏霧。生死之煙霾。慧風掃之。於三昧長空矣。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
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豈得不念之哉。問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
何。對曰。聖教明之。大佛頂經云。佛告阿難。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
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
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
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
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斯金口也。不亦誠哉。酒固不可言耳。百喻經云。昔有貧
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錢。心大喜躍。即便數之。數未能周。錢主忽至。盡還奪
去。其人當時。悔不疾去。懊惱之情。甚為苦極。遇佛法者。亦復如是。雖得值遇三
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聞。忽爾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還為其主。奪
錢而去。偈曰
 今日營此事  明自營彼事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怱怱營眾務  凡人無不爾 
 如彼數錢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門。盡是念未來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於彌勒佛者。必得上生兜
率天宮。見慈氏之尊。則彌天釋道安。為其首唱耳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經》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解》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淨土證此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他們這些常隨眾皆是大阿羅漢,此「大」字指大乘阿羅漢,「阿」譯為「無」,「羅漢」譯為「學」,稱為「無學」,即「畢業」義。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即稱無學。大乘到十地法雲地就學完,亦稱無學。再上去即等覺菩薩,後補佛,亦稱補處菩薩。
 
「比丘」是阿羅漢的因地,羅漢是果地。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在因地道德學問未成熟時,乞食維持自己的生命,乞法滋養自己的慧命。生命得之於父母,慧命得之於老師。果地上圓滿之後即堪受供養。(二)殺賊。有人看到此條,認為佛教第一條戒是不殺生,而羅漢則殺賊。此係方豪先生所說,他是天主教神父,政大文學院院長,與我住鄰居。有一天他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他不知道此「賊」為「煩惱賊」。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障礙自性中之智慧德能,稱之為賊。(三)無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六道凡夫有生死輪迴,苦不可言,自己無能力解決此一了生死問題,所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芸芸眾生中有一部份人想了生死,佛即教其出離三界之道。
 
「阿羅漢」復有淺深不同,分三大類:(一)藏教阿羅漢。修行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為宇宙人生觀,屬小乘法。大乘法亦不離此,故四念處通大小乘。天台宗講的非常詳細,依藏、通、別、圓解釋四種四念處,故三十七道品皆通大小乘。(二)俱解脫羅漢。大乘法中修學禪定,能伏煩惱,用很深禪定可斷煩惱。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小乘羅漢的功夫修到九次第定,即超出三界。(三)無疑解脫羅漢,其定功智慧境界,非前二種可比,此種人皆大開圓解,一切疑難問題均能解答,故稱「無疑」,乃法身大士。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一人作主角,還得有配角,配角中很多古佛再來,佛佛道同,互相擁護,絕無名份之爭。一切為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別教初地菩薩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本經屬圓教,與華嚴、法華同。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示現作聲聞或國王大臣,如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法身大士變現的,來表演的,凡夫作不到。佛說不思議法,這些人來作證,幫助佛來轉法輪。佛教的標誌最常見的有三種,輪是圓滿的象徵,蓮花表清淨,卍字表吉祥。佛法講的是真理,即諸法實相。真相非空非有,輪的周是有而心找不到,顯示空有不二,空有一如。輪的作用是要轉動。轉法輪有三義:(一)輪有摧碾義,如壓路機,喻佛法能把心地煩惱壓平。(二)輪有運載義,能把眾生由生死道路運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可以把我們由五濁惡世運載到西方極樂世界。(三)輪有圓滿義,輪有輻有軸有周。
 
釋迦佛當年示現於此世界,在跡象上與人無兩樣,也是父母所生,受良好教育,出家修行證道,然後赴各地弘法。但各地區皆需要佛說法講道。佛有很多弟子,有學問,有道德,赴各地助佛弘化,為一般大眾所熟識。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解》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富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此處略舉十六位有代表性的弟子。每部經中代表人物不盡相同,大弟子均各有專長,如第一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第二位目犍連神通第一,難道舍利弗就沒有神通嗎?目犍連就沒有智慧嗎?看到經首所舉的弟子是什麼人就知道此會屬何性質。「德臘俱尊,故稱長老」。此十六位長老示現的身份均為阿羅漢。有人認為念佛法門是老太婆所學的,智識份子應當學相宗性宗的大經大論。如今看到此經,發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接受這個法門,就把平時自負的情緒降伏了。第二位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非常接近現代的科技,目連是專家。第三位摩訶迦葉,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佛門中眾所週知的禪宗,當初佛傳法於迦葉。迦葉是禪宗初祖,阿難是二祖,傳到二十八代達摩,來到中國,傳到六祖惠能大師才把禪宗發揚光大。從前出家人都是各修各的,到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倡共修,才把佛教教學制度化。叢林就等於佛教大學。禪宗如不修淨土,單靠修禪甚難成就。所以禪宗祖師晚年專修淨土者甚多。迦葉尊者,苦行第一,為頭陀行者。第四位摩訶迦旃延,文飾尊者,為婆羅門種,出身貴族,論議第一。第五位摩訶拘絺羅,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此人博學多聞,舍利弗的舅父,他姐姐身懷舍利弗時,辯才無礙。尊者每次與姐辯論時必輸,以前不如此,他想到其姐所懷嬰兒必有大智慧,如將來外甥出世,我作舅舅的辯不過他,豈不尷尬,故發奮讀書,印度所有典籍幾乎讀盡,因太勤苦,連手指甲都無暇剪,故又稱為「長爪梵志」。第六位離婆多,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其父母祈禱於星宿而生,代表正覺不迷。第七位周利槃陀伽,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此尊者稟賦很鈍,記憶奇差,其兄先出家,他也想出家。兄命讀四句偈,他念了三個月都記不住,兄令其回家,他涕泣不願走。佛知道,留之,教其兩句偈,念上句,下句忘了,念下句,上句忘了。世尊知其宿命,對弟子們說,此人前世為三藏法師,能說法而吝法,故今生得愚痴果報。第八位難陀,喜尊者,佛之胞弟,斛飯王之子,儀容第一。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第九位阿難陀,慶喜尊者,多聞第一,佛之堂弟,又是侍者,亦為結集經藏之主持人。第十位羅侯羅,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他年紀小,天天在外面玩耍,在遊玩中成就自己的定慧。他是實行者,不標榜在口頭上。第十一位憍梵波提,牛司尊者。佛說他過去世是小沙彌時,看見老比丘誦經,嘴動,嘲笑他像老牛吃草。老比丘說:「我已證得羅漢果,你輕視我,將來會得果報。」他趕緊懺悔。到了第二世即托生為牛,作了五百世牛,今生幸得人身,其嘴巴仍有咀嚼習氣。佛對他說:「你不要出去托缽,你已經證果,如被人譏笑,使人造罪,以後你接受天人供養。」天人有天眼,知其得道,不會譏笑他。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此尊者喜歡顯神通,被佛發現,給他懲罰,不許他入滅,常住世間,為世人種福田。此尊者已有三千多歲,不露身份。第十三位迦留陀夷,黑光尊者,數學最好,為佛使者,教化第一。第十四位摩訶劫賓那,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他是由父母祈禱星宿而生,通達天文,為天文學家。第十五位薄拘羅,善容尊者,年歲最大,時已有一百六十歲。過去世毘婆尸佛時代,他曾經供養一位病僧,出於真誠,感得九十一劫果報,容貌端正,健康長壽,壽命第一,顯示善因善果。第十六位阿冕樓馱,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久遠劫前,世有飢荒,有一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找不到食物。飲食供身體之能量,其消耗量每人不同,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出家人心靜,妄想少,常在定中,每天一餐就夠了。羅漢一星期托缽一次,辟支佛定功更深,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當這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時,阿冕樓馱尊者即以其自己的一份食糧供養辟支佛,因此他得到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同時他又是天眼第一,他出家後很懈怠,在佛座下聽經時打瞌睡,佛見到申斥他說,如蚌蛤一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訓一頓,心中非常難過,就拚命用功,七天七夜未睡,把眼睛搞瞎。佛教他修一種定叫樂見光明定,修成之後,得天眼通,可觀察三千大千世界。
 
蕅益大師判本經為三分信願行。序分中亦有信願行三分。此十六位尊者即是證信,他們都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修淨土者見賢思齊,如以為自己聰明,舍利弗比我們更聰明,他都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有何理由不肯念佛。如認為自己太笨,總比周利槃陀伽好的多,他都能成就,我們修學也必能成就。其餘沒有列名的常隨眾皆是法身大士,此十六人不過代表而已。
 
「增道損生」,此句解文特別讚歎淨土法門,由此可知這些人隨佛一生,皆專修淨土者,在其他法會中,他們是影響眾,在淨宗裡他們是當機眾。法身大士的知見純正,對理論事實方法境界都徹底明瞭,悟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毫無懷疑,增長道業,了斷了六道輪迴的生死。同時也可以了斷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如不往生西方,從羅漢菩薩到成佛還有變易生死,生西以後才真正得到無量壽。
 
《經》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序分中有信願行,前面十六位聲聞眾勸信,此處菩薩眾前面二位勸我們發願。「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子很多,如帝王亦多子,要選一個作太子,將來繼承王位。佛家用比喻稱為法王子。文殊菩薩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華嚴會上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普賢菩薩同時發願。他二人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助手,稱為「華嚴三聖」。前面阿羅漢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到西方之後,斷兩種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圓成佛道,還可以理解。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是後補佛,他們到西方世界作什麼?如果西方世界不超過華藏世界,他二人去就毫無意義。因此可知佛法無論學那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都是華藏世界,到華藏之後,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是勸行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各位好好想一想,我們走直路,不必先到華藏繞個大圈子,遇到任何法門都不要理會。有人懷疑,此法門既然如此之好,佛為什麼還說了許多法門呢?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對機緣成熟將要成佛的人說的,如未到成佛的階段,也只好學其他博大精深的諸大乘法門。我從前對於這個念佛法門發生信心,就是因為讀華嚴看到文殊普賢以及善財童子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才認真反省,仔細思量,回過頭來放棄一切經教,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給我的啟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勸導還是很難接受。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第五尊佛。他是後補佛,現住兜率內院。有人造謠說,釋迦佛已退位,彌勒佛在掌盤,這完全是胡說。彌勒下生經中說,以我們的時間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人間成佛。他現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以四千乘三六○,再乘四百,即是彌勒下生人間的年歲。無量壽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彌勒當機。有人想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人間,也可隨其來世間弘化。但兜率天並不容易去,要有定功,且彌勒是唯識專家,門檻很高,要修「唯心識定」,修成功才可以去。應知生西以後即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是彌陀弟子,與他是同學身份,可以隨時到兜率內院參觀。乾陀訶提菩薩之名是不休息,常精進菩薩之名亦含有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精進不退之意。此二菩薩是勸行。
 
符按:依上面兜率天壽命四千歲推算之結果為五億七千六百萬年,與下生經所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不符。蓋印度億字是計算數字的單位,若干為億,其說不一,共有四種:(1)十萬為億,(2)百萬為億,(3)千萬為億,(4)萬萬為億。我們只能想像彌勒菩薩在久遠的將來才降生人間,有個時間很長的印象就行了。
 
《解》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列次。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略。華人喜簡,文字與語言,取簡要詳明。玄奘大師譯為「覺有情」,古譯為「大道心眾生」,指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無上大道。「摩訶」名「大」,三賢稱菩薩,登地菩薩稱為「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只有自利之心,不主動幫助眾生,稱為小乘。菩薩無條件主動度化眾生,悲智雙運。菩薩眾代表人物不多,只舉四位。「佛為法王」,佛在一切法中得到大自在,故稱「法王」,乃比喻稱謂。文殊智慧第一,繼承佛陀教化眾生事業,故稱「法王子」。佛法教學與傳承,以智慧為第一。慧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戒與定是手段與方法,故稱佛學為智慧之學。每一位菩薩之智慧神通德能都是一樣的,平等的,為了表法,每一位菩薩標榜一個特長,如文殊智慧第一。這個念佛法門需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接受,我們聽了這個法門就生大歡喜,發大願依教奉行,就是最智慧的抉擇,與文殊菩薩與舍利弗沒有兩樣。這個智慧是實智,非世間人的聰明智慧,所以文殊排列第一。「彌勒」是梵語,意為「慈悲」,故又稱「慈氏」。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字。學佛同修天天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如何莊嚴呢?彌勒菩薩是以究竟莊嚴清淨佛國為要務。阿彌陀佛慈悲歡迎我們到西方世界,還有眾多菩薩個個都是清淨莊嚴佛國土,而我們如不清淨,造成其國土之污染,如何能容納我們?應知莊嚴佛國土,現在就要作,心淨則土淨。為什麼念佛?為什麼讀經?目的是要把染污的心修正為清淨的心。身是正報,土是依報。如念佛讀經心不清淨就變成福報,將來的果報在六道,不能出三界。慈氏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現居等覺,他是大慈大悲。在佛門中慈悲上加個「大」字,說明這個慈悲是平等的清淨的。心有等差分別就不清淨,福慧兩種莊嚴具足是往生淨土必要條件。文殊代表智慧,彌勒代表福德莊嚴。
 
最後兩位菩薩勸行,不休息是在修行中從不懈怠懶惰。中國人常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例如每天以四小時用功,尚有二十小時間斷。印度講時間是晝三時夜三時。日間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中國從前把時間分成十二個單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分十二個時辰,現在已採用晝夜二十四小時制。印度一時就是中國的四小時。佛陀在世時,出家人睡眠在中夜分,晚上十點就寢,兩點鐘就要起床,他們只在中夜睡四個小時,有二十小時修行。若想有成就,不能不把握時間發奮用功。另外還要學常精進菩薩,自己修是自利,還要幫助別人,利人就是自利。心中清淨一塵不染,沒有執著、得失、貢高我慢,作到「作而無作,三輪體空」,如此才能無疲倦。
 
以上所舉文殊等四位大士皆是等覺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生淨土有幾種好處,第一是不離見佛,第二是不離聞法,第三是親近供養海會大眾,且能速疾圓滿菩提。以等覺菩薩言,有能力隨時到十方剎土,為什麼還要生極樂世界呢?華嚴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菩薩求生淨土,顯示西方具有無比壯觀的大場面,說明到了西方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識,沒有一分一秒間斷,顯示西方環境特別殊勝。等覺菩薩雖有能力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亦難免有間斷之時。釋迦牟尼佛在世只有七十九歲,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並不長,其法運也只有一萬二千年,過後即無佛法,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下生,才有佛法,中斷的時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類皆如此。西方人壽命無量,在理論上講還是有量的,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繼承佛位。然而阿彌陀佛何時入滅,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目犍連神通廣大,他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算出娑婆世界眾生的數目。假使十方世界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歲,神通如目犍連,盡其壽命悉共推算,亦無法推算無量壽佛的壽命。由此可知生到西方壽命無量,菩提路上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等覺菩薩為了速疾圓成佛道,所以皆願往生西方。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解》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釋提桓因」譯為「能為主」,即忉利天王,欲界第二層天,三十三天之天主,又名帝釋天,中國人俗稱玉皇大帝。其他宗教所說天主,即是忉利天王。我們細心觀察各宗教的典籍,以及其理論修行方法,似乎都離不開忉利天,再往上必須有禪定工夫,修清淨心。假如禪定修成功即生到色界四禪天。如有禪定基礎而未修成功謂之「未到定」,只能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想生四禪天,除禪定外,尚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才能生到色界。諸佛菩薩何處緣熟即到何處教化眾生,三途中及諸天均有佛菩薩講經說法。唯四空天不接受佛法,他們以為已證大涅槃。如果說其他宗教排斥佛教,乃是暫時的,他如生天,將來與其天主均蒙佛菩薩教化,日後仍會學佛。上從等覺下至地獄眾生均為淨土法門所攝,九法界平等修行,平等成佛。佛四十九年說法,唯此一經為普被三根,利鈍全收。到此通序中之證信序講完,以下是發起序,亦稱別序。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淨宗法師

壹、安心篇
 【印光大師的教化】
從今天開始,我們計畫用三天的時間,來共同學習印光大師的尊貴開示——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印光大師是淨土第十三祖,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民國時代人。他是
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識,又是一位從儒入佛、貫通儒佛的大學問家、大修行
人、得道高僧。印光大師一生特別強調仗佛慈力,主張信願專修念佛,其淨土
思想和淨土宗的開宗祖師 —— 善 導 大 師 的 思 想 很 接 近 ; 著 作主要是《印光法師
文鈔》,有《增廣》、《續編》、《三編》,總共有一百多萬字,風行天下,歷久不
衰。因為《文鈔》量過大,一般人要通讀的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後人編有種
種節略本,我們這裏也是從《文鈔》當中選取一部分精要的法語來共同學習。
印光大師一生的教化,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也就是我們常知的:

敦倫盡份,閑邪存誠;
深信因果,老實念佛。

「敦倫盡份」:行為恪守世間倫常道德,盡到自己的本份。
「閑邪存誠」:存心杜絕邪思邪念,保持誠敬。這兩句是世間,做人父母、
做人子女、做一般的職業,應當奉行的準則。
「深信因果」:就是對於佛陀所開示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世出世間等等
因果關係,深信不疑。這是我們建立信仰的根本基礎。
「老實念佛」:就是死心踏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 號,不疑不雜。
這是我們達成人生目的,往生淨土,究竟成佛的根本保證。

【 中心內容:老實念佛】

這次的講義主要圍繞這四句當中的最後一句--「老實念佛」為中心。
關於基本的倫常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在這次短短的時間之內,就顧及
不到,也相信在座各位,在這方面是有基礎的。這一次主要來談一談「老實念
佛」。
老實念佛不容易。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能見老實念佛的人確實不多。
為什麼不多呢?
老實不下來。
為什麼老實不下來呢?
不明道理。
不能明瞭佛法的道理,也不明瞭自己的根機,機和理雙方不瞭解,這樣就
不能老實。不能老實念佛,就難得佛法真實利益。
我們選的這些法語,就是為了解決老實念佛,分為兩部分:
第一,「安心篇」,也叫做「教理篇」。共四十八條,主要側重在「安心」這
一方面,也就是剛才講的「老實」。
理明才能心安,心安才能老實,所以,這一部分,教理方面相對多一些,
不過也很好懂。淨土門的教理說深很深,說淺很淺,還是很好懂的。
第二,「實修篇」,也叫做「起行篇」。分三十六題,主要解決我們實際修持
當中的一些具體的問題,側重在「念佛」的行持。
這二篇,以安心篇為主,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
【安心篇五節】

我們先學「安心篇」,共四十八條,分成五節:
第一、「特別法門」四條。首先分判法門界線,說明淨土法門之特別,不同
於普通法門。
第二、「仗佛慈力」七條。為什麼特別?因為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
第三、「念佛勝易」十六條。仗佛慈力,所以既殊勝,又容易。
第四、「普勸眾機」七條。既殊勝又容易,一切上智下愚、士農工商、出家
在家,都應當來修學。
第五、「信願專修」十四條。修學的準則,信、願、專持佛名。

【標題、原文、出處】

這四十八條文,每一條都很乾脆俐落,擲地有聲。大師說話毫不含糊,說
怎麼樣就怎麼樣,可以講力如千鈞,請大家用心。
黑體字的部分是印光大師的原文,每一條前面都有小標題,後面說明它的
出處。
三部分:標題、原文和出處。標題是我加的,目的是希望用短短幾個字,
易持易記,讓大家能夠抓住它的核心,為大家學習提供方便。 
 
1、「法門不同」之文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這一段法語很重要。

(增廣卷三‧近代往生傳序)
 

我們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
印光大師把這無量的法門分成兩大類別,所以講「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這兩類是不一樣的,大家要明白。
很 多 人 這 個 地 方 路 子 不 清 楚,一 步 錯,則 步 步 錯。這 個 地 方 弄 清 楚 了,你
才方向明確。因為一般講到佛法修行,就含糊籠統,以為「佛法嘛,都一樣,
修行戒定慧,打坐、斷煩惱……」。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說明:
「 修 持 法 門 有 二 種 不 同 」:所 以 這 一 條 文 叫 做「 法 門 不 同 之 文 」。目 的 是 讓
我 們 明 白 修 持 佛 法 , 不 是 含 糊 籠 統 、 一 模 一 樣 的 。  

【通途法門】

哪兩種不同呢?
一種是仗自力,就是依仗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這是一種法
門。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要仗自力修持的話,那你就要修戒定慧。
並不是所有的法門都要修戒定慧,而是仗自力修持法門,就要修戒定慧。
修戒定慧的目的在了生脫死,是不是修戒定慧就一定能了生脫死呢?
未必!「修戒定慧」後,「了生脫死」前,還有六個字:
 
「 以 迄 斷 惑 證 真 」:「 迄 」是 到 達。修 戒 定 慧 一 定 要 達 到 什 麼 程 度 呢 ?「 斷
惑證真」。不是說我持戒,衣服穿得好,走路威儀很好。威儀很好,如果沒有斷
惑證真,沒有用;禪定很好,一坐幾個小時、幾天不動,也不管用;讀大乘經
典,很會研究、很會講,法相、名詞都很明白,也不管用。要達到斷惑證真——
斷除煩惱惑業,證得真如實相,才能了生脫死。
這叫「通途法門」,也就是普通法門,一般都這麼修。

【特別法門】

另一種是仗佛力,仗佛力是「特別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你看這個特別法門,它怎麼特別?不談戒定慧,也不談斷惑證真。談什麼呢?
「仗佛慈力」:佛的慈悲願力。
為什麼要仗佛慈力呢?
因為要「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不容易!斷惑證真了,就是阿羅漢。
我們修不來,達不到,就要仗佛慈力。
仗佛慈力怎麼仗呢?「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也就是「信願行」,不是
「戒定慧」。因為你能夠以戒定慧斷惑證真,自己可以了生脫死了,不必仗佛力。
所以,這個仗佛慈力的法門,尤其是為了那些修持戒定慧沒有力量,達不到斷
惑證真的人準備的。
「 真 信 」: 真 的 信 順 阿 彌 陀 佛 救 度 , 不 懷 疑 。 很 多 人 都 會 認 為 說 :「 我 真
的信阿彌陀佛。」其實沒有。他是一個觀念,是從理路上認為說佛弟子應當相
信阿彌陀佛,也自認為很虔誠信了阿彌陀佛。其實沒有,因為我們凡夫都很執
著,往往還都是自己那一套。我們底下會解釋。
「切願」:就是你真的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事情能擋住你。
「持佛名號」:單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以期仗佛慈力」:真信切願來持佛名號,本身這就叫做「仗佛慈力」,這
樣往生西方,這個是特別法門。
好!我們總結一下:
印光大師把佛教無量法門分為兩大類別: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門,各宗各派,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為一類,叫做「通途法門」。唯有念佛這一個法門算一類,
叫做「特別法門」。

【五特別】

二門相比,「特別法門」略有五處特別:
第 一 、 原 理 特 別 。 通 途 法 門 是 「 仗 自 己 道 力 」, 特 別 法 門 「 仗 佛 慈 力 」。這
一條是最根本的。因為原理不同,決定了下面方法、要求、時效、利益也不同。 
第 二 、 方 法 特 別 。 通 途 法 門 , 修 戒 定 慧 ; 特 別 法 門 , 持 佛 名 號 。 通 途 法 門
既然仗自己道力,必須「修戒定慧」,不然一無所仗;特別法門既然不仗自力,
而是仗佛慈力,那麼就不要求修戒定慧,只要「持佛名號」。

第三、要求特別。通 途 法 門,修 戒 定 慧,要 求「 斷 惑 證 真 」;特 別 法 門,持
佛名號,講究「真信切願」。通途法門修戒定慧,沒有達到斷惑證真,還有煩惱,
決定不能了生脫死的。特別法門持佛名號,並不要求伏斷煩惱,因 為 仗 佛 慈 力 ,
即 使 煩 惱 一 絲 一 毫 沒 有 斷 , 也 可 以 往 生 西 方 ; 但 必 須 「 真 信切願」,沒有真
信切願,便與佛的願力不能感通,沒辦法仗上佛力。
第 四 、 時 效 特 別 。 通 途 法 門 , 效 果 遲 緩 ; 特 別 法 門 , 效 果 立 即 。 通 途 法 門
修戒定慧,想達到斷惑證真,要經過多生累劫的勤修,初果聖人還有七次往返
天上人間,最後才完全斷惑證真,才了生死;這麼難的法門,只有聖者根機才
能修。特別法門,持佛名號,只要具有真信切願,立即契入阿彌陀佛大誓願力,
往生一定;非常容易,一切凡夫都能修持。
第 五 、 利 益 特 別 。 通 途 法 門 , 利 益 在 證 果 成 聖 ,「 了 生 脫 死 」, 但 離 成 佛 還
太遙遠;特別法門,以凡夫身,「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自然一生成佛。所以
說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要《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曰。即動而靜。靜為躁君。即凡而聖。聖隱凡內。謹聞遐旨。又三教無我。理
既不殊擇善而從。其義焉在。對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異。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絕
中。一無我者。謙光之義為無我也。道無我者。長而不宰為無我也。佛無我者。觀五
蘊空為無我也。上二教門都不明。五蘊孰辨其四諦六度萬行。賢聖階級。蔑然無聞。
但和光同塵。保雌守靜。既慈且儉。不敢為天下。先各一聖也。安用商摧其淺深歟。
三教無我明矣。擇善而從者。謂三性之理。理無不在。修心之士。擇善而從。蓋謂不
善。無益於至真。無記雙亡於善惡。妨亂佛理。何莫由斯。故聖人簡之而不取也。故
涅槃經云。一闡提者。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
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問曰。若擇善而從者。何不擇諸佛之善。棄眾生之惡。乃念未來諸佛。而同過現
正覺耶。對曰。不易來問自成我答。何者擇善而從者。蓋不得已而言之。為力微任重
不能。即惡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來之佛。叶不輕之行。天地一指萬
物一馬。眾生皆佛。此土常淨。異鶖子之土石砂礫。同梵王之珍寶莊嚴。擇善之至矣
。無惡可棄矣。即天台智者。釋法華經。明絕待之妙。引證曰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又勝天王經曰。佛所住處。實無穢土。眾生薄福。而見不淨。良在此焉。梵云南
無。唐言歸命。梵云阿彌陀。唐言無量壽。三世諸佛。豈祇一佛而有壽量耶。今與子
同。念于三世彌陀。同生于十方極樂。有何不可。而欲鷁路退飛哉。夫然則烈三昧之
猛焰也。不居於纖妄蚊蜹。鏗十念之洪鐘也。不間於散亂稱佛明矣。念彌陀通三世既
爾。念諸佛菩薩。不亦然歟。問曰。念未來佛。即與過現諸佛等者。願聞其理也。對
曰。華嚴經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偈云。迦
葉。拘留孫。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語等皆具迦陵頻伽梵音聲相。三法等盡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身
相好無差也。起信論云。依方故迷。方實不轉。夫如是則。悟者悟於一方。群方自正
。念者念於一佛。諸佛現前。經所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淨因緣。虛空皓月。
現於清水。彼佛不來。我身不往。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於心水。如說頌曰。菩薩
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一、序分
 
(一)、通序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解》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舍衛。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獨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無紀錄,與中國孔老夫子講學一樣。佛入滅後,弟子們認為老師在世所說法要,如不整理記錄保存,年代久遠,可能失傳。於是弟子們公推阿難主持其事。阿難是世尊的堂弟,又是侍者。世尊成道日阿難降生。世尊講經講了二十年阿難才出家,以前所講未曾聽過,所以當其出家時,要求佛將以前所講為他重述一遍,佛允之。又一說,阿難修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能於定中徹了一切法,故結集法藏,必推阿難。當結集時有五百羅漢參加,都是世尊在世時的弟子。訂有規約,阿難登座轉述佛在世所說經教內容,如有一人對某一言詞提出異議,即取消不錄,以取信於後世,非少數服從多數。在會中阿難一升座,有佛力加持,其相貌很像佛,參加的人認為佛又出世,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俟阿難說出第一句「如是我聞」,則群疑頓釋。凡是經典一開端必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干人俱等語,如會議記錄,謂之證信序;其次述說這次法會發起的因緣,謂之發起序。「如是我聞」的意思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這麼說的,我重複說出來,不增不減。「一時」,我初學佛時懷疑為什麼不把年月日寫出來。佛在世時印度尚是部落時代,大小國眾多,各有各的曆法。中國商周時代亦有許多部落而曆法則同。此「一時」二字乃標機感,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的時候,如時間倒流,可以回到過去。智者大師隋朝人,距佛有一千多年。他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時,入定,見到佛仍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聽了一座。出定後,告其徒眾,靈山一會,依然未散。「一」是「一心」,一心是真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佛」是主講人,講堂在祇樹給孤獨園。「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之理至妙。在大乘經中常講「體、相、用」,「體」是理體,「相」是現象,「用」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如」是永遠不變。「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可見念佛一事是有理論根據的,最崇高、最真實、最圓滿的理論依據。如完全通達而無懷疑,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即實相念佛。若還有一絲毫放不下或疑惑,就不是實相念佛而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生到西方再把理搞清楚也不遲。
 
「實相」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古德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與淨土是事相,心性是實相。心性是「如」,彌陀淨土是「是」。我們身體是自性變現的,十方無量無邊剎土唯心所變。芸芸眾生,山河大地,皆是唯心所現。真心變現真土真身,妄心變現幻土幻身。我們的身心世界是虛幻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是剎那變化的,「真」是不變的。西方世界是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來的,妄想心剎那生滅,所以我們的世界是生滅的世界。禪是根據這個道理修的,教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修的,念佛亦不例外。法門雖多,殊途同歸。實相念佛即是用真誠之心念佛。曾國藩先生在其讀書筆記中把「誠」字下一定義,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念佛心中無雜念,把一切妄源捨棄掉,不必想過去未來,一切都不想,真心即顯露。心中有我是妄念,心中若有個無我也是妄念,有與無是對立的。空有也是對立的,兩邊皆無是真清淨。六祖不得已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也沒有,什麼都說不上,此乃性德全體之顯露。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執著這個身是我,人我是非,糾纏不斷。佛要住在真實境界,一句話也不說,眾生如何能開悟?必須隨順眾生而說,大家才能懂。大家都說這個身體是我,佛亦說我,佛是隨順眾生而說有我,他並不執著我。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接觸外面聲音謂之「耳識」,亦稱了別。「親聆圓音」即阿難親自聽佛講的。「如空印空,名聞」,心地永遠清淨,「如空印空」謂之「聞」。時與空皆非實在,「時」有過現未,「空」有四方上下,皆由抽象概念中產生的,列於不相應行法。百法中分五類:(一)心法,即心理現象。(二)心所法,即心理的作用。(三)色法,即物質。(四)心不相應行法,非心非心所亦非物質,屬於抽象的東西。(五)無為法,即無生無滅法。「師資道合」,教學相長,教學相契謂之「道合」。教是由心性中流露出來的教導,一舉一動皆為教學的手段。學生領悟教導的含義,說聽周足,機緣相合謂之「一時」。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緣乃無比的殊勝,上品往生,人人有份。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間的財富、權利、名聲、地位都是假的,只有到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是真的。
 
人生苦短,生死疲勞,亟須自救,且起碼亦應救度家人眷屬。只要生到西方,無論家屬在何世界,落何道中,都能看到,且有能力幫助他們。如不生淨土,俟業報身終了時,各隨業力流轉,誰也幫不了誰。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簡故稱佛。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即圓滿成佛。
 
「大師」之「大」字有平等性。佛稱大師,對一切眾生一律平等,菩薩無明未斷盡,不能稱大師,只能稱大士或正士。對出家人更不能稱大師,只能稱法師。智者大師是天台宗子孫尊敬他而稱之,祖師若知一定要訶斥他們。
 
「舍衛」,中印度大國之名,梵文音譯,義為「聞物」,即名人很多,文化水準高,物產豐富,波斯匿王之首都。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昔日與他國交戰,凱旋歸來時所生。匿王有一大臣名須達多,譯為給孤獨,樂善好施,喜救濟貧苦。給孤獨長者聞釋迦佛是一位有學問之人,想邀請他來舍衛大城講經說法。世尊的學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需一大場所,最後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很適合,房間亦多,乃向太子商購。太子即向給孤獨長者開玩笑說:「聽說你家黃金很多,你若把我花園舖滿黃金,就賣與你。」給孤獨長者信以為真,即派工運金舖地。太子又問其為何購買此園如此鄭重?他說:「我請釋迦佛來此講經說法。」太子一聽甚為感動就說:「這個功德我們兩個人作,園內土地算你的,樹木算我的。」故稱此園為祇樹給孤獨園。佛亦未辜負他們,在此處住很久,許多重要大經都是在此園講的。
 
《解》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此段解文說明與會大眾排列的順序。聲聞列為第一位,為佛的小乘弟子,皆出家眾,常隨佛學,又稱為常隨眾。佛法靠僧團維繫承傳,特別受到尊重,故列為第一。菩薩眾通常代替老師教化一方。在中國供養有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其中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其餘三位均在家相。中國出家人多數受菩薩戒,具有菩薩身份,與南傳比丘不同。菩薩亦代表中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隨緣度眾。六道凡夫住生死,無法脫離輪迴。小乘人證到四果羅漢,超出三界,住於涅槃。天人列後屬四眾之一,多為佛在家歸依弟子,品類很雜,如華嚴五十三參,其中出家者只有五位,其餘均為在家菩薩,其身份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均有,所以學佛不妨礙任何行業。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比丘」上加個「大」字,屬大乘比丘,亦即大乘菩薩,此經為大乘經典。比丘為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以托缽乞食為生,士為讀書人。在中國以乞討為生者叫乞丐,令人看不起。印度乞士有學問有道德,受人尊敬,文化背景不同。佛制出家人全部財產即三衣一缽。印度天氣熱,三衣夠用。中國在地球緯度上偏北,三衣不足以禦寒,故仍穿中國衣服,平時即穿海青。海青是漢時讀書人之服裝,遇有法會典禮時,外加一件袈裟。中國式的袈裟比印度袈裟縮小三分之一,用鉤環搭在身上。日本法師穿西裝,其袈裟更小,只有一、二寸,放在西裝袋中,有法會時拿出來帶上。可見佛教之適應能力非常圓融,作到了本土化與現代化。
 
出家以後即無家,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心才安定,能達三昧現前。「專求出要」,「出」是出離三界,「要」是最重要的修學方法,出家志趣在此。所以對世間一切法都不可留戀。過去可以行得通,只要出家受戒,任何寺院庵堂均可掛單。每一道場有其特殊道風學風,中國有許多宗派,出家人願意學那一法門都可以去參學。佛法在中國傳了近兩千年,日久生弊。古時的十方叢林到後來變為子孫廟,傳之徒子徒孫,代代相傳,並不容納外人,到今天古時道風已蕩然無存,逼著出家人不能不積蓄,不能沒有住處,現在出家人幾與在家人同。在這個大時代,出家人雖要有積蓄,以求生存,事上可以有,但心中不能常存此念,且不可貪多。否則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你還有房地產股票美鈔一大堆,就不願意隨佛西去了。(二)破惡。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此廣指見、思二惑。後面有詳細解說。(三)怖魔。通指天魔,如波旬自在天王之類,三界六道都是他所統治。如某人出家修道,其所管轄之人民又跑掉一個,魔王即感到恐怖。「羯磨」梵語,譯為「作法」,即舉行儀式,鄭重宣誓,接受佛的教誡,依教奉行,可以脫離三界。現在有的出家人雖在戒壇受戒,而心不出離,魔亦未必恐怖。
 
蕅益大師生於明朝末年,歿於清初。年輕時學天台,對戒律有很深的研究。據他說,中國自南宋以後即沒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戒至少須有五位比丘傳授才算是得戒。菩薩及其他戒,可以自己在佛前宣誓即可得戒。蕅益大師受比丘戒之後,明白這種事實,自己就把戒退掉了,不敢自稱比丘,只稱「菩薩戒沙彌」。他的徒弟成實法師,編大師全集,也就不敢引用其師的稱呼,而用「出家優婆塞」。現在五戒十善真正作到已經了不起了。
 
「僧者,具云僧伽」,又稱為「和合眾」。和合眾有七條戒必須遵守,第一個是理和,同證無為解脫。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了生死,出三界,此是屬於理和。另外有六條屬於事:(一)身同住。同住在一個學習單位,如寺院或學院。(二)口無諍。言語之間,無有爭執。(三)意同悅。融洽相處,和顏悅色。(四)見同解。看法一致,對於修學的原則方法境界,建立共識。(五)戒同修。戒是規約,生活方面各有規範。(六)利同均。物質生活平等,無特權階級。出家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修謂之「僧團」,如家中有四人在一起共修亦謂之僧團。「僧」是團體義,其本義非專指出家人。僧團出現於世間,稀有難得,一定得到諸佛護持,龍天守護,不但僧團有福,其所在地區也沾到光,真正修行人乃是有大福德之人。易經上說:「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中國開國明君,不過少數幾個人同心合作而得天下。過去在台北趙茂林老居士請我在功德林吃飯,談到僧團問題,他說:「現在人造了破和合僧的罪業,將來要下阿鼻地獄如何得了。」我說:「你在那裡看到有和合僧呢?」他聽後也笑了。
 
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還有五個人是零數免去了。「三迦葉」是三兄弟,當時皆是宗教領袖,有自己的信徒。長者名優樓頻螺迦葉和他的弟子共五百人,其兩位弟弟,迦耶迦葉及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人,共五百人,合計一千人。「身子」即舍利弗,他及目犍連同他們的徒眾共二百人,另加耶舍子五十人,再加最初五比丘,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常隨眾,盡佛的一生,追隨佛之左右,一直到佛入涅槃後才離開。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淨土法語
明。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述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求其至捷徑。最簡要者。莫勝於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可謂速出生死之玄關。疾成覺道之祕訣也。蓋凡修行。求出離生死。須仗三種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務自修 。悟明心地。裂無明網。出愛欲河。成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大祖師。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遠。根器譾劣。有雖修而不悟 。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坯器。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效。一錯百錯。實可寒心。是以諸佛菩薩 。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門興焉。此之法門。經論發明。其品亦夥。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歎。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可謂言言闡唯心淨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彌陀之妙法。悟此者 。達生心與佛心平等。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曠劫積累者。藉之而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蓮華化生 。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不退轉。故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歷塵境之麤強。險難惡道。無處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行之為難。行之匪難 。心要為難。此昔人之所誡。在我輩之當遵。
若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兩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 。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 。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 。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 。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於屋壁 。銘之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娑婆之愛。日務求其輕。極樂之念。日務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 。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

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
又問。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
或者莞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似無主正。俾學者乎何從。曰。非兩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 蓋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異緣之使然。散心異緣。又由逐境紛馳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聚緣內搖 。趣外奔逸。心境交馳。塵沙莫盡。愛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輕其愛。 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則萬緣都寂。萬緣都寂。則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念。蓋愛之與念 。勢不兩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

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謂杜境者。非屛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將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正以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現 。本性現而萬法空。萬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 楞嚴所謂見與見緣。幷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自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 。念一成。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

又問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於娑婆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若去無志而獨言有志。則愛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愛而不一。兩者功夫 。初無閒然。

又問曰。輕愛既聞命矣。一念為之奈何。對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
夫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則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極樂者。要以敦信為之始。必須徧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唯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彌陀 。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徧周徧具。以為欣淨之本。一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
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視。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而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而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猶如目足兼備。然後能到涼池。故次信而說行也。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 。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 。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 。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二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七寶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 。亦有事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猶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於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緣至於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經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具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
然此二種正行。要當相須而進。凡於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於趺坐蒲團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閒。往生西方必矣。
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 。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修之。無非淨土助行。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於歷緣對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之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其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想時 。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苦。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苦。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 。其樂無央。凡是所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於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第三願者。夫淨土般若舟航。要以信為點頭探水。行為篙櫓風帆。願為船柁撥正。無點頭探水。則不知通塞淺深。無篙櫓風帆。則不能至其所止。無船柁撥正。則無約束要制。故次行以明願也。第所發之願 。有通。有別。有廣。有狹。有徧。有局。通如長途修懺課誦。古德所立回向發願之文。別則各隨自己之意所立。廣如四弘。上求下化。狹如自修自度。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 徧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要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自立。大率所發之願。宜別不宜通。通恐隨人語轉。而自無繩準。別則自己標心。剋志進取。若能隨通文而生決志。此則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久生濫漫 。此則別亦成通。又宜廣而不宜狹。廣則所發之心大。而所剋之果勝。狹則所發之心小。而所獲之果劣。宜徧而不宜局。局則標心有限。數數閒斷於期心。徧則念念要心。刻刻圓成於樂土。如此三法 。可謂生淨土之弘綱。覲彌陀之寶筏。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淨土玄門                                 靈峰蕅益大師著
—錄法海觀瀾卷第五—           獅山淨業學人會性敬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又云:「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入法界品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菩薩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而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云:「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發勝志樂會云:「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欲,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淨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義、無礙、無相。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云:「若種種善願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速滅盡者,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相,專精繫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哆絰他  毘視林婆毘視林婆  鬱頭波馱避耶  毘視林婆  斯那婆頗羅斯那婆  頗羅阿之冕那多他恀  阿冕那多他恀  復噓多俱致毘視林婆  毘視林婆  莎訶』如是一相,在於前心,□□專念,不起亂想。然後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於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甚莫驚怖。於自身中,見於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於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遍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於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見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又云:「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云:「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淨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為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捨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視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汙。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五、得清淨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云:「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大乘入楞伽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又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月燈三昧經云:「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云:「若有書寫此法印,請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云:「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婬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國者,可發誓願。」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云:「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又云:「若菩薩,暫一睹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捨於念佛作意。」
 
又云:「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餘世界,現說正法,即以願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聽受正法。」
 
又云:「善男子、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捨一切內外所有,彼迴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云:「若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又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又云:「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不著。」
 
又云:「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又云:「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
 
又云:「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
 
又云:「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又云:「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
 
又云:「菩薩得無生忍受記,更無餘事。惟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云:「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有宋高僧傳云:「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如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無令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至誠祈請。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死心禪師云:「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